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课设报告
串联超前校正课程设计
串联超前校正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串联超前校正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作用。
2. 学会运用数学公式和电路图表达串联超前校正环节,并分析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 掌握串联超前校正参数的设计方法,能够根据特定性能指标完成校正参数的计算。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仿真软件进行串联超前校正电路搭建和测试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控制系统性能、提出改进方案并实施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和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串联超前校正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1. 理论知识:- 串联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
- 串联超前校正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推导。
- 串联超前校正对系统稳定性、快速性、平稳性等性能的影响。
- 校正参数的设计方法及步骤。
2. 实践操作:- 使用仿真软件(如MATLAB)搭建串联超前校正电路。
- 对搭建的校正电路进行仿真测试,分析校正效果。
- 根据性能指标要求,调整校正参数,优化系统性能。
3. 教学安排与进度:- 理论知识部分:共4课时,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课时)主要介绍串联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第二阶段(2课时)讲解校正参数设计方法及性能分析。
- 实践操作部分:共4课时,与理论知识部分同步进行。
学生分小组进行仿真软件操作,教师指导并解答疑问。
4. 教材章节与内容:- 教材第五章: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校正方法。
基于根轨迹法的串联超前校正器的设计
图 1 有源超前 校正器
此校正器的传递 函数为 : G
。
,其 中, =
>l ,T=RC . 2
徼
l ) 瓜 G f c =
.
【 收稿 日期】 0 1 1 1 2 1—1- 2
【 作者简介】 白莉 (97 ) 张 17 - ,女 ,山西原 平人 ,忻 州师 范学院物理 电子 系讲师 ,硕 士 ,从事 电子技术应用研究。
来 决定 . 系统 要 求实 现 的动 态性 能指 标计 算 出 系统 的期 望 闭环 极 点 ,如 果 系统 的根 轨 迹 没有 通过 期 望 的 根据
闭环极点 ,说 明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 ,这时可以通过引人新的开环零点和极点来改变根轨迹的走 向,如果
引 入 的开环 零 极点 合适 ,就可 以使 根 轨迹经 过 期望 的 闭环极 点 ] . 3 串联 超前 校 正参数 计 算
i =1 =l
当 S满 足相 角方 程 时 ,必然 可 以找到 一个 K, 的值 ,使 其 同 时满 足幅 值方 程 . 如果 系统 实 现预 期性 能 指标 对应 的两个 主 导极 点 - : 满 足相 角 方程 ,就 必须 引入 校 正装 置 增 加新 的 ,不 S
开环零点和开环极点来改变根轨迹的走 向. 如果采用 的是串联超前校正 ,其传递 函数为 G () +  ̄ s c :l cT
KH 一 , z )
系统 的开 环传 递 函数 的一般 表 达式 为 G () 。 :
, =lBiblioteka 兀 一 , P) ,=l
其根 轨 迹 的幅 值方 程为
1
—
其 轨 相 方 为 ∑ 一t ∑Zs P) + k 18 (=,,) 根 迹的 角 程 Z一 ( j= ( +)0 02 . ) — 2 1。 1… ,
跟轨迹超前校正课程设计
跟轨迹超前校正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轨迹超前校正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相关的理论知识。
2. 学生能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分析并描述物体在直线和曲线运动中的轨迹特点。
3. 学生能掌握轨迹超前校正的计算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轨迹校正方法,解决实际运动控制中的问题。
3. 学生能运用数学工具,进行轨迹校正的计算和验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2. 学生养成合作、讨论的学习习惯,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 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结合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轨迹超前校正的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团队协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轨迹校正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运动轨迹的定义与分类- 轨迹校正的物理意义和实际应用2. 轨迹校正的数学模型- 直线运动轨迹的数学描述- 曲线运动轨迹的数学描述- 轨迹校正的数学方法3. 轨迹校正的计算与实现- 校正参数的计算方法- 校正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实际案例分析4. 轨迹校正的实验与验证- 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 实验设备与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科学、系统的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各部分内容的安排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轨迹校正的相关知识。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1周:轨迹校正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第2周:直线运动轨迹的数学描述第3周:曲线运动轨迹的数学描述第4周:轨迹校正的数学方法第5周:校正参数的计算方法第6周:校正算法的设计与实现第7周:实际案例分析第8周:轨迹校正的实验与验证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轨迹校正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数学模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对控制系统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剪切频率、相角穿越频率以及增益裕度的求取方法。
(3)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系统分析的技能。
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4)提高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能力。
(5)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不可变部分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校正元部件,使系统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
校正方案主要有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前馈校正。
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法是针对被校正系统的性能和给定的性能指标,首先选择合适的校正环节的结构,然后用校正方法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
在用分析法进行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的结构通常采用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这三种类型。
超前校正通常可以改善控制系统的快速性和超调量,但增加了带宽,而滞后校正可以改善超调量及相对稳定度,但往往会因带宽减小而使快速性下降。
滞后-超前校正兼用两者优点,并在结构设计时设法限制它们的缺点。
二、设计要求(姬松)1.前期基础知识,主要包括MATLAB系统要素,MATLAB语言的变量与语句,MATLAB的矩阵和矩阵元素,数值输入与输出格式,MATLAB系统工作空间信息,以及MATLAB的在线帮助功能等。
2.控制系统模型,主要包括模型建立、模型变换、模型简化,Laplace变换等等。
