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教师姓名:XXX《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幸听了林老师执教这一节课,深深地佩服林老师专业、扎实的基本功,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涨,课堂环节紧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在观察中发现本节课的活动一是对长方体多角度的观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数一数等方式、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观察长方体的特征,再通过课件的三维演示,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特征,体验和感受了面与面、棱与之间的初步关系,井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过程,在学生亲日感受的基础上初步建构起长方体,这一环节是属于静志的观察,初步的感知。
二、在操作中感悟本节课的活动二是摸一摸长方体,学生在触摸的过程中,感受到长方体的12条棱、八个顶点。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求模长和的方法和长宽高的概念。
这一环节是动态的观察,学生经历了过程性操作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帮助学生有效建立表象。
三、在练习中想象这节课作为二维向三维转变的启始的一节课,非常重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的培养,在练习中多角度对空间观念的再提升。
第一题,不断去掉一条橙,让学生想象长方体的样子,让学生去想象体,看校想象体让学生感受长宽高不变,长方体的大小也不变。
第二题的小游戏通过出示长宽高的长度,让学生看着棱去想象体,猜一猜是什么物体。
第三题.根据总棱长计算高,看着棱去想象每个面的大小。
最后一题。
根据正面和右面去想象与之相匹配的上面,然后再想象体。
通过不断的由校去想象体,学生在脑海中对长方体特征的把握也越来越清晰,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培养。
四、学习借鉴、不留遗憾马老师在这堂课上,让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交流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
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观察和操作中形成
1、《长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已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2、这节课申老师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探究:一是学生的独立探究,组织学生通看一看、摸一摸,揭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初步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在这一环节注重学生个体的作用。
二是合作探究。
借助教师的探究提示,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特别是在小组的汇报过程中组织学生质疑,在释疑、交流中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并在追问中完善学生的认知。
3、学生探究出长方体的特征后,申老师接着设计了小组合作动手搭建长方体框架的环节。
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填写选料单,其实填写选料单的过程,就是学生又一次回顾长方体特征的过程:各种材料数量的选取、长短的选取学生从中再次感受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所有的边长度相等、所有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认识评课稿》
嘿呀,今天来聊聊这堂关于长方体认识的课呀!
一上课呢,老师就像变魔术一样拿出了好多长方体的实物,有文具盒啦、书本啦,还有个小音箱呢!这一下子就把我们的兴趣给勾起来了。
老师让我们每个人都去摸一摸、看一看这些长方体,哇,那种感觉可真奇妙。
就说那个文具盒吧,我仔细地摸着它的边呀角呀,感受着它的形状,心里想着:“嘿,这就是长方体呀!”然后老师开始详细地讲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边讲还边在黑板上画图,那认真劲儿就甭提了。
在讲解的过程中呀,有个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那长方体有没有‘腿’呀?”这问题一出来,全班都笑开了花,老师也乐了,耐心地回答说:“长方体可没有腿哦,它的那些边呀棱呀就是它的支撑呢!”哈哈,这可真是太有趣啦。
整堂课下来,我们就像在长方体的世界里游玩了一番,轻松又愉快地认识了长方体的各种特点。
老师的讲解特别生动,让我们感觉长方体不再是那么抽象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就在我们身边的物体。
哎呀,这堂认识长方体的课呀,真的是让我印象深刻,就像那个被我摸了又摸的文具盒一样,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啦!以后看到长方体的东西,我肯定能一下子就认出来,还能想起这堂课上的欢乐时光呢!
