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湖南省稻飞虱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研究
湖南省稻飞虱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研究
为了深入研究稻飞虱在湖南省的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本文进
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观测,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一、稻飞虱的出现时间和分布特点
1. 稻飞虱是湖南省稻田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在不同地区和不
同季节的出现时间和密度差异较大。
2. 本研究对湖南省的11个稻区进行了调查,发现稻飞虱的发
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3. 稻飞虱的分布特点也因地域而异。
在气候较寒冷的北部地区,稻飞虱的密度较低,分布范围也相对较小;而在南部地区,稻飞虱
的密度和分布范围都较广。
4. 稻飞虱的危害主要为叶面损伤和传播稻瘟病毒。
其损伤程度
与气温和湿度相关,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达到高峰。
二、稻飞虱的迁飞习性
1. 稻飞虱的迁飞主要发生在5月至6月初,由产于田间杂草的成虫羽化后,顺风向稻田迁飞。
2. 实验发现,稻飞虱成虫对气流、风向、温湿度等环境因素都
十分敏感,会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迁飞。
3. 此外,稻田旁边的杂草、植被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
都可能影响成虫的迁飞方向和数量。
4. 稻飞虱的迁飞路径和时间也因地域而异,各地可根据实际情
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湖南省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进行了研究,为农田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水稻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关键点
水稻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关键点一、稻飞虱分布3种稻飞虱在我国各省、自治区均有发生。
褐飞虱:为偏南方种类,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害严重。
白背飞虱:为广跨偏南方的种类,为害性仅次于褐飞虱。
灰飞虱:为广跨偏北种类。
二、稻飞虱的习性1、群集性:稻飞虱有群集为害特性,田间为害常可见点块状集中为害中心,严重时出现黄塘、冒尖穿顶等明显特征。
2、趋荫蔽嫩绿性:飞虱喜湿润凉爽环境栖息,故而在田间荫蔽、经常有水、生长嫩绿的田块飞虱发生较重。
株形紧凑、香稻品种(美香占、早香一号等)较易招飞虱。
3、迁飞性:飞虱具有随风力随行远距离传播的迁飞特性,尤其是褐飞虱、白背飞虱这种具有候鸟般远距离迁飞的,更是随周年气温的变化南北迁飞4、趋光性:飞虱在夜间有较强的趋光性,尤其在夏季傍晚夜幕临近时,飞虱活动很活跃,开过夜车的人深有体会,每当夜幕临近时,车灯总能吸引虫子过来。
三、稻飞虱为害特点1、稻飞虱主要以成虫、若虫在稻株基部吸吮汁液。
破坏稻株营养,进而阻塞水稻输导组织,出现黄塘、穿顶冒尖、枯槁倒伏、分泌蜜露而形成烟霉、空瘪粒增加,带毒的灰飞虱还会传播病毒病。
2、一般纹枯病发生重的田块更易诱发飞虱为害。
3、抱卵量大。
雌虫每只产卵150---300粒不等,有的可产500-800粒,短翅成虫多的产卵上千粒,所以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预示飞虱将大暴发。
4、飞虱是累积暴发为害。
如果前期不做好防控,任其发展,当田间基数足够大,产卵量则呈几何数增长,成、若虫高峰易暴发成灾。
四、稻飞虱防控技术稻飞虱的防控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压前控后,绿色防控”的方针。
1、预防用药:生产实践中根据田间稻飞虱优势种群类别和发生程度来选用高效对应农药防治用药,预防可以用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烯啶虫胺等烟碱类药剂。
2、暴发用药:当田间虫量较多呈暴发态势时,就应速效与持效药结合使用,才能在短时间内降低虫口基数,减少损失,如用毒死蜱+吡蚜酮、吡蚜酮和烟碱类复配剂,同时添加助剂提高杀虫效果。
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稻飞虱是一种过飞性害虫,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有利于稻飞虱的迁入危害,只有掌握稻飞虱的发生规律,才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发展。
一、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控制稻飞虱发生危害,在管理上稻田采取排灌方便,降低地下水层,及时排水晒田。
合理施肥,控制分蘖盛期和叶色转赤,使叶片变硬直,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土壤湿度。
二、掌握稻飞虱的防治适期。
文山地区稻飞虱发生危害较重是第二代和第三代。
5月上中旬是外地迁入危害秧田,第三代是6月中下旬水稻处于分蘖盛期;从80年代以来,水稻稻飞虱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较重的是第三代,由于田间水稻群体过大,稻飞虱虫态复杂,难以防治。
多年来各地采取多种防治对策,抓住第二代,压住第三代,狠抓大发生的前一代成、若虫防治,控制大发生的出现,重点挑治大发生的前一代虫口密度,因为虫态比较整齐,面积小,好防治。
三、药剂防治。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注意保护天敌,如蜘蛛,稻田养鱼,有效控制稻飞虱繁殖危害。
药剂选用:亩用25%稻虱净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6%克虫星乳油等高效杀虫剂兑水60公斤喷雾。
施药时间选择睛天下午3点以后,在防治稻飞虱时,田间要保持浅水层为好,这样防治效果才显著。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一支活跃在乡间地头的田间测报队伍切不可少。
(张志涛,2006)
三、褐飞虱几个相关研究
• 我国褐飞虱境外虫源 • 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近似种动态 • 褐飞虱致害力种群监测 • 田间小气候与褐飞虱种群动态
境外虫源时空分布的探明对我国稻飞虱的预测预报有 着重要意义!
