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四集家常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2》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2》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2》解说词解说词在纪录片表达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社会人文类纪录片中,解说词承担着叙事功能、补充和强化功能、连接结构功能以及抒情答意和提炼升华作用。
下面是《舌尖上的中国2》解说词的内容,欢迎阅读!不管是否情愿,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
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但是,一个月后,它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7000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挣够他读大学的学费。
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礼物。
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占堆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现在,他得想办法到达树顶。
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
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跟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1个小时过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
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3个小时过后,白马接近树冠,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
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
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
蜂蜜80%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
和人工提取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蜂蜜都是糖类无法替代的。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家常解说词_作文素材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家常解说词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家常解说词,感谢您的阅读!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
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的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
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得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十几天,微生物的辛勤劳动赋予蔬菜新的活力。
褪去艳丽和生涩,变得清亮、脆嫩、酸冽。
醇正的酱香伴着微甜,一小碟就能让人食欲大开。
而对姥姥来说,西瓜酱最好的滋味,要等到儿女们回来,那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
物产丰饶的地区,对于主妇来说,经营一家的饭菜或许不是难事。
不过,大自然也不会忘记另一些地方。
中国的巧妇,善于就地取材。
对于中国女性,克勤克俭,一直是传统的美德,只有一个阶段例外。
(怀孕)在这个人生的特殊阶段,准妈妈们可以合情合理地尽情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
两广人对一碗糖水的评价,一个字甜,指味道,另一个字润,指口感。
一碗糖水,融化中国父亲的深沉内敛。
然而第一次面对未来的女婿,每一个父亲心里的滋味,也许要比一碗糖水来得更为复杂。
人类组织家庭,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更合理地生产和分配食物。
正是这些人间烟火,让家庭组织更加紧密。
尽管千门万户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但有位作家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完整word版)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4集《家常》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4集《家常》解说词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
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太行山,中国东部的地理分界线。
地质运动造就的峡谷,裸露着 10 亿年前的石英岩。
山谷相连,耕地稀少。
赵小有和小儿子必须抓紧时间,在白露前完成收割。
玉米是唯一种植的粮食,夏季的高温,让它们过早成熟。
悬崖边缘的这块土地,总计 1000 平方米,种植玉米,全年能带来 2000 元收入。
5 公里外的祖屋,老伴程荣花的工作同样艰巨。
这种来自南美的谷物,在中国有 400 年的种植历史,重达 300 公斤的石碾,将玉米研磨成粉,以便制作食物。
小儿媳挖来土豆,大儿媳也赶回帮厨。
在婆婆的调度下,她们要给全家人做一顿午餐。
玉米粉需要加入白面增加黏性,以前白面珍贵,只能用树皮替代。
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心思,程荣花养活了全家。
秋收是大事,全家人都要出力。
这条孤悬于崖壁上的隧道,是村庄与世界相连,全村人徒手开凿,用了整整 30 年。
玉米面糊和上韭菜段,做成焦香可口的小凹馍,最能讨全家老少喜欢。
