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op.164)第一乐章简析
奏鸣曲式在舒伯特晚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b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第一乐章分析
090奏鸣曲式在舒伯特晚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 ——《bB 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第一乐章分析当代音乐学家迪特里希•凯姆佩尔认为《b B 大调钢琴奏鸣曲》可视为舒伯特晚期风格的完美典范[1]47,也是舒伯特最受欢迎、最常被演奏的钢琴奏鸣曲。
它产生于舒伯特去世之年(1828)中的一个幸运时刻:病入膏肓的作曲家狂热地追随着音乐灵感,急促地记录下美妙的音乐旋律,甚至无暇写下和声和伴奏。
与这一年另外两首奏鸣曲不同——这两者因为在主题和形式上都受到贝多芬的影响而不时被诟病[2]136-137,[3]43-47——而这首作品,尤其是第一乐章获得了特殊的称赞:“超凡脱俗、出神入化的幸福和忧伤决定性地铸就了这首作品,尤其是第一乐章的气质与表现。
”[1]47在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古典奏鸣曲式的轮廓及段落划分。
与贝多芬由戏剧性和目的性决定其发展走向的奏鸣曲式不同,在史诗般宽广而抒情的整体氛围中,该乐章的各个部分——主、副部主题,结束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等——“使作品结构形成明确的分组和层级,各个群组间的关联和统一又构成前提条件,让音乐在弥散式的和声和主题-动机的自由联想中发展。
”[4]118一、呈示部(第1—125小节)(一)主部主题(第1—48小节)这是一个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A B A 1)写成的歌唱性主题,其结构和音乐表现类似于一首完整的钢琴小品。
中板的速度标记(Molto mederato)再一次表明,舒伯特最终放弃了传统古典奏鸣套曲的对比性乐章结构。
①主部主题A 段是由两个9小节乐句构成的平行双句体乐段,这是舒伯特抒情—歌唱性旋律风格的完美典范(见谱例1)。
该乐句在很弱的力度上以弱起的方式从主音b b 1开始,接着以均匀的四分音符围绕着主音向下方和上方二度摆动,最终级进上行至三音d 2后稍做驻留。
盘旋环绕、级进上行、驻足停留等旋律进行方式构成主部主题的奏鸣曲式在舒伯特晚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b 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第一乐章分析冯存凌(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摘 要]《bB大调奏鸣曲》是舒伯特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摘要】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首备受欢迎的经典曲目,演奏这首曲目不仅可以展示演奏者的技术实力,更能够深刻表达情感。
本文将强调曲目的技术要求,分析其情感表达特点,并讨论演奏该曲目的挑战和如何突出曲目的亮点。
文中还会分享一些演奏技巧和建议,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首曲目。
结尾部分将总结演奏《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关键技巧,强调持续练习和理解曲目的重要性,并鼓励从不同角度去演绎这首曲目,以展现更多的个人特色和情感。
演奏这首曲目需要细腻的技巧和深刻的理解,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研究,演奏者一定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
【关键词】舒伯特, A大调钢琴奏鸣曲, 演奏技巧, 强调, 技术要求, 情感表达, 挑战, 亮点, 分享, 建议, 总结, 练习, 理解, 角度演绎, 关键技巧.1. 引言1.1 介绍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晚期创作的一首钢琴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深情吸引力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这首曲目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杰作之一,其充满着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表现力。
在这首奏鸣曲中,舒伯特展现了他独特的旋律创作能力和丰富的和声技巧,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梦幻和浪漫氛围的音乐世界。
《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构思清晰而严谨,曲式完整而富有变化。
舒伯特巧妙地运用了大调的明亮和谐,以及细腻而动人的旋律,使整首曲目充满着温暖和魅力。
该曲目的演奏要求严格,技巧性较高,演奏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钢琴演奏技巧。
通过演奏《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者不仅可以挑战自己的音乐技巧和表现力,更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舒伯特所表达的深邃情感和独特风格。
这首曲目既是一次技术上的挑战,也是一次对音乐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考验。
演奏这首曲目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和挑战,也是一次深入探索舒伯特音乐世界的契机。