3.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的各种响应、性能指标的获取、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高阶系统的近似研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的求取。
4.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主要包括多回路系统的根轨迹、零度根轨迹、纯迟延系统根轨迹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5.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Bode 图、Nyquist 图、稳定性判据和系统的频域响应。
自控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串联超前校正滞后装置
课题:串联超前校正滞后装置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组长:组员:指导教师:设计日期:成绩:超前校正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1)把握操纵系统设计与校正的步骤和方式。
(2)把握对操纵系统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剪切频率、相角穿越频率和增益裕度的求取方式。
(3)把握利用Matlab 对操纵系统分析的技术。
熟悉MATLAB 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 软件解决操纵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操纵理论、最优操纵理论和多变量操纵理论等奠定基础。
(4)提高操纵系统设计和分析能力。
二、设计要求与内容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1)(0.251)K G S S S S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v K 5s -≥,系统的相角裕度045γ≥,校正后的剪切频率2C rad s ω≥已知参数和设计要求:1.前期基础知识,要紧包括MATLAB 系统要素,MATLAB 语言的变量与语句,MATLAB 的矩阵和矩阵元素,数值输入与输出格式,MATLAB 系统工作空间信息,和MATLAB 的在线帮忙功能等。
2.操纵系统模型,要紧包括模型成立、模型变换、模型简化,Laplace 变换等等。
3.操纵系统的时域分析,要紧包括系统的各类响应、性能指标的获取、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阻碍、高阶系统的近似研究,操纵系统的稳固性分析,操纵系统的稳态误差的求取。
4.操纵系统的根轨迹分析,要紧包括多回路系统的根轨迹、零度根轨迹、纯迟延系统根轨迹和操纵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5.操纵系统的频域分析,要紧包括系统Bode图、Nyquist图、稳固性判据和系统的频域响应。
6.操纵系统的校正,要紧包括根轨迹法超前校正、频域法超前校正、频域法滞后校正和校正前后的性能分析。
三、实现进程1、系统概述所谓校正,确实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能够依照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转变,从而知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课程设计
目录一、绪论 (1)二、原系统分析 (1)2.1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2.2原系统的Bode图 (2)2.3原系统的Nyquist曲线 (4)2.4原系统根轨迹 (5)三、校正装置设计 (6)3.1校正装置参数的确定 (6)3.2校正装置的波特图 (7)四、校正后系统的分析 (8)4.1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8)4.2校正后系统的波特图 (9)4.3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曲线 (10)4.4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11)五、总结 (13)六、参考文献 (13)一、绪论在系统中,往往需要加入一些校正装置来增加系统的灵活性,使系统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按照校正装置的特性不同,可分为PID 校正、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
我们在这里讨论串联超前校正。
在直流控制系统中,由于传递直流电压信号,适于采用串联校正。
串联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利用超前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
只要正确的将超前网络的交接频率1/aT 和1/T 选择在带校正系统截止频率的两旁,并适当选取参数a 和T ,就可以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串联超前校正的优点:保证低频段满足稳态误差,改善中频段,使截止频率增大,相角裕度变大,动态性能提高,高频段提高使其抗噪声干扰能力降低。
有些情况下采用串联超前校正是无效的,它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限制: 1.闭环宽带要求。
若待校正系统不稳定的话,为了得到规定的相角裕度,需要超前网络提供很大的相角超前量。
这样的话,超前网络的a 值必须选取的很大,从而造成已校正系统带宽过大,使得通过系统的高频噪声电平很高,很可能使系统失控。
2.在截至频率附近相角迅速减小的待校正系统,一般不宜采用串联超前校J 卜。
因为随着截止频率的增大,待校正系统相角迅速减小,使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改善不大,很难得到足够的相角超前量,在一般情况下,产生这种相角迅速减小的原因是,在待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附近,或有交接频率彼此靠近的惯性环节;或由两个交接频率彼此相等的惯性环节;或有一个震荡环节。
liujingyu课程设计根轨迹超前校正
学号 10750128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根轨迹超前校正设计起止日期:2013 年7 月15 日至2013 年7 月19 日学生姓名刘经雨班级10电气一班成绩指导教师(签字)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2013年7月10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2012 —2013 学年第 2 学期控制与机械工程 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系 电气一班 班级 课程设计名称: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根轨迹超前校正设计完成期限:自 2013 年7 月 15 日至 2013 年 7 月 19 日共 1 周 设计依据、要求及主要内容: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5)(5(1)(++=s s s s G要求系统满足最大超调量%30%≤σ,调整时间s t s 5.0≤,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基本要求:1、对原系统进行分析,确定期望极点在S 复平面的位置;2、求校正补偿器的传递函数;3、计算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指标:超调量、峰值时间,调节时间,并绘制系统校正后的阶跃响应曲线。
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批准日期:2013年7月10日目录一设计原理 (1)1、何谓校正为何校正 (1)2、超前校正的原理 (1)3、超前校正在根轨迹中的应用方法。
(2)二设计方法步骤 (2)2.1画出未校正前的根轨迹 (2)2.2校正方法 (3)2.3校正计算: (4)三课程设计总结 (8)参考文献 (9)一 设计原理1、何谓校正 为何校正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是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
校正的目的是为了在调整发大器增益后仍然不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的情况下,通过加入的校正装置,是系统性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
2、 超前校正的原理无源超前网络的电路如图 1 所示。
图1无源超前网络电路图如果输入信号源的内阻为零,且输出端的负载阻抗无穷大,则超前网络的传递函数可写为()TsaTss aG c ++=11 (2—1)式中1221>+=R R R a ,C R R R R T 2121+=通常 a 为分度系数,T 叫时间常数,由式(2-1)可知,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时,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a 倍,因此需要提高放大器增益交易补偿。
用根轨迹法设计相位超前校正网络.
