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载药纳米CaP_聚多巴胺支架的仿生组装及程序化释药研究_屈树新
纳米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_袁鹏群
文章编号:1008-9926(2001)01-0038-03 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识码:A纳米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袁鹏群①,郭葆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生化药学教研室 上海 200433)摘 要:目的 介绍纳米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为新药研制和开发提供借鉴。
方法 就纳米技术在药物不同方面可能的应用为线索,对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纳米技术在药物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展望有关发展前景。
结果 纳米粒经化可增加药物吸收速率和生物利用度。
纳米控释系统可直接作用于细胞,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使某些酶制剂口服有效,并能增强药物的靶向作用,减轻或避免毒副反应。
纳米粒经载体替代病毒载体,可解决基因药物治疗中的免疫反应难题。
纳米机械装置可辅助设计代替传统药物的分子生物机器人,起到特殊治疗效果。
纳米技术在药物合成、催化和分离过程中,可以提高效率,改善产品质量。
结论 纳米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可降低能耗,将成为一种革命性技术,使药物生产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质量改善,规模扩大。
关键词:纳米技术;药物研究 纳米技术(Nan otechnology)是在0.1~100nm空间尺度内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对某物质进行研究,掌握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门崭新的高科技学科。
纳米技术涉及面十分广泛,已辐射多个学科。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在内的所有与材料有关的工程领域,都已经并将与纳米技术产生“碰撞”。
概念中的、正在开发的和已经商业化的纳米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对许多高科技领域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得化学和物理学之间已无明确界限。
它对药物研究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影响,引发了药物领域一场深远的革命。
尤其在药物研究领域,由于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在性质的奇特性和优越性,将增加药物吸收度、建立新的药物控释系统、改善药物的输送、替代病毒载体、催化药物化学反应和辅助设计药物等研究引入了微型、微观领域,为寻找和开发医药材料,合成理想药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纳米粒溶液粒径
PLGA-PLL-PEG纳米粒的制备药学院浦药剂1005 吉冬悦林丽洪峰赵星龙摘要:本课题选用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聚赖氨酸(PLL)、聚乙二醇(PEG)作为合成新型纳米载药系统的原料,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制得PLGA-PLL-PEG聚合物。
采用该聚合物包载抗白血病经典药物柔红霉素(DNR)及第三代MDR逆转剂汉防己甲素(Tet),并偶联转铁蛋白(Tf),构建一种具有主动靶向性能的Tf-PEG-PLL-PLGA纳米粒,以期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
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选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共载DNR和Tet的PLGA-PLL-PEG纳米粒,优化工艺条件并交联Tf,其平均粒径为213.0±12nm,PI值为0.075,zeta电位为-19.16mv,外观规则圆形。
纳米粒中DNR载药量为3.63±0.15%,包封率为70.23±1.91%,Tet载药量为4.27±0.12%,包封率为86.5±0.7%,Tf含量为2.18±0.11%(w/w)。
关键字:载药纳米粒子;制备工艺;溶剂扩散法;复乳化溶剂挥发法;转铁蛋白In our research, we use the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including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 poly-L-lysine (PLL),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to synthesis novel nanodrug carrier system. We optimize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to synthesis PLGA-PLL-PEG, then use it to delivery the classical antileukemic drug daunorubicin (DNR) and the MDR reversal agents of tetrandrine (Tet) and couple transferrin (Tf).We except the Tf-PEG-PLL-PLGA nanoparticles can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of leukemia.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nd results are as follows. We chose double-emulsion method to prepare Tf-DNR/Tet-loaded PLGA-PLL-PEG nanoparticle through optimizing process conditions and cross-linking Tf. Nanoparticle was regular roundness, it’s average size was 213.0 ± 12 nm with polydisperse index (PI) of 0.075, and the zeta potential was -19.16 mv. The drug loading of nanoparticles DNR was 3.63 ± 0.15%,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 70.23 ± 1.91%. The drug loading of Tet was 4.27 ± 0.12%,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 86.5 ±0.7%, the concentration of transferrin was 2.18 ± 0.11%(w/w).Keywords: drug-loaded nanoparticles; preparation process; solvent diffusion method; double emulsion 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transferrin1、研究背景药物纳米化可能会使得一些难溶有机化合物用作药物,这将使目前用于医药的合成化学物质数量增加。
26911931_乳化剂乳化性能及其关键质量属性研究进展
[重点实验室简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及辅料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2021年2月获国家药监局认定ꎬ重点实验室以中国药科大学药用辅料及仿创药物研发评价中心为核心ꎬ整合药物化学㊁药剂学㊁药物分析㊁药代动力学等学科优势资源ꎬ联合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和江苏省水溶性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建设ꎮ学术委员会主任侯惠民院士㊁实验室主任郝海平副校长ꎮ重点实验室拥有实验场地1.2万平方米ꎬ仪器设备原值约2.9亿元ꎮ配套设施完善ꎬ包括SPF级药学实验动物中心㊁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平台㊁病理与PDX药效评价平台㊁分析测试中心等多个公共实验平台ꎮ重点实验室聚焦药用辅料的质量控制与标准提升㊁创新辅料研究㊁药用辅料功能性评价与合理使用㊁药物制剂处方工艺研究㊁药物制剂及辅料分析和评价技术研究㊁靶标的发现/确认与成药性研究等领域ꎮ力争利用3~5年时间ꎬ在上述领域形成多个 国际一流㊁国内领先 的技术平台ꎮ初步建成 以药品制剂为核心ꎬ以药用辅料为抓手ꎬ以体内作用为指标ꎬ以分析评价为支撑 的 全链条㊁贯通式 药物制剂及辅料研究与评价体系ꎮ实验室主任:郝海平ꎬ男ꎬ理学博士ꎬ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㊁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ꎮ主要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创新技术ꎬ药物代谢转运分子调控与靶标研究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访问学者ꎬ江苏省特聘教授ꎬ首批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ꎬ江苏省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ꎬ第十一届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ꎬ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ꎬ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㊁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㊁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ꎮ曾担任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㊁ 2011计划 建设办公室主任㊁ 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 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ꎮ㊀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重大新药创制 (No.2017zx09101001006)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972894)㊀作者简介:秦云ꎬ女ꎬ研究方向:智能/多功能纳米制剂技术研究ꎬE-mail:Daisy_q_y@163.com㊀通信作者:孙春萌ꎬ男ꎬ博士研究生ꎬ教授ꎬ研究方向:药剂学ꎬTel:025-83271305ꎬE-mail:suncmpharm@cpu.edu.cn乳化剂乳化性能及其关键质量属性研究进展秦云ꎬ涂家生ꎬ孙春萌(中国药科大学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及辅料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ꎬ江苏南京210009)摘要:乳化剂是一类在药品中应用广泛的表面活性剂ꎬ大多是蛋白质㊁磷脂㊁多糖㊁两亲性合成物质ꎬ或这些物质的复合物组成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检索与整理ꎬ综述了乳化剂种类㊁特点及应用ꎬ对卵磷脂㊁蛋白质㊁多糖㊁吐温和司盘等几种不同类别乳化剂的基本理化性质㊁乳化特性等分别进行阐述ꎬ并对乳化剂的关键物料属性或功能性相关指标的研究进行了介绍ꎬ同时对乳化剂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ꎮ关键词:乳液ꎻ乳化剂ꎻ乳化性能中图分类号:R94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22)04-0236-006doi:10.13506/j.cnki.jpr.2022.04.007ResearchprogressonemulsifyingpropertiesandcriticalqualityattributesofemulsifiersQINYunꎬTUJiashengꎬSUNChunmeng(NMPAKeyLaboratoryforResearchandEvaluationof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sandExcipientsꎬ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ꎬNanjing210009ꎬChina)㊀㊀Abstract:Emulsifierisakindofsurfactantwidelyusedindrugs.Mostofthemarecomposedofproteinꎬphospholipidꎬpolysaccharideꎬamphiphilicsyntheticsubstancesorcomplexesofthesesubstances.Thetypesꎬcharacteristicsandapplicationsofemulsionpreparationswerereviewedthroughsortingandretrievingliterature.Thepaperexpoundedthephysi ̄calandchemicalpropertiesꎬemulsifyingcharacteristicsofseveraldifferenttypesofemulsifierssuchaslecithinꎬproteinꎬpol ̄ysaccharideꎬTweensandSpansꎬandintroducedtheresearchonthekeymaterialpropertiesorfunctionalrelatedindexesofe ̄mulsifiersꎬAtthesametimeꎬthefutureresearchhotspotsanddirectionsofemulsifierwereprospected.Keywords:EmulsionꎻEmulsifierꎻEmulsifyingproperty1㊀引言乳液是一种液体以分散(分散相)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不相容液体中(连续相)的分散体系ꎬ主要成分包括水相㊁油相和乳化剂[1]ꎮ由于乳液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分散体系ꎬ因此为了制备符合要求的稳定的乳液ꎬ首先必须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分散相分散成微小的乳滴ꎬ其次是提供使乳液稳定的必要条件ꎮ考虑到乳液具有生物利用度高㊁刺激性小㊁药物吸收和药效发挥快㊁靶向性等特点ꎬ现已将乳液开发并应用于注射㊁外用㊁口服等给药途径ꎮ在乳液研究的早期ꎬ人们已认识到乳化剂种类对乳液类型和稳定性的显著影响ꎮ乳化剂通过吸附在油相/水相界面ꎬ降低界面张力和保护液滴不聚集来促进乳化和增强物理稳定性[2]ꎮ油包水(waterinoilꎬW/O)乳液的形成通常要求乳化剂具有良好的油溶性ꎬ并优先分配到油相ꎬ通过自身的两亲性来维持油水界面的稳定ꎮ陈正昌[3]使用水溶性乳化剂(聚乙二醇)和油溶性乳化剂(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探究了乳化剂种类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ꎬ结果表明油溶性乳化剂的稳定效果更好ꎮ乳化剂的选择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ꎬ针对乳液的配方也有着广泛研究ꎬ主要有3个理论基础:Bancroft规则㊁Griffin量表㊁Shinoda相转变温度(phasetransitiontemperatureꎬPIT)ꎮ根据Bancroft规则ꎬ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倾向于使水成为连续相ꎬ从而可用于稳定水包油(oilinwaterꎬO/W)乳液ꎬ而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倾向于使水成为分散相ꎬ从而可用于稳定W/O乳液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亲水性和亲脂性基团结合的分子组成ꎬ这些基团的平衡表示为亲水亲油平衡(hydro ̄philiclipophilicbalanceꎬHLB)值ꎬ由此ꎬGriffin[4]提出了一种计算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LB值的方法ꎬ表征了在不同HLB值乳化剂作用下形成O/W和W/O乳液的趋势ꎮ然而ꎬHLB量表没有考虑温度和油的性质对乳化稳定性的影响ꎻ这些影响被自然地纳入了Shinoda的PIT概念ꎬ该概念将宏观乳液稳定性与油-水-聚氧乙烯(polyoxyethyleneꎬPOE)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相态行为联系起来[5]ꎮRen等[6]研究利用亲水性聚氧丙烯(polyoxypropyleneꎬPOP)二胺和疏水性长链脂肪酸之间的静电作用合成了与POE类似的POP乳化剂ꎬ通过研究POP单元数㊁乳化剂浓度以及烃链不饱和度对相转变稳定性及乳液液滴大小㊁形态的影响ꎬ证明了POP乳化剂是通过PIT法形成纳米乳液的有效乳化剂ꎮ乳化剂通常在空间位阻和静电相互作用条件下稳定乳滴ꎬ但由于乳液环境中的温度㊁pH值等的改变ꎬ造成界面失衡ꎬ进而导致乳液中不稳定现象的产生ꎮ常见的不稳定现象包括重力分离㊁絮凝㊁破裂与合并(聚结)㊁Ostwald熟化㊁酸败等[7-14]ꎮ乳液中几种不稳定现象在变化过程中也可进行转化[15]ꎬ因此ꎬ如何通过添加合适的乳化剂以保持乳液在制备和存储过程中的稳定性是药物研发过程中一直关注的问题ꎮLi等[8]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来预测乳液的沉降过程ꎬ证明了液滴大小是乳液沉降的关键因素ꎬ液滴直径越大ꎬ聚结概率越大ꎻ同时该模型也说明了油水比㊁不同乳化剂浓度㊁搅拌时间和转速对乳化液滴的大小及乳液稳定性有显著影响ꎮKelley等[9]研究表明将离子乳化剂吸附到蛋白质包裹的油滴表面ꎬ通过增加它们之间的静电排斥力可以提高絮凝稳定性ꎻ非离子乳化剂吸附到蛋白质涂层液滴表面ꎬ通过增加它们之间的空间位阻来提高它们的絮凝稳定性[10]ꎮGeorge等[11]将亲脂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Span80)掺入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in)ꎬ通过取代油滴表面的一些蛋白质来促进聚结ꎬ在这种情况下ꎬSpan80分子头部小的亲水性基团将不足以保护液滴免于聚结ꎬ相反地会促进乳滴聚结ꎬ破坏乳液的稳定性ꎮYan等[14]研究表明Ostwald熟化作用可能是p-CMS/St细乳液失稳的主要原因ꎬ通过调整乳化剂用量㊁乳化剂与助稳定剂的比例可有效提高细微乳的稳定性ꎮ随着乳液在制药领域中的不断发展ꎬ乳液的稳定性逐渐成为学者们首要考虑和关注的最重要性质之一ꎬ本文旨在对乳化剂的分类及乳化性能进行阐述ꎬ并对其稳定乳液的机理㊁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ꎬ以期为后续乳液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ꎮ2㊀乳化剂的分类㊁特点及应用药物制剂中ꎬ乳化剂的应用颇多ꎮ但对于乳化剂的选择ꎬ应根据乳液的使用目的㊁药物的性质㊁处方组成㊁乳液的类型㊁乳化方法等综合考虑ꎮ主要的分类方式有:根据乳化剂中是否含有亲水基可分为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油酸盐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脂肪胺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ꎻ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表面活性剂(如卵磷脂㊁蛋白质㊁多糖)和合成表面活性剂(如吐温和司盘)ꎻ根据HLB值的大小可分为亲油表面活性剂(HLB<10ꎬ如司盘)和亲水表面活性剂(HLB>10ꎬ如吐温)ꎮ2.1㊀卵磷脂㊀卵磷脂(lecithin)是一类从动物源(如蛋黄㊁奶酪乳清㊁鱼等)或植物源(如大豆㊁油菜籽等)中通过提取获得的磷酸盐混合物[16]ꎮ卵磷脂是由疏水性的脂肪酸酯基和亲水性的磷酸基组成的两亲性分子[17]ꎮ磷脂(phospholipidꎬPL)是卵磷脂的主要成分ꎬ由sn-1和sn-2位用脂肪酸酯化㊁sn-3位用磷酸酯化的甘油骨架组成ꎮ在sn-3位上ꎬ磷酸酯基团与特定官能团酯化ꎬ赋予PL亲水特性ꎻ磷脂的亲油性使其能以薄膜状包裹在油滴表面ꎬ磷脂的亲水性使其能与水分子相互吸引ꎬ大大降低了水油之间的界面张力ꎬ从而形成均匀稳定的乳液[18]ꎮ此外ꎬ根据酯化到sn-3位的官能团ꎬPL包括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sꎬPC)㊁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ꎬPI)㊁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 ̄lamineꎬPE)㊁磷脂酸(phosphatidylicacidꎬPA)ꎮPL的化学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ꎬ强烈影响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数[16]ꎮ卵磷脂的乳化性能与乳液pH值㊁盐浓度和温度有关ꎮ对于卵磷脂的乳化能力评估可以采用多种试验[17]:①粒径分布(particlesizedistributionꎬPSD):基于光散射和激光衍射原理ꎬ对稀释乳液中液滴大小及分布进行评估ꎻ②浊度测量:通过光学浊度扫描或贝克曼扫描ꎬ记录乳粒迁移和乳粒尺寸变化ꎻ③显微镜观察ꎻ利用共聚焦扫描光学显微镜㊁扫描电子显微镜㊁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多种显微镜法ꎬ可以观察乳粒的粒径㊁形状和结构ꎮ应用知识结合分析方法来表征组成㊁乳液粒径和乳液稳定性将有助于理解各种磷脂的功能性ꎮ卵磷脂的HLB值介于4(标准化卵磷脂)和7(富含PC馏分的卵磷脂)之间ꎬ这意味着它可以分散在油相和水相中ꎮ卵磷脂中的PL可以在水或油中自缔合形成直接胶束或反胶束ꎻ当PL分子的疏水基团(脂肪酸)与水分子的接触降至最低ꎬ并通过范德华和疏水/亲水相互作用以双层囊泡的形式排列可形成脂质体ꎻPL分子还可以通过将脂肪酸尾部伸入油滴㊁亲水性头部朝向水ꎬ进而降低界面处表面张力ꎬ形成稳定的O/W乳液[19]ꎮ虽然卵磷脂已经被人们熟知很长时间了ꎬ但是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表面活性剂在药物研发体系中仍然有着新的潜力ꎮWunsch等[20]研究了将卵磷脂包裹在油酸胆固醇酯纳米颗粒表面来模拟天然脂蛋白ꎬ形成一种用于跨越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ꎬBBB)的新型药物载体ꎮ2.2㊀蛋白质㊀蛋白质是由多种亲水性和疏水性氨基酸以 脱水缩合 的方式组成两亲性化合物ꎬ在油水界面排列时ꎬ疏水性基团朝向油相移动ꎬ而亲水性基团朝向水相移动ꎬ其独特的界面性质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ꎬ因此ꎬ它们能够在油水界面形成强烈吸附ꎬ有利于乳液的形成[21]ꎮ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量和所采用的构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ꎬ因为吸附是通过其结构中存在的疏水基团进行的[22]ꎮ蛋白类乳化剂(如乳清分离蛋白㊁酪蛋白酸钠㊁β-乳球蛋白㊁大豆分离蛋白等)作为乳化剂具有良好的特性ꎬ但其对环境应力(如pH值㊁离子强度和温度)高度敏感ꎬ由于液滴之间的静电斥力不再足以克服各种吸引性相互作用ꎬ因此它们在接近被吸附蛋白质等电点的pH值和离子强度超过特定水平时会破坏乳液的稳定性[23]ꎮ盛布雷[24]选取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ꎬBSA)和阿拉伯胶(gumarabicꎬGA)分别作为内层乳化剂和外层乳化剂ꎬ制备得一种β-胡萝卜素双层乳液BSA/GA-eꎬ并验证了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小肠靶向缓释作用ꎮ为了克服蛋白质作为乳化剂在其等电点附近易导致乳液等不稳定这一缺点ꎬGuzey等[25]提出加入额外的多糖涂层ꎬ即由蛋白质和多糖的不同界面层组成的一类多层乳液ꎬ通过与蛋白质层的静电相互作用来稳定O/W乳液ꎬ从而提高蛋白质作为乳化剂的O/W乳液对环境应力的物理稳定性ꎮZhang等[26]研究了多糖(阴离子海藻酸盐和阳离子壳聚糖)涂层对类胡萝卜素乳状液体外消化理化性质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ꎬ发现多糖涂层可略微抑制类胡萝卜素的降解ꎮ2.3㊀多糖类㊀许多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多糖(如壳聚糖㊁果胶多糖等)表现出亲水界面性质ꎬ并倾向于稳定脂质层以形成O/W乳液[27]ꎮ壳聚糖是一种天然来源的阳离子碱性多糖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ꎬ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8]ꎮOst ̄wald熟化现象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液滴电荷和界面层厚度ꎬKontogiogos[29]研究表明ꎬ壳聚糖等多糖作为乳化剂可增强O/W乳液中液滴界面厚度并提供空间效应ꎬ以稳定乳液并保护亲脂性成分免受氧化ꎮ然后壳聚糖自身丰富的氨基和氢键使其具有较强的亲水性ꎬ限制了其作为乳化剂的应用ꎮ因此ꎬ许多化学修饰被用于改善其缺点并扩展其功能ꎮ如壳聚糖通过美拉得反应与多肽类物质(酪蛋白磷酸肽)接枝ꎬ可提高壳聚糖的两亲性ꎬ进而用于制备稳定性良好的乳液[30]ꎮ2.4㊀吐温㊁司盘类㊀小分子表面活性剂ꎬ如吐温(Tweens)㊁司盘(Spans)等是常用的非离子乳化剂ꎬ因其主要通过空间位阻来稳定乳液ꎬ对pH㊁离子强度不敏感ꎬ降低表面张力能力强且可形成小粒径的乳液等特性而广泛应用于药品领域ꎮ通过调整不同类型乳液中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的质量分数ꎬ可获得较为稳定的乳液ꎮPeng等[31]以不同质量分数的Tween80作为乳化剂ꎬ利用超声乳化技术制备获得粒径㊁电位㊁pH稳定性㊁热稳定性等物理特性均较好的大豆分离蛋白乳液ꎮKumar等[32]采用重量百分比为0.5%的Tween80和正庚烷高能法制备了纳米乳粒在91.05~40.16nm之间的动力学稳定的O/W乳液ꎬ并通过评估表明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Tween80)比离子表面活性剂(cetyltrimethylammoniumbromideꎬCTAB和SodiumdodecylsulfateꎬSDS)更适于形成稳定的O/W乳液ꎮ2.5㊀其他㊀乳化剂的选择是影响乳液最终乳滴尺寸㊁乳液分散性㊁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ꎬ制药工业中最常用的乳化剂是合成乳化剂(如吐温和司盘类)和天然乳化剂(如磷脂㊁蛋白质㊁多糖㊁皂苷等)ꎬ它们的分子量影响乳化过程中两亲分子的吸附动力学ꎮ与酪蛋白或β-乳球蛋白相比ꎬ吐温㊁司盘或卵磷脂等小分子在类似均质条件下更适合产生更小的粒径ꎬ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在界面上的吸附速度更快[33]ꎮ然而ꎬ随着制药领域的发展ꎬ研究人员逐渐对使用 环境友好 的天然两亲性乳化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ꎬ这些天然乳化剂通常被认为更加环保㊁更加安全[34]ꎮ葡萄糖衍生物由于其独特的亲水性ꎬ可将其与疏水基团连接ꎬ合成新型生物可降解乳化剂ꎮ更重要的是ꎬ它产生水作为唯一的副产品ꎬ使其成为制备糖基非离子乳化剂的合适策略ꎬ具有相当低的环境影响ꎮZhang等[35]以分子共轭的方法ꎬ设计并合成了以腙健(-NHN=CH-)为特征的新型两亲性葡萄糖腙作为糖基非离子乳化剂ꎬ并对其乳化性能㊁聚集行为㊁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综合分析ꎬ通过动态光散射(dynamiclightscatteringꎬDLS)分析了解了烷基侧链长度与乳液稳定性的关系:随着烷基链长度的增加ꎬ乳液层先增大后减小ꎬ呈现倒V型分布ꎮ皂苷是一类主要存在于植物体内的非离子生物基表面活性剂ꎬ其极性糖链附着于非极性三萜或甾体单元分子ꎬ使其具有高表面活性的两亲性结构[36]ꎮSchreiner等[37]研究了3种不同来源(蒺藜㊁胡卢巴和刺五加)富含皂苷的提取物作为天然乳化剂的乳化性能ꎬ通过评估皂苷提取物在水㊁乙醇㊁乙酸乙酯和正己烷等不同极性的溶剂中的溶解性ꎬ了解其两亲性特征ꎻ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scopyꎬFTIR)对可溶性部分进行了表征ꎬ指出富含甾体皂苷和富含三萜皂苷的提取物的相似性ꎻ并通过构建伪三相图ꎬ对乳化剂进行了分类:Ⅰ相对应O/W双相系统ꎻⅡ相对应W/O双相系统ꎻⅢ相对应三相系统ꎻⅣ相对应均质单相体系ꎬ即在油㊁水和乳化剂之间形成的乳液ꎮ3㊀乳化剂的功能性相关指标研究不同乳化剂具有不同理化性质ꎬ能够对乳液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的理化性质可称为乳化剂的关键物料属性(criticalmaterialattributesꎬCMA)或功能性相关指标(functionality-re ̄latedcharacteristicsꎬFRCs)ꎬ它们是决定乳液液滴大小及分布㊁分散性㊁稳定性等的最重要因素ꎮ因此ꎬ对乳化剂进行表征可以对不同类型乳液的制备有指导性意义ꎮ3.1㊀溶解性㊀乳化剂的溶解性对于乳化过程至关重要ꎬ因为它促进了乳化剂向油-水界面的迁移和扩散ꎮpH值是蛋白质类和磷脂类乳化剂溶解度的决定因素ꎬ唐世涛[38]在研究蛋白粉溶解性及乳化稳定性过程中发现ꎬ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ꎬLDL)中的蛋白质和磷脂并非直接溶解在连续相中去吸附到油水界面的ꎬ而是以完整LDL球形粒子的结构分散到连续相ꎬ而其颗粒只有在中性pH值条件下才以胶束形式溶解ꎬ在酸性条件下几乎不溶ꎻLiu等[39]也对pH值影响蛋白质乳化性能进行了说明ꎬ溶液pH值会影响蛋白质的疏水性和表面电荷ꎬ进而影响蛋白质-溶剂(亲水性)和蛋白质-蛋白质(疏水性)相互作用和静电排斥之间的平衡ꎮ由于油水界面两相的特殊性ꎬ极易受环境pH值和离子强度的影响ꎬ因此对乳化剂在溶液中溶解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ꎮ3.2㊀HLB值㊀HLB值是将表面活性剂分为水包油乳化剂或油包水乳化剂的标准参数之一ꎮ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亲水性和亲脂性基团结合的分子组成ꎬ这些基团的平衡可表示为HLB值ꎬHLB值对乳液的形成及稳定性有显著影响ꎮ通常认为HLB值3~8倾向于稳定W/O乳液ꎬHLB值在9~12之间的表面活性剂易于形成O/W乳液[40]ꎮWu等[41]建立了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uantitativestructure-propertyrelationshipꎬQSPR)模型来预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ꎬ为评估乳化剂性能提供了重要参考ꎮHong等[42]采用Span/Tween混合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ꎬ研究了HLB值对O/W乳液稳定性和流变性能的影响ꎬ选择了HLB值范围8~13的混合乳化剂ꎬ通过观察O/W乳液中液滴的粒径分布㊁形态㊁流变性能和Zeta电位ꎬ最终在HLB=10.8/10.7的乳液中观察到高度均匀的最小液滴尺寸ꎮ3.3㊀表面润湿性能㊀接触角(θ)是测量和评估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ꎮ接触角小于90ʎ表示高润湿性ꎬ而接触角较大(θ>90ʎ)表示低润湿性[35]ꎮLi等[43]将待测样品用去离子水配制成1.0g L-1水溶液ꎬ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测定ꎬ表征了几种磺酸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接触角ꎬ结果说明液体表面张力越低ꎬ接触角越小ꎬ其润湿性能就越好ꎮ3.4㊀界面张力㊀界面张力可以描述为每单位长度作用在液体界面上的收缩力ꎬ也可表示为界面能ꎮ乳化剂一旦吸附在油水界面上ꎬ就能显著降低界面张力ꎮ乳化剂分子在油水界面的排列逐渐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ꎬ形成的界面膜对乳液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44]ꎮWang等[45]通过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particledynamicsꎬDPD)模拟表征了不同HLB值乳化剂分子形成的界面膜的结构和性质ꎬ研究表明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Span20制备的O/W乳液界面膜厚度随HLB值从9到15的变化而增加ꎬ当HLB值为13时ꎬ界面张力最小ꎬ乳液最稳定ꎬ而HLB值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本质上受界面膜厚度㊁界面张力和乳化剂分子结构的综合影响ꎮ3.5㊀临界胶束浓度㊀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Micelle-Con ̄centrationꎬCMC)是指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最低浓度ꎬ多数情况下CMC与分子结构的疏水性相关[46]ꎮ影响乳化剂CMC的主要因素是其分子结构中亲水与疏水基团的性质ꎬ疏水性的增加会使得CMC降低[47]ꎮ电导率法[48]是测量离子乳化剂CMC的一种常用方法ꎮ随着离子液体水溶液浓度的增加ꎬ电导率曲线都会出现一拐点ꎬ拐点处的离子液体浓度称为CMCꎮ张永贺等[49]采用表面张力法测定高分子乳化剂十一烯酸/马来酸酐-十二醇聚合物(undecylenicacid/maleicanhydride-dodecanolpolymerꎬUMA-DA)和水的临界胶束浓度ꎬ依次测定含乳化剂的乳液的表面张力ꎬ绘制表面张力~浓度对数曲线ꎬ其拐点处即为CMC值ꎬ结果显示UMA-DA的表面张力要远低于纯水ꎬ表明UMA-DA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效果非常明显ꎬ可用作乳化剂ꎮ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bydesignꎬQbD)出发ꎬ我们可以通过测试溶解度㊁HLB值㊁表面张力㊁润湿性㊁临界胶束浓度等这些方法来判断乳化剂的乳化性能ꎬ结合乳液制备技术ꎬ对乳液的处方进行优化ꎬ并对其理化特性(如粒径尺寸及分布㊁Zeta电位㊁包封率等)及贮藏稳定性相关的乳液稳定性指数(emulsionstabilityindexꎬESI)[35]进行评估ꎬ以期获得目标乳液产品ꎮ4㊀总结及展望乳化剂的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ꎬ目前我们使用到的乳化剂包括天然表面活性剂和人工合成表面活性剂两种ꎮ前者来自动植物体ꎬ为较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ꎬ易于乳化稳定且无刺激㊁无毒副作用ꎬ如卵磷脂㊁壳聚糖等ꎮ后者通常为固体颗粒乳化剂ꎬ如吐温㊁司盘等ꎬ这类乳化剂在分散相液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止液滴之间的聚集而制得稳定的油/水分散相ꎮ非离子乳化剂因其不易受酸㊁碱㊁盐㊁电解质的影响ꎬ更有利于乳液的贮藏稳定性ꎬ也将更为受到研发者的关注ꎮ随着制药工业的蓬勃发展ꎬ日益高涨的市场需求ꎬ以及人们对于药品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ꎬ可以预见ꎬ未来乳化剂将不断朝着安全㊁无毒㊁温和㊁易降解的研究方向日益深入ꎬ天然产品由于自身容易被细胞降解ꎬ并整合到身体组织中ꎬ或在没有炎症反应的情况下被清除的特点ꎬ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ꎮ当前市场环境下ꎬ乳液已成为许多商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药品㊁食品㊁化妆品等ꎮ乳化剂作为乳液配方中最重要的稳定剂之一ꎬ还决定了乳液形成的难易程度和最终产品的功能属性ꎬ因此ꎬ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对于未来乳液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依然是重要决策之一ꎮ参考文献:[1]㊀KACIMꎬEIMIRAATꎬDESJARDINSIꎬetal.Emulsifierfreeemulsion:Comparativestudybetweenanewhighfre ̄quencyultrasoundprocessandstandardemulsificationprocesses[J].JFoodEngꎬ2017(194):109-118. [2]RAVERAFꎬDZIZAKꎬSANTINIEꎬetal.Emulsificationandemulsionstability:Theroleoftheinterfacialproperties[J].AdvColloidInterfaceSciꎬ2021(288):102344.[3]陈正昌.新型碘化油Pickering乳剂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ꎬ2020. [4]GRIFFINWC.Classificationofsurface-activeagentsby"HLB"[J].SocCosmetChemꎬ1954(5):249-256. [5]LEEMHꎬTAE-EUNKꎬJANGHWꎬetal.Physicalandturbidimetricpropertiesofcholecalciferol-andmenaquinone-loadedlipidnanocarriersemulsifiedwithpolysorbate80andsoylecithin[J].FoodChemꎬ2021(348):129099.[6]RENGHꎬSUNZCꎬWANGZZꎬetal.Nanoemulsionfor ̄mationbythephaseinversiontemperaturemethodusingpolyoxypropylenesurfactants[J].JColloidInterfaceSciꎬ2019(540):177-184.[7]MCCLEMENTSDJꎬJAFARISM.Improvingemulsionfor ̄mationꎬstabilityandperformanceusingmixedemulsifiers:AReview[J].AdvColloidInterfaceSciꎬ2018(251):55-79.[8]LIYBꎬHETSꎬHUZMꎬetal.Studyonthemathematicalmodelforpredictingsettlingofwater-in-oilemulsion[J].JPetroleumSciEngꎬ2021(206):109070.[9]KELLEYDꎬMCCLEMENTSDJ.Influenceofsodiumdo ̄decylsulfateonthethermalstabilityofbovineserumalbu ̄minstabilizedoil-in-wateremulsions[J].FoodHydrocol ̄loidꎬ2003(17):87-93.[10]KYROSD.InfluenceofpHandHeatingon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ofWheyProtein-StabilizedEmulsionsContainingaNonionicSurfactant[J].FoodChemꎬ1998(46):3936-3942. [11]GEORGEAꎬAKENV.Competitiveadsorptionofproteinandsurfactantsinhighlyconcentratedemulsions:effectoncoalescencemechanisms[J].ColloidSurfaceAꎬ2003(213):209-219.[12]ASUAJM.Ostwaldripeningofreactivecostabilizersinminiemulsionpolymerization[J].EuropeanPolymerJꎬ2018(106):30-41[13]ALEXEYSKꎬEUGENEDS.Ostwaldripeningtheory:ap ̄plicationstofluorocarbonemulsionstability[J].AdvColloidInterfaceSciꎬ1992(38):69-97.[14]YANZꎬYINGCꎬDONGCꎬetal.ResearchonthePrepara ̄tionandStabilityof4-ChloromethylStyrene/StyreneMiniemulsion[J].FineChemicalsꎬ2015ꎬ32(10):1195-1200.[15]WANGJWꎬHANXꎬLITTꎬetal.MechanismandAppli ̄cationofEmulsifiersforStabilizingEmulsions:AReview[J].FoodScienceꎬ2020ꎬ41(21):303-310.[16]BOTFꎬDanielCꎬJAMESAOꎬetal.Inter-relationshipsbetweencompositionꎬ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andfunctionalityoflecithiningredients[J].TrendsFoodSciTechꎬ2021(111):261-270.[17]WILLEMVNꎬMABELCT.Updateonvegetablelecithinandphospholipidtechnologies[J].EurJLipidSciTechnolꎬ2008(110):472-486.[18]XUJꎬDAIY.Biologicalsurfactantphospholipidsandtheirapplication[J].LeatherChemicalsꎬ2012ꎬ29(2):31-35. [19]WANGMZꎬYANWQꎬZHOUYLꎬetal.Progressintheapplicationoflecithinsinwater-in-oilemulsions[J].TrendsFoodSciTechꎬ2021(118):388-398.[20]WUNSCHAꎬLANGERKꎬMULACDꎬetal.Lecithincoatingasuniversalstabilizationandfunctionalizationstrategyfornanosizeddrugcarrierstoovercometheblood-brainbarrier[J].IntJPharmꎬ2021(593):120146. [21]WANGYTꎬWANGYJꎬBAIYH.Recentadvancesinpretreatmenttechniquestoimprovetheemulsifyingpropertyofproteins[J].FoodMachineryꎬ2020ꎬ36(5):211-215.[22]刘甜ꎬ赵鹏森ꎬ张玉玲ꎬ等.提高蛋白质乳化功能性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ꎬ2020(1):82-86.[23]TRAUDYWꎬANAMꎬRUBILARMꎬetal.Multilayeremul ̄sionsstabilizedbyvegetableproteinsandpolysaccharides[J].CurOpinColloidInterfaceSciꎬ2016(25):51-57. [24]盛布雷.pH响应型β-胡萝卜素双层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ꎬ2018.[25]GUZEYDꎬJULIANM.Formationꎬstabilityandpropertiesofmultilayeremulsionsforapplicationinthefoodindustry[J].AdvColloidInterfaceSciꎬ2006(128):227-248. [26]ZHANGCLꎬXUWꎬJINWPꎬetal.Influenceofanionicalginateandcationicchitosanonphysicochemicalstabilityandcarotenoidsbioaccessibilityofsoyproteinisolate-sta ̄bilizedemulsions[J].FoodResIntꎬ2015ꎬ77(3):419-425.