1.2 探讨演奏该曲目的重要性《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钢琴奏鸣曲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演奏难度。
舒伯特《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舒伯特《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摘要:弗朗茨·舒伯特和贝多芬共同被世界音乐史认为是浪漫派音乐的奠基人。
他的钢琴奏鸣曲根据创作年代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中有很多迷人的乐章。
本文主要研究了舒伯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之一的《第四钢琴奏鸣曲(D537)》。
关键词: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弗朗茨·舒伯特用短暂的一生创作了1200多首音乐作品,钢琴奏鸣曲虽然数量不多,但在音乐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数量问题一直被学界所研究考证,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最多的有33首的,最少的有14首的,数目差别较大。
目前较为公认的有21首,其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未完成”的。
《第四钢琴奏鸣曲》是学界一致公认的“已完成”的11首作品中的第1首。
一、作者及作品弗朗茨·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是浪漫派的奠基人之一,西方音乐史上公认的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1797年1月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平民家庭,因为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而被誉为“歌曲之王”。
由于舒伯特与贝多芬处于同一年代,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创作领域的瞩目成就使得人们没有重视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其实,在舒伯特短暂的31年生命中,有13年时间都在进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1815年,舒伯特创作了第一首钢琴奏鸣曲(D157),从此,便开始了他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经过两年的沉寂之后,1817年,舒伯特创作了6首钢琴奏鸣曲,《第四钢琴奏鸣曲》(D537)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作品已经初具舒伯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特点,三乐章的布局既对比又内在统一,结构简练,旋律流畅,和声技法娴熟。
二、曲式结构舒伯特《第四钢琴奏鸣曲》(D537)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的音乐风格有明显的古典乐派向浪漫派过渡的痕迹,采用了较快速度的传统快板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是调性音乐在单乐章结构范围内最高级的一种组织形式。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与演奏难点研究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与演奏难点研究摘要:弗朗茨·舒伯特是世界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文章以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为例,探讨舒伯特的生平经历和这一钢琴鸣奏曲的创作背景,重点分析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难点,从不同的演奏技巧出发,探讨应对这些演奏难点的策略,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提供有益的参考。
0 引言弗朗茨·舒伯特虽然在艺术领域富有成就,但英年早逝,他在短短的31年内,创作出上千部作品,其中包括了22首钢琴奏鸣曲。
与前人相比,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旋律歌唱性更强,力度对比更为显著,在舒伯特逝世后,这样独具个人特色的钢琴奏鸣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早期至中期衔接的代表作品,这首钢琴奏鸣曲的旋律具有歌唱性和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对钢琴演奏者的能力要求更高。
演奏者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演奏《A大调钢琴奏鸣曲》等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1 舒伯特的生平与《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1.1 舒伯特的生平弗朗茨·舒伯特是浪漫主义学派的奠基者,虽然家境贫寒,但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自小学习钢琴等乐器。
舒伯特17岁时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特》谱曲,这也是他的首部歌曲杰作。
自此以后,舒伯特开始了艺术歌曲的创作。
