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分析及政策》课程考试复习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课程考试复习指南

一、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简单题;3.论述题。

二、考试内容

Part 1: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范式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范式(名词解释和运用宏观分析框架图进行分析的简答题)

1.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三个基本指标:价格、增长、就业

2.影响三大指标的主要因素是: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总供给(消费品供给、投资品供给、进口)、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膨胀→价格暴涨、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经济泡沫、失业率太低;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不足→价格下跌、通货紧缩、经济过冷、资产缩水、失业率过高;总需求=总供给:(±5%)总量平衡→国民经济运行稳定)。

3. 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宏观因素

备注:

①M0-现金,M1-现金+活期,M2-现金+活期+定期(货币供应量);

②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及非税收收入等)→减少→需求增加;反之,相反。

财政支出(包括财政预算及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增加→需求增加;反之,相反。

③双顺差→外贸流入增加→现有外汇管理体系(外汇只能由央行用人民币购买)→外汇占款比例提高→货币供应量上升→总需求膨胀

4.总结

分析宏观经济的切入点是对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进行分析,影响三大指标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供求关系变化,为了保证三大指标处于合理的取值范围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就需要采取措施不断调整供求关系;影响供求关系的宏观因素有货币因素、财政因素、国际因素,因此要调整这三大宏观因素,就要建立以央行调整货币政策、财政部调整财政政策、商务部调整国际政策的宏观经济基本框架。

(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进程(可能会出现在该阶段采用什么措施的简单题)

1.总需求膨胀(1984-1995.6)

前后3次调整总需求膨胀。1985年1月采取“双紧”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来减少货币供应总量,收缩社会总需求;1988年9月,国务院第二次解决总需求膨胀问题,仍是采取“双紧”政策,但没有继续实施到底,总需求膨胀还仍然存在,1989年之后基本放弃;1993年6⽉月,国务院第三次调控总需求膨胀,实施“双紧”政策,重点是治理金融秩序;到1995年6月,中国经济实现了第一次总量平衡,实现了软着陆。

2.总需求不足(1996.3-2000.6)

1996年3⽉月出现经济总需求不足的声⾳音;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行适度紧缩政策;1998年3月,国务院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财政借贷、加大基础建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1999年7月,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采取了3项措施,①启动投资(加⼤大政府投资、加大生产性投资),②启动消费(调整消费观念、启动信贷性消费),③启动出口(实行大面积和大幅度的出口退税政策);2000年6月,中国经济实现了第二次总量平衡。

3.总需求膨胀的再现(2003.5-2008.5)

2003年5月,经济界提出了投资品价格上涨过快、经济过热的观点;2003年9月,国务院对稳定的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针对投资品⽣生产部⻔门的过速扩张,采取了抑制投资过快的政策,在一系列紧缩性政策的作用下,总需求膨胀的苗头得到了抑制,2004年后半年、2005年、2006年宏观经济总量基本保持平衡;2007年,由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和现有外汇管理体制造成了总需求膨胀,政府采取了4项措施,①解决国际收支平衡(减少贸易顺差——减少出口和扩大进口、解决资本顺差——减少外资进入和促进对外投资),②改革外汇体制,③股市扩容、房产交易提⾼高税收,④解决价格上涨中的社会问题

4.总需求不足的再现(2008.8—)

2008年第4季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总需求不⾜足,国务院采取扩张性政策,启动内需,拉动经济,主要采取了3项措施:①启动投资(民生投资、生产性投资、资产性投资),②启动消费(收入性消费、信贷性消费、预期性消费),③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Part 2:21世纪初国际经济格局以及当今世界经济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机会

(一)21世纪初国际经济格局变动趋势的基本分析判断(简答题)

21世纪世界经济将处于低速增长期,亚洲经济成为快速增长区。世界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经济增长将过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教育、人才等资源的投入;二是经济增长将更多地转向保持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贸易结构变化,国际贸易方式创新,跨国公司及区域贸易的主导地位。

国际投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贸易和投资融合,也将大大促进世界生产一体化的进程。

国际金融的自由化、全球化将大大拓展金融国际化规模,推动金融监管国际化。

世界产业结构的高信息化、高科技化和高服务化将成为结构调整和变劢的主要新趋势,产业的国际转移将出现新变化。

(二)21世纪初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动趋势对中国经济的主要影响(简答题或论述题)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处于工业后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

主要影响有:①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影响(将科技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增长效益和质量的根本);②对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影响(重点放在加快高科技的产业化);③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④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发展开放型经济,但要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区域重点是提高区域经济分工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特色性和互补性);⑤对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积极作用)。

可能影响有:①外需下滑,贸易保护主义,出口面临挑战;②外汇储备资产缩水风险增大,多元化战略挑战;③长期以来跨境资本大规模流入趋势将有所改变。

(三)21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简答题或论述题)

1.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的中国对外贸易态势。

①出口总体上有望实现稳定增长,但位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低端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②进口将继续保持较大觃模,但更易受国际市场波劢的影响;③农业和部分制造业的竞争力短期内难有大的提高,面临进口产品冲击的可能性增大;④服务贸易将加快发展,但不外资企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⑤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将迚一步增多,应对贸易摩擦的任务艰巨。

2.当前的中国外贸趋势:也进入增速换挡期。

①随着土地、劳动力价格等要素禀赋优势的弱化,比较优势也相对弱化,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下,货物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下降的现象。我国货物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也将进入一个较以往低的新阶段;②外贸增长速度合理区间是高于世界贸易4-5个百分点,就能实现2025年中国货物出口占世界20%左右;③对外贸易正在从复苏步入增长轨道,但变数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