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5、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5、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1.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集体生活、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模仿和实践来进行。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校。

在我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如《尚书》中提到的“大学”、“小学”。

3.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生产经验、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1. 夏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祭祀、军事和农业生产知识为主。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 商代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学”、“小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小学则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3.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国学设在国都,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乡学设在地方,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争霸和学术思想的繁荣,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不受国家控制,由学者自行设立,传授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2. 诸子百家纷纷设立私学,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等。

私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3.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更加普及,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繁荣。

同时,私学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进行。

秦汉启蒙教育特点

秦汉启蒙教育特点

秦汉启蒙教育特点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教育开始有了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视实用性。

在这个时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历史、礼仪、农业、医药等实用知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

这种实用性的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史上延续至今,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注重个性发展。

在这个时期,教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开始注重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教育者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对中国后来的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重视实践。

在这个时期,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开始注重实践。

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进行实地实践,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强调德育。

在这个时期,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

教育者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直、勇敢、诚实等品质,这种德育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具有实用性、个性发展、实践和德育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在秦汉时期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父母是孩子最早的
老师,他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学会做事,做人处世。

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师傅教育也是秦汉时期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手艺人
和学者都会有自己的徒弟,他们会亲自传授手艺和知识给徒弟,帮助他们成长。

这种师傅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和道德,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最后,书院教育在秦汉时期也逐渐兴起。

在秦汉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一
起讨论经史子集,形成了一种书院教育的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欲。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师傅教育和书院
教育。

这些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欲。

这些教育方式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知识讲解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知识讲解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中国教育史全套

中国教育史全套
《静簋》中说,“六月初吉,王才藁京。丁卯, 王命静司射学宫,小子众服众小臣 仆学射”。 周宣王名静,这段铭文记载了周宣王还是太子 的时候,在丁卯这一天,周王命他在学宫率领 其他小臣,侍众学习射箭的事。
首页
索引
“六艺”教育
(1)“礼”和“乐”:礼是指礼仪,包括各种 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乐包括诗歌、 音乐、舞蹈。凡是行礼的地方,也都需要有乐。
首页
索引
4、论教育内容- 六经(1)
《诗》:即《诗经》。“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 以怨”。
《书》:即《尚书》。“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 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礼》:即《仪礼》。“为国以礼” ,“不学礼,无以 立”。
《乐》:是“诗”的曲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 。
《易》:即《周易》。卜筮之书。
首页
索引
一、学校的产生
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 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上,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 袭,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3、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 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页
索引
二、从甲骨卜辞来看商代的学校
1、商朝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2、商朝的学校已有一定的规模。 3、商朝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很重视。
首页
索引
四、奴隶社会学校 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
1、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政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2、客观原因: (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3、说明: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
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首页
索引
第一章复习题

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

秦朝在文化教育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统一文字秦统一六国以前,各国文字很不统一。

国家统一后,这种文字混乱状况严重阻碍了统一政令的推行,而且也阻碍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为顺应客观需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进行了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下令“书同文字”。

秦朝对文字所作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贡献,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作为文字统一工作的推动者,秦始皇、李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2.严禁私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政策。

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严禁私学,并采取了“焚书”、“坑儒”等残暴措施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3.吏师制度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此外,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奸邪不容,皆务贞良”。

这种凭借法令进行的社会教育,在实现“黔首改化,远迩同度”的政治要求方面有重大的社会效果。

二、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1.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鉴于秦灭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汉初流行“黄老之学”。

秦汉教育管理制度

秦汉教育管理制度

秦汉教育管理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教育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其教育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创新。

在这个时期,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巩固国家实力,因此教育管理制度在秦汉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典籍和考古发现中探讨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影响。

一、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概述秦朝统一六国后,发动了诸多改革,其中包括教育制度的改革。

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法制,也进行了教育制度的改革。

秦始皇在位时,实行了乡学制度,可以说是早期的薄甲乡原学。

始皇帝继承了先秦诸子学的教学体系,即以先秦诸子的著作为教材,实行“师己而后集”。

而因法律的严明和统一,也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

此外,秦始皇还实行了严密的奴仆制度,以保证奴仆能够为国家服务。

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农业包围城市制度。

汉朝是承续秦朝传统的朝廷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的,故而汉朝的教育制度也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教育制度。

汉武帝时,又大量招收学生,将学校规模扩大。

汉武帝对教育有较高的重视,开设文学馆,资助贫困学生,大规模征召学生参加国家考试。

这些措施都促进了汉朝教育的发展。

总之,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是以政治目的为核心,教育制度是完整的且发展、变化是积极的。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制度(一)教育管理机构与职责在秦汉时期,教育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官学、郡学、府学等各级学校。

