论客观知识世界的永恒存在
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大全]
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大全]第一篇: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大全]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其宇宙论、知识论、国家说等都是建立在理念论上的,理念论是其全部思想体系的核心,基本思想大致有:(1)理念的概念。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定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东西(存在)是不动不变的;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
柏拉图把这种一般概念称之为“理念”,这种“理念”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所有的理念构成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
至于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世界。
这样,在柏拉图那里就出现了真实世界(理念)与幻影世界(个别事物)之间的对立。
(2)理念和具体事物的关系。
柏拉图提出,理念也是具体事物所追求的目的,具体事物要想达到它,但永远不能达到,因为它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具体事物总是相对的、流逝的。
他把理念看作永恒不变的“真正的实在”,个别事物有生有灭,但理念则永存无息。
柏拉图认为,各类事物都有其理念,他把事物的理念分为最低级、较高一级、更高级、最高级四个层次:具体事物的理念是最低级的理念;数学或科学的概念或范畴是较高一级的理念;艺术和道德的理念是更高级的理念;在所有理念之上,最高级的理念就是“善”。
善是至高无尚的理念,是认识和真理的源泉,是超乎一切之上的,没有其他理念能与之相比。
各种理念在善的理念的统辖下,形成一个有条理的、真实的世界。
又因为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所以它也是其他理念追求的目的,是宇宙最高的目的。
这样,以善的理念为最高级的理念世界就形成为一个目的论的体系。
柏拉图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用逻辑思维来把握这个理念世界的本质和内在秩序。
(3)理念论在自然观方面的表现──宇宙生成说。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存在,具体事物则是不真实的。
巨匠或造物主以理念世界为蓝图或模型,以善的理念为指导,将各种理念的模样加诸原始混沌的“物质”,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世界。
杜林的永恒真理观名词解释
杜林的永恒真理观名词解释在众多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著作中,杜林的《永恒真理观》无疑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带领读者解读杜林的永恒真理观,并尝试对其中涵盖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首先,我们来谈谈“永恒”。
在杜林的哲学体系中,永恒被定义为那些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这种存在并非在特定时空坐标中存在,而是独立于它们之外的存在。
可以说,杜林将永恒视为超越一切相对性的最高形式。
对于永恒的追求,代表着对真理的追求,对于理性精神的极致追求。
接下来,让我们来探讨“真理”。
在杜林的理论中,真理是普适、恒久且不可改变的。
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相对真理不同,杜林所探究的是绝对真理,即超越主观感受和社会时空背景的真理。
杜林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受我们的认知能力或主观意识的限制,它本身存在于世界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然而,由于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元的、不断变化的世界,人们对于真理的理解和表达也存在着多样性。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重要的名词——“观”。
在杜林的理论中,观是指我们对于存在、真理的主观理解和认识。
由于人的主体性和经验的多样性,人们对于真理的观点常常是多元的、相对的。
然而,杜林认为,尽管观存在多样性和相对性,但真理本身依然是存在且不可改变的。
观是人们个体之间争论和探讨的对象,而真理则是超越个体的普遍存在。
那么,在杜林的哲学中,真理和观的关系如何呢?杜林认为,真理是由观所产生的。
观的出现是对真理的一种表达和呈现。
每个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观,这种观是一种主观视角,是对真理的一种个体化解读。
然而,正是因为观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我们才能够通过对比和争论,寻找共通的真理。
观是多样的,但真理却是统一的,永恒的。
因此,杜林提倡通过对观的比较和协商来逐步接近真理。
最后,我们来聊聊“名词解释”这一次,它既是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是整个杜林的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永恒真理观》这本著作中,杜林通过对于众多哲学概念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力图将相对性中的真理不确定性化解为绝对性中的真理确定性。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家,其代表作是《论世界》。
主要观点有:世界是精神的产物,客观世界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第一性的;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在于对现实的感受,它的理论前提是人生痛苦。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认为我思就是存在。
他推崇绝对理念,把世界万物归结为具有两种因素的“我”与“物”之间的二元关系。
笛卡尔的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只承认“我”是真正存在,忽视了其他因素对认识的作用。
莱布尼茨承认我思的独立性,强调我思有一个内在独立的“天我”。
他既是经验的,又是先验的。
但他否认感觉经验,认为外部世界是机械地从一个观点运动到另一个观点,没有独立的本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休谟认为我思和感觉都是对外界的反映,它们是二者的总和。
他认为外部事物的特征不在于我们感官的所知觉的东西,而在于我们无法感觉到的那些更高级的原则,他因此认为外部事物的特征就是抽象原则。
6、机械决定论(mechanicalism)也称形而上学决定论。
近代哲学的一种形而上学观点。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和罗素首先使用。
它是19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形而上学家,尤其是英国哲学家和经验论者普遍持有的观点。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被决定的、永恒不变的。
物理世界不仅是“一个彼此完全相同的复合体”,而且“在量上是无限的”,它们是彼此独立地创造出来的。
怀特海德国哲学家。
客观唯心主义者。
