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合集下载

1-2感觉与知觉的分类

1-2感觉与知觉的分类
01
目录 02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感觉和知觉的分类
03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01
感觉的种类
心理学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把感 觉 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01
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
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02
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
的、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
时间 知觉
人除了在一定空间 中活动以外,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 中活动。
运动 知觉
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问题,是人 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人要想产生运动知觉,首先要确定 参照系。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例 如,鸟在飞,鱼在游,火车在动,河水在流 动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 人们所认识,就是运动知觉。
社会 知觉
是关于个体在一定社会环境中,
对客观事物社会性特征的知觉,社
会知觉包括:
(包括对他
人和自我的知觉)、


错觉
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 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引起错觉的原因很多,感知条件不佳、 客观刺激不清晰、视听觉功能减退、强 烈情绪影响、想象、暗示以及意识障碍 等都能引起错觉。现代心理学将错觉分 为以下七种:
嗅觉是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鼻腔 上部的嗅细胞所引起的,一般嗅觉的感 受性很高。
味觉是溶解于液体的化学物质作用
于舌头和软腭上的味蕾所引起的。
人基本的味觉有

种。
肤觉包括痛觉、触觉、压觉、温度觉, 这些感觉的感受器呈点状不均匀分布于 全身,痛觉是有机体的“报警系统”,它 提供着刺激物带来的危害信号。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感知觉的规律作为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中的知识点,需要我们先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我们*时经常说“我感觉很开心”“感觉自己萌萌哒”等这样的话语,但我们要知道,在心理学上,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感觉,指的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比如“这可真香啊!”“这个看起来圆圆的。

”就是对于感觉体现,通过这些话语我们没有办法很好的感知这个对象具体是什么。

而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如“这是一个大西瓜!”“这里有一个蛋糕。

”等。

那么在说到感觉规律的时候我们将从感觉和知觉两大板块分别进行阐述。

(一)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指感觉器官感受适宜刺激的能力,即感受刺激的能力。

比如你被针扎了之后觉得疼,说明你比较敏感。

(2)感觉阈限:由于每个人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较迟钝,有些人较灵敏——用什么来测量感受性的不同?于是就有感觉阈限,就是对于刺激的量的大小,多少的把握。

我们需要记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两者呈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比如,将针轻轻地放在A,B两人的手上,A可能在放到5根针的时候就感受到了针的存在,说明他的感受性就较高;而B则需要放到13根针才察觉到,说明感受性较低。

2.适应现象指的是长时间刺激在某一器官,感受性发生了变化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嗅觉适应。

那么在考试过程中,更多考察的就是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1)明适应:由暗→入明对强光的感受性降低(2)暗适应:由明→入暗对弱光的感受性提高3.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

我们将感觉对比划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这是根据刺激呈现时间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比如,“我于茫茫人海中一眼就看到了你”体现的就是同时对比,在人海这样一个广泛的范围中同时呈现时,将他人作为背景,与我们关注的对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3章 感觉和知觉《普通心理学》

第3章 感觉和知觉《普通心理学》
(二)感受性的发展变化
2. 感觉的变化也可以在不同分析器之间发生 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可以产生许多种感觉。这些感觉之间往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 ➢ 一般来说,一种分析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一种分析器的强烈刺
激,能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微弱的光的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 又如,强烈的噪音刺激,可以降低视觉感受性;强烈的光的刺激,可以降低听觉感受性。 生活中也可以利用这些变化,如呈现音乐的方法可以减轻牙科手术中病人的疼痛。
知觉
注意
人格
动机
《普通心理学》
思维
情绪
记忆
✩精品课件合集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感 觉 第二节 知 觉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导入
• 在实际生活中,任何客观事物的属性都不是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人们在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进行反映时,是把其个别属性作为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与整个事物同时反映的。这种 对客观事物进行信息整合而形成客观事物的整体映象就是知觉。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就是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觉 阈限值越小,感觉能力越强,感受性越高;反之,感觉阈限值越大,感觉能力越弱, 感受性越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三、感受性及其发展变化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的高低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绝对感 觉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即达不到这个最小刺激量的刺激就不会引起感觉。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公式表示为: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1.认知发展与教育(1)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 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用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 [辅导讲义]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是衡量感觉的一个 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 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 和差别感觉阈限 来衡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 限度。

