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行为动词

合集下载

新课标中部分行为动词界定

新课标中部分行为动词界定
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
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 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 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查阅 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 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
《标准》中有的行为动词前加有 “初步 ”、“大致 ”、“简单 ”等词,其对应的水平比原行为动词的水平低。
1-1、2- 1、 3-1 的共同知识点
1- 1课标
通过实验认识电场, 会用电场线、 电场强 度描述电场。
课标解读 用电场线描绘两个等量异 种点电荷周围的电场。
通过实验认识磁场, 会用磁感线、 磁感应 强度描述磁场。 知道 磁通量。
用磁感线描绘通电直导线 周围的磁场。
2-1 课标 了解电场与电场强 度,
知识
与意义 ,认识经典力学的实用范围和局限性
体验
知识
( 6)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
. 举例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
体验 知识
了解( A )了解( A ) 理解( C)理解( C)
反应( B) 了解( A )了解( A )认识( B ) 反应( B) 理解( C)了解( A ) 初步了解了解( A ) 初步了解 了解( A ) 反应( B) 了解( A ) 反应( B) 了解( A ) 反应( B) 理解( C)
(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现象
. 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
知识
( 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体验
( 1)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 认识发现 知识
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 ,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

从“课标”的“行为动词”技能要求探究区域地理的有效性复习方法

从“课标”的“行为动词”技能要求探究区域地理的有效性复习方法

容, 以及 运 用 信 息 手 段 ( 包括地 图、 图表、 文字资料) 方 面 几 乎囊
括 了 高 中地 理学 习 的各 个 方 面 ,即包 含 了 当今 区域 地 理研 究 的 所 有 内容 ( 包括位置 、 自然 环 境 、 社会经济环境、 区域 整 治— — 发 展 方 向和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和 地 理 研 究 所使 用 的各 种 方 法 ( 包 括 运
虽 然 高 考 大纲 中没 有 明确 列 出区 域 地 理 ( 世界地理) 的 考 查
内容 , 但在“ 福 建省考试说 明” ( 2 0 1 2 年) 其 所 列 的考 试 范 围 中 有

句话 : 地 理学科考试范 围包括 , …… 以及 《 全 日制 义 务 教 育 地
理课 程标准 ( 实验 稿 ) 》( 下 称“ 义务课 标 ” ) 规定 的……、 世 界 地 理、 中 国地 理 中 相 关 的 内容 。也 就 是 如 何 做 好 复 习世 界 、 中 国地 理 中 的部 分 区域 内容 , 也就 关系 到学 生 未 来 高 考 能 否 取 得 好 成
以下 几 方 面 问 题 :
1 . 义 务“ 课标 ” ( 区 域地 理 ) 与“ 高考 ” 的 关 系
本 方 法 可 以清 楚地 得 知 : “ 义务课标 ” 在 掌 握 知 识“ 技能 ” 方面 的 要 求 不 是 很 高 的 。正 如对 地 理 技 能 的要 求 只 停 留 在“ 说 出” 、 “ 描 述” 、 “ 简单分析 ” 、 “ 简单概括和 归纳” ,虽 也 有 评 价 学 生 能 否 实 现知识的迁移, 但“ 义务课标 ” 的要 求 总 体 上 偏 重 于 “ 描述 ” 等 简 单“ 行 为 动词 ” 的层 面 上 。不 过 , 就“ 课标 ” 要 求的定性描述 的内

课标行为动词,有效教学设计的价值指向

课标行为动词,有效教学设计的价值指向

着 思考 的核心 。 问题 “ ” 锚 的抛 出源 于实 际 , 合生 活逻 符
辑 , 实有 效。 真 在学生 通过探究过程与体 验 , 得充分 的 获 情境 支持之后 , 要求“ 介绍 ” 分析” “ 出中华文化 衰微 的特 点 、阻碍” “ 皮影戏在 中国继续发展 的原因以及 “ 拯救 ” 的 措施 , 既体 现出“ ” 锚 的思考价值 , 又贴近 学生的“ 最近发