运用杠杆原理把面团挤压成长条,北方人称它为饸饹,饸饹床架在灶沿上,面条成形后直接入锅。
只要把谷物研磨成粉,每一个山西人都是制作面食的天才。
同样是面食,山西中部的霍州,做法更精致。
一双巧手,让日复一日的食物和日子,都显得不再单调乏味。
新婚的女儿回门,娘家会制作枣花馍。
馍的数量和花样,代表了对女儿的疼爱程度,没有一个母亲会怠慢。
蒸,是中国家庭烹饪最经典的形式。
湖北天门,主妇们懂得充分利用热量,让菜与饭同时完成烹饪,不仅原汁原味,还能保持食物的外形。
寡淡的饸饹,必须搭配浓烈的卤子才能出彩。
这顿饭过后,还有更繁重的劳动等待着丈夫们。
桌椅出现之前,中国人吃饭是分食制。
经过了 1400 多年,才开始围桌合餐。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全文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
《舌尖上的中国》简介和解说词1-7集

《舌尖上得中国》解说词1-7集第一季:1、自然得馈赠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得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就是食物就是从哪里来得?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得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瞧瞧她给我们得最初得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得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得具有代表性得个人、家庭与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得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得截然不同得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就是以怎样不同得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就是如何与自然与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得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得途径获取食物得故事。
第一季:2、主食得故事主食就是餐桌上得主要食物,就是人们所需能量得主要来源。
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得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得、让人垂涎欲滴得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得主食世界呈现在您面前。
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得有关主食得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得样貌、口感得追求,处理与加工主食得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得深厚情感。
第一季:3、转化得灵感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得特殊风味。
这种味道就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得成果。
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
中国人得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得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得新境界。
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得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得智慧。
第一季:4、时间得味道腌制食品,风干晾晒得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就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得食物保存方式。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得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与原材料得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得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得不断追求,保鲜得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得智慧,呈现着中国人得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得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得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得某种情感等等。
舌尖上的中国第4集《时间的味道》49:11 视频 解说词 (修改文档 基本同字幕)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时间的味道》49:11视频解说词(包括人物配音)(修改文档基本同字幕)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
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展示:《时间的味道》(黑龙江绥化市)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兰河水流过原野。
它发源于小兴安岭,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
这条古老的河流,千百年来滋润着松嫩平原东部广袤的土地,养育着这里的居民。
9月,两岸肥沃的黑土孕育出中国最优质的稻米。
在金秋的丰收之后,这里很快又将被冰雪覆盖,成为一片寸草不生的白色海洋。