我国中东部地 区春夏季褐飞虱 向北迁飞的途径: Ø M1第一次北迁 4月中旬-5月上旬 Ø M2第二次北迁 5月中旬-6月上旬 Ø M3第三次北迁 6月中下旬-7月初 Ø M4第四次北迁 7月上中旬 Ø M5第五次北迁 7月下旬-8月上旬
1、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 境外虫源地的时空分布
• 最初基数是稻飞虱种群大发生的前题; • 国内越冬虫源对初期迁入虫源构成的贡献不大; • 我国稻飞虱虫源均来自境外中南半岛。
• 在国内无法进行冬春虫源的监测和控制,无法预测春季迁 出虫源的空间分布及发生量,导致我国初期稻飞虱的预测 预报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 (三)作物病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测 分析
• 3-025刺吸性害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 测分析
---主持人:傅强(中国水稻研究所)
3、前沿研究动态
• 刘泽文: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和反抗性设计 • 唐启义:不同褐飞虱地理种群与土壤元素相关性 • 叶恭银:转基因抗虫水稻对非靶标稻飞虱的生态风险评价 • 洪晓月:Walbachia功能 • 聚合抗虫基因育种:张启发(华中农大)、何光存、何玉卿(武汉大学) • 雷达观测:翟保平、程登发、吴孔明、封洪强 • 生态工程防治水稻害虫:俞晓平、吕忠贤、祝增荣
➢ 1991年发生面积2320万hm2,损失稻谷166万t。 Ø 92年到2004年间,除97年发生较严重外,其余年份相对较轻。 Ø 2005、2006年大发生,仅2005年长江中下游稻区就发生面积1.6亿亩次,损
种植技术-稻飞虱发生趋势和防治技术
种植技术-稻飞虱发生趋势和防治技术我区是“两迁害虫”主要迁入通道之一。
今年,由于境外虫源地稻飞虱发生严重,气候条件又有利于稻飞虱迁飞,迁入我区的稻飞虱虫量非常大,加之,气候条件适宜稻飞虱田间繁殖危害,因此,稻飞虱在我区暴发危害已成定局,白背飞虱发生程度为5级(大发生),预计发生面积34万亩,褐飞虱中偏重发生(3—4级),预计发生面积27万亩。
各街镇务必强化田间病虫监测,立即开展宣传动员、组织发动稻飞虱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压低虫口密度,减少稻飞虱危害损失。
一、发生情况始见期:灯下于4月1日始见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下始见时间比2015年迟5天,比常年早7-10天。
秧田于4月24日始见,比2015年迟6天,比2014年迟7天,比2013年早5天,比2012年早3天,本田于5月5日始见,和去年相当。
灯下诱虫量:截止6月12日,灯下共诱到稻飞虱634头,其中褐飞虱140头,白背飞虱494头,同期虫量是2015年的0.27倍,是2014年的0.48倍,是2013年的1.1倍,是2012年的0.02倍。
迁入峰次:为4次,分别是5月6日、5月18日、6月1日,6月9日,比去年和2012峰次少3次。
田间虫量:6月10-12日调查,百丛虫量750-10300头,加权平均为3250头/百丛,褐飞虱占21%,百丛虫量是2015年的1.5倍,是2014年同期的7倍,是2013年同期的10.8倍,同期百丛虫量明显高于去年和常年,田间小若虫比例70%左右。
二、防治措施1、防治策略普治海拔600米以下的田块,挑治海拔600米以上达防治指标的田块(稻飞虱防治指标为1500头/百丛)。
2、防治时间当前是稻飞虱小若虫高峰期,正是稻飞虱防治的关键时期,海拔600米以下地区防治时间为6月中旬,海拔600米以下地区6月下旬。
3、推荐防治药剂(亩用量)(1)50%噻虫嗪7.5-10克;(2)42%噻嗪酮.毒死蜱75克;(3)70%吡虫啉3克(或10%吡虫啉30克或25%吡虫啉12克)+25%噻嗪酮50-60克;以上配方任选一种,兑水45-60公斤常规雾,兑水15公斤机动喷雾器喷雾。
浅析八嘎乡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摘要:针对八嘎乡近年来水稻稻飞虱发生严重为害的情况,对稻飞虱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并从虫源、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等方面分析了稻飞虱成灾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稻飞虱;发生规律;防治对策稻飞虱是八嘎乡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稻飞虱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越来越重,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
常年种植水稻面积1 100hm2,稻飞虱常年发生面积1 000hm2,防治后仍造成稻谷损失260t,稻飞虱的发生严重威胁到八嘎乡的水稻生产安全。
为摸清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时、准确、有效地指导防治,对稻飞虱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和调查,结合水稻品种、生育期、栽培管理及有关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基本上掌握了稻飞虱在八嘎乡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八嘎乡水稻稳产、增产提供参考。
1 为害症状及发生规律1.1 为害症状稻飞虱是八嘎乡水稻主要害虫,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两种。
该虫为刺吸式口器,对水稻危害猖獗,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繁殖迅速,能在短期内爆发成灾,成虫、若虫常群集刺吸稻丛下部汁液,造成水稻营养成分和水分的大量丧失,被危害的稻田出现“黄塘”,使稻叶干枯、生长低矮、稻穗干瘦、倒伏;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稻株组织产卵于内,导致组织坏死变褐,稻株枯黄、倒伏。
导致水稻减产,严重时造成全田绝收。
1.2 生活习性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长刺型成虫能远距离迁飞,喜欢在隐蔽潮湿的环境中生活,成、若虫一般群集在稻丛下部活动,在稻株茎基部吸食汁液,同时排出大量的密露,使稻株基部变黑,雌虫产卵管刺裂稻茎或叶鞘表皮组织,将卵产于组织内,每只雌虫可产卵300至500粒。
稻飞虱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嫩绿性,成虫迁入及转移扩散都趋向于生长茂密嫩绿的稻田,故植株过茂或浓绿的稻田发生严重。
1.3 发生规律根据田间调查和观测结果,稻飞虱在八嘎乡境内一年发生7代,早春虫源于四月初由外地(南方)迁入,就地繁殖6~7代,第一代四月中下旬,第二代五月上中旬,第三代六月中下旬,第四代七月上中旬,第五代八月上中旬,第六代九月上中旬,第七代十月中下旬,11月下旬消失,主害代为害盛期在六月中下旬至八月上中旬,既第三、四代。
稻飞虱为害症状及发生规律、成因及防治-植物保护论文-农学论文
稻飞虱为害症状及发生规律、成因及防治-植物保护论文-农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稻飞虱属于体形较小的害虫,属于同翅目飞虱科,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上虫态,在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水稻上发生为害的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3种,前2种为迁飞性害虫,后1种是本地越冬害虫,常年发生以前2种较重。
1 为害症状及发生规律1.1 为害症状稻飞虱为刺吸式口器,成虫、若虫常群集刺吸稻茎汁液,使稻叶乾枯、生长低矮、稻穗干瘦、倒伏,有的被害稻田,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称为火旋.害虫以产卵管刺破稻株组织产卵于内,导致组织坏死变褐,也使稻株枯黄、倒伏。
使水稻没有收成或收成少。
1.2 生活习性稻飞虱成虫有趋光性、趋绿性、群集性,产卵都能刺伤水稻叶鞘、茎杆、叶脉等组织,将卵产于其中,产卵往往随植株老嫩转移,另外稻飞虱还好湿趋荫性,成若虫活动取食常在水稻植株下部,稻田中部、活动范围比较稳定。