10
例:有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G( s) 足下列性能指标;
2500k ,要求满 s( s 25)
(1)当输入是一个1 rad s的单位速度函数时,输出的速度函数
与输入速度函数的最终稳态误差不大于0.01rad;
R( s)
Kr s ( s 2)
C (s)
3
解: 2 (1).由 p 20% ,由式 p e 1 可求得 0.46 ,取 0.5 由 ts 3 得 n 6 rad s ; n 得闭环主导极点 A1,2 n jn 1 2 3 j 3 3
(3)根据稳态指标求出系统所需要的误差系数 K(即开环增益 K0); 0 (4)求出系统为了满足稳态性能指标,误差系数需要增加的倍数
1 K0 ,这 个需要增加的倍数由滞后网络的这一对偶极子提 b K
供;
9
(5)选择滞后校正网络的零点 Z c 及极点 Pc ,使满足 Z c Pc 1 ,
原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根轨迹增益为:
Kr
m
G( s) H ( s)
v n
sv (s p j )
j v 1
i 1 n
s
s pj j v 1
m
s zi i 1
开环增益为: K Kr
7
zi
pj j v 1
i 1 n
1 K ( s z ) ( s )b rc i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bT i 1 Gc ( s)G( s) H ( s) n 1 v s (s p j ) (s ) 校正后在A点的根轨迹增益 T j v 1
21 , 3.画水平线 A1B ,作角平分线 AC ,再作 CA D EAC A1D 1 2
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自动化工程系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专业名称自动化01班级学号508015080101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设计时间2020111111..6.2.277~20~20111111..7.8目录摘要 (1)1.绪论 (3)1.1课题概述 (3)1.2根轨迹法超前校正简介 (3)1.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4)2.系统校正 (5)2.1已知条件及要求 (5)2.2对系统进行分析 (5)2.2.1当串联一个零点时 (7)2.2.2串联一个具有零点性质的零极点对 (8)2.2.3串联一个具有两个零点,一个极点的控制器时 (9)2.2.4当串联具有零点性质的两个极点,一个零点的控制器时 (10)2.2.5串联更复杂的具有零点性质的控制器 (11)3.总结 (13)4.致谢 (13)5.参考文献 (14)摘要根轨迹法是一种直观的图解方法,它显示了当系统某一参数(通常为增益)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如何根据开环极点和零点的位置确定全部闭环极点位置。
从根轨迹图可以看出,只调整增益往往不能获得所希望的性能。
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所有的增益,系统可能都是不稳定的。
因此,必须改造系统的根轨迹,使其满足性能指标。
利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基本前提是:假设校正后的控制系统有一对闭环主导极点,这样系统的动态性能就可以近似地用这对主导极点所描述的二阶系统来表征。
因此在设计校正装置之前,必须先把系统时域性能的指标转化为一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通过校正装置的引入,使校正后的系统工作在这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处,而闭环系统的其它极点或靠近某一个闭环零点,或远离s平面的虚轴,使它们对校正后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最小。
是否采用超前校正可以按如下方法进行简单判断:若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位于校正前系统根轨迹的左方时,宜用超前校正,即利用超前校正网络产生的相位超前角,使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向左倾斜,并通过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系统超前校正实验报告
实验五 系统超前校正(4学时)本实验为设计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观测校正装置对系统稳定性及动态特性的影响。
2.学习校正装置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二、实验原理工程上常用的校正方法通常是把一个高阶系统近似地简化成低阶系统,并从中找出少数典型系统作为工程设计的基础,通常选用二阶、三阶典型系统作为预期典型系统。
只要掌握典型系统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根据设计要求,就可以设计系统参数,进而把工程实践确认的参数推荐为“工程最佳参数”,相应的性能确定为典型系统的性能指标。
根据典型系统选择控制器形式和工程最佳参数,据此进行系统电路参数计算。
在工程设计中,经常采用二阶典型系统来代替高阶系统(如采用主导极点、偶极子等概念分析问题)其动态结构图如图7-1所示。
同时还经常采用“最优”的综合校正方法。
图7-1二阶典型系统动态结构图二阶典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1()(2n n s s Ts s Ks G ξωω+=+= 闭环传递函数2222)(nn ns s s ωξωω++=Φ 式中KT T K n 21,==ξω,或者nn T K ξωξω21,2== 二阶系统的最优模型 (1)最优模型的条件 根据控制理论,当22707.0==ξ时,其闭环频带最宽,动态品质最好。
把22=ξ代入KT21=ξ得到,KT T K 21,21==或,这就是进行校正的条件。
(2)最优模型的动态指标为%3.4%100%21/=⨯=--ξξπσe ,T t ns 3.43≈=ω三、实验仪器及耗材1.EL —AT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一台; 2.PC 机一台; 3.数字万用表一块 4.配套实验软件一套。
四、实验内容及要求未校正系统的方框图如图7-2所示,图7-3是它的模拟电路。
图7-2未校正系统的方框图矫正后未调整电路图图7-3未校正系统的模拟电路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述性能指标σ≤5%(1)超调量%(2)调节时间t s≤1秒K≥20 1/秒(3)静态速度误差系数v1.测量未校正系统的性能指标(1)按图7-3接线;σ和调节时间t s。
根轨迹法校正课程设计
根轨迹法校正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根轨迹法的概念,掌握根轨迹的基本绘制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根轨迹法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并识别系统的性能指标。
3. 学生能够掌握通过根轨迹法进行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绘制根轨迹图,并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2. 学生能够运用根轨迹法设计简单的控制系统校正方案,提高系统性能。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控制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动控制系统相关内容的深化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根轨迹法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动控制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中。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根轨迹基本概念:根轨迹的定义、意义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 内容:根轨迹图的绘制方法、关键点和关键轨迹的特点。