在漫长的冬季,当地人习惯存储大白菜以备过冬。
如今虽然都不难在冬季获得新鲜的蔬菜,但是这种风味独特的腌制泡菜,却已经成为一种让本地人难以割舍、甚至正在走向全球化的风味美食。
金顺姬现在生活在北京,对她来说,故乡,就是这种让她魂牵梦系的泡菜的味道。
(金顺姬说)“今年之前,我差不多有两三年没有回老家了。
忽闪忽闪的感觉,就像家乡在欢迎你的那种感觉。
那时候心情特别好,感觉也特别美。
”(金顺姬拉着行李箱,边走边喊)“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金顺姬的父母在这里已经共同生活了40余年。
如今,母亲会把菜园里的收获晾晒、腌制后寄给在大城市里生活的孩子们。
(金顺姬母亲说)“辣椒熟的很好啊,还有黄颜色的呢”菜园里的白菜是母亲每年7月头伏时种下的。
白菜选用的都是心紧叶嫩的品种,这也是制作辣白菜的上等食材。
今天,女儿第一次和妈妈学习做泡菜。
舌尖上的中国旁白文案

使用了国际纪录片的基本创作习惯使用了国际纪录片的基本创作习惯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舌尖上的中国中英文介绍

舌尖上的中国中英文介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于2013年1月10日在京正式启动,该片于2014年4月18日至6月6日,每周五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21点档、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22点档同步开播,同时在爱奇艺,乐视网等网络平台播出。
A bite of China2 was started on January 10th,2013 in Beijing. This documentary will be on from April 18th,2014 to June 6th,2014.Each Friday, audience can enjoy this documentary in CCTV1 at 21.pm, or CCTV9,22pm.In the meanwhile, it shows in IQIYI or Letv and other network platform.《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这部纪录片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据导演透露《舌尖上的中国2》将加重川菜的部分。
A bite of China describes food’s transition from ancient to nowadays. In ancient, humans just could solve the hunger , they could not eat delicious food. But now, there are various of food on people’s dinner-table. A colorful and changeable major food world emerges your eyes. This documentary pays most attention on describing the stories about major food in different areas, different races and features. It shows the intelligence about Chinese. They went after food’s features, tastes, solution and process. Of course, it also reflects Chinese feelings. From the director, A bite of China will introduce the food of Sichuan most detail.《舌尖上的中国2》共分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
舌尖上的中国(1-7集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
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
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天门蒸菜飘香《舌尖2》 大厨解密沔阳三蒸烹饪密码—2014年5月10日

1.天门蒸菜飘香《舌尖2》大厨解密沔阳三蒸烹饪密码正文来源:荆州电视台发布时间:2014-05-10 18:04视频:荆州:沔阳三蒸舌尖上的美味荆州新闻网消息:要说最近吃货们聊得最火爆的话题,莫过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
虽然不能一饱口福,但那些色香味俱全的菜光是看看就让人垂涎三尺。
特别是在昨天晚上舌尖2第四集《家常》中,天门蒸菜飘香登场,让湖北吃货们感到自豪。
蒸菜看起来简单,但想要做出回味无穷的味道,不下功夫可不行。
裹着米粉的豆角,鱼肉混合着热腾腾的蒸气,既代表着家常美味,更诠释着一家人其乐融融。
沔阳三蒸是湖北的经典蒸菜,之所以被冠上经典二字,其中的奥秘,没有几年的摸索怕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李辉,酒店行政总厨,别看他年纪不大,可与蒸菜打交道13年了,食材怎么准备,配多少调料,什么时候裹粉,全在他心里。
今天,李辉要秀他的拿手菜,沔阳三蒸。
鲢鱼处理干净切条,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片,搭配清新爽口的南瓜丁,两荤一素,简单的菜单也有讲究。
传统的沔阳三蒸包括鱼,肉,茼蒿。
鱼肉是一年四季都有的,但这一素却不那么死板。
眼下年轻厨师们总是能根据时令,口味变化,挖掘出紫薯,南瓜,四季豆这些蔬菜与鱼肉混搭,创造出新奇口感。
接下来是调味,味精,盐,鸡精,只需这三味,就能奠定一道沔阳三蒸的味道。
沔阳三蒸最常见的是粉蒸。
要想在蒸锅里出美味,就得在裹粉这一关上做文章。
五颜六色的食材撒上白花花米粉,反复翻动。
最后,半勺猪油又让蒙上面纱的食材立即鲜亮起来。
最后一步,也是沔阳三蒸成败的关键,上蒸锅,一般是10到15分钟,多一分食材又柴又老,少一分米粉又粗又硬,怎样掐准出锅时间?全凭一次又一次的摸索。
老手李辉,早已掌握其中的诀窍。
刚出锅的蒸菜,李辉不用翻动,光看成色,他就知道是否成功了。
鱼肉的油分全被蒸气逼了出来,摆盘时一片隔年老荷叶是李辉的杀手锏,既吸走油分,又为这道沔阳三蒸增添了一抹清新。
