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现统计图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折线统计图》评课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折线统计图的概念、特点、制作和解读。
折线统计图是统计图中的一种,通过线段的升降来反映数据的连续变化,主要用于表示事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可以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评价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激发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这种导入方式自然、贴切,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知识讲解环节:教师首先讲解了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PPT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
在制作折线统计图的环节中,教师强调了注意事项,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
3.练习巩固环节:教师通过展示折线统计图并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也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强调了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
这种小结方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包括概念、特点、制作和解读等。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参与度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思考、动手操作。
同时,教师也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改进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在探究和合作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在练习巩固环节,可以设计更加多样化的练习题目,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在教学小结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优秀6篇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优秀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折线统计图》评课稿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篇一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
但是条形统计图的较大特点是:它可以清晰地呈现不同类别中统计量的数量,不同的类别之间没有次序关系,即使改变不同类别在条形统计图中的次序,也不改变其本质。
条形统计图适用于不同类别中统计量大小的比较。
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晰呈现数量的多少,还清晰地表现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它关键在于描述时间或次序关系及统计量数量的变化情况,并用来预测。
它的横轴通常是依时间或次序的先后排列的,若改变其顺序则往往会失去原来的意义。
折线统计图适用于表示随着时间或次序逐渐变化的统计量。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
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
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
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识了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
【2018最新】折线统计图评课-优秀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折线统计图评课篇一:折线统计图评课稿文档《单式折线统计图》评课稿今天听了吴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折线统计图》,本课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特点和制作方法。
整节课看下来,觉得吴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
在引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通过手的比划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
有几点值的我学习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李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
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
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吴老师在学生解读完温度变化的统计图后,请学生预测20时的气温并让学生阐明预测的理由。
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得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
本节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学会读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增减变化地情况,培养了学生地统计意识。
2024年《折线统计图》评课稿(19篇)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19篇)《折线统计图》评课稿(精选19篇)《折线统计图》评课稿篇1时间:_年5月31日周二上午第四节授课班级:五(4)班教学目标: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经历数据的分析与表示的过程,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中有条理的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读懂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新提问1:由于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了这项赛事,展现自己的智慧。
大家想了解一下近几年的参赛情况吗?二、探究新知提问1:我们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提问2:谁能说说,通过这幅条形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问3:仔细观察,从_年到20__年参赛队伍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提问4:比画时,手指放在条柱的什么位置更恰当?为什么?提问5: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会是什么样子?提问6:看到这个研究内容,我想大家心里一定都有一个个小问号吧?关于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问的?提问7:仔细观察两幅统计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呢?提问8:这一段一段的线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提问9:再看这两段线,它们上升的一样吗?上升的角度是谁决定的?提问10:这一段一段的线在向我们透露着什么信息?提问11:刚才同学们是一段一段的看,现在从整体上看,又有什么新发现?提问12:你能预测一下_年的参赛数量吗?如果按照这幅统计图的趋势,哪种可能性更大一些?提问13:除了这个折线统计图,生活中哪里还有它的影子?提问14:这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如果你是医生的话,怎么分析病人的病情?提问15: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势,那么,下面有两张统计表,选用哪种统计图刻画更合适呢?三、动手绘制,阅读思考提问1: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提问2: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四、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折 线 统 计 图》评 课 稿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张炳丰折线统计图以折线的每条线段的端点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通过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同时预测其发展趋势。
易老师《折线统计图》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编排,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一种熟悉、开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感受、体验,并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探索,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为依托,提供了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来进行体验性的活动。
一、正确把握学生认知能力与教材内容要求的关系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对象材料感兴趣是才会主动地学,折线统计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前面已经学过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而在平时生活中对折线统计图也有着朦胧的感知,而且也会简单的运用,说陌生是因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孕伏了平面直角系,函数和函数图象的思想。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为学习函数打基础。
因此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并不要求学生一味死记,而是根据教材需要加以引导。
二、正确把握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中引导他们运用知识为生活服务。
因此本堂课教师在处理统计知识时大量的是应用生活的经验加以引入,激发学生生活知识的源泉,从而来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
