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性能及安全性能的影响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评估评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和风险控制策略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评估评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和风险控制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01d2748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c.png)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评估评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和风险控制策略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评估及风险控制策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已成为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能源储存装置。
然而,由于其本身的特性,锂离子电池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和风险。
为了确保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并有效控制潜在的风险,对其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估和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安全性评估1.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等组成。
正极材料主要有氧化钴、氧化镍、锰酸锂等;负极材料通常采用石墨;电解质主要由有机溶剂和盐组成,如碳酸丙烯酯和聚合物电解质;隔膜则用于阻止正负极直接接触。
2. 安全性能评估指标安全性评估指标通常包括热失控温度、短路电流、过充电容性、内阻、循环寿命等。
热失控温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温度,其低于该温度时电池工作稳定;短路电流则是指在电池发生短路时的输出电流;过充电容性是指电池在过充电状态下所能容纳的电量;内阻则是电池内部电阻,在充放电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能量损耗;循环寿命是指电池能够充放电的次数。
3. 安全性能评估方法安全性能评估通常通过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两种途径进行。
实验方法包括热失控实验、冲击实验和短路实验等,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电池在不同条件下的安全性能。
数值模拟方法则采用计算机模型对电池在各种工况下的热耦合、电耦合等特性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预测电池的安全性能。
二、风险控制策略1. 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在锂离子电池的设计阶段,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正负极材料、优化电池结构、改进电解质体系等手段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例如,使用高稳定性的正负极材料可以降低电池的热失控温度;优化电池结构可以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耐冲击性能;改进电解质体系可以增强电池的耐高温性能。
2. 制造和测试阶段的风险控制在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和测试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确保电池的生产质量和一致性。
《2024年动力锂离子电池组寿命影响因素及测试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动力锂离子电池组寿命影响因素及测试方法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5167d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8.png)
《动力锂离子电池组寿命影响因素及测试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电动汽车的兴起,动力锂离子电池组已成为移动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等众多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
电池组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其应用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因此,研究动力锂离子电池组的寿命影响因素及测试方法,对于提高电池性能、延长使用寿命、保障设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动力锂离子电池组寿命影响因素1. 内部因素(1)电池材料: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电解质和隔膜等材料对电池性能和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2)电池结构:电池的内部结构如极片厚度、电极间距等也会影响电池的寿命。
(3)电池制造工艺: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控制、环境因素等也会对电池的寿命产生影响。
2. 外部因素(1)充放电条件:充放电电流、电压、充放电深度等都会影响电池的寿命。
(2)使用环境:温度、湿度、振动等环境因素也会对电池的寿命产生影响。
(3)滥用条件:过充、过放、短路等滥用条件会严重损害电池的寿命。
三、测试方法研究1. 容量测试容量测试是评估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充放电循环测试,测量电池在不同充放电条件下的容量变化,以评估电池的寿命。
2. 内阻测试内阻是反映电池内部电阻的重要参数,通过内阻测试可以评估电池的内阻变化,进而判断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3. 循环寿命测试循环寿命测试是评估电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性能衰减情况的重要方法。
通过模拟实际使用条件,对电池进行反复充放电循环测试,观察其容量、内阻等参数的变化,以评估其寿命。
4. 安全性能测试安全性能测试是评估电池在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能的重要方法。
包括过充、过放、短路、针刺等测试,以检测电池的热失控、爆炸等安全隐患。
四、结论动力锂离子电池组的寿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通过科学的测试方法,可以评估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电池材料、结构和制造工艺,同时合理控制充放电条件和使用环境,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此外,安全性能测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应确保电池在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科学研究方向
![锂离子电池科学研究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d249cdf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a.png)
锂离子电池科学研究方向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其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锂离子电池的材料研究:材料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目前研究人员主要关注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材料的研究。
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研究:电池的结构也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目前研究人员主要关注于电池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3.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研究: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仍然是制约其应用的主要问题,研究人员主要关注于电池的安全设计和管理,以减少电池的火灾和爆炸等安全问题。
4. 锂离子电池的新型应用研究:随着新能源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锂离子电池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探索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
