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内力作用与地貌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导学案内力作用与地貌
大专题三地貌演化规律【体系构建】【考向预测】考查内容: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设问形式:“说明······的主要过程”“推测······的形成过程”、“阐释······的演化过程”、“简述······的演变过程”等。
难度分值难度稍大。
分值68分。
【备考策略】1. 高考这部分内容考察是对世界和中国区域地理、地质类问题规律和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实践应用,考生备考时需掌握世界和中国区域地理、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构造地貌等)、地质类问题原理规律和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等的基本原理,特别要关注重点区域,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环渤海地区、西北祁连山地区、美国南部地区、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等地区的区域地理知识的积累。
2.学会将地理原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3.关注地质类问题规律的实践应用。
如外力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应用。
特别是注意:解答地理过程分析类综合试题要注意是时间性(同一时期与不同时期)、因果性(因果关系对应)、完整性和精细化(演化过程切勿一句话写完,应把每个过程分开逐个描述),答案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楚,分点答题,语言规范,要避免漏答要点而失分。
专题一内力作用与地貌【体系建构】【知识链接】教材《选必一》P1832;《优化设计》P8384,8794微专题1 内力作用与地貌【典题导入1】1.(2020·全国)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
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
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高考知识点总结地质一内力作用和构造地貌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1、内力作用及能量来源(1)概念: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能够引起地表形态、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力作用。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①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穹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如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②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2)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如火山地貌、五大连池3、三大类岩石的比较(1)岩浆岩①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明显,如花岗岩。
②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如玄武岩,流纹岩。
(2)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有层理构造,有的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3)变质岩: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重新结晶或有片理构造,如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物质在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并回到地球内部。
5、地壳运动过程的分析(1)根据岩层性质根据岩层,尤其是沉积岩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组成成分和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①处山地的成因是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褶皱隆起成山D.断层上升成山【答案】B【解析】图中①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向斜顶部受张力,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2】下列地点中可能找到石油的是A.①B.③C.④D.⑤【答案】C【解析】向斜储水,背斜储油,图中①⑤两地位于向斜,③位于断层地带,④位于背斜处。
【考点】该题考查地质作用。
2.右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如果③是石灰岩,则④为A.花岗岩B.板岩C.石英岩D.大理岩【答案】D【解析】如果③是石灰岩,受热会变质成大理岩。
【2】图中岩层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图中③为沉积岩。
【3】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可能是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答案】B【解析】图中②为岩浆岩,火山喷发而成,图中岩浆岩穿过其他岩层,形成较晚;④岩石由沉积岩受热形成的,故也形成较晚。
【考点】该题考查岩石形成。
3.断层构造是由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C.地壳运动引起的D.岩石间的转化引起的【答案】C【解析】由于地壳运动是岩层发生断裂,然后沿断裂面发生移动,形成断层;而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都不会岩层断裂并移动。
故选C。
【考点】地壳运动4.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答案】C【解析】M反映的地质构造是地垒(断层组合,中间岩层相对上升)。
而形成的地貌:山岭。
故选C。
【2】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A.庐山B.富士山C.华山D.泰山【答案】B【解析】地垒形成的块状山,典型的地貌:庐山、泰山、华山等。
故选B。
【考点】地质作用。
5.下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之间。
第12课-内力作用与地貌(共34张)PPT课件
方法便笺 根据海陆轮廓和经纬度推断板块边界类型的方法
16 16 of 22
方法便笺 根据海陆轮廓和经纬度推断板块边界类型的方法
17 17 of 22
(3)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 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读 图,完成下题。
7 7 of 22
火山与地貌
三、内力作用与地貌
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 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 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 非高原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 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 国长白山主峰
8 8 of 22
六组题讲透
(1)读图,完成下题。 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
成因。 答案: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 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内力作用强烈)。(4分)
解析:本题考查构造地貌成因判断。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
代由老到新,甲、乙两地的岩层从下往上均由老到新。甲处岩层向
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故A项错误。
27 27 of 22
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两地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属于 地堑(1分) 。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 判断。渭河谷地是由于岩层 断裂、错动,下陷形成地堑 构造,然后经过泥沙沉积形 成的。
33 33 of 22
小积累
常考的内力作用形成的我国典型地貌
34 34 of 22
9 9 of 22
六组题讲透
地理—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3.形成及影响:侵入地层,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玄武岩、流纹岩
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 主峰、日本的富士山)
4.火山的结构
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 物质坚硬不易被 侵蚀, 成为山岭
背斜山
向斜谷
地形倒置 向斜成
背
山
斜
成
谷
❖(3)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场所
❖向斜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
❖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因为背斜岩层 的走向呈天然拱形, 结构稳定, 且不易 储存地下水, 便于施工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 易开采, 适宜 建采石场
活动
1.根据背斜和向斜岩层的分布特征,判断下
面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并
说说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
北
乙
甲甲
2.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 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在甲地还是乙地?