— —
因的认识 , 符合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的思维规律 。 在 近代文化衰微后 , 第三篇中设 置一个“ 字 , 续” 在一定程度 上表达 出中华文化 发展 的历史逻辑 , 有利 于实现态度 、 也 情感 、 价值观的 目标 。
2 在问题 中精心设计行为动词 . 四个 问题都能 紧扣情境 ,通过安置特定的行为动词
展 区 ” 。
“ 皮影戏 ” 曾经辉煌过 , 想一想 : 但 究竟是 现状却不容乐观。 当年的 什 么原 因阻 碍 第三篇 : 创造 中 制作 和表演艺 人如今 已 了皮影 戏 在 中 续 中华文 华文化 年逾百 岁, 门精湛的技 国的继续发展? 这 化之 壮丽 的新辉 艺眼看着就要失传。 而当 们 怎样 才 能 我 篇章 煌 今, 越来越多 的娱乐方式 拯 救 这 门璀 璨 使得皮 影戏 在人们 心 目 的艺术 , 重新赋 中的地位 予 它 全 新 的生 落千丈。 命力呢?
过程中 , 我们不可能有模式 , 应根据 不同的课 , 作不 同的
但 有一点是灵魂 , 那就是 , 充分利用教材所 赋予的语文精
不可能上成历史 、 社会 、 自然课 , 但是 , 文课本身 的人 文 处 理 , 语 所谓 “ 因材施教 ” “ 、教无定法 ” 的就是这个道 理。 说 功能却是不能否认的。 做为语文教师 , 从一开始就应知道 , 我们需经过一个大洗礼的过程 , 当然 , 这需要我们刻苦学 神 。 只有这样 , 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

初中地理课标行为动词与教材分析——以人教版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为例

初中地理课标行为动词与教材分析——以人教版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为例

12忖密蠶鷲獴程教材初中地理课标行为动词与教材分析—-以人教版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为例□杨去洁郭亲昌/妥茨师范女席资源琢境修配摘要:文章通过对地理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进行分析,了解教材重点内容,明确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注意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地理课标;初中教材;行为动词当今世界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环境等理念,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国家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加速推进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进程。

在此基础上,2012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

赵玉莹⑴通过对新旧版本课标和人教版新旧教材比较分析后认为,新的地理教科书体系结构变化不大,重点内容删减得比较少,新增知识较多,正文知识表述更加明确,图像更加丰富多样。

针对这些变化提■-4+--”+”---41111FF”一--F―+”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所以,讲义要通过正文、活动、图像等系统努力呈现一些“情境”,通过师生或生生的协作互动,对学习资料进行搜集、分析,提出假设并验证,最终达成“意义的建构”一学生获知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天文辅导讲义的实践效果重构后的讲义很容易让学生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使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抽象、空间能力要求高的天文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从简到难,掌握枯燥、晦涩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可能按照已有的天文书籍听教师讲课或自学,围绕一些彼此孤立的问题进行“师生讨论”或“生生讨论”,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的不足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不利于进一步学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根据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3年级)数的运算:2.(2)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3. 能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第一条要求的维度目标为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口算,学习水平为理解,学习内容是百以内的加减法。

能理解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口算的算理,达到运算结果正确且流畅地进行口算的程度。

其他重要信息必须是百以内。

第二条要求的维度目标为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计算,学习水平为理解,学习内容是两位数的加减法。

能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式题,并且通过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而这些已在前一课时学习过,所以,本课着重解决的是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把计算方法最后抽象到“相同数位的数相加”这一算法,以便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优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以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形成经验,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那就是学生学新课之前已掌握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也就是说学生能类推出本节课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劣势:但是学生对于枯燥的计算并不感兴趣。

所以,赋予课堂生动的讲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成了教师的难点。

而且还会有几位学生还需要教师不时进行引导和提示,通过多次的实践慢慢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依据:通过对课标和教材分析,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应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行为动词解读及其教学启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行为动词解读及其教学启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行为动词解读及其教学启示行为动词描述的是数学学习应该达到的相应水平和程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2022年版课标”)的附录2中对行为动词进行了解释,虽然文字不多,但是意义重大。