女口: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 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

差别感受 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女口: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 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 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 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 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 如△(3)(4)(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果以I 表示原初刺激的强度,I 表示刺激强度的增加量,那么, 内,则有如下关系式:△ 1-——=KI这就是韦伯定律。

K 是个常数,当I 的大小不同时, A 同。

作用:感觉性和感觉阈限的研究,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招聘教综必考的感知觉规律

教师招聘教综必考的感知觉规律

教师招聘教综必考的感知觉规律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⑴感觉适应内涵: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典例:①暗适应(明→暗)从外面进入电影院,需要适应一会儿才能看清里面的东西。

②明适应(暗→明)刚从电影院里出来,觉得外面的阳光很刺眼。

③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⑵感觉对比内涵: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典例:①月明星稀(同时对比)②吃过糖之后吃橘子觉得很酸(继时对比)⑶感觉后效(感觉后像)内涵: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典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⑴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内涵: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典例:感冒鼻子不通气,吃不出食物的香味⑵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内涵:某种感觉系统的不足由其他感觉系统弥补典例:盲人的听觉很灵敏⑶联觉内涵: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典例:①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②欢快的歌曲///知觉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内涵:面对众多客体,自觉区分出对象和背景影响因素及典例:①强度律—安静时突然一声巨响②差异律—鹤立鸡群③活动律—老师上课时边走边动边做手势④新颖奇特性—儿童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⑤组合律—知觉对图形的组织原则2.知觉的理解性内涵: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用词语进行说明的加工过程。

影响因素:知觉者过去的知识经验典例:①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知觉的整体性内涵: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影响因素:①知觉对象的特点②各部分的强度关系③各部分的结构关系④知觉者的主观意识与经验典例:①一叶知秋②窥一斑而知全豹4.知觉的恒常性内涵:客观事物本身不变,条件变化,知觉映像仍不变。

影响因素:视觉线索典例:颜色、亮度、形状、大小、声音、方位恒常///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感觉和知觉概念、种类、规律和基本特征

感觉和知觉概念、种类、规律和基本特征

嗅 觉 一滴香水扩散到三个房间的套房
触 觉 一只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处落在你的面颊
温冷觉 皮肤表面温度有摄氏1度之差既可觉察
(二).知觉的概念
1、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区别:
1.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他的产生主要
感觉和知觉概念、种 类、规律和基本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二、感觉的种类 三、知觉的种类 四、感觉的基本规律 五、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一).感觉(sensation)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 人的感官。
4.味觉(sense of taste)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5.皮肤觉(skin sense)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皮肤觉(肤 觉)。
皮肤感觉可以分为触觉、冷觉、温觉、痛觉等。
6.动觉
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 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 频率越大,听到的声音就越高。
音响
音响是指听到声音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声波振幅,振幅 越大,声音就越响;振幅越小,声音越轻。
响度的单位是分贝,一般超过120分贝的声音就会使人耳 产生痛感。
音色
音色,也叫音品,主要由声波成分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3.嗅觉(sense of smell)
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7.平衡觉
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作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 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二)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二)
规章制度中规定,“电话响铃三声之内必须接听”, 这个规定就是根据宾客的时间知觉特点来设定的。在服务 工作中,要求每个部门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客人解决一切 问题,尽量减少客人长久等待的感觉。这一点对于前厅部 和餐饮部尤为重要。客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目的地或者中 转地,希望在最短的时间解决休息和饮食问题。所以我们 需要准确快捷地办理手续,平稳迅速地送客人进入客房。 客人进入餐厅时,点餐后尽快为客人送上美味的菜肴。过 程迅速、快捷、并能得到准确结果才是客人所需要的。因 此,作为饭店服务人员干一切事情都要快、准,要有强烈 的时间观念。
2、形重错觉 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 3、大小错觉 初升或降落时的太阳和月亮看起来好像总比它们在 我们头顶上时要大些。这种错觉的产生是因为初升 或降落时的太阳和月亮是和树木、房屋相比较的, 而头顶上的太阳和月亮是同辽阔的天空来比较的。
4、方位错觉 在海上飞行时,由于水天连成一片,失去了自然环 境视觉参考标志,飞行员很容易产生“倒飞视觉”。 这时飞行员要靠仪表来判定飞机的状态,否则会造 成倒飞入海的事故。 5、运动错觉 下车后一段时间,如果躺在床上,还觉得床像车厢 一样在运动。 在桥上俯视桥下的流水,久而久之就好像身体和桥 在摇动。
(2)对他人性格的知觉 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就可以预测 这个人在一定的情境中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例如我们知道某 人热心、讲义气,那么就可以预测在紧急情况下他会挺身而 生、见义勇为;相反,我们知道另一个人自私、冷漠,那么 我们也可以预测在紧急情况下他会退避三舍甚至逃之夭夭。 (3)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某人的行为判断 他的职业;二是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识,例如对 于老师这一角色,认为他的行为标准应该是谈吐文雅,学识 渊博、仪表端庄等。

