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论语选读·论孝》
《论语》论孝
![《论语》论孝](https://img.taocdn.com/s3/m/5a1d0c8427284b73f3425028.png)
•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 乎?”
3、敬亲:和颜悦色,发自内心的孝敬
第十一页,共27页。
4、安亲
•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方。”
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 • 儒家是诸子百家中最强调孝顺的学派,认
为孝顺是人性最自然的发展。
第五页,共27页。
儒家亲孝观:
• (1·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 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本欤!”(《论语》)
•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 《孝经》卷一《开宗明义章》
第七,共27页。
拓展
•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 昆(2)弟之言。”
• 【注释】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 哥,兄长。
•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 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 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 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
第十三页,共27页。
三、父母有过错怎么办?
第十四页,共27页。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 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 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 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 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 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 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 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 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 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 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 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 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 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 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名著导读论语之孝道
![名著导读论语之孝道](https://img.taocdn.com/s3/m/35186072a45177232f60a24b.png)
名著导读论语》之孝道一、《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4.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5.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6.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7.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里仁》)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12.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二、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
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
“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
”(《金文诂林》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1]。
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
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论语》论孝PPT课件
![《论语》论孝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e908b87c1cfad6195fa755.png)
• 【评析】一个人是不是孝,不是自己说了 算,而是父母兄长以及邻居说了算。见出 孝在当时就是光荣模范的人物了。
.
9
二、孝顺要怎么做?
.
10
1、无违:不违背礼(合乎礼)
•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樊 迟(2)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 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 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 《孝经》卷一《开宗明义章》
.
8
拓展
•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 昆(2)弟之言。”
• 【注释】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 哥,兄长。
.
1
孝感动天
舜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
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
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
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
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
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
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
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
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
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
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
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
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
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
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
并封象为诸侯。
.
2
卧冰求鲤
王祥,晋朝人,生母 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 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 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 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 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 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用 自己的体温融化冰面,然 后捕鱼。继母食后,果然 病愈。
论孝
![论孝](https://img.taocdn.com/s3/m/2d08c326a5e9856a5612603d.png)
论孝孝乃为人之本。
一个人生在世上,都是父母含辛茹苦、不辞辛劳,抚养成人。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从不求回报,也从不希望回馈。
从婴儿时蹒跚学步、喂奶喂饭到咿呀学语,父母们总是不厌其烦,耐心引导;从幼儿园上学的接送到学习成长每个过程的谆谆教诲,风雨路上送来的雨伞、雨鞋,到高中、大学校园背来的厚重行囊,更不用说有的父母东拼西凑而来的学费,事无巨细无不倾注父母的深深爱意。
父母在儿女生病时的嘘寒问暖,担忧害怕,到四处求医访药,“唯其疾之忧”(《论语学而篇》)等等,我们见过太多的天下父母心!这种无私的爱,总能令人感动。
汶川大地震中,为了保护孩子,父母用潺弱之身躯撑起千万斤压力,孩子得救了,父母仍旧保持着承受死亡的姿势。
父母的心中永远想着儿女,唯独没有他们自己。
当儿女渐渐长大成人,我们的父母却早已老眼昏花,驼背弯腰,浑身病痛,行动迟缓,这时的父母最需要的就是儿女的孝道。
何为孝?许慎《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就是指儿子背负年纪大的父母,作服侍状。