深入了解行为动词的基本含义和使用规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2022年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而且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学所应达到的相应水平和基本程度,同时,有助于我们规范拟定和表述课时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我们依据2022年版课标理念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行为动词这一名称,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2011年版课标”)的附录1中,2022年版课标对原来的表述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和补充。

下面,从结果目标行为动词和过程目标行为动词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谈一谈目标行为动词对我们规范拟定教学目标的教学启示。

一、结果目标行为动词2022年版课标规定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两大类。

数学四基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属于结果目标,结果目标对应的行为动词分为四个水平,从低到高,分别是“了解”“理解”“掌握”“运用”。

“了解”是结果目标中的最低水平和最低要求,“运用”是结果目标中的最高水平和最高要求。

下面,对这四种水平的行为动词进行相应解释。

了解是指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与2011年版课标相比,2022年版课标关于“了解”内涵的表述没有改动。

“了解”是结果目标的第一水平要求,它的同类词是“知道”“初步认识”。

在这里,我们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不能随意使用“初步”二字,“初步认识”是2022年版课标中的一个规范行为动词,在所有行为动词中仅此一个行为动词带有“初步”二字,平时大家经常喜欢用“初步了解”“初步理解”表述教学目标,其实“初步了解”“初步理解”都不是规范的目标行为动词,这一点要引起足够的关注,我们不能随意在规范的行为动词前面添加“初步”,这样会导致目标表述不规范的问题。

课标中行为动词理解和掌握的含义

课标中行为动词理解和掌握的含义

在课标中,“理解和掌握”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行为动词,它们在知识技能层面上具有特定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理解”。

理解是指对知识、技能、概念、原理等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在课标中,理解不仅仅是知道某个概念或原理,而是要能够把握其本质、内涵和外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接下来,我们来看“掌握”。

掌握是指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标中,掌握不仅仅是知道如何做,而是要能够熟练地、准确地完成相关任务。

掌握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练习、实践和反思,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

“理解和掌握”在课标中的含义是相互关联的。

理解是掌握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了知识、技能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们。

而掌握则是理解的深化和扩展,只有通过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因此,在课标中,“理解和掌握”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思考、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水平。

物理课程标准部分行为动词解读

物理课程标准部分行为动词解读

课程标准部分行为动词解读
一、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属于理解水平的
1、“了解”水平
属于“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主要有了解、知道、描述、列举、说出、举例说明、说明等,这些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复述,即把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回忆,按问题的要求陈述出来。

2、“认识”水平
对于认识水平的学习要求,不仅需要通过回忆提取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还要对所学这些知识有所领悟,能在具体问题中辨认和识别它们。

3、“理解”水平
属于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有理解、解释等。

理解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转化,即能够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现知识的本质特征。

一下内容要求都属于理解水平。

理解密度。

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理解压强。

理解欧姆定律。

理解电功和电功率。

二、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
是对所提出的项目能独立地进行操作,即要“会”。

以下技能要求都属于独立操作的水平。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会测量力的大小。

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三、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
1、“经历”水平
特点是学习者确实发生体验性学习行为。

2、“认同”水平
学习者对相关结论持认可和赞同的态度。

课标中的行为动词

课标中的行为动词

但重要的是,各个水平的选项和行为动词必须比较具体明确,对于由低到高的水平要求的分布情况要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合理的结构。

(一)知识1 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例如: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2 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①。

例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3 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例如: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二)技能1 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例如: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2 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例如: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3 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例如: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五、关于体验性目标的行为动词体验性目标划分为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和领悟(内化)水平三个层次。

其中,重点是经历(感受)水平,强调只要学生有机会并获得一种经历和感受就表明课程目标实现了,至于还能进一步达到什么结果则不作要求,也无法作出统一的要求。

领悟(内化)水平仅就学习水平而言是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在课程目标中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尽量少用,因为它要求太高;二是这类动词后面的内容难度是较低的,这样可以求得一种平衡。