感觉与知觉概念、种类、规律与基本特征

感觉与知觉概念、种类、规律与基本特征
是靠视觉获取的。
感觉和知觉概念、种类、规律和基本特征
(1)视觉的适宜刺激时波称为380~780毫微
米的光波(电磁波)。

400
可见的光谱
蓝绿
黄橙
500
600
波长(毫微米)
红 700
感觉和知觉概念、种类、规律和基本特征
(2)颜色视觉
①颜色的基本特性: ❖颜色(color)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颜色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种特性。这些特性是由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sensitivity)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 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是不同的。 ❖通常,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觉和知觉概念、种类、规律和基本特征
(2)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
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是指 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概念、种类、规律和基本特征
区别:
1.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他的产生主要
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 特性。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 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2. 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 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
人的感官。
感觉和知觉概念、种类、规律和基本特征
➢ 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 和全貌。
➢ 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感觉的作用(意义): (1).感觉是认识的开端; (2).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知觉的基本规律

感知觉的基本规律

感知觉的基本规律人们的感知觉是通过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的作用而发生的。

从感觉器官到大脑,传递的信息是被加工处理过的,这种信息加工可能是受到情感、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的感知觉存在着很多基本规律。

其中,感知觉有以下几个基本规律:一、至少存在5种感官人们的感官器官至少分为五种,分别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每种感官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来感知不同的刺激。

例如,视觉感知通过眼睛,听觉感知通过耳朵,触觉感知通过皮肤等。

二、对于同一刺激,不同人的感知可能存在差异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语言、经验和情感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刺激的感知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对于颜色的感知就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语言中,红色和橙色可能视为同一种颜色,而另一些语言则将红色和橙色视为不同的颜色。

三、周围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感知人们的感知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例如,在黑暗的环境中,人们的视觉可能会受到限制,虽然依然可以看到周围的物体,但是其颜色和形状等信息可能会受到影响。

四、注意力和期望影响感知注意力和期望是人们感知觉的两个重要因素。

当人们集中注意力观察某个刺激时,他们的感知就会更加准确;而当期望和预知性的信息存在时,人们的感知也可能受到影响。

例如,当一切东西都被标榜为“无糖”的时候,很多人就可能会认为即使尝到了很甜的东西,其口感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五、大脑对于感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人们的感知信息从感官器官传递到大脑,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加工处理。