舒伯特的代表艺术歌曲有600余首,还有三部声乐套曲和多部交响曲,其中《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被世人誉为“伟大的交响曲”。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大多选用海涅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优秀诗作,基于不同诗人诗歌的语言特色创作不同的旋律[1]。
就钢琴奏鸣曲而言,舒伯特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能够传达诗歌意境,极具个人特色。
舒伯特有着极高的天赋并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但长期贫困的生活严重影响了舒伯特的身心健康。
年仅31岁,舒伯特就逝世于维也纳。
1.2 《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花费了大量心血创作出的经典艺术作品,备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A大调钢琴奏鸣曲》。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op.164)第一乐章简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op.164)第一乐章简析【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op.164)第一乐章。
【关键词】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不太过分的快板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写成。
八六拍的节拍特征使得这个乐章听上去犹如一股不断的音流,整个乐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一、呈示部1.主部:乐曲开门见山的直接以主部主题出现,没有任何起铺垫或者引导作用的附属结构。
a小调作为乐曲主要调性在这里得到了证实。
主部由两个5小节的乐句构成,且这两个乐句为同头换尾的关系。
因此主部的结构是方整的,前1乐句结束在a小调的半终止上,后1乐句则结束在F大调的重属和弦上,体现出开放性的结构特征。
如果进一步观察,这两个乐句都可以划分为(3+2)的结构。
前3小节旋律体现出V 型的基本形态。
同时由于起始音为E,而结束音为F,结束的F 比开始的E高一个小二度音程,因此前3小节总的情绪是上扬的,力度是紧张的。
舒伯特在后2小节中采用了右手声部逐渐下降的分解和弦音型写作手法,用以消耗掉前3小节中头尾两音之间极为紧张的小二度音程产生的能量。
如果从整个5小节乐句规模上看,这里的旋律声部体现出拱形的旋律形态。
另外,前3小节所采用的柱式和弦织体与后2小节的分解和弦手法为主的织体形成了对比因素。
2.连接部从11小节一直到27小节都是连接部分。
11——13小节采用了主部的材料,但调性却转到了F大调上,并结束在属和弦上,其后的14、15小节,右手声部采用了“前紧后松”的抑扬格节奏,音乐性格与前面部分极为不同,体现出过渡部分的音乐特征。
这里的调性由g小调经过f小调再回到g小调上。
16小节开始作曲家使用分裂的手法,选取了主部第1小节的材料,通过重复、模进,完成了连接部余下部分的写作,其调性也回到连接部开始的F大调上。
这里有个现象比较有意思:一般情况下,奏鸣曲的连接部都和副部连接的非常紧密。
作曲家们大都通过侵入终止或者至少一个声部的节奏保持等手段让副部的出现更为自然。
音乐大师舒伯特作品赏析
1823年8月,他考进了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并在皇家教堂童 声合唱团里唱歌。在那里舒伯特开始接触了莫扎特旳序曲 和交响曲。正是大量不断旳接触多种各样旳曲谱,以及经 常去歌剧院听歌剧,舒伯特开始为他旳后来旳音乐造诣打
下坚实旳基础。
在这首铿锵有力旳进行曲中,舒伯特利用他巧妙旳钢琴手 法,把军队中旳进行曲用音乐描写旳惟妙惟肖。一种用步 伐节奏写成旳乐曲,可在集体行进时演奏,用偶数拍子, 节奏明确,构造整齐,常为三段式,中段较为抒情,以取 得对比。
《魔王》
《魔王》是舒伯特采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旳一首 同名叙事诗创作旳叙事歌曲。当初(1815 年)舒伯特只十 八岁,在爸爸所办旳小学里教书。
《鳟鱼》五重奏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旳一生中,曾经创作完毕了 许多室内乐作品。舒伯特旳室内乐中,被以为艺术成就最 高旳是弦乐五重奏,而这首《鳟鱼》五重奏(OP.114 号),则是他全部旳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旳 一首。因为作品旳第四乐章是根据舒伯特创作旳歌曲《鳟 鱼》旳主题而写成旳变奏曲,所以这部作品被世人称为 《鳟鱼》五重奏。《鳟鱼》五重奏写于 1823年,当初舒伯 特仅仅22岁。舒伯特经常徜徉徘徊在阿尔卑斯山区林木葱 翠旳山野之间,优美旳景色,清新旳空气,爽朗旳夏日时 光,为舒伯特带来了满怀旳青春欢乐。这些快乐旳回忆, 化作新奇明丽婉转旳乐思,出目前这部无比美妙旳钢琴五 重奏中。作为抒情诗人,肖邦更多旳是情感,舒伯特更多 旳是情趣。
逝世
在他旳创作旺盛时期,他旳健康恶化。 自从1823年起,
舒伯特就在和梅毒作斗争. 尽管有人提出其他旳病因,最
终旳病症很可能是伤寒症;他晚期旳病状与汞中毒旳病状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创作研究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创作研究作者:邵良柱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20期【摘要】弗朗兹·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其中钢琴奏鸣曲是其创作的重要领域,为世人喜爱与熟知。
本文以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Op.164)为例,研究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早期的写作逻辑,探究早期作品在继承古典传统基础上的发展。