2.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稳定性,判断系统性能。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三节- 内容:稳定性的判定条件、稳定性分析步骤。
3. 根轨迹校正原理:介绍根轨迹法校正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四节- 内容:校正的基本原理、常用校正方法及效果分析。
4. 校正方案设计:结合实际案例,设计控制系统校正方案。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五节- 内容:校正方案的设计步骤、参数计算方法、系统性能优化。
串联超前校正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一、设计目的1、 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相关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理解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对不同的系统选用不同的校正方式,以保证得到最佳的系统;3、 理解相角裕量、稳态误差、穿越频率等参数的含义;4、 学习MATLAB 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会利用MATLAB 提供的函数求出所需要得到的实验结果;5、 从总体上把握对系统进行校正的思路,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设计内容与要求 设计内容:1、阅读有关资料。
2、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以及动态特性分析。
3、绘制根轨迹图、Bode 图。
4、设计校正系统,满足工作要求。
设计条件:⊗则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110.011S kG s s s =⨯++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任务: (1)()r t t=时,0.004ss e ≤;(2)校正后,相角裕量45r >; (3)30/c w rad s>。
sR设计要求1、能用MATLAB 解复杂的自动控制理论题目;2、能用MATLAB 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3、能灵活应用MATLAB 的SIMULINK 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三、设计原理校正方式的选择,按照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链接方式,控制系统校正方式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4种。
串联校正是最常见的一种校正方式。
串联校正方式是校正器与受控对象进行串联连接的。
可分为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
其一般设计步骤如下:(1)根据静态性能指标,计算开环系统的增益。
之后求取校正前系统的频率特性指标,并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2)确定校正后期望的穿越频率,具体值得选取与所选择的校正方式相适应; (3)根据待设计的校正环节的形式和转折频率,计算相关参数,进而确定校正环节; (4)得出校正后系统。
检验系统满足设计要求。
四、设计步骤1、校正前的系统分析 时域分析: 其中已知21()R s s =---------------------------------------------------------------------------------①()1H s = ---------------------------------------------------------------------------------②()()()0.110.011kG s s s s =⨯⨯+⨯+ --------------------------------------------------------③根据稳态误差公式1lim ()1()()ss s e R s s G s H s →=⨯⨯+⨯ -------------------------------------------------------④③将①②③带入④式得()211lim1(0.11)0.011ss s e s ks s s s →=⨯⨯+⨯⨯+⨯+化简得出1ss e k =又有题目0.004ss e ≤最后得250k ≥此时取250k =进行分析。
根轨迹校正实验报告
根轨迹校正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系统的根轨迹,对系统进行校正,以达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精确性要求。
二、实验原理1. 根轨迹根轨迹是指在极坐标系下,由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复平面内的运动轨迹。
2. 根轨迹的性质- 当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中,理论上根轨迹的起点是传递函数零点的位置。
- 根轨迹对称于实轴。
- 根轨迹总是从系统的零点出发,逐渐趋向于系统的极点。
3. 根轨迹设计的基本要求- 所有根轨迹应该位于左半平面。
- 根轨迹的密度越大,系统的稳定性越好。
-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个数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数与零点数之差。
- 根轨迹经过的区域越小,系统的快速性越好。
三、实验步骤本次实验使用了MATLAB软件进行根轨迹校正实验,具体步骤如下:1. 给定开环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并画出其对应的零极点分布图。
通过观察零极点的位置,确定系统的初始根轨迹起点。
2. 使用MATLAB的rlocus函数,绘制出开环根轨迹。
通过该函数,我们可以根据系统传递函数的特点,得到根轨迹的形状。
3. 根据根轨迹的形状和性质,校正系统。
可以通过调整控制器的参数或改变系统的结构等方式,来使根轨迹满足系统的要求。
4. 经过多次调整和校正,得到符合要求的根轨迹。
通过观察根轨迹的形状和分布,判断系统是否稳定、快速和准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根轨迹校正,我们得到了一条符合要求的根轨迹。
通过分析根轨迹的形状和性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系统的稳定性由于根轨迹位于左半平面,且大部分根轨迹较为密集,因此系统的稳定性较好。
没有根轨迹位于右半平面,避免了系统的不稳定性。
2. 系统的快速性根轨迹的起点与旁边的极点较近,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附近也没有极点,因此根轨迹经过的区域较小。
这意味着系统的快速性较好,能够快速响应输入变化。
3. 系统的准确性根轨迹与实轴的交点个数与系统的极点数与零点数之差相符,说明系统的准确性较好。
这样的根轨迹设计使得系统能够准确响应输入信号,实现精确控制。
根轨迹超前校正设计有仿真图
學院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书学院名称:自动化学院学生姓名:专业名称:自动化班级:自动2010年12月6日至时间:2010 年12月19日根轨迹超前校正设计一、设计要求:控制系统为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4)(1()(*0++=s s s kS G ,设计超前校正装置,要求: 1.超调量%20%=δ;2.调节时间不超过)02.0(4s s t s ±=∆=;3.掌握MATLAB 根轨迹校正方法及EDA 工具的实现;4.通过搭建实际电路,掌握校正对实际系统的影响。
二、设计方案分析: 1、背景知识介绍:系统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在系统校正中,当系统的性能指标以单位阶跃响应的峰值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阻尼比、稳态误差等时域特征量给出时,一般采用的是根轨迹校正法,实验所用软件为MATLAB 、EWB 软件,使用MATLAB 软件绘制系统校正前后的根轨迹图,系统的闭环阶跃响应,观察系统校正前后的各项性能指标是否满足系统所需性能指标,在Simulink 界面下或使用EWB 软件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运行,观察系统输出曲线的变化。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常用的校正方法为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串联校正比反馈校正设计简单,也比较容易对信号进行各种必要形式的转换,特别在直流控制系统中,由于传递直流电压信号,适合采用串联校正。