到了大脑,感知信息通过神经网络进行分析、组合和索引等操作。

这种加工过程使得人们的感知信息变得更加全面、有用、个性化和适应性。

感觉和知觉的变化规律

感觉和知觉的变化规律
5.一个人穿不同的衣服,改变了发型,别人还是能认识他 ,这是因为知觉的选择性。(09高考)
6.外国客人用英语与服务员交谈时,英语程度高的服务员 能很快明白客人的意思,而英语程度低的服务员却听得很 吃力,这是因为知觉的理解性。
LOGO
1.有人研究发现,在绿光下人的听觉会提高,在红光下听 觉会降低,这是因为感觉有适应作用。(09高考)
2.一个人换了不同的发型或衣服后,他的亲友仍能认出他 ,这是由于知觉的整体性变化规律引起的。
3.一般来说,性格开朗的人喜欢颜色鲜艳、款式新奇的 服装,性格内向的人则喜欢朴素一点的服饰。
4.熟练的制茶工人凭嗅觉就能判断茶的品质,这是因为感 觉的生活实践作用。
整体的整体性可以保持客观事物一些关键的、相对稳定的属性 和联系,这样即使事物的某些非根本属性改变了,我们仍然可 以准确地反映该事物,从而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一首乐曲只要旋律不变,无论用什么乐曲演奏,我们都会 把它知觉成同一首曲子;一个人换了不同的衣服或发型后,他的 亲友仍然能认识他。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的程中,人总是借助已经获得的 有关知识经验,对当前感知的事物进行 加工处理,并通过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 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二、感觉与知觉的变化规律
LOGO
(一)感觉的变化规律
1、感觉的适应作用
当某一事物以固定的强度持续地刺激感受器官 时,人对这一事物的感觉能力会发生一定的变 化,这种变化就是感觉的适应作用。
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能用感觉的适应作用 来解释的?
例如:
视觉:明适应和暗适应。
听觉:对强烈的刺激很难适应。
觉的
A.相互作用 B.整体作用 C.适应作用 D.生活实践
作用
3.在宴席中,客人吃过甜点后,应先上一道茶,然后再上水果,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感觉和知觉的规律在教学中运用感觉和知觉的规律,那可真是个大有作为的好主意。

想象一下,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满脸困惑,眼睛盯着黑板,就像小猫盯着不动的鱼。

这个时候,老师要做的就是把那些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起来。

我们说,感官可是我们通向世界的窗户,感觉和知觉就像那窗帘,拉开一点儿,阳光就洒进来了。

想要让学生们的眼睛闪闪发光,得从他们的感觉出发。

视觉这块儿,咱们得用点心思。

可以试试用颜色鲜艳的教具,五颜六色的书本,甚至用些有趣的图案。

谁说数学就只能是黑白相间的公式?可以试着用各种图形,把问题变得形象些。

比如说,教学生乘法的时候,用比萨饼的切法,哦,那真是个绝妙的点子!想象一下,一大盘比萨,被分成几块,孩子们不仅能看到,还能想象出味道,口水直流。

这样一来,乘法就变得简单又好玩了。

听觉也不能落下。

课堂上,偶尔放点儿轻音乐,或者用有趣的声音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听觉刺激可以帮助他们集中精力。

想象一下,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突然听到一声“哔哔”,哎呀,心里就会瞬间有一种好奇,想看看发生了什么。

用声音来制造悬念,让学生们的耳朵“竖起来”,这可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多了。

嗅觉在教学中,虽然用得不多,但偶尔试试,效果也是杠杠的。

比如说,科学课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些气味明显的材料,像是柠檬、薄荷,或者一些香料。

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闻闻这些气味,猜猜是什么。

这样,不仅能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还能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教育这事儿,就像做菜,调味料一定要用得当,才能让学生的脑袋瓜儿里,满满都是知识的香味。

再说说触觉。

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动手的环节,比如实验、游戏,让孩子们亲自动手。

用手去感受,才能更深入理解。

有些理论知识,就像干巴巴的面团,必须揉一揉,才会变得柔软。

想象一下,科学实验的时候,孩子们用手去捏捏各种材料,变得生动而有趣。

小小的手,摸到的是知识的温度,学起来也就轻松多了。

咱们别忘了情感的力量。

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分享一些自己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温度,那就是加分项。

在职教育硕士心理的生理基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在职教育硕士心理的生理基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一、概念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3、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域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4、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5、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7、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

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8、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0、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1、知觉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12、*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3、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感受野——20世纪60年代后期,研究者采用微电极技术研究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加工,发现当呈现某种特定刺激的时候,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据此可以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

论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论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论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论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如下: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个别属性即1个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气味等。