【关键词】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写作逻辑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075-01弗朗兹·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创作涉及多个领域,被誉为“歌曲之王”,除艺术歌曲之外,钢琴奏鸣曲也是其创作的重要领域,为世人喜爱与熟知。
本文以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D.537(Op.164)为例,研究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早期写作逻辑,探究早期作品在继承古典传统基础上的发展。
一、关于钢琴奏鸣曲D.537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创作于1817年,是其钢琴奏鸣曲创作早期的一部,三个乐章被认为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完整的一部,乐章数量遵守了古典主义钢琴奏鸣套曲三或四个乐章进行创作的传统。
二、钢琴奏鸣曲D.537作品分析传统音乐作品中,谈起结构逻辑与组织原则,必然要与音乐作品的曲式联系起来,而奏鸣曲中重要的一个曲式就是奏鸣曲式。
钢琴奏鸣曲D.537,a小调,三个乐章的曲式可以归类到熟知的名称上,其中有两个乐章与奏鸣曲式有关联。
(一)第一乐章,a小调。
奏鸣曲式。
呈示部(1—72),主部(1—27)a小调,是由同一材料开始的三句(5+5+17)构成的一部曲式,从第16小节和声上的节点开始,和声上具有连接的功能;副部(28—53)F大调,是由同一材料开始的两句(11+15)构成的乐段,副部主题材料来源于第12、13小节的高音部,主题开始用功能重叠来模糊调式。
展开部(73—122),副部主题材料的展开,展开的调性为:E—C—bA,在第117—118小节,通过半音进行,用d小调重属变和弦到属和弦,为再现部再现做属准备(主部再现时是d小调)。
贝多芬_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风格解析
第24卷 第2期2005年4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4No.2Ap r.2005 文章编号:1001Ο4373(2005)02Ο0065Ο03贝多芬、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风格解析3孙海燕(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贝多芬和舒伯特都对钢琴奏鸣曲情有独钟,他们都曾写出了辉煌的作品。
他们虽然是同时代人,但由于社会变迁及个人思想、性格、经历、和地位的不同,使各自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特征。
贝多芬是英雄精神的显赫歌手,又是与命运斗争的英雄,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孤独者,他突出的个性反映在他的奏鸣曲中;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有着许多迷人的乐章,旋律宽广流畅,极富抒情性。
关键词:贝多芬;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风格;解析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识码:A 贝多芬和舒伯特是古典音乐的两位大师,他们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范围涉及音乐艺术的诸多领域:有交响曲、歌曲、室内乐和钢琴奏鸣曲等,这些作品是当时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
在他们的创作生涯中,都对钢琴奏鸣曲情有独钟,写出了辉煌的作品。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继巴赫的48首平均律之后,钢琴文献中的最大曲集。
舒伯特则一直没有停止对钢琴的醉心研究,他天才的音乐想象力突破了钢琴技巧以及作曲技巧的局限,创造出独特的效果,甚至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代,成为后来者的先驱。
这两位伟大的作曲家是同时代人,贝多芬是舒伯特崇拜的偶像,对舒伯特影响很大,但是两人之间又有很明显的差异。
若把他们俩做比较分析,则有助于更深地了解他们的奏鸣曲。
贝多芬和舒伯特,虽然是同时代人,但社会变迁及个人思想、性格、经历和地位不同,使各自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特性。
贝多芬有较激进的民主思想,性情暴烈,对生活充满理想,这些都使他不得不对古典钢琴奏鸣曲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他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以适应自己的思想。
浅析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
浅析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作者:杨霓来源:《E动时尚·科学工程技术》2019年第06期摘要:弗朗茨·舒伯特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舒伯特不仅以其艺术歌曲创作闻名于世,他的钢琴作品也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历程。
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作为其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熟知。
