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6单元 课题3 第2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6单元 课题3 第2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第二课时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3)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的重要用途。

(4)学会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根据实验现象总结一氧化碳的性质。

(2)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对比,学习对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事物的两面性。

(2)通过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和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知识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21~122页,完成下列填空: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一氧化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__二氧化碳__(2CO +O 2=====点燃2CO 2),火焰呈__蓝色__,煤炉里上层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后再点燃,容易发生爆炸,因此点燃一氧化碳前必须__检验其纯度__。

(2)毒性: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__血红蛋白__结合,导致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__缺氧__,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因此冬天使用煤炉取暖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保持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如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轻者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重者要立即送医院救治。

(3)还原性:一氧化碳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__金属单质__和__二氧化碳__。

3.一氧化碳的用途(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

(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工业上常用一氧化碳还原铁的氧化物矿石来炼铁。

4.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合作探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不同?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是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它们的性质也就有很大差异。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和预防中毒的措施。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4.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氧化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一氧化碳的存在。

2.提问:你们听说过一氧化碳吗?它有什么危害?二、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物理性质。

2.分组讨论:一氧化碳为什么无色、无味、无臭?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讨论实验结果: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铜和二氧化碳。

四、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1.介绍一氧化碳检测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一氧化碳检测仪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五、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1.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和危害。

2.讨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保持室内通风、使用合格燃气设备等。

3.分析一氧化碳中毒的处理方法:迅速撤离现场、通风、吸氧等。

六、课堂小结2.强调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七、课后作业1.复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列举生活中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实验时间较长,导致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环节时间紧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各环节顺利进行。

重难点补充:一、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教师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瓶气体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它看不见,也闻不到。

(九年级化学教案)5.5一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教案)5.5一氧化碳

5.5一氧化碳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五节一氧化碳(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4.解决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

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 的某些特性。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板书]:色、味、态密度溶解性co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co2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0。

[学生活动]:(1)观察火焰捐色,当教师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

[提问]:(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参与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差异,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填空题:检验学生对一氧化碳相关概念的记忆。
-计算题:训练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3.家庭实验:请学生在家中尝试以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
-探究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性质差异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二者差异的原因。
-应用与危害: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一氧化碳相关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总结提升:通过问题讨论、学生分享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一氧化碳知识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
4.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防范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一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一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
6.课后作业:布置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学习将更加深入。但由于一氧化碳的性质较为特殊,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如对其毒性的认识、可燃性与还原性的区分等。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报告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6.课后拓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布置一些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课后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一氧化碳相关的科研动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2.增强学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一氧化碳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3.树立安全意识,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4.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
1.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引发学习兴趣。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后的习题,重点是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实际应用的理解和运用。
-结合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使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原理以及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可燃性和还原性。

(2)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和预防措施。

2、难点(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和操作。

(2)一氧化碳可燃性和还原性的微观解释。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氧化碳。

(二)讲授新课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和气味。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演示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和产物。

引导学生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CO + O₂= 2CO₂,强调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

(2)还原性讲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然后进行实验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的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CO + CuO = Cu + CO₂。

(3)毒性结合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

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从而导致人体缺氧。

强调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如保持通风良好、使用合格的燃气设备等。

3、一氧化碳的用途介绍一氧化碳在工业上的用途,如用于炼铁等。

(三)课堂练习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及预防中毒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书面作业,如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简答题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且有毒的气体。

它是由一份碳原子和一份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虽然它在一些情况下是有用的,例如在工业上用作还原剂和燃料,但在室内和封闭空间中的高浓度下,它对人体和动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本文将展示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对人体的影响,并为教师提供一个教案,以便将这些内容介绍给学生。

1.物理性质:-颜色:无色。

-气味:无臭。

-密度:比空气轻。

-熔点和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熔点为-205.02℃,沸点为-191.5℃。

2.化学性质:-可燃性:一氧化碳是易燃气体,它可以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不稳定性:一氧化碳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可以迅速分解,生成碳和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1.吸入一氧化碳会影响血液和呼吸系统:-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结合能力高于氧气,当我们呼吸大量一氧化碳时,它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无法有效地携带氧气到细胞。

-缺氧:一氧化碳的结合使氧气在血液中的含量降低,导致细胞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

轻度缺氧可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严重缺氧可导致昏迷和死亡。

2.长期接触一氧化碳可能引发健康问题:-神经系统影响:长期接触一氧化碳可导致神经系统问题,如头痛、记忆力减退、精神状态不稳定等。

-心脏影响: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还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心脏疾病。

教案:主题: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对人体的影响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教学步骤:1.引入(5分钟):-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一氧化碳?”-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一氧化碳的定义,并问学生他们对一氧化碳的外观和性质有何了解。

2.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15分钟):-介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等。

-介绍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和不稳定性。

3.讲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20分钟):-介绍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过程,导致血红蛋白无法携带足够的氧气到细胞。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1一、教学理念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和了解过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外,还可以避免重复与罗嗦。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