思考1:
① ② ③
不透水层
a
储集层
在储集层,由于石油,
天然气,和地下水三
者比重差异而产生的 分异规律是: ①层是 ___天_然_气, ②层 是___石,油③层是_ __地。下水
较高处。
•五、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交通方式: 公路优先, 铁路为辅 2.线路分布: 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延伸方向: 迂回前进(避开陡坡)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 河流, 沼泽等自然因素。
(2)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选线要尽可能多地 联系居民点, 方便人们的出行, 这说明了人口和聚落 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是要考虑的。
内力作用与地貌
地
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
貌 图示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
有时形成泉、湖泊
地质构造的应用
隧道工程应 向斜是良 选址于背斜, 好的储水 而不应选址 构造,利 于向斜,可 用向斜可 防止地下水 找水 渗漏
背斜是良好 的储油、储 气构造,利 用背斜可找 油、找气
断层处易于找 泉,但大坝等 工程建设应避 开断层
地形地貌专题
福建 张露
考点二 地形成因
【分析角度】【运用地质作用原理分析:内力+外力】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 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任何地形(地貌)的形成均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依据地势高低确定内力作用是因何种地壳运动(褶皱、 断层)促使地壳(岩体)上升或下降。 ②依据气候干湿状况确定外力作用是流水还是风力。 ③再依据地势高低确定外力作用是侵蚀还是堆积。
【真题解析】 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所有的生长型边界都是分布在大洋中 的中脊上。由此岩浆涌出,冷凝向两 侧推移。就像新生儿一样生长发育。 由大洋中脊向两侧的岩石由新到老。
II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褶皱山系、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洋陆板块碰撞:
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陆陆板块碰撞: 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高考地理】第7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4) 喀斯特地貌
①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淀作用。
②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条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喀斯特作用有关,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
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以及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具体如下表
1.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
A. T0 B. T1 C. T2 D. T3 2.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 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 C. T1形成时期 D. T0形成时期
3.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中间岩层向下凹陷
斜
有时成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紧实,不易被
山 侵蚀
形成谷
断层
地或陡 岩层发生断裂,断裂面易受侵蚀
崖
②构造地貌
含义
景观特点
典例
由褶皱
褶皱 山
发育而 成的山 岭和谷
地
地层弯曲,常呈弧形 分布,大规模的褶皱 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 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 拉雅山系 米
由断层
断块 山
发育而 成的山 岭和谷
原
组成 部分
分布
形成机制
地貌特点
河漫 滩平 原
河流 中下 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 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 洲平 原
河口 地区
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 →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 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 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外力作 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内力作用与地貌
一、回归教材,基础梳理
1. 知识回顾: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哪些?岩浆来自于哪里? 2. 岩石的分类 3. 地质作用和变质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二、重点突破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特点
1、在右下图中,指出侵入岩和喷出岩。
2、结合右图,描述岩浆岩的形成过 程。
形成过程: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 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 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 成岩浆岩。
3.下列关于龙虎山发育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乙—丁 D.丁—乙—甲—丙
4.下列关于图中各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在断层线上,易被侵蚀成谷 B.②处是相对上升形成的断块山 C.③处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 D.④处岩层中含有丰富的化石
二、重点突破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根据下图,绘制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典题精练
叠层石被誉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 化石,是由生活在海水中的微生物分泌 黏液,将水中微小的沉积物颗粒胶结在 一起沉积而成。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叠层 石都是以化石形式存在。澳大利亚西海 岸的哈默林池其浅水区域有大量现代活 着的叠层石分布,呈柱状、塔锥状,而 海岸上露出水面的叠层石则低矮、扁平。 下图示意哈默林池位置。
3、描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4、沉积岩的特征、常见的沉积岩。 5、描述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逐渐成为砾石、沙子、泥土等碎屑物质, 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成岩。 形成过程: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 改变,形成变质岩。