例如苹果的颜色是红色,即视觉。

味道是甜的,即味觉。

气味香的即嗅觉。

这些都是感觉现象。

像这种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叫外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但如果吃了毒苹果就会感觉到胃疼肝疼等身体内部状况及器官变化的状态的感觉,这叫做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

当然你在吃苹果或者摘苹果都会运用关节肌肉操作,这种关节肌肉的感觉叫做运动觉。

如果你爬到树上在摘苹果的时候感觉自己重心不稳,摇摇欲坠快到摔倒,失衡了。

这是平衡觉的反映。

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都叫做内部感觉。

所以感觉在分类上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整体属性即1个事物所有个别属性的集合,可理解为把其形状、颜色、味道、气味等全部合在一起。

例如把苹果的颜色、气味、味道等合在一起,我们看到这个事物立马反应是苹果。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

3、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与区别:首先要明确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虽然知觉比感觉复杂,但是感觉和知觉也有相同的一面。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

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在这个过程中同感觉同时进行。

1-3感觉与知觉的规律

1-3感觉与知觉的规律

知觉理论与市场营销
运用知觉的选择性原理帮助消费者确定购 买目标。消费者走进商场或超市时,各种琳琅 满目的商品同时作用于消费者的感官,但他们
01 并不能同时认识并反映这些商品,而只能对其
中的某些或某一商品具有相对清晰的感知。
知觉理论与市场营销
运用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原理开展营销
活动及广告制作。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原
联觉就是感觉的相互作用之一,其中以颜色感觉的联觉 最为突出。色觉可以引起温度觉,如红、橙、黄等有温 暖感(称暖色),而蓝、青、紫则会有寒冷感(称冷 色)。色觉还可以引起轻重感,如室内家具如果使用浅 色系的颜色就会给人轻巧的感觉。
感觉的基本规律
04 感பைடு நூலகம்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人的感觉性在生活和劳动实践的长期锻炼中是 可以大大提高和发展的,特别是通过事活动和某些 特殊训练,提高到常人不可能达到的水平。随着个 体年龄的增长和生活实践的丰富,人的感受性会随 之逐渐发展,不同人的感受性之间呈现出极大的差 异。
务。
众志成城
全民抗疫
知觉的基本规律
02 知觉的整体性。
客观事物是由不同部分、不同属性组成的,但我 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 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 性。知觉的整体性往往取决于四种因素。
知觉的基本规律
03 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我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 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 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01
目录 02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感觉和知觉的分类
03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01
感觉的基本规律
感觉的基本规律
01 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赖性。

知觉及知觉规律

知觉及知觉规律

感觉的规律和知觉的基本特征这部分知识在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属于常考点,比较重要而且容易混淆。

我们在备考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不仅要进行准确识记,更要结合例子去理解知识点,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部分知识点一般以单选题为主。

下面我们就对这两部分知识点进行辨析。

知识点一:感觉的规律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一个感觉器官对应一种感觉能力。

要想产生感觉,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感觉能力,另一个是外界的刺激。

例如,产生听觉,一方面听力要好,就是我们说的感觉能力;另一方面要有足够大的音量,就是我们说的客观刺激。

在心理学上把感觉能力称之为感受性,把客观刺激的大小量值或范围称之为感觉阈限。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是反比的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则越差;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则越好。

用例子来理解:我们在体检测视力的时候,视力越好的人,对于越小的字符看的越清楚,而视力差的人只能看清楚大的字符。

视力就是感受性,测视力字符的大小就是感觉阈限,所以两者之间是反比的关系。

绝对感受性是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例如,某人在一杯水中添加2g糖刚刚能尝出甜味,那么刚刚尝出甜味的能力是绝对感受性,而2g糖则是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例如,10人的合唱团加进去4个人后,刚刚感觉到合唱音量变大,刚刚感觉出音量变大的感觉能力是差别感受性,音量变大的量值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知识点二: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适应:在持续的外界刺激下感觉能力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嗅觉适应。

