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实验_因子分析_聚类分析
SAS 聚类分析方法
SAS 聚类分析(描述算法)系统聚类法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 )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将n 个样品看成n 类(即一类包括一个样品),然后规定样品之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
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为一个新类,在计算新类和其他类之间的距离,再从中找出最近的两类合并,继续下去,最后所有的样品全在一类。
将上述并类过程画成聚类图,便可以决定分多少类,每类各有什么样品。
系统聚类法的步骤为:①首先各样品自成一类,这样对n 组样品就相当于有n 类;②计算各类间的距离,将其中最近的两类进行合并;③计算新类与其余各类的距离,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④重复上述的步骤,直到所有的样品都聚为一类时为止。
下面我们以最短距离法为例来说明系统聚类法的过程。
最短距离法的聚类步骤如下:① 规定样品之间的距离,计算样品的两两距离,距离矩阵记为()0S ,开始视每个样品分别为一类,这时显然应有pq d q p D =),(;② 选择距离矩阵()0S 中的最小元素,不失一般性,记其为),(q p D ,则将p G 与q G 合并为一新类,记为m G ,有q p m G G G ⋃=;③ 计算新类m G 与其他各类的距离,得到新的距离矩阵记为()1S ;④ 对()1S 重复开始进行第②步,…,直到所有样本成为一类为止。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聚类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步的距离矩阵中最小元素不止一个时,则可以将其同时合并。
● 系统聚类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聚类方法,常用的系统聚类方法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类平均法、重心法、Ward 最小方差法、密度估计法、两阶段密度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法、相似分析法和可变类平均法。
● 大多数的研究表明:最好综合特性的聚类方法为类平均法或Ward 最小方差法,而最差的则为最短距离法。
Ward 最小方差法倾向于寻找观察数相同的类。
类平均法偏向寻找等方差的类。
SAS统计之第十章-因子分析
正交旋转
正交旋转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它将因子矩阵进行正交变换,使 得每个因子只与一个原始变量的 相关性较高,与其他变量的相关 性较低。
斜交旋转
斜交旋转是一种更复杂的方法, 它可以使得一个因子与多个原始 变量的相关性较高,但与其他变 量的相关性较低。
因子的解释
因子的解释
因子的解释是根据实际背景和专业知 识,对每个因子的含义进行解释。解 释时需要综合考虑原始变量的含义和 因子的相关性。
03
解释性。
实例分析
01
为了更好地理解PROC Factor过程,我们将通过一个实例来演示其应 用。
02
假设我们有一个包含多个变量的数据集,并且我们想要提取两个公因 子来解释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03
我们将使用PROC Factor过程进行因子分析,并选择适当的选项来提 取两个公因子。
04
分析结果将包括因子载荷表、因子图和轮廓图等输出,以帮助我们理 解公因子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04 因子分析的注意事项
因子分析的前提假设
因子分析的前提假设是数据应具有相关 性。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检查变 量之间的相关性,以确保分析的有效性。
因子分析的前提假设是变量应具有共同因子。 共同因子是指多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共同因素, 这些因素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共同变化趋势。
因子分析的前提假设是变量应具有 可解释性。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 需要对变量进行解释性分析,以确 定变量之间的潜在关系和共同因素。
因子命名
根据解释结果,可以对每个因子进行 命名,使其更加符合实际背景和专业 知识。命名时需要简洁明了,能够准 确地反映因子的含义。
03 因子分析的SAS实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
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随着统计分析软件的发展,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软件作为一款功能强大、易于使用的统计分析工具受到广泛欢迎。
它能帮助研究人员进行各种统计分析,其中包括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并针对每个分析方法提供详细步骤和操作示例。
一、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在数据维度缩减和相关变量结构分析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的步骤:1. 数据准备首先,需要将原始数据导入SPSS软件中。
可以通过选择“文件”>“打开”>“数据”,然后选择合适的数据文件进行导入。
确保数据是以矩阵的形式存储,每个变量占据一列,每个观察单位占据一行。
