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中合步四正手练习方法
太极推手动作分解说明

太极推手1.起势:两手平举,按到腹前,抱在胸前,左转上步,搭手重心前落。
2.合步四正手:乙掤甲捋,顺时针三圈;甲掤乙捋逆时针三圈3.活步单推手:右手划平园,左手在胯旁,甲逆时针三圈,甲采左脚上步,搭左手;左手划立园,手心向下,回来转向侧,甲采右脚上步,搭右手,折叠划立园,重心前移,前推手心向下,转向上回来(甲进乙退)4.合步双推手:(甲退乙进)双手动作同前5.绕步缠臂采靠:1.乙双手在内,双缠乙进左、右、左,甲退三;单缠甲进、乙退三,甲左手在上;2.绕臂采靠,甲右手上划到乙的右手腕下,左手打开,右手向上绕,同时抬腿,右脚摆,甲右手下按,左脚扣,甲手划向上,右并步,转90度(甲面南);3.抬右脚,甲上步靠,乙扣步按甲背;4.起身抬脚右侧上步,左手扑与乙搭手;5.乙采、手臂外绕向上,左脚摆,右脚扣,左脚并步,转90度(甲面北);6.乙采抬左脚上步靠,右手前推,甲按,起身甲乙上步内扣转180度(甲面南);6.合步四正手:双方上左脚,左手搭,右手扶肘,顺时针绕三圈7.活步四正手:甲顺时针绕1.5圈,甲扶乙肘上托抬左脚、甲按、左脚进步、(甲挤)右、(甲按)左三步,乙退三;(乙按)左脚外侧进步、(乙挤)右、(乙按)左共三步(甲退二);换手,甲逆时针绕圈两手按住乙左臂到水平位置,乙呈挤式,右手与甲相搭,左手托甲右肘,乙进三退二(甲退三进三),最后右手相搭8.大捋:搭右手,1.甲向左后方(东北)撤步,右手握住乙右手腕,左手搭在乙的肘关节上,甲共撤右左右三步,马步右手下压,同时乙两手打开上三步(右左右)做马步靠;2.甲左手按在乙的大臂上,右手推,乙翻肘格住,乙退(西北)第一步时要慢,甲稍左转后再跟进三步;再重复两次,方向分别为西南和东南9.顺步四正手:1.乙上右脚在甲的左脚内侧(衬步),甲撤右脚,甲顺时针四正手(先按后挤),右手顺手握住乙的右手,甲左手由下向上托乙肘并绕到乙肩部,顺大臂捋到肘,乙弓步两手打开;2. 乙撤、甲上右脚(衬),甲逆时针四正手+乙捋;3. 甲撤右脚、乙上右脚(衬),顺时针四正手+甲捋;4. 乙上左脚甲不动,乙上第2、3、4步(右摆、左扣、右撤步转身180度(面东)),甲向右上步走三步右左右(衬),甲逆时针四正手+乙捋10.活步捋挤:1.乙捋挤,甲掤劲,乙另一手按在甲肘关节上,甲左手打开,重心左移抬右脚向西走3步(甲乙均右左右上步);2.甲上左扣步,乙左脚活步,甲手滚动转势,甲捋乙掤,向东南走3步;3.乙上左扣步,甲左脚活步,向东北走3步;4.重复,向西北走3步。
四正推手

“四正推手”的技巧分析与应用太极推手为太极拳系的双人徒手对抗运动,古称“打手”。
是一项两人搭手,互相缠绕伸缩,粘走相随,作弧形运动,意在化解对方推逼,保持自身稳定,并乘势破坏对方平衡,使其倾跌的运动。
太极拳推手从运动形式上可分为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两种,目前创编的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将这两种形式有机融合,其运动形式表现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其基本功则是训练“棚捋挤按”的四正推手和训练“采列肘靠”的四隅推手。
在太极推手中,有人能将对手推出几米以外,这主要靠两点:一是内在的“功力”,二是娴熟的“技巧”。
两者以功力为基础,技巧为手段,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功力”主要是靠打太极拳练出来的,本文对此不再细谈,主要谈谈技巧问题。
“技巧”是从长期练太极拳推手的经验得来的。
在太极拳推手中,“棚捋挤按”是四个主劲别,称为“四正推手”,它属于太极拳定步双推手练习法。
“四正推手”的练习是学习太极拳架后初习“推手”通向懂劲的主要训练方式。
太极拳推手歌诀曰:“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黏连随不丢顶”。
下面是此歌诀的译释。
1. 棚、捋、挤、按须认真对棚、捋、挤、按四劲,必须认真的推。
要想把四个劲别推清楚,推分明,推到位,推到家,就必须对四个劲别的目的、意义、动作路线及其要领了解清楚。
1.1 “棚劲”:双方各以一手相搭,另一手各扶于对方之肘弯处,有往前略向上之劲。
意在探听对方实力,既可乘虚往前进攻,又可在对方进攻或防守时寻机顺势还着。
练推手时若缺劲,则一遇对手攻势就瘪,我欲发劲时,则力不足。
当我弓步右手往前用“棚劲”,对方用“捋劲”化解时,我右手“棚劲”必须随对方“捋劲”前去,沾粘不脱,特别是右手腕与对方右手腕粘接处,不能在半途中松开往回,形成丢劲,直到对方即将坐足,自身即将往左前倾失重时才能转为“挤劲”。
如果右手腕过早往回转成“挤劲”时,则右手腕必成丢劲,对方即可顺劲将右掌前按,将我右臂拿住,使我方处于背势而跌出。
太极拳推手中“合步四正手”练习方法(配图)