将分析的方法用于研究道德、伦理问题,认为自由只能是一种直接经验的东西,这是一种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9、历史循环论(chronology)或“环形说”,即环形时代观。
20世纪初德国哲学流派。
其代表是奥地利的G。
A。
黑格尔和法国的F。
-J。
莱布尼茨。
他们认为,历史发展是无限的,并从此演进成一个“环形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一切都在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历史是按照严格的次序环绕着“轴心时代”发展的。
人类文明是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每一次重大的跃迁都标志着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的开始。
海德格尔存在论
海德格尔存在论一、引言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存在论是其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以人类存在为中心,强调人类作为一个存在者的本质和意义。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存在论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二、存在与时间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不同于其他事物,因为人类不仅仅是物质实体,还有一个内在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使得人类能够自我反思和自我决定。
2. 时间与存在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核心。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紧密相关。
我们无法摆脱时间对我们生命经验和行动的影响。
3. 存在与历史海德格尔强调了历史对于我们理解自己和世界的重要性。
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而是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必须依赖于过去。
三、被遗忘者之存有1. 被遗忘者之存有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被遗忘者之存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指的是那些我们通常会忽略或不关注的存在,比如说死亡、孤独和无意义。
2. 被遗忘者之存有对人类存在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被遗忘者之存有对人类存在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提醒我们我们自己的存在是脆弱且暂时的,并鼓励我们思考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四、技术与现代性1. 技术对于人类存在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他也指出了技术对于人类存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技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于外部物品和系统,并且削弱了我们与自然和其他人之间的联系。
2. 现代性对于人类存在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混乱、不确定和矛盾的时期。
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说道德、政治和环境问题。
他认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对于自己和世界的理解,并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生活。
五、结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哲学体系,强调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我们必须在时间和历史中理解自己,并反思被遗忘者之存有对于我们生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课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3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 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 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 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4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
(1)哲学对象上的革命: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培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6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为某种原初物质,如水、 气、火、风等,它们坚持了物质统一性 的正确立场,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朴 素辩证法的成份,但普遍存在直观性的 缺点并缺乏科学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7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
义,坚持用原子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把 科学发展与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继承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是世界本原的 思想,吸取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从 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许多细节方面更加清晰准确了。不过它 同样受到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状况的限制, 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 严重缺陷。
2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 :人只不过是一 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 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人类全部的 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靠思想站起来 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哲学源起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形式已有三千年左右 的历史。