2. 因子分析设置在SPSS软件中,选择“分析”>“数据准备”>“特殊分析”>“因子”。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需要进行因子分析的变量,将它们移动到“因子”框中。
然后,选择所需的因子提取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并指定所需的因子个数。
可以选择默认值,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3. 统计输出完成因子分析设置后,点击“确定”按钮开始分析。
SPSS软件将生成一个因子分析结果报告。
报告中将包含因子载荷矩阵、特征值、解释的方差比例等统计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对变量和因子之间的关系、每个因子的解释能力进行分析。
4. 结果解读对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根据因子载荷的大小来判断变量与因子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载荷绝对值大于0.3的变量与因子之间具有显著关联。
解释的方差比例表示每个因子能够解释变量总方差的比例,一般来说,越大越好。
在解读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因子载荷和解释的方差比例。
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用于数据分类的统计方法。
它根据观测值之间的相似性将数据对象分组到不同的类别中。
spss相关、R型聚类、R型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激活Statistics菜单选Data Reduction的Factor...命令项,弹出Factor Analysis对话框。
在对话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变量X1至X7,点击 钮使之进入Variables框。
点击Descriptives...钮,弹出Factor Analysis:Descriptives对话框,在Statistics 中选Univariate descriptives项要求输出各变量的均数与标准差,在Correlation Matrix栏内选Coefficients项要求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并选KMO and Bartlett’s test ofsphericity项,要求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统计学检验。
点击Continue钮返回FactorAnalysis对话框。
点击Extraction...钮,弹出Factor Analysis:Extraction对话框(图11.4),系统提供如下因子提取方法:图11.4 因子提取方法选择对话框Principal components:主成分分析法;Unweighted least squares:未加权最小平方法;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综合最小平方法;Maximum likelihood:极大似然估计法;Principal axis factoring:主轴因子法;Alpha factoring:α因子法;Image factoring:多元回归法。
本例选用Principal components方法,之后点击Continue钮返回Factor Analysis 对话框。
点击Rotation...钮,弹出Factor Analysis:Rotation对话框(图11.5),系统有5种因子旋转方法可选:图11.5 因子旋转方法选择对话框None:不作因子旋转;Varimax:正交旋转;Equamax:全体旋转,对变量和因子均作旋转;Quartimax:四分旋转,对变量作旋转;Direct Oblimin:斜交旋转。
SAS学习系列34.因子分析
34.因子分析(一)基本原理一、概述因子分析,是用少数起根本作用、相互独立、易于解释通常又是不可观察的因子来概括和描述数据,表达一组相互关联的变量。
通常情况下,这些相关因素并不能直观观测。
因子分析是从研究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简言之,即用少数不可观测的隐变量来解释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或协方差关系。
因子分析的作用是减少变量个数,根据原始变量的信息进行重组,能反映原有变量大部分的信息;原始部分变量之间多存在较显著的相关关系,重组变量(因子变量)之间相互独立;因子变量具有命名解释性,即该变量是对某些原始变量信息的综合和反映。
主成分分析是因子分析的特例。
主成份分析的目标是降维,而因子分析的目标是找出公共因素及特有因素,即公共因子与特殊因子。
因子分析模型在形式上与线性回归模型相似,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回归模型中的自变量是可观测到的,而因子模型中的各公因子是不可观测的隐变量,而且两个模型的参数意义也不相同。
二、原理假设样品检测p 个指标(变量)X 1, …, X p ,得到观测矩阵X ,这p 个指标变量可能受m (m<p )个共同因素f 1,…f m 的影响,再加上其它影响因素。
表示为:用矩阵表示为111p p m m p X A f e ⨯⨯⨯⨯=+其中,共同影响因素f 1,…f m 是均值为0方差为1的随机变量,称为公共因子;A p×m 称为因子载荷矩阵,a ji 是第j 变量在第i 公共因子上的负荷,即X j 在坐标轴f i 上的投影;e i 是变量X i 所特有的因子,均值为0方差为σi 2,称为特殊因子。
各特殊因子之间及特殊因子与公共因子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即COV(e i , e j )=0, COV(e, f )=0. 因子分析就是用f 1,…f m 代替X 1, …, X p , 达到降维的目的。
SPSS案例-因子分析结果聚类