官学属于中央政府,主要选拔并培养政府官员,是统治者借以巩固国家和维护统治地位的职能。

郡学属于郡守,是地方政府的教育机构,主要负责地方官员的选拔和培养。

府学是地方每个府的教育机构,负责各级官员的培养。

这些教育机构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实行一套规范的教育制度,并负责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此外,秦汉时期还有私学和家庭教育,虽然并不属于官方的教育机构,但其在社会上却有着广泛的影响。

这些私学和家庭教育在辅助官学、郡学、府学的教育体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教育管理。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二、简答题1、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422、孔子的教师观?453、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47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2、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

3、《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二、名词解释题1、稷下学宫:552、三纲领八条目:91三、论述题1、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972、论述墨翟的科学教育思想。

62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王充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成五个级别,其中能够精通儒家经书中的一种,称作,知识分子中最高级的一层,称作。

2、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

二、名词解释题1、三大文教政策:2、太学:1093、鸿都门学:110三、简答题1、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19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2、刘劭是曹魏时期的名理学家,其代表作《人物志》以人物品鉴为主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人才教育理论的专著。

二、简答题1、颜之推在儿童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152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

2、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3、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五种考试方法。

二、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175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79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秦汉启蒙教育特点

秦汉启蒙教育特点

秦汉启蒙教育特点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

在秦汉时期,教育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启蒙教育特点。

首先,秦汉启蒙教育注重实用性。

在秦汉时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因此,教育内容以实用技能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这种实用性的教育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

其次,秦汉启蒙教育重视思想教育。

在秦汉时期,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

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在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品质。

再次,秦汉启蒙教育强调个性化教学。

在秦汉时期,教育者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个性化的成长。

最后,秦汉启蒙教育注重实践教学。

在秦汉时期,教育者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育者会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种实践教学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大量的实践型人才。

总之,秦汉启蒙教育特点体现了实用性、思想教育、个性化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特点,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特点不仅在当时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汉初文教政策
• 黄老之术
(二)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董仲舒站在儒家统治者的立场上,从《春秋》 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 于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春秋》大一统者,天 地 之常经,古今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姓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 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述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 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可从也。”(《汉书· 董 仲舒传》)
(二)汉代的私学
●当时由于官学限额较严,入学有资格的规定,且制度不尽完善。 私学则自由择师,且与太学一样皆以儒经为教学内容,学成之后,同样 可以出仕。另一方面,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乱使一批名儒不愿出 仕,选择退而授徒。由于这些原因,汉代的私学异常兴旺,人数远远超 过太学。 ●汉代私学其程度有教儿童的小学,称为“学馆”、“书馆”或
●太学教学以儒家经书为主要内容。 汉代儒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前 者附会谶纬,多迷信色彩,直接为当时封 建政治服务。后者重本源,详考据,有烦 琐、保守的倾向,汉代太学主要由今文经 学垄断。
汉代讲经画像砖
熹平石经
●太学传经有遵从“师法”、“家法”的规
定。
“师法”是指专经大师所讲的经说;“家法” 是指对经义的发挥创新,自立一家之言。
儒家博士淳于越异之,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加上
当时围绕要不要分封问题,儒、法展开的二次激烈的的争论(26、34年) 都是法家胜,所以李斯认为当时“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
黔首……而私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
出则巷议。”如果不加禁止,于国家的统一和政令的推行极端有害。他 请求秦始皇下令“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同罪。”始皇纳之,颁挟 书令,禁私学。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育一、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 教育的平等性2. 教育的社会性3. 教育的现实性4. 教育的非独立性二、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1. 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制造、取火、制陶、渔猎、种植、手工业)2. 社会生活教育(集体生活观念、公共事务、婚姻、成人礼)3. 艺术和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巫师、歌舞、绘画、雕刻等)第二节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一、 学校的产生1•夏以前的学校一一成均(与音乐有关)、庠2. 夏代的学校一一庠、序(国都)、校(地方)3. 商代的学校(1) 地方:庠(赡养)、序(骑射)(2) 国都① 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② 瞽宗(礼乐)二、 西周的教育制度1. 学校体系r 校(设立于乡)乡関序(设立于州)I 庠(设立于党)I 塾(设立于闾)2. 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

