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重点篇目
古代文论背诵篇目
《毛诗大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幹。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古代文学最全复习重点+重点背诵篇目
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
一、先秦文学概况(一)诗歌和辞赋1、原始诗歌原始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是在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发展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如《弹歌》和《伊耆氏蜡辞》,反映了原始人类狩猎生活的情景和战胜自然的愿望。
原始诗歌是集体的口头创作,它以劳动为主题,带有不同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识,是歌、乐、舞三者结合为用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2、《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它内容丰赡,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其中民歌最富于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句式以整齐的四言为主,多用重章迭句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丰富多采,朴素优美,音节自然谐和,富有艺术感染力。
3、《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
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吸取民间文学营养,利用楚国民歌的传统形式,创造了句式参差灵活的“楚辞”体。
他的作品有《离骚》,《九章》等二十多首光辉诗篇,这些诗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比喻生动,词藻绚丽,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树立了榜样。
《诗经》和《楚辞》,形成了后世诗歌发展的《风》、《骚》传统。
(二)散文先秦散文从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发展而来,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1、历史散文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
殷周时代,开始以散文的形式记载历史事件,《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代文献资料汇编的散文总集。
《尚书》之后开始以散文写史,《春秋》即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提纲。
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三部重要的历史散文著作,它们在体例、叙事和文辞上各具鲜明的艺术特色,显示出先秦散文的卓越成就。
2、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哲理性的论辩性散文。
《古代文论》背诵篇目
《古代文论》背诵篇目/段落一、先秦两汉时期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报任安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思来者。
”3、《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思来者。
”(书P96)4、《毛诗序》全文二、魏晋南北朝时期1、《典论•论文》全文2、《文赋》“伫中区以玄览······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抚四海于一瞬。
”“诗缘情而绮靡······故无取乎冗长。
”“若夫应感之会······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3、《文心雕龙》《原道》第一段《神思》第一、四段《体性》第一、二、三段《通变》第一段中“夫设文之体有常······饮不竭之源。
”第二段中“斯斟酌乎质文之间······可与言通变矣。
”《总术》第一段中“今之常言······有韵者‘文’也。
”《时序》第一段中“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歌谣文理······而波震于下者。
”第四段中“观其时文······故梗概而多气也。
”第六段中“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学习笔记《中国古代文论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大纲一、先秦文论1、概况先秦文论处于萌芽状态。
主要成就反映在诸子著述中。
儒、道两家共同奠定了古代文论的基础。
孔子:兴观群怨(社会作用);孟子: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文学批评);荀子:明道、征圣、宗经(创作原则);墨子:尚质、尚用,言有三表;韩非:反对文学,“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2、《诗言志》出自《尚书》。
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诗是表现的,抒情的;提出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诗歌内容、形式、作用互相联系。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3、孔子《论语》一、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提出“兴观群怨”说:观风俗,考得失,干预政治,“事父事君”。
二、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先“质”后“文”,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主张“文质彬彬”,要求文质并重,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三、重视“中和”之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放郑声”。
四、提出文学批评的思想和艺术标准,即“善”和“美”。
“尽善尽美”。
4、墨子基本精神:尚质、尚文。
《非乐》否定反对音乐。
《非命》中提出“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
说明了文学应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基础并服务于社会人生的性质和功能。