在确定校正装置的具体形式时,根据校正装置所需提供的控制规律选择相应的元件,常常采用比例、微分、积分控制规律,或基本规律的组合,如比例微分、比例积分等。
2、方案设计:系统电路设计思路、原因、框图、器材选择等等。
1) 校正后开环传递函数的计算:由题意要求知:%20%100%21=⨯=--ζξπσe,s t ns 45.4<=ζω45.0=⇒ζ5.2=n ω由此可得闭环主导极点为:j j s n 23.213.1122,1±-=-±-=ζωζω需要补偿的超前角为:00068180)8.373.939.116(=-----=c ϕ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4)(1()()(*0c c c p s z s s s s ks G s G ++++=校正装置为:)11()11()()()(++=++=s p s z p z p s z s s G cc cc c c c由于cc p z < 所以11<=cc p z α为了弥补开环增益的损耗,则校正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4)(1()()(*0c c c p s z s s s s ks G s G ++++=α计算校正系统的零极点,从1s 点作平行于实轴的射线1s A ,然后作角A 1s 0的角平分线1s B ,最后1s c p 作1s c z 和,它们和1s B 的夹角为c ϕ/2。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超前串联校正设计
一.题目004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5.0(4)(0+=S S S G ,试对系统进行超前串联校正设计,使之满足:(1)闭环主导极点的阻尼比ζ=0.5; (2)自然振荡角频率wn=5rad/s ; (3)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50rad/s 。
二.校正前系统分析编程绘制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根轨迹,奈氏图如下: num=4;den=conv([1,0],[1,0.5]); G0=tf(num,den); G=feedback(G0,1); figure(1); step(G); figure(2); rlocus(G0); figure(3); nyquist(G0)2.1单位阶跃响应图1..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由图可知上升时间tr=0.567s,峰值时间tp=1.61s,超调量σ%=67..2%,调节时间ts=14.7s( 2%的允许误差),系统稳态误差ess=0。
2.2根轨迹图图2 闭环根轨迹使系统稳定的根轨迹增益范围为k>0。
3.3奈氏图奈氏图不包括(-1,0),所以系统稳定。
应用Matlab绘制出开环系统Bode图,程序如下:4.4开环波特图num=4;den=conv([1,0],[1,0.5]);w=logspace(-2,3,100);bode(num,den,w);grid on;[mag,phase,w]=bode(num,den,w);magdB=20*log10(mag);[Gm,Pm,Wcg,Wcp]=margin(mag,phase,w) %求系统的幅值裕量、相角裕量及其所对应的频率mr=max(mag) %求谐振峰值wr=spline(mag,w,mr) %求谐振频率运行结果:幅值裕量:Gm = 1.6482e+006幅值裕量:Pm =14.2694穿越频率:Wcg =2.5676e+003剪切频率:Wcp =1.9688谐振峰值:mr = 799.8400谐振频率:wr =0.0100图3 开环波特图校正前系统的相角裕量γ=14.2694°,幅值裕量20lgkg=1.6482*10^6。
线性系统的校正 实验报告
线性系统的校正实验报告(滞后校正) (超前校正)超前校正: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1)(4)KG s S S S =++,使用根轨迹解析法对系统进行超前串联校正设计,使之满足: 1)阶跃响应的超调量%20%σ=2)阶跃响应的调节时间不超过4(0.02)s t s =∆=±一、基于根轨迹法的串联超前校正的校正原理:当系统的性能指标以时域形式提出时,通常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
基于根轨迹法校正的基本思想是:假设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可由靠近虚轴的一对共轭闭环主导极点来表征,因此,可把对系统提出的时域性能指标的要求转化为一对期望闭环主导极点。
确定这对闭环主导极点的位置后,首先根据绘制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判断一下它们是否位于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上。
如果这对闭环主导极点正好落在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上,则无需校正,只需调整系统的根轨迹增益即可;否则,可在系统中串联一超前校正装置1()(1)1C aTsG s a Ts+=>+,通过引入新的开环零点z c =-1/aT 和新的开环极点p c =-1/T 来改变系统原根轨迹的走向,使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经过这对期望闭环主导极点。
二、超前校正装置及其特性:典型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可写为1()(0)1C aTs G s a Ts+=>+式中a 为分度系数,T 为时间常数其频率响应1()1C jaT G j jTs ωωω+=+幅频特性:()c A ω=相频特性:11122(1)()1a T tg aT tg T tg aT ωφωωωω----=-=+由于a>1,()φω始终大于0,即超前校正装置始终提供超前相角。
超前装置提供一个极点和一个零点三、校正过程1)做出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和阶跃响应,如下图MATLAB代码:num=[1];den=[1 5 4 0];G0=tf(num,den) figure(1);rlocus(G0);sys=feedback(G0,1);figure(2);t=0:0.01:30;step(sys,t)grid2)根据21%100%e πςςσ--=⨯,可算出0.4559ς=,考虑到非主导极点和零点对超调量的影响,取0.5ς=又因为0.02∆=时, 4.44.4s nt ςωσ==,可得 2.2, 1.1n ωσ==期望闭环极点的纵坐标为21d ωως=- 1.9053d ω= 综上可得系统的一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为:1,2 1.1 1.9n d s j ςωω=-±=-±3)根据求得的主导极点,计算超前校正网络在1s 处应提供的超前角:1()(atan(1.9/2.9)*180/pi+180-atan(1.9/0.1)*180/pi+180-atan(1.9/1.1)*180/pi)o G s ∠=-得1()246.3131o G s ∠=-1180()o G s φ=--∠可得:66.3131φ=把()c G s 的零点设置在期望极点的正下方,即 1.1c z =-,从期望极点向左作角60φ=的负实轴交点上,可求得 5.5c p =- 4)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1)()(1)(4)( 5.5)K s G s s s s s +=+++由根轨迹的幅值条件,求得系统工作于期望极点处的K 值为36.2。
串联超前校正课程设计..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2010 —2011 学年第 2 学期电子与信息工程 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 08-1 班级课程设计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 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完成期限:自 2011 年5 月 30 日至 2011 年 6 月 3 日共 1 周设计依据、要求及主要内容: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04.0(100)(+=s s K s G 要求校正后系统对单位斜坡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01.0≤ss e ,相角裕度 45≥γ,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基本要求:1、对原系统进行分析,绘制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2、绘制原系统的Bode 图,确定原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3、绘制原系统的Nyquist 曲线。