教学中易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唤起,在内容的建构上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创设情景,譬如开始通过对1998年到2003年参加科技馆人数的情况,请学生进行描点、连线制作折线统计图,来理解预测发展的趋势,体验学习数学无穷的魅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大量生活现象沉淀积累下来的经验通过学生的语言进行描绘,更为学生所喜爱与接受,学生相互交流时也就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和素材。
在每一次的统计活动中,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统计结果和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分析统计结果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更是引导学生来体验数学课程人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朱王堡明德小学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折线统计图》评课稿朱王堡明德小学段永明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杨尚荣老师上的《折线统计图》,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杨尚荣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
杨老师在新课导入时,先出示学生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心,为下面学习折线统计图打下基础,再由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用手比划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让学生用手比划踢毽子的数量变化,这个环节,非常巧妙地让学生初步体会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转化过程直观、自然;另一方面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所以柳老师就让学生尝1朱王堡明德小学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2 试画折线统计图,很多学生都会画,在学生画的统计图上再进一步学习如何画统计图,这样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
柳老师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出示学生跳绳数量到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金牌数,再到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都富有现实的意义,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评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评课“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个人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集体的研讨和分享,在本周的数学教研活动中,正是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交流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
两位授课教师精心准备,深挖教材、巧妙设计,以娴熟的教学技艺,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为我们呈现了两堂高水平的示范课。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提高了数据分析意识。
数学课堂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不是教者主动给予,而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思维和方法,在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中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两者的异同,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让学生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点”和“线”分别表示什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学生在观察和思维的碰撞中发现“点”和“线”所表示的意义,并且能够对所呈现的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数据分析意识。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巧妙融合,“难”化“易”。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巧妙融合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而且提高了数学探究和运用能力。
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一教学活动中,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课件动态演示“点”表示的意义和“线”的陡缓变化趋势,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而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时,教者通过动态演示画图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画图步骤,还掌握了画图的正确方法,有力的化“难”点为“易”点。
三、打造了“思维”课堂,提升了核心素养。
没有思维就没有数学,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潜移默化,由浅入深。
教研《折线统计图》听课评课稿(2020)
教研《折线统计图》听课评课稿(2020)今天有幸聆听了罗玉明老师的《折线统计图》,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在折线统计图的深入认识环节,教师先影藏长条,问没有长条能知道数据吗?接着隐藏数据,问没有数据还能知道吗?再这一递进中让学生自然地发现了点的存在意义,学生根据点所在的横纵轴读出数据,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发掘。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点能告诉我们数据,那线呢?图呢?层次清晰明了,目的性强。
接下来应用环节也是精彩纷呈。
新知环节引导了学生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学生对两者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巩固环节教师然后给出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当学生选择用折线统计图之后,再让学生画,并总结画法,最后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
从选择到绘制到分析,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最后展示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熟悉感,并出示两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判断哪张是兔子的哪张是乌龟的,完成了知识的拓展。
出示了其他类型的统计图,鼓励学生课后拓展,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亮点:1.层次清晰明了,每个环节目的明确。
让学生分析从点、线、面上能知道什么,层层递进,形成了对折线统计图的完整认识。
重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
用手指画出趋势就变成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而为后续探究折线统计图上的点、线、图打下基础。
2.重视对比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了几次对比,每一次都起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
如隐藏长条、数据,对比感知,还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深入发掘两者的特点。
建议:用希沃白板或者excle直接绘制生成统计图更直观明了。
以上都是我个人不成熟的一些看法,如有什么不到之处请大家指正。
2020年11月。
小学教研《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小学教研《折线统计图》评课稿5月24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李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受益匪浅,在前面有关统计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从不同层面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对统计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
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应更侧重于读图分析,让数据说话,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李老师以新冠疫情为背景,用学生生活中常测量的体温数据导入,在课堂开始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
从杂乱的体温数据到简洁明了的统计表,从已知的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通过几次对比,让学生感悟到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深刻体会到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和总体的变化趋势。
再从体温数据到人数,从单一到组合,让学生经历从对比到归纳的过程,判断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更合适,明晰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进一步感知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对“连续事物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这一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数据意识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要将数据作为判断和预测的依据,形成数据意识和数据观念,让学生会用数据说话。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读图分析,李老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借助数据分析原因,并进行合理推测,如“这个点有体温吗?”“接下来的体温会怎样变化?”像这样围绕“点的意义”和“线的变化”展开的思辨,有利于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是在描述事物增减变化的时候,没有给予学生一些数学语言的指导,导致学生表达不出来数据的增减变化和变化的趋势,二是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缺少针对性,三是读图分析和画图用了过多时间,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通用10篇)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折线统计图说课稿一、什么是说课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说课,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