5、孟子一、“以意逆志”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诗歌语言有其艺术表现的特殊性;2、注重文学作品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3、读者在批评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知人论世”说:看到作品与作家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知言养气”说:“知言”指能够看到各种言辞背后所隐藏的实质;“养气”指人内在的修养,“养气”决定“知言”,肯定读者水平、修养在批评中的决定意义。
6、庄子一、主张自然朴素为美。
二、论述了“言”与“意”的关系。
提出“得意忘言”,“言不尽意”指言的最终目的是传意,但又不能尽意。
“意之所随者”指事物最精妙的“道”是难以用语言来直接表达的。
古文观止重点篇目
《古文观止》的重点篇目包括以下几篇:
1.《过秦论》——贾谊
2.《前出师表》——诸葛亮
3.《兰亭集序》——王羲之
4.《桃花源记》——陶渊明
5.《滕王阁序》——王勃
6.《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
7.《阿房宫赋》——杜牧
8.《岳阳楼记》——范仲淹
9.《醉翁亭记》——欧阳修
10.《前赤壁赋》——苏轼
这些篇目都是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过秦论》是一篇经典的政论文,探讨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教训;《前出师表》是一篇感人的忠臣之词,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和忧虑;《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色和人生的意义;《桃花源记》则是一篇充满想象力的寓言,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其他几篇也是各自具有独特风格和主题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ϖ先秦叙事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ϖ先秦说理散文《论语》、《老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ϖ重点篇目《湘夫人》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作者司马迁“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理想,创作了这部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高峰之作。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
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ϖ重点篇目:《行行重行行》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
据记载,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
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重点篇目:《十五从军征》ϖ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ϖ重点篇目:曹植《赠白马王彪》“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新课标必背72篇之《古代文论选段》
曹丕《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因被选入《昭明文选》 而得以保存下来。 曹丕是汉魏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 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 是著名的《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 的一个标志。《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 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 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问题: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 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 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 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 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 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人走过的道 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朱光潜:“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 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
• 《人间词话》不仅关乎诗词鉴赏,还关乎其他艺术欣赏领 域,甚至还关乎人生,她是大家的一本小书,是我们后学 者可置于案头枕边常读常新的好书。这一节课只算老师抛 砖引玉,推荐课外读一读《人间词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白居易认为:诗,情感是它的根,语言是它的苗,声音(韵律)是 它的花,而诗的含义、道理、给人们的启迪则是果实。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
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中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 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 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重点(考试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重点(考试必过)一、《左传》的文艺观点:《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1.赋诗言志“赋诗”指引用《诗经》,“不歌而诵谓之赋”,“诗”是现成的,已有的诗歌句。
借助《诗经》中的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登高而赋”,大夫在外交中经常背诵《诗经》中的句子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或者被邀请背诵。
对后世影响深远,如西汉定都西安,东汉定都洛阳,杜笃写《论都赋》力贬洛阳,班固写《两都赋》赞美洛阳。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赵武出使宋,回晋途中适郑简公款待,七大臣作陪,赵武要求赋诗。
子展赋《草虫》:“既观君子,我心则降。
”佰有赋《鹑之奔奔》:“人心无良,我以为足;人心无良,我以为君。
”另一人赋:《野有蔓草》邂逅相见,适我愿兮”2.观志观风提出“赋诗,吾以观其志”,“观风”说是说用诗歌了解民情、风俗和政治兴衰,用诗歌、音乐等文艺作品为政治良窳提供例证,以达到改进政治的目的,最早见于《国语》、《左传》。