舒伯特从1815年开始奏鸣曲的创作,其中《A大调奏鸣曲op120/D664》标志着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走向成熟。
歌唱性和抒情性贯穿整个奏鸣曲中,他通过这种方法在音乐中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
本文主要从舒伯特的生平、其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以及曲式结构与演奏风格这些角度对其《A大调奏鸣曲op120/D664》的第一乐章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舒伯特;奏鸣曲;创作风格;曲式分析一、舒伯特生平在十九世纪初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1979年1月他降生在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一所国立小学的校长,他的母亲是一位厨师,他的父母一共生育了14个孩子,舒伯特是最小的一个。
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二、创作背景舒伯特的《A大调奏鸣曲op120/D664》大约创作于1819年7月,是舒伯特奏鸣曲早期到中期衔接时期也叫转变时期(1818-1819年)的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舒伯特奏鸣曲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据说1819年的整个夏天当时舒伯特在歌唱家歇尔·弗格尔(男中音歌唱家,是舒伯特歌曲的著名诠释者)的陪伴下,在风景如画的斯提尔度过的,在那里写下了这首真诚坦率以及歌唱性感人至深的旋律和民间音乐特有的简练与质朴令人陶醉,是献给当地铁器制造商天资聪颖的女儿约瑟芬·凡·科勒。
独树一帜的“舒伯特奏鸣曲式” 畅谈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
47作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开创性人物,舒伯特(1797—1828)虽然三十一岁就英年早逝了,但依然留给后人一千多首不朽之作。
在这些作品中,其在艺术歌曲创作领的他成了“无业游民”。
虽然坦率的个性让他总能得到“舒伯特党”好友的帮助,但生活的拮据与作曲事业的不得志最终为他的命运蒙上一层悲剧色彩。
显然,舒伯特与那个时代畅谈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独树一帜的“舒伯特奏鸣曲式”文字_刘莎The Music Style of Schubert’s Piano Sonatas域的成就最为卓绝。
而在器乐作品创作方面,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贡献也令人赞叹与折服。
舒伯特天性害羞又喜欢幻想。
在放弃了循规蹈矩的教师工作之后,整日沉醉在浪漫诗篇里我从高山峻岭中走来,黄昏的雾霭,笼罩着树林和大海。
我仰望着夜色的星空,家乡离我那么远,那么远。
幽深的大峡谷,仿佛还泛着晨曦和夜光。
我孤独地走着,没有快乐,总是在叹息着问:我在哪儿?48 MUSIC LOVER大部分音乐家相同,生前寂寂无名,贫寒不安,直至身后才被发现,得到颂扬。
舒伯特被人们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但在二十世纪以前,他的名字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在当时的维也纳,贝多芬的英雄主义与音乐哲学思想是人们追崇的风尚,默默无闻的舒伯特追求的音乐表现形式与大众推崇的音乐风格不尽相同。
他那歌唱性、幻想性和抒情性的音乐表现手法与当时古典主义严谨规范的写作风格相去甚远。
前辈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伟大光环笼罩着舒伯特,使他一直在前辈的阴影之中孤独前行。
虽然舒伯特非常推崇贝多芬,也以贝多芬作为创作榜样,然而他的性格却与贝多芬背道而驰。
贝多芬本质上是一位“乐观主义者”,他相信幸福的存在,也相信只要天下一家幸福就会实现。
即使耳聋的痛苦始终折磨着他,他依然写出了对世界充满爱与信心的《第九交响曲》。
而舒伯特恰恰相反,他觉得自己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对于自己的渴求从不抱任何希望。
他的内心深处充满忧郁、悲伤与绝望,只要看他在《冬之旅》中用音乐语汇所渲染的音乐色彩,其悲世的心绪就可见一斑了。
舒伯特《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及演奏释义
8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2(一)呈示部呈示部充满了阳刚之气,从第一个音到最后一个,都是为了凸显一种英雄气概。
舒伯特在呈示部中使用了大量的和声,达到了一种交响乐队的演奏效果,以c 小调I 级音为开端并从主音开始,直至第20小节全部为呈示部。
这一乐段为“14+6”的两句式,看起来并不规整,且前一句中出现了贝多芬经典“火箭”动机,实现了变奏,也可以说其主题与贝多芬《c 小调32首伴奏曲》相类似,而旋律方面的级进关系呈现出C—D—E—F—F—G 的变化。
自第8小节起,左手部分开始了反向进行的八度跳音,推动了右手部分的旋律攀升,并于第12小节达到了全曲的第一个高点(b A 音程)。
如果说前11个小节是舒伯特对于命运的一种感叹,那么第12小节的转调(b A 大调)则是一次情感的变化,由此前非常有规律的节奏型变为了更为急促的一连串音阶下行,最后归为平静。
从第14小节进行模进(b A—G)处理,从第16至20小节,双手部分同时演奏十六分音符八度分解,旋律的上行达到了又一个高峰(小字四组c),此时左手动机为“命运”。
连接部自第21小节起,经过了雄伟有力的呈示部,实现了从贝多芬式音乐到舒伯特式音乐的转变,其旋律极具歌唱性,此时出现在主部之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连接的是呈示部以及展开部。