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折线统计图说课稿(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1一、说教材《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
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折线统计图的评课稿(精选6篇)
折线统计图的评课稿折线统计图的评课稿(精选6篇)折线统计图评课稿今天听了吴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折线统计图,本课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特点和制作方法。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折线统计图评课稿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折线统计图的评课稿篇1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听了吴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折线统计图》,本课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特点和制作方法。
整节课看下来,觉得吴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
在引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通过手的比划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
有几点值的我学习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李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
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
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吴老师在学生解读完温度变化的统计图后,请学生预测20时的气温并让学生阐明预测的理由。
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得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
本节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学会读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增减变化地情况,培养了学生地统计意识。
荐《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荐《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今天,我们有幸听到了X老师的《折线统计图》一课,这是一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数学课。
在这次教学中,X老师巧妙地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首先,X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自然地引入了折线统计图的概念。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引入做了铺垫。
接着,X老师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这一环节,X老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练习环节,X老师设计了有层次、有梯度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
同时,X老师还注重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X老师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折线统计图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X老师的这节课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同
时,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实践,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这节课无疑是一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好课。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引言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领域中,折线统计图以其直观和有效的方式显示数据,在企业、政府和学术界都非常受欢迎。
折线统计图可以揭示数据中的趋势和变化,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
此文将从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优缺点、使用场景和注意事项四个方面来展开评述。
基本概念折线统计图是一种用折线连接各数据点的统计图形。
通常,数据点表示指定时间段内某个变量的值,而这些点之间的连线表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折线统计图中通常会有一个水平轴,用于表示时间或另一变量的离散值。
垂直轴则用于表示另一数值变量。
每个数据点通常由一个符号表示,如圆点或十字等。
优缺点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有以下几点:1.易于理解:折线统计图直观,易于理解。
直观地显示出趋势和变化情况。
2.容易比较:通过将不同的数据序列放在同一图形上,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比较和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3.易于发现异常:折线统计图可以迅速地发现数据的异常点,以及在哪个阶段出现了大的变化。
折线统计图的缺点主要包括:1.容易误解:对于不熟悉该图形的人来说,折线统计图可能令人感到困惑。
如果数据过于复杂,折线统计图就可能会变得混乱,失去其本意。
2.数据不完整:在某些情况下,折线统计图可能无法清楚地说明数据序列的完整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其他形式的统计图,例如堆积条图或面积图。
使用场景折线统计图通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描述趋势:折线统计图可以用来描绘一段时间内的趋势,例如一年内销售额的情况。
除日期外,还可以使用其他离散变量,例如地理位置或产品类型。
2.分析关系:通过将多个数据序列放在同一个图形中,可以分析这些数据序列之间的关系,例如销售额和广告投放情况之间的关系。
3.指出异常:折线统计图可以用来发现数据序列中的异常点或跳变点,以及其发生的时段。
注意事项在设计折线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选择合适的数据点:为了使图形更清晰易懂,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点。
2.选择合适的比例尺: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可以有效地显示变化幅度。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评课稿《单式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掌握其特点,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数学与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是五学年教师集体备课,研磨后由本组丁金娟老师执教。
整个教学设计,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整个教学过程循循善诱,可圈可点,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议:一、注重统计学习的现实意义,让数据传递育人作用。
统计来源于生活。
折线统计图同样来自实际需要。
本节课教师抓住抗疫这一鲜活有价值的题材,先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
学生在课前就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过程,既复习了统计的内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学海探秘环节,又出现青年志愿者驰援武汉的情况,真实的情境,真实的数据,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时有现实背景的支撑,同时也让学生情由心生,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国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让数据传递育人作用,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了立德树人的学科育人目标。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统计知识的回顾,引出条形统计图。
感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可以从数据的大小或者条形统计图的高低感受数据的变化情况。
教师适时引出并介绍新的折线统计图。
接下来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读懂折线统计图。
学生在对比观察分析发现中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三、注重动手实践,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描点连线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晰地反映数据增减变化的特点。
同时,基于学情教师又进行了分层设计,一星有两个提示,二星有一个提示,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降低难度。
在两个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进行预测,一方面感知统计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让学生感悟到有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进行推理判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折线统计图》评课
《折线统计图》
听完赵老师这节课,不禁感叹一句:我从来没有这样上过《折线统计图》,也从来没有过从这种角度研究过这节课。
这节课的设计可以用到三个词-—新颖、巧妙、乐趣.恰恰是这三个词,足以吸引学生去观察、去研究折线统计图的“点”和“线”、“部分”和“整体”。
本节课有三根主线:旧知→新知,外观→内在,局部→整体.
