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
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
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先刚Fundamental Problems of Plato’s Unwritten Doctrine关键词: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未成文学说本原学说图宾根学派提要:柏拉图,出于对书写著作的批判认识以及自身哲学活动的独特性,明确宣称在自己的对话录著作之外保留了他最根本的学说。
在此更体现出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苏格拉底的理论和实践对柏拉图的决定影响:哲学的内传和口传。
依据亚里斯多德以及学园、逍遥学派的内部记述,我们得以重构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整个柏拉图哲学的内核和根基。
通过对这几个基本问题(对任何柏拉图研究而言)的探讨,我们希望揭示出一种新的理解柏拉图的思维维度和方法。
作者:先刚,1973年生,现为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ät Tübingen)哲学系博士生。
前叙通常,要理解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阅读、研究他的著作。
要理解康德,得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要理解黑格尔,得阅读《逻辑学》……并且,如果可能或者必要的话,阅读哲学家的全集(包括书信、笔记、手稿以及一切纪录在纸片上的东西)。
人们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生命和灵魂的延伸,是哲学家的思想忠实的守护之地。
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强调:“对于所有那些真正的哲学家,人们只有从他们本人的著作中才能领略到他们的学说……因此,谁要是感受到了哲学的驱动,都必须到哲学家的著作的寂静的圣殿那里寻找不朽的导师。
”1同样,叔本华坚持认为:“如果谁希望从根本上理解我的哲学,则必须阅读我的著作的每一行字。
”2无疑,这是绝大多数哲学家的心声。
叔本华的言辞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以来对于书写著作的一种普遍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决定了著作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支配着哲学家表述自己思想的方式。
我们归纳出这种态度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第一,对著作的根本性的尊崇,相信著作表达了哲学家终极的哲学思想;第二,对著作的绝对性的尊崇,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的思想的完整的、唯一的载体,舍此之外别无其他。
文学批评与实践_四川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文学批评与实践_四川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阁楼上的疯女人》的作者是___________和苏珊·古芭。
参考答案:吉尔伯特2.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包含以下哪几个层次?参考答案:超我_自我_本我3.战场上下来的老兵,经常半夜惊醒,在梦中重复经历了喧嚣的战场、战友丧失生命,和敌人的殊死搏斗等场景,这说明他正遭受着()。
参考答案:创伤4.美国宪法______________修正案赋予美国妇女选举权。
参考答案:第十九##%_YZPRLFH_%##第十九条5.PTSD 一般翻译为:参考答案:创伤后应激障碍6.《新批评》的作者是:参考答案:兰瑟姆7.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物质的存在。
参考答案:正确8.生态女权主义认为自然往往被呈现为女性化的形象。
参考答案:正确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会性别的范畴?参考答案:染色体10.诗人()在《地球之歌》中说道,“如果没有大地的理论所支撑,则不会有任何理论。
”参考答案:惠特曼11.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去抑制本我的冲动,不断以内疚或犯罪感来纠正偏离及违反道德规范和理想的行为。
参考答案:自我12.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认为狂欢的显著逻辑是静止,是无数的闹剧,滑稽剧,渎神,喜剧式的加冕和脱冕组成的庆典。
参考答案:错误13.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研究方法是:参考答案:细读法14.《变形记》中,变成甲虫的格里耶看周围的人,视角是从甲虫的视角进行描述的。
用形式主义理论来看,这一视角的选择可以说明文学的()特征。
参考答案:陌生化15.以下术语均属于新批评:参考答案:非个性化论_悖论说_本体论16.本我遵循的唯一原则是:参考答案:快乐原则17.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重要开创者,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参考答案:《释梦》_《性学三讲》_《精神分析引论》18.创伤记忆对个体来说,是一个孤独的行为,没有社会的成分。
参考答案:正确19.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常常是水火不相容的,二者难以兼顾。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阅读书目]《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月.综述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古希腊时期不仅在文学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文艺理论上有着卓越的建树,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的理论观点。
生长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贺拉斯以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解。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他曾以床为例指出床有三种,第一种是上帝心中床的理念;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念所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这三种床当中只有上帝心中的床的理念是永远不变的,一切个别的床皆出自于它,所以只有它才是真实的。
木匠制造个别的床,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有限事物的限制,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想”。
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然是根据木匠的床,但他所摹仿的却只是从某一角度看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真实,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第三层”。
柏拉图认为理式的世界是最真实的,现实世界摹仿了理式世界,而艺术世界又是摹仿了现实世界,尽管文艺摹仿理式,但是文艺没有直接地摹仿理式,所以,文艺的摹仿只能是摹仿的摹仿,因此就是远离真实的摹仿。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则认为“史诗、悲剧和酒神颂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诗人的职责不在描写已发生的事情,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诗人与历史家的差别不在于诗人用不用韵文。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历史家描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却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诗比历史是更具有哲学意义,更加严肃。
柏拉图式文学四要素
柏拉图式文学四要素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不仅详细阐释了其独特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综观柏拉图文学思想,其中还蕴含着柏拉图对整个文学活动及其要素的理解。
整个洞穴理论其实就是对文学活动全过程的象征性描绘;洞穴理论中囚徒、洞穴、阴影和火光分别就是文学活动中读者、世界、作品、作者四个要素的比喻。