“philosophy”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Philosophia”,表示:“追 求”(philem)“智慧”(sophia),即爱智慧。 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 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 作哲学。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存在就是被感知的。
这种感觉是来自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度。
当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度越高时,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度就越高。
这种感觉是由大脑决定的,也就能理解很多事情。
但并不是我们在大脑里面所感觉到的那种存在着。
有这样一个现象:人的大脑中是没有关于存在本身这种感知力量、思维方式以及一切关于我们生存发展中涉及到的东西的“认知觉”的。
一、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知道存在?一种说法是:存在就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就是人类通过大脑而得到的存在。
我们知道,人类通过思维方式来进行学习,就是通过思维方式来学习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
这种思维方式中蕴含着巨大的思维力量,可以在大脑中进行计算、记忆等,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判断一切事情。
当然这种方式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不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
人类现在所接触的这些工具并不是来自于人类大脑,而是来自于其它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这些东西并不包括我们大脑中所存在的所有东西。
换句话说,人类在大脑中并不知道这些东西。
1、通过外界的认知。
在这一点上,人们与人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是通过外界来感知这个世界的,而不是通过自己来感知这个世界。
我们大脑中有很多神经环路,这些环路都在起着沟通作用。
比如说意识中的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网络,它可以把我们脑中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的其它部分去。
而我们又通过外界来认知这个世界,这个过程中的一些信息可以通过外界来感知到。
比如,我们在走路的时候也是在大脑中进行计算的通过外界的认知来进行思考的: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通过什么来解决它如果我们没有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时,就只能通过外界来了解这个世界的所有信息了。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外界的认知来了解这个世界。
我们大脑中所存在的信息都是由我们大脑和外界共同进行交换过来的信息以及外界对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信息。
2、通过对感知事物的认知。
这个世界的存在是真实的,不是错觉、幻觉,这一切都是我们感知到的世界。
永恒主义资料
永恒主义一、引言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人们常常追求着永恒的事物。
永恒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探讨着关于永恒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永恒主义的概念、历史背景、主要观点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二、永恒主义的起源与历史背景永恒主义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认为存在一种绝对、永恒的“数”,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在基督教思想中,永恒主义表现为上帝的永恒、无限、普遍存在。
中世纪的哲学家圣奥古斯丁也提出了永恒主义的观念,认为上帝是万物的源头,永远存在。
三、永恒主义的主要观点1. 永恒的存在永恒主义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存在,是万物的根源。
这种存在不受时间的束缚,永恒存在于宇宙间。
2. 变化与永恒的关系永恒主义强调变化是相对的,而永恒是绝对的。
在永恒存在的基础上,万物的变化才得以发生。
3. 生命的意义永恒主义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与永恒存在的联系。
人类可以通过追求真理、道德和美来与永恒沟通,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四、永恒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技术革新,内心产生焦虑与迷茫。
永恒主义提醒人们,要保持对永恒存在的关注,寻找超越短暂的人生意义。
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要探寻内心深处的永恒真理。
五、结语永恒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引领人们探寻生命的深层意义,寻找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存在。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永恒主义的思想价值不容忽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尘世的精神追求。
愿每个追求永恒的心灵,都能碰触到永恒的存在,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三大哲学原理是什么
三大哲学原理是什么
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其中有许多基本原理和概念。
在哲学的研究中,有三大重要的原理被广泛认可并被视为哲学体系的基石,它们分别是实在论、经验论和唯心论。
实在论
实在论认为存在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独立于我们的感知和主观经验之外存在的。
实在论强调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世界中的物质实体具有自己的存在和属性,不受我们的主观意识所影响。
实在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是客观、稳定和存在的,人类的认知只是对这个存在的反映。
经验论
经验论强调知识的来源是人类的经验,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于感觉和经验的积累。
经验论认为人类通过感觉、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是基于经验而得出的。
经验论否认先验知识的存在,强调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通过感觉和经验逐渐积累的。
唯心论
唯心论是一种强调意识、心灵或精神具有绝对的存在和主导地位的哲学立场。
唯心论认为意识是世界的中心和基础,外部世界的存在和属性都是受意识的影响和塑造。
唯心论强调意识对于世界的构建和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个体的体验和认知都是由主观意识所决定的。