太极拳推⼿中“合步四正⼿”练习⽅法(配图)合步四正⼿是推⼿的基本功之⼀,也是推⼿对练套路中的核⼼重点,并贯穿于推⼿套路始终。
基于步法上的变化,衍⽣出活步四正⼿、顺步四正⼿、连环步四正⼿等,只有将合步四正⼿运⽤熟练,掤捋挤按动态位置准确,劲⼒准确,劲路变化衔接⾃然流畅,进⼊推⼿套路的学习才会更容易。
⼀、动作要领(以右脚在前,右⼿相搭为例)两⼈相对站⽴,甲⼄双⽅左脚外摆45度,屈左腿,右脚向前上步,双⽅右⼿向前伸出,⼿臂微屈,⼿背靠近腕⾻处相贴搭⼿于⾯前。
左⼿扶于对⽅右肘部,⽬视对⽅。
注意:甲⼄双⽅上步后,虚步重⼼稍偏后,两脚⼼相对,相距⼗公分为宜,此为合步。
右脚在前则右⼿相搭,左脚在前则左⼿相搭,另⼀⼿扶于对⽅掤⼿的肘部,此为甲⼄合步双掤。
掤⼿的位置在两⼈中间,不要上举过⾼挡住视线。
1、甲⼄合步右⼿双掤:预备式(蓝⾐者为甲,黄⾐者为⼄)2、甲掤:甲⽤右臂掤住,左⼿扶于⼄右肘部,⾝势微向左转,重⼼微向前移。
3、⼄捋:⼄重⼼后移,⾝势右转,屈左腿,右⼿内旋粘住甲右⼿腕,左⼿扶住甲右肘部,双⼿向右后引带,成捋势。
4、甲挤:甲⾝势右转,右腿前⼸。
左⼿脱开⼄右肘部,扶于⾃⼰右臂内侧,以右⼩臂平挤⼄胸部。
5、⼄按:⼄⾝体左转,两⼿同时向前向下推按甲右⼩臂。
6、甲掤:甲重⼼后移,右⼿脱开⾃⼰的左⼩臂,扶于⼄左肘部,同时左⼿向上掤起⼄左⼿背靠近腕⾻处。
7、甲⼄合步左⼿双掤:⼄重⼼微向前移,顺势左⼿外旋,以左⼿背与甲左⼿背相贴,右⼿扶在甲左肘部,甲⼄双⽅成合步左⼿双掤。
8、⼄掤:⼄⽤左臂掤住,右⼿扶于甲左肘部,⾝势微向右转,重⼼微向前移。
9、甲捋:甲重⼼后移,⾝势左转,屈左腿,左⼿内旋粘住⼄左⼿腕,右⼿扶住⼄左肘部,双⼿向左后引带,成捋势。
10、⼄挤:⼄⾝势左转,右腿前⼸。
右⼿脱开甲左肘部,扶于⾃⼰左臂内侧,以左⼩臂平挤甲胸部。
11、甲按:甲⾝体右转,两⼿同时向前向下推按⼄左⼩臂12、⼄掤:⼄重⼼后移,左⼿脱开⾃⼰的右⼩臂,扶于甲右肘部,同时右⼿向上掤起甲右⼿背。
太极拳的对练方法

太极拳的对练方法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拳术和养生保健方法,其无形的内功练习和流畅的外形动作被人们誉为“动中静,静中有动”,是一种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好方法。
而太极拳的对练方法是太极拳独有的技法,其贯穿整个太极拳的练习过程,是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环。
太极拳的对练方法是太极拳练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常是由两人进行对练,通过相互推、拍、搭、打、勒等一系列动作,来体验太极拳的内涵,让练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太极拳的技巧和精华。
太极拳的对练方法,不仅仅是简单的击打练习,更包含了太极拳的精神内涵,让太极拳练习者在对练过程中,体验到了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太极理念,也让太极拳的练习更加富有趣味和挑战性。
二、太极拳对练的基本技巧1.姿势正确:太极拳的对练方法需要练习者注意姿势正确,站姿稳定,中心重心平衡,膝关节微曲,手肘自然下垂。
2.注意合适的距离:太极拳对练的距离一般以传统的“一步距离”为准,即站在对手前部的距离,便于双方进行推、拍,勒、击等的训练。
3.注意呼吸:太极拳对练的呼吸要保持稳定,由腹部呼吸,注意深呼吸,吸气时气息从鼻子吸入,呼气时从嘴巴呼出。
4.注意动作节奏:太极拳对练的节奏要有规律,不要太快或太慢,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机能,灵活掌握太极拳的技巧和重点。
5.注意力量运用:太极拳对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力量的运用,强调松而有力的原则,避免使用过度的力量来进行对练,这样做会影响到太极拳的效果和练习效果。
1.单手推手:这是太极拳对练的最基本方法,两位练习者面对面,双方用单手进行推手训练,通过相互推、拍、搭的动作,使身体柔软,手脚配合度得到锻炼。
2.双手推手:双手推手是太极拳对练的进阶方法,两位练习者的双手相对,进行相应的推、勒、拍等训练,体现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特点,也让太极拳的练习更为趣味。
4.太极拳击:太极拳击是太极拳练习中比较刺激的一种对练方法,需要太极拳练习者掌握基本的拳术技巧,包括拍、搭、勒、打等击打技巧,让练习者在对练中体验到太极拳的实战技巧,提高太极拳的实用性。
浅谈太极拳推手中的“四纲”