只有灰飞虱以大龄若虫和少量成虫在绿肥田、小麦田及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白背飞虱和褐飞迁飞到南方越冬,第2年5-6月迁回本地为害,稻飞虱的繁殖力强,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繁殖倍数更高,虫口数量增加,吸取稻汁量大,容易造成暴发性和毁灭性的灾害。
1.3 发生规律据田间调查,稻飞虱在长寿湖镇初见时间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之间,我们采取100 hm2为1个调查单位,定田块,每点调查5个小点,采取Z字型进行定期拍查,综合其平均数,计算出百窝虫量。
经过10年的田间调查掌握了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如表1)。
【1】从表1可知,从5月20日定点、定时开始调查到7月10日之间,稻飞虱逐渐增加,到达水稻孕穗后期(7月10日左右),稻飞虱成倍增加,7月10日是防治水稻稻飞虱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水稻抽穗扬花获得高产。
2 主导因子造成水稻稻飞虱流行、增加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风、温湿度、栽培管理因子及相互作用的结果。
2.1 风白背飞虱、褐飞虱是迁飞性害虫,在本地不越冬,它借助于风力,从海南、云南迁移到本地,生活在水稻上取食和繁殖,增加虫口数,群集生长,在5-6月吹风次数多迁入量就越大。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危害特点、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1. 气候因素:水稻稻飞虱适合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5℃-30℃,湿度在70%以上,所以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季节,水稻稻飞虱的发生较为严重。
2. 环境因素:水稻稻飞虱的卵、若虫和成虫多数分布在水稻的上部,例如叶片的背面、叶柄等位置。
而生长期较长的水稻,特别是秧米,则是水稻稻飞虱幼虫的主要食物源,这也是水稻稻飞虱较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3. 水稻种植结构:在水稻大面积连片种植的地区,水稻稻飞虱易于发生大规模的爆发,因为连片种植容易形成虫源。
二、水稻稻飞虱的危害特点1. 吸食植物汁液:水稻稻飞虱以水稻的嫩叶、嫩茎等为食,吸食植物汁液,使水稻叶片出现黄斑、枯折、叶片卷曲等现象。
2. 传播病毒:水稻稻飞虱在吸食水稻汁液的还常常携带稻瘟病毒、黄矮病毒等病毒,通过叮咬传播给植株,造成水稻病毒病的流行。
3. 形成“虫害三重底”:水稻稻飞虱在吸食水稻汁液过程中,还会分泌一种称为“透明质酸”的高分子物质,使水稻叶片上的露珠不易蒸发,为黑胃蜂等其他有益昆虫提供生存条件。
1. 春季发生规律:在春季,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大,天气逐渐转暖,水稻稻飞虱开始大规模孵化,成虫飞行能力增强,易形成大规模的迁飞和散布。
2. 夏季发生规律:在夏季,气温逐渐升高,水稻生长茂盛,水稻稻飞虱的卵和幼虫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由于水稻叶面积增大,又会加强水稻稻飞虱的繁殖能力。
3. 秋季发生规律:在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水稻生长逐渐减缓,水稻稻飞虱也会相应减少繁殖和迁飞,但是已经大规模爆发的水稻稻飞虱在秋季还会持续危害水稻田地。
四、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可以通过引入自然天敌或培育有益昆虫等生物防治的方法,例如在水稻田地中种植苏丹草、薹草等能够为黑胃蜂等天敌提供生存栖息地的植物,来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摘要】水稻稻飞虱是水稻生长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性主要表现为吸食水稻叶片汁液,导致水稻叶片黄化、萎缩和凋落,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旨在探讨水稻稻飞虱的生命周期、发生规律以及针对其的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措施包括喷洒杀虫剂,生物防治措施则主要利用天敌等自然天敌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减少水稻产量的损失,保障粮食安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新型防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解决水稻稻飞虱危害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这篇文章通过分析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为水稻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稻稻飞虱、危害性、研究目的、生命周期、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防治意义、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性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主要危害表现在吸食水稻叶片汁液,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化、卷曲、褐斑等症状,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水稻稻飞虱还是多种水稻病毒病的传播媒介,会加剧水稻病害的发生程度。
虫口密集时,还会引起水稻的减产甚至绝收。
及时有效的防治水稻稻飞虱是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水稻稻飞虱的危害性及其对稻米产量的影响,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通过研究水稻稻飞虱的生命周期、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种害虫,从而有效地减少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不同的防治方法的效果和可行性,为农民和相关部门提供多样化的防治选择。
通过本研究的进行,我们希望能够总结出更加科学、可行的防治策略,为保障水稻生产的稳定性和增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水稻稻飞虱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高对这一害虫的认识,减少负面影响,促进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水稻稻飞虱的生命周期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生命周期主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水稻两迁害虫发生特点、规律及防治探讨
多表现为峰次较高、 威胁过重与防范 困难程 度较高一类特征, 同时还在持续恶化。 为此, 就应根据测算相关材料 , 深层次 探究两 迁型 害虫的产生规律 同特征 , 汇编 出高效 且科学
控期间能够看 出, 水稻两 迁型害 虫的产生大
பைடு நூலகம்
阶段产生也不见得就会 严重, 一般根 据气候
情况决定。 晚稻 阻碍 稻纵卷叶螟产生的因素
防范操 作能够 正常实施 ;气象 部门应实 施 正确的气候推测 同报道 , 并 随时正确 地给农
民予 以有 关的气 象讯 息, 给 农业予以气象方 面的服务。 各大新闻媒体还应立 即发送相 关 的病虫害预警同灾害预警等 , 科 学指导 农民
地 区点 要分配 专门的 技术工作 者增强对 关