比如,“形成”一词的学习水平是很高的,但如果跟“……信念”恐怕就是太高的要求了,作为统一的基本要求是不合适的,而如果跟“……习惯”或“……姿势”就比较平衡了,这样作为统一基本要求才是合适的。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不少教师在制定课时时往往直扑课文,其后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制定的目标,或定位过高、过深,学生根本无法达到,导致教学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目标过低,出现学生“躺在地上摘桃子”的现象;或偏重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而忽视了其他维度的实施,因而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错位,学生用心灵的诵读不够,用心灵的倾听不够,用心灵的表达不够。

2.对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理解不透如何科学地表述这些教学目标以保证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有效的,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三维目标”的设计是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他们在制定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有一定的区别。

实际教学中,对于行为动词的运用,教师是不大讲究,甚至是随手乱套的。

3.三维目标分割实施,缺乏融合。

随着三维目标的不断深入,教师制定目标时也开始渗透三维目标,但是出现了制定目标时尝试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开呈现的方式,看起来十分清楚,但是往往陷入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分割实施的误区,只把三维目标当成三种目标,将三项目标进行简单叠加,缺少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4.目标表述模糊,难以把握。

主要体现为教师制定目标时,清晰度把握还不够,最终造成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弱化,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虚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泛化。

例如,《借尾巴》(人教版一下)的目标陈述:重点学习课文,知道不同动物的尾巴的作用。

这就是将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目标陈述的要求。

如《梅花魂》的目标陈述:潜心会文,联系文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静心涵咏,融情体验,感受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这两个目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潜心会文、静心涵咏,融情体验”这类词,陈述的语言过于学术化,教学时很难把握其分寸。

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 1.1.1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 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 1.1.2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 1.1.3 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 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 1.1.4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 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 • 1.2.1 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 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 1.2.2 知道质量的含义。 • 1.2.4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 。。。。。。。
一、课标修订的几个主要方面
(三)适当删减或整合内容条目,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使其科学素养综合提升, 本次修改适当删减、整合了一些内容,适当降低 了要求。
一、课标修订的几个主要方面 (四)适当增加内容,重视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因学习需要,也为学生全面发展,本次修改适当增加 了个别知识内容。
1.1.1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 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 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状态 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 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
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
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 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修订稿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 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 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 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 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生活和自 然界中的有关现象。
(4)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
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 的运动中。
2.1 机械运动和力
修订稿

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比较

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比较

表4 初、高中高频率行为动词比较
行为动词
初中
高中
词频(次)
频率(%)
词频(次)
频率(%)
说出
33
19.2
7
5.7
说明
24
13.4
21
17.1
举例
17
9.9
11
8.9
分析
7
4.1
17
13.8
了解
6
3.5
10
8.1
13
2015 年 第 11 期
地理研究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相同学习水平的的 行为动词,放在初中和高中两个不同的承载体中,含义 也有所不同。以“举例”一词为例。“举例”在初中 和高中课标中出现频率都很高,但在不同的课标中对 学生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如高中必修一的一条课程标 准:“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 响。”“举例”本身要求不高,有减少教学内容之意, 对应的学习水平为“了解水平”,但“说明”的要求却 很高,要求学生能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解释出不同的地 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突出了“用知识”的能 力要求,即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要求。而 在初中课标中,“举例”后面跟的动词大多数为“说 出”,如“认识区域”的一条课程标准:“举例说出 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由于“说出”本身要求不 高,所以这条课标旨在学生能够知道影响旅游发展的几 个因素,并且知道区分有利的条件即可。
一、行为动词与学习水平
国家课程标准主要按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来 陈述,并确定相应的学习水平,规范适当的行为动词。 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分为知识与技能两部分,知识目 标的水平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水平;技能目标 的水平要求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水平。体验性目 标的学习水平包括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 平、领悟(内化)水平。表1列出了各学习水平含义及 其对应的行为动词。