总之,锂离子电池的研究方向涉及材料、结构、安全性和应用等多个领域,未来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推动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 1 -。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总结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9ecde2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1.png)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总结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总结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见的电池类型,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电动车辆和储能系统等领域。
然而,由于其内部化学反应的特性,锂离子电池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风险。
为了保障使用者和环境的安全,科学家们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首先,研究人员对锂离子电池的物理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锂离子电池通常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等组成。
通过研究电池内部结构,科学家们发现,电解质的热稳定性和隔膜的热穿透性是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两个重要指标。
然后,研究人员对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机制进行了探索。
锂离子电池在过充电、过放电、高温和机械损伤等情况下可能发生热失控,导致电池燃烧、爆炸甚至放出有毒气体。
通过模拟实验和数值计算,科学家们揭示了热失控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热敏材料和隔热层等。
接着,研究人员对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进行了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与正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密切相关。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材料设计,改善了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延长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
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评估方法。
他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测试标准和技术,用于评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包括热失控特性、电池容量衰减和内阻增加等。
这些评估方法为电池制造商和用户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以选择和使用更安全的锂离子电池。
最后,研究人员还关注锂离子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
锂离子电池中含有有害物质,如镍、钴和锂等,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科学家们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的回收技术,并探索了将废旧电池中的有用材料进行再利用的方法,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研究,科学家们深入了解了电池的物理结构、热失控机制、循环寿命、安全性评估和回收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些研究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使用和环境友好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f9be6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e.png)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能源结构的逐步转型,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存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储能电站等多个领域。
然而,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范围的扩大,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电池热失控、燃烧甚至爆炸等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还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对于保障其安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研究现状,分析影响电池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电池材料、制造工艺、使用条件等,并探讨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有效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与结构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核心,其基本原理和结构是理解其安全性和性能的关键。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实现能量存储和释放的二次电池。
其结构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四个部分组成。
正极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采用具有高嵌脱锂电位的材料,如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等。
正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负极材料则通常采用具有低嵌脱锂电位的碳材料,如石墨、硅碳复合材料等。
负极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释放锂离子,其结构和性能对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隔膜位于正负极之间,是防止电池内部短路的关键组件。
隔膜通常由聚烯烃等多孔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离子通透性和机械强度。
电解液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有机溶剂和锂盐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传导锂离子,实现正负极之间的电荷转移。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实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
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嵌,穿过隔膜,嵌入负极;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脱嵌,穿过隔膜,嵌入正极。
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分析
![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0a8b6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e.png)
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分析作者:刘俊来源:《时代汽车》2024年第11期摘要:新能源汽车行业近年来风生水起,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特别是电动汽车,因其环保、低排放等特点备受青睐。
而动力电池作为驱动这些车辆行驶的心脏部件,自然成为了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然而,随着电动车辆的快速增长,相关的安全问题也随之浮现,特别是涉及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痛点。
本文将针对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展开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新能源汽车在充电、行驶、甚至遭遇交通事故的过程中出现的动力电池自燃或起火现象尤其让人担忧。
这些火灾事故不仅会导致财产损失,更有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给车主及周围人群带来重大风险。
因此,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对锂离子动力电池进行深入的安全性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这不仅包括了解和评估锂离子动力电池在设计、制造、使用和废弃等全生命周期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还涉及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1 锂离子动力电池工作原理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能量之源,其结构与功能复杂且精巧。
它主要构成包括若干锂电池模组、外围的箱体、安全设施(如防爆阀)以及温度调节用的加热片等。
同时,可将这些锂电池模组视为动力电池的“心脏”,而这些模组本身,则是由许多串联、并联或二者结合的锂离子电池单体所组成。
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的基本构建单元,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它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和电池壳体等部分组成。