律、 虫情状 况, 并 随时给农 业机构 一类有关 监管 部 门上报 , 并公 布 相关 的预 警或 是 警 报, 实施 分类 引导 , 引领 适当防 范。 此外 , 要 构建并改良虫情汇报系统 同值班 系统 、 紧急 处理 系统, 于六月 初到八 月初, 依 据两迁 型
的防范措施。 2两迁型虫害产生的规律 同特征
2 . 1 稻飞虱
很多 , 这 之中 比较 大 的因素即气 候。 如果连 续不降雨且温度过高 , 就算稻 田的蛾 总量 过 多, 产生也不会过多 , 如果持续 降雨, 特别是 风雨 交加, 即使 蛾总 量不多 , 产生也会 比较
多。 3水 稻 两 迂 型 害 虫 的 防 范措 施
害虫的多发地 区运用全天 式值班 系统 , 各大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大力发展水稻栽培技术,对于农业保障,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而稻飞虱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在虫害发生时对水稻产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的严重危害。
本文通过分析稻飞虱发生的特点及原因,总结了防治稻飞虱的方法和对策。
标签:稻飞虱;发生原因;防止对策稻飞虱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
稻飞虱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旦发生灾害时,会以爆发性、毁灭性的特点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甚至死亡。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我们要时刻加强对稻飞虱的防范意识,做好提前科学防治的准备。
一、水稻稻飞虱的分析研究1.稻飞虱的生活习性三种稻飞虱中,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这两个种类对于水稻的危害最为严重。
稻飞虱一般体长为4到5毫米,体形较小,触角为短锥状,遍体呈灰黄色,其翅膀为透明并主要有长翅和短翅两种。
其中长翅的稻飞虱成虫可以进行迁飞,将虫害的危害范围扩大,其迁飞不仅受自身条件影响,并且和海域、寄主、营养、天气等条件也密切相关。
稻飞虱大多数具有趋光性,喜欢潜伏在植株的叶或枝干上,但其生性胆小,一旦有外界的影响,就会迅速逃离不易捕捉。
稻飞虱喜欢将虫卵产在水稻嫩叶下叶鞘内,每次产卵大约100到150粒,呈褐色条案,但并不明显。
三种飞虱的生活习性略有差异,其分布范围也各不相同,其中褐飞虱主要集中在北方及长江以南流域,灰飞虱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中稻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一样,对于长江以南的流域危害最为严重。
褐飞虱的生活区域大多是温热潮湿,由于夏秋季节湿热多雨,非常适合褐飞虱生长繁殖,所以褐飞虱虫害通常在这个季节爆发。
与褐飞虱相比,灰飞虱更喜欢生活在温度较低的环境,而白背飞虱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无论是在多雨,还是干旱的环境都能得以生存。
2.稻飞虱的危害特征稻飞虱是对水稻减产的最大元凶之一,其主要吸食水稻的汁液,造成水稻内各成分含量变化,光合速率下降,各种酶活性降低,严重时可导致水稻瘫病、枯死等严重后果。
上海市崇明区稻飞虱发生特征分析
上海市崇明区稻飞虱发生特征分析崇明区是上海市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位于长江口东岸,与浦东区隔江相望。
稻田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是一种昆虫害虫,主要危害水稻作物,对稻米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
本文旨在对崇明区稻飞虱发生特征进行分析。
一、稻飞虱的生物特性稻飞虱繁殖力强,代代相传,主要通过卵、若虫和成虫三种状态完成繁殖生活史。
稻飞虱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适宜温度为25-35摄氏度,相对湿度在70%-90%之间。
其发生主要属于水稻作物的冠层内。
二、稻飞虱的发生规律1. 年代际变化稻飞虱的发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同年份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发生年份的间隔时间在5-6年之间。
2. 季节变化稻飞虱在崇明区主要分为两个发生期:第一发生期在水稻灌浆至抽穗期之间,第二发生期在抽穗至秧育期之间。
其中第一发生期较常见,第二发生期偶尔出现。
3. 空间分布稻飞虱在崇明区的分布较广泛,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一般来说,接近水源的地区稻飞虱发生较为严重,而离水源较远的地区发生相对较轻。
三、稻飞虱的发生原因1. 气候条件稻飞虱喜欢湿润温暖的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助于稻飞虱的繁殖和发生。
高温多雨的夏季是稻飞虱大量繁殖的季节。
2. 稻田条件稻飞虱的发生也与稻田的土质、水分状况等因素有关。
沉积的有机质较多的稻田更容易滋生稻飞虱。
3. 农业措施农业措施的合理性也会影响稻飞虱的发生情况。
合理的施肥、定植密度和灌溉措施等均可对稻飞虱的发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四、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本地的天敌控制稻飞虱的繁殖和发生。
常见的天敌有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等。
2. 药剂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以减少稻飞虱的数量。
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
3. 耐虫品种选育通过选育抵抗稻飞虱的品种,减少稻飞虱的危害。
耐虫品种能够降低稻飞虱对水稻的伤害程度。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水稻稻飞虱的发生规律以及常见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飞虱是一种小型昆虫,成虫为绿色或黄绿色,身体长约2-3毫米,成虫和若虫以水稻植株的茎、叶和穗为食。
其主要的危害表现为吸取水稻植株的汁液,导致叶片呈现黄化、弯曲、脱粉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水稻植株生长迟缓、减产甚至死亡。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繁殖有一定的规律。
一般情况下,水稻稻飞虱在3月至6月的稻田中疾病发生最为严重。
其繁殖速度较快,一般每个月连续繁殖2-3代。
稻飞虱的疫情也与气候条件有关,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其繁殖和传播。
在这个季节,特别需要加强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工作。
针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施肥:水稻施肥要合理,控制氮肥的过量施用,以免诱发水稻空壳等问题。
过量施氮肥会导致水稻植株生长过旺,吸引稻飞虱的寄生和繁殖。
2.合理种植密度:水稻适宜密植,这样可以减少稻飞虱的机会,避免其聚集和繁殖。
3.定期病害处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定期进行虫害防治,如使用专业的农药进行喷洒,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注意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并遵循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安全。
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捕食水稻稻飞虱,控制其数量。
可以通过种植一些有益昆虫,如蜻蜓等,吸引其来水稻田中寄生和繁殖。