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一、指标选取
由因子分析结果可得,我国城市设施可以由三个方面来综合体现。
因子 1主要解释的是城市用水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命名为保障因子;而因子 2 主要解释的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个指标,命名为环境因子,而因子 3主要解释的是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命名为卫生因子。
以全国3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这三个因子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二、对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三、快速聚类结果
四、得出结论
根据系统聚类法的输出结果,可以看出,第一类城市包括北京与上海,第三类包括黑龙江与内蒙古,其他城市为第二类。
显然,第一类城市设施较好,第二类次之,第三类最差。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是数据分析中常用的统计方法,用于揭示数据中的潜在结构和关系。
本文将介绍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一、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将一组相关变量转换为较少的无关因子,减少数据的维度。
它基于假设,即这些变量背后存在一些共同的潜在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组合来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因子分析的步骤如下:1. 收集数据:收集包含多个变量的数据集。
2. 确定因子数目:根据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经验判断确定因子的数量。
3. 因子提取:使用主成分分析或常见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因子。
4. 因子旋转:将提取到的因子进行旋转,以便更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5. 因子解释:解释每个因子的含义和对变量的贡献。
6. 因子得分计算:计算每个观测值在每个因子上的得分。
因子分析的应用广泛,如心理学、市场研究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它可以用于量表的构建、变量筛选和维度简化等。
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对象分组为具有相似特征的类别或簇。
聚类分析基于样本之间的相似性,旨在发现数据中的结构和关系。
聚类分析的步骤如下:1. 收集数据:收集包含多个样本的数据集。
2. 确定聚类数目:通过观察数据和应用合适的聚类算法,确定聚类的数量。
3. 选择距离度量:选择合适的距离度量方法,如欧氏距离或相关系数。
4. 聚类算法选择:选择适合数据的聚类算法,如层次聚类或 K 均值聚类。
5. 聚类分析:将样本分组到不同的类别或簇中。
6. 结果评估:评估聚类结果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聚类分析的应用广泛,如市场细分、图像分析和基因表达数据分析等。
它可以帮助理解数据的内在结构和找出相似性较高的样本群体。
三、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比较尽管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都是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但它们在目标、应用和结果解释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目标:因子分析旨在找到变量之间的潜在结构和因果关系,以减少数据的维度;聚类分析旨在将样本分组为具有相似特征的类别或簇。
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
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数据降维和分组。
SPSS是一款常用的统计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分析工具和函数,可以方便地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可以将一组相关的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互相独立的综合变量,称为因子。
因子分析可以用于降低数据的维度,提取主要的因素,并分析因素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的步骤:1.打开SPSS软件,并导入要进行因子分析的数据集。
2.菜单栏选择“分析”-“降维”-“因子”。
3.在弹出的因子分析对话框中,选择要进行因子分析的变量,将其添加到“因子”框中。
4.在“提取”选项中,选择提取的因子个数。
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经验进行选择。
5. 在“旋转”选项中,选择旋转方法。
常用的旋转方法有方差最大旋转(Varimax),斜交旋转(Oblique)等。
6.点击“确定”按钮,进行因子分析。
7.SPSS会生成因子载荷矩阵、解释方差表、因子得分等结果。
可以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和解释方差表来解释因子的含义和解释度。
8.根据具体需求和分析目的,可以进行因子得分的计算和因子分组的分析。