在工作时,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实现电荷的转移。
因其工作方式类似于摇椅,即电荷在两端来回“摇摆”,因而得名“摇椅型”电池。
在电池充电过程中,当外部电压施加在电池两极上时,锂离子会从正极材料中释放并进入电解液,在隔膜的指引下向负极移动。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db0a25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6.png)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动汽车和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而动力电池作为这些设备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与可靠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动力电池的性能不仅直接影响着设备的使用体验,更关乎着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深入研究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
目前常见的动力电池主要有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
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其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嵌入和脱出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
在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出,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放电时则相反,锂离子从负极脱出,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其中涉及到复杂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如果控制不当,就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那么,动力电池可能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呢?过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当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内部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如果散热不良,温度持续升高,可能会导致电池内部材料的分解、短路,甚至引发火灾或爆炸。
另外,过充和过放也会对电池造成损害。
过充会使正极材料结构发生变化,产生过多的锂离子,容易形成枝晶,刺穿隔膜,造成短路;过放则可能导致负极铜箔溶解,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此外,电池的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也会影响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杂质、缺陷或者不一致性,都可能导致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例如,电极涂层不均匀可能导致局部电流密度过大,引发过热;隔膜存在微孔或破损,会使正负极直接接触,造成短路。
为了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电池设计方面,采用合理的结构和材料,如选择热稳定性好的正极材料、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良好机械强度的隔膜等。
同时,优化电池的管理系统(BMS)也是关键。
BMS 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通过控制充放电过程,避免过充、过放和过热等情况的发生。
此外,加强电池的热管理也非常重要。
采用有效的散热方式,如风冷、液冷等,确保电池在工作过程中温度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研究与评估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研究与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de969f3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2.png)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研究与评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池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使用,电池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而目前最为普遍的电池类型之一——锂离子电池,虽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输出性能,但由于其本身涉及到许多安全性问题,因此需要对其安全性能展开全面的研究和评估。
一、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在过去几年中,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关注着。
电池的自燃、爆炸等问题都曾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干电池技术,锂离子电池已经经历了四五个阶段。
目前,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和常用的电池类型之一。
然而,无论是在充放电过程中还是在储存期间,锂离子电池中都存在着安全性问题。
首先,因为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其中的电解液十分腐蚀性,一旦电解液泄漏或发生爆炸,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
此外,锂离子电池容易发生热失控,过度充放电和短路都有可能导致电池热失控,迅速升温,进而引起爆炸或火灾。
二、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研究现状针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业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 锂离子电池的材料研究:为了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目前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材料领域。
如在正负极材料的选择方面,研究人员在多个先进合成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新型材料,以提高电池的储存能力、输出功率和安全性能。
此外,还有学者通过改善电解液组成、添加剂等方法探索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方案。
2. 锂离子电池的数字建模:为了更好地理解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研究人员开展了基于数值模拟的锂离子电池研究,以深入了解电池的运行和性能优化。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人员可以模拟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热效应、电极和电解质的交互作用等。
这些仿真结果让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预测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能。
三、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评估方法通过以上研究可知,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提高需要不断深入的研究和评估。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f908e8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d.png)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已经贯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大量的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使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密度、重量轻、长寿命等优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安全性方面,如不合适的充电、放电和高温等情况下,可能导致严重的爆炸和火灾事故。
因此,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质组成。
其中,正极和负极分别由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来完成充放电过程,隔膜主要起分隔阴阳极和防止电荷的短路作用,而电解质则负责离子传输和电荷平衡。
正极一般使用的是铁锂、钴酸锂和锰酸锂等材料,负极则是石墨等材料。
锂离子电池有不同的结构,如圆柱形、方形和软包形等等。
电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影响电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对于正极材料来说,钴酸锂的比容量和比能量最高,但是它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差,容易发生火灾和爆炸,而铁锂和锰酸锂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则较好。