5.转作休耕:在稻田失收之后,应及时转作休耕,清除稻飞虱的栖息环境,减少虫害的发生。
坚持轮作,避免连作,可以有效地控制虫害的发生。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气候、施肥、密度等因素,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只有做好防治工作,才能保护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杂交水稻的稻飞虱迁飞性与趋光性研究
杂交水稻的稻飞虱迁飞性与趋光性研究杂交水稻是一种利用杂种优势增产的重要农作物。
然而,常年困扰着杂交水稻种植的一个问题是稻飞虱的危害。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扩散和迁飞对水稻的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稻飞虱的迁飞性与趋光性对于有效控制稻飞虱危害,提高杂交水稻产量至关重要。
1. 迁飞性研究稻飞虱具有迁飞能力,能够在不同地区间迁飞。
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稻飞虱的迁飞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季节变化、温度、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程度等。
通过了解稻飞虱迁飞性的规律,可以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一项研究表明,稻飞虱的迁飞性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明显差异。
在夏季,稻飞虱趋于活跃,迁飞范围较广;而在冬季,稻飞虱则趋于静止,以保证其生存。
此外,温度也是影响稻飞虱迁飞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稻飞虱在较高的温度下更容易迁飞。
但是,当温度过高时,稻飞虱的迁飞性反而会受到抑制。
另一方面,气候条件和丰富程度也对稻飞虱的迁飞性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稻飞虱更倾向于迁徙到气候温暖、湿润且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
因此,在杂交水稻种植地区,保持合适的气候条件和控制病害虫数量对于减少稻飞虱迁飞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趋光性研究除了迁飞性外,稻飞虱的趋光性也是影响其行为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去的研究发现,稻飞虱对光线有一定的趋向性,通常更倾向于在光照较强的区域活动。
然而,趋光性并不意味着稻飞虱对于所有类型的光都有相同的反应。
科学家们发现,稻飞虱对光线的趋向性在不同波段下表现出差异。
在可见光波段下,稻飞虱对于紫外线光具有较高的趋向性,而对于红外线光则趋向于被避开。
这些发现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控制稻飞虱迁飞的方法。
通过使用特定波段的光线,可以引导稻飞虱朝特定区域迁移,从而减少其对水稻的危害。
3. 控制措施在了解了稻飞虱的迁飞性和趋光性之后,科学家们制定了一系列控制措施来减轻其对杂交水稻的危害。
首先,调整种植时间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根据稻飞虱迁飞性的规律,合理控制杂交水稻的种植时间,可以减少与稻飞虱的接触机会,降低其危害程度。
最新控制稻飞虱大发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可研报告
控制稻飞虱大发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新建县联圩乡农技服务中心一、概述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依据稻飞虱是水稻上三大主要害虫之一,由于气候等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长江以南稻区曾经大发生一次。
我乡成灾面积3万多亩,损失稻谷900多万公斤。
由于国家重视,采取了有力的防治措施,选用了以吡虫啉为主的新农药,2005年之前没有造成大面积大范围的为害。
由于吡虫啉等有效农药大面积连年使用,致使稻飞虱产生了严重的抗性,加上气候条件造成稻飞虱多次迁入,水稻(尤其是一季晚稻)施肥水平提高,禾苗长势好,长江以南稻区2005年再度暴发成灾。
2006年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一季晚稻又一次大发生。
2005年我乡发生成灾面积5000亩,每亩损失稻谷200多公斤,全乡损失稻谷100万公斤。
2006年我乡一季晚和其它地方一样大发生,但由于接受了2005年的教训,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没有造成灾害。
据调查:2005年防治稻飞虱农户一般每亩花掉农药费50-100元,高的达200多元,到最后还是损失惨重,不少种田大户就因小虫为害造成亏损,2006年不得不减少种植面积。
稻飞虱已成为我乡,甚至全县,全省水稻上的头等害虫,难怪有的农民已谈虱色变,十分害怕。
总结2005年稻飞虱防治的正反方面经验教训,在暴发之年仍有农户夺得了高产。
他们的经验主要是采用了综合防治的措施,把稻飞虱始终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内。
2006年,我们采用了压前(期)控后(期),防治时农药中加入助剂达到多用水的效果,应用褐稻虱尚未产生抗性的有效农药进行防治,实行养鸭治虫,光电灭虫器灭虫等综合防治措施,完全控制了稻飞虱成灾,大大减少了水稻的损失,节约了农民的防治成本,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2、国内、外同类项目的情况稻飞虱是我国水稻上三大主要害虫之一,在近二年内长江以南稻区暴发成灾,引起了各级领导和植保技术人员和重视,都在寻找综合防治的措施。
但至今我省尚未见到公开的、完整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稻飞虱防治技术
近年我地稻飞虱发生情况与综合防治技术稻飞虱是本地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迁入虫源、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化学防治等多种因素影响,稻飞虱大发生频率提高,在防治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安徽省青阳县是一个单双季水稻混栽种植区,在防治稻飞虱上面临问题更加复杂,特别是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发生最重,百丛稻飞虱虫量近万头,但通过我们农技人员正确指导,综合防治,确保了辖区内水稻丰收。
现把本地近年来稻飞虱发生情况和综合防治方面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稻飞虱发生情况1、发生时间。
稻飞虱是迁飞性害虫,随着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往北逐代逐区迁入,在本地5月下旬迁入,到秋季又回迁到南方,一年发生4代左右。
本地区以第三代、第四代稻飞虱发生危害严重,第二代稻飞虱中等偏轻发生。
稻飞虱种类主要以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为害为主,灰飞虱较轻。
在当地一般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主要以第二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左右主要以第三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主要以第四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
后期稻飞虱为害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2、发生特点。
稻飞虱的成虫、若虫均为害水稻,主要集中在稻丛基部吸汁为害。
在水稻分蘖期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在抽穗期造成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严重的会造成冒穿、倒伏,甚至绝收。