4、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
5、设计校正装置,绘制校正装置的Bode 图。
6、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7、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8、绘制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 曲线。
9、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指导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批准日期:2011年5月28日目录一、绪论 (2)二、对原系统进行分析 (3)1)绘制原系统的单位阶跃曲线 (3)2)绘制原系统bode图 (3)3)绘制原系统奈式曲线 (4)4)绘制原系统根轨迹 (4)三、校正系统的确定 (5)四、对校正后的装置进行分析 (5)1)绘制校正后系统bode图 (5)2)绘制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6)3)绘制校正后的奈式曲线 (7)4)绘制校正后的根轨迹 (7)五、总结 (8)六、附图 (9)参考文献 (15)一绪论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系统校正的常用方法是附加校正装置。
按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不同,系统校正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串联校正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 掌握利用串联校正装置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串联校正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串联校正是一种常用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通过在系统的输入端或输出端添加校正装置,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本实验主要研究串联校正对系统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1. 控制系统实验平台2. 信号发生器3. 示波器4. 信号调理器5. 校正装置(如PID控制器、滤波器等)6. 计算机及仿真软件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系统: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包括被控对象、校正装置和测量装置。
2. 设置实验参数:设置被控对象和校正装置的参数,如PID参数、滤波器参数等。
3. 进行开环实验:通过信号发生器向系统输入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利用示波器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记录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
4. 进行闭环实验:将系统切换到闭环状态,再次输入正弦信号,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记录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
5.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开环和闭环实验结果,分析串联校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开环实验结果:通过开环实验,可以得到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以及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
2. 闭环实验结果:通过闭环实验,可以得到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以及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
3. 分析结果:- 当校正装置的参数设置合理时,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会得到改善,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 串联校正可以有效地抑制系统的振荡和超调,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 串联校正对系统的稳态误差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六、实验结论1. 串联校正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2. 通过合理设置校正装置的参数,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稳态精度。
3.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被控对象和系统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校正装置和参数。
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自控课设报告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指导教师: 刘志立 工作单位: 自动化学院 题 目: 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初始条件:已知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0)(5()(++=s s s K s G 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15-≥s K v , 60≥γ。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 M ATLAB 作出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 值的系统伯德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位裕度。
2、 前向通路中插入一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3、 用Matlab 画出未校正和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4、 用Matlab 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画出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其时域性能指标。
5、 课程设计说明书中要求写清楚计算分析的过程,列出MATLAB 程序和MATLAB 输出。
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 月目录摘要 (1)1初始条件 (2)2设计任务 (2)3设计原理 (2)4设计分析与计算 (2)4.1最小K值的系统频域分析 (2)4.2滞后—超前校正网络的确定 (4)4.3根轨迹的绘制 (5)4.4系统仿真 (7)心得体会 (10)参考文献 (11)摘要MATLAB是矩阵实验室的简称,是一个在数值计算方面首屈一指的数学类科技应用软件。
利用MATLAB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求解十分简便。