对于负极材料来说,石墨的比容量和比能量都较高,但是它也存在安全性问题,如容易发生热失控和燃烧。
因此,研究高性能、高安全性的电极材料,是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重要途径。
电解液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影响电解液是离子传输和电荷平衡的媒介,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
常用的电解液有有机电解液和固态电解质。
有机电解液具有传导性好、离子质量小等优点,但是由于其挥发性和不稳定性较大,也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易燃、易爆炸等。
固态电解质不挥发,导电性较好,安全性较高,但是其的离子传输速度和比容量相对有机电解液较低。
因此,研究高性能、高安全性的电解质,是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重要途径。
电池设计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影响电池的设计也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如在电池的设计中,应注意避免短路和过充等问题,同时加强对电池的保护和监测措施。
全生命周期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研究
![全生命周期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5ee40eb84ae45c3b358caf.png)
全生命周期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研究从2014年起我国的锂离子电动车在数量上呈现爆发式增长,在能量密度上成倍增加。
作为一种能量密度较高的化学电源,锂离子电池本身具有一定安全风险,且随着能量密度的不断提高,风险不断上升。
目前针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新鲜电池上,对锂离子电池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研究的非常的少,而使用过程中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关乎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因而研究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容量保持率不低于80%)内的安全性能对其使用中的安全性监测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研究了正极为三元材料、负极为石墨的车载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内的以及循环至容量保持率为80%的安全性能,同时分析了电池的安全影响因素。
(1)首先将循环600周后容量保持率90%的电芯按照国标GBT/31485要求进行安全测试,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其电芯的整体通过率相比于分容后电芯有所提高。
而循环至520周后容量保持率80%的电芯,析锂面积较大。
其电芯与分容后的相比,在针刺、过充测试的通过率有所提升,但在加热、短路测试的通过率有所下降。
(2)其次为了探究电芯安全优劣化机理,接下来对循环后电芯拆解分析。
循环600周后量保持率90%的电芯,在短路、过充测试中通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充放电循环时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增厚,造成极片电阻增加,从而使针刺时的短路电阻增大、过充时更容易极化到上限电压。
循环520周后量保持率80%的电芯的电芯容量快速衰减的原因是由于在循环过程中出现了大面积析锂,造成了锂的损失。
其电池在加热、短路测试通过率降低的原因是大量析锂造成了电芯热稳定性下降。
(3)由于电池在循环的后期很容易析锂,存在着电池内短路的风险,因而进一步探究了析锂对电芯安全的影响。
对80%容量保持率的电芯负极的析锂区与正常区分别做XPS测试分析,其试验结果证明负极析出的锂已变成了锂的化合物,因而造成正负极短路安全风险较小。
锂离子电池材料与性能分析研究
![锂离子电池材料与性能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656ecc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56.png)
锂离子电池材料与性能分析研究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充电-放电循环过程中使用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进行电荷传递的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而成为当今最常用的可充电电池之一。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直接关系到其应用领域的质量和可靠性。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对电池材料和其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正极材料往往使用锂亚磷酸钒酸盐、锂铁磷酸盐和锂镍酸盐等化合物,其能够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迅速插入和释放锂离子。
正极材料的电导率、比容量和化学稳定性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
负极材料通常使用石墨,其结构能够插入和释放锂离子,并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然而,石墨材料在长时间循环中会发生容量衰减,因此寻找新型负极材料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其次,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是充电-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传导媒介。
电解液通常由溶剂和锂盐组成。
常用的溶剂包括碳酸酯、环丙醚和二氢呋喃等有机溶剂。
锂盐以锂盐酸盐和六氟磷酸锂为主,其在电解液中解离为锂离子。
电解液的稳定性、锂离子传导性能和热稳定性是电池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人员努力寻找具有高离子导电性和较低挥发性的新型电解液,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
此外,锂离子电池的分析技术对于了解电池材料和性能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技术包括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拉曼光谱等。
XRD可以用于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参数。
SEM和TEM能够观察材料的形貌和微观结构,从而了解材料的形貌特征和界面性质。
拉曼光谱可以提供关于材料的化学键信息和晶格振动模式的具体信息。
这些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揭示锂离子电池材料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一些新型材料和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例如,锂硫电池利用硫化物作为正极材料,具有高理论能量密度和低材料成本的优势,但其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硫电极迁移和电解液损耗等问题,需要通过界面工程和电解液设计来解决。
磷酸铁锂正极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影响因素
![磷酸铁锂正极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548e2df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f.png)
磷酸铁锂正极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影响因素贺兴1,林波1,缪文泉2,韩广帅3*(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100191; 2.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车科创功能平台有限公司,上海201805;3.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上海201804)摘要:选择起火事故大巴车上残存的20只32650型磷酸铁锂动力锂离子电池,用内阻测试仪测试内阻、电压,用充放电设备分析容量,用绝热加速量热(ARC)进行绝热热失控分析,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电极和电解液的热稳定性,用SEM 研究负极表面和正极截面的形貌与组成,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负极表面组成和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厚度,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研究电解液有机溶剂组成的变化。
20只电池的内阻分布于12.12-18.26mO,一致性很差。
内阻最高(18.26mO)的电池防爆阀启动温度比内阻最低(12.12m⑵的约低7C。
材料分析发现,一致性差的原因是:极卷最外层负极压实密度过大造成负极中残留大量死锂;电解液存在N-甲基吡咯烷酮杂质,易造成活性物质脱落;正极活性材料中存在Fe-P化合物杂质,使得电池容量不一致;电解液纯度低,出现大量副反应产气。