我们看完电影从放映厅出来觉得外面光线刺眼,很快就习惯了,这是明适应;而刚刚进入放映厅开始看不见,慢慢看得清了,这是暗适应。

感觉对比:月明显得星稀、黑人显得牙白,这是几个刺激同时出现,所以是同时对比。

而先吃糖果后吃西瓜,西瓜吃起来不甜,是几个刺激相继出现,是继时对比。

1-1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1-1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2. 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指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 客观刺激量。感觉阈限包括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 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 激量。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 物间的最小差异量。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 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和差别 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觉越丰富、越精确,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
03 知觉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也影响着感觉的鲜明性和精
确性。
04
感觉的测量
感受性: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 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感受性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 的基本指标,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受性(即感觉能力) 是不同的。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脏六腑的情况。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 要的意义,是人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 面的重要先导,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 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 础。
认识
情感
行为
02
什么是知觉?
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整体,并知道它的 意义,这就是知觉。
01
目录 02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感觉和知觉的分类
03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01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个
体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感觉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通过感觉,可以分辨事物的颜色、明
度、气味、软硬等外界特征,而且通过
感觉也能反映人体各部分(眼、耳、鼻
、舌、身、四肢)的运动和人体内部五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 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 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

分别简述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分别简述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分别简述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1. 感觉的规律:
- 感觉器官的发育不平衡:学前儿童视觉和听觉发育较好,而味觉、嗅觉和触觉发育相对滞后。

- 感觉活动较为单纯:学前儿童的感觉活动较为单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 感觉活动容易疲劳: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感觉活动容易疲劳。

- 对感官刺激的敏感性较高:学前儿童对新奇、鲜明的感官刺激反应较为敏感。

2. 知觉的规律:
- 知觉活动具有片面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往往只关注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或特征,缺乏全面性。

- 知觉活动缺乏稳定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情绪的影响,缺乏稳定性。

- 知觉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念形成较为困难。

- 知觉活动具有主观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容易受到个人经验、兴趣和需求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儿童感知能力
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辅导讲义](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

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早在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果以I表示原初刺激的强度, I表示刺激强度的增加量,那么,在一定的范围内,则有如下关系式:I--- = K I 这就是韦伯定律。

K是个常数,当I的大小不同时, I 的大小也会不同。

作用:感觉性和感觉阈限的研究,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如能了解、掌握学生感受性水平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对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和就业指导都具有积极作用。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l 感受性的变化:人的各种分析器的感受性会随条件和机体状态不同而发生变化。

(1)感觉的适应适应:指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可以使感受生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例:视觉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触觉适应:戴眼镜,戴手表等;味觉适应:厨师做菜,若做多了就会越做越咸。

听觉一般较难适应。

痛觉则根本不能适应或很难适应,这具有自我保护作用。

作用: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对人们感觉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2)感觉的对比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时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有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同时对比图)。

继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吃糖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酸,吃苹果之后再吃糖会觉得糖更甜。

作用:研究对比现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业产品、艺术品、生活用品等等各种设计都要考虑到感觉的对比现象。

大型的人物雕塑,如果就按人体的比例直接放大就不好看。

教学中的直观教具的制作,也要考虑人的感觉的对比现象。

(3)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强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如:泡沫的摩擦声,让人产生冷、起鸡皮疙瘩;微弱的声音提高人的视觉感受性;拔牙不用麻药的实验等。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现象相当普遍,其一般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其他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

l 联觉(这种现象不属于感受性的变化规律)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最常见的是色觉所引起的温度感觉。

如:红橙黄-----暖色(给人温暖的感觉);-----进色(给人接近感)蓝青紫-----冷色(给人寒冷的感觉);-----退色(给人深远感)色调的浓淡不同,引起人的轻重感不同----两个同样大小同样质地的球,黑色给人重的感觉,白色给人轻的感觉。

不同色调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红色使人兴奋;蓝色使人镇静,黑色使人感到凝重等。

作用:联觉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l 感受性的发展:人的感受性,无论是绝对感受性,还是差别感受性,都具有巨大发展的可能性。

人的感受性的发展依赖于以下条件:(1)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2)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

(3)感官的机能补偿作用。

(二)知觉的特性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受主客观条件折影响,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