柏拉图用一个洞穴想象简练、形象的阐释了其柏拉图式的文学活动观和文学四要素理论。
标签:柏拉图洞穴理论文学四要素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十分朦胧甚至具有神秘色彩,要准确、明晰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艺思想并非易事。
正如朱光潜所说“他以苏格拉底做主角,运用幽默和反讽的笔调,随时使用比喻与神话,往往不能使人理解他说的真正含义。
”综观柏拉图文学思想体系并参照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柏拉图式的文学活动观和文学四要素理论。
一、洞穴理论即柏拉图式文学四要素理论美国当代文艺學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影响巨大,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
但是早在2000多年前柏拉图就用一个洞穴想象简练、形象的阐释了其柏拉图式的文学四要素。
整个洞穴理论其实就是对文学活动全过程的象征性描绘;洞穴理论中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囚徒、洞穴、阴影和火光分别就是读者、宇宙、作品、作者的比喻。
柏拉图这种独有的想象和比喻虽然因其浓厚的朦胧性和神秘性,而被打上柏拉图的标签。
但是这并非柏拉图的牵强附会,更不是天马行空的主观臆测。
洞穴理论与文学活动之间、洞穴四要素与文学四要素之间的确有着其内在的相似性。
二、阴影即作品洞穴理论中,火光将洞穴中的事物和人的活动映射到洞穴后壁上形成的阴影就是对作家通过对世界的体验与认知而创作出的作品的比喻,这个阴影就是柏拉图对作品创作及作品本身的思考。
柏拉图认为洞穴世界是阴影的摹本可以说明,柏拉图认为文学作品并非自为的、从来就有的,而是需要作家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创造出来;而阴影的形成需要火光映射,可以说明作品同样不是作家主观臆造的,而是作家对世界认知与情感的浓缩。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 第七周#1柏拉图在第二篇中,主要谈论的是文艺教育观的问题。
在现代人眼中,孩子的早期教育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考虑到幼年时是接受事物、模仿事物能力最强的时候,家长们往往会为孩子报各式各样的班,以期将孩子塑造成他们所想的样子。
但不得不承认,在几千年前的雅典,柏拉图能提出早期教育这样的理念,其思想性无疑是超前的。
柏拉图构架了一个理想的王国,以及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
在这样的制度下,他同样重视音乐与体育的教育,而所谓音乐,又是包括了文学在内的。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柏拉图所认为的音乐教育,实质上就是文艺教育。
音乐教育能培养人威严、礼仪和勇敢的品质,因此城邦要建立严格的音乐审查制度。
在柏拉图的文艺教育观里,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①音乐具有教化作用,因此对于音乐的选择应该明辨是非;②加强音乐的影响可以提高人的爱智能力。
这里所讲到的爱智能力,停留在最后一句“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在柏拉图看来,音乐培养的是人的爱智能力,而体育培养的是人的勇敢与激情,两者同样重要。
正如毛泽东所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倒是印证了中国人常说的“文武双全”。
同样重视文艺教育与体育教育,方能拥有勇敢、智慧、节制、正义等品质。
#2在谈到早期教育时,柏拉图反复强调了统治者对于文艺教育内容的审查,要求建立严格的音乐审查制度。
这不由得使人发问:政府规制对于教育的介入究竟是好是坏呢?诚然,我们必须承认,在幼年时期儿童的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一切加之于他的事物都可能使他留下印象、长成性格中的一部分,父母甚至社会,有义务对于他们的成长做出引导,使他们尽可能少地接触恶,尽可能多地感受美。
然而,在我看来,与其隐藏恶,不如揭示真,引导他们客观真实地去面对这个世界。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项行为的做出往往是认知、产生态度到实施行为的一个过程,思想观念的输入固然会影响行为,但统治者们真正应该做的不是在认知这一环节进行“堵”,而是在产生态度这一环节去“疏”。
西方哲学十五讲
第四讲柏拉图的“洞穴’’理想国两个世界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对理念论的反思通种论摹仿创世说苏格拉底述而不著,甚至也不能说“述”,而是“行”,他是一位实践哲学家。
记述苏格拉底的思想,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的,是他的学生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以至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
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柏拉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他对哲学的贡献就在于把巴门尼德一苏格拉底的思路确定下来,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
柏拉图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二十岁左右与苏格拉底相遇,回家把诗稿统统烧掉,从此醉心于哲学研究。
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城邦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寻求治国安邦的灵丹妙药,时间达十多年之久。
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
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
柏拉图学园一直延续了900年之久,要不是在公元529年被皈依了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封闭了的话,也许今天还在招生呢。
柏拉图是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传世的哲学家,这与柏拉图学园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柏拉图去世之后,学园再没有产生过像柏拉图这个“级别”的哲学家,但是在保存传播柏拉图哲学方面肯定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柏拉图哲学的起源与发展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思想始终处在探索和变化之中,而且其哲学著作采取了文学对话的形式,主要有《申辩篇》、《斐多篇》、《会饮篇》、《国家篇》、《斐德罗篇》、《巴门尼德篇》、《蒂迈欧篇》、《法律篇》(未完成)等对话,这些对话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大部分对话的时间顺序不得而知,这就使后人的研究面临着许多难题。
评价柏拉图的文学批评标准
评价柏拉图的文学批评标准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的文艺思想既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又深深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
我们认为柏拉图确立的评价文学的标准总的说是是否有利于理想国合格公民的培养。
具体来说1是作品有没有真实性,即作品真或不真的问题;2是作品是否伤风败俗、是否祸害人心,即善不善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作品优劣的评判应以理想国“哲学王”的趣味为准。
柏拉图的文学批评标准是以建立其“理想国”的贵族政权为目的的,对我们现在的文学作品来说,不得不说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是片面的、不合理的,是不完全符合我们现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要求的。
关键词:柏拉图真和善理想国文学批评正文: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出生于公元前427年,父母亲是雅典的贵族,先辈曾是雅典的国王或执政。
柏拉图生活在希腊雅典由盛转衰的社会大动荡时期,而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从文艺高峰转到了哲学高峰。
他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根据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提出了对文艺的看法。
他以“真和善”两个标准来评价文学,他的文艺思想既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又深深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