新课标行为动词

新课标行为动词

新课标行为动词一、什么是新课标行为动词呢?简单来说呀,这就是在新课标里那些有着特殊意义和作用的动词哦。

比如说“了解”这个行为动词,在学习过程中,当我们说要了解某个知识的时候,就是要对这个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大概是个什么情况。

就像我们了解历史上的某个朝代,知道它存在的大致时间、有哪些著名的皇帝之类的。

再比如说“理解”这个行为动词,这可比“了解”要深入一层啦。

当我们要理解一个数学公式的时候,可不能只是知道这个公式长啥样,还得明白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参数代表着什么意思。

这就像是我们理解一个朋友的心情,不能只是看到他表面的表情,还得深入他的内心,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还有“掌握”这个行为动词哦。

这意味着我们要把某个知识或者技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就像我们掌握一门外语,可不是光会几个单词、几句简单的句子就行的,而是能够熟练地运用这门外语进行交流、阅读外文书籍、写出通顺的文章。

在新课标里,这些行为动词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像是一个个小目标,引导着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进。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根据这些行为动词来制定教学计划。

比如说,如果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某个物理定理,那老师就会设计很多的实验、练习题,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熟悉这个定理,直到真正掌握它。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呢,这些行为动词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方向。

如果我们知道这一章节的要求是理解某个概念,那我们就知道不用去死记硬背那些复杂的定义,而是要去探究这个概念背后的原理。

而且呀,新课标行为动词还能帮助我们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对于某个知识点只是了解,还没有达到理解或者掌握的程度,那我们就知道自己还需要在这个知识点上多下功夫。

不同学科里的新课标行为动词也有不同的特点。

在语文里,“体会”这个行为动词就很常见。

我们要体会文章里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仔细阅读文章中的字里行间,从描写的景物、人物的对话等方面去感受那种细腻的情感。

新课标小学语法知识总结

新课标小学语法知识总结

新课标小学语法知识总结新课标小学语法知识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规则,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对小学英语语法知识的一个总结:一、名词(Nouns)- 名词是表示人、地点、事物或概念的词。

- 名词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可数名词有复数形式,如:apple (苹果)→ apples(苹果们),不可数名词通常没有复数形式,如:water(水)。

- 名词的所有格用来表示拥有关系,如:my father's book(我父亲的书)。

二、动词(Verbs)- 动词表示行为、状态或存在。

- 动词有多种时态,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

- 行为动词根据是否需要宾语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后面需要跟宾语,如:eat(吃)→ eat an apple(吃一个苹果)。

三、形容词(Adjectives)- 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的性质或特征。

- 形容词可以比较,形成比较级和最高级,如:big(大的)→ bigger(更大的)→ biggest(最大的)。

四、副词(Adverbs)-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说明动作或状态的方式、程度等。

- 副词也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如:quickly(快地)→ more quickly(更快地)→ most quickly(最快地)。

五、代词(Pronouns)- 代词用来代替名词,避免重复。

-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等,如:he(他)→ his (他的)→ himself(他自己)。

六、介词(Prepositions)- 介词表示名词与句子中其他词的关系,如:in(在...里面)、on (在...上面)、at(在...地点)。

七、连词(Conjunctions)- 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或句子与句子。

- 常见的连词有:and(和)、but(但是)、or(或者)。

八、冠词(Articles)- 冠词用在名词前面,表示名词的特指或泛指。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行为动词的认识与思考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行为动词的认识与思考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行为动词的认识与思考摘要: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通过行为动词的陈述来体现。

对新课程教学的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两类行为动词进行认识和剖析,阐释两类行为动词的内涵、特点及内在联系,揭示其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更好地掌握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版)》),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和基本要求,通过课程目标,结合三个学段的具体课程内容,用相应的行为动词来陈述。

把握好《课标(2011版)》中的行为动词的含义以及作用,既是我们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提,又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及评价数学教学活动达到目标的主要依据。

下面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对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两类行为动词进行再认识。

一、《课标(2011版)》中的行为动词(一)《课标(2011版)》中行为动词的呈现新课程要求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用相应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在《课标(2011版)》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出现,并在附录1中对行为动词进行分类、专项解释和说明。