四、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试分析山地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2、结合实际,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从运输方式、线路的分布、 线路的延伸方向三个角度进行)。
内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Ⅰ
试一试:解释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
1.红海
印_度_洋_板块与非_洲_ _板块的_生_长_边 界,张裂而成
2.安第斯山脉
_美_洲_板块和南_极_ 洲_板块的_消_亡_边界, 挤压碰撞而成
3.青藏高原
印_度_洋_板块与_亚_欧_板块的_消_亡_边界, 挤压碰撞而成
4.东非大裂谷 _非_洲_板块_内_部_张_裂_ _而成
褶皱
思考: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
思考: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断层
思考:1、形成断层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下降的部分又形成什么地形?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
热能
活动,地震
风化,侵蚀,搬 太阳辐 运,堆积,固结 射能 成岩
使地表隆起和 凹陷,形成高 山和盆地
削高填低,使 地表趋于平坦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
陆与陆 褶皱山与高原 碰撞挤压 (消亡边界) 陆与洋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内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火 山
雄 伟 的 喜 马 拉 雅 山
泰山曾经是鲁西巨大沉降带或海槽的一部分,堆积了很厚 的泥砂质和基性火山物质。后来经过泰山运动,褶皱隆起成为 巨大的山系,同时发生一系列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 成了由各种变质杂岩和岩浆岩组成的泰山杂岩。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高考总复习:地貌概述及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讲解
⾼考总复习:地貌概述及内⼒作⽤与地表形态知识讲解⾼考总复习地貌概述及内⼒作⽤与地表形态编稿:王艳欣审稿:李永华考纲解读考点提⽰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作⽤。
复习建议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较三⼤类岩⽯的形成及基本特点,认识常见的岩⽯;理解内⼒作⽤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板块运动形成的全球构造地貌类型。
知识清单⼀、岩⽯圈的物质循环1.三⼤类岩⽯的形成和特点(1)岩浆岩:是____活动的产物,可分为____和喷出岩两类。
(2)沉积岩:主要是外⼒作⽤形成的,具有____构造,常含有____,常见种类有砂岩、页岩和____。
(3)变质岩:已经⽣成的岩⽯,在⼀定的____和____条件下发⽣____作⽤⽽形成的岩⽯。
2.岩⽯圈的物质循环过程(1)过程(2)意义a.形成____资源;b.改变____形态,塑造___;c.实现地区间、圈层间的____交换和____传输,从⽽改变地表环境。
⼆、地质作⽤——内、外⼒作⽤1.内⼒作⽤(1)能量来源:来⾃地球____,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的____。
(2)主要表现形式:a.____活动和变质作⽤。
b.地壳运动,可分为⽔平运动和____。
⽔平运动使岩层发⽣____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____和巨⼤的____。
____表现为地壳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3)主要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
2.外⼒作⽤(1)能量来源:来⾃地球外部,主要是___。
(2)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____、____、堆积作⽤和固结成岩作⽤。
(3)主要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
三、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貌1.全球岩⽯圈可分为六⼤板块。
—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较____;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较____的地带。
2.板块在不断____之中,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____;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____或海洋。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地球的内力作用(一)力的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
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
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
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
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
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
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
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
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
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
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1课内力作用与地貌人教版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1课 内力作用与地貌
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野外观察或运用 1.1[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
视频、图像,识 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
别3~4种地貌, 种常见地貌
说明其景观的主 1.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描述所识别
(2)组成。 甲 火山口 :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常形成湖泊。 乙火山锥 :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4.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 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三、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报告二 重点高中备考调研
1 地壳运动 (2018 天津卷)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 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 沉积物。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 )
地理方法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板块 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 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多集中 分布在此处。
