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药-0203-药
适用对象:基础药学(理科基地)专业
一、前言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学科。它是一门交叉学科,相关知识对阐明药物作用和毒副作用的机理、新药研究开发以及临床合理用药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药物的一相和二相代谢反应、药物代谢酶、药物动力学参数、房室模型等。了解该领域的进展和研究方法,特别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学时为42,其中讲课24学时,实验16学时,自学2学时。学分2.0。
教材选用钟大放主编《药物代谢》,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出版。彭彬等译《临床药动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出版。
本课程是基础药学(理科基地)专业的指定选修课。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概述 (2学时)
[基本内容]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
[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体内过程的基本概念。
了解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各种因素。
第二章 药物代谢的化学基础 (4学时)
[基本内容]
药物的一相代谢反应:氧化反应,水解反应,还原反应,重排反应;药物的二相代谢反应: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与硫酸结合,与谷胱甘肽结合;药物代谢反应的选择性。
[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氧化代谢及水解代谢的特点。
熟悉药物结合代谢的特点。
了解药物代谢反应的选择性。
第三章 药物代谢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 (2学时)
[基本内容]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结合代谢酶系;药物代谢的遗传多态性。
[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代谢酶的作用和分类。
了解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 药物代谢举例 (6学时,含自学2学时)
[基本内容]
抗菌、抗肿瘤药物的代谢;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代谢;镇痛药物的代谢;心血管系统药物的代谢。
[基本要求]
熟悉各类典型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
第五章 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 (2学时)
[基本内容]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消除速度;生物半衰期;静脉给药与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
[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生物利用度的计算方法。
第六章 药物动力学模型 (2学时)
[基本内容]
生理模型与隔室模型;单室模型;双室模型;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多剂量给药;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基本要求]
掌握单室模型、二室模型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熟悉多剂量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特点。
第七章 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 (2学时)
[基本内容]
药物动力学筛选的体外模型;动物吸收实验;组织分布实验;血浆蛋白结合;排泄实验。
[基本要求]
熟悉药物动力学筛选的体外模型。
了解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
第八章 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2学时)
[基本内容]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血药浓度监测;给药方案制订。
[基本要求]
掌握制剂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
了解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常用药物。
第九章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2学时)
[基本内容]
大气压离子化;串联质谱法;代谢物快速筛选;代谢物结构鉴定。
[基本要求]
熟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鉴定代谢物的基本过程。
了解代谢物快速筛选方法及在新药研究中的意义。
第十章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2学时)
[基本内容]
选择反应监测;药物动力学高通量分析。
[基本要求]
熟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样品的基本过程及特点。
了解药物动力学高通量分析方法。
三、学时分配
章讲课内容学时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概述 2
二药物代谢的化学基础 4
三药物代谢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 2
四药物代谢举例6(自学2)
五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 2
六药物动力学模型 2 七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 2
八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2
九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2
十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总计26
四、参考书目
1.Gibson GG, et al. 《Introduction to Drug Metabolism》2 ed. Chapman Hall, 1996
2.魏树理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9年
3.Rossi DT, et al. 《Mass Spectrometry in Drug Discovery》Marcel Dekker,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