而在课题3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配合课本120页的习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化学教案-第五节 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第五节 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第五节一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用途及危害。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3.一氧化碳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三、教学难点1.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氧气、氢气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质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什么危害?(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三)课堂讲解与讨论1.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

2.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还原性、可燃性。

3.讲解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实验室制备一氧化碳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讲解一氧化碳的用途:燃料、还原剂、化工原料等。

5.讲解一氧化碳的危害: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及症状。

6.学生讨论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四)课堂实验1.实验一:制备一氧化碳。

2.实验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

3.实验三: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

(五)课堂小结2.强调一氧化碳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六)作业布置1.复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介绍一氧化碳检测仪的使用方法。

2.探讨一氧化碳在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3.分析一氧化碳中毒案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4.组织学生参加一氧化碳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师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如在加热条件下,一氧化碳将氧化铜还原为铜。

对话互动:教师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氧化铜变红了。

”教师继续引导:“这说明一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还原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堂练习
1.练习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作业布置
1.复习巩固: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一氧化碳的性质、中毒原因、预防措施等知识点,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实践应用:设计一道关于一氧化碳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拓展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有关一氧化碳的环保文章,了解一氧化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阅读能力。
4.问题思考:提出一道关于一氧化碳的思考题,如“如何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小组讨论:布置一道关于一氧化碳中毒预防的小组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辅导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完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作业评价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思考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氧化性等。
2.教学难点: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一氧化碳(CO)的性质和重要性。

2. 理解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

3. 掌握一氧化碳的命名和化学式。

4. 能够解释一氧化碳的主要用途和危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重要性。

2. 理解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提问和图像展示的方式引入学生,让他们回顾和讨论一氧化碳的重要性和对人体的危害。

2. 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重要性:
a. 介绍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易燃等。

b. 讲解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作为燃料和原料的用途。

3. 讲解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
a. 介绍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如不完全燃烧、车辆排放等。

b. 强调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如加强室内通风、定期维护燃气设备。

4. 演示实验:
演示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一氧化碳的危害和相关防范措施。

5. 总结与拓展:
a. 小结一氧化碳的重要性和危害。

b. 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拓展学生对一氧化碳的了解和关注度。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的互动讨论和演示实验的观察,评价学生对一氧化碳的理解和防范意识是否有所提高。

并能随时和学生交流,解答他们的问题和疑惑。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教案: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 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 能够描述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反应性。

3. 掌握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教学内容:1.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不与水反应,但与许多金属形成金属碳酰基化合物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易燃,密度比空气小2. 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 直接制备:由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产生- 间接制备:通过甲烷和水蒸气反应生成3. 一氧化碳的反应性- 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 与金属反应:形成金属碳酰基化合物4. 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危害:一氧化碳具有很强的毒性,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导致机体缺氧、中毒甚至死亡。

- 防范:确保室内燃气设备通风良好,不使用燃煤器具,使用一氧化碳报警器,及时维护和清洁燃气设备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讲述一氧化碳中毒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展示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

3. 进行实验观察,通过氧化铜和甲酸钠的反应来制备一氧化碳,并观察其反应结果和性质。

4. 讲解一氧化碳的反应性,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说明一氧化碳的反应过程。

5. 讲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6. 总结和归纳一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和应用领域,并布置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化学品:氧化铜、甲酸钠、试管、注射器等。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

3. 与一氧化碳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

评估与反馈:1. 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的积极性。

2. 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反应过程的理解程度。

3. 对一氧化碳危害和防范措施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2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2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的短文,内容可包括一氧化碳的性质、毒性、检测和预防方法等;
2.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自制CO检测仪,深入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3.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介绍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有毒等;
2.讲解一氧化碳的毒性,阐述它对人体的危害及对环境的影响;
3.介绍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如使用CO检测仪和血液中的一氧化碳结合率等;
4.讲解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如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燃气设备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2.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它对人体的危害及对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如使用CO检测仪和血液中的一氧化碳结合率等;
4.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体包括:
2.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环境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危害。同时,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九年级化学上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
3.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注重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化学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一氧化碳的学习将更具挑战性和探索性。学生对实验操作充满好奇心,但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尚需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待增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思考作业:
-思考一氧化碳中毒的机理,并尝试用图形或模型来解释这一过程。
-分析一氧化碳在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的安全使用方法,总结有效的安全措施。
4.预习作业:
-预习下一章节内容,了解其他有害气体的性质和防治措施,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5.创新作业:
-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与一氧化碳相关的公益广告,提高公众对一氧化碳中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一氧化碳的性质和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结合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一氧化碳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2.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展示一氧化碳中毒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一氧化碳性质的好奇心。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一氧化碳》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一氧化碳》教案

第2课时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和预防方法。

(3)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化学实验及相关分析,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认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实验分析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2)感受化学在科技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事物的两面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一、导入新课[导入]碳元素有+2和+4价,所以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今天开始学习有关一氧化碳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思考]同学们一定听说过煤气中毒的事例,煤气中毒实际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