浅谈太极拳推手中的“四纲”浅谈太极拳推手中的“四纲”太极拳推手最大的特点是粘连相随,在实战中要利用沾劲将对方沾住,还要顺势拿下对方,灵活的运用技巧。
对这四个字,太极拳是非常重视的,被称为推手“四纲”。
这四个字最早出现在《打手歌》中。
《打手歌》是在李亦畬手抄的“老三本”中的一篇。
这首《打手歌》首句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打手(就是现在的“推手”)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掤捋挤按”组成的。
李亦畬那个时代,打手(推手)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形式,没有大捋推手,都是四正推手。
四正便是推手内容中的掤捋挤按,掤捋挤按中也包含着采挒肘靠。
另外学习太极推手态度一定要认真,不能随便画圈,一定要认真研习,体会八法的变化。
由于武派太极拳是活步推手,不像后来的杨式太极拳是定步推手,所以,《打手歌》的第二句就是“上下相随人难侵”。
实际就是要练到周身一家、上下协调的程度。
第三句和第四句讲的就是太极拳的技术特点了——“牵动四两拨千斤”。
在这里重要的是“牵动”,就是对对方的来力,一定要有一个牵引,这样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
“四两拨千斤”是个比喻形容,意思是用小力胜大力。
其关键的要点是受力的点一定要滚动,要空、松,这样才能引化对方来力,做到小力胜大力。
所以,“牵动”是四两拨千斤的前提。
学习太极推手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可以加强身体素质,是一项非常好的养生运动。
“引进落空合即出”讲的是太极拳技击的程序,要先引进,让对方落空,然后“合即出”,这是推手中引化拿发的一个程序。
这里要特别注意这个“合”字。
怎么叫“合”?就是在推手过程当中,我的身形、劲力都要和对方如影相随,才能知道对方的弱点在什么地方,才能把对方发出去。
“合”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一句是“沾连粘随不丢顶”,这是对上边五句话的一个总结,它着重讲的是推手的技术方法和技术原则要领——就是“粘连粘随,不丢不顶”。
对“沾连粘随”这四个字,各家的解释是有差别的。
我是这样认识的。
“沾”,讲的是太极拳的接手要轻,要准。
太极拳推手基本功练习

太极拳推手基本功练习太极拳推手基本功练习太极拳推手基本功是如何练习的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推手基本功练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运动中双人徒手对练套路的形式,运用太极拳的劲力、技法,遵循太极拳的原则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进行的运动。
在推手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太极拳的各种身法、步法和招式,它是太极拳体系中训练技击能力和劲力感悟性的重要手段。
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推手训练中,体悟到要习得推手功夫,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学拳架、练拳架、调拳架,求得动作的内功劲力一般来讲,拳架中的每一个动作既是推手化、发的技术,又是散手实战搏斗的技法,不然的话拳架就成了脱离实际的花架子。
(旨在健身娱乐则另当别论。
)所以,要学练太极拳的技击功夫,首先要一丝不苟地学习太极拳的套路,要按照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逐步做到准确、熟练、轻松,自动化动力定型,继而进~步求得太极拳独具特色的内功劲力。
太极拳内功劲力的基础是动作柔而不软、刚而不僵。
“柔而不软在于韧,刚而不僵在于松”。
“松在静中取,韧在动中求”。
要达到人体各部既松柔又坚韧的效果,应采取动静结合的训练方法。
如调架时外松内紧,外静内动,外慢内快,外柔内刚。
其具体做法是在意识的指导下,一方面由丹田处向四周梢节徐徐贯劲,一方面在沉静的基础上有意使身体内部上下、前后、左右各处产生对拉拔长和螺旋滚转的内力,但在外形上看去仍是轻缓柔和、连贯圆润的,这也就是术语所讲的无形的内练法。
这种练法的好处是能有效地促使身体各部位协调地配合行动,由矛盾抗争而达到力出统一、气力充沛、生动和谐、整体机动灵活。
在这种意识指挥下的内力在体内各关节肌群中不停地如链条般滚转缠绕,时上时下、时左时右,以及螺旋转化,使得身体各部位动作准确合拍、变化无穷,这样就既训练了柔而不软、刚而不僵的内功劲力,又增加了动作技术的实用程度。
求得松柔又坚韧的效果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在自由散推中求之。
当拳架动作达到能不假思索而准确自如完成时,就进行散推实践。
陈氏推手法之正四手:掤、捋、挤、按

陈氏推手法之正四手:掤、捋、挤、按陈氏推手基本步法为一进一退,也可以连续进步或连续退步。
手法为掤捋挤按,称为四正手;每四手推过一圈即一进一退,进者为按挤,退者为掤捋。
四正手的推手熟悉了,然后掺入採挒肘靠,此为四隅手,也称大捋、大靠。
基本步法熟悉后可以练习“散步”推手,即不拘方向的动作,也称作“乱採花”。
陈氏推手时,甲如右(左)足在前,乙则左(右)足在前,使上肢两手互推,下肢前足亦互相粘化,使手足同时练得触觉灵敏。
凡进步一方,前足踏在对方前足的内侧。
双方前足互靠边粘贴,可以作为以后使用管脚的方法,作为发展跌法技巧的基本训练。
四正基本推手:掤捋挤按两个搭手前,相对站立,中正安舒地成立正姿势。
相对站立的距离,以双方两臂向前平举(握拳),拳面相接触为标准。
甲如右(左)足前迈,乙则左(右)足前迈,成弓步式,但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便于进攻时坐实前腿,引化时坐实后腿;同时各以右(左)手向前掤出,高不过眉,掌心向外(掌心向外是为了便于採拿),两肩放松,肘节下坠,腕节之下的外侧互相粘贴掤住,不可软化;武禹襄正确地总结出“一举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他所指的力,乃是松开有弹性和韧性的力,不是说鼓劲的拙力;所以陈鑫说:“不可有力,亦不可无力,折其中而已”。
腕节对自己胸部中线,掌心向内时,大指对上鼻尖;掌心外向时,小指对向鼻尖;同时左(右)手腕节下尺骨轻贴于对手肘节之上的上膊部中线。
然后一方主动进攻用按法,另一方用掤法引化,即开始掤捋挤按的练习,周而复始,连绵不断。
掤劲由于身肢放长产生一种弹性,犹如弓弦为弓背的弹力所拉长而产生弹性一样,形成一种弹簧劲,呼为掤劲。
凡是以意贯注于肢体任何部分旋转地向前引伸的(顺缠丝),都是掤劲的作用。
在推手中,掤是以右(左)手掤住对方的双按,粘着作轴心运动的旋转,随着“主宰于腰脊”的轴心旋转,採取缠丝螺旋式的划弧以走化,并採拿对方的掌而引进(採拿仅陈氏採用),同时以左(右)手尺骨处轻掤对方右(左)手上臂而引进。
太极拳四隅基本推手及八门五步