1、旧知→新知:巧妙的利用课件呈现出条形统计图变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觉到折线是条形的延伸,并没有去否定或是“诋毁"条形统计图.其实从两种统计图的特点来看,也有如此的联系:条形统计图能直观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其实条形统计图也能看出数量的变化,只是没有那么直观.
2、外观→内在:折线统计图的外观就是“点”和“线",但是当单独研究时,他们的内在意义就出来了,特别是“线”,代表了变化,变化的多少;代表了趋势,趋势的走向.
3、局部→整体:每一时间段,整个时间段,未来时间段的数据变化情况,是对折线统计图的“分析”意义所在。
统计重“分析",还是重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现实生活的指导。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精选3篇)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精选3篇)折线统计图评课稿折线统计图说课篇一教材内容:认识折线统计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引入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它不仅丰富了统计的内容,还为今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学习作好知识贮备;通过正确地认读分析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已掌握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实践操作法演示引导法观察对比法合作交流法拓展练习法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单一、知识“死板”、以老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生生交流少、课容量少效率低;而在信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死板”的知识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运功”起来,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容量方面更是超出传统课堂的几倍,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利用多媒体,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情境导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用简单的问句——你想知道老师在忙什么吗?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
这时候老师出示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到的东营市交通工具的数据(这在以前是办不到的),进一步让学生整理并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在学生展示时,进行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温故旧知的同时深化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为下面的对比教学做下铺垫。
在传统的课堂中死板的统计图不可能将统计图的特点一一直观、清晰、形象的展示出来,不易于学生发现和掌握,为此我借助多媒体,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这一优势,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图过程,更能突出图形的特点,为观察对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效地烘托学习的气氛。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优点: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
不足之处:在导入部分对统计表的分析中,教师就问学生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导向性太强,虽然学生在对统计表的观察中不易想到这点,但可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中与统计表做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不宜操之过急,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建议:
在导入中可以同时出现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特点,比较异同,教师再适时点拨。
让学生充分体现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
优点: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例子,将教材中小红与爸爸年龄用学生与老师的年龄关系取代,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精心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新意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充分理解字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不足:公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数学文化。
而教师重点是介绍了公式,是否可以对其产生的背景和科学家本身作更多的介绍来增加数学文化的渗透。
教师应让学生举例说明用字母表示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建议:操作和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应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等直观感知活动去实现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8篇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8篇.doc》《折线统计图》评课稿1 本次学习汇报活动中,王泽霞执教的《折线统计图》一课,给我...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gongwen/xinwengao/1134228.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9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式折线统计图》评课稿今天听了吴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折线统计图》,本课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特点和制作方法。
整节课看下来,觉得吴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
在引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通过手的比划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
有几点值的我学习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李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
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
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吴老师在学生解读完温度变化的统计图后,请学生预测20时的气温并让学生阐明预测的理由。
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得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
本节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学会读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增减变化地情况,培养了学生地统计意识。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学生“悟”的太少,自主性体现不足。
本节课教师引导的多,不敢放手。
统计图的优点应是学生在读图、比较中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师硬生生强加给的。
在学生细读第一幅折线统计图时老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这一特点体会不够。
2.读图时缺少整体性的指导。
在练习中老师只注重于问题的解决而忽略了统计的意义,在学生完成问题后应从统计图的整体来感知事件的变化,体现出统计给我们带来的作用。
3.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的要求在本节课的过程中似乎体现的不够明确,大多还是学生根据统计图说出结论,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
篇二: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优点: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
不足之处:在导入部分对统计表的分析中,教师就问学生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导向性太强,虽然学生在对统计表的观察中不易想到这点,但可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中与统计表做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不宜操之过急,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建议:在导入中可以同时出现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特点,比较异同,教师再适时点拨。
让学生充分体现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优点: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例子,将教材中小红与爸爸年龄用学生与老师的年龄关系取代,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精心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新意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充分理解字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不足:公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数学文化。