关键词:起火事故;磷酸铁锂(LiFePO4);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能中图分类号:TM91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579(2021)02-0152-05Safety performance affecting factors of lithium ironphosphate cathode Li-ion batteryHE Xing1,LIN Bo1,MIAO Wen-quan2,HAN Guang-shuai3*(1.The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Beijing100191,China; 2.Shanghai Al NEV Innovative Platform Co.,Ltd.,Shanghai201805,China; 3.School of Automotive Studies,Tongji U niversity,Shanghai201804,China)Abstract:20remained32650type Li-ion batteries from the fire accident vehicle were selected.The internal resistance and voltage were tested by internal resistance tester.The capacity was analyzed by charge-discharge equipment.The adiabatic thermal runaway was studied by adiabatic rate calorimeter(ARC).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anode,cathode and electrolyte were studi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The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anode surface and cathode cross were studied by SEM.The surface composition of anode and th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film thickness were studied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The composition of organic solvents in electrolyte was test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MS).The internal resistance of the20batteries distributed in12.12-18.26mO,meant the consistency of batteries was very poor.The explosion-proof valve started temperature of the battery with the highest internal resistance(18.26mO)was about7C lower than that of the battery with the lowest internal resistance(12.12mO).Through material analysis,it was found that the poor consistency was caused by the large amount of dead lithium in anode due to the excessive compacted density of outermost anode,active material easily falling off due to the N-methyl pyrrolidone impurities in electrolyte,inconsistent battery capacity due to the Fe-P compound impurities i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and large amount of gas from side reactions due to low electrolyte purity.Key words:fire accident;lithium iron phosphate(LiFePO4);Li-ion battery;thermal safety作者简介:贺兴(1987-),男,辽宁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产品质量担保;林波(1975-),男,北京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产品质量担保;缪文泉(1964-),男,上海人,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车科创功能平台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韩广帅(1984-),男,山东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锂离子电池分析解析体系,通信作者。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e4c84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18.png)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黄贇【摘要】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可靠的能源,在电子消费品、电动汽车以及能源储存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离子电池的热稳定性引起的安全问题是制约其应用领域扩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从锂离子电池的外部因素及各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锂离子电池的安全因素及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期刊名称】《化工中间体》【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2页(P36-37)【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安全因素;改善【作者】黄贇【作者单位】中山天贸电池有限公司广东 5284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锂离子电池相比于其他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输出电压大等优点,循环寿命长和环境友好同样也是锂离子电池能广泛应用的必要条件。
目前,锂离子电池在电子消费品、电动车以及其他电源驱动设备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锂离子电池也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近年来媒体报道的电池爆炸和自燃事件层出不穷,安全性已成为制约锂离子电池大规模工业应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对离子的安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
本文着重分析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1.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分析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既存在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滥用或者高温环境等;也存在自身材料的热稳定性,如正、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的热不稳定性。
电池材料的热稳定性直接决定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1)外部因素对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已经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过充电,或不注意针刺穿透、挤压,以及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电极和有机电解液因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诱导,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电解液的氧化还原反应、正极的分解反应等,其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氧气反过来继续与电解液反应,形成循环反应。
循环反应将产生大量的反应热,热量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散热,电池内部将会因为过热而导致电池的不安全后果,如燃烧和爆炸等。
锂离子电池危险性和安全技术
![锂离子电池危险性和安全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fa599b6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6.png)
作者:一气贯长空锂离子电池危险性和安全技术一、锂离子电池的危险性锂离子电池从其自身的化学特性和体系组成上,决定了其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化学电源。
1 化学活性高锂是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第I主族元素,具有极活泼的化学性质。
2 能量密度高锂离子电池比能量极高(≥140 Wh/kg),是镍镉、镍氢等二次电池的数倍,若发生热失控反应,就会放出很高的热量容易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 采用有机电解质体系有机电解质体系的有机溶剂是碳氢化合物,分解电压较低,易发生氧化,并且溶剂易燃;若出现泄漏等情况,则会引起电池着火,甚至燃烧、爆炸。
4 副反应概率大锂离子电池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其内部进行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的化学正反应。