沔阳三蒸是湖北仙桃传统名菜之一,仙桃人还有"无菜不蒸"的食俗。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第四集 秘境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四集秘境(选自《舌尖上的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古老的北京城,走不了多远,就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土耳其餐,地道的西班牙海鲜饭,或是原汁原味的法国大餐人们来自全球各地的食物交会,口味也日益和世界趋同然而,总有未被发现的食物,因此在中国的山林丘壑江河湖海与草原沙漠之中那是我们要发现和寻找的秘境内蒙古达里诺尔的初冬气温降到零下三十摄氏度在湖心选好破冰地点,今天的行动至关重要蒙古语“达里诺尔”意思是海一样的湖这是今年撒下的第一网800米长的大网,要在冰地下面潜行6小时半苏大型碱水湖生长出一种对环境极为挑剔的鱼类,瓦氏雅罗鱼,当地称为华子鱼华子鱼生长缓慢,4年体重仅达200克500克重的华子鱼已经是湖中极品第一网近三万公斤鲜鱼,为了保持湖鱼的种群数量,渔民们规定每年冬捕不会超过30万公斤刚刚出水的华子鱼清蒸能最大限度保持它鲜醇的原味酸辣,在高寒的草原隆冬开胃醒神油煎也不复杂,只需稍加炝盐,微火三五分钟,鲜鱼出锅农家的做法更加质朴,柴锅炖烧浓郁鲜香,渔民们享受着自己的收获,这是对他们半年多前辛苦付出的回报5月,达里诺尔刚刚苏醒,淡水河水温达到8摄氏度,华子鱼就要从达里诺尔出发沿河道逆流而上,渔民们也忙碌起来冯俊杰和他的伙伴们在河道上游扎下竹桩,铺设羊胡草把羊胡草,达里诺尔最早感知春天的植物几十公里水路,危机四伏早早等待的鸥鸟,迎一场来盛宴,华子鱼可能帮它们补充能量完成迁徙,最终到达西伯利亚在集中洄游的1周之内,超过40万条鱼会成为鸟类的食物整整一个冬季没有进食,逆流之中,它们前途未卜在通向达里诺尔的四条河道中,冯俊杰他们要铺设2000米草把逆流让华子鱼潜行更加艰难,却能刺激它们的性腺发育成熟,加速鱼卵的孕育这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竞争,只有最强壮的鱼才能到达产卵地华子鱼伸手可得,但渔民不会在这个时节捕捞夜晚,天敌退去,华子鱼加快速度,它们必须找到合适的产房这在生态退化,水草稀少的河道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羊胡草把正是温暖的产床,没有它们,鱼卵会因为缺少附着,失去生存机会完成繁衍的华子鱼返回大湖,10天后,孵化的小鱼也会像父母一样,游回达里诺尔人和鱼类共同努力,找到维持平衡的生存之道向南4000公里,北海,中国大陆海岸线最南端人们不知道距离他们不到100公里的海边,一种跟恐龙同时代的小生物正在聚集沙蟹,开始享受晚餐周君梦又踏上熟悉的家乡小路周君梦在四川读大学,每年暑假,她都要回到祖父母身边沙蟹行动敏捷,体长只有2厘米左右,速度却可以达到每秒1.6米沙蟹逃得快,母亲的手更快北海,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多地文化融合,在饮食上呈现出两广和东南亚风格的奇妙并存沙蟹汁,又让它区别于任何一个地方立秋过后,退大潮的夜晚,正是捕捉沙蟹的好时机沙蟹靠吸取沙里的海水和藻类获得养分简单易得的食谱让它们在地球上繁衍了亿万年食物的链条总是环环相扣,海滩上,人与沙蟹的竞赛从未停止沙蟹汁做法并不复杂,反复清洗,仔细去除内脏,在陶臼中杵碎加盐和少量白酒,几乎没有肉的沙蟹,被想象打造成神奇的调味料刚做好的沙蟹汁腥味较重,这是因为鱼油氧化所致,要获得最佳口感,发酵才是重要环节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把沙蟹中的蛋白质水解,得到小分子的多肽和游离的氨基酸1个月之后,沙蟹汁醇厚鲜香,味道最好豇豆是沙蟹汁最常见的搭配,中火焖炖十分钟后,豆角清甜中无端跳脱出几分野性,让人胃口大开粤菜中标志性的白切鸡慢火煮浸,熟至八九成一般认为葱油酱汁与它们门当户对,但在北海人心中,沙蟹汁才是白切鸡天造地设的神眷仙侣一小碟沙蟹汁让渔家人的生活多了些滋味,这是亿万年秘境里酿造出的奇迹我们的祖先善于在自然中寻觅滋味,来装点自己的美食,汛期的莫尔格勒河一片汪洋,一种植物却花开正旺希吉乐家有9000亩草场,4000只羊今天要把羊群早早赶回家里,她在等待一次重逢表妹其布日从一百公里外赶来,草原地广人稀,人们难得碰面野韭花每年为她们创造一次相聚的机会潮湿平缓的向阳坡地,最适合野韭菜生长每年,野韭菜开花只有一个星期,但是牧民们有一个传统方法把它们的清香贮存起来,享用一年韭花中有许多含硫化合物,是辛辣味道的来源碾碎,破坏韭花细胞,让含硫化合物渐次释放单调的自然环境,酿造出草原上味道最为丰富的调味品——野韭花酱牧民们开始储备过冬的草料夏季放牧即将结束,转场前,牧民们照例有一次聚会肉食是草原民族食谱的主角,游牧传统滋生出粗犷的烹调地道的手把羊肉在烹煮过程中不加任何作料,块大量足,大灶旺火,40分钟即可出锅如果没有韭花酱,再鲜香的手把肉也会失色韭花酱中的钠离子能激活不含盐分的羊肉含硫化合物在口腔里形成神经系轻微烧灼,进一步提升肉香同时,韭花酱也提供了帮助消化肉食的天然维生素羊肉加韭花酱这种古老的草原食风即便到了北京城里的涮肉桌上也不变其宗虽然调料有十几种,但是韭菜花的地位始终难以撼动或许是食谱中优质蛋白使草原民族的体魄更为强健游牧转为定居,但那达慕让他们重回当年的剽悍长城绵延5000公里,曾经是游牧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吃羊肉的传统在长城以北和西部地区有着久远历史这是地球上离海洋最远的沙漠——塔克拉玛干亚曼拜克村离沙漠最近的村庄吾布力卡斯木正在准备一场沙漠盛宴羊肚是天然的烹调器皿,浸透作料的羊肉让入其中,既不会渗漏又有足够的弹性用动物的胃包裹食物进行烹饪,这种方式并不鲜见,但这里的做法最为独特炭火是沙漠烹调的关键炭火下面沙地温度超过180摄氏度,这是最天然的烤炉,让食物受热均匀羊肉在烤制时的变化无法目测,完全凭借经验四小时后,炭火释放羊肉的鲜味,焦香扑面肥肉的油腻已经被火烤得香酥,廋肉精道弹牙,肥瘦相宜,肉嫩汁多大约200万年前,人类学会了用火镣铐生肉科学家认为是熟食造就了今天的我们黄河冲出贺兰山塑造了宁夏平原几乎所有中国的美食家认为这里的羊肉质地最佳不加盐是炖煮的关键,盐作为强电解质会破坏羊肉的细胞膜,使肉质中的水分渗出,失去弹性口感变老近2个小时的文火炖煮,肌肉纤维软化,饱含水分羊肉不腻不膻,丰盈鲜美装盘之前,盐才会登场,既增加口味又不影响熟肉口感,双倍提鲜鱼和羊组成汉子里的鲜字,这是中国人对味道至高无上的评价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烹饪羊肉的传统,各方水土也造就了羊肉风味上的差异而北方的烹饪最为简单,这种对羊肉之鲜的恰到好处的呈现也暗含了他们对食材的自信美食依赖于环境的支持,人的需求曾让宁夏山地间养的数量远超植被的再生能力,快速沙化的地表变得无比脆弱迫近的荒漠,让人在美食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羊的呼唤像钟表一样准时,忙碌的一天从草料开始马