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可以将一组样本数据自动分成若干互不相交的群组,称为簇。
聚类分析可以用于数据的分组和群体特征的分析。
以下是使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的步骤:1.打开SPSS软件,并导入要进行聚类分析的数据集。
2.菜单栏选择“分析”-“分类”-“聚类”。
3.在弹出的聚类分析对话框中,选择要进行聚类分析的变量,将其添加到“变量”框中。
可以选择多个变量进行分析。
4.在“距离”选项中,选择计算样本间距离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欧几里得距离、曼哈顿距离等。
5. 在“聚类方法”选项中,选择聚类算法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K均值聚类(K-means)等。
SAS实验_因子分析_聚类分析
实验过程: 1.搜集数据
通过搜索相关数据库,得到 2008 年我国各地区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相关数据,共包括 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设计 8 个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
2.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首先建立数据集,我将数据存在 D:\mydata.txt 中。此处编写 SAS 程序来实现 INPUT 数据。
Step2:加入 cluster 节点,联结,设置相关属性。
Step3:运行 运行结果如下,这个结果本来我看起来十分诡异,31 个地区,分了 31 类,看起来没有起到 任何的聚类效果。 首先,Factor1 和 Factor2 的贡献值都为 0:
其次,画出来的散点图和最终的 stat 结果也如此显示:
注:右上角的制表时间是由于时间跳过程序修改造成的,后同。
3.描述性统计分析
①单变量分析: 首先要对数据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因此先进行单变量分析。 再次我们利用 means 过程计算一些描述性统计量,编写程序如下:
解释:proc 语句指定运行 means 过程,并指出分析的数据集为 expend,maxdec=2 表示计算 的描述统计量保留两位小数, 然后指定要计算的统计量为: 均值、 标准差、 最大值、 最小值、 极差、变异系数、偏度。之后指定要分析的变为量 x, x1-x8。运行结果如下:
解决思路:
为了研究上述问题, 我们应当以近年的各地区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相关数据为数据源, 通 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整体数据进行初步了解; 并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 对各地 区依据消费水平的高低进行分类; 还可以参数检验判断不同地区的农民生活水平是否存在差 异;若引入时序数据,则可进一步进行关联分析,预测某些地区未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本人 会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解释数据结果的实际意义。由于精力有限,此 次实验本人计划主要进行三项数据分析: 1. 描述性分析 2. 基于主成分法的因子分析 3.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用 Cluster 和 Tree 过程进行聚类分析 注:部分内容为参考教材自学,理解可能不甚透彻,若有错误恳请老师指出。
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被应用于各种学术和商业领域。
在统计学中,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是两种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
这两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结构,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
一、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数据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识别数据中的潜在因素。
这些因素通常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但它们对数据分布和相关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子分析的目的是找出这些隐含的因素,并将它们组合成更小的集合,以便更好地解释和理解数据。
因子分析在市场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当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进行评价时,他们可能会考虑多个方面,如价格、质量、信誉等。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将这些多个方面归结为几个因素,如品质、价值等。
用这些因素来衡量产品的综合评价。
在因子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会在数据集中寻找最大的方差,然后将它们组合成不同的因素。
这些因素是适当排序的,第一个因素是方差最大的因素。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数据压缩成更小的集合,同时保留数据的关键信息。