太极拳四正基本推手“棚捋挤按”棚劲:由于身肢放长产生一种弹性,犹如弓张,为了背的弹力所拉长而产生弹性一样,形成一种贯劲,呼为棚劲。
凡是以意贯注于肢体任何部分,旋转地、向前引伸地《顺缠丝》都是棚的作用。
在推手中,棚是以右(左)手棚住对方,双按粘着点做轴心运动的旋转,随着主宰于腰脊的轴心旋转来取缠丝、螺旋式的划了弧似走化,并和拿对方的掌而引进。
同时以左(右)手尺骨处軽捋对方右(左)上臂而引进。
采捋的合一旨在使对方立身不稳,身渐后退。
同时收胯、转腰、塌裆,后足渐变为实,前足渐变为虚,形成塌腰外辗之势。
捋劲:捋劲是在身肢放长的条件产生的,当身肢运向内或向左,并做逆缠丝的螺旋时,即产生捋劲。
由于螺旋关系,扩大了接触面,因而增大了麽擦作用。
凡是以意贯注于肢体任何部分旋转地、向后或左或右的走化着,都是捋的作用。
捋劲是棚劲的反面.在棚手中,当对方按经我捋化而不得劲后,即变成挤再继续进攻时我乃化弧捋回,引之近己身的左方或右方,而使他之落空。
捋之引近己身,乃露落而诱彼深入,但手欲棚住,并须注意捋时自己的手臂勿贴己身,肘不沾肋,肘尖勿使移向身后,以免被逼不能出劲还击。
捋时要适时、注意后腿、转腰,松垮、胯要下塌外辗。
挤劲:棚捋为四正的主劲,挤按为棚捋的助劲。
届时棚劲引靠性不够,为了避免扁病,采用双手交叉来加强棚劲。
将双臂合成如环形,在力学上名为合力,这样就可以左右逢源、虚实互变的发劲。
呼为挤劲,在推手中,当我双按为对方棚化捋引后已不得势时,即变前手(被棚被捋的手为前手)为屈肘,掌心斜向外下成平园(手与肘平)前挤或立园(手在上肘在下)前挤,后手贴于前手肘节之下,掌心向外,以助前手之势(后手手掌斜向前上)作为防止对方按手拿或捋或变为按,逐渐迫使对方立身不稳,身前靠,前足为实。
按劲:按是以掌中心作为轴心,用掌的四周旋转,压迫的找寻对方的空虚,力争上游,位在人手之上,这样不但用处多范围广,且天地盘大,易转为四正的其它三劲,也易转为四隅的采挒俩劲。
太极拳教学推手的五个技巧

太极拳教学推手的五个技巧简述一、八法是大师太极拳教学各种劲共同强调的是掤劲。
在交手的时候,太极拳教学不主张硬冲、硬拼、硬抗、硬顶,但是也不许丢,不许逃跑,而是先用一种弹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韧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也就是掤劲,来接应对方的来力。
这种力量不仅表现在手上,而且无处不在。
“力”的外延有多种力量,不同的是使用的角度或部位,所以“力”是太极力量的基本特征。
二、彼此接触点上,都有我的“耳朵”因为它是随着敌人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首先要了解敌人的意图,即敌人的情况。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太极拳教学特别强调的是"知彼",只要和对方有所接触,就要找出对方的特点。
所以学习太极拳推手,首要任务是练习"听劲"。
三、谁先关门谁就赢从总体上控制对方、包住对方、笼住对方。
或用一手、或用双手、或用双臂、或用双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弯里侧夹住对方、或上下配合别住对方……总之,凡是使对方处于背势者,都属于拿,都属于合。
此外,需要强调“第一”一词。
谁能先接近谁能赢。
也就是说,要采取主动,首先要在精神上控制他,包围他,鄙视他,把他置于我的包围之中,决不让他加入我的行列。
因此,平时练习拳击时,一定要注意集中合力的方法,这样才能开合。
四、化打合一,引进合一,点线合一太极拳教学往往强调先引进转化,先引进转化,再分配。
事实上,这是主要的功夫。
高级功夫应该是转化与攻击的结合,引进的结合,转化就是战斗,战斗就是转化,这样才能使引进与攻击同步,采取统一的行动。
第一种功法或第一种手法是先引后发。
即待对方来劲被我引化落空之后,我再将内劲外力合而为一意气力三结合,合力发之。
第二种方法是在进入时引导,或者上下引导,左右引导,等等。
第三种是化打合一、引进合一。
即一个引化动作之中也有进,也有打。
打中有化,化中有打。
五、倒下磨砺,加速生根“下塌外碾”这句话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到掌根的既沉又向前滚动的一种力量。
陈氏太极拳手足四捎运动规律