知觉过程的心理规律可以归纳为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分份繁多样的,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凡是在某一时间内被清晰地知觉到的事物,我们称之为知觉的对象。

与此同时,只被比较模糊地感知到的事物,就成为衬托这种对象的背景。

(儿子看卡通片,别人叫他,没听见;上课注意听讲,其他声音就模糊了。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些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例:P、48双关图;听课与开小差的互换。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l 客观因素:(1)觉对象的强度:有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的影响。

强度大的对象容易被我们选择为知觉的对象。

(2)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对象与背景差异越大,越容易从背景中选出知觉的对象。

例:白纸黑字,如果是黑纸黑字将会怎么样呢?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雪地里的白羊(黑羊)(3)对象的活动性(运动变化):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刺激物容易被选为知觉的对象。

例:小孩玩虫子闪烁的霓虹灯广告声音的起伏变化(和尚念经、不规则的打鼾声)(4)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容易选有明显特征的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

例:公鸡母鸡----易辨雌兔雄兔----扑朔迷离有无明确的目的l 主观因素:有无积极的态度知觉者的兴趣、爱好、情绪状态制作使用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改作业用红笔的道理讲课为何要求抑扬顿挫的道理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有不同的属性,但人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因素:l 主观轮廓: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它的部分或属性常常是分别作用或先后作用于人的感官,有时甚至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对人发生作用。

尽管它们在客观上可能是不完备的,但在人的主观上却能被全面地知觉。

l 在整体性知觉中,物体的各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关键性的,最具代表性的,强的部分,往往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整体知觉。

而弱小的部分却常被忽视。

如:人物漫画:李金斗、马三立、国外球星等。

l 在整体知觉中,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起重要作用。

刺激物的个别部分或属性改变了,但各部分的关系不变,仍能保持整体的知觉。

如:一首曲子,不同人唱,不同乐器弹奏,人都会知觉为同一乐曲。

各部分关系发生变化,知觉的整体形象就会发生变化。

如:正方形、与菱形,都是由4条相等直线组成的封闭图形,但线条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人的知觉就不同了。

l 知觉的整体性有赖于人的知识经验。

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常常运用经验对残缺部分进行补充整合,从而获得整体映象。

如:121314 A13 C 由于经验的作用,13,有时被认为是13,有时却被认为是Bl 如果感知的对象是没有经验或不熟悉的,那么知觉更多地依赖于感觉。

接近组合、相似组合、闭合、连续等因素感知为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在感知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们,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如:观赏自然景观,导游说这是…… 火烧云,象……l 知觉的理解性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有丰富的经验,才能理解对象,理解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知觉的速度和完整性。

没有见过中国版图的农村老太太,看玉华洞中的“中国版图”时,就看不清;老驾驶员能通过听发动机的声音来判断汽车是否正常。

等等。

l 语词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可以加快理解对象。

如桂林有一景:“张果老倒骑驴”l 个人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定势等,对人的知觉理解也有重要影响。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视知觉的恒常性表现最为明显:大小----------远近看物体(透视感)距离的改变形状----------不同角度看门等角度的改变亮度----------阳光下与黄昏时,粉笔总是白色的明度的改变颜色----------颜色不会因为光线的强弱而改变明度的改变知觉的恒常性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

它能使人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认识事物,从而使人有可能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改造世界。

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人就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

二、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环节。

在这一复杂的认识过程中,起点是感知教材,并获得有关教材的较丰富的、全面的正确的感性认识。

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根据感受性变化发展规律及知觉基本特性,正确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1、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指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优点:生动、形象、逼真。

缺点:其本质属性易被非本质属性掩盖,容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教具直观:也叫模象直观,指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

优点:可以突出事物的重点与本质,操作方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缺点:模象直观毕竟与实物不完全相同,容易造成低年级学生对模象的误解。

(3)言语直观:是通过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生动具体的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优点:灵活、经济、方便。

缺点:所反映的事物形象在完整性、鲜明性、正确性方面不如直接感知。

以上三种直观教学形式各具特色,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三者应相互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