[27]ZHANGCꎬZHUXꎬZHANGFꎬetal.ImprovingviscosityandgellingpropertiesofleafpectinbycomparingfivepectinextractionMethodsusinggreentealeafasamodelmaterial[J].FoodHydrocolloidꎬ2020(98):105246. [28]LIUTTꎬSUGZꎬYANGTS.FunctionalitiesofchitosanconjugatedwithlauricacidandL-carnitineandapplicationofthemodifiedchitosaninanoil-in-watere ̄mulsion[J].FoodChemꎬ2021(359):129851.[29]KONTOGIOGOSV.Polysaccharidesatfluidinterfacesoffoodsystems[J].AdvinColloidInterfacꎬ2019(270):28-37.[30]HUANGXNꎬZHOUFZꎬYANGTꎬetal.Fabr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PickeringHighInternalPhaseEmulsions(HIPEs)stabilizedbychitosan-caseinophos ̄phopeptidesnanocomplexesasoraldeliveryvehicles[J].FoodHydrocolloidꎬ2019(93):34-45.[31]PENGXCꎬZAOLꎬCAOTTꎬetal.InfluenceofMixedIn ̄terfaceofTween80andSoyProteinIsolateonEmulsionStability[J].FoodIndustryꎬ2021ꎬ42(5):208-212. [32]KUMARNꎬMANDALA.Thermodynamicandphysico ̄chemicalpropertiesevaluationforformationandcharac ̄terizationofoil-in-waternanoemulsion[J].JMolecularLiquidsꎬ2018(266):147-159.[33]LUAAꎬPAOLAEꎬENRIQUEFAꎬetal.Carotenoidnano ̄emulsionsstabilizedbynaturalemulsifiers:WheyproteinꎬgumArabicꎬandsoylecithin[J].FoodHydrocolloidꎬ2021(290):110208.[34]BAILꎬHUANSQꎬGUJYꎬetal.Fabricationofoil-in-waternanoemulsionsbydual-channelmicrofluidizationu ̄singnaturalemulsifiers:saponinsꎬphospholipidsꎬproteinsꎬandpolysaccharides[J].FoodHydrocolloidꎬ2016(61):703-711.[35]ZHANGSXꎬLIYSꎬHULꎬetal.Physicalandbiologicalevaluationofglucosehydrazonesasbiodegradableemulsi ̄fiers[J].JMolecularLiquidsꎬ2021(350):118224. [36]YANGYꎬLESERMEꎬSHERAAꎬetal.Formationandstabilityofemulsionsusinganaturalsmallmoleculesur ̄factant:Quillajasaponin(Q-Naturale)[J].FoodHydro ̄colloidꎬ2013(30):589-596.[37]SCHREINERTBꎬGIOVANACꎬDIASMMꎬetal.Evalua ̄tionofsaponin-richextractsasnaturalalternativeemulsi ̄fiers:AcomparativestudywithpureQuillajaBarksaponin[J].ColloidSurfaceAꎬ2021(623):126748.[38]唐世涛.超声联合蛋白酶酶解对蛋黄粉溶解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ꎬ2020.[39]LIUCꎬPEIRSꎬMARINAH.Fababeanprotein:Aprom ̄isingplant-basedemulsifierforimprovingphysicalandoxidativestabilitiesofoil-in-wateremulsions[J].FoodChemꎬ2022(369):130879.[40]SCHMIDTSTꎬDOBLERDꎬPAULUSNꎬetal.MultipleW/O/Wemulsions UsingtherequiredHLBforemulsifierevaluation[J].ColloidSurfaceAꎬ2010(372):48-54.[41]WUJQꎬYANFYꎬJIAQZꎬetal.QSPRforpredictingthehydrophile-lipophilebalance(HLB)ofnon-ionicsurfactants[J].ColloidSurfaceAꎬ2021(611):125812. [42]HONGIKꎬKIMSIꎬLEESB.EffectsofHLBvalueonoil-in-wateremulsions:dropletsizeꎬrheologicalbehaviorꎬzeta-potentialꎬandcreamingindex[J].JIndustrialEngi ̄neeringChemꎬ2018(67):123-131.[43]LIGZꎬJIAOTLꎬHUOYQꎬetal.Propertiesofseveralsulfonateanionicsurfactants[J].TextileAuxiliariesꎬ2021ꎬ38(11):45-48.[44]HONGZHꎬXIAONꎬLILꎬetal.Investigationofnanoe ̄mulsioninterfacialproperties:Amesoscopicsimulation[J].JFoodEngineeringꎬ2020(276):109877.[45]LIANGXPꎬWUJQꎬYANGXGꎬetal.Investigationofoil-in-wateremulsionstabilitywithrelevantinterfacialcharacteristicssimulatedbydissipativeparticledynamics[J].ColloidSurfaceAꎬ2018(546):107-114.[46]ZHUZWꎬZHANGBYꎬCAIQHꎬetal.Acriticalreviewontheenvironmentalapplicationoflipopeptidemicelles[J].BioresourceTechnolꎬ2021(339):125602.[47]DINGWꎬLIUKꎬLIUXꎬetal.Micellizationbehaviorofi ̄onicliquidsurfactantswithtwohydrophobictailchainsinaqueoussolution[J].JAppliedPolymerScienceꎬ2013ꎬ129(4):2057-2062.[48]SUNJꎬLIDꎬWANGJYꎬetal.PropertiesofpolymerizableionicliquidemulsifieranditsapplicationinSANsynthesis[J].FineChemicalsꎬ2020ꎬ37(4):734-740. [49]张永贺ꎬ付高位ꎬ金立维.十一烯酸基乳化剂制备及应用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ꎬ2019ꎬ53(6):22-26.。
有关国家重要研发计划重要专项
1250
4.5
2
2016YFC1100200
生物材料化学信号、微纳米结构及力学特性对非骨组织再生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常江
750
4.5
3
2016YFC1100400
生物材料表面/界面及表面改性研究
浙江大学
高长有
1400
4.5
4
2016YFC1100500
具有生物功能的个性化假体快速成型及3D打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唐康来
1315
4.5
5
2016YFC1100600
个性化硬组织重建植入器械的3D打印技术集成和应用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郝永强
1185
4.5
6
2016YFC1100700
可降解医用高分子原材料产业化及其植入器械临床应用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陈学思
1580
4.5
7
2016YFC1100800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王常勇
1050
4.5
13
2016YFC1101400
人类器官的构建及工程化技术体系建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金岩
950
4.5
14
2016YFC1101500
脊髓损伤及脑损伤再生修复生物材料产品的研发
烟台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张赛
2000
4.5
15
2016YFC1101600
26
2016YFC1102700
新型牙种植体研发及其工程化技术研究
成都普川生物医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聚多巴胺微纳米球制备及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研究
聚多巴胺微纳米球制备及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聚多巴胺微纳米球的制备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金属纳米粒子修饰来进一步优化其性能。
聚多巴胺微纳米球作为一种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和多功能性的材料,在生物医学、药物递送、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其性能的提升和功能的拓展仍需要深入的研究。
因此,本文将对聚多巴胺微纳米球的制备过程进行详细阐述,同时探讨金属纳米粒子修饰对其性能的影响,以期为未来聚多巴胺微纳米球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介绍聚多巴胺微纳米球的基本性质和应用背景,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将详细介绍聚多巴胺微纳米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原料选择、反应条件优化等方面,以便读者能够了解并重复实验。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金属纳米粒子修饰对聚多巴胺微纳米球性能的影响,包括金属纳米粒子的种类、尺寸、修饰方法等因素对聚多巴胺微纳米球性能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包括多巴胺盐酸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乙醇、去离子水等。
多巴胺盐酸盐是制备聚多巴胺微纳米球的关键原料,其含有的儿茶酚基团和氨基基团可以在碱性环境下自聚合形成聚多巴胺。
PVP作为表面活性剂,有助于控制微纳米球的尺寸和形态。
乙醇和去离子水用于配制反应溶液。
将多巴胺盐酸盐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和PVP,搅拌均匀。
然后,将混合溶液在室温下搅拌一定时间,使多巴胺盐酸盐充分自聚合形成聚多巴胺微纳米球。
通过离心和洗涤得到纯净的聚多巴胺微纳米球。
为了对聚多巴胺微纳米球进行金属纳米粒子的修饰,我们首先选择了几种常见的金属盐,如银氨溶液、氯化金等。
将聚多巴胺微纳米球分散在含有金属盐的水溶液中,利用聚多巴胺中的儿茶酚基团对金属离子的强吸附能力,使金属离子在微纳米球表面还原成金属纳米粒子。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金属盐的种类,可以实现对聚多巴胺微纳米球表面金属纳米粒子的种类、大小和分布的控制。
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释药特性
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释药特性王安训;李苏;丁学强;潘仕荣【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06(33)1【摘要】目的:制备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和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超透析法制备HCPT/PEG-PBLG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其体外的释药特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并比较HCPT和HCPT/PEG-PBLG纳米微球在免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结果:HCPT/PEG-PBLG纳米微球呈核-壳型结构,中间载药库大小约200nm,周围亲水区域厚度约30nm,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5%和56.8%,体内外释药均呈突释-缓释模型.HCPT和HCPT/PEG-PBLG纳米微球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1/2β分别为4.5和10.1h,Cmax分别为2 627.8和1 513.5μg·L-1,Vd分别为7.3和20.0L,AUC分别为2 459.0和2 175.9μg·h·L-1.结论: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具有缓释、长循环并增加对组织的亲和性.【总页数】4页(P12-15)【作者】王安训;李苏;丁学强;潘仕荣【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广州市,510080;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广州市,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3.41;R945.2【相关文献】1.液态复合物载药法制备10-羟基喜树碱白蛋白纳米粒及其初步体内外评价 [J], 杨臻博;龚伟;王志媛;李兵胜;李明媛;谢向阳;张慧;杨阳;梅兴国2.三氧化二砷白蛋白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 [J], 周洁;曾甫清;高翔;谢蜀生;魏树礼3.人同种异体骨载异烟肼-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和体内外释药特性 [J], 张宏其;高琪乐;郭虎兵;李劲松;郭超峰;鲁世金;黄术4.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聚L-乳酸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J], 程义成;孔祥伟;梅盛林;尹伟;王晨辰;刘向辉5.喜树碱-聚乙二醇前药的合成及体内外释药特性 [J], 徐蓓华;周惠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巴胺包裹的载药纳米金粒子在骨肉瘤光热治疗和化疗协同治疗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多巴胺包裹的载药纳米金粒子在骨肉瘤光热治疗和化疗协同治疗中应用的实验研究冉斌;程良;李艳;魏欣;尹力;刘珍秀;曹海泉;陈竹;冯刚【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22(30)12【摘要】目的:探究负载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聚多巴胺包裹纳米金粒子用于化疗与光热协同治疗在骨肉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分别合成纳米金粒子(Au)、聚多巴胺包裹的纳米金粒子(Au@PDA)及载药后的纳米粒子(Au@PDA@DOX)。