具体而言,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爱,是在衣、食、住、行及情感上照顾父母,尽人子之责;孝是儿女对父母爱心的回报。
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动物皆如此,何况乎人?《诗经·小雅·蓼莪》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之于子女,有生育之恩,教诲之情,其恩如天之高广、海之深邃,恩重难报。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可见,行孝顺亲是为人子应尽的义务,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孝经》开篇就说:“孝乃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是教化的启蒙,是教育之开始,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论语》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所以为人必须尽孝。
如何践行孝道?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践行孝道首先要尽力。
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子女自己经济很困难,但是宁愿自己少吃或不吃,也要给父母吃。
子女心里时常惦记父母,时常有孝敬父母的心情,我们就说这个人是有孝心的。
《论语》论孝
![《论语》论孝](https://img.taocdn.com/s3/m/c1aebc13b14e852459fb5746.png)
《论语》论孝摘要:儒家核心思想是“仁”,而孝为其根基,《论语》里多次论述了“孝”,其内容主要有:一、为什么要孝,孝是仁的根本和入手点,能让国家和平稳定,人们安居乐业。
二、什么是孝?《论语》中没有给出明确的概念,但其核心内容是让父母身安心安。
三、怎样行孝?孔子要求子女辈,养父母身,敬父母心。
及时行孝,顺着点父母,非不得已,不离开父母。
关键词:《论语》孝道行孝《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自诞生以来,《论语》如皓月明星,照耀着一代又代人;如清泉甘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于丹说:“《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种朴素的起点。
”[1]儒家核心思想是“仁”,而孝为其根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述而》)《论语》里多次论述了“孝”,且集中于前四章中,可见儒家对孝的重视。
《论语》就“孝”阐述了哪些内容呢?一、为什么要孝?孔子重孝,孝是仁的根本和入手点,“仁者爱人”,试想:一个人如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不孝敬,对有血缘之亲的兄弟不爱护,他又怎么可能爱苍生万物?孔子生活时代,宗法奴隶制日趋瓦解,“礼崩乐坏”,要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孔子主张先稳定家庭,树立父母的权威,进而延伸到国家、社会的稳定。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学而》)一个孝顺的人,很少会犯上作乱。
一个人有孝心,说明他会感恩,讲秩序。
整个社会就是一张关系网,与亲人的关系是起点,处理好与亲人的关系,会对整个社会传递出一种强大的力量。
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政?孔子回答:“《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让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也是参与国家管理。
为国家作贡献,方式有很多种,孔子致力于培养人们的孝悌,也是为了国家和平与稳定,为了人们安居乐业。
《孝经》集中阐述了儒家孝道思想,“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强调了孝的地位,孝是道德根本,教养由此产生。
《论语》孝篇
![《论语》孝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86611503d8ce2f00662323.png)
孝篇第一课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第二课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
”——出自《论语·学而》【译文】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拓展阅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
年纪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
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第三课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第四课子曰:“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注释】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
(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拓展阅读】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元觉说:“这是现成的东西,等您年老时,我还用得着。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论语 论孝
![论语 论孝](https://img.taocdn.com/s3/m/ea7dd1016c175f0e7dd13705.png)
“孝”的价值“孝”在《论语》之前主要出现在祭祀活动中,且因祭祀衍生出丰富的内涵。
在祭祀的形式上指向神行礼献物;在祭祀的目的上指承继祖宗基业,降福后世;祭祀的心理依据则是对神灵的崇敬。
由此,孝成为宗族内贵族的社会道德,成为道德评价的依据,更是统治者自上而下达到教化目的的统治手段。
孝因其心理基础之敬,则为正在形成的以父母之养为主要内容的报恩之情提供了更加现实的可能。
泱泱中华,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先民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创造了伟大的华夏文明和悠久的传统文化。
繁荣的农业造就了高度发达农业文明,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法制度成为传统社会制度的主体。
宗法制度讲求氏族成员间亲缘关系,因此“孝”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
从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上看,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熏陶和影响。
中华文化就是孝道文化,它维系家庭的每一成员,进而凝聚为社会、国家,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对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其不可泯灭的贡献。
古人讲:天道远,人道迩,所谓孝道就在我们身边。
那么孝的本义是什么呢?许慎说:“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老”,代表着年老的双亲;“子”,代表子女;“老”在上,“子”在下,会合其字即意味着:“做子女的,顺承父母,那就是孝”,从行动上来看,“子”背着“老”,涵意即说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须子女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
《论语》中对孝的理解正是最注重这一点的,《论语》中有许多地方都明确提到了孝道,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向自己的弟子诠释孝的精髓之所在。
这些解释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更多的是具体的经验表达。
《论语》中与孝有关的是死亡。
儒家孝道十分重视死,把送葬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
丧礼虽然是为死者准备的,但实际上是生者孝的亲情的内在表现;虽然是为安慰亡灵,实则是生者孝道的自我圆满。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f2dd01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d.png)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有子(1)曰:“(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注释】(1)有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书中,记载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即由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百德孝为先——《论语》论孝【课资内容】
![百德孝为先——《论语》论孝【课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6f2ad9c3968011ca2009177.png)
课资分享
3
课前思考
王祥与陆游的所作所为,都是 出于孝心,但这是真正的孝吗? 春秋时期的孔子也多次提到了孝, 王祥与陆游的做法,和孔子提到 的孝是一回事吗?