柏拉图对于作品从文学与现实关系角度确立了真和善的标准。
真就是看文艺是否反映真理,是否能关照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理念,也就是作品有没有真实性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古希腊文艺亵渎神灵,丑化英雄,“最严重的毛病是说谎,而且谎还说得不好”。
在他心中,神是其理想国“哲学王”的化身,神权是奴隶主贵族政权的象征,写神要遵守“神学的原则”,遵守法律和规范。
按规范,神是尽善尽美的化身,描写神只能歌颂神的善和美,把他们写得完美无缺,对神绝不许说半个不字。
柏拉图还为诗人描写神灵制定了两条必须遵守的“法律”。
第1是神在本质上都是善良的。
神不是一切事物的因,只是善的事物的因,不是恶的事物的因;只是福的因,不是祸的因。
就是不准许说受惩罚的人的悲苦的,而造成他们悲苦的是神。
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的认识
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的认识姓名:201209211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12级物理学1班一、教育思想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
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前后8年。
参加过反对民主政体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雅典,苏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
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收徒讲学,长达40年之久,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学生。
他的著作很多,教育思想主要表述在其《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的哲学基石,也是他的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
所谓理念就是共相、概念和普遍的真理。
每一个理念统摄着与他同名的众多的个体事物,每一类众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念。
这个相应的理念就是众多个体普遍的东西,是他们的本质,是他们的源泉。
所谓真理、就是理念。
那么,理性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理念的呢?柏拉图的回答是:通过回忆。
柏拉图在《斐多篇》里,提出了他的“回忆说”。
柏拉图把回忆心中固有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一种教育和启发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灵魂包括理性部分、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
理性是先天所成,得之于理念世界;欲望和激情是后天所成,是灵魂和肉体结合后的产物。
灵魂的这三种功能表现在教育方面,强调理性知识的重要性,贬低乃至否定感性知识的作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理性、节制人的欲望。
依据他的灵魂说,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的培养目标。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一个理想的国家。
在这种国度里,统治者既不是单纯的政治家,也不是不问实际政治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力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王。
柏拉图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提出了“理念论”和“回忆说”。
认为理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个别事物是理念派生的,知识完全是天赋的,认识只不过是灵魂的一种回忆活动。
哲学之父柏拉图
哲学之父柏拉图柏拉图(Plato,约前427—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出生在雅典城里的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里,家庭非常富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给他请了三位启蒙老师,一位教文学,一位教美术和音乐,一位教体育。
柏拉图的文学老师经常给他讲故事,有时让他模仿着讲,渐渐地,柏拉图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柏拉图除了写作外,在美术老师的培养下,对美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在雅典最有学问的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非常崇拜他,决心拜他为师。
一天,柏拉图来到苏格拉底的家里,恭恭敬敬地说:“苏格拉底先生,我想拜您为老师,请您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苏格拉底说:“据我所知,你已经很有学问了,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柏拉图说:“因为您有一句话,我牢记在心,那就是‘认识自己’,我觉得我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
”苏格拉底:“那么,我还要告诉你一句话,‘我所知道的是,我始终一无所知’,这是我对自己的评价。
”“大家都认为你最聪明,可是您还这样谦虚,您真是伟大的人,这正是我学习的地方,请您收下我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苏格拉底终于收下了柏拉图这个学生。
从公元前407年开始,柏拉图在苏格拉底身边学习了8年,成了他最好的学生。
公元前399年,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以“传播异端”和“腐蚀青年”罪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在法庭上慷慨陈词,锋芒毕露。
或自辩无罪,或反驳原告,或抨击当局,或直抒人生哲学。
老师死后,柏拉图把老师的辩词编写成文。
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
在40岁时(约前387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简论柏拉图的艺术灵感理论
简论柏拉图的艺术灵感理论简论柏拉图的艺术灵感理论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提出“灵感〞说,对文学创作的源泉提出自己的解释。
灵感说的提出,强调了作家的主体性意义和价值。
并从理论上证实了作家想象力、创造力、创作灵感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对“艺术灵感〞的论述,是从神力凭附和回忆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述的。
柏拉图艺术灵感神力凭附回忆“灵感〞这个概念并不是柏拉图首先提出来的,在他之前,古希腊的唯物论者德谟克利特就曾经说:“没有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可能成为诗人。
〞他还说:“一位诗人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作成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
然而相比之下,柏拉图的论述明显更加体系和全面,主要的著作有?申辩篇??伊安篇?和?斐德假设篇?等。
一、从“神力凭附〞论艺术灵感从理性或者道德的立场来对待艺术是柏拉图著作中一贯的倾向,柏拉图对于理性的推崇,从他对“美〞的定性规定中可以看得出来。
柏拉图认为理性和情感是人性中相互对立的两种心理活动,理性是高尚的,是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具有的,情感是低劣的,情感是人人都有的,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作为人性中的低劣局部的情感,应该由理性加以控制,这种对于感性世界的理性构建,帮助柏拉图跳出了感性的模糊状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但是,具体到艺术创作中,柏拉图充分肯定了诗人的“灵感〞“迷狂〞这些非理性存在,认为这是一种神灵附体的着魔状态,并以此来解释灵感现象,艺术家们伟大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灵感〞,这些讨论主要表达在?伊安篇?中的“神力凭附〞说。
“但凡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科里班特巫师们在舞蹈时,理都受一种迷狂支配,抒情诗人们在作诗时也是如此。