重要提示 考试中常出现的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有新西兰、日本、智 利、印度尼西亚等。
Ⅲ.熟悉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了解不同的板块边界类型 及其对应形成的地貌
4.(2016 浙江 4 月选考)读欧洲西部部分区域略图,回答问 题。
3.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 )
A.断裂上升
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壳运
动产生的,与内力作用有关,C、D 项错误;结合图片可知该
山为块状山地,岩层并未产生弯曲变形,所以 A 项正确,B 项
错误。
高二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答案】D【解析】根据板块构造图,M小板块是阿拉伯半岛,按大洲看,虽然属于亚洲,但按板块构造说,属于印度洋板块,D对。
A、B、C错。
【2】从受力情况看,图中板块边界属于()A.陆地边界B.生长边界C.消亡边界D.海洋边界【答案】B【解析】从受力情况看,图中板块边界属于向两边张开的部分,所以是生长边界,B对。
图中板块边界有位于海洋中的部分,也有陆地上的部分,A错、D错。
消亡边界是两个板块向一起碰,不是向两边分开,C错。
【考点】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2.造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A.内力作用B.变质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答案】C【解析】有些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造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侵蚀作用。
【考点】主要考查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
3.下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
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
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
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
(4分)(2)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4分)【答案】1、消亡边界( 2分)亚欧板块(1分)印度洋板块(1分)2、两大板块相互挤压,板块界限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4分)【解析】(1)图示范围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处于消亡边界。
(2)喀拉喀托火山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受板块挤压的影响,板块界限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分析 判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 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通常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 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 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什么化石,化 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有无 侵入岩,是什么时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促使地表形态变化的自然“力” 2、地质作用的分类:
类型 能量 表现形式 来源
地表影响
相互关系
内力 地球 作用 内部
外力 地球 作用 外部
地壳运动 (地震)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堆 积
奠定基本格 局,使地表 高低不平
使地表起伏 趋向于平缓
【信息提取】 (1)图示岩石种类有:砂岩、石灰岩、页岩 、砂页岩均属 沉积岩 。(2)地质剖面最下层为页岩和砂页岩, 存在弯曲,说明地壳有 水平 运动。(3)由最下层向上依次为砂 岩、石灰岩,石灰岩中有②溶洞,是流水 溶蚀 作用的结果。 (4)最下层弯曲的页岩和砂页岩、最上层的石灰岩表层面高低 起伏,是外力 侵蚀 作用的结果。
类型
背斜
向斜
岩层形态
上拱
下弯
岩层新老分布
中老翼新
中新翼老
初始地貌
上拱隆起成山
下弯凹陷成谷
逆转地貌
中部侵蚀成谷
中部挤压成山
【练习1】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 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右图 为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图, 回答问题。 1)按地形倒置形成的时间顺 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4.结果:形成大陆与洋底、 高山与盆地,奠定地表形 态的基本格局,总得趋势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010·天津高考)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坡上,看 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答案】 A
据图判断,古海蚀地貌在此出现,反映了几千年以来该地区( )
A.陆地相对上升
地质 构造
背斜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采石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 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顶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向斜 断层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 自流井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地, 河谷发育
道路、桥梁、水库等 工程需回避的地方
底部低凹,承受静水压力,易 汇集水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1、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再到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学说的内容
①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而且 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②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 中。
③板块的碰撞与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3、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 与宏观地貌的形成 与地震、岩浆活动的分布 与地质结构和矿产的分布 与海陆轮廓的变迁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
3.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答案:A C C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 动之中。
3)A、B所在的岩层发生了错位,相对上 升的是 B 所在的岩层。 4)根据图示的方位,断层线在地面上的延伸方向大致为 南北走向。 而A、B所在岩层剖面的出露,表明当地地面上沿东西 方向也发生了 较大的岩层错动或侵蚀搬运的地质作用,即A、B所示的岩层面是一 个面向 南 方向的大断崖。 5)在图示的山体中, 断层线 处的水源比较丰富,原因是: 断层线岩石破碎, 岩隙易被蚀为洼地,水流易汇集
方漂移,才逐渐步入今日全球海陆分布的势态。
大陆为什么会发生漂移?