利用高倍透射电镜表征其形貌;利用动态光散射仪检测其粒径;利用近红外热成像仪表征其光热转换效能;考察药物的载药率及体外释放情况。
体外的抗肿瘤实验中,将骨肉瘤MG-63细胞分为5组:PBS对照组、游离DOX组、Au@PDA+激光组、Au@PDA@DOX组和Au@PDA@DOX+激光组。
采用CCK-8法及活死细胞染色检测各实验组对骨肉瘤MG-63细胞的杀伤效果,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去检测骨肉瘤对Au@PDA@DOX和Au@PDA的摄取情况,使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成功制备出粒径为(13.3±0.8)nm的纳米金粒子,使用聚多巴胺包裹的纳米金粒子粒径为(185.6±6.0)nm,负载DOX后粒径增大到了(288.0±6.2)nm,载药量为(12.8±0.8)%,在酸性条件下,DOX的释放速度加快;细胞吞噬实验表明MG-63细胞对Au@PDA@DOX纳米粒子的吞噬量高于Au@PDA纳米粒子;单一治疗及光热治疗与化疗协同杀伤MG-63细胞的能力评估结果表明,联合作用的效果大于单一治疗。
结论:负载DOX的Au@PDA纳米系统表现出良好的光热效应,能够抑制MG-63细胞的生长。
该纳米系统实现了化疗与光热协同作用,可用于骨肉瘤的治疗。
【总页数】8页(P2107-2114)【作者】冉斌;程良;李艳;魏欣;尹力;刘珍秀;曹海泉;陈竹;冯刚【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组织工程与干细胞研究所;南充市中医医院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1【相关文献】1.功能化金纳米星作为药物载体用于乳腺癌光热和化疗的协同治疗研究2.阿霉素负载的Fe5C2纳米粒子在光热治疗/化疗中的研究3.RGD/FA 双靶纳米金棒的制备及其在肿瘤细胞*协同靶向成像与光热治疗中的应用4.聚多巴胺修饰金纳米花的可控制备及在光热治疗中的应用5.金纳米星诊疗剂的光热特性及其在光热治疗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中的应用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LGA纳米微球作为DNA疫苗载体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Poly(lactic-c〇-glycolic acid) copolymer is a kind of nano-material with excellent bio compatibility and degradation capacity,As a DNA vaccine vector which release slowly and target well,it protect DNA plasmid from being broken,besides,it has many other advantages,including strong entrap ment and carrying ability,moreover,DNA vaccine vector can easily escape from lysosome.PLGA is a kind of DNA vaccine vector with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Here,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GA as a vector and the mechanism of immune response induced by PLGA-DNA vaccine were reviewed.
收 稿 日 期 :2020-12-31;修 回 日 期 :2021-03-08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31972669,81960297) 作者简介:杨坤(1994-),男 ,四川广安人,硕 士 生 ,研究方向为疫苗佐剂研制。 * 通 讯作者:魏 凡 华 ,教 授 ,E-mail :weifan-
坏 死 病 毒 D N A 疫 苗 :6" \ 2 0 1 8 年 中 国 农 业 部 批 准 的 禽 流 感 D N A 疫 苗 等 ,都 得 以 在 世 界 范 围 内 批 准 使 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部391项重点项目清单
单位金额课题负责人编号安徽大学200 计算电磁学高稳定度辛算法研究吴先良60931002/F010602北京大学170 人类NADPH sensor蛋白HSCARG调控机制研究郑晓峰30930020/C0501北京大学180 结构修饰的siRNA合成和RNA干扰技术在药物靶标寻找中的研究张礼和20932001/B020702北京大学180 p53和PTEN之间的分子联系研究尹玉新30930021/C050103北京大学120 行为金融前沿问题研究徐信忠70932002/G0206北京大学230 涡扇发动机压缩系统不稳定流动的建模、预测和控制王勇60934001/F030118北京大学210 孔隙介质的力学和输运性能研究王建祥10932001/A020304北京大学185 integrin αvβ3 阳性肿瘤的分子显像与放射靶向治疗王凡30930030/C100703北京大学180 磁重联驱动的太阳风起源模型涂传诒40931055/D041004北京大学180 高温高密强相互作用物质性质的研究刘玉鑫10935001/A050306北京大学200 发射线气体星云的深度分光观测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及相关原子参数计算刘晓为10933001/A0303北京大学190 高甘油三酯血症引起多器官功能改变的氧化应激损伤机理研究刘国庆30930037/C140201北京大学150 海绵baculiferin型新生物碱探针对HIV-1 Vif和APOBEC3G的靶向调控及作用机理研究林文翰30930109/C180202北京大学200 WEB搜索与挖掘的新理论与方法李晓明60933004/F0205北京大学190 烟曲霉Hog1-MAPK信号途径介导应激反应的新机制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李若瑜30930006/C010703北京大学200 基于介观光学金属-介质异质结构的高效有机光伏器件研究陈志坚10934001/A040407北京大学210 激光加速获得准单能质子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陈佳洱10935002/A05050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10 大规模光场数据分析与表示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陈小武60933006/F020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70 磁层亚暴物理现象时序和因果关系研究曹晋滨40931054/D041003北京化工大学200 生物基工程弹性体的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张立群50933001/E0302北京化工大学180 离子聚合新方法与新工艺吴一弦20934001/B040102北京科技大学180 功能纳微米聚合物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新技术的基础研究朱维耀50934003/E0403北京科技大学220 金属钛电解提取理论研究朱鸿民50934001/E041203北京科技大学200 多相多场条件下浸矿体系响应机制及其过程调控吴爱祥50934002/E0401北京科技大学240 共轭体系配合物及其有序聚集体的设计与性能研究姜建壮20931001/B01北京理工大学200 气溶胶表面动力学过程的原位谱学观测和理论化学计算模拟张韫宏20933001/B030105北京理工大学200 微细切削刀具设计理论与微铣钻刀具制造技术基础王西彬50935001/E050901北京理工大学190 约束力学系统的对称性、约化与控制梅凤翔10932002/A020201北京理工大学300 超大数值孔径光刻成像与图形保真技术研究李艳秋60938003/F050809北京林业大学180 木质半纤维素结构表征与功能产品制备基础研究孙润仓30930073/C0401北京师范大学210 基于认知的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姚力60931003/F010404北京师范大学200 水坝工程的生态风险及安全调控机理研究杨志峰50939001/E0903北京师范大学160 地球系统三维格网与中-大尺度对象三维表达研究吴立新40930104/D0107北京师范大学170 情绪与执行功能的相互作用及其神经机制罗跃嘉30930031/C090101北京师范大学170 三江平原农业活动胁迫下的区域生态环境过程及安全调控研究郝芳华40930740/D0109北京师范大学150 调和分析及其应用丁勇10931001/A010504北京师范大学220 有磁场、转动的二维恒星模型研究毕少兰10933002/A0303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195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食管癌病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柯杨30930102/C171002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200 激光聚变"点火岛"问题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朱少平10935003/A0506北京邮电大学200 光正交频分复用传输理论与技术纪越峰60932004/F010205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10 绿色环保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钍、氟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黄小卫50934004/E041602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20 铪基稀土金属多元氧化物高K栅介质的基础研究杜军50932001/E0209成都理工大学185 龙门山地震对川西油气二次运移成藏的影响机制研究曹俊兴40930424/D0409成都中医药大学170 循经取穴治疗偏头痛的中枢响应网络研究梁繁荣30930112/C190301大连理工大学230 高强度钢板热成形关键力学问题研究胡平10932003/A020317电子科技大学200 电子系统可测试性设计理论与方法田书林60934002/F0303电子科技大学120 全球环境下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唐小我70932005/G0212电子科技大学210 随钻电测井新方法研究聂在平60931004/F010404电子科技大学200 介电/半导体集成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长与界面控制研究李言荣50932002/E0204东北大学210 不确定数据管理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王国仁60933001/F020204东北大学120 网络拍卖的理论、模型与实现方法的研究汪定伟70931001/G0112东北大学190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铝电解基础理论研究冯乃祥50934005/E041203东北电力大学200 含风电场电网的协同建模与平稳控制穆钢60934005/F030118东北师范大学150 应用统计方法研究史宁中10931002/A011103东南大学200 知识化制造系统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严洪森60934008/F0302东南大学200 铁电与高介电配合物熊仁根20931002/B01东南大学175 Neurexin定向转运及对相关分子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谢维30930051/C061006福州大学150 极值图论范更华10931003/A011602复旦大学170 内源性保护因子对心肌损伤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邹云增30930043/C140401复旦大学180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信号整合、调制及其机制杨雄里30930034/C090207复旦大学180 中国典型城市大气二次气溶胶的形成机制与环境效应的研究杨新20937001/B070201复旦大学200 生物大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谱学揭示及相关方法学探讨武培怡20934002/B040607复旦大学170 互花米草与土著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主要功能群的相互作用及其群落与生态系统水平的后果李博30930019/C031302复旦大学175 先天性心脏圆锥动脉干畸形遗传易感基因的识别与鉴定黄国英30930096/C1705复旦大学200 纳米CMOS器件的可靠性表征技术、失效机理及预测模型研究黄大鸣60936005/F040502复旦大学160 N-糖链在脑胶质瘤干细胞中的功能及调控研究顾建新30930025/C050204复旦大学200 太阳能材料的计算与设计龚新高10934002/A0401复旦大学200 光在金属/介质界面传播特性及其在信息和能源器件领域的应用研究陈良尧60938004/F050802复旦大学175 水通道蛋白1、5在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完整性中的作用及其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白春学30930090/C160203钢铁研究总院200 各向异性双相复合纳米晶永磁材料李卫50931001/E0105广州大学176 核能开发利用的环境污染与植物示踪及修复机理研究陈永亨40930743/D0309国家卫星气象中心174 电离层天气指数化及其物理机制研究王劲松40931056/D0412哈尔滨工程大学200 