以上就是我对这堂长方体认识课的评课啦,真的是很棒的一节课哟!。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一、课题背景与目标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特征和计算相关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学会计算其体积和表面积。
二、学习目标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2.能够根据给定的边长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能够根据给定的边长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4.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三、教学重点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3.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2.关联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与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物品图片,引发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认知。
比如:箱子、砖块等。
让学生描述物品的形状和特点。
2. 探究长方体(1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形状,并找出长方体的特点: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矩形。
通过示意图,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如底面、顶面、侧面等。
3. 计算长方体的体积(20分钟)导入概念:当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可以计算出其体积。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物体的测量,演示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然后,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掌握。
4. 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20分钟)导入概念:当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可以计算出其表面积。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物体的测量,演示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然后,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掌握。
5. 探究正方体(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形状,并找出正方体的特点: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通过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正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如顶面、底面、侧面等。
6. 计算正方体的体积(15分钟)导入概念:当已知正方体的边长时,可以计算出其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导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听课老师有怎样的评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供大家参阅。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一)开学初,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能手大赛,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课。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4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金寨镇中心学校冯燕
今天听了陈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是很值得学习的一节好课。
总体来说,教师精神饱满,准备充分,新课程理念领会深刻,把握新教材的能力较强,教学方法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始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在比较中引入,时时渗透生活与知识的联系。
课始,通过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实物图,不但让学生把两种图形做了一个初步的比较,而且注意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演示实验,为学生的认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之后,为了让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直观的认识,陈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实物长方体盒子,边示范边让学生摸一摸,感受面、棱和顶点,并让学生仔细观察认识了面、棱、顶点,再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对面、棱、顶点有更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
3、直观教学得到实效。
这主要是借助于课件,在这节课上,如何让学生由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凸现了过渡的过程,很明确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
4、练习设计全面,层层递进,拓展了学生的的空间思维。
在学生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体现本节课内容很多方面的习题,融合了所有的特点,让学生形成了知识结构的整体,为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深刻的巩固了长方体的特征。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能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
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能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
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
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
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从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4篇)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4篇)《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由我们五年级五位数学老师共同设计的这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由魏老师精彩的展示给了大家。
下面就由我来对本节做一下点评,如有说的不到和歉缺之处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多多包涵。
我认为本节课有四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教师讲的“实”,学生学的“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的明确,落实的有效。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教师的生动的展示。
学生很好的掌握了面、棱、顶点的特征很好的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第二个方面:本节课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长、宽、高的认识,难点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区别。
教师始终围绕着重点和难点来展开教学,比如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验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
再通过教师的面、棱、顶点,的的演示进一步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很好的区别了长方体a 和长方体b的特征,扎实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轻松的排除了本节课的难点。
尤其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命名,使学生很清晰的知道长方体有两种情况,很有创意。
第二个亮点: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
而本节课最可贵之处就是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对教材进行处理和设计。
为了达到知识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由点——线——面——体的课前导入,这样设计既渗透了“面”与“体”的关系,又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使本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知识的系统性。
在新课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可见,通过认识长方体——探究长方体——做长方体——计算长方体四个教学环节逐步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思路清晰可见。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备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备课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12页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图形的认识。
长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之一,它的认识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中的实物引入,让学生感受长方体的存在,再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的特征,感知长方体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实物有直观的认识,但是将这种认识上升到数学层面的抽象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对长方形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在认识长方体时,容易受到生活中的实物影响,把生活中的经验等同于数学知识,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区分生活原型和数学模型。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过程,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和区别,建立空间观念。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
2. 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长方体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嘿,今天咱就来聊聊这“长方体的认识”这堂课!
一上课呀,老师就像变魔术一样拿出了各种长方体的实物,一下子就把我们的兴趣给勾起来了。
我记得当时我旁边的同学小声嘟囔了一句:“嘿,还挺有意思!”可不是嘛,这种直观的展示可比光讲理论好玩多啦。
老师在讲解长方体的特征的时候,那真叫一个详细,边说还边比划,什么棱呀、面呀、顶点呀,说得明明白白的。
我就特别注意到老师让我们自己去摸一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受一下它们的不同。
我当时就伸手去摸了摸我桌上的那个长方体模型,哇,真的能感觉到面的平整和棱的笔直呢。
然后到了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那场面,可热闹了。
我看到我们组的小李同学,拿着长方体模型转来转去,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什么,特别投入。
这堂课下来,我真的对长方体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觉得老师的教学方法特别好,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发现。
这样的课堂才有意思嘛!
总之,这堂关于长方体认识的课,上得那叫一个棒!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认识了长方体,学到了知识。
我给它点个大大的赞!