连接部的开端为C 音I 级,抒情性由此增强,其中出现了主题变奏部分,使得原本的单一和弦变成了十六分音符,旋律更为悠扬,不仅有落滚形式还有音阶下行,音型多样,力度为p,伴奏织体在左手部分,3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其节奏则是基于呈示部的变化,一个乐句中的第一个音成了整个小节的最后一个音,此后便以十六分音符的附点形式前进,右手部分的要点在于找准气口、配合呼吸,力度从p 开始做渐强处理,通过结束在G 上给人以一种叹息感。
再次转调(b E 大调)时,对应的右手旋律也有了变化,从第26至35小节,进行了两个八度的旋律卡农模式,力度为pp,且从第33小节起,右手一改叹息式的旋律且更为积极,通过持续下行实现了A—G—R 的改变,此后左右手同时演奏十六分音符下行,使得每一个小节的三组音其开头都是前一组的结尾,最终结束在b E 大调属音之上,紧接着是一个时值为两拍的休止。
舒伯特_a小调钢琴奏鸣曲_和声分析_马春明
表 二 :《a 小 调 钢 琴 奏 鸣 曲 》(D537)第 三 乐 章
三、和声素材运用 和声作为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往往是作曲 家个人创作特色的最重要体现因素。要对一个作曲家 个人风格进行总结,就必须对其和声体系进行研究与 分析。德国音乐理论家里曼 (Hugo Riemann,1849 一 919)曾 经 断 言 : “ 舒 伯 特 以 其 和 声 、调 式 、调 性 思 维 方
一、作者及作品 弗 朗 兹 · 舒 伯 特 (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 ——1828)1797 年 1 月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近郊 的一个平民家庭,杰出的 音 乐 家 和 作 曲 家 ,浪 漫 派 的 奠基人之一。因为创作了 600 多首脍炙人口的艺术歌 曲而被称为“歌曲之王”,也正是因为 有 此 光 环 的“ 笼 罩 ”,他 的 钢 琴 奏 鸣 曲 在 当 时 并 没 有 收 到 人 们 的 重 视 。 其 实 ,钢 琴 奏 鸣 曲 在 舒 伯 特 的 音 乐 创 作 中 占 有 很 特 殊 的地位,从 1815 年到 1828 年去世之前的 13 年中,他 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从没终止过。《a 小调钢琴奏鸣 曲》(D537)创作于 1817 年 3 月,钢琴奏鸣曲当时正处 于 “危机”时期,贝多芬在这一领域 的 巨 大 成 就 给 后 来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以很大的压力。舒伯特 1815 年 创作了第一首钢琴奏鸣曲 ,两 年 之 后 ,又 创 作 了 3 首 奏鸣曲,《a 小调钢琴奏鸣曲》(D537)就是其中之一。这 首 作 品 已 经 初 具 舒 伯 特 的 音 乐 语 言 和 风 格 特 点 ,三 乐 章 的 布 局 既 对 比 又 内 在 统 一 ,结 构 简 练 ,旋 律 流 畅 ,和 声技法娴熟。 二、作品结构 《a 小调钢琴奏鸣曲》(D537)共有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传统的速度较快的快板奏鸣曲式, 但在音乐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古典向浪漫过度的趋势。 呈示部(1— — —64 小节):1—10 小节为主部主题, 5+5 的方整性结构,不加任何铺垫的柱式和弦从 a 小 调倾泻而出,结束于 F 大调的属和弦上。11—27 小节 是 连 接 部 ,调 性 多 变 ,从 F 大 调 到 C 大 调 ,再 到 bE 大 调,然后到 f 小调。28—65 小节为副部主题,调性为 F 大调。53—64 小节为结束部,整个呈示部都带有一种 无奈和绝望、悲叹的情绪。 展开部 (73— — —122 小节):9 小节的连接部分之 后,音乐进入展开部,调性转为 E 大调。展开部的音乐 情 绪 和 呈 示 部 相 比 ,显 得 比 较 开 朗 、活 泼 ,上 行 的 旋 律 线 条 配 合 连 续 的 柱 式 和 弦 ,有 了 贝 多 芬 式 的 想 要 与 命 运博弈的情绪,但同一素材在不同调性的下行模进, 又带有明显的颓废情绪。调性先后经历了 E 大调、D 大
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第一乐章演奏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第一乐章这首作品进行演奏分析,结合自己在弹奏此首曲子中的领悟,使读者能更加完美地演绎这首奏鸣曲。
关键词: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演奏分析舒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代表人物,他的钢琴奏鸣曲既继承了古典乐派的奏鸣曲传统形式,又具有浪漫派奏鸣曲的先驱性。
本文论述的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是舒伯特生前出版的仅有的三首奏鸣曲之一,从调式、旋律线条等方面无不彰显着古典和浪漫的完美融合,具有它独特的音乐风格与艺术价值。
一、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
二、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1、呈示部(1)主部主题主部主题是缓慢的长时值附点的旋律,宽广的气息,平稳的走向,大二度的上下级进使音乐生动,犹如在清晨向一望无际的湖面掷小石子泛起的涟漪,六个带连线的八度跳音呈波浪式音型,给音乐带来活力。
左手的低声部建立在G大调的主和弦的和声上,在全曲开始巩固了主要调性。
从谱面可以看出,呈示部用附加音八度和弦为材料,采用长时值延音附点音符进行,音乐宽广深厚。
因此在演奏时,虽然是pp开始,但弱奏的声音不能飘,小声但实质蕴藏着力量,像平静雾气的水面其实水底是波涛翻滚富有力量,因此应该是深深地下键,身体力量需要源源不断地送,弹长音时,形成声音不停音乐不止,这就需要演奏者演奏时有好的手型,相对稳固的手腕和牢固的指尖来支撑住身体送上来的力,使身体力量很好地透过指尖沉入键盘。
音乐旋律线条流动还需要演奏者内心的音乐流动来支持,呼吸充分和唱谱也非常有助于演奏时的连贯,音乐的旋律不能太碎,音乐句子之间的长音和短音要保持住,音乐充满张力。