〞柏拉图在此处所论述的神力凭附,与后来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酒神精神〞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都强调人性在充分自主和自由的状态下所到达的那种肉体和精神完美合一,意识飞翔在神性的天空中,藉此获取多艺术的最为朴素和本质的理解,从而获得文学创作的动力和精神资源。
柏拉图
柏拉图1、摹仿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
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所以艺术品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
在他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
后者与前者是依存关系。
客观唯心主义与亚里士多德比较:柏拉图认为文艺在本质上是对理念的模仿。
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最终根源,自然万物的存在是模仿理念的结果,文艺又是模仿自然世界的结果。
亚里斯多德的“模仿理论”。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原则也是建立在“模仿说”基础上的,只是其含义和性质与其师柏拉图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即模仿,模仿是一切艺术产生的源泉;模仿是人类的天性;艺术的模仿具有典型性和偶然性。
他的模仿说是创造性的模仿说,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就是创造。
模仿是对运动万物过程本身的模仿,与认识的过程相同,又在深层上与自然本身过程统购。
认识过程与艺术模仿是相平行的。
模仿理论总结。
亚里斯多德关于“模仿”的定义却融合了如下两重含义:其一,文学作品是现存现实的呈现;其二,作品本身就是一实体,并非仅仅是对事物的反应。
2、灵感说他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
他认为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
他把文艺的本质堪称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
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
也就是说,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他把灵感的源泉归于“神灵凭附”,把获得灵感的过程看成是灵魂比较完善的人在尘世的美引发下对最高的理式世界的直接回忆。
西方文论整理
一、简述柏拉图理式论的摹仿说..1、文学艺术是摹仿的摹仿2、摹仿者不能判断摹仿的美丑优劣3、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4、摹仿说有它的价值二、柏拉图灵感说的内容是什么1、神力凭附说2、灵魂迷狂说3、“上界回忆”说4、“磁力吸引”说5、灵感说的价值三、柏拉图驱逐诗人的理由是什么1、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2、摹仿的艺术与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3、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四、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怎样论述悲剧的1、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严肃是戏剧的根本性质;完整是对行动和戏剧结构的要求;完整还要求单一适度..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分成6部分;认为动作第一;性格第二;性格使用动作形成和展现的..2、悲剧的主角——“过失说”:悲剧主角必须具有与一般人相似又比一般人善良的特点;一个善良人因犯了某种过失而陷入某种厄运;但他所遭遇的灾祸却又不是罪有应得;所以才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之情..五、亚里士多德净化说卡塔西斯说的内容是啥1、“卡塔西斯”具有三种含义:一是宣泄;这是医学术语;以毒攻毒;使观众把病态的情感通过观看戏剧宣泄出去;达到情感和心理上的平衡..二是净化;这是宗教含义..悲剧以怜悯恐惧为媒介;使人望而生畏;洗净罪恶的思想和欲望;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三是陶冶;这是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含义;使观众在心理生理上保持一种平和的感情;并使这种感情得到锻炼;达到适度..六、贺拉斯的诗艺提出了怎样的古典主义原则1、贺拉斯认为;学习写诗“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2、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摹仿人生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的原则..贺拉斯主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师;又并不要罗马的作家跟在希腊作家后面亦步亦趋;因为他的目的不是重复古希腊的文艺;而是要创造出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出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七、朗吉纳斯的论崇高风格作品的特征有哪些1、从审美效果看:崇高的语言对听众的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是听众和读者产生一种情感激荡、精神激奋的心理状态2、从审美活动的实现方式看:崇高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是专横的无可抗拒的;具有横扫千军的感势..3、从审美表达方式看:崇高的思想在恰当的场合以恰到好处的方式提出..4、崇高的审美魅力:崇高的作品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感染力;教读者难以忽视和忘怀;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八、卢梭“回归自然”的文艺观是怎样的1、对科学与艺术的批判与否定2、“返回自然”的口号3、对个性和真情的呼唤九、狄德罗是怎样论述市民剧的市民剧又称严肃剧1、在题材和内容上;应该描写现实生活;并且要宣扬德行;在听众中产生道德效果..2、戏剧要产生如临真实情境的幻觉;使听众信以为真..3、情境比人物性格更重要..悲剧写的是具有个性的人物;戏剧是写代表类型的人物;严肃剧写的是情境;人物性格要取决于情境..十、康德美学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判断力:指把特殊包含在普遍之下进行思维的能力;他处理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判断力可分为两类;一是规定判断力;二是反思判断力2、美的本质——四个条件①、质..美是无利害无功利的;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②、量..美是一种没有概念的普遍性;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由于审美判断内部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找不到任何私人性条件为依据;它就必然要求对每个人都能适用;而不管客体是否存在普遍性;审美判断只与主观普遍性相联系..③关系..美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④、情状..又称样式..美是没有概念的必然性;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做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4、美的分类:纯粹美与依存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十一、康德是怎样论述艺术本质的1、定义:人们根本上所称为艺术作品的;总的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把它和自然作用的结果区别开来..2、特征:①美的艺术有目的又无目的..②艺术不是自然像是自然十二、歌德是怎样论述艺术与自然的关系1、艺术家是自然的奴隶2、艺术家是自然的主宰3、艺术要用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十三、歌德反对文学创作中“为一般而特殊”的理由是1、歌德创作了文学创作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认识了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特殊中显出一般这样两条不同创作路线的本质区别..2、歌德强调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3、作家根据现实生活熔铸而成的个别;应是一个显出特征的;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十四、席勒所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区别有哪些1、题材不同:素朴的诗侧重描写客观自然;感伤的诗侧重描写主观理念..2、效果不同:素朴的诗侧重与客观现实的摹仿;是一种较单纯的形象显现;因而产生的效果不是那么强烈复杂;而是愉快的平静的纯洁的..