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看法啦,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好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老师着眼于几何图形内部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充分地展开观察、操作、想象,实实在在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上得平实、真实、简洁、清新、流畅,她的实践探索给出了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1、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刘烨在课堂教学中跳出了传统的“观察得出特征→用量折等方法简单脸证特征”的固定模式,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操作、类推、想象、演绎等多种方式展开学习活动,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这种有益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从“知识为本”的课堂到“思维为本”的课堂,重要的是改变对数学、对教学的看法。
即便是再简单的数学知识也是人类抽象思考的结品,所以,数学知识在哪里,数学的抽象、推理就在哪里,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是水乳交融的,数学知识是发展数学思维的载体。
思维为本的课堂,就是要把平淡无奇的数学知识还原到“数学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2、循序渐进探究特征。
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提的数学新概念、新名称、新的知识点很多,怎样在众多的知识点中不失数学最本质的东西,刘烨老师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首先,她抓住了几何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所有的几何图形,在更为理性的层面上把握它的特征就是考察它在组成图形的点、线、面方面有何特质。
"研究图形,就是要研究它的点、线、面”。
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形成的学习经验具有可迁移性,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其他几何图形特征的学习。
其二,刘老师在长方体中点、线、面的探究组织上,厘清了什么是关镜。
"点”的情况,一带而过。
因为,单独的“点“引申不出更多的数学性质;“线”和面“所组成图形的面的大小情况最终还是由围成该面的边确定的,也就是说"线”定了,“面”也就定了。
因此,刘老师浓墨重彩地组织学生研究了“线(即棱)”,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操作,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有效化解了学习难点,同时又“四两拔千斤”地由棱的特征想象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自然而连贯。
2023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三篇)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1、说教材《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材的编写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并能根据特点解决一些加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的等几何图形得基本特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性质,另一方面,由平面图形拓展到立体图形,既是是对所学知识的延伸,又是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是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二、说学情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教学之始,掌握学生的情况尤为重要,我接着说一下学情。
一方面: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始增强,兴趣爱好也有所分化,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
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自控能力较差。
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在五年级上册中学习关于长方形的一些基本知识,而本节课正是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继续探究长方体的认识,所以有很多的学生对于以上所学知识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仍有难度。
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学习,应该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方法的多样化。
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之上,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和经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主要运用一下几种教学方法: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优质课《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优质课(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学情分析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响、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开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根底〔包含知识根底和能力根底〕,要形本钱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开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本钱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观察:一张白纸、50张、100张、200张、500张、1000张······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二·切果成形,探究特征。
1·切果。
切出一个平面---------面;再切一刀--------面;两面相交--------棱;三棱相交--------点;2·探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观察切的苹果。
3·理解长、宽、高。
多媒体演示。
摸一摸、量一量、说一说。
三·稳固运用。
填空----推断----口答四·总结。
五·作业。
教学环节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本节课我采纳“观察—操作—引导--商量〞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开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把握教学起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共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点评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点评一、学情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同时,学生通过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为后面理解如何求长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和体积又能起到铺垫作用。
二、学习目标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究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通过认识长方体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图形的模型,增强空间观念,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长方体、正方体框架。
五、教学过程(一)旧知引入,初步感知(约2分钟)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上出现了什么?生:一个点动画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得到一个长方体。
(边演示边引导学生体会感知)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特点。
(板书课题)(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约4分钟)结合PPT动画边播放,边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长方体由无数个面组成,今天我们说的面,都是指长方体的表面。
师:长方体的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棱与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长方体,我说你摸。
师:长方体的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今天,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果汁盒、礼品盒、魔方、电冰箱、洗衣机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习方法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Xxx今天听了xxx老师讲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下面就听课后的点滴想法谈谈。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存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学问属于直观几何阶段,课堂上xxx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把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存空间观念。
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觉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 12 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并摆放不同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
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存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培育学生展开多向思维 ,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
教学时马老师留意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马老师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假如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看和思索,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 12 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xxx老师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假如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看和思索,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 12 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 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想象,让学生进展空间观念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培育学生根据肯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看,在反复细致观看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进展空间观念。
如让学生依据图形想象长、宽、高的长度分别发生改变后,会引起长方体的样子怎样转变,既使学生认识到长、宽、高和长方体大小的关系,又进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由我们五年级五位数学老师共同设计的这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由魏老师精彩的展示给了大家。
下面就由我对本节做一下点评,如有说的不到和歉缺之处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多多包涵。
我认为本节课有四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教师讲的“实”,学生学的“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的明确,落实的有效。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教师课件的生动的展示。
学生很好的掌握了面、棱、顶点的特征很好的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第二个方面:本节课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长、宽、高的认识,难点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区别。
教师始终围绕着重点和难点展开教学,比如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
验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
再通过教师的面、棱、顶点,的课件的演示进一步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很好的区别了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特征,扎实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轻松的排除了本节课的难点。
尤其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命名,使学生很清晰的知道长方体有两种情况,很有创意。
第二个亮点: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
而本节课最可贵之处就是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处理和设计。
为了达到知识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由点——线——面——体的课前导入,这样设计既渗透了“面”与“体”的关系,又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使本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形成了知识的系统性。
在新课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可见,通过认识长方体——探究长方体——做长方体——计算长方体四个教学环节逐步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思路清晰可见。
第三个亮点:教师基本功强,课堂气氛活跃。
大家可以看到本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的高,为什么?因为教师的自身魅力赢得了学生;教师过硬的基本功征服了学生;巧妙的课堂设计吸引了学生;
课件的生动演示激活了学生;高超的课堂调空能力抓住了学生。
在这样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节课可喜的效果。
第四个亮点:课件直观、具体、为课堂增光添彩。
本节课的课件直观、具体,惟妙惟肖,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体现了高科技教学的优越性,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观念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它是本节课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然再好的课堂也不能面面具到,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少了一些相应的练习,为此我觉得是不是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
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再丰富一些,教师的激情应该再高涨一些。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的意见,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