课资分享
4
在孔子的众多有价值的儒家思 想中,“孝”无疑是其最重要的 内容之一。据统计,《论语》中 共出现“孝”字17次,谈到 “亲”没谈到“孝”但与“孝” 密切相关的有5处,虽没出现 “孝”或出现“亲”,但与“孝” 有关的有8处(如“父母在,不 远游,游必有方。”),这些内 容涉及《论语》20章中的10章。 因此,全面审视《论语》中的孝 道观念,对于加深我们的理解和 更好地扬弃它是十分有利的。
课资分享
12
拓展
▪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 昆(2)弟之言。”
▪ 【注释】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 哥,兄长。
▪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 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 【评析】一个人是不是孝,不是自己说了 算,而是父母兄长以及邻居说了算。见出 孝在当时就是光荣模范的人物了。
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希望人们
成为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只要做到忠与孝,
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课资分享
20
▪ 2•20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 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 (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 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
▪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
层次,就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事实上却有人远远做不到,正如孟子所言,
论语孔子论孝赏析
![论语孔子论孝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2c20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9.png)
论语孔子论孝赏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这一重要的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论孝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孝的定义、孝的重要性、孝的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孔子论孝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赏析,探讨孔子对孝的理解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孔子对孝的定义是什么?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定义是“孝在亲,谏在君”。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孔子对孝的理解,孝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同时也包括对君主的忠诚和敬畏。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伦理道德,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论孝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孝的定义、孝的重要性、孝的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孔子论孝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赏析,探讨孔子对孝的理解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其次,孔子认为孝的重要性是什么?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不敬无孝”、“不悌无孝”等论断。
孔子认为,孝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
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国家统治的支持。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美德,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不敬无孝”、“不悌无孝”等论断,强调了孝的重要性。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论孝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孝的定义、孝的重要性、孝的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孔子论孝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赏析,探讨孔子对孝的理解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再次,孔子如何看待孝的实践方法?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孝悌忠信”等实践方法。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国家统治的支持。
孔子论孝原文
![孔子论孝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886b7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f.png)
《孔子论孝》原文如下: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在,不远童冠。
于父母,敬而无违。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寿。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在,不有先峰。
无违天地也,必在恭敬。
有事,事其邻;无悔也。
视其所不视,耳其所不听,思其所不为。
行其所不好使吾身修焉者谓之教也。
行不必人之非,人将不弃我者谓之德也。
是以君子服善以矜德行其孝也如此其道也!此圣人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也!又安在乎以犬马尽孝道乎?愚以为事父母大法乃忠君之始也!这段原文描述了孔子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方式。
孔子认为,孝道不仅仅是赡养父母,更是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是个人道德和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孔子强调了父母身体健康的担忧是子女最大的责任。
子女应该尽力避免父母担忧,不仅要在物质上照顾好自己,还要保持身心健康,不给父母带来额外的担忧。
其次,孔子提出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原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父母在世,子女不应该离家太远,如果必须出远门,也必须确定好去向,以免父母担忧。
这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
再次,孔子认为子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父母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即“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意味着子女应该尊重和继承父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以便更好地照顾父母和家庭。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父母年龄的重要性,应该时常关注父母的健康和需求,既为父母的年老而高兴,也为他们的健康担忧。