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将数据集合成有意义的组别的方法,它通常用于数据挖掘和市场分析。
聚类分析可以将数据中的相似项归为一类,而将不同项归为不同类。
聚类分析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例如,制造业可以将生产数据集成为相似生产线的组。
在营销领域,聚类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发现相似的客户类型和购买模式。
在聚类分析中,最常见的方法是K-Means算法。
该算法会在数据集中寻找到最优的K个簇心,并将数据分配到最近的簇心中。
这个过程会一直重复,直到满足终止条件。
通过使用K-Means算法,可以将数据划分成多个聚类组,并更容易地理解数据集的组织结构。
三、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联系和区别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都是数据分析领域中常见的方法。
它们的目的都是帮助人们理解和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结构。
但二者还是有所不同。
因子分析主要是通过识别数据中的潜在因素,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组织结构。
sas各过程笔记描述性统计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生存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
第一部分:基本统计方法注:主要讲述过程:means(描述性统计);freq(算频数表);univariate(检验);anova(方差分析);ttest(检验);glm(广义线性回归);npar1way(非参,wilcox)一: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1.01均值+频数表+百分位数+正态检验、茎叶图、箱形图、正态概率图data ex2_1;input x@@;low=2.3;dis=0.3;z=x-mod(x-low,dis);cards;3.964.23 4.42 3.595.12 4.02 4.32 3.72 4.76 4.164.61 4.263.774.20 4.36 3.07 4.89 3.97 4.28 3.64 4.66 4.044.55 4.254.63 3.91 4.41 3.525.03 4.01 4.30 4.19 4.75 4.144.57 4.264.56 3.79 3.89 4.21 4.95 3.98 4.29 3.67 4.69 4.124.56 4.264.66 4.28 3.83 4.205.24 4.02 4.33 3.76 4.81 4.173.96 3.274.61 4.26 3.96 4.23 3.76 4.01 4.29 3.67 3.39 4.124.27 3.614.98 4.24 3.83 4.20 3.71 4.03 4.34 4.69 3.62 4.184.26 4.365.28 4.21 4.42 4.36 3.66 4.02 4.31 4.83 3.59 3.973.964.495.11 4.20 4.36 4.54 3.72 3.97 4.28 4.76 3.21 4.044.56 4.254.92 4.23 4.47 3.605.23 4.02 4.32 4.68 4.76 3.694.61 4.263.894.21 4.36 3.425.01 4.01 4.29 3.68 4.71 4.134.57 4.264.035.46 4.16 3.64 4.16 3.76;/*freq语句,算频数表*/proc freq;tables z;run;proc means data=ex2_1n mean std stderr clm;var x;run;data ex2_1;input x f@@;cards;3.07 23.27 33.47 93.67 143.87 224.07 304.27 214.47 154.67 104.87 65.07 45.27 2;run;proc means;freq f;var x;run;/*把freq f改成weight f就是把f当权重或频数来算,f则在0,1之间*//*计算x的95%的置信区间*/proc univariate data=ex2_1;var x;output out=pctpctlpre=ppctlpts=2.5 97.5;run;proc print data=pct;run;/*正态检验、茎叶图、箱形图、正态概率图*/proc univariate data=ex2_1normalplot;var x;run;/*Extreme Observation显示的值是最小的5个极值和最大的5个极值*/1.02几何均值data ex2_5;input x f@@;y=log10(x);cards;10 420 340 1080 10160 11320 15640 141280 2;proc means noprint;/*调用means过程,不显示结果*/var y;freq f;output out=b/*结果输出到数据集b中*/mean=logmean;/*把数据集b中均数的变量名mean改为logmean*/run;data c;/*新建数据集c*/set b;/*调用数据集b*/g=10**logmean;/*计算变量logmean的反对数,该值就是x的几何均数,将该值赋值给变量g*/ proc print data=c;var g;run;/*这个是计算平通平均数的值*/proc means data=ex2_5;var x;freq f;run;1.03已知均值和方差求置信区间-单样本+单样本与总体/*单样本*/data ex3_2;n=10;mean=166.95;std=3.64;t=tinv(0.975,n-1);pts=t*std/sqrt(n);lclm=mean-pts;uclm=mean+pts;proc print;var lclm uclm;run;/*单样本与总体均值*/data