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的村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描绘的山村景象及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2)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1)探究文中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对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我们常常忙碌于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很少有机会去感受那些宁静而神秘的乡村。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冯至的脚步,走进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去探寻那里曾经的故事和生命的痕迹。

(二)作者简介冯至(1905 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学者。

他的诗歌和散文风格独特,富有哲理和情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消逝了的山村景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中描绘了山路、小溪、鼠曲草、彩菌、有加利树等景象。

2、提问:这些景象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

3、思考:作者在描绘这些景象时,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回答。

教师明确:作者在描绘中融入了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消逝的感慨等情感。

4、探究:作者通过这些景象的描绘,想要表达怎样的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对消逝的山村的回忆,表达了对人类在自然中生存发展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短暂和永恒的感悟。

部编版语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优秀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优秀教学课件

第6段:
平凡中的伟大,生命需要有担当
“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
强调其谦虚中拥有的纯洁和坚强
“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 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 消 逝 了 的 村 庄 必 定 也 曾 经 像 是 这 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 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 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作者是怎么发现消逝了的山村的?
•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 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在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 衰的历史吧。
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 地方。我们住的房屋,建筑起来不过二三十年,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 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处处表露出新开辟的样于。眼前的浓绿浅绿,没有一点 历史的重担。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 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 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它无人修理,无日不在继续着埋没下去。我 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引我走到 过去。因为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 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

“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

《老去的村庄》的阅读解读指导

《老去的村庄》的阅读解读指导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老去的村庄起日月的提炼,渐渐萎缩干涸;孤坐草丛之中的岩石,也抵不过风雨的侵蚀,日益松散风化。

②遥远的时空里,一只寻找乐土的鸟儿,在空中飞过,它无意中看到一片繁荣的树林,找到了一棵适于居住的大树,于是,鸟儿栖息于此,驻足安家,养育后代。

村子的诞生,就如这只鸟儿一样,无意的偶遇成就了一代代的人。

村子,在形成之前,可能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蛮之地,除了野草外,就是黑褐色的土地;也可能是一片茂密的丛林,枝繁叶茂间,野禽出没:它们都是原生态的、自由的、随意的,无所谓繁荣与沧桑,也无关年轻与暮年。

在某天的某时,某人独行至此,或顺流而下,碰巧船搁浅到此。

人,累了,渴了,也可能被这边的美景吸引住了,于是,他停下脚步,放下行囊,在此安营扎寨,生儿育女。

缕缕炊烟升起的那刻,村子便诞生了。

水上,小桥弯弯,广袤的原野上稻黍丰收,粉黛白墙,阡陌交通,碧草茵茵,花团锦簇。

村子如壮年男子般蓬勃发展。

村子中,有生命的老去,但很快就会有新的生命补充。

村子的新陈代谢,足以让它以自己成长的速度往前迈进。

④与外面的世界相比,村子是落后的。

离开村子的愿望就像瘟疫一样,在空中飘荡着,传递着。

“离开这儿,外面的世界精彩,到外面去。

”一句句强烈的声垒起的院落,那棵亲手栽种的杨柳,那片倾注了汗水的土地……都挽留不住那些躁动不安的心,也牵扯不住那些勿匆离开的脚步。

在这里,时间失去了意义,空气也仿佛静止了一般,任凭外界风云变幻,斗转星移,村子毫无知觉。

失去了流动的人群,它也就失去了敏锐的感觉。

村子中仅有的人,都是些老人。

生活在村子里的人,都认为村子始终是那个样子。

如果改变,也不会如此明显,如此快速。

夜幕降临了,曾经的万家灯火之景不复存在。

村子沉浸在一片黑暗中,无声的世界仿佛已经睡去。

偶尔闪出的一点灯光,也微弱得犹如风中的蜡烛,转眼就无力地黯淡下去,隐身于无边寂静中。

老人需要村子的气息,那些即使闭着眼也能准确判断出长短的弄堂,不用数也能知道级数的石桥,不用舔就能尝到的略带湖水湿气的空气……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屋一堂,都居城镇的人,纷纷赶回村子。

老去的村庄教学设计

老去的村庄教学设计

如何准确地理解语意之语段语意的理解——《老去的村庄》教(学)案江夏四中吴艳芬教学目标:养成逐句读文的习惯,培养理清句段内部的结构层次,准确理解语段语意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语意类考核题型,以《老去的村庄》为例探究理解语段语意的方法,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语段语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理清句段内部的结构层次,准确理解语段语意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近年来,武汉市越来越注重语意的考核。