最后,孔子认为孝道的核心是尊重和遵守礼仪规范,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女应该按照礼仪规范照顾父母的生老病死,让父母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论语论孝
![论语论孝](https://img.taocdn.com/s3/m/78a401d9bb4cf7ec4afed0b0.png)
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长辈在世时,以礼 的,便是与儿女团聚的日子。因此,不管在家在外,
相对;长辈去世后,以礼安葬、祭拜。在我们成长过 我们应心系父母,给予他们温暖的避风港。而在那个
程中,对我们不离不弃、循循善诱的便是我们的父 避风港里,时时刻刻让父母感受到子女对他们的关心
母。因此,在他们迈入年老时,该以耐心服侍他们、 与爱,用真诚的心保护他们、陪伴他们,便是尽孝的
错误。身为儿女的我们应毕恭毕敬地劝告而不加以抱 爱,沉重却幸福,简单也困难,其为孝也。真正尽到
怨,以回报有生之年父母的教诲,就像父母当年不厌 孝道,我们漫长的人生才有意义可言。
其烦地教导我们如何融入社会一样。光阴一点一滴地
54
消逝,也无情地夺走父母的记忆。对于脑袋不灵光的
(指导教师:朱佩云)
2017孔子杯专刊
学生优秀作文
论语 论 孝
陈思玲 女 马来西亚 柔佛新山宽柔中学 高三文商(1)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 他们,我们便是其心灵导师。以爱护之心关怀他们,
道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一直是个被重视的品德。我们自 唤醒他们脑海深处沉睡的记忆。若发现父母不愿接
从懂事以来不断接触《论语》,不断被灌输为人子女 受,我们也应以爱包容他们且不加违背,正如孔子所
应守孝道的道理。孝顺父母从字面上来看,对许多人 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
来说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在这被金钱、利益摧 怨。”
残不堪的社会里,对某些人来说,却是个难如登天。
父母的晚年,再安逸的生活、再富足的物质需
那么,什么是“孝”呢?子曰:“生,事之以 求,也远不如儿女的一句嘘寒问暖。父母日夜所盼望
幸福安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光 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遵守孝
论语论孝内容概括
![论语论孝内容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9332ace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7.png)
论语论孝内容概括论语里关于“孝”的内容可太丰富啦,咱就好好唠唠。
一、什么是孝的基本表现在论语里啊,有很多关于孝的基础行为的描述。
比如说,能照顾好父母的身体就是一种孝。
就像父母老了,你得让他们吃饱穿暖,生病了得好好照顾。
像孔子就提到,要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就是说啊,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节侍奉他们,去世了,按照礼节安葬和祭祀。
这可不光是走个形式,而是从心底里尊重父母,重视家庭的这种传承。
还有啊,对父母的态度要恭敬。
不能是表面上照顾得好好的,但是跟父母说话没个好态度,总是不耐烦。
这就不算是真孝啦。
就像有些小伙伴,在外面受了气,回家父母关心两句,他就甩脸子,这可不对哟。
二、孝的不同层次孝其实是有不同层次的。
最基础的就是前面说的那些物质上和态度上的照顾。
再往上呢,能了解父母的心意也是孝。
比如说父母希望你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你要是整天游手好闲,干些不靠谱的事,那肯定让父母操心,就不符合孝的要求啦。
还有更高层次的呢,像舜,他的父亲对他不好,甚至还想害他,但是舜依然很孝顺,还能感化他的父亲。
这就是一种大孝,在面对不好的对待时,还能坚守孝道,用自己的品德去影响家人。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简直就是孝的典范。
三、孝与社会关系论语里的孝还和社会关系联系紧密呢。
一个孝顺的人,在社会上往往也更靠谱。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那他对别人能好到哪里去呢?在家庭里养成的孝顺品德,可以延伸到社会关系里。
比如对待长辈要尊重,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在古代社会,这种由孝衍生出来的品德规范,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虽然社会变了很多,但是这种孝的理念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比如说在公司里,对老员工像对长辈一样尊重,听他们分享经验,这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呢。
四、从现代视角看论语中的孝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和古代不一样啦,但是论语中的孝还是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古代的方式去尽孝,但是那种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的内核不能变。
论语论孝的篇章
![论语论孝的篇章](https://img.taocdn.com/s3/m/aad32245b307e87101f696f6.png)
《論語》論「孝」的篇章在論語這本書中,常常可看到孔子與弟子談論孝順的道理,而孔子總是能依問孝弟子性格的不同,而提出對「孝」不同的闡釋,可見孔子「因材施教」的用心。
以下是論語中,孔子談論「孝」的篇章:一、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七)翻譯:子游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現在孝順的人,只說能奉養父母就是孝順,但說到犬馬,人也都能供給食物,這是很不敬的,要用什麼來分別孝順父母和餵養犬馬呢?」章旨:說明孝順父母不只做到奉養就夠了,重點在於恭敬,否則跟飼養牲畜沒什麼差別。
二、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曾是以為孝乎?」(為政第二‧八)翻譯: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侍奉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得的。
有事時,弟子來效勞;有酒飯時,讓長輩先享用。
竟然以為這樣就是孝順?」章旨:說明孝順父母應以和顏悅色對待父母,而服勞、奉食只是旁枝末節,未足為孝。
三、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為政第二‧六)翻譯: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做父母的只擔心子女生病。
」章旨:說明孝順就是珍重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擔憂。
四、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五)翻譯:孟懿子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樊遲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侍奉父母要依禮;父母去世的時候,下葬要依禮,祭祀也要依禮。
」章旨:說明行孝不可以違背禮節。
五、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第一‧九)翻譯:曾子說:「父母去世時能謹慎處理後事,父母去世後能誠敬祭祀父母,如此人民的道德就會歸於淳厚。
」章旨:說明百善孝為先,能慎終追遠,盡子女的應盡的孝道,則風俗就可歸於純樸寬厚。
《论语择善》选读之孔子论孝(四章)
![《论语择善》选读之孔子论孝(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e816262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1.png)
《论语择善》选读之孔子论孝(四章)2.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孟懿子:鲁国大夫,鲁国权势较大的三家之一。