但在某些条件下,如对其过充电、过放电或过电流工作时,就很容易会导致电池内部发生化学副反应;该副反应加剧后,会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与使用寿命,并可能产生大量的气体,使电池内部的压力迅速增大后爆炸起火而导致安全问题。
5 电极材料的结构不稳定锂离子电池过充电反应会使正极材料的结构发生变化而使材料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使电解液中的溶剂发生强烈的氧化;并且这种作用是不可逆的,反应引发的热量如果积累则会存在引发热失控的危险。
二、锂离子电池产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锂离子电池产品经过30年的产业化发展,安全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效地控制了电池内副反应的发生,保证了电池的安全性。
但是,随着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能量密度越来越高,近年来还是屡屡发生爆炸伤人或因安全隐患召回产品等事件。
我们总结造成锂离子电池产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电芯材料问题电芯所用的材料包括:正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隔膜、电解质和外壳等,材料的选用和所组成体系的匹配决定着电芯的安全性能。
在选用正、负极活性材料和隔膜材料时,厂家没有对原材料特性和匹配性进行一定的考核,造成了电芯安全性的先天不足。
2 生产工艺问题电芯原材料检测不严,生产环境差,导致生产中混入杂质,不仅对电池的容量有较大的不利,对电池的安全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另外,电解液中如果混入了过多的水分,可能就会发生副反应而增大电池内压,对安全造成影响;由于生产工艺水平的限制,在电芯的生产过程中,产品无法达到良好的一致性,比如电极基体平整度差、电极活性材料出现脱落、活性材料中混入其它杂质、极耳焊接不牢、焊接温度不稳定、极片边缘有毛刺以及关键部位无使用绝缘胶带等问题,都可能会对电芯的安全性带来不利的影响。
锂电池检测的安全标准及安全防护研究
![锂电池检测的安全标准及安全防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c77dcf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5.png)
锂电池检测的安全标准及安全防护研究摘要:近年来,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促使移动通讯产品领域迎来了新的变革时代,手机产品日新月异,不同品牌手机电池质量也有明显的差异。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产品使用出现新的需求,锂电子电池发展技术不断提高并广泛应用于各行业领域,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
此种情况下,深入研究锂离子电池检测标准成为该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了锂电池检测安全标准与安全防护相关知识,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有帮助。
关键词:锂电池检测;安全标准;防护引言当前,锂离子电池产品生产中因安全问题引起的产品召回案例不断增加。
Li+有很高的活性与能量密度,由此为锂离子电池产品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现阶段,筛查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特别是潜在微小结构引起的安全隐患,检验方法与标准与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不相符,评价方法与体系不满足锂离子电池产品安全性能评估方面的需求。
1、概述锂电池及其安全性能检测标准1.1分析锂电池及充放电原理锂离子电池有很高的能量密度,以锂离子材料生产而成,也是智能电池的一种,可将原装智能充电器交替使用保障快速充电,延长使用寿命与最大容量。
(1)正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氧化铅锂,而负极材料为碳材。
正极形成锂离子后嵌入或迁出负极材料以此促使电池完成充放电。
(2)充放电原理。
电池充电是,正极材料产生的离子溶出并嵌入到负极改性石墨层中;而放电时,石墨层锂离子会脱嵌通过隔离膜返回正极氧化铅锂层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锂离子移动电流。
(3)电池充电特点。
电池充电与充电时间密切相关,伴随充电时间的不断变化,锂离子电池自身电压与充电电流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实际充电过程中,开始是恒流充电,有恒定的电流而且电压随之增长。
电压充到4.2v(负极石墨材料电压上限为4.2v)后自动变成恒压充电状态。
此过程中有恒定的电压而且电流也不断减小。
充电电流低于预先设定值(0.02CSA)后方可停止。
影响锂电池安全因素
![影响锂电池安全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172e526369dc5022abea00a2.png)
影响锂电池安全因素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影响锂电池安全因素锂离子电池作为可靠的能源已经广泛应用于小型电源驱动设备,但由于热稳定性引起的安全问题,其使用在大型电池特别是用于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方面受到限制。
本文从锂离子电池材料和制作工艺两个方面分析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锂离子电池组安全性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热稳定性;影响因素等[3]的研究证明:锂离子电池在滥用的条件下有可能达到使铝集流体熔化的高温(>700°C),从而导致电池出现冒烟、着火爆炸、乃至人员受伤等情况。
因此,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方面的研究,对扩大锂离子电池的商品化程度,保证使用过程中人员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从锂离子电池材料和制作工艺两个方面分析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锂离子电池组安全性的关键问题。
1电池材料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保护通常采用专门的充电电路来控制充电过程,防止电池过充放,并在电池上设置安全阀和热敏电阻[4]。
这些方法都是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外部手段来达到对电池的安全保护,防止滥用造成的安全问题,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还要从电池材料本身的安全性能出发。
1.1负极材料的安全性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多采用碳材料为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锂在碳颗粒中嵌入和脱出,从而减少锂枝晶形成的可能,提高电池的安全性,但这并不表示碳负极没有安全性问题。
其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因素表现在下列儿个方面:(1)嵌锂负极与电解液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嵌锂状态下的碳负极将首先与电解液发生放热反应,且生成易燃气体。
因此,有机溶剂与碳负极不匹配可能使锂离子动力电池发生燃烧。
电解液与嵌入负极中的锂会发生如下反应[51:2Li+C3H403(EC)-*Li2C03+C3H6 (1)2Li+C4H603(PC)-*Li2C03+C3H6 (2)2Li+C3H4O3(DMC) -Li2C03+C3H6 (3)(2)负极中的粘结剂典型的负极包含质量分数为8%、12%的粘结剂,随着负极嵌锂程度的增加其与粘结剂反应的放热量也随之增加,通过XRD分析发现其反应的主要产物为LiF[3]。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测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测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aac05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5.png)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测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常明飞;侯月朋;郅晓科;赵新新;梁广川【摘要】实验研究了电芯结构和电池外壳材质两种因素对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对三种锂离子电池进行外短路、针刺、过充电三种安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材质为铝塑复合膜的叠片电芯结构软包电池由于铝塑复合膜自身的特性使其在针刺和外短路两项测试中表现出优异的安全性能.而18650型钢壳电池由于自身具有安全阀的保护作用使其在过充测试中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能.研究表明,电芯结构和电池外壳材质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有显著的影响.【期刊名称】《电源技术》【年(卷),期】2018(042)009【总页数】3页(P1307-1309)【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外短路;针刺;过充电;安全性能【作者】常明飞;侯月朋;郅晓科;赵新新;梁广川【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保材料研究所,天津300130;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保材料研究所,天津300130;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保材料研究所,天津300130;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保材料研究所,天津300130;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保材料研究所,天津300130;河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信息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30;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省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2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大、比功率高、电压平台高、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环境污染小和无记忆效应等优点。