近几年来,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明显加重,以05年、06年和07年发生最重,08年、09年中等偏重发生,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1)短翅型成虫发生早、虫口高;(2)由于单双季混栽以及田边杂草茂盛,稻飞虱食料丰富,繁殖快;(3)稻田长期用药并且用药不合理,稻飞虱抗性增加;(4)田间种群增长,暴发时间前移,危害期延长。
二、发生为害加重原因1、气候条件适宜我地处于皖南山区,每年的6月至8月降雨量充沛,有利于稻飞虱迁入,气温在20—30℃有利于稻飞虱产卵繁殖。
当遇到气候条件“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更有利于稻飞虱的大发生。
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飞虱的种类很多,分布很广,有稻褐飞虱、拟褐飞虱、白背飞虱、白条飞虱、白颈飞虱、灰飞虱、稗飞虱、白条飞虱等。
真正为害水稻并造成严重为害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三种,为害区域遍及我国所有稻区。
在李集镇的稻褐飞虱、白背飞虱发生为害程度较重,在分类上,属于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
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有四性:普遍性、隐藏怀、暴发性和毁灭性。
关键词:稻飞虱;规律;防治技术一、稻褐飞虱的发生规律1、生活史。
稻褐飞虱在李集镇一年发生五代,第一代盛发期在5月底 6月初,这时早稻处于拔节孕蕙阶段,一般年份迁入数量较少,田间基数较低,不会造成损失。
第二代发生期在6月底7月初,这时早稻处于灌浆乳熟阶段,如果外来迁入数量大,将会造成严重损失,如 2005 年李集镇早稻上部分地区就出现了为害较严重的“穿顶”田块。
一般年份基本不造成损失。
第三代发生盛期在7月底8月初,这时中稻处于孕蕙扬花阶段,如果二代数量大,外来迁入量大,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
第四代发生盛期在8月底9月初,这时中稻处于灌浆乳熟阶段,如果基数高,迁入数量大,极其容易暴发成灾,今年就是非常突出的年份。
第五代发生盛期在9月中下旬,这时晚稻处于抽惠扬花灌浆阶段,是稻飞虱发生频率最高,为害程度最重的一代,也是业务部门最为关注,领导最为重视的一代。
一般年份,稻飞虱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发生代数是正相关,特殊年份例外。
2、习性。
①稻褐飞虱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
有三个虫态:成虫,卵,若虫(昆虫变态形态有两大类,一是完全变态,二是不完全变态)成虫寿命一般为 15-25 天,有较强的趋光性。
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褐飞虱的繁殖力极强,一头雌虫可产卵 150-500 粒,最多可达 700-1000 粒,产卵部位在叶鞘组织的中肋,短翅型成虫增加多出现在水稻营养丰富的孕惠抽惠阶段,短翅型成虫的主要特点:一是产卵量大,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往往的褐飞虱大发生的前兆。
稻飞虱与稻纵卷叶螟的迁飞研究综述
稻飞虱与稻纵卷叶螟的迁飞研究综述农林学院植保061班王洁元学号:200610124123摘要: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两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水稻为害较重。
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
了解掌握它们的迁飞规律和特性,对防治策略的制定以及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就其迁飞最新研究作综述如下关键词: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飞一、稻飞虱的迁飞研究在越南、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其中越南虫源作用最大, 以上虫源地飞虱随季风褐飞虱是水稻上迁飞性害虫,具有迁飞性、暴发性、分布不均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给测报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一旦控制不好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 1 ]日本专家认为, 稻飞虱越冬虫源地主要迁入中国、再由中国迁入日本和韩国, 可多次迁入。
越南南部常年发生由褐飞虱传播的两种水稻病毒病(Ragit stuntvirus 和Grass stunt virus) , 而越南北部一般不发生, 中国和日本在1977 年有发生,且日本仅发生这一次, 由此判断, 中国和日本的稻飞虱虫源地主要在越南北部。
在日本发生的飞虱可能有三种去向, 即回迁、原地死亡和自生自灭。
稻飞虱远距离迁飞路径模型研究日本中央农业综合研究中心病虫害研究班大塚彰等研究出稻飞虱远距离迁飞模型( long-distance migration of rice planthoppersby 3-dimensional simulations) , 该研究主要是通过东亚季风规律预测稻飞虱由越南北部迁入中国再进入日本和韩国的可能路径。
该模型有三个模拟模块: “AnalysisA”是指稻飞虱从越南北部迁入中国广西,再迁入广东、江西、福建、浙江, 依据此模型分析, 由越南北部的虫源可用24h 迁至广西、江西等地; “Analysis B”为稻飞虱由中国江浙一带越洋迁入日本岛国; “AnalysisC”则是稻飞虱由日本西部九州回迁到中国台湾省。
利用以上模型, 不仅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稻飞虱迁飞峰到达区域和密度, 且在发现迁飞峰的同时, 可预测其迁往地。
稻飞虱灾变机理及可持续治理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稻飞虱灾变机理及可持续治理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起止年限:依托部门:一、研究内容(一)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更好地防治农业害虫的危害,对影响害虫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的因素作了大量研究,尤其是在引起害虫频繁暴发的外部原因以及开发依靠外部干扰以控制害虫危害的技术等方面。
但是,尚缺乏从内因,即从害虫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内在分子机制和生态系统中物种间协同进化所形成的生理、生态和分子机理来充分认识害虫灾变的机理,因而尚未能提供一套较为完善的可以协调集约农业与害虫可持续治理的技术体系。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集约农业对环境压力的增大,如何协调集约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
稻飞虱作为威胁亚洲水稻生产最为严重的害虫及其发生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讨以下二个与此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好材料。
1、稻飞虱适应集约稻田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稻飞虱是以高产品种和高化学投入为主要技术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所诱发的害虫,具有r-对策昆虫所具有的个体小、年世代数多、生殖能力强、具迁飞习性和自然控制作用大等特性。
像其它在农田生态系统频繁发生的害虫一样,适应了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节较短、农事操作和气候多变的特点,进化形成了快速发育、翅型分化和迁飞特性,可以及时形成长翅型以迁飞躲避不良的环境条件,又能在迁往适宜地区后立即转化为短翅型,发挥其高生殖能力,有利于种群的快速增长。