考核对语意的理解,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把文章读懂。

读懂了语意,许多题目就迎刃而解。

2.归纳语意考核题目类型2016年九年级语文元月调考《感恩》13.“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一句中以“节制”来补充说明“掐”这一动作,请依据上下文简要说说“掐得很节制”所包含的两层语意。

(4分2016年九年级四月调考《生命》2016年九年级四月调考《生命》14.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对下面句子语意的理解。

(4分)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2016年中考《老去的舌尖》13.本文的标题为“老去的舌尖”,第⑥段又写到“老去的味道”,说说这两处“老去”在文中的含义(4分)15.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意思。

(4分)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2017年九年级语文元月调考《老去的村庄》1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第1段的两层语意。

(6分)语意考核类型:1.字词的语意;2.句子的语意;3.语段的语意3.明确本课教学目标:今天,我们就以元月调考的《老去的舌尖》为例,来探究如何准确地理解语段的语意。

二、回顾文章,把握内容再读课文,概括本文所写的中心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中心内容:思想感情:三、理解语意,探究方法【析例阅读】①人会老,树会老,万物会老,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老。

②就连那沉寂于低洼之处的小溪、也会经不起日月的提炼,渐渐萎缩干涸;孤坐草丛之中的岩石,也抵不过风雨的侵蚀,日益松散风化。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上课教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上课教案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能识记文中出现的常见常用的重要生字词;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文章,涵咏主旨,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品位,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领会文章深沉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通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哲理认识。

话题链接——美丽乡村一、字之源【字源演变】形声字。

篆书邑表意,其形像居住地和人,表示人聚居的地方;屯(tún)表声,兼表屯聚。

隶书、楷书从木(表示村庄多树木),寸(cùn)表声。

本义是村庄。

这个“木”很有意思。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所以称故乡为桑梓。

【成语链接】这是道家始祖老子的理想社会状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与狗叫的声音,指人烟稠密。

相闻,可以互相听见,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示一种和睦的景象。

村酒野蔬:乡村酿的酒,田野种的菜。

形容酒食淡薄,生活清贫。

樵村渔浦:意思是山村水乡。

出自金·完颜亮《昭君怨·雪》:“昨日樵村渔浦,今日琼川银渚。

”二、句之美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品读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喜形于色。

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2.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唐·王驾《社日》品读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老去的村庄》的阅读解读指导

《老去的村庄》的阅读解读指导

五、(22分)阅读下面得文章,完成13〜16题。

老去得村庄①人会老,树会老,万物会老起日月得提炼,渐渐萎缩干涸;孤坐草丛之中得岩石,也抵不过风雨得侵蚀,日益松散风化。

就是面对时光潇潇洒洒地流逝而无可奈何②遥远得时空里,一只寻找乐土得鸟儿,在空中飞过,它无意中瞧到一片繁荣得树林,找到了一棵适于居住得大树,于就是,鸟儿栖息于此,驻足安家,养育后代。

村子得诞生就如这只鸟儿一样,无意得偶遇成就了一代代得人。

村子,在形成之前,可能就是一片杂草丛生得荒蛮之地,除了野草外,就就是黑褐色得土地;也可能就是一片茂密得丛林,枝繁叶茂间,野禽出没:它们都就是原生态得、自由得、随意得,无所谓繁荣与沧桑,也无关年轻与暮年。

在某天得某时,某人独行至此,或顺流而下,碰巧船搁浅到此。

人,累了,渴了,也可能被这边得美景吸引住了,于就是,她停下脚步,放下行囊,在此安营扎寨,生儿育女。

缕缕炊烟升起得那刻,村子便诞生了。

水上,小桥弯弯,广袤得原野上稻黍丰收,粉黛白墙,阡陌交通,碧草茵茵,花团锦簇。

村子如壮年男子般蓬勃发展。

村子中,有生命得老去,但很快就会有新得生命补充。

村子得新陈代谢,足以让它以自己成长得速度往前迈进。

④与外面得世界相比,村子就是落后得。

离开村子得愿望就像瘟疫一样,在空中飘荡着,传递着。

“离开这儿,外面得世界精彩,到外面去。

”一句句强烈得声音召唤着村子中得男人女人,,毅然决绝,义无反顾。

那座亲手垒起得院落,那棵亲手栽种得杨柳,那片倾注了汗水得土地……都挽留不住那些躁动不安得心,也牵扯不住那些勿匆离开得脚步。

⑤村子里,时间失去了意义,空气也仿佛静止了一般,任凭外界风云变幻,斗转星移,村子毫无知觉。

失去了流动得人群,它也就失去了敏锐得感觉。

村子中仅有得人,都就是些老人。

⑥生老病死,,都认为村子始终就是那个样子。

如果改变,也不会如此明显,如此快速。

夜幕降临了,曾经得万家灯火之景不复存在。

村子沉浸在一片黑暗中,无声得世界仿佛已经睡去。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的一篇散文,归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