陈氏太极拳手足四捎运动规律
陈氏太极拳四梢运动的规律就是缠丝劲。
缠丝劲可分为顺缠丝和逆缠丝二种,每招每式都必须有这二种缠丝劲。
缠丝劲规律是:顺缠是开劲,逆缠是合劲。
上肢缠丝劲方法:以手上翻、小指内钩、大指外碾为顺缠;手下翻、大指内裹、小指向外上挑为逆缠。
运动幅度一般为:手外开高不过眼,内收低不过脐,中不过心口。
过则劲丢,不及则劲顶。
下肢缠丝劲:腿部的缠法是随着身法的旋转而同时变顺逆的。
即:身法左转则左腿顺缠而右腿逆缠;身法右转则右腿顺缠而左腿逆缠,这是自然形成的。
缠丝劲规律:顺缠应膝向上提,逆缠应膝向下垂。
运动幅度一般为:膝胯只许一提一垂,不能双顺或双逆的变化,并且绝不许左右摇摆。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图解)与十大要领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分解(一)起势(六)左右倒卷月厷 1.转体勾手1.两脚开立(左式) 2.转体迈步(二十)闪通臂2.两臂前平举 1.转体撤手 3.弓步推掌 1.提手收脚3.屈膝按掌 2.提膝屈肘(十二)高探马 2.迈步分手(二)左右野马分鬃 3.退步错手 1.跟步松手 3.弓步推掌(左式) 4.虚步推掌 2.后坐翻掌(二十一)转身搬拦捶1.抱球收脚(右式) 3.虚步推掌 1.转身扣脚2.转体迈步 1.转体撤手。
(十三)右蹬脚 2.坐身握拳3.弓步分手 2.提膝屈肘 1.穿掌提脚 3.踩脚搬捶(右式) 3.退步错手 2.迈步分手 4.转体旋臂1.后坐翘脚 4.虚步推掌 3.弓步抱手 5.上步拦掌2.抱球跟脚(左右重复一次) 4.跟步合抱 6.弓步打拳3.转体迈步(七)左揽雀尾 5.提膝合手(二十二)如封似闭4.弓步分手 1.转体撤手 6.蹬脚撑掌 1.穿掌翻手(左式) 2.抱球收脚(十四)双峰贯耳 2.后坐收掌1.后坐翘脚 3.迈步分手 1.收腿落手 3.弓步按掌2.抱球跟脚 4.弓腿捧臂 2.迈步分手(二十三)十字手3.转体迈步 5.转体伸臂 3.弓步贯拳 1.转体扣脚4.弓步分手 6.转体后捋(十五)转身左蹬脚 2.弓腿分手(三)白鹤亮翅 7.转体搭手 1.转身扣脚 3.坐腿扣脚1.跟步抱球 8.弓步前挤 2.收脚合抱 4.收脚合抱2.后坐转体 9.后坐收掌 3.提膝合手(二十四)收势3. 虚步分手 10.弓步按掌4.蹬脚撑掌 1.翻掌前撑(四)左右搂膝拗步(八)右揽雀尾(十六)左下式独立 2.分手下落(左式)同左式,方向相反 1.收脚勾手 3.收脚还原1.转体落手(九)单鞭 2.蹲身仆步2.转体收脚 1.转体扣脚 3.转身穿掌(注:以上分解仅供参考)3.迈步屈肘 2.勾手收脚 4.弓步起身4.弓步搂推 3.转体迈步 5.提膝挑掌(右式) 4.弓步推掌(十七)右下式独立1.后坐翘脚(十)云手同左式2.转体跟脚(云手1)(十八)左右穿梭3.迈步屈肘 1.转体扣脚(左式)4.弓步搂推 2.转体撑掌 1.落脚收手(左式) 3.转体云手 2.报球跟步1.后坐翘脚 4.撑掌收脚 3.迈步滚球2.转体跟脚(云手2) 4.弓步推架3.迈步屈肘1.转体云手(右式)4.弓步搂推2.撑掌出步 1.后坐翘脚(五)手挥琵琶3.转体云手 2.3.4.同左式1.跟步松手4.撑掌收脚(十九)海底针2.后坐挑掌(云手3同云手2) 1.跟脚松手3.虚步合臂(十一)单鞭 2.后坐提手3.虚步插掌一、起式12345二、左右野马分鬃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三、白鹤亮翅212223四、左右搂膝拗步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五、手挥琵琶394041六、左右倒卷肱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七、左拦雀尾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八、右拦雀尾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九、单 鞭838485868788十、云 手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十一、单 鞭104105106107108十二、高探马109110十三、右蹬脚111112113114115116十四、双峰贯耳117118119120十五、转身左蹬脚121122123124125126127十六、左下势独立128129130131132133十七、右下势独立134135136137138139140十八、右左穿梭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十九、海底针151152153二十、闪通臂154155156二十一、转身搬拦锤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二十二、如封似闭166167168169170二十三、十字手171172173174175二十四、收 势176177178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本文来源:/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陈氏太极拳家传手型和步法基本要求