本次课程设计是利用滞后-超前校正网络来校正系统以改善系统性能,首先应该根据原有系统和初始条件要求来确定校正系统,然后利用MATLAB分析校正后的系统是否达到要求以及其性能。
关键词:MATLAB 滞后—超前校正系统分析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1初始条件已知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0)(5()(++=s s s K s G 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15-≥s K v , 60≥γ。
根轨迹控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根轨迹的概念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 学习使用MATLAB软件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3. 通过根轨迹分析,了解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 熟悉根轨迹法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如稳定性分析、参数整定等。
二、实验原理根轨迹是指系统的某一参数(如开环增益K)从零变到无穷大时,系统闭环特征根在复平面上变化轨迹。
通过根轨迹,可以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过渡过程和稳态误差等性能指标。
三、实验设备1. 计算机:安装MATLAB软件。
2. 控制系统实验箱。
四、实验步骤1. 建立系统模型根据实验要求,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例如,对于一个二阶系统,其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G(s) = \frac{K}{(s+a)(s+b)}$$其中,a和b为系统的时间常数,K为开环增益。
2. 绘制根轨迹使用MATLAB软件中的rlocus函数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rlocus函数的调用格式如下:```matlabrlocus(num, den)```其中,num和den分别为系统的分子和分母多项式系数。
3. 分析根轨迹(1)观察根轨迹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2)分析根轨迹的形状,了解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确定系统临界增益和临界阻尼比。
4. 验证实验结果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根轨迹的变化,验证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绘制根轨迹使用MATLAB软件绘制了给定二阶系统的根轨迹,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根轨迹](https:///5Q6z8Qk.png)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开环增益K的增加,系统闭环极点逐渐向左移动,系统稳定性提高。
2. 分析根轨迹(1)起始点和终止点:根轨迹的起始点为系统的开环极点,终止点为系统的开环零点。
(2)根轨迹形状:根轨迹呈对称形状,随着开环增益K的增加,根轨迹逐渐向左移动。
(3)临界增益和临界阻尼比:通过观察根轨迹,可以确定系统的临界增益和临界阻尼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自动化工程系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专业名称自动化班级学号50801015080101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设计时间2020111111..6.2.277~20~20111111..7.8目录摘要 (1)1.绪论 (3)1.1课题概述 (3)1.2根轨迹法超前校正简介 (3)1.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4)2.系统校正 (5)2.1已知条件及要求 (5)2.2对系统进行分析 (5)2.2.1当串联一个零点时 (7)2.2.2串联一个具有零点性质的零极点对 (8)2.2.3串联一个具有两个零点,一个极点的控制器时 (9)2.2.4当串联具有零点性质的两个极点,一个零点的控制器时 (10)2.2.5串联更复杂的具有零点性质的控制器 (11)3.总结 (13)4.致谢 (13)5.参考文献 (14)摘要根轨迹法是一种直观的图解方法,它显示了当系统某一参数(通常为增益)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如何根据开环极点和零点的位置确定全部闭环极点位置。
从根轨迹图可以看出,只调整增益往往不能获得所希望的性能。
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所有的增益,系统可能都是不稳定的。
因此,必须改造系统的根轨迹,使其满足性能指标。
利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基本前提是:假设校正后的控制系统有一对闭环主导极点,这样系统的动态性能就可以近似地用这对主导极点所描述的二阶系统来表征。
因此在设计校正装置之前,必须先把系统时域性能的指标转化为一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通过校正装置的引入,使校正后的系统工作在这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处,而闭环系统的其它极点或靠近某一个闭环零点,或远离s平面的虚轴,使它们对校正后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最小。
是否采用超前校正可以按如下方法进行简单判断:若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位于校正前系统根轨迹的左方时,宜用超前校正,即利用超前校正网络产生的相位超前角,使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向左倾斜,并通过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用根据轨迹法进行超前校正的一般步骤为:1)根据对系统静态性能指标和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分析确定希望的开环增益和闭环主导极点的位置。
2)画出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判断希望的主导极点位于原系统的根轨迹左侧,以确定是否应加超前校正装置。
3)根据题目要求解出超前校正网络在闭环主导极点处应提供的相位超前角。
4)根据图解法求得G c(s)的零点和极点,进而求出校正装置的参数。
5)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校核闭环主导极点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本文在进行根轨迹超前校正时应用了MATLAB,MATLAB的根轨迹方法允许进行可视化设计,具有操作简单、界面直观、交互性好、设计效率高等优点。
早期超前校正器的设计往往依赖于试凑的方法,重复劳动多,运算量大,又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MATLAB作为一种高性能软件和编程语言,以矩阵运算为基础,把计算、可视化、程序设计融合到了一个简单易用的交互式工作环境中,是进行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便可行的实用工具。
因此,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MATLAB软件的普及,借助MATLAB,通过编写函数和程序,可以容易地设计出超前校正器,避免了繁琐的计算和绘图过程,从而为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途径。
本文将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器,并给出它的MATLAB实现。
关键词:根轨迹,超前校正,MATLAB绪论1.1课题概述在系统校正中,当性能指标是以时域指标给出时,通常采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根轨迹法校正通常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本文主要介绍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法。