总的来说,实在论强调客观世界的存在独立于我们的主观意识之外;经验论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和经验的积累;唯心论强调意识对于世界的构建和理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大哲学原理共同构成了哲学体系的核心,也为人们解释世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笛卡尔论永恒真理的创造
笛卡尔论永恒真理的创造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是现代哲学和数学的奠基者之一。
他经常被引用的一句名言是:“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这一观点成为了他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
在他的著作《第一哲学沉思》(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中,笛卡尔探讨了永恒真理的概念以及其在创造中的作用。
永恒真理的定义永恒真理是指不受时间、地点或环境条件限制、普遍适用的真理。
它是超越具体事实和个人观点的普遍性认知,对于人类理性思维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永恒真理被认为是存在于上帝的思维中的基本原则。
上帝作为创造者在笛卡尔的哲学中,上帝是所有存在的创造者。
笛卡尔认为,上帝存在于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上,是一个完美、无限、智慧和善良的存在。
上帝所思考的概念和真理是完美和不变的,它们属于永恒真理的范畴。
笛卡尔解释了上帝通过创造来实现永恒真理。
他认为上帝创造了外部世界,并嵌入了人类思维中的进程,使人类能够理解和应用永恒真理。
这种创造过程是有目的的,并且遵循了上帝的智慧和规律。
人类反思和发现永恒真理笛卡尔认为,人类作为上帝所创造的理性生物,具有反思和发现永恒真理的能力。
他将人类思维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基于我们对外部世界感觉和经验的直觉,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我们的思考和推理能力。
通过反思和推理,人类可以逐步抵达永恒真理。
例如,笛卡尔通过怀疑论思想实验(Method of Doubt)来质疑一切可疑的观点,直到找到不可怀疑的真理。
这种反思和探索的过程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永恒真理。
永恒真理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永恒真理对人类生活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为人类提供了认知世界的基础。
永恒真理是超越个人和文化差异的普遍性认知,在知识的建立和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永恒真理为人类年轻时期的教育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指导。
哲学名言解析
1、“水是一切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磁石有灵魂,因为它有灵魂” (古希腊泰勒斯)——“物活论”思想3、“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此话是对辨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一切都变化,无物常住的朴素辩证法思想5、“道是永恒地存在着,万物都根据这个道而产生”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6、“飞矢不动”(古希腊芝诺)——否认运动的连续性。
7、“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古希腊芝诺)——企图否定运动的可能性8、“所谓学习的人只不过是在回想,而学习不过是回忆罢了”(柏拉图)——否认了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抽象概括出来的,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
9、“有些人具有统治的能力而适于统治人,而农夫和手艺人是用于被统治的” (柏拉图)——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唯心史观10、“要命令自然都必须服从自然”(英国培根)——要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11、“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 (英国培根)——知识是客观实际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重要原理。
12、“运动是连续地离开一个位置,又获得另一个位置”(英国霍布斯)——把运动归结为简单的机械运动。
13、“在人的本性中,我们发现社会发生争执的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猜疑,第三是荣誉。
竞争使人求利,猜疑使人求安,荣誉使人求名”(英国霍布斯)——把竞争、猜疑、荣誉看做是社会冲突的基础,抹杀了三者后面的社会物质原因和经济原因,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
14、“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法国笛卡尔)——物质与精神是并列存在的,属二元论思想。
15、“全宇宙中并没有真正静止的点”(笛卡尔)——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恩格斯说这是“辩证法的卓越代表”16、“物体不能限制思想,思想也不能限制物体”(荷兰斯宾诺莎)——心物平行论观点,属二元论思想。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在现代哲学史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集中在存在论上,被称为存在主义的奠基人。
存在主义是一种重视人类个体存在和人类存在意义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现实,而存在的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存在是一种既个体化又关联化的概念。
他认为,“存在”是人类个体内在的、强烈的、永恒的荣誉,是人类的真正价值所在。
对于这种存在,存在者是核心。
他将人类的存在分为两个要素,即“存在”和“存在状态”。
存在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存在状态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因此,通过对存在状态的探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世界”。
他认为,世界是人类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存在状态的表现。
这种环境不仅包括物质世界,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和观念世界。
世界与存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存在状态的一个缩影。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世界不是一个依附于人类存在的外部世界,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类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人类的存在状态受到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世界。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还有一个核心概念,即“时间”。
