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师考试冲刺指南(新修订版)2009.8.1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硬件基础3.1 知识图谱与考点分析
3.2 计算机结构
1.计算机体系结构分类
2.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大部分组成
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中央处理器(CPU)
运算器通常由ALU(算术/逻辑单元)、寄存器、多路转换器、数据总线组成
控制器通常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状态/条件寄存器、时序发生器、微操作信号发生器组成
3.CPU特性
■指令周期:是指取出并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时间,也称为机器周期;
■总线周期:是指CPU从存储器或I/O端口存取一个字节所需的时间,也称为主振周期;
■时钟周期:是CPU处理动作的最小单位,通过我们说的赛扬1.8GHz,2.0GHz就是指每秒有1.8G、2.0G个时钟周期。
一个指令周期可以划分为一个或多个总线周期
一个总线周期又可以分为几个时钟周期
(1)计算总线数据传输速率
(2)计算系统速度(通常是指令/秒、事务项/秒)
4.指令系统基础
指令的基本格式:
■操作码:指出该指令要完成什么操作
■地址码:提供原始的数据。
操作码可以分为:
■定长编码(规整型)
■不定长编码(非规整型)。
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
■立即寻址:直接给出操作数
■直接寻址:直接给出操作数地址
■间接寻址:给出操作数地址的地址
■变址寻址:给出地址还要与特定值加一下从而得出操作数地址
■寄存器寻址:给出操作数所在的寄存器号(特殊的直接寻址)
5.RISC与CISC
RISC增加了机器指令数,但由于指令所需的周期数和每个周期的时间都大大减少,反而计算机执行程序所需的时间却缩短了。
RISC支持寻址方式少,指令格式定长,使用频率接近
Intel和ADM的CPU均属于CISC
6、流水线技术
(1)计算执行时间
(2)影响流水线的主要因素
■转移指令(无条件跳转指令不会影响流水线)
■共享资源访问的冲突
■响应中断
流水线响应中断的两种方式:
■精确断点法:立即响应中断
■不精确断点法:流水线中的指令继续执行,只是不再新增指令到流水线。
7、并行处理技术
(1)并行措施分类
3.3存储器
1.存储器系统特征
(1)存储器的存取方式
前三个都是按地址进行访问,相联存取是按内容进行访问。
(2)存储器的性能
2.主存储器基础
(1)主存储器的种类
■RAM(随机存储器):SRAM(静态RAM)和DRAM(动态RAM),断电后数据清空■ROM(只读存储器):掩膜技术写入
■PROM(可编程ROM):只能够一次写入
■EPROM(可擦除PROM):紫外线擦除,多次写入
■E2PROM(电可擦除PROM):电擦除,写入速度慢
■闪存:快速写入
(2)主存储器的组成
(3)主存储器的地址编码
3.Cache
(1)Cache原理、命中率,失效率
Cache访存命中率=cache存取次数/(cache存取次数+主存存取次数)
(2)Cache存储器的映射机制
Cache常见的映射方法:
■直接映射:主存对cache:一对一
■全相联映射:一对任意
■组相联映射:一对N
Cache映射中,主存和Cache存储器的块容量大小相同
直接映射:
Cache的行号=主存的块号对Cache总行数取余
组相联映射:
主存地址= log2 (主存容量块数*块容量大小)
主存区号= log2 (主存容量块数/cache容量块数)
(3)淘汰算法
■随机淘汰
■先进先出淘汰(FIFO)
■最少最近使用淘汰(LRU)。
平均命中率最高的是LRU算法
(4)Cache存储器的写操作
■写直达:写Cache时,同时写主存
■写回:写Cache时不马上写主存,而是等其淘汰时回写
■标记法
4.磁带存储器
(1)根据读写方式的不同,分为启停式和数据流式。
(2)常见性能公式:
数据传输速率(B/s)=磁带记录密度(B/mm)*带速(mm/s)
数据块长度=B1(记录数据所需长度)+B2(块间间隔)
B1=(字节数/记录)*块因子/记录密度
读N条记录所需时间:T=S(启停时间)+R+D
R(有效时间)=(N*字节数/记录)/传输速度
D(间隔时间)=块间隔总长/带速=[(N/块化因子)*(块间间隔)]/带速
每块容量=记录长度*块化系数
每块长度=容量/(记录密度)
存储记录的块数=磁带总带长/(每块长度+每块容量)
磁带容量=每块容量*块数
5.磁盘存储器
(1)常见技术指标:
记录面数=2 *片数-2
每面磁道数=磁道密度*半径差
总磁道数=记录面数*每面磁道数
每道信息量=内径周长*位密度(每道位密度不同,容量相同)
非格式化容量=每道信息量*总磁道数
平均传输速率=每道信息量*盘片转速
格式化容量=每道扇区数*扇区容量*总磁道数or格式化容量=非格式化容量×0.8
数据传输率=(外圈速率+内圈速率)/2
外圈速率=外径周长*位密度*转速
内圈速率=内径周长*位密度*转速
存取时间=寻道时间(换道)+等待时间(换扇区)
读取时间=目标的块数*读一块数据的时间
数据读出时间=存取时间+读取时间=寻道时间+等待时间+读取时间
等待时间一般较长,调整扇区读取顺序能加快数据读取时间
平均等待时间=(最长时间+最短时间)/2
无法自由选择旋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