ex3_5;n=36;/*样本量*/s_m=130.83;/*样本均值*/std=25.74;/*样本标准差*/p_m=140;/*总体均值*/df=n-1;/*自由度*/t=(s_m-p_m)/(std/sqrt(n));p=(1-probt(abs(t),df))*2;/*根据t值计算p值*/run;proc print;var t p;run;1.06双样本均值相等检验+两组分开+两组一起算+两组样本量不同/*双样本分开算*/data ex3_4;n1=29;n2=32;m1=20.10;m2=16.89;s1=7.02;s2=8.46;ss1=s1**2*(n1-1);ss2=s2**2*(n2-1);sc2=(ss1+ss2)/(n1+n2-2);se=sqrt(sc2*(1/n1+1/n2));t=tinv(0.975,n1+n2-2);lclm=(m1-m2)-t*se;uclm=(m1-m2)+t*se;proc print;var t se lclm uclm;run;/*双样本相减后再算*//*用MEANS作配对资料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data ex3_6;input x1 x2 @@;d=x1-x2;cards;0.840 0.5800.591 0.5090.674 0.5000.632 0.3160.687 0.3370.978 0.5170.750 0.4540.730 0.5121.200 0.9970.870 0.506;proc means t prt;var d;run;/*用UNIVARIATE过程作配对资料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proc univariate data=ex3_6;var d;run;/*双样本两组样本量不同*/data ex3_7;input x@@;if _n_<21 then c=1;/*当观测数小于21时,变量c的值为1,表示试验组*/else c=2;/*其余变量c的值为2,表示对照组*/cards;-0.70 -5.60 2.00 2.80 0.70 3.50 4.00 5.80 7.10 -0.502.50 -1.60 1.703.00 0.404.50 4.60 2.50 6.00 -1.403.70 6.50 5.00 5.20 0.80 0.20 0.60 3.40 6.60 -1.106.00 3.80 2.00 1.60 2.00 2.20 1.20 3.10 1.70 -2.00;proc ttest;/*调用ttest过程*/var x;/*定义分析变量为x*/class c;/*定义分组变量为c*/run;1.08-1.13anova方差分析过程+一维分组+二维分组+三维分组/*只有一组分组因素*/data ex4_2;input x c @@;cards;3.53 1 2.42 2 2.86 3 0.89 44.59 1 3.36 2 2.28 3 1.06 44.34 1 4.32 2 2.39 3 1.08 42.66 1 2.34 2 2.28 3 1.27 43.59 1 2.68 2 2.48 3 1.63 43.13 1 2.95 2 2.28 3 1.89 43.30 1 2.36 2 3.48 3 1.31 44.04 1 2.56 2 2.42 3 2.51 43.53 1 2.52 2 2.41 3 1.88 43.56 1 2.27 2 2.66 3 1.41 43.85 1 2.98 2 3.29 3 3.19 44.07 1 3.72 2 2.70 3 1.92 41.37 12.65 2 2.66 3 0.94 43.93 1 2.22 2 3.68 3 2.11 42.33 1 2.90 2 2.65 3 2.81 42.98 1 1.98 2 2.66 3 1.98 44.00 1 2.63 2 2.32 3 1.74 43.55 1 2.86 2 2.61 3 2.16 42.64 1 2.93 23.64 3 3.37 42.56 1 2.17 2 2.58 3 2.97 43.50 1 2.72 2 3.65 3 1.69 43.25 1 1.56 2 3.21 3 1.19 42.96 13.11 2 2.23 3 2.17 44.30 1 1.81 2 2.32 3 2.28 43.52 1 1.77 2 2.68 3 1.72 43.93 1 2.80 2 3.04 3 2.47 44.19 1 3.57 2 2.81 3 1.02 42.96 1 2.97 23.02 3 2.52 44.16 1 4.02 2 1.97 3 2.10 42.59 1 2.31 2 1.68 33.71 4;proc anova;/*调用anova过程*/class c;/*定义分组变量为c*/model x=c;/*定义模型,分析g对x的影响*/means c/dunnett;/*用LSD法对多组均数过行两两比较*/means c/hovtest;/*作方差齐性检验,默认levene法,p值大于0.05,则认为是g组方差相等*/run;quit;/*有两组分组因素*/data ex4_4;input x a b@@;cards;0.82 1 10.65 2 10.51 3 10.73 1 20.54 2 20.23 3 20.43 1 30.34 2 30.28 3 30.41 1 40.21 2 40.31 3 40.68 1 50.43 2 50.24 3 5;proc anova;class a b;/*定义分组变量a和b*/model x=a b;/*定义模型,分析a和b对x影响*/means a/snk;/*用SNK法对变量a的多组均数进行两两比较*/run;quit;1.15嵌套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glm过程一级因素+二组因素/*嵌套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data ex11_6;input x a b @@;cards;82 1 184 1 191 1 288 1 285 1 383 1 365 2 461 2 462 2 559 2 556 2 660 2 671 3 767 3 775 3 878 3 885 3 989 3 9;proc glm;/*调用glm过程*/class a b;/*定义分组变量为a和b*/model x=a a(b);/*定义模型,以a为一组因素,b为二级因素*/run;quit;1.17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data