阿舍和丈夫喂养2000多头羊,他们每天要12个小时在这里,青贮饲料是羊的主食玉米秸秆和苜蓿粉碎、发酵制成青贮饲料,最大限度的接近天然草料的营养成分宁夏地处中国风沙线边缘,为了保护生态,大规模放牧已经禁止要让羊肉的风味存续,人们付出心智和劳力,复制出一个最接近自然的饲养环境回族姑娘马阿舍曾经是阿拉伯语学校的优等生,6年前她与杨国伟相遇,嫁到干旱贫瘠的海原如今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建立一个梦想中的家四个月前他们来到养殖场,打工虽然辛苦,但能保障一年四万多元的收入每天辛勤劳作,为人们带来鲜美的羊肉,自己的生活却极尽简朴“洋芋擦擦”是孩子们的最爱这是山里人发明的美味,让一种最朴素的食材出落得活色生香中国人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创造出美食,美食也是人们超越困境的心灵慰藉,在极端环境中更是如此塔克拉玛干南源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5.6毫米,极为典型的大路荒漠气候小麦比任何一种禾本植物,更能适应生态环境,就像这里的沙漠居民,总能在极端条件下,获取生存能量流沙对村庄和土地的侵蚀从未停止,但他们世代坚守面粉要先经过发酵,再揉成面坯透气孔可以防止烤制时鼓胀变形,洋葱碎和芝麻让香味更加迷人馕在人类的食谱中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面粉中的糖,在高温下发生脱水降解为馕染上焦糖色,浓郁麦香也由此而来从生到熟只需要十分钟,但是传统已经跨越千年历史在荒漠中,馕耐腐蚀,抗干燥,保存几个月都不会变质,是人用食物应对极端环境的典范无论干旱贫瘠的土地,还是深不可测的大海,一旦注入人类的智慧,都能变成美食的秘境距离沙漠四千公里的珠江入海口,台风迫近,张北根夫妇舍不得返回,盼望出现中的渔获还没有出现石斑鱼藏身在10米以下的礁石缝隙仅凭一丝掉线,灵敏的手指能探知水下任何细微的动静,但是上钩的只有小鱼石斑鱼难以用网捕捞,只能手钓,它肉质细嫩紧致,被认为是最美味的海鱼之一中国拥有五千多座海岛万山岛面积8平方公里,只有百十户人家由于靠近珠江口,咸淡水在这里交汇,附近水产极为丰饶张北根夫妇从小生活在这里,他们深知海鲜风味的奥妙新鲜鱼虾在晾晒过程中释放肌苷酸盐,鱼肉和虾肉又富含谷氨酸盐晾晒脱水后二者奇妙交会,产生浓厚的鲜味这种鲜是味素和鸡精的本源不需要复杂的烹饪,十分种清蒸便能彻底唤醒它们浓缩的鲜甜台风初歇,张北根夫妇要到更远的海区碰碰运气凭借山石的错叠,判断石斑鱼的藏身之地万山岛上没有人比张北根更了解这个秘密浪涌不大的早晨,石斑鱼会出洞觅食,凭借这枚弯钩,张北根曾经钓到过30公斤重的石斑风浪渐起,眼看今天有没有收获这是今年捕到的第一条石斑,尽管不到5公斤,却预示着好的开端从前猎鱼是一家人的生计,现在出海是夫妇俩出海的乐事儿女都已在城市安家立业也想把父母接到身边张北根不想成为孩子们的负担,更难以割舍这片自由的海上秘境坚守在秘境中的还有这种2亿5千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的小生命白蚁并不知道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培育了独一无二的美味阿佤山横跨中缅边境,北回归穿越原始季风林对李小七和姑姑阿秀来说,7月是最忙碌的时节,茶园支撑着她们一年的生计朽木之下,掩藏着一个史前世界这是大白蚁亚科的以一个分支,工蚁吞下树叶和杂草排出体外形成半消化的草料它们在草料中植入一种真菌孢子,使草料发酵,变得酥松可口白蚁对食物发酵技术的掌握,比人类的出现早了3200万年孢子逐渐形成直径只有几微米的菌丝,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让它生长出粗壮的子实体鸡枞是白蚁培植的极品美味,有美食家认为,鸡枞之所以能在食物里独具一格是因为它在鲜香甘甜,柔嫩爽滑这些共性外,别有一种动物性的肥美鸡枞含有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加盐烹炒能想成最天然的味素,这是鸡枞鲜味的由来草原背后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阿秀熟记三百多个鸡枞的生长地点,同一个蚁窝,每年就出一次菌子,她属于最早见到的人本是生长最旺盛的时节,但林中的鸡枞没有出现小七心情沮丧,姑姑却并不担心,作为村里最熟悉鸡枞的人,她知道希望还在刚刚顶出地面,伞盖尚未打开的鸡枞味道最为动人人们小心遵循着秘境中的自然法则,仔细掩盖防止再被别人发现,更是为了保护蚁巢中缅边境的热带雨林中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中国有漫长的国境线,与14个国家接壤,无数人行走在疆域边缘,寻找秘境中的美食姜贞淑和老伴沈范极正跋涉在位于中朝边境的长白山上,他们要去采集一种古老的植物15公里山路对70多岁的老人来说是一个挑战老人要寻找的正是这种刚发芽的蕨菜6500万年前,蕨菜曾是恐龙的主食蕨菜在中国分步广泛,但不管什么做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丝挥之不去的苦涩中国饮食文化里的所谓清新爽口也常常伴随这种令人清醒的愉悦4000公里外的云南建水,蕨菜的烹调极简到只需水焯佐以云南的煳辣半年之中,蕨菜都是山里人的主打蔬菜长白山中适合采集蕨菜的时间不超过30天姜贞淑年轻时独自上山,每次都要背回20公斤蕨菜蕨菜中含有的原蕨苷对人类健康有伤害,水焯能去除部分有害成分揉制、挤压水分,同时折断表皮中的粗纤维,使蕨菜口感脆韧脱水后的蕨菜易于长时间保存人类为了留住美妙食味,一直在寻求最有效的贮藏方法佤山人找到留藏鸡枞鲜味的诀窍阿秀要曾菌子新鲜熬制鸡枞油加热让鸡枞释放出水分,再文火焙干植物油是保存鲜味的关键,油温不断升高,鸡枞的鲜香迁移到热油中三小时后鸡枞油浓烈美艳自然冷却可以保存两年空间的阻隔让秘境留存,也留住了奇绝的美食姜贞淑儿孙满堂,但没有一个孩子留在身边每年,老人都要把蕨菜干捎给远方的儿女食物像忠实的信使传递着家和亲情的讯息不是所有的秘境都隐藏在崇山峻岭的处女地繁华都市也有不为认知的秘境,露天的滚油旺火、深灶铁锅烹炒出浓香四溢的街头料理晚归的人们把这里当做深夜食堂繁华的中环摩天楼下隐藏着即将消逝的大排档阿昌家的拍档20年前就在深水埗城市发展极速,拍档渐次取缔,他们搬进了路边的店面从父辈开始,阿昌家独沽一味,一灶云吞面做了60年来店里吃饭的很多是几十年的老顾客鲜虾云吞,手工竹昇面,牛筋软糯,虾子清鲜,厚实的味道深刻进这片社区斑驳的岁月顽强的味觉记忆召唤人们一路追随父亲刘庭森已经80岁,每晚都准时到店门前坐上一阵,这是老人最享受的时光和面用新鲜鸭蛋不加一滴水,保证面条爽滑弹牙竹昇压打,面软硬适中,韧性十足送走最后一拨客人已是凌晨2点,食肆打烊,为城市繁忙的一天画上句号60年前,800多家大排档曾遍布全港,到今天只剩28家消失的拍档记录下城市转型的身影,也成为香港的集体记忆宁夏吴忠,马阿舍和丈夫每天计算着回家的时间,而这里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新疆和田,吾布力卡斯木要把今年的新麦收回谷仓呼伦贝尔草原其布日做的韭花酱全家人可以吃到来年春天地球村形成的速度不断加快,没有人能够阻挡,然而,只要保持对某种味道的迷恋和期待,那么这种味道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生活信念就一定会守护一个个不可复制的部落,一处处令人神往的秘境。