本文涉及到“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体现了新课标的“阅读与鉴赏”的理念,教材的设置注意加强同学对自然美、人文美的审美训练,让同学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性灵,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文章一至三节,点出居住的山村隐蔽着一段兴哀史;中间部分,由眼前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末节,总括自然风物给的启迪。

在笔法上,全文构思的结构方式是相像的: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妙愿望。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探讨“人与自然”的诗化审智散文,作者以跨越时空的独特诗意手法表达了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无限赞美,对于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哀叹以及珍爱生命、珍爱和平的呼唤。

新课标指出:“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能够让学生体味到自然美、人文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已经处于高二下学期,但是平时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散文阅读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不是很强,有些放不开,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抓住了三个方面——梳理内容,鉴赏语句,拓展延伸,层层深入,由易到难有梯度的展开教学,这样可以便于学生的掌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文章一至三节,点出居住的山村隐蔽着一段兴哀史;中间部分,由眼前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末节,总括自然风物给的启迪。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思维导图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思维导图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思维导图学习目标1.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2.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联系语境对文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3.在阅读鉴赏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珍爱自然。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读文章,涵咏主旨。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审美鉴赏与创造:解读文本,体会冯至先生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联系语境对文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重难点解读文本体会冯至先生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

导入新课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

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

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讲授新课一、自读课文二、解读文本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什么?作者在其中的情感有无变化?请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用图表的形式简要述之。

以下各节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由鹿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

借这些风物,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人类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作者描述或抒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吧!怎样理解文末一段?①自然滋养人类。

②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在第2段中,文章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

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

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像鼠麹草一样谦虚、纯洁、坚强、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都默默担负着一个伟大的宇宙的全部秘密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的内涵?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

2021-2022年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2021-2022年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一个消逝的了山村》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文中重要语句,领悟文章主旨及文章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思。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探究文章所反映的作者的生活态度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领悟文章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思和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

作为诗人的冯至,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曾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对他的《十四行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

主要作品: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学术著作《杜甫传》《诗与遗产》,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等。

(二)题目解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散文集《山水》中的一篇,题目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

文章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哲思,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

(三)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下所孤独的小茅屋里创作的。

冯至在1985年写作的《昆明往事》中这样谈及这一“林中小屋”时期:“我在40年代初期写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里个别的篇章,以及历史故事《伍子胥》都或多或少与林场茅屋的生活有关。

换句话说,若是没有那段生活,这三部作品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甚至有一部分写不出来。

”林场茅屋的生活使冯至零距离地接近了自然和山水,学会的是从亘古的大自然中领悟生命和历史的奥秘。

当时,身处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孤独地面对自然,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

二、学习过程任务一初读感知疏理文脉任务设计读课文,疏理文脉。

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

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

• 谣言1:鲜艳的蘑菇都是有毒的,无毒蘑菇颜色朴素。
• 真相: 这是有关蘑菇的谣言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杀伤力最强的一句,甚至上升 到了箴言的高度。为了逐条粉碎这条谣言,我们让大名鼎鼎的“毁灭天使”白毒伞(A manita verna )现身说法。
• 白毒伞隶属伞菌目鹅膏科鹅膏属,是世界上毒性 最强的大型真菌之一,在欧美国家以“毁灭天使 ”(Destroying Angel)闻名[注2],也是近年来国 内多起毒蘑菇致死事件的元凶。白毒伞具有光滑 挺拔的外形和纯洁朴素的颜色, 还有微微的清香 ,符合传说中无毒蘑菇的形象,很容易被误食。 以极高的中毒者死亡率(不同文献记载高达50-90 %)残酷地嘲讽着这些传说的信众,因此还有个 别名,愚人菇(Fool’s mushroom)。
无相片
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
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
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
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
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
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
冯至
(1905--1993)
《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 也有几条宛转的小路,
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 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 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
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 还有些年纪青青的男女, 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
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 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
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 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 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 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 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古法提炼的 砒霜纯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银器 有可能验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 不会令银器变黑。 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 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 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这种凭空捏造的东西驳 起来颇有“浑身都是空门,不知何从下手”的无 力感,好在一个反例就足以说明问题。我曾经用 致命白毒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大蒜颗 颗雪白,兼之鲜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当然 振过就算了。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说课稿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说课稿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意境优美、意蕴深刻的散文,出自现代作家冯至之手。