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电动车、军事、空间技术等相关领域[1]。
然而,锂离子电池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
比如锂离子电池在滥用条件下(如过充电、过放电、短路、挤压、针刺、高温等)可能会发生着火、爆炸等危险[2-3]。
近年来,有关锂离子电池安全事故事件不断发生,从而给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锂电池安全性能仍旧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单从锂电池本身来说,它是能量的载体,本身就存在着不安全因素,不同的电化学体系,不同的容量,生产工艺上的差异,以及使用方法是否规范等都会对电池的安全性能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4]。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e1add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5.png)
03
定期进行电池安全检查,排 除安全隐患
02
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
04
提高电池管理系统的智能化 水平,实现自动安全控制
谢谢
安全防护措施
1
电池管理系统(BMS):实时监控电池状态,防止过充、过放、过热等异常情况
2
热管理系统(TMS):控制电池温度,防止高温导致电池热失控
3
安全阀:释放电池内部压力,防止爆炸
4
绝缘材料:防止电池短路,提高电池安全性能
5
电池外壳:保护电池内部结构,防止外部冲击破坏电池
6
安全认证:通过国际安全认证,确保电池安全性能达标
02
改进电解液配方: 选择具有高稳定 性、低易燃性的 电解液配方,如 添加阻燃剂、抗 氧化剂等
03
优化电池结构: 采用具有高安全 性能的电池结构, 如叠层式、卷绕 式等
04
提高生产工艺: 采用自动化、智 能化的生产工艺, 提高生产效率和 电池质量
加强安全监测
01
实时监测电池温度、电压、 电流等参数
力等参数控制对电池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03
电池设计:电池结构、电极布局、电解液
注入量等设计对电池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04
质量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电池
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如杂质、缺陷等
使用环境
01
温度:高温或低温 都可能影响电池的
安全性
02
湿度:过高的湿度 可能导致电池短路
或腐蚀
03
压力:过大的压力 可能导致电池变形
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 性的因素
电池材料
正极材料:影 响电池的容量 和循环寿命
01
04
隔膜:影响电 池的安全性和 充放电效率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分析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74adf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6.png)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也逐渐普及,而锂离子电池更是成为了电子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体积小、质量轻、容量大,已经成为了目前最流行的电池类型之一。
然而,锂离子电池也存在着一些优缺点,下面就来分析一下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
优点:1.高能量密度。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比其它类型电池高出很多,能够提供更高的电量和更长的使用时间。
2.体积小、质量轻、方便携带。
相比于传统干电池,锂离子电池的体积更小、质量更轻,方便携带。
3.寿命长且记忆效应小。
锂离子电池寿命长,可以反复充放电1000多次而不影响电池性能。
而且它没有记忆效应,即使电池没有完全耗尽,也不会影响电池寿命。
4.稳定性高。
锂离子电池工作时稳定性很高,不会出现电池爆炸或着火等情况。
5.绿色环保。
锂离子电池在生产和使用时不会产生污染和有害物质,对环境友好。
缺点:1.价格高昂。
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比其它类型电池高,因此价格也较贵。
2.容量下降难以恢复。
如果锂离子电池使用过程中容量下降,通常难以通过充电等方式恢复。
3.容易受高温影响。
锂离子电池工作时会产生一些热量,在高温环境中易受损。
4.安全性存在隐患。
锂离子电池一旦受到严重损坏,如挤压、碎裂等就容易发生爆炸或着火等安全问题。
5.充电时间长。
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间比其它电池类型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充满。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具有容量大、使用寿命长、体积小等优点,但价格较贵,容易受高温和受损等缺点,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并且避免在高温环境中使用。
总之,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电子设备能量来源,但在使用中需要充分了解其优缺点,合理使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设备的使用场景和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因此锂离子电池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高的应用价值。
1.环保性和可持续发展现今,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主要趋势,越来越多的电池厂商致力于开发和生产环保型锂电池。
温度对锂离子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与机制分析
![温度对锂离子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与机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443f3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4.png)
温度对锂离子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与机制分析温度对锂离子电池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温度与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提高其性能表现,并且为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锂离子电池温度对容量、循环寿命、安全性以及内部机制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进展。
1. 温度对锂离子电池容量的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容量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温度对锂离子电池容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电化学反应速率和电荷传输速率。
在较低温度下,锂离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反应速率减慢,导致电池容量下降。
而在较高温度下,虽然反应速率加快,但电解液的蒸发和固体电解质的溶解加剧,容易导致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问题。
2. 温度对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循环寿命是指电池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持续进行循环充放电的次数。
温度对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中溶剂的蒸发速率加快,会导致电池容量和电化学性能丧失;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的稳定性受到温度的影响,导致材料的结构破坏和容量衰退;锂离子电池在高温下易发生副反应,例如氧化脱水等,导致循环寿命缩短。
3. 温度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影响锂离子电池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容易引发热失控、爆炸等安全问题。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率加快,释放更多的热量,甚至引发锂互连等火灾;而过低的温度会导致电池内部锂离子的固结,降低电池的导电性能和容量。