违:违背。
樊迟:孔子弟子,姓樊名须,字子迟,比孔子小46岁(一说36岁)。
御:驾车。
翻译:孟懿子问怎样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对他说:“刚才孟孙问我怎样算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
’”樊迟问说:“怎么说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死后,要依照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发挥:无违,不要违背。
不要违背什么呢?根据文意,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是不要违背礼节。
因此东汉的王充就质问:为什么不说无违礼,而故意省略说成无违,难道不怕别人误解为无违志吗?(《论衡·问孔》)。
清代的黄式三就替孔子辩护,他举了几个例子,证明古人说“无违”即可表达“无违礼”,(《论语后案》)。
看来时世相隔五六百年,东汉的王充已经无法理解春秋的孔子的话,但我们仍然有一个疑问,樊迟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何以也不理解,必待孔子解释之后才明白呢?最大的可能是:孔子对孟懿子是故意藏着掖着,不肯说破。
为什么不肯说破?大概是因为当时鲁国大夫僭越礼节,因此孔子不肯直说,想让他自己回去慢慢领悟。
但孔子又怕自己旁听的学生也产生误会,于是特地主动挑起话题,向樊迟详细说明了“无违”实际上就是“无违于礼”。
2.6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孟武伯:鲁国大夫,孟懿子之子。
翻译:孟武伯问怎样是孝。
孔子说:“除了(不可抗拒的)疾病,父母对他别的方面什么也不担忧。
”发挥:“父母唯其疾之忧”,由于古文简略,这里的“其”字,既可指代父母,也可指代子女。
若指代父母,则应该翻译成“做儿子的只是担心父母的疾病”,但这恐怕未必符合孔子所认定的孝的标准。
这里的“其”字,应该理解为子女,“父母唯其疾之忧”,朱熹的《论语集注》引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
百德孝为先——《论语》论孝
![百德孝为先——《论语》论孝](https://img.taocdn.com/s3/m/4423eaaaa26925c52dc5bf76.png)
2021/3/10
5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太祖在他夺取天 下后,他声称要“以孝 治天下”。宋太祖的宰 相赵普说过这句名言: 半部《论语》治天下。
注:孝字在《论语》 里出现17次,《论语》 共20章,其中15次出 现在前10章。
2021/3/10
6
“孝”是什么?
▪ “孝”字是上下结构,“上有老,下有 子”。“老”代表着年老的双亲,“子” 代表子女。“孝”即是“做子女的,顺承 父母”;同时“子”背着“老”,涵意即 说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须子女背着代 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
▪ 【评析】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
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也是不可
以的。绝对服从不可以,那就应该在规劝
的态度和方法上下工夫。
2021/3/10
11
▪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 方(2)。”
▪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 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 这种孝的原则虽然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 的意义,但“出必告,返必面”却是必 需的 。
2021/3/10
13
怎样实践孝
▪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樊迟 (2)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 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 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 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 如此。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 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2021/3/10
14
1•7 子夏(1)曰:“贤贤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论孝解析共30页文档
![《论语》论孝解析共30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4ba263e941ea76e59fa040c.png)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孔子认为子女要做到孝顺父母 不仅要做到食养、行养,还要做到色 养,也就是态度上要和颜悦色,这一 点最难。
问题1:你熟悉这两幅图吗?
问题2:了解了他们背后的故事后,你有何感想?
不论你的职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一定不要忘记 自己还有一个称谓叫儿子或女儿,行孝是人的天职; 不论你多平凡,多卑微,只要你尽到 了孝的天职, 你就可以感动中国,甚至感动世界。
请同学们阅读老师给的材料《人 狗之争》,结合孔子有关孝的内容, 谈谈你对现实中出现的这类现象的看 法?
《妈妈洗脚》
央视《给妈妈洗脚》公益广告_标清.flv
请同学们诵读《论语选读· 论孝》部 分中的前六则,诵》:‚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 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 《论语•为政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3. 《论语•为政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 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 《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 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5. 《论语•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 怨。 6. 《论语•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总结
在《时间都去哪儿了》中有这样一段歌词:时间都去哪儿 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 孩子哭了笑了,老师觉得写得特别好,父母的一辈子,满脑子 都是孩子,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又如何回馈父母之爱呢? 今天上完这节课,我想同学们心中一定懂得了该用什么方 式来孝敬父母,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要坚持 以自己最好的方式来践行孝道,因为生活中点点滴滴都是孝, 时时处处都有孝,孝不是固化在纸上的经典,也不是活跃在 嘴边的名言,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这几则的理解: 要求: 1、可以任意选择一则或者几则来讲; 2、讲完了之后必须用一句话来概括本则 中孝的内容?
合作探究
上面这几则是孔子针对不同的人谈孝,孝的内容 也不同,时光荏苒,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距离孔子生 活的年代已经两千多年了,可能有人会说,孔子谈的这 些内容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的生活了。鉴于此,请同学 们针对上面所讲的孝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1、观点赞同或不赞同均可; 2、可联系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