ex12_2;input t1 t2 g@@;/*确定变量名称,t1和t2分别为两个时间点的分析变量,g为处理因素变量,b为区组变量*/cards;130 114 1124 110 1136 126 1128 116 1122 102 1118 100 1116 98 1138 122 1126 108 1124 106 1118 124 2132 122 2134 132 2114 96 2118 124 2128 118 2118 116 2132 122 2120 124 2134 128 2;proc glm;/*调用glm过程*/class g;/*定义分组变量g*/model t1 t2=g;/*定义模型,分析g对变量t1和t2的影响*/repeated time 2/*命名重复因子为time,有2个水平*/contrast(1)/*表示以第一时间点为对照点*//summary;/*考察不同时间点与对照时间点比较的结果*/run;quit;data ex12_3;input t0-t4 g@@;cards;120 108 112 120 117 1118 109 115 126 123 1119 112 119 124 118 1121 112 119 126 120 1127 121 127 133 126 1121 120 118 131 137 2122 121 119 129 133 2128 129 126 135 142 2117 115 111 123 131 2118 114 116 123 133 2131 119 118 135 129 3129 128 121 148 132 3123 123 120 143 136 3123 121 116 145 126 3125 124 118 142 130 3;proc glm;class g;model t0-t4=g;repeated time 5/*命名重复因子为time,有2个水平*/contrast(1);run;quit;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2.1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data ex7_1;input r c f@@;/*确定变量名称,r为行变量,c为列变量,f为频数变量*/ cards;1 1 991 2 52 1 752 2 21;proc freq;/*调用freq过程*/weight f;/*定义f为频数变量*/tables r*c/*作r*c的列联表*//chisq/*对列联表作卡方检验*/expected;/*输出每个格的理论频数*/run;2.5阳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二项分布)data ex6_1;do x=6 to 8;/*建立循环,变量x从6到8*/p1=probbnml(0.7,10,x);/*计算二项分布随机变量不大于x的概率*/p2=probbnml(0.7,10,x-1);/*计算二项分布随机变量不大于x-1的概率*/p=p1-p2;*/计算出现x的概率*/output;/*结果输出*/end;proc print;var x p;run;2.6正态分布法计算总体率的可信区间data ex6_3;n=100;x=55;p=x/n;sp=sqrt(p*(1-p)/n);u=probit(0.975);usp=u*sp;lclm=p-usp;uclm=p+usp;proc print;var n p sp lclm uclm;run;2.7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直接法——单侧检验)data ex6_4;d=probbnml(0.55,10,8);p=1-d;proc print;var p;run;2.8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直接法——双侧检验)data ex6_5;p01=probbnml(0.6,10,9);p02=probbnml(0.6,10,8);p0=p01-p02;/*计算出现9的概率*/do i=0to10;/*建立循环,变量i从0到10*/p11=probbnml(0.6,10,i);p12=probbnml(0.6,10,i-1);p1=p11-p12;/*计算出现i的概率*/if i=0then p1=p11; /*定义出现0的概率*/if p1<=p0 then output; /*如果出现i的概率小于出现9的概率,则保留在数据集中*/ end;proc means sum;var p1;run;2.9两个样本率比较的z检验data ex6_7;n1=120;n2=110;x1=36;x2=22;p1=x1/n1;p2=x2/n2;pc=(x1+x2)/(n1+n2);/*计算合并发生率*/sp=sqrt(pc*(1-pc)*(1/n1+1/n2));/*计算两个率相差的标准误差*/u=(p1-p2)/sp;/*计算u值*/p=(1-probnorm(abs(u)))*2;/*计算p值*/format u p 5.4;/*输出格式为小数点后保留4位*/proc print;var pc sp u p;run;2.10.Poisson分布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直接法)data ex6_12;n=120;/*确定样本例数*/pai=0.008; /*确定总体率*/lam=n*pai; /*计算总体均数lamda*/x=4; /*确定实际发生数*/p=1-poisson(lam,x-1);/*计算实际发生数所对应的概率*/proc print;var lam p;run;2.11 Poisson分布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正态近似法)data ex6_12;n=25000;/*样本量*/x=123; /*样本均数*/pi=0.003; /*确定总体率*/lam=n*pi; /*计算总体均数*/u=(x-lam)/sqrt(lam*(1-pi)); /*计算u值*/p=1-probnorm(abs(u)); /*计算u值所对应的p值*/proc print;var lam u