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已经消逝的山村的自然风光和曾经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和历史的深沉思考。

在单元主题上,本文所在的单元聚焦于“自然情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从文体特点来看,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本文看似散漫,实则有着清晰的内在脉络和深沉的情感寄托。

作者通过对山村景物、生物的描绘,以及对过往人类生活的追思,将自然与人生、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历史的沧桑。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首先,对于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作者复杂的情感,学生可能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

其次,文中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可能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障碍,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解读和品味。

再者,学生在感受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可能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需要通过课堂讨论和拓展阅读来激发他们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冯至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2)通过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说课稿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说课稿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散文。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和感悟自然之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篇散文作者是冯至,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已经消逝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并由此引发出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沉思索。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写,又有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散文鉴赏基础。

但对于这种蕴含深刻哲理、语言较为含蓄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写景状物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由景入情、由物及人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自然、生命和历史的深沉思考,培养学生珍惜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增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笔下消逝的山村的独特魅力。

理解文中自然景物与人生思考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领悟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公开课教案】《村庄的老人》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村庄的老人》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村庄的老人》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村庄的老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了解并理解《村庄的老人》的主题和情节-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学准备- 课本《村庄的老人》-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黑板和白板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张关于农村生活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村庄的思考和想象。

- 提问学生,他们对村庄生活了解多少,有没有亲友住在乡村。

第二步:阅读和理解(15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村庄的老人》课文。

- 注重学生对课文中关键词汇和短语的理解和记忆。

- 提示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节,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三步:讨论和交流(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例如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冲突和解决办法等。

-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意见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 部分学生代表可以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第四步:口语表达(10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角色扮演《村庄的老人》中的情节。

- 每个小组依次表演并展示他们对不同情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第五步:写作练(15分钟)- 学生分组完成一篇关于他们理想中村庄生活的短文。

-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展示他们的写作能力。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村庄生活的向往和描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和思考乡村生活的特点和价值。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形式,增强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性。

课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练和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老去的村庄 表格学案

老去的村庄 表格学案

14.为了更好地描述村庄的诞生,作者在第②段以鸟儿来作比,这样作比突出了村庄的哪些特点(4分)
15.分别表述村庄老去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6分)
16.概括本文所写的中心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6分)
13. 共6分,每点3分。

答案要点:(1)万物皆会老(老是万物的归宿)。

(2)老是面对时光的流逝无可奈何的放弃。

核心语意:(1)对“老”的客观陈述。

(2)对“老”的主观评价。

如果能将两层语意分开回答,则每点3分。

如果不能将两层语意分开回答,则不得分。

(如:照抄第一段最后一句,并没有分清两个层次,则不得分。


14. 共4分,每点2分。

答案要点:(1)偶然获得的(无意的偶遇)。

(2)适于安身的乐土(适合安家和养育后代的地方)。

15.共6分,原因3分,表现3分。

答案要点:
(1)原因:①村子比外面的世界落后。

②村中的男人女人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

(或:村中的人离开村子的愿望很强烈。

)(共3分,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

)(2)具体表现:①失去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只剩下老年人;②曾经的万家灯火不复存在,村庄一片黑暗和沉寂;⑶平时空荡荡、冷清清的,只在年末才热闹一阵。

(共3分,每点1分。


16.共6分,每点3分。

答案要点:
(1)本文简述了村庄由诞生到繁荣到萧条荒芜的过程。

(或:本文着重描述了村庄萧条的情状。

)(2分)(2)作者在文中表达出了对村庄老去的痛惜与无奈之情。

(4分)。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句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

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对自然万物不事喧哗、静默、守恒和执着朴实的生命价值意义的抒写,珍爱自然,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怎样通过“草木之间”这种平凡的自然,去怀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

2、领悟文章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也即具体的“介质”)三、教学课时数2课时。

这是一篇散文。

冯至作为写内心世界和自然风景的“最伟大的抒情诗人”,这篇文章也充满了诗性的风采,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充满哲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故安排2课时为佳。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预习:了解冯至及其文学创作特征预设目的:让学生对冯至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生命体有一个整体感知。