品尝味觉文化的视觉盛宴-——《舌尖上的中国2-家常》浅析

品尝味觉文化的视觉盛宴——《舌尖上的中国2 家常》浅析摘要:在2013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收视大热并且引起吃货热议的狂潮之后,《舌尖上的中国2》在今年如期而至。
作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巧妙地运用了镜头、光影、色彩、声音等视听语言符号,真实再现了中国美食的历史面貌、生态现状以及制造流程,尤其是细节的刻画让画面与声音语言更富有美感,实现了视觉交流上的"共通"原则,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情感共鸣。
关键字:镜头,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在《舌尖上的中国》的狂热之后,《舌尖上的中国2》在今年如期而至,这无异于是吃货的福音。
据说《舌尖上的中国2》历时500天,经历150个拍摄地点,见证300多种美食,累积了1000小时的视频素材。
这部纪录大片,让喜爱美食的观众大饱眼福。
最难忘的是乡音乡情,最魂牵梦绕的是家乡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2》以食物为窗口,通过解读中国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成功的引爆了国人的味蕾,更是触发了人们对家乡美食的无限回味。
下面,我将对《舌尖上的中国2》中《家常》这一集进行分析镜头技巧、解说词、声音及传播文化方面的分析。
一、镜头技巧分析:营造了强大的视觉盛宴《舌尖上的中国2》中除了让人垂涎三尺的各种食材之外,更让我们不禁津津乐道的便是它的拍摄镜头了。
《舌尖上的中国》追求真实精美的画面。
在《家常》这一集中,节目组分别运用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
远景的运用:印象较深的是,在山西陵川那一段的开始与结束,纪录片中分别插入了太行山、陡峭山壁和田地作物。
这种方法,让观众充分了解、体会到当地生活的自然环境与人物风情。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面食自然而然的成为当地的主要食材。
还有就是,在远景的景别中,《家常》还运用了俯拍的拍摄方法,让太行山脉尽收眼底,包括玉米地的割收状况,满面的气氛融入。
特写的运用:此纪录片中,运用的最多的拍摄方法便是特写了。
拍摄上采用微距摄影、两级镜头运用、小景别快节奏剪接等使这部纪录片彰显出独特的风格与魅力——把食物本身所具有的文理美感和对美食的垂涎欲滴表现的淋漓尽致。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解说词(1-7集)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1集《脚步》解说词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
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但是,一个月后,它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7000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挣够他读大学的学费。
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礼物。
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占堆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现在,他得想办法到达树顶。
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
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跟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1个小时过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
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3个小时过后,白马接近树冠,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
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
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
蜂蜜80%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
和人工提取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家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而言,要攀爬10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舌尖上的中国2》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2》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2》解说词解说词在纪录片表达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社会人文类纪录片中,解说词承担着叙事功能、补充和强化功能、连接结构功能以及抒情答意和提炼升华作用。
下面是《舌尖上的中国2》解说词的内容,欢迎阅读!不管是否情愿,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
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但是,一个月后,它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7000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挣够他读大学的学费。