固有传递函数的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是有确定点的,由这些点确定的响应性能不好时,需要加以改变。
改变开环放大系数能使闭环特征根沿着根轨迹移动,结果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开环放大系数在某个数值下或某个取值范围内特征根的分布能够满足系统性能的要求,于是只要调节开环增益就行了;另一情形是根轨迹上没有合乎要求的特征根,这是需要在S平面上先选定一个期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再通过串联合适的校正装置使校正过的根轨迹:1、通过这一点,并且确定开环增益使校正后的一个特征根就是这点;2、其余的特征根比这个特征根远离虚轴,以确保选定的闭环主导极点的地位。
当在系统中配置一个开环零点或具有零点性质的开环零极点对时,可使原根轨迹向左偏移,如若在系统中配置一个极点,或一个具有极点性质的开环零极点对时可使的原根轨迹向右偏移,只要配置的零点或极点或零极点对适当,就可使得期望点成为校正后的闭环主导极点。
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就是通过串联零点,或具有零点性质的零极点对来实现的。
1.2根轨迹法超前校正简介1948年,伊文斯(W·R·EV ANS)提出了直接由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确定系统闭环特征根的图解法,即工程上广泛使用的根轨迹法。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分析系统的性能,确定系统应有的结构和参数,也可用于校正装置的综合,根轨迹法的基础是系统的传递函数,这一方法仅适用于线性系统。
根轨迹法是一种图解方法,它是古典控制理论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描述的是系统某个参数(通常指增益)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的闭环极点的位置变化。
由于根轨迹图直观地描述了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即系统的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分布,因此,用根轨迹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十分方便,特别是对于高阶系统和多回路系统,应用根轨迹法比用其他方法更为方便,因此在工程实践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这一附加装置称为校正装置。
加入校正装置后使未校正系统的缺陷得到补偿,这就是校正作用。
常用的校正方式有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4种。
本文我们所涉及的是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网络:无源超前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可写为1()1aTs G s Ts+=+其中a>1,故超前网络的负实零点总是位于其负实极点之右,起到微分作用,a 的值选的越大,则超前网络的微分作用越强。
1.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实际工程控制中,往往需要设计一个系统并选择适当的参数以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或对原有系统增加某些必要的元件或环节,使系统能够全面满足性能指标要求,此类问题就称为系统校正与综合,或称为系统设计。
当被控对象给定后,按照被控对象的工作条件被控信号应具有的最大速度和加速度要求等,可以初步选定执行元件的形式、特性和参数。
然后,根据测量精度、抗扰能力、被测信号的物理性质、测量过程中的惯性及非线性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测量变送元件。
在此基础上,设计增益可调的前置放大器与功率放大器。
这些初步选定的元件以及被控对象适当组合起来,使之满足表征控制精度、阻尼程度和响应速度的性能指标要求。
如果通过调整放大器增益后仍然不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就需要在系统中增加一些参数及特性可按需要改变的校正装置,使系统能够全面满足设计要求,这就是控制系统设计中的校正问题。
系统设计过程是一个反复试探的过程,需要很多经验的积累。
在某些系统校正中,当所要求的性能指标是以时域指标给出时,则此时应用根轨迹校正法来解决问题就显得比较方便何必要了。
1.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已知某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当k=0.25时控制以a 为变量的根轨迹,用根轨迹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超调量。
2.2.系统校正系统校正2.1已知条件及要求已知条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其中k=0.25;要求:控制以a为变量的根轨迹,用根轨迹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超调量,并用matlab仿真出其结果。
2.2对系统进行分析根据所给定的开环传递函数可以用MATLAB作出其初始的根轨迹图:因为是以a为变量的根轨迹,所以所得到的轨迹为广义根轨迹。
经变形后的广义根轨迹方程为:,由MATLAB作出其根轨迹图,输入程序如下:num=[0,1];den=conv([1,1,0.25,0],[0,1]);g=tf(num,den)rlocus(g)hold on所得广义根轨迹图为:图1校正前广义根轨迹校正后使得根轨迹上所有的点都满足其超调量都小于10%,即对任意变化的a 的值,都能满足题目要求。
1、根据要求知要使得校正后系统的超调量小于10%,如若要满足此条件,则首先要满足整个系统是稳定的,即所有的根轨迹必须在虚轴的左侧。
因为根轨迹中极点数与零点数之差大于2,所以得出所有的根轨迹之和应为定值,当零极点数之和为奇数时,总有根轨迹沿着实轴负方向趋向无穷远处,那么必然有根轨迹趋向于实轴正方向无穷远处,即有根轨迹处于虚轴的右侧,即不能够满足题意。
则如若想满足题意,利用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时,只能串联奇数个零极点。
2、仅仅使得系统满足稳定还不够,还要使其超调量满足小于10%,根据二阶系统时域指标公式:%100%10%e σ=×≤可得到阻尼比:0.59ζ≥;这里取0.625ζ=,则对应的阻尼角:arccos 51οβζ==。
及系统的根轨迹要满足在阻尼比为0.625到1之间。
2.2.1当串联一个零点时即校正后的广义根轨迹方程为:当零点在0到0.5之间取值时,以0.25为例,用MATLAB进行仿真,输入程序:num=[1,0.25];den=conv([1,1,0.25,0],[0,1]);g=tf(num,den)rlocus(g)hold on得到对应的根轨迹为:图2串联一个零点后的根轨迹根轨迹上的点都在虚轴的左侧,系统满足稳定性,但是其渐近线与实轴成90ο,根轨迹上有一部分点超出了0.625ζ=的范围。
所以此种情况满足题意,不可取。
当零点在大于0.5的范围内取值时,以1为例,用MATLAB进行仿真,输入程序:num=[1,1];den=conv([1,1,0.25,0],[0,1]);g=tf(num,den)rlocus(g)hold on得到对应的根轨迹为:图3串联一个零点后的根轨迹同理虽然根轨迹上的点都在虚轴的左侧,系统满足稳定性,但是其渐近线与实轴成90ο,根轨迹上有一部分点超出了0.625ζ=的范围。
所以此种情况同样不满足题意,不可取。
时2.2.2串联一个具有零点性质的零极点对串联一个具有零点性质的零极点对时分析可知当零极点数之和为奇数时,总有根轨迹沿着实轴负方向趋向无穷远处,那么必然有根轨迹趋向于实轴正方向无穷远处,即有根轨迹处于虚轴的右侧,即不能够满足题意。
当串联一个零极点对时,此时零极点数之和正好为奇数,因此不能满足题意。
2.2.3串联一个具有两个零点,一个极点的控制器时即校正后的广义根轨迹方程为:此时极点数与零点数之差为2,则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为90ο,与串联一个零点的状况类似,也会有一部分根轨迹不在0.625ζ=与1ζ=之间,因此此种情况也不满足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