同时,演奏和弦时应该重心放在弹奏旋律的手指上,以便帮助把旋律音突出。
一个大二度的向下级进的短时值十六分音符的音在演奏时意思上不应该断开,而应该是促使音乐更向前推进,短时值的音给音乐带来生气和活力,不应该弹断掉。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作者:吴雅昊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8期摘要此作品完成于 1819 年,富于歌唱性和旋律性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为一首标志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成熟的作品。
试图通过对舒伯特的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对于我们研究他钢琴奏鸣曲的发展过程具有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曲式和声调式特点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1创作背景及创作特点1819年夏天,舒伯特曾到奥地利北部林茨附近的史泰亚城旅行,据说这首《A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为当时他住宿的旅店老板的女儿克拉创作的。
这首钢琴奏鸣曲创作于舒伯特人生转折期,疾病的折磨和长期独居的孤独让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对人生有了新的体会。
他将生活中感受到的孤独、痛苦凝聚在创作之中,表达出内心对欢乐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舒伯特一生创作的二十多首钢琴奏鸣曲中,《A大调钢琴奏鸣曲》看起来似乎是最朴实无华的一首,但它的主旋律抒情独特、乐章结构完整、和声丰富悦耳、情绪真实明朗,显示出舒伯特高超的创作技巧,具有其他奏鸣曲不具备的幸福感,按舒伯特自己的话说是“用自己黄金般的幻想去填充周围空虚的世界”。
它既有舒伯特早期奏鸣曲作品音乐清新、节奏简易、旋律简单的特点,又体现出舒伯特后期奏鸣曲作品宏大的气势。
虽然这首作品的旋律依旧是美妙而抒情的,但却已经不只是单纯而质朴的美了,在这种美中已经隐隐透出了一些忧郁和悲凉,显现出舒伯特创作情感的变化。
因此,这首作品标志着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成熟期的开始。
舒伯特的创作没有复制严谨的古典主义奏鸣曲式结构,而是借助和声的烘托,诗意流畅的旋律完成即兴式演唱风格。
相对于贝多芬的奏鸣曲,舒伯特不倾向于主题与主题之间的斗争,而更愿意呈现主题间的融合和共存,以表现出他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
这也正是舒伯特作为一个浪漫主义作曲家区别于古典主义作曲家的特点所在。
2作品分析《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采用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4/4拍子,用奏鸣曲式写成,可分为四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浅析《舒伯特E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NO1—D.157)》第一乐章
浅析《舒伯特E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NO1—D.157)》第一乐章龙源期刊网/doc/5df597d2fe4733687f21aa8d.html 浅析《舒伯特E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NO1—D.157)》第一乐章作者:吴梦霞来源:《大观》2015年第05期摘要:弗朗兹.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他的《E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他钢琴奏鸣曲创作与发展的第一步,也体现出他创作理念和追求,通过对该曲主题构思、调性布局、结构安排以及作品展开手法的分析对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舒伯特;E大调钢琴奏鸣;奏鸣曲式一、前言舒伯特钢琴奏鸣曲较他的其他音乐体裁的创作较晚,第一钢琴奏鸣曲《E大调钢琴奏鸣曲》(D·157)创作与1815年2月。
第一乐章的结构为奏鸣曲式,全曲旋律优美,流畅,富有歌唱性的特点,调性布局有独特之处,主体材料的发展在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具有代表性。
二、结构分析图示如下:三、各部分详解呈示部(1-104)主部(1-15小节)可以划分为4+4+7的三句体乐段,前两小节为平行乐句,第一句主题在E大调主和弦上呈示,第二句在主调E大调的属和弦上重复主题,上行三连音琶音与下行八分音符音阶构成了两条拱形的大波浪旋律(如图一所示)。
第三乐句引入新材料(八度叠置柱式的音程和和弦并带有倚音装饰)。
这个材料后来成了副部的发展材料,它体现了舒伯特有意使主部与副部主题材料贯穿的意图。
连接部(16-44)调性仍在E大调上,可划分为4+4+4+4+4+4的六个乐句,第一句为连接的过度句,以四分音符和分音符为主组成的波浪状旋律线条,和声以主属交替为主,23—35小节为主部主题的再现,36—44小节先现副部主题,并运用了一系列的K46-D7的摸进,调性上从#C调经过两小节休止后,副部直接从B大调的T46-D7开始,这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的特点;试图不用中介和弦,通过休止来淡化调性较大变化时带来音响上突兀感。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op.164)第一乐章简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op.164)第一乐章简析