季札观乐,从季札对周乐的评论看,他正是把音乐(文学)和政教结合起来了。
他认为政治的治乱会对音乐(文学)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音乐(文学)去“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
因为政治的治乱会影响人,而人的思想感情又会反映到音乐(文学)中来。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听《周南》《召南》后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听《邶风》《鄘风》《卫风》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听《齐风》曰:“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听《颂》:观止矣(看到了最好的了)3.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言得其要,理足少传”。
“立言”属于“再次”的地位,它的价值意义小于前两者,但是它与“立言”、“立功”的政治价值取向则是相同的。
“立言”中的“言”含义较宽泛。
虽包括文学在内,但主要是指关于政治道德方面的言辞。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必读篇目
一、先秦文艺思想
1.《尚书尧典》
2.《论语》
3.墨子
4.老子
5.庄子
6.孟子
7.荀子
二、两汉文论
8.《史记太史公自序》
9.《毛诗序》
10.《礼记乐记》
11.《法言吾子》
12.《汉书艺文志诗歌略论》
13.《离骚经序》
14.《论衡》
三、魏晋南北朝文论
15.曹丕
16.陆机
17.《抱扑子均世》
18.《宋书谢灵运传论》
19.《文心雕龙》
21.《文选序》
22.《金楼子立言》
四、唐宋金元文论
23.《王勃集序》
24.《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25.《诗格》
26.《戏为六绝句》
27.《诗式》
28.韩愈
29.《董氏武陵集纪》
30.《与元九书》
31.《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32.司空图
33.欧阳修
34.苏轼
35.《词论》
36.《白石道人诗说》
37.《沧浪诗话诗辩》
38.《心境记》
39.《论诗三十首》
五、明清近代文论
41.《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42.《四溟诗话》
43.《童心说》
44.《曲律》
45.袁宏道
46.《序山歌》
47.《读第五才子书法》
48.《读三国志法》
49.王夫之
50.《闲情偶寄立主脑》
51.《原诗内篇》
52.《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53.《复鲁絜非书》
54.《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55.《书汤海秋诗集后》
56.《人境庐诗草自序》
57.《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58.《人间词话》
59.。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精选
2、总结艺术想想塑造的经验
• 1) 《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来 刻画人物形象。毛氏认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矛盾冲突 越尖锐、激烈,就越能鲜明地显示人物性格。从“通”与 “阻”、“近”与“远”的艺术辩证关系上总结了这一风 口浪尖险阻极境上显现人物性格的可贵经验。这是毛氏的 卓见。 2) 《三国演义》善于在刀光剑影 中运用以少胜多的手法来刻画英雄人物。如关云长千里走 单骑、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坡等都有这一特 点。毛氏认为,英雄人物难处越多,矛盾越尖锐。能以少 胜多、以弱胜强,则形象也就越鲜明、高大。 3)毛氏还精心总结了“正衬”、“反衬”以塑造英雄人 物的方法。“反衬”可以使形象突出、鲜明,而“正衬” 则能够给人以更高更美的层次感。
3、情节论
• 情节是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要素萌发于早期那些具有记述性质的作品。六朝 志人志怪小说,其“志”即表明了这种记述性。 到了清代,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提出了小说 情节结构性的一般原则。理论家还提出了情节的 完整性问题。当然,情节叙述的技巧性,是明清 两代小说情节论的最主要内容。 • 小说的情节叙述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即“叙事 时间”、“叙事角度”。
金圣叹评价《水浒传》
• 一、对《水浒传》思想内容的评价
1、掩盖《水浒传》 中歌颂农民起义的思想。 2、虚构“惊恶梦”情书,将梁山英雄“一齐处斩”。 3、承认“官逼民反”,罪在赃官酷吏。
• 二、《水浒传》的创作论
1、性格论 2、动心说 3、格物——因缘生法说
• 三、《水浒传》技巧论
1、结构的完整性 2、情节的犯避之妙
(续上)
• 2)他在对《水浒》的评点中,非常重视人物的性格塑造。 小说艺术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格,金圣叹就 是抓住这一点对《水浒传》进行评点的他认为《水浒传》的 人物性格都有鲜明的个性,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 性格,真是一百八样。《水浒传》只写人的粗鲁处,边有许 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鲁达粗鲁是少年任气,金圣叹 认为人物形象传神逼真,必须写人物性格中的“同种之异” 来。 另一方面,金圣叹也注意到,在人物个性当中,作家 也概括了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 识”。这就涉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题。金圣叹对《水 浒传》的评点开创了小说评点的新局面。总之,金圣叹把中 国古代文艺美学传统应用到小说创作的批评领域,开创了小 说理论批评的新领域、新局面,清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无疑受 到了金圣叹的影响。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认为文学形式的标准:文质彬彬孔子对文学语言表达的标准:辞达而已矣。
2“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的标准。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
3《毛诗序》: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4《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5 楚辞学的创始人是:刘安《离骚传》;东汉楚辞家:王逸。
王逸《楚辞章句序》中对屈原的评价:"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对屈原词的评价“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对屈原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评价是:所谓金相玉质。