他认为,时间是存在状态的一个基本属性,人的存在状态可以通过时间体现出来。
时间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不是一种客观的、线性的时间,而是被视为一种“时间性”,是一种超越世俗时间的存在方式。
他认为,时间是人类存在状态的一个基本属性,因为只有通过时间,才能真正体现出存在状态的转变和发展。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本质”。
他认为,本质是存在状态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存在状态的实质和特征。
本质不是一种外在的概念,而是在存在状态中体现出来的。
通过对本质的探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疏离”。
他认为,疏离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分离状态。
实在论名词解释
实在论名词解释
x
实在论名词解释
实在论:实在论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客观存在是世界本质的真实内容,不受意识影响或要求。
它所追求的是绝对客观的真理,这些真理来自于事物本身,而不是个体的想象或思维。
它是一种重视客观性而不考虑个人感知,情感和偏见的思想体系。
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即所有能够感知和认知的实体。
它不受意识影响或要求。
任何事物都有实体存在,无论它是自然界的物质,还是心智活动,它们都可以被认知到。
真理:真理是客观实在的本质,也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真理可以从这些实在的存在中发现,这些真理比我们的意识更加可靠和可信。
它们通过客观观察和实践来获得,而不是通过个体的想象或思维。
绝对客观:绝对客观是一种理论,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受意识影响和要求。
它的基本原则是客观存在的本质,即真理,而不是个体意识的想象和观念。
凡是由个体的想象和观念产生的假象都是不可靠的,因此不能成为绝对客观性的基础。
- 1 -。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析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析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提出了他的存在论观点。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进行解析,探讨其核心思想和对哲学的影响。
一、存在论的背景与概念1.1 存在论的背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在传统哲学中,存在往往被视为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而海德格尔认为这种观念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他试图通过重新思考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超越传统哲学的限制。
1.2 存在论的概念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存在被理解为“存在者存在”。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与世界相互关联的根本特征。
存在不是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而是一种主观体验和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二、存在论的核心思想2.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者存在”。
存在者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人类。
存在者通过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与世界相互关联,从而实现自己的存在。
2.2 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在于人类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可能性的过程。
通过与世界的相互关联和对自身的反思,人类可以超越自己的局限,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2.3 存在的困境海德格尔指出,人类的存在常常陷入困境。
这是因为人类往往被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束缚所限制,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存在。
他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困境,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对存在的思考,找到超越困境的出路。
三、存在论对哲学的影响3.1 超越传统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对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片面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存在观念。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3.2 引发对存在问题的关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引发了对存在问题的广泛关注。
他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存在的思考和对自身存在的反思。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政治-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课堂检测
3.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变化与发展的内在关系是 B
A.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变化的实质就是发展 B.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D.发展是事物变化的趋势,事物的变化决定了事物 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 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 新事物的成长)。
课堂检测
1.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
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有( )
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②唇亡齿寒
③邯郸学步
④吐故纳新
①④
⑤因地制宜
课堂检测
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
※有人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错误标准之三:名称、旗号标准 不能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包装等表面形式来判断新旧 事物
“计算机科学算命”、 “网上赌博”这是 新事物吗?