这一设计涵盖了“共性知识”——作者介绍(掌握文学常识:知人论世),但指向性更明确,且隐含归纳思维的训练。

(给予学生的资料:《冯与里尔克》、冯至的诗歌《有加利树》《鼠曲草》)(二)课堂教学过程1、速读全文,解决两个小问题:①说说作者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怀想消逝了的山村的?结合文本,找出一句具体话语。

预设目的:将关键句作为本文理解的钥匙。

化难为易: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第四自然段中“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一句。

②课文的1—3小节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预设目的:回顾前文,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气、文脉、文意,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从而深入理解冯至的行文之美。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冯至、贾平凹等现当代散文作家及其主要成就;反复诵读,感受二者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作品的描写手法,比较异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合作探究,分析评价作家的创作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散文中体现出的对物与人之间关联的追索与思考,深入体会散文深层的哲思与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追求与思想意义,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习惯,学会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

教学重点把握作品思想内容,赏析描写手法的异同,分析评价作家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散文中体现出的对物与人之间关联的追索与思考,深入体会散文深层的哲思与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把握思想内容,赏析描写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评论家柯灵曾在《妙哉散文》中说:“诸种身眼手法,别具风韵,各有千秋。

而包孕天地万汇,人海波澜,闳远精微,无所不窥,无所不亲的,却是散文这一族。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的笔触,跨越时空,去感受散文中的自由与真情。

二、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一:自主阅读,梳理内容结构活动引领:学校文学社将举办“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读书报告会”,你们小组决定研习以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贾平凹的《秦腔》为代表的现当代散文作品。

为了顺利完成最后在读书报告会上的展示,你和你的组员要完成下面的研讨任务。

请你任选一篇,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为它梳理内容结构,以合适的形式展现你的自主阅读成果。

可结合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可用思维导图、表格、文字说明等形式展示。

示例:1.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2.贾平凹《秦腔》结构内容概括关键句段总起(1-3)秦地出秦腔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

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

讲解古老的村庄教案

讲解古老的村庄教案

讲解古老的村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老村庄的魅力教案目标:1. 了解古老村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探究古老村庄的独特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古老村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生能够分析古老村庄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3. 学生能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4. 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小组项目,展示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古老村庄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2. 活动材料:学生小组项目所需的材料。

3. 小组分工表格。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古老村庄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古老村庄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古老村庄的特点和魅力吗?探究(15分钟):1.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老村庄进行研究。

2. 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了解所选村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记录相关信息。

3. 学生分析所选村庄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并记录发现。

讨论(10分钟):1.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所研究的古老村庄的信息和发现。

2.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和交流,了解不同古老村庄的差异和共同点。

总结(5分钟):1. 整理学生的发现,总结古老村庄的共同特点和魅力。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古老村庄的文化?小组项目(20分钟):1. 每个小组根据所选村庄的特点和魅力,设计一个展示项目。

2.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准备展示所需的材料和内容。

3. 小组依次展示他们的项目,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总结(5分钟):1. 回顾学生的展示项目,强调古老村庄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了解传统文化,发展对历史的兴趣。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当地古老村庄的居民来校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老村庄,亲身感受古老村庄的魅力。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项目的展示和评价。

2. 学生书面反思:他们对古老村庄的了解和体验。

走进古老农村教案

走进古老农村教案

走进古老农村教案教案标题:走进古老农村教学目标:1. 了解古老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 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对农村的尊重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古老农村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2. 农村的居民和社会组织。

3. 农村的传统建筑和生活方式。

4. 农村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农村的认识和印象,并激发他们对古老农村的好奇心。

探索古老农村: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古老农村作为考察点。

3. 学生分组进行考察,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方面的调查,如地理环境、居民和社会组织、传统建筑等。

4. 学生通过访谈和观察,收集相关信息并记录下来。

整理调查结果:5. 学生回到教室,整理自己的调查结果,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6.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制作一份小册子或海报,展示古老农村的特点和文化。

交流和讨论:7. 学生展示自己的小册子或海报,向全班介绍他们所了解的古老农村。

8.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不同小组的调查结果,探讨古老农村的共同特点和独特之处。

扩展活动:9.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古老农村的传统文化或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研究。

10. 学生可以选择进行展示、制作手工艺品、演绎传统乐曲或舞蹈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评估活动:11. 教师根据学生的调查结果、小组讨论和扩展活动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古老农村的理解和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1. 实地考察地点的选择和安排。