稻飞虱进化适应了农田系统的高化学投入,并能把一些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转化为提高自身种群增长的动力。
同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稻飞虱形成了与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物种间的紧密联系。
例如,褐飞虱进化发展了对寄主抗性适应性演变能力,可以克服水稻抗性;稻飞虱也与一些微生物,包括病毒、真菌和细菌,建立了互利关系;三种稻飞虱也进化形成了各自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及特定的生物学特性,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避免相互间的不利影响。
此外,稻飞虱与稻田天敌间也进化形成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以及行为的差异或重叠,以致逃避了一些天敌的捕食,但又成为了另一些天敌的重要食物。
浅析稻飞虱迁飞规律与防治技术
·104·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年第7期摘要:近年各稻区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水稻品种相当复杂,生育期交错,利于该虫种群数量增加,造成严重为害。
文章总 结了水稻飞虱的形态特征,对其发生规律进行研究,阐述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飞虱的防治提供参考关键词:稻飞虱;迁飞规律;防治技术飞虱属于同翅目、蜡蝉总科中的飞虱科。
稻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稻田发生的飞虱主要是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主要集中在稻丛基部吸汁为害。
在水稻分蘖期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在抽穗期造成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严重的会造成“穿孔”、倒伏,甚至绝收。
广大稻区主要虫源随每年害、夏暖湿气流由南向北迁入和推进,每年约有5次大的迁飞行动,秋季则由北向南回迁。
该虫生长发育适温为20~30℃,26℃最适,夏季不热,晚秋气温偏高利其发生,遇有雨日多、雨量大利其降落,迁入时易大发生,田间阴湿,生产上偏施、过施氮肥,稻苗浓绿,密度大及长期灌深水,利其繁殖,受害重。
1 常见稻飞虱生物学特点褐飞虱是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mm,短翅型2.5~4mm。
深色型头顶至前胸、中胸背板暗褐色,有3条纵隆起线;浅色型体黄褐色。
卵呈香蕉状,卵块排列不整齐。
老龄若虫体长3.2mm,体灰白至黄褐色。
白背飞虱是长翅型成虫体长3.8~4.5mm,短翅型2.5~3.5mm,头顶稍突出,前胸背板黄白色,中胸背板中央黄白色,两侧黑褐色。
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卵块排列不整齐。
老龄若虫体长2.9mm,淡灰褐色。
灰飞虱是长翅型成虫体长3.5~4.0mm,短翅型2.3~2.5mm,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中胸背板雄虫黑色,雌虫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
卵长椭圆形稍弯曲。
老龄若虫体长2.7~3.0mm,深灰褐色。
产卵特点:白飞虱与褐飞虱均为有翅二型现象,长翅型可起迁移扩散作用,短翅型则定居繁殖。
白背飞虱成虫产卵有一定的背光性,叶反面的卵条数占叶片总卵条数的97.3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境外虫源时空分布的探明对我国稻飞虱的预测预报有 着重要意义!
我国中东部地 区春夏季褐飞虱 向北迁飞的途径: M1第一次北迁 4月中旬-5月上旬 M2第二次北迁 5月中旬-6月上旬 M3第三次北迁 6月中下旬-7月初 M4第四次北迁 7月上中旬 M5第五次北迁 7月下旬-8月上旬 褐飞虱国内迁飞路径(程遐年等,1979)
以峰日后第二天凌晨6:00为起始时刻,回推至前一日19:00(运行 11h)、06:00(运行24h),前两日19:00(运行35h)三个稻飞虱 起飞时刻。
数据资料来源 – 稻飞虱虫情数据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提供:包括逐日灯诱数据以 及部分站点的田间调查资料; – 气象资料来源:下载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全球ENL格 点分析数据(水平分辨率为1º×1º,时间间隔6h); – 降水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6h一次地面观测资料(GMISS); – 地图资料:中国省级行政区图(1:4000000),从国家基础地理信 息中心网站下载。
2、褐飞虱及其近似种的灯下数量 动态
准确虫情是褐飞虱防治的关键。测报灯下褐飞虱在各地每年 的始见日、迁入量、迁入峰是准确预测的重要依据。
我国水稻主产区测报灯下有伪褐飞虱、拟褐飞虱两种褐飞虱 近似种,同属褐飞虱属Nilaparvata,形态十分相似,易引 起混淆。 灯下这三种褐飞虱的发生情况如何呢?
不同季节各地褐飞虱类昆虫的上灯数量
伪褐飞虱:
峰值主要在5~6月,广西昭平该时期平均上灯量均超过万 头,远高于同期褐飞虱的上灯数量。江西万安5月份亦超过万 头;湖南临湘、浙江富阳数量相对较少,最多的6月诱虫量分 别为2059头和6819头。
拟褐飞虱:
总体数量不多,除广西昭平5月超过1000头外,其他地点 相对较低,江西万县单月上灯量最高(6月)仅为161头,湖 南临湘、浙江富阳单月上灯量最高才21头。
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二十七册 同翅目飞虱科
科学出版社1984 2亚科、2族、47属、123种 锥飞虱亚科:1 飞虱亚科:46 凹距族:9 片距族:37 触角第1节圆柱形 额中脊单一或基部分叉 额以中部最宽 后足基跗节外侧具小刺(褐飞虱属特征)
Hopper burn
Populations of N. lugens in Asia (Sogawa 1992)
• SNAP
• • • • Shelter 庇护所 Nectar 花蜜 Alternative Host/Prey 替代寄主/猎物 Pollen 花粉
(Geff,2012)
一种观点:
搞了一辈子害虫迁飞,最后说:地上比天上更重要。
无论思想多么深远,技术如何先进,以“两查,两定”为主要内容 的田间测报工作是不可替代的。
【, 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
单粒子拉格朗日整合轨迹模型】 参数设置:
1. 稻飞虱顺风迁移;
2. 稻飞虱在日出前和日落后1h内起飞; 3. 轨迹起始高度定位为距地面500m、800m、1200m。
一支活跃在乡间地头的田间测报队伍切不可少。
(张志涛,2006)
三、褐飞虱几个相关研究
• 我国褐飞虱境外虫源
• 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近似种动态 • 褐飞虱致害力种群监测 • 田间小气候与褐飞虱种群动态
1、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 境外虫源地的时空分布
• 最初基数是稻飞虱种群大发生的前题; • 国内越冬虫源对初期迁入虫源构成的贡献不大; • 我国稻飞虱虫源均来自境外中南半岛。 • 在国内无法进行冬春虫源的监测和控制,无法预测春季迁 出虫源的空间分布及发生量,导致我国初期稻飞虱的预测 预报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虫。
1991年发生面积2320万hm2,损失稻谷166万t。 92年到2004年间,除97年发生较严重外,其余年份相对较轻。 2005、2006年大发生,仅2005年长江中下游稻区就发生面积1.6亿亩次,损 失稻谷近102万t (中国植保植检网,2006)。 2007年发生势头依然强劲,全国稻飞虱发生面积约3.8亿亩次,褐飞虱比例 一般在30%~70%(中国植保植检网,2007 )。
褐飞虱
伪褐飞虱
褐飞虱每年5-6月份才少量迁入长江流域稻区,资 料中大量褐飞虱真实性?