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礼物。
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占堆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现在,他得想办法到达树顶。
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
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跟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1个小时过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
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3个小时过后,白马接近树冠,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
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
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
蜂蜜80%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
和人工提取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蜂蜜都是糖类无法替代的。
舌尖上的中国 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7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集《家常》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
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太行山,中国东部的地理分界线。
地质运动造就的峡谷,裸露着 10 亿年前的石英岩。
山谷相连,耕地稀少。
赵小有和小儿子必须抓紧时间,在白露前完成收割。
玉米是唯一种植的粮食,夏季的高温,让它们过早成熟。
悬崖边缘的这块土地,总计 1000 平方米,种植玉米,全年能带来 2000 元收入。
5 公里外的祖屋,老伴程荣花的工作同样艰巨。
这种来自南美的谷物,在中国有 400 年的种植历史,重达 300 公斤的石碾,将玉米研磨成粉,以便制作食物。
小儿媳挖来土豆,大儿媳也赶回帮厨。
在婆婆的调度下,她们要给全家人做一顿午餐。
玉米粉需要加入白面增加黏性,以前白面珍贵,只能用树皮替代。
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心思,程荣花养活了全家。
秋收是大事,全家人都要出力。
这条孤悬于崖壁上的隧道,是村庄与世界相连,全村人徒手开凿,用了整整 30 年。
玉米面糊和上韭菜段,做成焦香可口的小凹馍,最能讨全家老少喜欢。
运用杠杆原理把面团挤压成长条,北方人称它为饸饹,饸饹床架在灶沿上,面条成形后直接入锅。
只要把谷物研磨成粉,每一个山西人都是制作面食的天才。
同样是面食,山西中部的霍州,做法更精致。
一双巧手,让日复一日的食物和日子,都显得不再单调乏味。
新婚的女儿回门,娘家会制作枣花馍。
馍的数量和花样,代表了对女儿的疼爱程度,没有一个母亲会怠慢。
蒸,是中国家庭烹饪最经典的形式。
湖北天门,主妇们懂得充分利用热量,让菜与饭同时完成烹饪,不仅原汁原味,还能保持食物的外形。
寡淡的饸饹,必须搭配浓烈的卤子才能出彩。
这顿饭过后,还有更繁重的劳动等待着丈夫们。
桌椅出现之前,中国人吃饭是分食制。
经过了 1400 多年,才开始围桌合餐。
四代同堂为丰收团聚起来,尽管是最普通的家常饭菜,也要讲究落座的顺序和朝向。
祖爷爷 90 岁,一辈子做农事,正对院门的座位要留给他,这是传统中国长幼尊卑的秩序。
吃着自己种的粮食,一家人因为勤劳而感到踏实。
无论天南海北,只要属于家庭的重要时刻,中国人都会团聚在餐桌周围,感受着血缘亲情的凝聚和抱团生存的力量。
这,也是一个家族在严酷环境下生生不息的奥秘。
离开农耕的土地,1000 公里外,是中国最繁华的都市。
子钰,今年 16 岁。
5 年前,她从河南来到上海求学。
母亲正准备晚餐,母女俩租住在学校附近,15 平方米,没有独立卫生间,四户合用厨房,但房租便宜,这是她们在上海的家。
这群少年的经历大多相似,来自中国各地,学习乐器超过 10 年,经过严格的选拔,他们的目标是成为演奏家。
子钰 4 岁学琴,为求学去过武汉,到过北京,被上海的学校录取后,母亲辞去工作全职陪读,她们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负担。
由于要支持女儿出国比赛和演出,5 年来,父亲没有来过上海。
为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不惜背井离乡,这是中国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选择。
对子钰来说,中提琴,几乎占据生活的全部。
母亲的生活半径要开阔些,为了买到新鲜的食材,她会去更远一些的大菜场。
自己再节俭,也要保证女儿的营养。
正是长身体的阶段,加上每天 8 小时站立拉琴,母亲需要及时给女儿补充能量。
肉类富含脂肪,转化成身体所需的热量,是等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两倍。
上好的带皮五花肉,一定要肥瘦相间,这门手艺是子钰母亲来上海后跟邻居学的。
在汉族的菜谱上,红烧肉的历史不算悠久,却最受欢迎。
猪肉、酱油,常见易得,烹饪不需要高深技巧,只需付出时间和耐心,这让红烧肉成为中国家常菜的经典。
考究一些的,先用猛火炙烧肉皮,肉皮在高温下迅速收缩,可以长时间炖制,仍保持劲韧的口感。
红色是外观的标签,要获得这种诱人的色泽,可以炒糖色,加老抽,也可以借助红曲米或豆腐乳,各家有自己的方法。
肉汤不容浪费,无论加入什么食材,吸饱汤汁后都会变成红烧肉最默契的配角。
火候的老嫩,味道的浓淡,各家各户,千变万化。
相对于技巧,倾注的心意才最值得回味。
上海红烧肉,河南抻面,还有柏辽兹,这是妈妈独创的搭配。
一对一的专业课,每周一次,今天是加课时间。
盛利老师异常严格,国际大赛和独奏音乐会就在眼前,子钰必须加紧操练。
5 厘米厚的笔记,已经是第 4 本。
女儿的专业课,妈妈从未缺席过。
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农历八月的月圆之夜,应该和家人团聚。
盛利老师知道,子钰和妈妈回不去。