而教师重点是介绍了公式,是否可以对其产生的背景和科学家本身作更多的介绍来增加数学文化的渗透。
教师应让学生举例说明用字母表示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建议:操作和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应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等直观感知活动去实现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
篇三:四年级下《折线统计图》评课稿合作学习回归生活--评《折线统计图》集团层面推进现代课堂研究实践已开展一个月,各学科任课教师都很快融入到了课堂改革的风潮。
3月20日,集团数学组进行组内的第一次任务型课堂教学展示教研活动。
活动中听了孙彩萍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课堂上孙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退居幕后,创设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在一种开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感受、体验、发现和探索新知。
35分钟的课堂紧紧围绕三个随堂任务的实施,师生共同演绎了一堂精彩高效的数学课。
一、相比以前的课堂,孙彩萍老师的课堂展示,让我看到了这样三个变化:(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孙老师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课,她设置的教学目标是通过3次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自己就完成了知识建构,这比老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效果要好很多,课堂上学生求知欲变强了,可以说孙老师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学生对学习更加主动了,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
(2)第二个改变是课堂评价形式变得多样化了:孙老师的35分钟的课堂展示,完成了小组互评、成员互评、师生互评三种评价形式:通过给表现优秀、积极的小组发送小花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小组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回答等,实现了小组间的互评;在探究折线图和条形图特点这环节时,课堂上学生间互评进行地非常好,学生间精彩的互评顺利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这些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形式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3)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课堂上,孙老师一直都扮演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师生间关系不再是临高临下惟命是从的那种。
孙老师课堂用语“哦,原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等肯定和询问的语气,体现了师生间平等的关系。
《折线统计图》这节课中,孙老师通过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单、随堂学习任务单围绕统计最近每天的气温,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教学目标和课堂实施效果来看,我觉得她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大优点,值得我学习和揣摩:(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正确把握学生认知能力与教材内容要求的关系折线统计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前面已经学过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而在平时生活中对折线统计图也有着朦胧的感知。
在前置性任务设计上,孙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统计了近一周的日气温,由统计表引出所学的折线统计图,转化过程直观、自然。
另一方面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素材,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
孙老师在随堂任务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统计数据来源于生活。
从让学生统计日气温、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
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总之,我觉得孙老师的基于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实施过程和效果上看,都挺成熟的还是挺完美的;从教学设计上来看,随堂任务内容设计源于日常生活、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小组合作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度高。
随堂任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上有层次性,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完成了新知的建构和理解;在我看来,虽然集团推行任务型课堂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孙老师近乎完美的设计和演绎,让我看到原来学生是如此的出彩和智慧。
篇四:扇形统计图评课稿`扇形统计图评课稿《扇形统计图》是小学数学新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本节课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的深化。
本节内容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小学阶段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老师主要分五个片段进行教学:片段一: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统计图?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变化情况片段二:引入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出示调查数据。
六(2)班参加体育运动项目统计表运动项目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子其他人数教师根据学生的统计数据。
如果把表内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示,你会选择什么统计图?生成条形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在图上找找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计算需要的百分数。
如果有一种统计图能直接得出这些百分数就好了。
今天学习的知识,就是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的,这就是扇形统计图。
[评析:老师先从统计表引出条形统计图,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的反映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再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能否直接看出某个项目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感觉不能直接看出,但能通过计算得出。
如果有一种统计图能直接看出这些百分数就好了,由此引出扇形统计图。
老师这样的设计,以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样的顺序教学,既复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的反映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其实,这一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要引出扇形统计图,初步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片段三:认识扇形统计图根据这里的数据,我们能马上生成扇形统计图。
这就是扇形统计图,从图上,你能找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吗?你是怎么找的。
先看图例,找到代表乒乓的颜色,再到统计图上找到相应的扇形。
用这样的方法,你们还能找到别的信息吗?生说一说那么,从这张图上你知道喜欢哪种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多吗?你怎么看的?比较百分数或扇形面积的大小,就能看出哪种运动项目喜欢的人数最多了。
说说这些扇形表示什么了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
也能表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数。
这么多的扇形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圆,这个圆又表示什么呢?这个圆就是单位1,代表了全班的人数。
同学们从这张扇形统计图中发现了很多信息。
再请同学们看看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扇形统计图,这个圆表示什么?每个地形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你觉得它有哪些地方是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不一样的?每个地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各个部分,总面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整体。
能直接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
所以我们可以说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从而引出扇形统计图的概念。
[评析:这部分老师的设计比较细腻,问题设计一环接着一环。
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扇型统计图的特点:各部分占总量的百分数,整个圆表示单位一的量。
这样的话学生对于扇型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得比较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