它有没有颜色?有没有气味?能否溶于水?[观察]展示盛满一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观察气体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探究](1)把两支分别盛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水面是否上升。

(2)用拇指按住盛一氧化碳的试管口,从水槽中取出试管,松开手指让一位学生闻气体气味(提示用正确的操作方法闻气味)。

(3)按(2)同样操作从水槽中取出另一试管,滴入2滴~3滴石蕊试液。

[分析]把两支盛满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

如果气体能溶于水,试管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会把水压入管内,引起液面上升。

如果气体不溶于水,液面不会有变化。

[结论]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无气味。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跟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

[分析]因为一氧化碳无气味,所以一旦发生煤气中毒不易察觉。

由此说明,平时闻到的煤气味并不是一氧化碳的气味。

[总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我们在实验室应怎样收集它呢?[回答]排水集气法。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

2.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及预防措施。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检测方法。

2.难点: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空气成分,进而引出一氧化碳。

2.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a.颜色、气味、密度等。

b.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等特征。

3.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a.可燃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燃烧现象。

b.还原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过程。

c.毒性:讲解一氧化碳的中毒机理,让学生了解其危害。

4.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a.演示实验:使用检气瓶检测一氧化碳。

b.介绍其他检测方法:如红外光谱法、电化学法等。

5.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a.危害:一氧化碳中毒、爆炸等。

b.预防措施: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燃气设备、避免在密闭空间使用燃气等。

6.实验操作a.学生分组进行一氧化碳的检测实验。

b.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

b.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

8.作业布置a.复习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b.完成实验报告。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观察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在预防措施方面,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的预防方法。

4.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的理解程度。

2.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3.学生对预防措施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一氧化碳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安全意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

九年级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教案:一氧化碳九年级化学教案: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教学目标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重点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教学用品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

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引入]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

(集气瓶倒置)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提问]1.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2.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一氧化碳的毒性[提问]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问]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提问]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演示实验]CO的可燃性及产物的检验(课本P.97实验5-10)[板书]三、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回忆并回答: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完成化学方程式:可燃性讨论并回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结合实际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完成化学议程式的能力巩固CO2的检验方法巩固所学知识[讲述]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作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作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1、展示一瓶收集满的一氧化碳集气瓶让学生观察总结一氧化碳的相关物理性质。

2、把两支分别装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水槽的水中,观察水面是否上升。

3、根据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在实验室中能否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应该用什么方法收集呢?
4、让学生将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进行对比。

二、CO与CO2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氧原子,物理性质略有差异,它们的化学性质又是怎样的呢?【实验】一氧化碳的燃烧
【注意】一氧化碳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前必须检验它的纯度。

【探究活动】设计检验产物的方法,认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三、煤炉中可能发生的反应。

煤炉燃烧为何会产生蓝色火焰?
学生活动:书写化学方程式
小结:一氧化碳气体能燃烧
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2、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①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是怎样的?
②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③有人用煤火取暖,在房间和煤炉上各放一盆水可以预防煤气中毒,对吗?为什么?
④用煤火取暖时,怎样预防煤气中毒?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他们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做化学燃料,利用它的还原性冶炼金属。

了解到一氧化碳会与我们的血红蛋白结合,对身体有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二次备课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碳的氧化物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种,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
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这使它们性质差异很大。


面我们已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类比对二氧
化碳的探究,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内容?
二、自主预习
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121—122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
题: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一氧化碳用途
三、合作探究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比较CO 和CO2 的物理性质
色、态味溶解性密度
CO无色无味气
体难溶于水比空气密度
咯小
CO2无色无味气
体能溶于水比空气密度

根据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请回答
1、为了防止煤气中毒,有人在煤火上放一大盆水,行吗?为什么?
2、请选择收集CO的方法。

四、精讲实练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可燃性课件展示一氧化碳燃烧
现象:1)CO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2)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思考:1、点燃一氧化碳前应做什么工作?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二次备课2、煤炉里的煤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课件展
示煤炉燃烧)一氧化碳毒性课件展示观察现象并归纳结论:一
氧化碳及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
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一氧化碳有毒。

提出讨论问题: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2、用煤火取暖时,应该怎样防止煤气中毒?
3、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很少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
体?
4、如发生煤气泄漏,应该怎么办?
一氧化碳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课件展示分析实验现象及注意事项。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A、黑色粉末变
B、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C、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热
D、加热前先通CO 后加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CO不纯加热爆炸
2、实验结束后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CO 的目的:防止得到的铜被氧化
3、尾气应处理。

比较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
可燃性与水反
应与石灰
水反应
还原性毒性
CO
CO2
五、测评达标
有A、B、C、D四种气体,A和B、B和D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点燃都会爆炸;A和B化合生成C,C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 和D化合生成E;C溶解在E里生成F,F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