水下爆炸对舰船结构毁伤机理与规律研究姚熊亮50939002/E091002哈尔滨工业大学200 超高建筑斜交网格筒结构体系基于失效模式的大震设计理论滕军50938001/E080507哈尔滨工业大学200 太阳能聚集、高温热转换与蓄热的关键热科学问题研究谈和平50930007/E060701哈尔滨工业大学190 大豆RNA结构与进化分析的信息处理方法研究郭茂祖60932008/F010805哈尔滨工业大学200 空间新型大尺度可折展式机构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邓宗全50935002/E05010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10 面向大型工程安全预测与评估的信息融合方法文成林60934009/F030117河海大学150 西南喀斯特流域水文变异性及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模拟研究陈喜40930635/D010102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220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的磁流体力学模式研究刘仪10935004/A050603湖南大学200 新型竹结构的设计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肖岩50938002/E080504湖南师范大学175 新型bHLH基因Nulp1和Pygo在心脏早期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吴秀山30930054/C061006湖南师范大学187 异源四倍体鲫鲤及其亲本的分子遗传关系研究刘少军30930071/C120305华东理工大学200 阴离子聚合速度及副反应控制机理及其用于(甲基)丙烯酸酯室温以上常规聚合的研究郑安呐50933002/E030102华东师范大学160 生物大分子的高效率量子化学分块计算方法和蛋白质极化电荷张增辉20933002/B030201华东师范大学175 G蛋白偶联受体及其信号传导在乳腺发育及乳腺癌中的作用刘明耀30930055/C061006华东师范大学210 流域来水来沙变异对长江河口泥沙输移与潮滩湿地演变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李九发50939003/E0909华南理工大学200 电力电子系统非线性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张波50937001/E070602华南理工大学200 基于信息技术的建筑环境声场仿真、重放和应用吴硕贤50938003/E080303华南理工大学200 面向醇类制氢的多尺度微通道反应器设计与制造基础研究汤勇50930005/E050901华南理工大学160 新型憎水性环境(气体)净化材料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李忠20936001/B060304华南理工大学190 绿色化学导向的有机反应江焕峰20932002/B0210华中科技大学200 实现氧燃烧富集CO2的新理念与新方法郑楚光50936001/E0604华中科技大学150 从"炎症消退障碍"角度探讨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姚尚龙30930089/C160203华中科技大学200 大规模数据存储系统能耗优化方法的研究谢长生60933002/F020403华中科技大学200 基于储能技术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劲宇50937002/E0704华中科技大学190 花生四烯酸CYP表氧化酶代谢物- - EETs防治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汪道文30930039/C140209华中科技大学200 重大工程灾害预警光纤地震波监测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刘德明60937002/F050304华中科技大学190 突触可塑性氧化损伤的还原与逆转:衰老相关认知障碍性疾病干预的新策略陈建国30930104/C180101华中科技大学200 生物质热解多联产过程机理与产物调控机制研究陈汉平50930006/E060702华中农业大学182 苏云金芽胞杆菌伴胞晶体形成和苏云金素合成的代谢网络研究喻子牛30930004/C010201华中农业大学180 水稻广谱和持久抗病的分子机理研究王石平30930063/C110402华中农业大学180 结核分枝杆菌的DNA复制调控网络及其与耐药性突变偶联的遗传机制研究何正国30930003/C010201华中农业大学180 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在坡面侵蚀过程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蔡崇法40930529/D010505吉林大学200 有机白光照明器件及其关键物理问题研究谢文法60937001/F050204吉林大学166 基于人成体毛囊干细胞的组织工程化动脉血管的构建及动物移植实验研究刘晋宇30930026/C100101兰州大学165 C-反应蛋白参与炎症过程调控的级联转换机制研究武一30930024/C050103兰州大学200 具有重要医药用途的神经肽的化学修饰及作用机制研究王锐20932003/B020701兰州大学175 稀土配合物荧光分子传感器研究刘伟生20931003/B0103兰州大学180 中国云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形成与遗传资源保护研究刘建全30930072/C0401兰州大学200 中亚干旱带核心区域全新世生物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重建冯兆东40930102/D0104兰州大学198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地上/地下反馈机制研究杜国祯40930533/D011004南京大学174 DNA插入/缺失对遗传变异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田大成30930049/C0609南京大学150 高分辨数值方法及其在三维复杂流体中的应用邱建贤10931004/A011702南京大学172 我国北方沙地末次冰期以来干湿变化、地表响应及驱动机制鹿化煜40930103/D0104南京大学180 金属硫化物矿山环境中铜、砷的微生物地球化学及其环境影响陆建军40930742/D0308南京大学200 高Al组分AlGaN宽禁带半导体量子结构及其光探测器件的基础研究陆海60936004/F040303南京大学187 结合多模态分子成像技术研究Tie2介导肿瘤转移的时相与机制卢光明30930028/C100701南京大学120 基于实验与可计算的行为金融学若干前沿问题研究李心丹70932003/G0206南京大学200 基于聚合物吸附剂吸附的饮用水优质高效净化原理与技术李爱民50938004/E0804南京大学220 太阳活动在不同层次的特征和耦合丁明德10933003/A0304南京大学170 植物抗病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陈建群30930008/C020303南京大学170 新型能源环境材料- - 孔性配位聚合物的研究白俊峰20931004/B01南京工业大学210 高效脂肪酶调控机制及性能强化的基础研究黄和20936002/B060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 基于多重尺度效应耦合的超硬微铣刀设计理论和制造技术何宁50935003/E050901南京理工大学210 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微/纳尺度热辐射特性及传输机理研究宣益民50936002/E060305南京理工大学120 面向复杂产品的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马义中70931002/G0110南京林业大学170 优质速生林木品种木材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施季森30930077/C0410南京农业大学180 微生物成因矿物对酸性矿山废水中有毒金属清除的作用、机制及其调控周立祥40930738/D0109南京师范大学150 基于DEM的黄土高原地貌形态空间格局研究汤国安40930531/D0107南京医科大学170 DNA修复蛋白JW A在肿瘤发生、发展及其预后中的作用研究周建伟30930080/C1504南京医科大学180 EDCs-基因交互作用致精子生成障碍及其分子机制王心如30930079/C1504南开大学188 基于分析物与先进功能材料相互作用的分离分析和传感新方法研究严秀平20935001/B0503南开大学180 农药靶标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及农药分子设计合成席真20932005/B020901南开大学200 矢量光场的动态调控:新方法、新效应和应用王慧田10934003/A0404南开大学248 环状分子受体的多维多层次分子组装及功能研究刘育20932004/B0205南开大学173 头细蛾属昆虫多样性及其与大戟科植物协同进化规律的研究李后魂30930014/C130204南开大学200 可溶液加工功能化石墨烯的合成及其在聚合物光伏器件中的应用陈永胜50933003/E030703宁波大学220 压电声波器件的非线性多场耦合振动理论及其分析方法王骥10932004/A020209青岛大学164 帕金森病黑质内铁选择性聚集并特异性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机制及防治研究谢俊霞30930036/C090301 清华大学200 贵金属基一维纳米结构用于多氯联苯痕量检测的基础研究张政军50931002/E0105清华大学190 我国北方典型流域对气候变化的生态水文响应研究杨大文50939004/E0901清华大学200 基于MEMS的硅基微型燃料电池关键工艺与材料的基础研究王晓红60936003/F04清华大学179 Merlin在非洲爪蟾背腹体轴发育中对Wnt信号通路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陶庆华30930012/C1301 清华大学190 非对称广域覆盖信息共享网络理论与技术任勇60932005/F010201清华大学200 集成化射频高Q薄膜体声波谐振器任天令60936002/F040704清华大学220 等离子体与器壁表面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蒲以康10935006/A050610清华大学160 植物C27基因参与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刘玉乐30930060/C110401清华大学200 微流控芯片上单细胞固定技术及其纳米量子点的细胞毒性分析方法研究林金明20935002/B050901 清华大学190 无线自组织网络安全特性基础理论研究林闯60932003/F010103清华大学120 数字化工业系统中人机交互行为、复杂度与失误李志忠70931003/G0110清华大学210 疾病生物分子网络的系统建模与调控机理研究李梢60934004/F0302清华大学200 锕系化合物的结构化学研究李隽20933003/B0301清华大学230 用于暗物质探测的极低能阈HPGe探测系统的实验研究康克军10935005/A050506清华大学210 我国环境汞污染的来源、化学特征及转化机制研究郝吉明20937002/B07清华大学210 快速畸变湍流的模式理论、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符松10932005/A020401清华大学190 故障行波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故障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董新洲50937003/E0704清华大学160 Dapper蛋白在小鼠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陈晔光30930050/C061006山东大学210 三维数据表示理论和关键技术张彩明60933008/F020501山东大学200 受控脉冲穿孔等离子弧焊接熔池动态传热特性武传松50936003/E0608山东大学175 超嗜热古菌DNA重组修复解旋酶和核酸酶的作用机制及体内功能申玉龙30930002/C010201山东中医药大学170 肝疏泄失常与调肝方药对不同脑区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乔明琦30930110/C190104山西大学200 基于超冷极性分子系综的单光子量子信息处理贾锁堂10934004/A040307汕头大学164 准确无损地测定脑代谢物浓度和pH值的1H和31P磁共振频谱成像研究吴仁华30930027/C100401 上海大学220 金属材料合金相的早期析出行为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赵世金50931003/E0107上海大学200 纳米半导体掺杂放大光纤制备关键技术研究王廷云60937003/F050305上海大学180 高性能钙钛矿结构RFeO3功能新材料晶体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曹世勋50932003/E0204。
姜黄素-多巴胺纳米药物用于脑胶质瘤细胞的化疗-光热联合治疗
姜黄素-多巴胺纳米药物用于脑胶质瘤细胞的化疗-光热联合治疗江正平;张燕;王强松【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年(卷),期】2023(40)2【摘要】[目的]探索一种药物递送系统改善姜黄素水溶性差、体内代谢快等问题,实现姜黄素-光热联合治疗脑胶质瘤细胞的目的。
[方法]利用盐酸多巴胺在弱碱性条件下能够自聚合为聚多巴胺的特性,制备包封姜黄素的聚多巴胺纳米粒(PDA@CUR NPs),对纳米粒的粒径、粒径稳定性、表面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药物释放和光热转换性能进行考察;细胞水平上,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探讨PDA@CUR NPs跨越血脑屏障的体外模拟和脑胶质瘤细胞对PDA@CUR NPs 的摄取行为;通过细胞增殖及毒性实验,评估了PDA@CUR NPs对脑胶质瘤细胞的“化疗+光热疗法”联合治疗效果。
[结果]PDA@CUR NPs粒径大小约275 nm,分布均匀,稳定性良好,载药量(11.41±0.27)%,包封率(81.73±2.22)%,在近红外光的外源性刺激下,5 min内温度能够达到约45℃;实现对负载姜黄素的光热及pH响应控制释放;细胞实验结果表明:PDA@CUR NPs能够跨越带孔小室(孔径0.4μm),脑胶质瘤细胞能够摄取纳米粒,且姜黄素与光热的联合对脑胶质瘤细胞有显著的抑制杀伤作用。