6中国专门文论的第一篇是《典论.论文》7“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之曹丕的《典论.论文》。
8.陆机的《文赋》中物,意,文三者的关系: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诗缘情而绮靡。
”出之陆机的文赋。
他对灵感的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9“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并是中国古代最早文论书籍。
诗用来表达人的情志。
歌永言,永为延长。
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10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巻舒风云之色。
”他要求作家“闚意象而运斤”。
11刘勰论述物,情,辞三者关系的句子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他认为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识美能力的句子是“务先博观”。
12《诗品》是我国第一部文学专著,初名《诗评》是首部五言专著。
“诗话”类文学理论的开山之作。
13萧统对屈原的评价“含忠履洁”。
他为何不选诸子百家的书"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他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1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评价齐,梁诗的话“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考试重点
明清1、明代文学批评的特点、表现:以复古为尚,扬唐抑宋2、主情的文学倾向性:小说戏剧批评理论蓬勃发展,其批评形式有题序跋记评点笔记3、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心者,真心也;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4、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天下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明代文学批评充分肯定了小说戏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批评对象上看,明代文学批评注重实际批评,针对具体的作品进行批评,重在对历史演义小说的穿凿附会,戏曲批评主要集中在对戏曲美学的批评。
批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5、试析李贽“童心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1)“童心说”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核心。
所谓童心就是真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童心”就是写出优秀作品的基本条件。
“童心说”内涵:李贽认为童心作为“心之初”是“最初一念之本心”,是人在没有受到外界任何的熏染、束缚、干扰时自然流露的真实的思想感情,是没有一点思想和做作的“绝假纯真”。
(2)意义:其一,锋芒直指盛行于世的假道学和假诗文,他把失却童心的根源归咎于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要求文学创作要针砭现实、抒发衷情,这是对复古主义文学的有力批判;其二,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封建道德规范和理学的束缚,任凭个性和才情的自由发展,在文学创作上要表现真情实感,顺乎自然人性;其三,重视和倡导小说戏曲,他把《西厢记》和《水浒传》看作是“天下之至文”,并把小说戏曲看作是明代文学的代表,这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一个突破。
6、李渔《闲情偶寄·立主脑》1.作者李渔,本名仙侣,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2.《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论戏曲创作,《演习部》和《声容部》论舞台艺术,即所谓“登场之道”;3.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李渔第一个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
结构第一:指结构在戏曲各部分中居于重要地位,结构处在戏曲写作过程最先的次序结构第一提出的原因:1是对戏剧艺术构成因素的主次关系做出科学把握。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详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和详解)这科并不完全是按照课后的大纲出题,大题会考综合型的,需要结合整篇课文的内容来回答,不能只背单个问题的答案,这样会吃亏。
省考科目,出题有可能会偏,所以大家一定要看书,书上写的大概要有个印象,这样即使出的题真的不会,就靠记忆写上一些与题意相同的答案,也是有可能得分的。
加黑体的部分是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部分,每章后面的是结合全文综合性的大题。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 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
一.怎样理解《论语》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是《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二.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积极影响。
可以从两方面来谈。
(一)孔子特别强调文艺的致于实际的作用。
例如,孔子主张文学艺术与道德修养有密切关系,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就是说,诗和乐等文艺形式可以培养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再如,孔子还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外交服务,认为文艺可以帮助人处理政事、在外交场合维护国家利益;另外,孔子还特别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提出诗的“兴观群怨”说,主张诗歌对社会政治、现实生活有美感、认识、和谐和批判的作用。
(二)孔子提倡“文质论”《论语·雍也》篇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另外,孔子还反对郑声,提倡雅乐。
综上所述,孔子的主张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容要教化社会人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反映社会政治,批判社会黑暗,文以致用,文要适用;形式上,则要求用完美的形式来表达正确的思想内容,美感而醇正,质朴而雅正。