感伤旳诗由于侧重于对主观观念的表现想象力被理性观念所左右;情感在爱憎喜怒之间摇摆;因而产生的效果是包含着严肃和紧张的多种复杂感情的混合体..3、代表性的艺术种类不同:素朴的诗侧重与客观描写;因而造型艺术为其代表;感伤的诗侧重于主观观念;因而诗歌为其代表..4、对现实的态度不同:素朴的诗由于以占有感性现实见长;因而带着愉快的态度对待现实..感伤旳诗由于失去并远离现实;因而对现实生活感到厌恶..十五、怎样理解黑格尔“美食理念的感性显现”内涵1、艺术美的内容是理念..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柏拉图的脱离客观存在的抽象理念;也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对自然的摹仿;而是绝对理念外化为现实界理念..2、形式:艺术美的形式是感性显现;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感性显现的产物..3、艺术美是理念内容与感性形式的自由统一的整体..理念与感性的直接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同时美的艺术直接体现了艺术的无限自由的根本属性;所谓的无限自由就是指理想性..十六、黑格尔艺术类型说的具体内容有哪些1、象征型艺术:内容是抽象概念;并且含有具体化;形式是外在的自然现象..理性与感性是分裂的;同时又是感性的提高;其美学理想是对无限的向往所引起的崇高..美的特征是抽象的客观的理念的美..2、古典型艺术:内容是具体理念;伦理道德观念..形式是人的肉体形式;以古希腊雕塑为代表..理性与感性是直接统一的;美学理想是静穆的和悦的..特征是渗透着伦理观念的人的形体美..3、浪漫型艺术:内容是内心生活;形式是精神性的内在形象;理念与感性是分裂的;是对感性的轻视;美学理想是内在情感动荡的美;美学特征是主体性的情感美..十七、莱辛的拉奥孔是怎样论述诗与画的界限的1、摹仿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诗以时间中声音与语言为符号..因此;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2、摹仿对象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所以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运用在时间中持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事物..3、艺术效果不同:绘画作为人的视觉;以形体色彩引起欣赏者的美感..诗作为人的听觉;通过声音语言使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十八、象征主义的美学观是怎样的象征主义美学观——暗示暗示的两个特点:一是象征物具有外在指向性也就是不指自身而是指向其后的思想感情..二是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他们间的亲缘关系是秘密的..十九、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观点是怎样的1、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他们的基本观点是文学作品是一种客观存在..2、文学创作:文学创作的根本艺术宗旨不在于审美;而在于审美过程..3、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的任务是研究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及文学性;也就是着重研究艺术形式..4、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文学批评可以通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它能够科学的揭示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把握文学创作的规律..二十、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批判是什么1、理念迷雾2、释义迷雾3、再现迷雾4、意图迷雾5、感受迷雾二十一:结构主义的文论特征有哪些1、强调整体模式的研究:结构主义是对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的模式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现象之间的关系..2、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注意作品的高度抽象..所谓深层结构是指潜藏在作品群中的模式;必须用抽象手段将这一模式概括出来..3、对立分析方法:把研究对象分为一些结构成分;并从这些成分中找出对立的、有联系的、排列的、转换的各种关系;从而去认识对象的复合结构..二十二:接受文学关于文学阅读的三级阅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级阅读:指审美感知的理解阅读式的视野二级阅读:指意义反思的阐释阅读三级阅读:意义融合后的意识重见和集合的接受史视野..二十三: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理论特色1、它是名副其实的批判理论;具有突出的社会批判功能;尤其是文化批判;主要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2、社会批判理论同时也是一种付诸实践的反叛理论;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两次世界大战;表现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提出造反有理;并且亲身参与到中小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活动中去..3、社会批判理论也是一种开放的走向后现代的理论4、西方马克思主义主张文学艺术应该否定和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混乱、矛盾、反自由和违背人性的一些现象;他们认为文学艺术必须对它进行不留情面的批判;具有一种正当性批判性..5、强调文学的新感性和超越性;他们认为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感性存在具有幻想、想象、虚构等特点;可以对现实理性结构、规范和秩序进行否定和批判;可以使感性压抑获得解放;使人们在审美和欣赏艺术中获得对欲望和自由的感受;这就是审美和艺术造就出新感性..6、社会批评理论的审美论和文化诗学也是一种功能理论;它们赋予文学以政治、社会、革命、解放、改造世界、释放爱欲、建立新感性和意识形态辨认等诸多功能..二十四、后现代主义的诗学特征有哪些1、深度模式削平而产生平面感..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后现代艺术在逻辑上讲是一致的;它以削平深度而回到浅表层次上;获得一种无深度感;它只在浅表层面玩弄能指、对立、文本等概念..2、历史意识消失产生断裂感..后现代告别了传统历史连续性;在非历史当下时间体验中去感受断裂感;使之拥有了一种非连续性的时间观..3、主体性丧失..主体性丧失意味着零散化;人体验的不是完整的世界和自我;人是一个已经非中心化了的主体;无法感知自己与现实的切实联系;无法将此刻和历史乃至未来相依存;无法让自己统一起来4、距离感消失..后现代意识是机械复制的意识;它宣告原作已不复存在;艺术的独一无二性消失了;成了类象..5、不确定性..后现代诗学的根本特征;包含了模糊性、间断性、异端、多元论、散漫性、解合法化、反讽、断裂、无声..6、内在性..内在性代表了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形象;它是对主体的内缩对环境、对现实、对创造的内在适应..7、重构性..它包含了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与参与、构成主义等..。
柏拉图学派
•
•
•
一种对于美
• 柏拉图之所以要谴责辨士的界说,除了上述理由之外,还因为它对美加以主
观的解释:使人产生快感并非美的事物之一种客观的属性,而是人们对它们 (美的事物)所产生出来的一种主观上的反应。他写道:“我不关心甚么东西 美的事物)所产生出来的一种主观上的反应。他写道:“ 在众人之前显得美,而只关心它( 到底是甚么。” 在众人之前显得美,而只关心它(美)到底是甚么。”这种见解,柏拉图还算 不上是发明者,因为他只是顺从了希腊人传统的见解;倒是辩士们提出了一 种新的看法,表示出一种反传统的异议。 柏拉图对于美的了解,在许多方面都和辩士不同:第一,他说美不限于感 觉的对象;第二,它是一种客观的属性,这种属性内在于美的事物之中,不 是个人对美所生之主观上的反应;第三,它的标准是一种天生的美感,而不 是短暂的快感;第四,并不是我们喜爱的事物真正都是美的。 在《理想国》篇之中,柏拉图把真实之美的爱好者,跟那帮只想看和听, 理想国》 在声、色、形相之中寻欢作乐的人作了一个对比。他很可能是头一位在真实 之美和虚浮之美之间作出一个有意义的区分的人。其实把这一点看成柏拉图 的成就,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他在真实的美德和虚浮的美德之间,也作 过类似的区分。柏拉图打破了“被爱好的事物即是美的” 过类似的区分。柏拉图打破了“被爱好的事物即是美的”这个原则,这个原 则被打破之后,产生出了长远的影响:一方面,它给审美的批评和正当的与 不正当的审美判断之间的区分铺好了路;另一方面,它也给对于“真正的” 不正当的审美判断之间的区分铺好了路;另一方面,它也给对于“真正的” 美之本质的玄想打开了一条路,并且还把许多美学家从经验的研究上引开。 既然如此,我们把柏拉图认作艺术批评和审美玄想的创始者也就理所当然的 了。 在《希比亚》篇中,他否决掉一切被大家所接受的界说,但是他却没有发 希比亚》 现出一个更好的;即使在他后期的作品里也没有产生出一个正式的界说来。