r 天子所设人学 (大学国学" (上庠(北)瞽宗(西)辟雍(中)序(东)、成均(南)i 诸侯所设人学一一泮宫1. 政教合一(教育职能)2. 官师合一(教师来源)3. 学术官守(知识保存)4. 学为政用(教育目的)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官学的衰废与私人讲学的兴起一、官学的衰废与私学的兴起1.官学衰败的原因影响官学衰废的除经济原因外,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1)奴隶主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退,学校荒废(3)文化垄断的打破2.私学兴起的原因(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掌握一定知识文化的人员流落到社会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3)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知识文化(4)私学的创办人乂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二、稷下学宫1.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大全)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大全)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结束 了长 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 面,建立了君主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
2、秦统一六国后,继续实行法治政治 路线
3、为了铲除六国残余贵族兴家富国的思 想基础
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 想
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 策
1、儒学得到了恢复和传播,并受到当 时学者的尊敬和朝廷的礼遇。
2、汉初以黄老学术作为政治的指导思 想,因此道家思想流传甚广。
3、汉初因学习法家、刑名之学等其他各 家的学说而受朝廷重视的也为数不少。
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 策
(二)兴太学以养士
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哉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也为 了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董仲舒指出:“养士 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 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 下之士。”
(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董仲舒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士方案:“使诸列 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 二人……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同时,强调“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这里, 董仲舒提到的“材”、“德”是以儒家的经术 和道德观念为标准的。
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 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 以法治思想指导教育实践。
施行措施:
一、统一文字
国家统一后,这种文字混乱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统一政 令的推行,而且也阻碍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于 是,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进行文字的整理和统一 工作,下字形,总结出一种新的字体— —小篆(又称秦篆)。
具体措施:
1、专立五经博士 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至此,儒家
的 《诗》、《书》、《礼》、《易》、《春 秋》“五经”皆置博士。
2、开设太学
元朔五年,汉武帝诏令太常与丞相公孙宏讨论 置博士弟子事宜。公孙宏为此拟定了具体办法。从 此,博士从一种朝廷备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 为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是 太学生。
3、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开始于汉文帝 时期,真正确立于武帝时期。
察举制的变化:察举取士的范围有所扩大,由原来基 于限于现任官吏的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同时,察举 科目也增加了,除了“贤良”,还有“孝廉”、“秀 才”等新科目。
二、严禁私学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 统治集团内部对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思想上并没有达到 高度统一,尤其是淳于越反对郡县制,形成矛盾。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的一次宴会上,李斯与淳于越的矛盾 激化,于是李斯把矛头直指传播各种学术思想的私学。
具体措施:
一、“焚书”(历来以《诗》、《书》为教、 具有浓厚怀古思想的儒家学者,则成了主要的 打击对象。)
二、汉武帝时期 背景: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上 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出现了汉景帝平息“七 国之乱”后的安定局面。
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作为政治指导思想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要 求统一思想意识的政治抱负
2、汉初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 以及儒家学者的进去精神
汉武帝下令举贤良,开始采用对策的方法,选拔贤良之士
二、“坑儒”(秦始皇谋求长生不老药无果, 反被地方侯生等散布对自己不恭的言论,于是 迁怒于都城咸阳的士人,其中包括大部分的儒 家知识分子。)
严禁私学的影响:
“焚书”、“坑儒”事件的背景都是秦始皇一贯 奉行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
禁私学、焚书是毁灭文化的载体,堵截文化的 传播途径,“坑儒”则是对人——活的文化载 体的毁灭。
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 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倒退。
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 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 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 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 新的道德习俗。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汉初 背景:汉初统治者重视总结秦二世而亡的 历史教训,他们认为,频繁的战争、大兴 土木和严刑峻法是秦灭亡的主要因素。
中国文字发展到 小篆阶段,逐渐 开始定型〈轮廓、 笔划、结构定 型〉,象形意味 消弱,使文字更 加符号化,减少 了书写和人读方 面的混淆和困难
统一文字的作用:
秦朝对文字所作得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汉字走 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 步。
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 重大的贡献,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 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把全国有名的学者集中到都城长安,封
以博士的官衔,同时,还下令举贤良文学。
(23)允废许除开“办挟私书学律” 汉解初除,了允秦许朝人对们私自学由的收禁藏令、,携私带学、实讨际论上
承《担诗了》培、养《人 书才》、,传这播从文法化律、上发为展汉学初术学的术任的务繁。荣 和教育的发展撤除了一道人为的障碍。
所谓对策,就是应荐者回答皇帝提出的有关经文、政治、 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策问。对策又称“对贤 良策”或“贤良对策”。 董仲舒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三条建议成 为了后来的三大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 家董”仲舒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姓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 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 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三、吏师制度
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 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 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政府机关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育, 以培养刀笔小吏。
吏师制度的影响:
众所周知,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后来由 于私学的发展,才出现专门以传授文化知识为 职业的教师。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 上的一大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