2. 图书馆或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3. 制作小册子或海报的材料。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

如果有需要,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课题《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课型新授课核心素养1.品读文章,感受山村“风物”,领悟其丰富内涵。

2.涵咏主旨,理解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哲思。

学科德育理解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哲思。

教材分析《一个消逝的山村》是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一遍文章,本单元所选的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载体,研读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对现当代文学创作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还可以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研读本单元及本篇文章,要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

学情分析本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对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来说,散文是一个难懂的文学体裁,大部分学生,就连最基础的语言逻辑都不甚了解,更何况对于散文的理解。

所以本课堂,我计划让学生找出这篇散文中所描绘的“风物”,以及它们的特点,还有作者的情思,然后理解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

学习目标1.品读文章,感受山村“风物”,领悟其丰富内涵。

2.涵咏主旨,理解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哲思。

学习重点品读文章,感受山村“风物”,领悟其丰富内涵。

学习难点涵咏主旨,理解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哲思。

学法指导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指导学生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对文章中的风物,风物的特点,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和感悟的探究学习,理解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哲思。

核心问题设计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风物)什么?作者抓住了风物的哪些特点?又产生了哪些联想?以及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思(感悟)?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代文豪鲁迅却被另一位文人所折服,并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就是冯至,他的散文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一个消逝的山村》。

预习检查:检查课堂新坐标的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问题导学: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风物)什么?作者抓住了风物的哪些特点?又产生了哪些联想?以及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思(感悟)?根据“小溪”示例,勾画出文中原句并概括,完成以下表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归纳准确理解语段语意的方法:
四、巩固运用,形成能力 (一)理解《老去的村庄》第二自然段的语意 1.如何运用我们归纳的方法,读懂第二自然段的语意? 2.自我检测: 1)你读懂了每句话吗?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六句: 2)你知道哪些句子之间有联系吗?
3)你会分层吗? 4)概括本段语意:
(二)读第4自然段,并概括出本段的两层语意: 1.我的阅读方法:
2.概括本段两层语意: 第一层: 第二层:
(三)自选文中任意一段,理解语意。 我选的是第 段。 我读懂语意的方法是:
这段话的语意:
五、延伸拓展,强化能力 《沙枣》梁衡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
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 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 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 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 地生长。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2017年九年级语文元月调考《老去的村庄》 1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第1段的两层语意。(6分) 语意考核类型:1.字词的语意;2.句子的语意;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段的语意 3.明确本课教学目标: 今天,我们就以元月调考的《老去的舌尖》为例,来探究如何准确地理 解语段的语意。
如何准确地理解语意之语段语意的理解 ——《老去的村庄》教(学)案
江夏四中 吴艳芬
教学目标: 养成逐句读文的习惯,培养理清句段内部的结构层次,准确理解语段语 意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语意类考核题型,以《老去的村庄》为例探究理解语段语意的方 法,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语段语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理清句段内部的结构层次,准确理解语段语意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近年来,武汉市越来越注重语意的考核。考核对语意的理解,实际上 就是让我们把文章读懂。读懂了语意,许多题目就迎刃而解。 2.归纳语意考核题目类型 2016年九年级语文元月调考《感恩》 13.“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一句中以“节制”来补充说明“掐”这一 动作,请依据上下文简要说说“掐得很节制”所包含的两层语意。(4 分2016年九年级四月调考《生命》 2016年九年级四月调考《生命》 14.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对下面句子语意的理解。(4分) 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 里。 2016年中考《老去的舌尖》 13.本文的标题为“老去的舌尖”,第⑥段又写到“老去的味道”,说 说这两处“老去”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5.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意思。(4分)
二、回顾文章,把握内容 再读课文,概括本文所写的中心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思想感 情。 中心内容: 思想感情:
三、理解语意,探究方法 【析例阅读】
①人会老,树会老,万物会老,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老。②就 连那沉寂于低洼之处的小溪、也会经不起日月的提炼,渐渐萎缩干涸; 孤坐草丛之中的岩石,也抵不过风雨的侵蚀,日益松散风化。③老, 是归宿,是终结,是面对时光潇潇洒洒地流逝而无可奈何的放弃。 1.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懂这段话的语意? 2.导学: 1)本段共有 句话?每句写了什么?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2)哪些句子之间有关联? 3)尝试给这段话分层。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每一层语意。
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 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本段语意:
六、课堂小结
本段语意:
《乡土情结》(节选) 柯灵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 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 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 割。而且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 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 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 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气,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 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