盛老师也是北方人,和子钰一样,年少求学,漂泊四方,最终安家上海。
家宴少不了饺子,当然也少不了上海红烧肉。
为了申请签证,妈妈甚至靠翻字典学会了写英文信。
除了练琴,整理琴谱,收集资料,女儿的一切杂事全由母亲一个人打理。
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的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
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得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吴童的工作是一种新兴职业,徒步俱乐部领队。
他从不回避自己的身世,自从 10 岁那年父母离婚之后,家对他来说,就是姑妈的泡菜坛子。
姑妈住在眉山,今天他要迎接吴童回家。
泡菜,口感爽脆,滋味酸辣,四川人家中必备的看家菜肴。
川菜味型丰富,塑造复合的味道,泡菜是必不可少的调味料。
要制作地道的泡菜鱼,不能缺少泡姜和泡椒。
热油逼出香辣气息,释放出酸性物质,不仅让鱼肉更加细腻,还能去腥提鲜。
加入大叶薄荷,为酸辣的汤汁增添一种奇异的芳香。
姑妈的泡菜都选应季最鲜嫩饱满的蔬菜,腌制前,洗干净,晾在屋檐下,轻微脱水。
盐和凉白开按 1:50 的比例混合,萝卜、子姜、豇豆,再放上辣椒提味,蒜头杀菌,花椒增香。
一切就绪,是请出老盐水的时候了,它相当于发面时的酵母。
有了它,坛子里的杂菌得到抑制,乳酸菌的数量占据上风。
在这种菌的作用下,蔬菜中的糖转化成乳酸,造就了泡菜酸爽的风味。
往坛沿里倒进清水,阻断空气和细菌。
十几天,微生物的辛勤劳动赋予蔬菜新的活力。
褪去艳丽和生涩,变得清亮、脆嫩、酸冽。
还有一种泡菜是吴童的最爱,姑妈的手艺来自奶奶。
新鲜蔬菜加煮熟的凤爪,浸在泡菜水中,只需一天,就是一道让人欲罢不能的爽口小菜。
带到户外与朋友分享,更是绝佳的野餐食品。
又一次出发,吴童突然决定改道乐山,看望独居的父亲。
还要赶路,吴童只有一个小时。
值班室里,简单的饭菜,半年多没有见面的父子,相对无言,心头各有一番滋味。
潮湿温暖的四川中部,适合另一种传统腌菜的制作。
芽菜,取自晒干后韧性好的芥菜,腌制一年以上的芽菜风味最佳。
燃面,宜宾一绝,虽然重油重辣,也难掩芽菜的鲜香。
有一类食物,既能当菜,又是佐料,不需要太多,确实主食最佳的陪伴。
这就是中国家庭食谱上的下饭菜。
7 月,闷热的黄河冲积平原,沙质土壤孕育的西瓜已经成熟。
西瓜甘甜的滋味,并非只能享用一季。
西瓜酱,一种家常下饭菜,可以把夏天的味道神奇地保存下来。
三伏天,每年下酱的时候。
第一步,做酱豆。
姥姥选了小粒黄豆,煮到入口酥烂。
黄豆摊开,慢慢冷却。
全家十口人,养大了儿女的姥姥,又开始抚养第三代。
漫长的夏天有很多事要做,但姥姥知道,做事和下酱一样,不能心急。
黄豆晾到半干,裹上炒熟的面粉,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给黄豆的发酵提供养料。
垫上稻草,这是温床,黄豆铺得疏松平整,被子既能控制温度又能阻隔杂菌。
40 年的经验告诉姥姥,霉菌的长势决定了酱的风味。
一个春节过去,又开始期盼下一个春节。
姥姥很少给孩子们打电话,她总是让他们不要挂念。
第二步,切西瓜。
这是外孙们最喜欢的环节。
瓜瓤心儿留给小外孙,连瓤带皮的部分糖分不高,更适合做西瓜酱。
一年中最热的 10 天,菌丝成熟茁壮,显现出合格的黄绿色。
第三步,撒上盐、姜丝、花椒、八角、香叶等调料。
西瓜新鲜,汁水丰盈,不断翻动揉捏,所有食材都饱吸甜美的西瓜汁。
封进缸里的不仅仅是美味,还有期盼。
40 天后,美味即成。
醇正的酱香伴着微甜,一小碟就能让人食欲大开。
而对姥姥来说,西瓜酱最好的滋味,要等到儿女们回来,那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
物产丰饶的地区,对于主妇来说,经营一家的饭菜或许不是难事。
不过,大自然也不会忘记另一些地方。
中国的巧妇,善于就地取材。
吴月珍正在寻找一种野茭白,当地人叫蒲笋。
下一季蒲笋到来前,最后一次采摘,吴月珍有自己的打算。
蒲笋直立茎的幼嫩部分可以食用。
人们熟悉的茭白,是蒲笋的一种变异,有膨大的纺锤形肉质茎,世界上只有中国和越南培育这种蔬菜。
虾子焖茭白,食材简单。
上色后,清汤浸润,文火焖制,是夏季最常见的家常菜。
新鲜采摘的蒲笋,炒一盘蒲笋烧肉,用东北话说,鲜灵。
剩下的蒲笋晒起来,风干,可以长时间保存。
精明的主妇都会早做准备。
淮扬地区的水塘里,人们追逐另一种生命力顽强的野菜。
虽然它和蒲笋有着相同的生长环境和相似的名字,但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很多菜系里都有它的位置。
蒲菜切碎,打进蛋液,摊成饼状。
扬州的这种烹饪方式,用鸡蛋的柔软凸显蒲菜的脆爽。
做成馅料,包饺子,这是淮安的名点。
咬一口,蒲菜的异香,让口腔和鼻腔共同形成了立体的感受。
选最嫩的蒲心,做一道济南的奶汤蒲菜。
寻常人家不备高汤,用面粉炒糊,也能调制出浓稠的奶白色汤汁。
加上火腿、香菇和冬笋的陪衬,鲜香倍增。
秋季,辽东湾的碱蓬草,红成一片海洋。
吴月珍家的窗台上,蒲笋已经风干。
热水,让蒲笋干舒展筋骨。
同样是烧肉,但汤汁要多一些,蒲笋干才能彻底地释放活力。
添一把芦苇杆,再焖一小时。
水稻成熟的季节,南方的蒲菜落市,但对吴月珍来说,它仍有利用的价值。
蒲草晒干,能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
八年前,老伴心脏病突发,几乎就要离她而去。
她揽下家里、地里所有的活,悉心照料老伴五年,坚韧得像蒲草一样,维系着这个家。
家人都回来了,这是吴月珍一天最安稳的时刻。
对于中国女性,克勤克俭,一直是传统的美德,只有一个阶段例外。
梦露,29 岁,怀孕7 个月,每天都在为宝宝的降生做准备。
珠海是一个 90%为外来人口的城市,丈夫汉生是广东本地人,梦露来自四川。
在这个人生的特殊阶段,准妈妈们可以合情合理地尽情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
拱北口岸,连接珠海与澳门,人流在晚上 9 点进入一个小高峰。
潘先生,生活在澳门,每隔两三天,要过关到珠海买菜,这已经成为很多澳门人的生活习惯。
女儿佩琪 20 岁,已经独立生活,仍然是父亲放不下的牵挂。
餐后煮一锅陈皮红豆沙,潘先生祖籍广东中山,这是老家的习惯,女儿也深受影响。
糖水,可以视作一种中式甜品,形态以羹、汤、糊为主。
两广人对一碗糖水的评价,一个字甜,指味道,另一个字润,指口感。
人生中也有这样甜蜜的时刻。
葡韵,澳门人最喜欢拍婚纱照的地方。
三年前,佩琪和志明在这里一见钟情。
女儿第一次下厨帮忙,今天家里要来客人。
一碗糖水,融化中国父亲的深沉内敛。
然而第一次面对未来的女婿,每一个父亲心里的滋味,也许要比一碗糖水来得更为复杂。
口岸对面的珠海,此时气氛有些紧张,梦露正在经历临盆前的第一次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