因此,保持锂离子电池工作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是非常重要的。
4. 锂离子电池温度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了更好地理解温度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可以显著提高其容量和循环寿命,但同时会增加电池的安全风险。
为了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研究人员研发了多种新型电解液和材料,以提高电池在高温下的安全性能。
此外,一些研究还深入研究了锂离子电池中温度与电池内部反应动力学、电解液的溶解度以及界面电化学等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6不同含水量电池45 oC ,1C 充放电循环100次后的EIS谱图
但是通过对比图5和图6中反应的半 弧发现,温度升高反应动力学变得 更加迟缓,说明,升高温度导致含 水量高的电池电极材料性能恶化, 电池性能衰减。
GB/BB PROJECT
- 21 -
LSPA
▶ A1 阶段 水分对电池循环过程中产生气体成分的影响
水分含量高的电池负极SEI质量较差,循环过程中C负极有剥离现象,导致明显 的析锂也是造成性能衰减的重要原因。
GB/BB PROJECT
- 19 -
LSPA
▶ A1 阶段不同含水量电池循环过程中的EIS分析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DMA I C
随着电池中水分含量的升 高,这是由于水分含量高的 电池在正/负极表面生成的不 溶吸附物较多,导致电池内 部接触电阻增大。此外,水 分含量也增加也造成电池的 电化学反应阻抗显著增大。
GB/BB PROJECT
- 11 -
LSPA
▶ M2 问题点现状调查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DMA I C
• 电解液在干燥间(露点-28,温度低于30oC)空气中暴露时间对其水 分含量的影响:
电解液暴露在干燥间空气中10h以内电解液含水量变化不大。
GB/BB PROJECT
- 12 -
LSPA
LSPA
▶ D4 问题详细陈述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DMA I C
我公司大力推广水溶剂电池体系,但目前,对于水溶剂体系电池中水 分含量控制规格无系统的理论基础。对关键影响工序无产品水分控制 标准和相应的检测控制。导致部分电池水分杂质含量较高,直接对电 池的厚度、循环性能及安全性造成不良影响 。而且,目前公司缺乏 关于水分对电池性能、安全性影响的系统性的研究。
Measure
Analyze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DMA I C
Improve
Control
2009.3月
根据要求,定义课题 范围,查阅文献资料
2009.4月
现有生产条件基础 数据测量,查找导 致电池水分含量高 的主要因素
2009. 5月
水分对电池电解液、电极 材料稳定性、集流体稳定 性及电池性能的影响分析
方 负极:145oC,12h,真空上限40Pa,下限200Pa 法
在三部卷绕车间,分别从极片外圈、中部和内圈取极组,对极片含水量进行测量
经过极片的烘干过程后,极片卷的外圈、中圈和内圈的正负极片水分测定, 得出现有的烘干工艺能够均匀的将极片内的水分烘出,不会造成不同位置的极 片水分含量不一致。
GB/BB PROJECT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水分杂质对锂离子电池性 能及安全性能的影响研究
GB/BB PROJECT
部
门 :电池安全研究室
项 目 负 责 人:朱静
开 始 日 期:2009/03/11
结 束 日 期:2009/06/30
-1 -
LSPA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 课题目标: 建立水分对电池性能及安全性能影响的量 化指标,改善现有工序。
图5不同含水量电池经过200次循环 后满电态交流阻抗谱图
GB/BB PROJECT
- 20 -
LSPA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 A1 阶段不同含水量电池循环过程中的EIS分析
DMA I C
随着电池中水分含量的增大,电池 内部的接触电阻逐渐增大,而且电 化学反应的阻抗弧变大,水分杂质 的增大,导致电池在45 oC条件下的 反应动力学变缓。按照常规电极动 力学过程应该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 加快:
GB/BB PROJECT
-6 -
LSPA
▶ D5 改善问题点定义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DMA I C
定定义义::水水分分含含量量与与电电池池性性能能及及安安全全性性能能之之间间的的关关系系
数据来源:电化学测试及物理表征结果。
GB/BB PROJECT
-7 -
LSPA
▶D6改善团队
安全经理 陈志奎
GB/BB PROJECT
- 18 -
LSPA
▶ A1 阶段 水分对45oC循环性能的影响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DMA I C
图4不同含水量电池的 45 oC,1C充放电循环 (蓝色333.9、黑色 182.1、红色234.8ppm )
45 oC,1C充放电循环电池性能衰减严重,这是由于电解液中的水和HF在高温下 对电极材料结构破坏作用更严重,反应如下:
总工程师 于申军
LEADER 朱静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DMA I C
赵霞
•安全测试间主任 •安全测试
马佳鑫
• 测试工程师 • 材料表征分析
李飞
•测试工程师 •表征分析
何显能
• 工程师 • 实验
周永超
• 工程师 • 实验
GB/BB PROJECT
-8 -
LSPA
▶ D7 改善日程
时间
Define
GB/BB PROJECT
- 25 -
LSPA
▶ A2 阶段水分含量对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CV)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DMA I C
Li+的嵌入/氧脱化嵌峰 还原峰
图11 不同含水量电池正极的CV曲线
随着电解液中水分含量升高 CV曲线的氧化还原峰宽度增 大,而且这对氧化还原峰逐 渐被弱化,说明水分的存在 降低了正极LiCoO2中锂离子 的反应动力学常数,正极的 容量降低。而且随着水分含 量的升高在高电位下的氧化 峰明显升高,说明电池中的 水分降低了正极LiCoO2材料 在高电位下的稳定性,导致 电池的抗过充能力降低。
GB/BB PROJECT
-2 -
LSPA
▶ D1 课题选定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DMA I C
VOB:分析水分杂质对锂离子电池性能及安全性能的研究。
现状:水溶剂电池极片烘干后48h内完成卷绕、装配,周边焊后再对电池 进行烘干除水,导致电池极片中水分杂质含量较高.
通过分析水分杂质对电池性能及安全性能影响的原因,确定电池中水分含 量的临界值,改善卷绕及电池烘干工艺,减小电池中水分杂质的含量。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DMA I C
水溶剂电池的水分杂质主要来自于负极的极片 ,主要原因:
(i)极片烘干后残留水分浓度较大(300ppm左右); (ii)负极片中CMC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烘干后的极片 暴露在环境中吸水分。烘干后的极片在非干燥间环境下进行卷绕 装配,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较长,导致电池极组水分含量较高, 而且在注液前对电池进行100oC/24h真空烘干的工艺除水能力有 限,不能有效地除去负极片中的水分,烘干前电池负极水分含量 600ppm左右,烘干后负极水分含量为450ppm左右。
LSPA
▶ D3 CTQ
内部顾客
制制造造部部
内内部部顾顾客客
提高产品性能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DMA I C
外部顾客
三三星星、、OOPPPPOO等等客客户户
外外部部顾顾客客
满足客户要求
本本项项目目CCTTQQ::控控制制水水分分,,提提高高产产品品安安全全性性
GB/BB PROJECT
-5 -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DMA I C
图 7 不同含水量新电池的气体成分
图 8不同含水量电池室温循环200次 后的气体成分
GB/BB PROJECT
- 22 -
LSPA
▶ A1 阶段 水分对电池循环过程中产生气体成分的影响
含水量高电池的气体来源反应: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DMA I C
环性能开始表现出一定的衰
减,而且电池的一致性变差, 经过200次循环容量衰减致800 mAh以下,水分含量增加至 333.9 ppm时,循环性能衰减 更为严重,超过120次后,电 池的容量迅速衰减,经过200 次循环电池的容量衰减致600 mAh左右,水分增加到500.2 ppm,电池的循环性能非常 差,循环次数超过70次后,性 能开始急剧下降,200次循环 容量衰减达50%以上。
GB/BB PROJECT
- 24 -
LSPA
安全 速度 成本
Lean 精益
▶ A2 阶段 水分对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影响XRD( 45 oC 循环) D M A I C
图10 不同含水量电池45 oC100 次充放电循环后正极XRD谱图
经过高温循环后钴酸锂的 003、104特征峰的相对强 度发生了明显减小,说明钴 酸锂的稳定结构在高温循环 的条件下发生了变化,这也 是造成电池在45oC进行充 放电循环试验过程中,性能 迅速衰减的重要原因。
图9 不同含水量电池常温 200循环后正极XRD谱图
所有的衍射峰与LiCoO2标准 卡片位置基本吻合,说明循环 后的LiCoO2的主体结构没有 发生明显的变化。45.5o的衍 射峰对应于LiCoO2的104晶面。 但是从图中003和104晶面的 峰相对强度可以看出,不同含 水量电池经过循环后的峰强度 发生变化,水分含量越多003 晶面峰强度降低越明显,这一 现象说明水分对电池循环过程 中正极的稳定性(颗粒表面) 有一定的影响,水分含量越 高,对正极表面活性物质的破 坏越严重。
2009.6月
改善现有卷绕及烘干工 艺,降低水溶剂电池的含
水量
2009.6月
GB/BB PROJECT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