陈氏太极拳家传手型和步法基本要求作者:陈旭斌陈沛林来源:《少林与太极》2024年第02期一、手型陈氏太极拳的家传拳架及推手技击技术方面,手型和手法是习练拳架和实战技击的技术动作关键,手掌、手型、手指根据拳架和防卫技击的技术动作需要,规定出人体和四肢形态,如:手型、掌型、指型、拳型等等,根据防卫技击需要,做一些技击技术动作,如:挡、擒拿、点击穴位等等。
现按“掌、勾手、握手(擒拿手)、拳”分述如下:(一)掌1.立掌(见立掌图):掌平面基本垂直地面,五指并拢,成1瓦拢状。
用于挡、拨、推等;2.横掌(见横掌图):以腰椎为立轴,沿身躯的圆柱形外弧面运行,要四指并拢用于挡拨对方、砍切头颈部等动作。
3.插掌(见插掌图):中间三指并紧,用于插截胸、腹、肋等要害部位,用于点击穴位等等。
(二)勾手1.五指捏齐勾手(见五指捏齐勾手图):五指并拢捏齐,屈腕下勾,用于防御对方擒拿,用于啄击等。
2.垂掌勾手也叫挂勾手(见垂掌勾手图):五指并拢,指尖向前向下,掌外侧用力,屈腕勾手。
用于擒拿、採手、牵挂对方上肢关节等部位。
(三)握手(擒拿手)1.四指并拢,大拇指分开,用于擒拿对方。
(四)拳1.直拳(见直拳图):拳的运动方向基本是直线,同时有一定旋转,用寸劲和冲击力打击对方要害部位。
2.摆拳(见摆拳图):拳的运动方向是以自己身躯为圆心的左右方向孤线,常用左掩右击、右掩左击的虚实变换,用拳面打击对方头部和颈部。
3.勾拳(见勾拳图):拳面运动方向向上,拳心向内。
用于打击对方下颌部、左右胸两侧部、腹膈肌、软肋、腹部等要害部位。
4.砸拳(見砸拳图):拳眼向上,向下打击,用于打击对方头面部。
(五)手型基本要领手的运动和上肢是一个整体,上肢、身法、裆腰、丹田是一个有机联合体,也就是说手、肘、肩和身法不是单独运转,是神明自然的一动百动,就是丹田带动腰形成的自如技击动作。
在拳架特别是技击实战技术中,手的运行有以下要领:1.手的运转要松柔圆活,不滞僵,要走内外圆弧,不能直来直去。
合步四正手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过任他巨力不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过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去顶打手歌(王宗岳修订)一、八种用劲方式(肘靠棚)1、棚:两臂均弧形,前臂外侧着力,向前向上棚出,注意转腰转体,弓腿协调。
2、捋:两臂稍曲,掌心斜相对,随转体走弧形,将对方力量后引及作横向运动。
3、挤:后手贴近前手的前臂内侧,同时向前挤出,前挤要与松腰弓腿一致。
4、按:两掌同时向后下牵引及向前下推捺。
5、踩:两手向后猛拉,身体突然沉附并将沉劲透到手上。
6、别:向横向抖发劲,别前要棚起对方抖动,截断来劲。
二、核心方法1、沾:提上拔高,不即不离(如用手折球,使其从地上弹起),利用对方反抗的力量向上引起对方手臂,使其上体紧张,形成上重下轻。
2、粘:不论对方手法身法如何变,自己手臂永不离开对方手臂,与沾劲一起使用,称沾粘劲。
3、连:不与对方脱离,按续连绵使自己的力与对方的力有意识连接起来,借以听对方之力。
4、随:舍已从人,随对方动作,缓急相随,进退相依,一旦搭手务必不使对方逃脱。
合步四正手开始时双方均出右脚,互相用右手单搭。
一、相互单手(棚)住二、甲捋乙挤1、甲用右手把乙右臂向或后捋:(1)右手翻掌以手掌贴于乙右腕,左手抚乙右肘(2)重心向后,屈左腿,收胯,向右转腰2、乙顺甲捋势,微曲右腿,重心略向前左手附于右臂内侧右前臂向前平挤,使甲捋劲头效而改换方向三、甲按乙捋1、甲捋劲失效,随即顺乙来势屈左腿,含胸,收胯向左转腰,两手向左下按乙右臂,以便化开乙的挤劲,使其落空,接着,甲右手移到乙左肘,左手移到乙右腕,两掌向前下推按。
2、乙在用左臂(棚)的同时,右手由下向右绕出抚甲左肘部,同时,重心后移,左腿弯曲,身略向左转,两手引甲左臂向自己左上回捋。
四、甲挤乙捋1、为保平衡,甲顺乙捋势,右手离开乙左肘并附于自己左肘内侧,双臂(棚)园向乙挤去。
2、乙顺甲势,含胸向自己右后收胯转腰成按势3、乙向甲按的同时,甲右臂棚过乙的按势,左手由下绕出抚乙右肘,身体右移,这时甲成捋势,乙成为挤势。
太极拳易理探讨之合步四正手

太极拳易理探讨之合步四正手拙作《太极拳易理探讨》一文以易理讲拳法,有些拳友反映看不懂,尤其不太明白“气成象、形效法”对太极拳的演练究竟有什么关系。
其实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吃透了也不神秘,就像数学很抽象,但数学的应用很具体一样。
无非易经讲的是抽象的阴阳之理,阴阳就是气,八卦就是二气形成的象。
除了乾坤两卦是纯阴纯阳,其余的坎离、震巽、艮兑六卦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
八卦按阴阳二气的消长形成一个闭合循环过程。
我们见到的阴阳太极图表示了阴阳消长形成的闭合过程,将八卦与太极图的四正四隅对应起来,即所谓先天八卦。
八卦和五行一样有生克制化,表示出来也即所谓的后天八卦。
易经的六十四卦作为易理的最早应用,表示八卦两两相遇时的吉凶,依据的就是八卦之间的生克关系。
拳法就其实战对抗来看,和六十四卦阐述的八卦两两相遇时出现的吉凶是完全一致的。
不单单是太极拳,任何一种成熟的拳法都能暗合易理。
如果我们把阴阳二气之消长形成的八卦理解为“气成象”,那么成熟的拳法即可理解为“形效法”。
中医用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看病,太极拳等拳法同样用不同招式之间的生克制化来制敌。
不同之处在于,中医调理阴阳说的是“气成象”,没有“形效法”一说。
太极拳确认八法之后说的只是“形效法”,而不再有“气成象”之说。
中医经过几千年发展,其理论和应用已经形成一套博大精深的体系。
可是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为代表拳种的内家拳,可考的历史不过三百年。
且不论内家拳在拳理上是否完善,其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打通了中国搏击术与先秦易理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功夫和中医同是指向实际应用,有理论指导和没有理论指导,其间的差距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下文笔者将在“气成象、形效法”的框架之下,深度解读太极合步四正手演练过程,以加深理解物、象之别。
1、太极拳劲法的确定八卦各有其性,根据其阴阳的性质和大小,可分为四阳卦和四阴卦。
乾性刚健,坤性柔顺。
按“气成象”来说,乾卦纯阳无阴,坤卦纯阴无阳,所以在性质上一个刚健一个柔顺。
赵堡太极推手的技术与方法