锂洋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1(000)026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op.164)第一乐章。
【总页数】1页(P187-187)
【作者】锂洋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第一乐章曲式学分析——兼及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宏观调性结构”思维 [J], 符方泽
2.简析舒伯特《E大调钢琴奏鸣曲》(D157)第一乐章 [J], 颜咏
3.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以第一乐章为例 [J], 王昭君
4.奏鸣曲式在舒伯特晚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b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第一乐章分析 [J], 冯存凌
5.简析舒伯特钢琴奏鸣曲op.42第一乐章演奏风格 [J], 殷英;何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op.164)第一乐章简析【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op.164)第一乐章。
【关键词】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为不太过分的快板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写成。
八六拍的节拍特征使得这个乐章听上去犹如一股不断的音流,整个乐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一、呈示部
1.主部:
乐曲开门见山的直接以主部主题出现,没有任何起铺垫或者引导作用的附属结构。
a小调作为乐曲主要调性在这里得到了证实。
主部由两个5小节的乐句构成,且这两个乐句为同头换尾的关系。
因此主部的结构是方整的,前1乐句结束在a小调的半终止上,后1乐句则结束在F大调的重属和弦上,体现出开放性的结构特征。
如果进一步观察,这两个乐句都可以划分为(3+2)的结构。
前3小节旋律体现出V 型的基本形态。
同时由于起始音为E,而结束音为F,结束的F 比开始的E高一个小二度音程,因此前3小节总的情绪是上扬的,力度是紧张的。
舒伯特在后2小节中采用了右手声部逐渐下降的分解和弦音型写作手法,用以消耗掉前3小节中头尾两音之间极为紧张的小二度音程产生的能量。
如果从整个5小节乐句规模上看,这里的旋律声部体现出拱形的旋律形态。
另外,前3小节所采用的柱式和弦织体与后2小节的分解和弦手法为主的织体形成了对比因素。
2.连接部
从11小节一直到27小节都是连接部分。
11——13小节采用了主部的材料,但调性却转到了F大调上,并结束在属和弦上,其后的14、15小节,右手声部采用了“前紧后松”的抑扬格节奏,音乐性格与前面部分极为不同,体现出过渡部分的音乐特征。
这里的调性由g小调经过f小调再回到g小调上。
16小节开始作曲家使用分裂的手法,选取了主部第1小节的材料,通过重复、模进,完成了连接部余下部分的写作,其调性也回到连接部开始的F大调上。
这里有个现象比较有意思:一般情况下,奏鸣曲的连接部都和副部连接的非常紧密。
作曲家们大都通过侵入终止或者至少一个声部的节奏保持等手段让副部的出现更为自然。
但是在这个乐章中,舒伯特将连接部结束在F大调的属七和弦上,却在其后与副部之间插入了1小节的休止。
笔者认为这是他独具匠心的处理。
由于这个乐章的主部和连接部性格相近,都动力十足,而副部却是以平静、舒缓的音乐情绪为主,如果从连接部直接进入副部的话,节奏会突然变缓,这样的处理在奏鸣曲写作中较为常见,效果平凡。
而舒伯特安排的这1小节休止,足以让听者调整情绪,做好
对即将出现各种未知转折的准备。
3.副部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副部看做11+15的乐段结构。
和主部相似,副部的乐句前后两部分也形成一定的对比因素。
第1乐句前4小节处于稳定的F大调上,而后7小节则离调到了降E大调。
前4小节节奏舒缓,体现出和主部截然不同的音乐性格,而后7小节则采用了连接部第14、15小节那种抑扬格的节奏,性格上仿佛是对于主部的回归。
紧接着副部将前4小节进行了变奏,对后7小节进行了扩展,最终在53小节出结束在F大调的侵入终止上。
4.结束部
结束部主要采用了副部开始4小节的材料,但是具有收束感。
不过,右手声部增加了一些更为活跃的因素(如上行的三连音音型)。
低声部的F同音反复明显暗示这里是处于F大调的调性之上的。
从63小节开始转入a小调,为呈示部的反复做好了准备。
二、展开部
真正的展开部前面有一个9小节的引入部分,这个部分直接取材于结束部。
该乐章的展开部规模并不大,主要是针对结束部材料进行了展开。
调性先后经历E,D,C,F,降A,A这几个大调。
展开部开始的调性E大调为乐曲主调a小调的属调,而展开部结束的调性A大调则为主调a小调的同名大调。
有意思的是展开部开始与结尾的E大调到A大调之间也形成了属到主的调性关系。
三、再现部
出人意料的,乐曲主部主题竟然在d小调上再现,而不是典型的主调a小调上的再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应该是真正的主部再现,而充其量仅仅可被看做是主题先现。
不过由于展开部结束在A大调上,因此这里的主部主题在a小调上再现得到了属方向调的支持而在听觉上及逻辑上是能符合审美规律的。
副部再现时处于A大调,虽然有向主部调性回归的倾向,但毕竟不是原调性,两者仅为同名大小调关系。
这一切都说明舒伯特的这首钢琴奏鸣曲并不遁于所谓典型的奏鸣曲写作原则。
第一乐章结尾处颇耐人寻味:作曲家对主部主题进行了简短的再现,并且是以主调a小调再现的。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是否这里才是第1乐章真正的主部再现?这个疑问是否会促使听者产生想要继续聆听下一乐章的冲动?
四、总结
舒伯特D537第1乐章规模并不大,只有196小节。
但从中我们仍能发现优美的旋律,巧妙的调性布局及不墨守成规的乐曲写作手法。
或许,这就是舒伯特所追求的:自由自在的,充满激情和幻想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