其一,在课程目标中,分为总目标、学段目标两个层次。

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要求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采用相应行为动词的方式来叙述。

其二,在课程内容中,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分为1~3年级、4~6年级和7~9年级三个学段。

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用相应的行为动词进行限定。

其三,在附录部分,以附录1的形式对所有行为动词进行归类,分为两类:一是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

二是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

(二)对两类行为动词的认识1. 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

对“了解”一词:了解、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

对2017版地理课标中行为动词的分析与思考——以课程内容标准必修部分为例

对2017版地理课标中行为动词的分析与思考——以课程内容标准必修部分为例

果 解 决 、撰 写 、检 验 、计 划 、总 结 、推 广 、证 明 、应 用 水 平 性 评价
察 ”的前置条件均为“通 过 野 外 ……”“识 别 ”的对 象则为“地貌”“植 被 ”。这 也 是 2 0 1 7 版课标有别
模 拟 、再 现 、重 复 、模 仿 、例 证 、临 摹 、扩 展 、 模仿水平
2.具体分析 “说明”共 出 现 1 8 次 ,它 所 出 现 的 标 准 中 ,全
部 带 有 前 置 条 件 ,其 中 “运 用 (通 过 ……观察或运 用 )……说 明 ”有 1 3 个 ,“结 合 ……说 明 ”有 5 个 , “以……为例说明”有 1 个 ,这些从不同侧面提出 了“说 明 ”的 方 法 ;从 “说 明 ”的 对 象 来 看 ,“说 明……影 响 ”有 2 个 ,“说 明 ……结 构 (组 成 )”有 3 个 ,“说 明 ……过 程 和特点(原 理 、体 现 、利 弊 、途 径 )”有 4 个 ,“说 明 ……意义 ”有 3 个 ,“说 明 …… 成 因 (形 成 因 素 、区 位 因 素 、缘 由 )”有 4 个 ,“说 明… …关 系 ”有 3 个 ,体 现 了 “说 明 ”可 以 帮 助 学 生 学 到 哪 些 方 面 的 知 识 ,以 及 提 升 哪 些 方 面的能 力和素养等。
f 春 学 研 究 上 参
37
对 2017版地理课标中行为动词的分析与思考
— 以课程内容标准必修部分为例
杨国兵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安 徽 铜 陵 )
摘要:在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 0 1 7 年版)》中课程内容标准必修部分的行为动词及其研 究意义的基础上,从理论支撑、教材版本、动词对象、常规教学环节、教 学 方 法等方面,探讨了如何 更加有效地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关 键 词 :2017版 地 理 课 标 ;课 程 内 容 标 准 ;行为动词

课标中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

课标中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

课标中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课标中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一、观察观察是我们获取信息的第一步。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收集到需要的数据和资料。

观察需要细心和耐心,确保我们能够准确地获取到所需信息。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各种观察方法,例如目测、测量、实地考察等。

二、描述描述是将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详细地描写的过程。

在描述时,我们需要注意准确使用适当的词汇和语句,以确保描述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描述可以包括物体的外观特征、性质、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三、比较比较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在比较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比较方法,例如逐一比较、对照比较、数量比较等。

四、归纳归纳是根据已有的观察和比较结果,总结出事物的特征、规律和规律性。

通过归纳,我们可以将大量的细节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提炼出事物的本质和核心。

在归纳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事物的重要特征和规律,避免陷入细枝末节。

五、解释解释是对观察和归纳得出的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通过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事物的原因、机制和影响因素。

在解释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知识,确保解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六、预测预测是根据已有的观察、比较、归纳和解释结果,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推测和预测。

通过预测,我们可以提前做出准备和应对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困扰。

在预测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各种可能性和变量,尽量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七、探究探究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进行实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

通过探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探究过程中,我们需要具备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八、发现发现是在探究过程中,突然发现新的现象、规律或问题的过程。

通过发现,我们可以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认识。

在发现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敏感和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发现和探索新的事物和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课程目标行为动词的理解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

依据“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

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