中国文学史上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文道观,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判现实的文学观,都是与孔子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的。
孔子的这些文艺观点正培养并形成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应该说,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主流是积极的。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包括《文心雕龙》、《齐民要术》、《文赋》、《朱子文治论》等文学批评著作。
以下是对这些经典的简要介绍:
1. 《文心雕龙》:南朝齐时的刘勰所著,是中国文论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包括对于文学的定义、分类以及创作方法等内容。
2. 《齐民要术》:南朝宋时的贾思勰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农业和经济论著,也涉及到文学方面的内容,对古代文学的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3. 《文赋》:唐代文学家杨凝式所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赋和诗的理论著作之一,系统地探讨了赋的艺术特点、写作技巧和创作方法等。
4. 《朱子文治论》:宋代朱熹所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部权威的理论著作,论述了文学的价值、创作的方法、文字的修辞等内容,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经典著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成都有重要的贡献,对后来的文论著作和文学创作具有广泛的影响。
古代文论名篇精选
二、创作论
• 背景: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 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却是精神上 极自由、极解放促进了创作论的发展。 • 特点:1、不乏经典。2、论及的范围广 泛。3、创作中的一些这要问题有深入的 探讨。比如:情感、想象、灵感、心物 等。 • 魏晋南北朝的创作理论突出表现有如下 四个方面:
1、缘情说(陆机)
2、心物交融说
• 心物,分别代表创作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关于心物 关系,在先秦时期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乐礼》的 “物感”,强调“物”对于“心”的感召、触发作用。 二是:老庄的“心造”,重“心”而轻“物”。三是 《荀子· 正名》的“精合感应”。 • 魏晋南北朝文论家论述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时,已 把先秦的哲学思考,化为艺术的审美认识,于先秦三 家,各有所取,既注重“心”在感“物”之中的主导 作用,又看到 “物”对“心”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形 成了独具特色的“心物交融说”。心物交融说将各执 一端的“物感”与“心造”辩证地融合为一体。
• 味诗的结果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要用意象性描述, 尽量少用概念化语言,将鉴赏者之“意”蕴于生动、 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意与象会、心与物谐。这就是 “意象法”。
四、文体论
• 概况:中国古代文论的文体论产生于、 形成于魏晋,成熟于南北朝。曹丕的 《典论· 论文》提出了“奏议宜雅”等四 科之说。陆机的《文赋》提出了诗、赋 等十种问题应具备的风格特征。中国文 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 体问题的,还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勰。《文心雕龙》自 《明诗》至《书记》整整二十篇。
1、作家的“性”淡化,“才” 增强。
• 曹丕的《典论· 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 文论专篇。以“气”论“文”和“文人”(作家), 提出了“文气说”(所谓“文气”既是指作家的气质、 个性,又是指作品风格。人的气质、个性有清、浊的 不同。)大大丰富了中国文论的“作家论”的美学内 涵。 •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成器》篇罗列了“文士之 疵”的人(如司马相如、马融、仲宣、潘岳、杨雄 等),在《才略》 篇中都得到了桂冠或颂词(如“辞 宗”、“鸿儒”、“溢才”、“敏给”、“诡丽” 等)。 • 葛洪比较重视审美创造之人,《抱朴子· 尚博》称德行 粗而易见,文章精而难识,并表示“吾故舍易见之粗, 而论难识之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重点篇目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本来就很薄,有的同学依然认为多。
只好列出重点篇目,希望能认真复习。
其实复习不能有重点。
去年有位同学考江南大学,复习《中国历代文论选》,每篇都细看,圈圈点点,写了笔记。
我看见了,当场宣布她考上了。
结果和我宣布的一样。
许多内容《中国文学史》教材上已有,应结文学史复习。
这是最低限度。
下列篇目无特别说明者,是指各种题型都有可能出。
先秦:
1《尚书·尧典》[记住“诗言志”即可,一般考名词解释。
]
2《论语》[一般考孔子的文艺观,简答或论述]
两汉:
3《毛诗序》
4《史记·太公史自序》[一般考“发愤著书”,各种题型都有]
魏晋南北朝:
5《典论·论文》
6《文赋》
7《文心雕龙·神思》
8《文心雕龙·时序》
9《诗品序》
唐:
10《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主要考“兴寄说”、“风骨说”]
11《戏为六绝句》[六首诗都要会背]
12《诗式》
13《与元九书》
14《答李翊书》
15《与李生论诗书》
宋:
16《书黄子思诗集后》
17《答洪驹父书》
18《论词》
19《沧浪诗话·诗辨》[这是必考的]
金
20《论诗三十首》
元:
21《词源》[一般考名词解释]
22《录鬼簿序》[一般考名词解释]
明:
23《艺苑卮言》[只会考名词解释]
24《雪涛阁集序》
25《曲律》[一般考名词解释]
26《序山歌》
清:
27《闲情偶寄》[必考]
28《原诗》[必考]
29《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30《花部农谭序》[只考名词解释]
31《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考过多次,如“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近代:
32《人境庐诗草自序》[考名词解释]
33《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常考]
34《人间词话》[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