身边的新 旧事物
A.高中新课程理念 B.多媒体教学 C.卫星探月工程 D.“绿色奥运”
E.粗放型增长模式 F.“大跃进” G.和谐社会建设 H.“大锅饭”观念
都没有规定事物 运动变化的性质 和总体趋势
揭示运动变化的 趋向性
联系:
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不是凝固不变和僵化 的。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没有联系就没 有发展(本身就体现联系);
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有运动才会有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更高层次,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 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
海德格尔生存论
海德格尔生存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在存在论意义上展开的,他对哲学、对存在的探讨与其作为宗教思想家的身份是不无关系的。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理解并非哲学的最高任务,哲学应当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存在于怎样的世界?”换言之,哲学如何回答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
从海德格尔哲学的存在论视角来看,“存在”一词本身即蕴含着“生存”的内涵。
“存在”一词具有双重指涉:作为客观现实的“存在”和作为主体性意识的“存在”。
后者对于哲学家而言又可以理解为先验存在,它是属于对自然、历史或者文化进行“此在”的理解的范畴。
“存在”是海德格尔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
“存在”意味着“对世界的介入”,即与世界有一种关联。
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同时意味着“在场”与“持存”,前者是指世界对于我们“到来”并使我们能够知觉它们的那种“充实”,后者则指世界与“我们”互动的过程。
而对于“在场”的体会也意味着某种存在论的先在性,它必须是某种“与在场的事物交流的‘在场的存在’”。
海德格尔通过强调与强化存在论的先在性的相关理解,来强调存在论的“此在”向度的客观性与真理性,从而赋予哲学以形而上学的品质。
“生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活着”。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是先在的存在,它具有原初性、独特性、无限性等特点。
尽管人类“来”到世界上,但只有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才获得了某种意义,即“在”的状态。
人们对存在的理解既受制于自身的经验、理智,也取决于人类的理性。
尽管人类的经验总是无意识的,因而无法为存在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世界观或存在论视角的先在性。
“生存论”实际上是一种生命论,它的目标在于建构一种更为普遍性的存在论形式。
生存论的最终目的,不是要为世界提供一个明确的存在论定义,而是要以人类的生存作为出发点,引导我们去思考、去理解整个世界,进而探究世界的本质。
哲学正是以人的生存作为起点,透过生存对世界做出富有意义的阐释。
正是在此意义上,“生存论”可以被称为哲学的“母题”,而哲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生存论”的追问和对“生存”的领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洛克
斯宾若莎
培根 四假象说、科学归纳 法、朴素唯物主义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 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
你的购买行为与你的消费历史、在线习惯、支付方式以及社会 交往人群相关。数据能从这些因素中预测出消费者的行为。
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生命选择和环境有关,因此数据能通过小 区以及家庭规模等信息来预测你的健康状态。
·你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与你的工资水平、表现评定以及升职情况 相关,而数据则能反映这些现实。
·经济行为与人类情感相关,因此正如下文所述,数据也将反映 这种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
物质
精神 物质 精神 物质 精神 客观知识世界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唐玄奘法师及弟子窥基(632~682)。经古印度传到中国。其学说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 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就是"心外无境",即通常说的"万法唯识"。此宗条理谨严,分析 周密,非常接近科学,但法相词汇很多,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代表作有《俱舍论》(小乘法相 的总结)和《瑜伽师地论》(大乘法相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宇宙永恒论
宇宙永恒论宇宙是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存在,它包含了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
宇宙的存在是永恒的,它不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我们的消失而消失。
宇宙永恒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宇宙是永恒存在的,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宇宙的永恒存在是基于宇宙的无限性。
宇宙是无限的,它没有边界,没有终点。
宇宙的无限性意味着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宇宙的无限性是由宇宙的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所决定的。