赵堡太极推手的技术与方法赵堡太极拳的创始人是的张三丰,它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因而叫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的推手都会练习吗?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赵堡太极推手的技术与方法太极推手,亦称搭手、擖手、转圈打轮;近来又有人给它起名叫揉手,但一般的都称推手,包括全国正式比赛也都叫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对抗,练懂劲,练技巧,是太极拳练习技击用着的方法,也是学习太极拳法以致应用的中间途径,是学习懂劲的妙法,也是学会架子到学习散手的阶梯。
太极推手必须全神贯注、轻灵活泼,长期练习能获得浓厚的情趣,引人入胜。
推手诀曰:“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随曲就伸,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等等,都是太极推手功夫的真实写照。
一、赵堡太极推手的性质及意义太极拳是体、推手是用,体用应紧密结合,才长功夫。
要把拳练好,再运用到推手上,用拳来丰富推手,用推手来检验拳架,也就是说推手以拳架为基础,反过来又检验和修正拳架的技术,如果说拳架是理论,那么推手即是实践,这样久而久之体用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就可以形成功夫上的飞跃,但这些只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完备的训练,逐步达到高层次。
当然,只练拳架不练推手,就很难深刻地领会太极拳法的各种要求,更不能灵活运用拳架、自如的呼吸行气、巧妙地发挥劲力,根本达不到技击运动的高度成就。
推手是进行太极拳技击技能实战训练的一种形式。
它是在实战条件下,不用护具设备的双人对抗竞技、比内劲(耐力),觉劲(灵活),纯熟地运用太极拳技法,控制自己的平衡、而破坏对方的平衡。
两人搭手互相缠绕,上边用手把对方捆住,下面用脚和腿使绊,上下配合,将对方制倒。
推手是一种双方徒手竞技武功,既不是急了打架,也不是随便嬉逗,而是双方郑重其事地比内功和技巧。
一接触,双方即进入互相摸底阶段,必须从手和脚全面动作来衡量对方实力,沉着应战;看谁能把对方轻松自如地摔倒或制服。
太极拳推手八法四正、四隅推手法

太极拳推手八法四正、四隅推手法四隅四正是太极拳方位名词。
依八卦,五行布局来规划拳法路线,四正为前后左右四面,四隅为斜进与斜退四方。
与阴阳卦象相匹配,构成独特的太极拳人体空间体位坐标系。
太极拳推手动作主要有八种: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通常把前四者称为四正推手法,后四者称为四隅推手法,简单解释如下:一、掤: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解释就是向上托起的意思,在搭手时,逆着对方之劲承而向上,使对方之劲不得下降,就叫做掤。
如果用之得法,可将对方掀起,广义解释即无论做任何动作、任何手法都含有向上向外及各方向的弹性劲,所以有“出手含掤似围墙”的说法。
二、捋:与对方搭手时,凡对方向我掤或挤时,我则向后下方顺势捋,如果用之得法,可引使对方向前倾倒。
三、挤:搭手时,以手或臂等部位挤贴对方,使之无法动弹,然后将对方挤出去。
四、按:在搭手过程中,凡遇对方挤我时,我即用手下按,以破前挤之势。
另外尚有向前按的手法。
五、採:以手执对方手腕或肘关节往下沉採、抓拽。
在搭手时,凡能制着对方,借其身向前倾,乘机更使其前仆。
善于用探者,不管对方的力怎样攻来,均可探而化解,然后择其弱点而攻之。
六、挒:就是扭转的意思,当搭手时,凡是转移化解对方之力而攻其身者,都叫做挒。
在力学上来讲,使对方之力分解(分力),再由侧方攻之,则能以小力取胜。
七、肘:在拳术中用肘力进攻对方即称为肘。
八、靠:凡以肩、背部位用抖、弹、撞、击等方法进攻对方即为靠。
靠必须在接近对方身体,且于最适合的机会时用之。
前人对此八法解说不甚统一,今选歌诀一首,介绍如下,供参考。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
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
任尔身力大,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莫被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心力,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跃跃声铿然。
按劲义何解?运用似水行。
太极拳入门的推手教学