※海底扩张说:① 六十年代初,科学家们根据大洋地
质、地貌、地球物理和海底测量资料,认为大洋地壳在地 幔软流圈对流的驱动下,每年以几厘米速度移动,由于岩 浆通过洋中脊上升,到达顶部冷却、固结形成新的大洋地 壳;而后,继续上升的岩浆把已经形成的大洋地壳推向两 侧,从而使海底得到不断扩张。扩张着的大洋地壳移动到 岛弧一海沟带,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为地幔所吸收同 化。正是由于海底不断扩张,比较轻的硅铝层大陆也就可 以在比较重的硅镁层上移动。
以右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三: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 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 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 了沉积过程; 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 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 积物来源。 情况四: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 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 升形成的。
以右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一: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 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 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 有发生明显变化。 情况二: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 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 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 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答案】 C
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呢?科学家们根据已获得的资 料,对地壳的运动提出以下几种推理: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C.海面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解析】 几千年前海浪侵蚀地貌处出现在滨海公路沿线,说明此地原为海岸
带,现成为陆地,故推测出陆地相对上升。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火山大爆发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如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 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的地表形态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是地壳抬升过程中外力作用形成的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据图简述该地地壳运动的过程。
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页岩受挤压成为板页
、片岩、片麻岩等
画图掌握地壳 物质循环
岩浆岩
冷 却 凝 固
岩浆
沉积岩
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岩
锦囊妙计:
1、岩浆只能直接形成岩浆岩。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 为岩浆岩。 2、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 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三大岩石都可经重熔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那么 在示意图中,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应是岩浆;
成1~2题。 1.“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
原地壳( )
A.水平错断 B.褶皱
C.断裂陷落 D.水平张裂
2.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
是( )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
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
【答案】 1.C 2.A
小结: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A
,B
,C
。
(2)简要说明A地形的成因
,该
处所属的板块边界类型为
。
(2)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碰撞 消亡边界
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的痕迹。 (表现为岩层的变形与错位)
2、褶皱构造与地表形态
新
老新
褶皱---岩层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引起岩层的波状弯曲变形
【参考答案】 (1)C (2)该地质剖面最下层为沉积形成的 页岩和砂页岩,经地壳水平运动而弯曲,上部在抬升过程中 经外力作用而出现缺损;上面又沉积形成水平分布的砂岩和 石灰岩,后来出现下沉。
如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 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参1)判考断答下案列】叙述正(1确)C的是((2)该)地质剖面最下层为沉积形成 的A页.岩①和处的砂地页表岩形,态经是地地壳壳水水平平运运动动的而结果弯曲,上部在抬升 过B程.中②经处的外地力貌作形用态而主出要是现由缺崩损塌;作上用面造成又的沉积形成水平分 布C的.砂③岩指示和的石岩灰层岩分,界后面是来地出壳现抬下升沉过。程中外力作用形成的
断层线岩石破碎, 岩隙易被蚀 为洼地,水流易汇集
岩层不稳定,易诱发地壳活动, 破坏工程;水库储水易渗漏
【练习2】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的岩层剖面表明当地地质构造是先发生 褶皱 ,后发
生 断层 。 2) A、B所在的岩层,年龄,较老的是 A , 理由是 A、B岩层属沉积岩,A分布。更深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背斜顶部受挤压作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B、岩层弯曲变形越强烈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C、岩层抗风化能力越低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D、图中地形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3、断层构造与地表形态
断层:岩层受力断裂,两侧岩块沿断裂 面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构造。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据图简述该地地壳运动的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岩石及其成因
类型 形成过程
示例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具 有层理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