柏拉图的文艺观
柏拉图的文艺观柏拉图是一个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把世界看作是理念的世界,只有终极的理念才是世界的本质.因此在他看来,所有的艺术,包括文学在内,都是对表象的模仿,他的模仿说否定了文学的意义,认为文学是无法反应真理的,只有哲学才可以,因为哲学是对思想,即理念的研究.在他的(理想国)中,他更是把文学排除在外,认为文学会激发某些卑俗的感情,使人变得懦弱.柏拉图是带有诗人气质的政治家,他把文学排除在理想国之外完全是出于功利的角度.除此之外,他还认为诗人并不具有真本领,诗人写出好诗歌只是因为圣灵附体的结果,.所有这些理论都透露着柏拉图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否定与怀疑.艺术论区分灵感与模仿模仿:A“临摹”、“摹本”,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功利的、被动的、忠实的抄录。
三种世界:理式的、现实的、艺术的。
“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模仿者,并不曾抓住真理。
”他认为艺术家虽能模仿一切却并无知识,艺术不是自然的照相,更不等于自然,艺术应追求事物的本质真实,向人们提供真理。
B 模仿艺术伤风败俗,会破坏“心灵的城邦”模仿诗产生的快感对人有害,模仿诗人为讨好观众,常利用人性的弱点,着重容易激动情感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即无理性部分,来迎合人性中的脆弱感情,满足群众的情欲,使之摆脱理智的节制,得到快感,而不愿费心思去模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帮助理智去节制情欲。
所以模仿的作用在于逢迎人性的无理性部分,摧残理性部分。
柏拉图理想中的人要中正、平和、不悲不笑,让一切欲念枯萎,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统治、保卫城邦的任务。
而喜剧挑动观众的“诙谐欲念”,悲剧滋养“感伤癖”和“哀怜癖”。
灵感:神启—迷狂“诗人是神圣之种,凭诗神和美神的帮助,他们往往在其诗歌中能达到真理。
”“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由诗神凭附而来。
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
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
_赫剌克勒斯石_之链_解读柏拉图_伊安篇_
第4卷 第1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14 No 112003年3月JOURNAL OF BEIHUA UN IV ERSIT Y (S ocial Sciences )Mar.2003“赫剌克勒斯石”之链 ———解读柏拉图《伊安篇》上官秋实(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柏拉图在《伊安篇》中,通过“赫剌克勒斯石”之链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艺术创作中灵感的作用,诗人进入灵感状态的表现,以及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的问题,对后世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伊安篇;灵感;迷狂;艺术感染力;共鸣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3)01-0016-03 收稿日期:2002-09-25作者简介:上官秋实(1971—),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伊安篇》是柏拉图较早的一篇对话。
它通过苏格拉底与诵诗人伊安的对话,探讨了诗人文艺才能产生的原因,即诗人是凭借专门的技艺还是凭借灵感来创作的。
柏拉图通过与伊安的辩论得出诗人是凭借灵感来创作的结论,并描述了灵感产生时的状态,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伊安是古希腊一个有名的诵诗人,他对吟诵荷马的史诗很有见解。
《伊安篇》中,柏拉图的代言人苏格拉底认为,伊安只会朗诵荷马的史诗,而对当时的其它诗人的史诗就没有什么见解,这是很没有道理的事情。
如果伊安诵诗凭借的是技巧,那么就同样可以运用技巧很好地解读任何诗篇。
伊安答到:“但是事实上人们谈到其他诗人时,我都不能专心静听,要打瞌睡,简直没有什么见解,可是一谈到荷马,我马上醒过来,专心致志地听,意思也源源而来了。
这是什么缘故?”[1]实际上,这里伊安谈到的是一个艺术感染力的问题。
荷马是伟大的诗人,他的史诗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正如伊安与苏格拉底两人在对话中谈到的那样:苏 其他诗人所歌咏的不也正是这些题材吗?伊 不错,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乌托邦、理念论
柏拉图的乌托邦、理念论柏拉图(Plato,Πλάτeων,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代表作品《对话录》《理想国》。
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
这样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亚里士多德本人就是柏拉图的产儿;第二,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至少直迄十三世纪为止,始终更其是柏拉图式的而非亚里士多德式的。
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第一,是他的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第二,是他的理念论,它是要解决迄今仍未解决的共相问题的开山的尝试;第三,是他主张灵魂不朽的论证;第四,是他的宇宙起源论;第五,是他把知识看成是回忆而不是知觉的那种知识观。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8—7年,即伯罗奔尼苏战争的最初年代。
他是一个很优裕的贵族,与三十僭主统治时期所牵涉的许多人物都有关系。
当雅典战败时,他还是个青年;他把失败归咎于民主制,他的社会地位和他的家庭关系很容易使他鄙视民主制。
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对苏格拉底怀有深厚的敬爱;而苏格拉底是被民主制判处了死刑的。
后世都在赞美着他的《国家篇》, 柏拉图所受的那些纯哲学的影响,也注定使他会偏爱斯巴达的。
这些影响,大致说来,就是: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以及苏格拉底。
从毕达哥拉斯那里(无论是不是通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得来了他哲学中的奥尔弗斯主义的成份,即宗教的倾向、灵魂不朽的信仰、出世的精神、僧侣的情调以及他那洞穴的比喻中所包含的一切思想,还有他对数学的尊重以及他那理智与神秘主义的密切交织。
从巴门尼德那里,他得来了下列的信仰:实在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的;并且根据逻辑的理由来讲,一切变化都必然是虚妄的。
从赫拉克利特那里,他得来了那种消极的学说,即感觉世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是永久的。
模仿说
“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这个在欧洲文学史上逾千年而不衰文学原则,是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
模仿说从最初出现到成熟阶段,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一文学原则含义上的变动,固然是文学创作精神变化在文学理论层次上的反映,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古希腊理性原则的变化所致。
从模仿说含义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寻绎出古希腊理性精神的嬗变轨迹。
模仿说是从古希腊时期审美活动“和谐说”发展而来的。
前苏格拉底时期,即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成熟的“逻各斯”冲出史诗和神话的外壳,成长为一种独立的思想,古希腊精神世界由此产生了一幅理性的哲学新图画。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对自然本体论表现出特殊的偏好,他们感兴趣的是自然事物的抽象原则与规律,文学活动还没有被他们纳入专门的兴趣范围,在他们的著述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当时文学活动的评价;他们偶尔评价文学现象时,使用的也往往是非文学的标准。