太极拳入门的推手教学简述太极推手是一种高层次的拳法,没有几年拳架功夫是推不好的。
推手中如何应用“听、引、化、拿、发”五种劲法,并创造性地把推手划分为“顺、逆、变、空、玄”五个阶段,在推手实践中创出了“定步、活步、左顾右盼、里旋肘、外旋肘”等多种推手之法。
太极拳入门推手须知的四个要领一、何谓“舍其正中定横中”常言说“人少横力”,特别在推手技击中,两人绷手相触,尽管周身含有弹力,两足前后分开时,其力均贯注于前后纵向,对方虽有横向之力,但横力总是要少于纵力的。
中心、重心,二点均在于纵,而进招引其离开支撑点,我舍其正面,击其横面,因对方力点不能集中合一,对方一旦离开其支撑点,身形自然倾斜,我从横面击之,对方即行跌出。
如向对方进招“云手”,我右手由对方腋下向上旋臂翻掌捣住对方右肩,左掌按对方胯部,对方整个半侧身明显露出,并成麻花状,我当即正身发力,对方即行跌出,这是“舍正定横”的举例。
二、所谓“进身欺人”之术,应知人体之“三节”从整个人体来讲,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足为根节,如对方三节被欺,对方即不能活便,更无法使招,而我则运转自如,左右逢源,对方处于背势,因此说,“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三法,是武式太极拳推手之绝技。
“身、手、足,上下相随,以塌梢节、捋根节、堵中节,此为控制上肢两臂之法。
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是控制对方身手足上下三节之法”。
如进身欺人,欺得越紧,对方整个身形越不能灵活运转,皆因对方处于背势,而我处于顺势。
三、所谓“步要过人”,即是便于贯、扣、插二法之应用,便于步法之进退,及身法上灵活变换贯者发劲,扣者合劲,插者钻劲,可称劲练三法。
欲将发人,步要暗进,灵活掌握贯、扣、插三法,与人交手无不稳操胜券。
例如拳势中“上可击其下颚,下可使用贯扣二法,应左贯左,需右扣右,使对方双腿处于我控制之范围。
如对方闪身后退,我即由拳变掌双掌齐出,进招连环,“懒扎衣”招法猛击胸前,此仍三法应用之举例。
又如我方使用拳势中“顶心掌”在对方前进一步之机,在我退第一步之时,急速贯注对方右腿,而“顶心掌”招法即打胸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推手中合步四正手练习方法
合步四正手是推手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推手对练套路中的核心重点,并贯穿于推手套路始终。
基于步法上的变化,衍生出活步四正手、顺步四正手、连环步四正手等,只有将合步四正手运用熟练,掤捋挤按动态位置准确,劲力准确,劲路变化衔接自然流畅,进入推手套路的学习才会更容易。
一、动作要领(以右脚在前,右手相搭为例)
两人相对站立,甲乙双方左脚外摆45度,屈左腿,右脚向前上步,双方右手向前伸出,手臂微屈,手背靠近腕骨处相贴搭手于面前。
左手扶于对方右肘部,目视对方。
注意:甲乙双方上步后,虚步重心稍偏后,两脚心相对,相距十公分为宜,此为合步。
右脚在前则右手相搭,左脚在前则左手相搭,另一手扶于对方掤手的肘部,此为甲乙合步双掤。
掤手的位置在两人中间,不要上举过高挡住视线。
1、甲乙合步右手双掤:
预备式(蓝衣者为甲,
黄衣者为乙)
2、甲掤:甲用右臂掤
住,左手扶于乙右肘
部,身势微向左转,重
心微向前移。
3、乙捋:乙重心后移,身势右转,屈左腿,右手内旋粘住甲右手腕,左手扶住甲右肘部,双手向右后引带,成捋势。
4、甲挤:甲身势右转,右腿前弓。
左手脱开乙右肘部,扶于自己右臂内侧,以右小臂平挤乙胸部。
5、乙按:乙身体左转,两手同时向前向下推按甲右小臂。
6、甲掤:甲重心后移,右手脱开自己的左小臂,扶于乙左肘部,同时左手向上掤起乙左手背靠近腕骨处。
7、甲乙合步左手双掤:乙重心微向前移,顺势左手外旋,以左手背与甲左手背相贴,右手扶在甲左肘部,甲乙双方成合步左手双掤。
8、乙掤:乙用左臂掤住,右手扶于甲左肘部,身势微向右转,重心微向前移。
9、甲捋:甲重心后移,身势左转,屈左腿,左手内旋粘住乙左手腕,右手扶住乙左肘部,双手向左后引带,成捋势。
10、乙挤:乙身势左转,右腿前弓。
右手脱开甲左肘部,扶于自己左臂内侧,以左小臂平挤甲胸部。
11、甲按:甲身体右转,两手同时向前向下推按乙左小臂
12、乙掤:乙重心后移,
左手脱开自己的右小
臂,扶于甲右肘部,同
时右手向上掤起甲右
手背。
13、甲乙合步右手双
掤:甲重心微向前移,
顺势右手外旋,以右手
背与乙右手背相贴,左
手扶在乙右肘部,甲乙
双方成合步右手双掤,
回复到预备式姿势。
以上动作循环练习。
二、换向
甲乙任何一方由掤手接捋式转按式时,腰向反方向回转,将另一手向上掤起即可。
以左掤手时甲主动换向为例:当甲乙双方合步左手双掤时,甲向左转体捋带,乙化解甲捋走挤式时向左转腰,甲向前下方按乙左小臂,同时要控制住乙走化的方向而向自己的左侧转体,右手外旋将乙右手向上掤起,左手扶于乙右肘部。
乙随住甲的换向变化即可。
换向后乙做甲的动作,甲做乙的动作,循环往复。
三、动作注意事项
由于套路动作的要求,初学者尤其要注意,左手双掤和右手双掤的准确位置应在两人之间的中心位置,且重心在稍偏后,只有掤的位置准确了,捋、挤、按的位置相应也容易做准确。
如乙掤手微转腰重心前移,甲后移重心转腰坐胯变捋,乙顺捋势转体打挤,挤时要弓步到位,甲顺挤势走按,此时甲重心偏后,乙随按势即转掤手,双掤时,双方的重心应保持在稍偏后,循环往复。
四正手俗称打轮,要以腰胯转化,打轮速度要均匀,劲力也要均匀,分布在掤、捋、挤、按前弓腿和后坐腿运行的每一点上。
四正手应处处体现掤劲,掤应是松掤而不是硬掤,硬掤谓之顶,要保持极灵敏的听觉,通过粘黏连随的运动形式,借助双方相互间的接触,感觉出对方力的方向、大小和意图上细微的变化,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掤捋挤按相生相克,顺势变化,达到圆活如珠的感觉。
挤,一臂横在胸前,另一臂合在前臂内侧打挤,同时腰、肩、胯整体向前弓腿挤出。
按的双手要轻扶住对方的小臂外侧,意在看住对方的肘和腕,劲力是向下向前的按劲,由虚转实,实而又虚。
捋应顺对方掤劲移重心转腰坐胯,旋臂沉肩肘向外侧引带,注意旋臂时动作均匀,避免突然的翻掌动作。
捋要轻,轻可保持高度机敏,随时察觉对方劲力的细微变化,顺势应变。
由捋转按时,要注意上手的肩部要松活、不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