宇宙的空间是无限的,它没有边界,没有终点。
宇宙的时间也是无限的,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宇宙的无限性使得它的存在是永恒的。
宇宙的永恒存在也是基于宇宙的自我维持性。
宇宙是一个自我维持的系统,它不需要外部的力量来维持它的存在。
宇宙的自我维持性是由宇宙的物质和能量的自我循环所决定的。
宇宙的物质和能量是不断循环的,它们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
宇宙的自我维持性使得它的存在是永恒的。
宇宙的永恒存在也是基于宇宙的多样性。
宇宙是一个多样性的存在,它包含了无数的星系、行星、恒星、黑洞、星云等等。
宇宙的多样性意味着它的存在是永恒的,因为它的多样性使得它的存在是无限的。
宇宙的多样性也意味着它的存在是无限的,因为它的多样性使得它的存在是永恒的。
宇宙的永恒存在也是基于宇宙的无限性。
宇宙是无限的,它包含了无数的星系、行星、恒星、黑洞、星云等等。
宇宙的无限性意味着它的存在是永恒的,因为它的无限性使得它的存在是无限的。
宇宙的无限性也意味着它的存在是无限的,因为它的无限性使得它的存在是永恒的。
宇宙的永恒存在也是基于宇宙的自我演化性。
宇宙是一个自我演化的系统,它不断地演化着,不断地创造着新的事物。
宇宙的自我演化性是由宇宙的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演化所决定的。
宇宙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地演化着,不断地创造着新的事物。
宇宙的自我演化性使得它的存在是永恒的。
宇宙永恒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宇宙是永恒存在的,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宇宙的永恒存在是基于宇宙的无限性、自我维持性、多样性、无限性和自我演化性所决定的。
《物种起源》的读后感
《物种起源》的读后感1、《物种起源》的读后感在教会里探讨信仰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有关对进化论的争论,有些人把之当作不争的事实,而有些人则认为其一文不值,有时双方各执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物种起源读后感。
但有趣的是,大多数参与这一争论的双方都没有读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们所依赖的资料往往都是一些二手的信息。
最近我尝试着自己去读一读这本书,以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读完以后有一点点感受,特此与大家分享,希望对争辩的双方都有一定的启发。
我本人不是研究生物科学的,不可能完全无误地理解此书的内容,更无意去论证达尔文理论的真伪。
如果有任何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物种起源》一书共有六版,我读的是根据第一版由Barnes Noble Classics, New York于2021年印刷的版本,其ISBN是1-59308-077-8,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据此对证所引用的内容。
感受一:生命的起源是什么?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
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
但毕竟整本书也就是在探讨物种的问题,这是假设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达尔文把此书命名《物种起源》而不是《生命起源》是有其道理的。
但不幸的是,有许多的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把它当作生命起源的权威,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
在第380页,有这样的一个结论,"Therefore I should infer from analogy that probably all the organic beings which have ever lived on this earth have descended from some one primordial form, into which life was first breathed."这里大概的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breathed)而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客观知识世界的永恒存在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内容摘要:客观知识世界是存在的,而且是永恒存在的。
它不以精神和物质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是区别于精神和物质
的。
客观知识世界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也不随时空的转移
而变化。
关键词:客观知识世界永恒存在
正文: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就不断地同自然作斗争,不断地认识自然世界,改造自然世界,并将“世界”的概念延伸到自然以外的领域。
在斗争中,人类不断地获取知识,并不断地利用已获取的知识来加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
到今天,人类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建立了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
在此过程中,人类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于是有了刻意追求知识的意图。
原始社会的人类认识到弹力的作用,而发明了最初的简陋的弓箭,增强了自身狩猎的能力。
如今,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专门发掘知识的活动——科学研究、探索。
例如对太空的探索。
当某一原理被发现时,发现者或其他人通常会根据一定理由,给
这一原理命名。
如:连通器原理、光合作用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数
的概念等等。