这个时期的文学思想从整体特征来看是形式主义的。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在事物的运动中发现了节奏:青春年老、日夜晨昏、上升下降、欢乐痛苦、幸福灾难,并在节奏中发现,事物在流转与变化中始终保持着深刻的连续性与统一性,即整体的和谐状态,于是他们尝试用“和谐”解释一切艺术现象。
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尝试用“数的和谐”解释万物美的根源,赫拉克利特则把艺术的产生归因于“对立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把和谐视为事物数量关系的形式化表现,“没有一门艺术的产生不与比例有关,而比例正存在于数之中。
所以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文艺作品中都存在着“某种比例。
由于这种比例,它们达到了完美的和谐”1。
这种哲学形式的研究模式,给文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和形式主义提供了最初的参照蓝本。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前苏格拉底时期诗学匮乏的原因:美在和谐与形式,既然研究事物本身的形式关系就能获得美,那又何必舍近求远,去研究事物以外的东西如文学呢?“和谐”说在逻辑上暗含着对感官经验的否定,其必然的推论是形式高于经验、抽象美高于具象美,这是赫拉克利特贬低肉体快感,推崇“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的原因2,也是柏拉图以后文学中的神秘主义、表现主义最初的理论根据。
柏拉图对文学的指控
柏拉图对文学的指控柏拉图对文学的指控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了,在他之前的荷马史诗和与他同时代的希腊悲剧,并没有因为他的指控而被世人抛弃,自他以后的文学也没有因为他的指控而蒙上羞辱,诗人与作家继续在表达和叙述,读者也在继续阅读,文学还是一代一代存活下来。
虽然历史上间或出现要把尘世建成天国的狂妄帝王和狂妄政客,效仿柏拉图把诗人逐出“理想国”,想尽办法迫害或者利用诗人,但随着地上的天国的破产,对诗人及其作品采取的行动也就不了了之。
柏拉图的效仿者基本上没有能够实现他们的愿望。
不过,柏拉图本身和他之后各式各样的效仿者,还是存在着一种基本区别:柏拉图是思想的,效仿者是弄权的。
柏拉图只不过遵从他认为正确的理念进行论证,他的结论虽然是对文学不利,但却不是蛮不讲理的。
柏拉图对诗人的放逐仅仅是想象性的:世上没有理想国,所以也不存在放逐诗人这样一件事。
更重要的是,在他对文学不利的结论背后,可能包含着他对人类社会和文学深刻的洞见。
尽管两千多年过去了,但柏拉图指控文学的前提及其个别论证,依然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认识文学的出发点,这是柏拉图的不朽之处。
柏拉图指控文学基于两大理由,一个是教育和道德的理由,另一个是认识的理由。
柏拉图认为荷马描写了太多神和英雄的弱点,例如贪婪、任性、好色,懦弱等,故事里还有阴谋、权术等不健康的东西。
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听了诗人的这类吟唱,接触了道德上不洁的东西,对身心健康是没有好处的。
把人类自身的弱点栽到人类膜拜的神灵以及人类应当效法的英雄身上,这对建设以善为最高准则的“理想国”是没有好处的,也是不能容忍的亵渎神明的行为。
另外,诗以取悦大众的感官欢娱为目的,而柏拉图恰恰认为感官的欢娱是低级感情,难免要导致道德的堕落。
以善为最高目的的人生应该推崇坚定、自律、勇敢、克制等品质,而不能像小孩子那样遇到挫折只会沉溺于感情的发泄,或是欣赏别人的发泄。
柏拉图非常准确地认为诗是感情的宣泄,只是他认为一个追求最高善的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远离感情的宣泄。
概述柏拉图的文学理论
概述柏拉图的文学理论(一)哲学观、美学观和政治观(1)哲学观理式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它的摹本。
——评述:柏拉图的理式论割裂、颠倒了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一般当作先于个别的独立的存在,成为个别的真正来源,也就是夸大了理式的作用,使理式世界和现实世界完全脱离,是典型的唯心论。
柏拉图理式论的价值,在于他第一次自觉到必须用普遍作为说明一切个别的根据。
(2)美学观在《大希庇阿斯篇》,第一次提出了“美本身”的概念,将“美本身”与美的事物、美的特质区别开来,将“什么是美”与“什么是美的”区别开来。
最高的美存在于理式之中,只有理式美才是真实的,是美本身。
人不能一开始就观照到绝对美,而须通过审美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感受力、鉴赏力,这个过程也就是人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过程。
——评述:柏拉图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堕入了形而上学,但把人类对美的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思辨,从自发上升到自觉,并且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看做审美对象,开拓了美的领域。
(3)政治观《理想国》按照斯巴达、埃及模式构建出来的理想社会。
个人的灵魂包括理性(知)、意志(情)、欲望(意),其德性分别为智慧、勇敢、节制,三者合一于正义(古典四德)。
理想国靠知识、德性统治,到晚年《法律篇》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提出了君主与平民之间的混合政体。
——评述:他要按照他自己的理想,来纠正当时他所厌恶的社会风气,在新的基础上来建立足以维持贵族统治的政教制度和思想基础。
他的一切哲学理论的探讨都是从这个基本动机出发的。
(二)本质论:理式论摹仿说理式世界第一性,感性世界第二性,艺术世界第三性,艺术世界摹仿感性世界,感性世界摹仿理式世界,因此,文艺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希腊艺术中的摹仿诗只能达到事物的表象,只能触及观众、听众、读者灵魂中的低级因素,远离真、善、美的本体。
由此产生诗的两大罪状:一是文艺不给人真理,二是伤风败俗。
——评述:第一,它最早把文学艺术比喻成生活的镜子,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先刚Fundamental Problems of Plato’s Unwritten Doctrine关键词: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未成文学说本原学说图宾根学派提要:柏拉图,出于对书写著作的批判认识以及自身哲学活动的独特性,明确宣称在自己的对话录著作之外保留了他最根本的学说。
在此更体现出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苏格拉底的理论和实践对柏拉图的决定影响:哲学的内传和口传。
依据亚里斯多德以及学园、逍遥学派的内部记述,我们得以重构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整个柏拉图哲学的内核和根基。
通过对这几个基本问题(对任何柏拉图研究而言)的探讨,我们希望揭示出一种新的理解柏拉图的思维维度和方法。
作者:先刚,1973年生,现为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ät Tübingen)哲学系博士生。
前叙通常,要理解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阅读、研究他的著作。
要理解康德,得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要理解黑格尔,得阅读《逻辑学》……并且,如果可能或者必要的话,阅读哲学家的全集(包括书信、笔记、手稿以及一切纪录在纸片上的东西)。
人们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生命和灵魂的延伸,是哲学家的思想忠实的守护之地。
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强调:“对于所有那些真正的哲学家,人们只有从他们本人的著作中才能领略到他们的学说……因此,谁要是感受到了哲学的驱动,都必须到哲学家的著作的寂静的圣殿那里寻找不朽的导师。
”1同样,叔本华坚持认为:“如果谁希望从根本上理解我的哲学,则必须阅读我的著作的每一行字。
”2无疑,这是绝大多数哲学家的心声。
叔本华的言辞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以来对于书写著作的一种普遍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决定了著作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支配着哲学家表述自己思想的方式。