[结论]PDA@CUR NPs能够明显改善姜黄素水溶性、稳定性差和体内代谢快等问题,为化疗协同光热或其他疗法的联合治疗脑胶质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页数】7页(P234-240)【作者】江正平;张燕;王强松【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功能化金纳米星作为药物载体用于乳腺癌光热和化疗的协同治疗研究2.聚多巴胺-阿霉素纳米颗粒对癌细胞的化疗-光热治疗协同作用3.光热/pH响应B-CuS-DOX 纳米药物用于化疗–光热协同治疗肿瘤4.pH响应型纳米药物用于化疗-光热协同治疗肿瘤5.用于卵巢癌化疗—光热联合治疗的吉西他滨/聚吡咯复合纳米粒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效肿瘤靶向纳米药物_纳米特性协同与功能集成_申有青
高效肿瘤靶向纳米药物:纳米特性协同与功能集成申有青*,唐建斌,隋梅花,刘祥瑞浙江大学生物纳米工程中心、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杭州,310027*Email: shenyq@肿瘤靶向纳米药物的体内输送过程,是一个从血液循环系统(C irculation)向肿瘤组织内蓄积(A ccumulation)、渗透(P enetration)、细胞内吞(I nternalization)、药物释(R elease) 放等五步“级联”的CAPIR 过程,只有每步都有高的效率时,纳米药物才能有高的输送效率和疗效。
CAPIR输送过程各步对纳米药物的主要特性(表面电荷性质、尺寸、稳定性)的要求不尽相同甚至相反,如何协同纳米药物的纳米特性使其满足各步的要求,是提高肿瘤纳米药物药效的关键。
本文将简要介绍肿瘤药物输送的CAPIR过程和2R2SP 纳米载体,以及作者在利用电荷翻转和系统组装方法、实现载体的功能及纳米特性协同性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肿瘤纳米药物;靶向输送过程;功能集成;纳米特性协同性参考文献[1] Sun Q.; Sun X.; Shen Y.Q.; Zhang Y.L. et al. Adv. Mater. Submitted.[2] Jin EL, Zhang B., Sun XR, Zhou ZX, Ma XP, Sun QH, Tang JB, Shen Y., Van Kirk EA, Murdoch WJ,Radosz M, J. Am. Chem. Soc. 2013, 135:933-40.[3] Sun Q.; Radosz M.; Shen Y. J. Controlled Release 2012, 164, 156-169Nanocharacter Synergization and Function Inegration for EffectiveCancer NanomedicineYouqing Shen*, Jianbin Tang, Meihua Sui, and Xiangrui Liu Center for Bionanoengineering and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310027A cancer nanomedicine delivering active (free) drugs to the cytoplasm of cancer cells in a solid tumor must go through a cascade of five steps: circulation in the blood compartments, accumulation in the tumor from the hyperpermeable tumor vessels, penetration into the deep tumor tissue to reach all tumor cells and subsequent internalization by them, and finally intracellular drug release, or the ‘CAPIR’ cascade. The key to maximizing the efficacy is to design a nanosystem capable of fully accomplishing the CAPIR cascade -missing any step would make it unable to deliver active drug to all tumor cells, diminishing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prognosis. Herein, we report our work on synergizing the nanocharacters of nanocarriers to integrate the needed functions for fulfilling the CAPIR process efficiently.。
形貌可控的多孔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769130.4(22)申请日 2019.08.20(71)申请人 上海交通大学地址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72)发明人 朱新远 熊书强 吴演 何紫东 童刚生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代理人 庄文莉(51)Int.Cl.C08J 9/26(2006.01)C08J 3/12(2006.01)C08G 73/06(2006.01)C08L 79/02(2006.01)(54)发明名称形貌可控的多孔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形貌可控的多孔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将含不同PPO/PEO链段的Pluronic嵌段聚合物和多巴胺盐酸盐溶解于水中,加热至50℃-90℃,诱导Pluronic嵌段聚合物组装成可控结构的胶束;并向其中加入催化剂引发多巴胺的聚合,反应6-24小时后,通过离心清洗即得多孔聚多巴胺纳米粒子。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中,通过控制Pluronic嵌段聚合物中PPO/PEO的比例,可以有效地调节多孔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孔径及形貌。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页CN 110498946 A 2019.11.26C N 110498946A1.一种形貌可控的多孔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含不同PPO/PEO链段的Pluronic嵌段聚合物与多巴胺盐酸盐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加热至50℃-90℃,诱导Pluronic嵌段聚合物组装成可控结构的胶束;S2、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或氧化剂促进多巴胺的聚合,同时与胶束共组装成Pluronic嵌段共聚物/聚多巴胺复合物,反应6-24小时后,离心清洗得到形貌可控的多孔聚多巴胺纳米粒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貌可控的多孔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巴胺盐酸盐与Pluronic嵌段共聚物的质量比为1:1-1:10。
碳点复合聚多巴胺载药体系用于肿瘤协同治疗的评价
碳点复合聚多巴胺载药体系用于肿瘤协同治疗的评价罗心怡;王熙辰;于千耘;黄海亮;郝雪贻;赵勤富【期刊名称】《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1)3【摘要】目的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性和不良反应,研究制备了一种基于碳点(CDs)修饰的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的特异性药物递送系统。
方法采用水热法制备直径约为4 nm的CDs,然后制备碳点复合聚多巴胺(PDA@CDs)载体。
以盐酸阿霉素(DOX)作为模型药物,制备DOX/PDA@CDs载药体系。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Zeta电位、动态光散射和荧光光谱等对载药体系进行表征。
模拟肿瘤微环境以及NIR光照射对载药体系进行体外释放的考察,采用细胞水平实验评价该体系的热疗和化疗协同治疗效果。
结果PDA@CDs载体具有优良的光热性能和光热稳定性。
体外释放曲线表明,在pH 7.4 PBS和无近红外光照射的情况下,DOX释放量较少,在高过氧化氢浓度、pH 5.0 PBS和近红外光照射下,DOX的释放显著增加。
细胞摄取实验证明PDA@CDs能被细胞摄取,且可以发射绿色荧光。
细胞毒实验表明,DOX/PDA@CDs在NIR光照后显示出优异的化疗/热疗协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结论DOX/PDA@CDs具有pH/H2O2/NIR多重响应性释药的特点,能够实现热疗与化疗的协同治疗效果,在癌症治疗领域具有光明的前景。
【总页数】10页(P281-289)【作者】罗心怡;王熙辰;于千耘;黄海亮;郝雪贻;赵勤富【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相关文献】1.氟化透明质酸光敏剂负载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用于乏氧肿瘤的光动力与光热协同治疗2.一种用于肿瘤磁热协同治疗的新型铁磁响应性载药胶束产生3.聚多巴胺原位还原银纳米增强碳点荧光自组装纳米复合膜用于检测葛根素研究4.Pep-1引导的基聚多巴胺载药替莫唑胺纳米颗粒用于胶质母细胞瘤化疗及光热双重治疗5.肿瘤微环境智能响应型纳米载药系统用于多模态协同治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载药微球综述
乳化—溶剂挥发/萃取 乳化—交联法 喷雾干燥法
W/O/W复乳法
PLGA/CS复合载药微球
a、b:PLGA微球; c、d:PLGA/CS复合微球; e:PLGA/CS复合微球的截面
PLGA/CS复合载药微球
具有不同形态结构的微球
CS-g-PEG/Fe3O4–CA 4/CS-g-PEG微球
CS-g-PEG/Fe3O4–CA 4/CS-g-PEG微球
a:Fe3O4–CA纳米颗粒;b:PSS模板; c:PSS@ CS-g-PEG/Fe3O4–CA 4/CS-g-PEG微球 d: CS-g-PEG/Fe3O4–CA 4/CS-g-PEG空心微球
CS-g-PEG/Fe3O4–CA 4/CS-g-PEG微球
进入本行业有哪些壁垒它们阻碍新进入者的作用有多大本企业怎样确定自己的地位 自己进入或者阻止对手进入
购买者转而购买替代品的转移成本;公司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成本或增加附加值来降低消费者购买替代品的风险
供货商的品牌或价格特色;供货商的战略中本企业的地位;供货商之间的关系;从供货商之间转移的成本
本企业的部件或原材料产品占买方成本的比例;各买方之间是否有联合的危险;本企业与买方是否具有战略合作关系
经济周期 GNP趋势 利率 货币供给 通货膨胀 失业率 可支配收入 能源供给 成本
人口统比收入分配 社会稳定 生活方式的变化 教育水平 消费
政府对研究的投入 政府和行业对技术的重视 新技术的发明和进展 技特五力模型
竞争者
供应商
客户
替代者
新进入者
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
SW优势与劣势分析 内部环境分析
提高公司盈利性
胆甾醇基γ 聚谷氨酸负载阿霉素纳米胶束的制备与体内外释药性能评价
胆甾醇基γ 聚谷氨酸负载阿霉素纳米胶束的制备与体内外释药性能评价姚俊;肖港;徐宁;曹新;徐虹【期刊名称】《生物加工过程》【年(卷),期】2017(015)006【摘要】笔者制备了胆甾醇基γ 聚谷氨酸负载阿霉素纳米胶束(DOX/NPs),并考察了该载药纳米胶束体系的形态与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体内外释药的特性.结果表明:DOX/NPs的最佳载药量为22.4%,包封率为90.2%,平均粒径为(312.3±7.2)nm,电镜下观察呈现明显的核壳结构.体外释药结果显示,DOX/NPs能延缓阿霉素的释放,并具有pH敏感的释药特性.小鼠体内释药结果表明:阿霉素经包埋后其消除半衰期(t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平均滞留时间(MRT)均明显大于游离阿霉素,达到了药物缓释的目的.%We prepared adoxorubicin ( DOX ) loaded nanoparticles of cholesterol-bearing γ-polyglutamic acid( DOX/NPs ) and studied the properties of DOX/NPs, including drug loading, drug entrapment efficiency,drug release in vitro and in vivo.The optimum loading was 22. 4% and entrapment efficiency was 90. 2%.The mean size of DOX/NPs was (312. 3±7. 2) nm with narrow distribution,and a typical core-shell structure was observed vi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 pH-sensitive sustainable drug-release was detected in vitro, and in vitro experiments confirmed the slow-releasing characteristic of DOX/NPs. Compared with DOX·HCl injections,DOX/NPs could significantlyenhance the elimination half-life(t1/2), 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nd mean residence time to achieve the slow-release of loaded DOX.【总页数】4页(P64-67)【作者】姚俊;肖港;徐宁;曹新;徐虹【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技术系,江苏南京 211166;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技术系,江苏南京 211166;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技术系,江苏南京 211166;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技术系,江苏南京 211166;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6.9;R944.1+5【相关文献】1.阿霉素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释药及其体内外抗癌作用 [J], 李沙;汤小东;邓声菊;郭卫;侯新朴2.pH和还原双重敏感性超支化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 [J], 周亚敏;吴鲁艳;白雪;何飞;石刚;倪才华3.熊果酸/PF127/TPGS-多柔比星混合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J], 陈洋洋; 耿雪; 屈子卉; 李雪莹; 王琪; 霍元子; 郝若祎; 阎雪莹4.γ-聚谷氨酸接枝胆甾醇纳米胶束的构建 [J], 李睿;阮文辉;王宇;郝瑞5.γ-聚谷氨酸胆甾醇基衍生物自组装纳米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J], 李睿;阮文辉;姚俊;陈宽婷;魏钦俊;鲁雅洁;曹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烯紫杉醇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