这样就在这一原理上留下了人类文明的烙印,使得人们形成一种潜意识:这是人类创造的,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
然而,这是错误的。
以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为例,我们不妨这样分析一下:在自然中事物必然有量的区别,因此“数”的概念是早先就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因此我们没有创造“数”,只是把“数”用人类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
我们不能创造知识,我们只能发现知识,因为知识是客观的。
客观知识,即我们所说的原理,是与我们人类的主观意志相区别的事物。
我们人类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这由人类的主观意志决定。
但客观知识不随人的意志作转移,它是固定的,稳定的,甚至可以说是一层不变的,因为它包罗了一切,不可能有更多。
客观知识包括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并运用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也包括人们还未来得及发现的原理。
不需要人类的发现,它就是存在的。
例如万有引力,难道牛顿不发现,这种力就不存在了吗?牛顿发现它以前,它同样作用于各种有质量的物体;牛顿发现它之后,它也没有因“害羞”而消失。
只是它被发现以后就有了一个人类赋予的名字而已,但即使有了这个多余的名字,对其本身的存在也还是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客观知识与人类认识和人类科学的区别。
人类认识是指由日常生活中、实践中所接触到的事物和现象而
产生的人类主观意识,它随个体的不同而有着千差万别。
人类科学是指人们,尤其是科学家在实践探索中根据各种实验现象和结果发现、分析和总结出来的结论、规律,是一种客观意识。
尽管两者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客观知识,但两者终究都是人类的意识,不是客观的知识。
客观知识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其自身不因人类的任何活动而发生丝毫变化。
人类对它的主观或客观探求、发现,都对它不构成任何影响。
例如光合作用,在人类发现它之前,它作用于绿色植物;人类发现它并利用它做一系列生产活动之后它仍然作用于绿色植物;即使你把发生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光、水、二氧化碳等必需条件都撤除了,光合作用这一原理还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因为它是客观知识,只是被人类命名为“光合作用”而已。
又例如微观世界,即使人类从未对它进行过探索,目前被人类称为“元素”、“分子”、“原子”、“中子”、“质子”等等东西也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并且还以其自身的规律相互构成着,组成着各种各样的物体。
人类把光合作用以及在微观世界探索出来的成果称为科学,只是在它们身上留下了象征人类文明成果的烙印,并没有改变它们什么。
同样的,人类获得的一切科学成果,尽管都给予了它们以名称,却都没能改变它们本身任何东西。
因为它们是客观的,不需要人类的任何干预,即使被人类发现了,甚至被人类利用了,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这就是客观知识。
客观知识是区别于物质而存在的。
尽管客观知识不是人类的意识,不属于精神世界的事物,但它也不是物质世界的事物。
客观知识无形无态,不以任何形式存在,但是它又的的确确存在,在满足其发生作用的条件下还会自自然然地发生作用。
在自然界之中,能量的总和是固定的,人类将此称为能量守恒定律。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相互之间是可以转换的,例如动能、化学能可以转换为电能、热能等。
当人类用闭合电路的导线来切割磁感线时,发现导线中产生了电流,这就是动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
在此过程中利用到的能量转换原理,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没有磁铁、导线等物品,电能与动能之间的转换可以通过被人类称为“磁铁”、“导线”等之类物品实现,这一知识也是存在的,不容置疑的。
因此,客观知识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于自然界中,只是通过具体物质的形式来表现在人类的认识当中。
客观知识世界的存在不随时空的转移而发生变化。
客观知识世界到底有多大?其存在已经有多长时间?它又存在于何处?客观知识世界是无形无态的,因而也是无限的,它不以时间、空间的形式存在,对人类来说只以已知和未知的两个部分存
在。
我们常常以为,客观知识世界只有我们所知道的那么大,即以为我们知道多少知识,客观知识世界就只有多大。
大错特错!
客观知识世界不以精神、物质两种形态存在,那它就是无限的,你可以将之妄加评论说它无限小,也可以崇敬地认为它无限大——反正它不会理会人类有什么想法,即使人类利用它做任何事情。
由于客观知识无形无态,所以客观知识世界不以时空的形式存在,同样它也不随时空的转移而发生变化。
虽然人类所知道的客观知识越来越多,但这并不代表客观知识世界的“膨胀”,而只是人类的认识当中“已知”的部分在扩大而已。
整个客观知识世界仍然维持其本身的“容量”。
由曾经到现在,客观知识世界都不曾发生过变化。
如果你认为“知识”在“爆炸”,人类利用知识发现了更多的知识,就是拓展了客观知识世界,那你就又错了。
人类利用已有知识发现了更多知识,只是人类认识的速度在提高而已,而后来发现的知识它本身就是存在的,只是此前未被人类所认识而已。
由此可知,客观知识世界是不随时间的转移而发生变化的。
客观知识的“家”不在地球,也不在其它星球,或者说既在地球也在其它星球。
在地球上人类所发现的知识,用到其它星球照样还会发生作用,只要它发生作用的必须条件得到满足。
在地球上人类还没有发现的知识,只要满足其发生作用的必须条件,那么它同样还会发生作用。
人类探索太空的目的很大在于此。
由此观之,客
观知识世界又是不随空间的转移而变化的。
由上述论证得出:客观知识世界是存在的,而且是永恒存在的。
它不以精神和物质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是区别于精神和物质的。
客观知识世界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也不随时空的转移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