我们归纳出这种态度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第一,对著作的根本性的尊崇,相信著作表达了哲学家终极的哲学思想;第二,对著作的绝对性的尊崇,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的思想的完整的、唯一的载体,舍此之外别无其他。
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把这种态度或者说方法照搬到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中去呢?著作是否代表着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活动(Philosophieren)的全部?著作在他们的哲学1Arthur Schopenhauer, Sämtliche Werke, Hrsg. von Wolfgang Frhr. von Löhneysen (Stuttgart/Frankfurt a.M.: Cotta-Insel, 1960). Band 1, S. 22-23.2Arthur Schopenhauer, Sämtliche Werke, Hrsg. von Wolfgang Frhr. von Löhneysen (Stuttgart/Frankfurt a.M.: Cotta-Insel, 1962). Band 5, S. 827.活动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呢?当人们把近代以来的思维模式(对著作的根本性和绝对性的尊崇)应用到古代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身上的时候,这样做是合理的吗?一.柏拉图对书写著作的批判柏拉图在《斐德罗》(274以下)里讲述了一个传说:埃及的古神托伊特(Theuth)发明了“数”、“算术”、“几何学”、“天文学”、“棋”、“书写”等,并带着这些东西去见埃及国王塔姆斯(Thamus),让他转送给他的所有臣民们。
塔姆斯问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于是托伊特便一件一件地解释,直到最后谈到“书写”。
托伊特宣称,这样东西将会使埃及人更有智慧,更能记忆事物,因为“它是作为记忆和智慧的工具而被发明出来的。
”(274e)然而塔姆斯国王毫不领情,当头予以驳斥:那些学会了书写的人就会忽视记忆,这样一来,书写反而在他们的灵魂里带来遗忘。
因为人们一旦信任书写作品,就会习惯于通过陌生的符号从外面来提醒自己,而不是从自身内部通过独立思考得出那些东西。
所以说,你不是为了增强记忆力,而是为了颠覆它才发明出这个工具。
(275a)3托伊特在希腊神话里有时也等同于赫尔默斯(Hermes),后者在传说中也是书写文字的发明人。
柏拉图在讨论之前一开始先追溯到书写在神那里的起源,表明了他对于书写著作的批判的根本性。
书写是一个工具。
各种工具为人们的活动带来了轻松方便,这无庸置疑。
同样真实的是,工具也为人们带来了惰性和依赖性,使得人们离本真的事物越来越远。
当人们对工具——包括书写著作这个工具——的态度发展到一种根本性和绝对性的崇拜时,人也就走上了工具化和物化的不归之路。
然而哲学活动绝不是轻松方便的事情,哲学思考的对象既不是工具本身,也不应该受到工具的遮蔽。
柏拉图并不否认书写著作的工具功能,但仿佛为了预先警示未来那些将“宝书”、“经典”乃至书写著作本身捧上天的后人们,他对这个工具的功能作出了清楚的限定:因此,……书写下来的文字的功能仅仅在于,提醒有识者回忆起著作所讨论的那些事物。
[除此之外,]谁要是赋予书写下来的文字更多的意义,那么他就处于莫大的天真幼稚之中,而且真的没有领悟阿蒙[Ammon,托伊特的另一个名称]的神谕。
(275d)可见,在柏拉图看来,书写著作唯一的功能就在于提醒、备忘,“这些书写下来的文字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仅仅是作为有识者的备忘工具”(278a):一方面为了著作者本人,将回忆“储存”起来,以备将来年老健忘时之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那些能够探索哲学活动的“痕迹”——而不是哲学活动本身或其对象——的人。
(参阅276d)这只是就“最好的情况下”而言。
然而在现实中,书写著作更多地是处于糟糕得多的3本文引用的柏拉图依据Platon, Sämtliche Dialoge, übersetzt von Otto Apelt, Constantin Ritter, Kurt Hildebrandt, Gustav Schneider, Leipzig: Meiner, 1922-1923; Hamburg: Meiner, 1988。
必要时参照原希腊文。
状况中,这才是柏拉图所强调的。
在这里,柏拉图将书写著作和绘画作品做了一个比较,它们看起来都是栩栩如生,甚至似乎具有理性和灵魂,但是无论你向它们提出任何疑问,它们都只能沉默不答,展示一成不变的唯一一个面貌。
因此,书写著作的困境在于:一旦被书写下来,每个词语就只能无助地四处游荡,以同样的方式面对那些理解它或者不理解它的人。
它根本不知道,应该走向谁,不应该走向谁。
倘若它遭到恶劣的处置或者不公正的责难,那么它总是需要它的父亲,因为只有他才能够帮助它,而它本身既不能保护自己,也不能帮助自己。
(275d-e)柏拉图所说的情形于我们并不陌生。
除了书写著作的“父亲”之外,我们当然可以说,另外一些书写下来的文字(比如各种“释疑”、“注释”、“答辩”等等)在更高的层次上也可以提供“帮助”——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那些行使“帮助”的书写著作自身同样也会遭到恶劣处置或者不公正的责难,也需要更高的帮助,如此追溯到最高的根本学说,仍然需要书写著作的“父亲”的口头讲述和解答:只有活生生的口传学说才能提供无穷丰富的、根本的帮助——这是柏拉图的一个基本立场。
4书写著作的另一个巨大缺陷就是,它甚至连选择自己的对象的能力都没有,也就更不能指引正确的道路,传达真知灼见。
在《斐德罗》的前面部分中(271d-272a),柏拉图已经指出,胜任“灵魂引导”工作的辩证家必须知道灵魂有多少种类,有多少种状态,因为一种言谈也许能够轻松说服某一个人,但在另一个人那里却可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
因此辩证家(哲学家)必须知道言谈的每一种具体形式,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是合适的使用,在什么情况下是不适合的作用,对于每一个灵魂随机应显,因材施教,“对于复杂的灵魂施以复杂而广泛的言谈,对于单纯的灵魂施以单纯的言谈,”(277b),而且“懂得根据场合不同,是选择言谈还是沉默”(276a),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而很显然,书写下来的著作却是唯一不变的,固定的内容,固定的论证,固定的程序,它不能选择自己的对象,要恰好遇上与自己相配的对象更是几乎渺无希望。
5因此柏拉图才说,书写著作“既没有能力在言谈中帮助自己,也没有能力合乎秩序地教导真理。
”(276d)既然书写著作不能传达真理,教导真理,那么它除了如前面所说当作“备忘”的工具之外,就仅仅是一种游戏(paidia)。
“游戏”一词在《斐德罗》这部分的短短3页里4斯勒扎克认为“如何帮助遭到责难的逻各斯”是柏拉图的对话录的“中心结构原则”(77页),并列举了对话录中一些相关的场景(比如《斐德罗》88d-e,95e-105b;《理想国》II, 362d, 368b;《法律篇》X, 891a 等等)。
根据斯勒扎克的见解,柏拉图行使“帮助”的办法通常都是暂时离开陷于困境的论点,转向探讨对本原的认识,然后在这个更高的层面上自然地揭示出前面遭到责难的逻各斯的真理。
Cf. Thomas A. Szlezak, Platon lessen (Stuttgart: Frommann-Holzboog, 1993), S. 77-85.5过去在与靳希平先生讨论《智者篇》中通过划分法对“智者”作定义的时候,我就对这种定义方法的诡辩本质提出了抗议;如今想来,之所以有这些感觉,恰好是因为这一部书写下来的对话录并不适合我的灵魂,假若我们真的面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就同样的问题进行活生生的交谈,也许苏格拉底(柏拉图)就不一定用划分法,而是以另外一套合适的辩证论证来说服我们。
(276-278)频繁出现6次之多,而且其每次出现都与书写著作的界定联系在一起,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严肃”(spoude)这个词也出现了6次,作为那些著作家的对立面。
柏拉图将书写著作称为“一种非常美好的游戏”(276e),但是对于那些认识到了“正义”、“善”、“美”的人而言(276c,278a),还有一种“更加美好得多”(276e)的活动,严肃的活动:首先寻找合适的灵魂,然后“依照辩证法的艺术规则”(276e)将活生生的话语种植到灵魂里(这些话语既能够帮助自己,也能够帮助承受了它们的灵魂),直到它们慢慢地发芽、成长。
严肃的人必须“宣称书写下来的文本是低价值的东西”(278d)。
如果他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就有资格被称为“智慧的朋友”(278d)——哲学家。
与之相对立的是另外一类人,他们将写作和著作看得至高无上,翻来覆去地折腾文本、字句,等等。
这后一类人,正是柏拉图一向瞧不起的“诗人”、“作家”、“法律文书家”(278e)。
依据对待书写著作的不同态度,柏拉图区分开了真正的哲学家和那些只懂得“摹仿艺术”的人。
柏拉图对于书写著作的否定,一方面是因为书写著作本身的缺陷(使人依赖外物、懒于思考,注定被曲解滥用,一成不变而不符合活生生的“灵魂引导”,等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柏拉图的哲学活动自身的要求,使得他不可能信任书写著作,不愿意把自己最重要的学说“托付”(343a)给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