多烯紫杉醇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
程树仓;庞鑫;翟光喜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
【年(卷),期】2013(032)001
【摘要】多烯紫杉醇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毒性因子,对多种癌症具备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因其本身及市售制剂溶媒所引发的不良反应而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用纳米载体传递多烯紫杉醇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多烯紫杉醇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对当前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新型多烯紫杉醇纳米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45-48,54)
【作者】程树仓;庞鑫;翟光喜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
【相关文献】
1.血管抑制剂康普瑞汀和康普瑞汀磷酸二钠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J], 马娟娟;陈建明
2.多烯紫杉醇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 [J], 程树仓;庞鑫;翟光喜
3.PARP抑制剂联合纳米材料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关玥;陈秀玮
4.多孔仿生纳米材料作为蛋白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J], 雷婧诗
5.《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PARP抑制剂联合纳米材料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来调控纤维素的溶解和多层次结构;相比于NaOH/Urea/H2O等体系中的OH-,F-离子是一种尺寸更小、电负性更大的基团,具有更好的参与纤维素分子中氢键竞争的能力。
同时,从理论上讲,F-离子也将参与水分子间的氢键竞争,解离由于氢键作用而高度缔合的水分子,让更多的高活性水分子参与纤维素分子中氢键的竞争或屏蔽,提高纤维素分子在水体系中的稳定存在(即提高溶液稳定性)。
为此,我们将以前期工作为基础,以农作物秸秆纤维素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引入氢键竞争体系实现其可控溶解和多层次结构调控。
首先,通过模拟计算和实验研究,对典型秸秆纤维素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进行系统研究,揭示氢键在秸秆纤维素多层次结构构筑中的作用机理。
其次,通过研究环境条件等物理化学作用对秸秆纤维素中氢键和多层次结构的影响规律,阐明外加氢键基元参与纤维素分子中氢键竞争、解离和屏蔽机制。
在水等环保型溶剂体系中,引入F-离子等小体积、强电负性基团,研究其对纤维素分子间/分子内氢键、以及水分子缔合体中氢键竞争的物理化学过程,优化出合理的水基纤维素溶剂体系及其适用的纤维素结构。
对秸秆纤维素溶液的热力学、流变学、加工等性能进行研究,建立基于氢键竞争和屏蔽作用的秸秆纤维素可控溶解和微纳结构调控方法。
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于生物质材料的环保化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多重载药纳米CaP/聚多巴胺支架的仿生组装及程序化释药研究屈树新*(材料学院)1 概述骨缺损修复材料是临床上需求量最大的生物材料之一,人口老龄化、疾病及工业、交通和运动事故等意外所致的骨折或骨缺损等患者每年达数百万人,且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临床骨缺损修复包括一系列程序化的复杂过程,主要因为:第一,由于临床处置困难和不当易导致较高的骨愈合感染等并发症,即骨缺损合并感染,是临床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难题,不合理的治疗容易使病情慢性化,甚至发展为感染性骨延迟愈合或骨不愈合;第二,术后容易产生疼痛,需要给予药物预防骨科围手术期的疼痛;第三,临床许多骨缺损与疾病有关,如骨肿瘤、骨结核等,需要多种治疗骨科疾病药物联合或分期用药,协同作用,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第四,为避免大体积或病理情况下骨缺损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常需要载入药物以促进和诱导新骨生长。
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药物的范围已延伸至生长因子、细胞激酶、活性蛋白和非病毒基因(DNAs和RNAs)等,本申请书中“药物”也沿用该定义。
基于上述分析,骨愈合的修复过程中分别需要多种药物,在不同阶段刺激作用不同组织、细胞。
常见的口服、静脉注射等给药方式不仅对机体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药物的输运可能受到某些组织的屏障作用,或者因骨创伤处的血供被破坏,难以在病灶部位给予有效剂量的药物。
*作者简介:屈树新,女,教授。
・16・本研究的结果将揭示纳米磷酸钙(CaP)的材料学特征(化学组成、结晶态、形貌、尺寸、表面物理化学性能、化学计量比等)和不同载药工艺对药物控释的作用及机理,并依据这些规律设计和研制具有不同载药、释药能力的载药纳米CaP;利用类海洋贻贝高粘性物质-聚多巴胺,仿生组装程序化释放多重药物的高强度CaP支架,调控多重药物在骨愈合过程的程序化释放,即定点、定时和定量地精确释放多重药物,以响应骨程序化修复的抗感染、治疗骨科疾病和促进骨生长等阶段,促进骨愈合。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CaP生物材料,如CaP骨水泥、CaP陶瓷或生物玻璃、金属基CaP涂层等,因与自然骨的无机质相似,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已被应用于临床骨修复。
CaP生物材料同时也符合药物载体的要求,可通过不同物理或化学方法携载药物,保护和输运药物至病灶部位并控制药物释放。
相比高分子载体,CaP的降解产物是人体中常见的Ca2+和PO43-离子,避免高分子降解产物对机体或药物的副作用,因此,CaP是理想的骨科药物载体材料。
利用CaP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是骨修复材料研究热点之一。
磷酸钙骨水泥(CPC)能在室温或生理温度下自固化,可根据不同形状的骨缺损塑型,由于避免了高温烧结工艺,是理想的骨科药物的载体材料之一。
通过将药物载入CPC的固相或液相形成均质载药体系,其药物释放动力学主要是一个自发的扩散过程,基本符合Higuchi的基质扩散型模型,即在初期存在明显的突释,药物的累积浓度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难以持续稳定的释放。
因此,可在CPC中添加高分子,不仅可提高其初始力学性能、增强抗洗脱和植入后的自成孔能力,还可调控药物释放,实现药物的零级释放,即避免释放初期的药物突释,保持药物的累积浓度与时间成正比。
CaP陶瓷或传统的CaP基生物玻璃主要通过物理吸附方式载药,或在其表面涂覆高分子载入药物。
前者药物释放存在明显的突释,不能持续释放,而后者药物释放依赖于高分子的性能以及药物分子与高分子间的结合强度,同时高分子涂覆可能影响CaP的生物活性。
金属基CaP涂层骨修复材料结合了CaP优良的生物活性和金属的高强度性能,为了预防植入体术后感染,抗生素或银被载入CaP涂层。
采用温和的仿生或生物矿化的制备技术,可在CaP 涂层中携载药物、生长因子或蛋白质等。
通过一些高分子的官能团将药物锚定在CaP涂层上或封闭药物分子,避免药物释放初期的突释,控制药物释放。
研究发现CaP不同的分子结构、结晶度、掺杂等将导致不同的溶解度,通过溶解度的差异可控释药物。
对二维的CaP涂层和三维的CaP陶瓷或CPC而言,涂层的厚度,涂层或支架的孔隙尺寸、孔隙贯通性、孔隙分布及孔隙率等微观结构,将影响药物的释放动力学。
此外,高分子的加入、药物和释放环境介质的性质均会影响药物释放。
综上所述,影响载药CaP药物释放的因素非常复杂,主要有:第一,载体的材料学特征,如化学组成、结晶度、结构(孔隙结构、微纳米结构等)、表面物理化学性能等;第二,药物与载体间的结合强度和机制;第三,药物的含量和性质(化学组成、亲疏水性等);第四,药物释放的周围环境因素。
目前关于CaP载药的研究主要通过控制CaP的材料学特征和通过载药工艺调控药物与载体间的结合等控制药物释放,而且主要集中在载单一药物的CaP骨修复材料的研究。
而临床处置各类由于疾病、创伤所致的骨缺损时,迫切需要多重药物的程序化释放。
近年来,国内外有一些关于双/多重骨科药物的研究报道,Tanzawa等研究发现在CPC中仅加入抗癌・17・药物顺铂,顺铂的释放和对肿瘤细胞活性抑制作用只能持续4周,如果同时加入抗癌药物的增强剂咖啡因,则可维持顺铂的持续释放,延长和增强顺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时间和作用,但是影响载双组份药物CPC的释放因素和机理均不清楚。
申请者前期采用两种药物与CPC粉末共混,发现双组份药物释放动力学基本符合Higuchi的基质扩散型模型。
进一步研究将药物、可降解高分子载药微球与CPC粉末共混制备载双组份药物的CPC,药物释放动力学分别满足Higuchi的基质扩散型和零级释放模型,分别响应早期的抗感染和后期的促进骨发生16,相关研究成果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但是,由于CaP与药物分子间多为物理吸附,CaP对药物控释能力有限,而加入高分子虽然增强了对药物的控释作用,但其降解产物形成的酸性环境将影响药物的性能、释放以及CaP的降解。
因此,仅利用CaP的材料学特征、不同载药工艺和借助高分子,难以实现对多重药物的程序化释放。
随着纳米医学研究的发展,纳米CaP粒子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快速发展,其最大的优势是可通过纳米CaP粒子表面的官能团识别靶细胞。
虽然同样可能存在纳米粒子的毒性问题,但纳米CaP粒子的嗜酸性降解可保护其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稳定而在细胞内吞包囊、溶酶体或肿瘤周围等低pH环境中才降解,降解产物是人体所需的Ca2+和PO43-离子,因此,纳米CaP粒子的生物相容性显然优于其它无机纳米药物载体。
此外,纳米CaP粒子还具有适当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能、正常生理条件下不易酶降解和pH敏感降解等特点,使其可作为全身不同组织所需药物、细胞内成像染料、基因和蛋白质等的载体。
一般药物的携载与纳米CaP粒子的合成同步进行,常规的做法是通过纳米CaP粒子表面吸附药物,或者借助一些表面活性剂的官能团增强药物与纳米CaP粒子间的吸附,或者设计核壳、双壳或多壳纳米CaP粒子结构。
生物矿化研究结果显示,还可通过不同有机分子作模板,仿生矿化合成具有不同形貌、尺寸、化学成分、表面物理化学性能和结晶度等材料学特征的CaP等无机粒子,相应地,通过这些材料学特征可调控药物的释放动力学。
因此,纳米CaP粒子的独特设计、制备多样性及载药、释药特性,克服了传统CaP对药物释放可调控性不足,为制备程序化释放多重药物的CaP支架提供了可能。
但是,单纯载药纳米CaP并不适合应用于骨缺损填充,因此,需要将其组装成具有一定力学强度的骨修复支架,目前尚未见类似的研究。
受海洋生物贻贝超强粘附能力的启发,研究人员发现贻贝的足腺细胞能分泌出一种超强度粘液,在海水中凝固成足丝,紧密附着在礁石或船底表面。
其主要成分是儿茶酚氨基酸二羟基-L-苯丙氨酸(多巴,Dopa,C6H3(OH)2-CH2-CH-NH2-COOH)及少量的赖氨酸。
研究表明,结合了Dopa的儿茶酚官能团和赖氨酸端氨基官能团的多巴胺同样具有这种高粘接性能。
多巴胺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氧化交联反应,形成具有超强粘附性能的聚多巴胺。
聚多巴胺中含有大量的儿茶酚官能团,可以降低材料表面与水的接触角,提高材料表面的亲水性能,还可提高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扩展及增殖,因此,已被应用于生物材料的改性。
此外,聚多巴胺的儿茶酚官能团在碱性条件下可脱质子化,形成氧负离子,对CaP中的Ca2+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有利于钙离子富集,从而形成结合紧密的HA,有望被应用于增强载药纳米CaP间的结合能力,克服因携载的药物占据纳米CaP活性位点而导致CaP支架力学性能下降的不足。
另一方面,聚多巴胺中大量的儿茶酚官能团及氨基官能团可与含有巯基、氨基、羧基等的药物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或席夫碱反应,利于药物的固定及控制释放。
近年来,已有一些项目受国家自然基金委的资助,如“多巴胺的自聚-组装行为及其多功能膜与纳米微球的研究”、“基于多巴胺的新型蛋白质固定相的研究和应用”和“基于多巴胺超强附着行为的PVDF微孔膜表面修饰剂机理研究”等,均围绕多巴胺・18・的高粘性展开研究。
申请者前期研究了CPC中加入多巴胺,发现多巴胺加入后易氧化交联成聚多巴胺,可促进CPC中二水磷酸氢钙(DCPD)的转化且形成紧密连接的内部结构,对CPC最终的相成分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极显著地提高CPC的力学性能。
但多巴胺对载药CPC的水化反应、理化性能、药物释放的影响以及聚多巴胺的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等还需要深入的研究。
基于上述国内外关于CaP载药和多巴胺的研究,本申请提出利用纳米CaP的材料学特征(化学组成、结晶态、形貌、尺寸、表面物理化学性能、化学计量比等)和不同的携载工艺对药物控释的作用规律;设计、研制不同材料学特征的载药纳米CaP,作为主要的组装单元;利用类海洋贻贝高粘性物质-聚多巴胺,仿生组装携载多重药物纳米CaP/聚多巴胺的高强度CaP支架,实现在骨修复过程中多重药物的程序化释放;利用细菌、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等评价其程序化释放多重药物的功能性作用和生物学性能;探索多重纳米载药CaP/聚多巴胺支架的材料性能-组成-结构的关系,揭示精确控制多重药物程序化释放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