成虫外生殖器形态是区分褐飞虱及其近似种的主要依据。
9省(市、自治 区)20个测报站
沿江区 岭北区 岭南区 少量越冬区
从其灯下诱集试 虫中随机抽取部 分稻飞虱类试虫 进行分类鉴定。
三种褐飞虱类昆虫的上灯情况
水稻迁飞性害虫褐飞虱研究 中的几个相关问题
1 2
简介 水稻褐飞虱研究概况 褐飞虱研究的几个相关问题
3
发展设想
二、褐飞虱研究概况 1、发生及危害 2、相关研究项目及研究单位 3、前沿研究动态
Brown planthopper (BPH)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葛仲麟,丁锦华,田立新,黄其林。
• 叶恭银:转基因抗虫水稻对非靶标稻飞虱的生态风险评价
• 洪晓月:Walbachia功能
• 聚合抗虫基因育种:张启发(华中农大)、何光存、何玉卿(武汉大学)
• 雷达观测:翟保平、程登发、吴孔明、封洪强
• 生态工程防治水稻害虫:俞晓平、吕忠贤、祝增荣
Key Resources Provided b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生态工程为天敌提供的主要资源
2年5地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近似种中, 褐飞虱最多,2年分别占58.4%、50.5% 伪褐飞虱稍少,2年分别为41.5%、46.8% 拟褐飞虱最少,2年分别占0.1%、2.7% 年度间略有波动。
不同地区褐飞虱及其近似种所占比例差异明显
褐飞虱:
广西两地系优势种,比例达60.4~91.3%; 江西万安次之,但仍为优势种,占50.1~55.7%; 湖南临湘、浙江富阳非优势种, 分别为19.1~36.7% ,18.6~40.6% 伪褐飞虱则反之,广西两地的比例最低,江西万安次之, 湖南临湘、浙江富阳最高(优势
1987年以前,主要为1型,不能致害各抗性水稻品种 1987-1990年开始,对含Bph1抗性基因水稻品种(Mudgo、IR26)的 致害性明显增强(2型或2+3型,以前者为主)
1999-2000年开始,对含bph2抗性基因水稻品种(ASD7、IR42)的致 害性明显增强(3型或2+3型,后者多数情况相对较低)。
拟褐飞虱除在广西昭平2009年有较大比例外(6.3%),
其他地点及年度所占比例最高仅1.6%。
不同季节各地褐飞虱类昆虫的上灯量
不同地区三种飞虱的数 量动态亦明显不同
不同季节各地褐飞虱类昆虫的上灯量
褐飞虱在广西两个点均有两个上灯高峰,分别在6~7月、
9~10月;万安、临湘、富阳6-7月的褐飞虱上灯数量较少, 其高峰出现于9~10月份。江西万安最高可达13873头(10 月),湖南临湘最高仅3212头(9月),浙江富阳最高为 1536头(10月),后两地上灯量明显较少。
3、中国及境外褐飞虱致害力的监测
褐飞虱致害性的监测是水稻抗褐飞虱 品种培育与利用的重要依据
抗性水稻品种是控制褐飞虱危害的第1道屏障;但褐 飞虱致害性变异可使抗性品种变为感虫失去屏障。
褐飞虱“生物型”首次由IRRI提出(Athual等,1971),之后 得到了能在Mudgo、ASD7等抗虫品种上正常发育的褐飞虱种群, 在此基础上定名了三种“生物型”。 生物型1是野生型,只能侵害感虫品种TN1;生物型2是用 Mudgo饲养得到,可侵害带Bph1抗虫基因的品种;生物型3是用 ASD7饲养得到,可侵害带bph2抗虫基因的品种。之后,不同学 者又发现、命名了多种生物型。 田间褐飞虱致害性的变异首先在东南亚推广IR26(Bph1)两年 后的1975年发现,1982年BPH对推广的IR36 (bph2)亦能致害。 难找到褐飞虱生物型与水稻抗性基因间的“基因对基因”关 系等方面原因,目前一般不再使用“生物型”的概念。
Based on when the change of biotype 1 to 2 occurred
Late 1970’s
我国褐飞虱发生区域示意图
70年代前,大多数亚洲国家褐飞虱仅是水稻的次要害虫。
80年代后,褐飞虱的危害区域逐年扩大,暴发频率增加,危害程度逐渐加
重,每年发生面积约为1300万-2000万hm2,约占全国水稻面积的50%,年均 损失稻谷10亿多Kg;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和亚洲许多国家稻米生产的首要害
• 2015年农业部科研任务(专项) • 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 • (三)作物病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测 分析 • 3-025刺吸性害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 测分析 ---主持人:傅强(中国水稻研究所)
3、前沿研究动态
• 刘泽文: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和反抗性设计 • 唐启义:不同褐飞虱地理种群与土壤元素相关性
实地考察方法
• 区域:根据轨迹回推确定的区域 • 时间:我国初期稻飞虱虫源迁入期(3-5月份
)
• 样点设置:根据实际情况,每隔40-50km • 调查内容:水稻生育期、面积等信息 虫情(种类构成、龄期结构、数量)
广西钦州, 2008年4月9-11日轨迹回推
我国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境外虫源研究
沈慧梅博士论文,2010
巫国瑞 俞晓平2006年提供
稻飞虱虫源地判别的3个必要条件:
1、合适的水稻:面积、生育期
2、合适的稻飞虱:迁出虫态、数量
3、合适的风场
研究方法
• HYSPLIT轨迹回推模型:可能的虫源地时空分布
• 实地调查 :水稻生育期和稻飞虱虫态、数量
HYSPLIT轨迹回推模型
– 轨迹分析软件:HYSPLIT 模型使用的数据为NCEP再分析全球格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