p;run;2.14负二项分布的参数估计data ex6_16;input x f@@;cards;0 301 142 83 44 25 06 2;proc univariate;var x;freq f;output out=mv2var=v;run;data k;set mv2;k=mu**2/(v-mu);proc print;var mu k;run;三、非参数统计方法3.2单个样本中位数和总体中位数比较data ex8_2;input x1@@;median=45.30;/*假设中位数为45.30*/d=x1-median; /*计算x1和假设中位数的差值*/cards;44.21 45.30 46.39 49.47 51.05 53.1653.26 54.37 57.16 67.37 71.05 87.37;proc univariate; /*调用univariate过程度*/var d;run;proc means median; /*调用means过程计算x1实际的中位数*/var x1;run;3.3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R对应函数wilcox.test())data ex8_3;input x c @@;/*确定变量名称,x、c分别为分析变量和分组变量(类别多于两类一样的写法)*/2.78 13.23 14.20 14.87 15.12 16.21 17.18 18.05 18.56 19.60 13.23 23.50 24.04 24.15 24.28 24.34 24.47 24.64 24.75 24.82 24.95 25.10 2;proc npar1way wilcoxon;/*调用npar1way过程,进行wilcoxon分析*/var x;/*定义分析变量为x*/class c;/*定义分组变量为c*/run;3.4等级资料的两样本比较data ex8_4;input c g f@@;/*确定变量名称,f为频数,c为分类,g为要分析的变量(分类多种类似)*/ cards;1 1 11 2 81 3 161 4 101 5 42 1 22 2 232 3 112 5 0;proc npar1way wilcoxon;/*调用npar1way过程,进行wilcoxon分析*/freq f;/*确定频数变量为f*/var g;/*定义分析变量g*/class c;/*定义分组变量c*/run;第二部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注:主要讲述过程:reg(回归),corr(相关分析),nlin(对数曲线回归),logistic(逻辑回归),phreg(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cox回归),life test(生存分析),discrim(判别分析),stepdisc(逐步回归),cluster(聚类),varclus(指标聚类),princomp(主成分分析),factor(因子分析),cancorr(典型相关分析)一:回归和相关分析1.1两个变量的直线回归分析data ex9_1;input x y;/*确定变量名称*/cards;13 3.5411 3.019 3.096 2.488 2.5610 3.3612 3.187 2.65;proc reg;/*调用reg过程*/model y=x;/*定义模型,以y为应变量,以x为自变量*//*在model语句后面加上选项,得到一些有用的统计量,常用的有:stb(输出标准化偏回归系数)、p(输出每个观测的实际值、预测值和残差)、cli(输出每个观测预测值均数的双侧95%置信区间)、clm(输出每个观测预测值的双侧95%置信范围)*//*例如:model y=x /stb p cli */plot y*x;/*画出散点图*/run;1.2两个变量的直线相关分析data ex9_5;input x y;cards;43 217.2274 316.1851 231.1158 220.9650 254.7065 293.8454 263.2857 271.7367 263.4669 276.5380 341.1548 261.0038 213.2085 315.1254 252.08;proc corr;/*若要求作spearman相关分析,则可以写成proc corr spearman */ var x y;run;/*得到一个相关系数矩阵*/1.4加权直线加回data ex9_9;input x y;w=1/(x*x); /*设置权重变量w*/cards;0.11 4.000.12 5.100.21 9.500.30 9.000.34 17.200.44 14.000.56 18.900.60 29.400.69 22.100.80 41.50;proc reg;weight w;/*定义权重变量w*/model y=x;/*定义模型,以y为因变量,以x为自变量*/run;1.5两个直线回归系数的比较data ex9_12;input x y c@@;cards;13 3.54 111 3.01 19 3.09 16 2.48 18 2.56 110 3.36 112 3.18 17 2.65 110 3.01 29 2.83 211 2.92 212 3.09 215 3.98 216 3.89 28 2.21 27 2.39 210 2.74 215 3.36 2;proc glm;class c;model y=x c x*c;/*定义模型,分析x、c以及x和c的交互作用对y的影响,即判断两总体直线回归系数是否相同*/run;proc glm;class c;model y=x c;/*上一步已排除协变量的影响,然后再分析两分析变量是否来自同一总体*/run;1.6两个变量的对数曲线回归data ex9_13;input x y;cards;0.005 34.110.050 57.990.500 94.495.000 128.5025.000 169.98;proc nlin;/*调用nlin过程*/parms a=0 b=0; /*定义初始值*/model y=a+b*log10(x); /*定义对数模型,以y为因变以量,x为自变量*/ run;1.7两个变量的指数曲线回归分析data ex9_14;input x y;cards;2 545 507 4510 3714 3519 2526 2031 1634 1838 1345 852 1153 860 465 6;proc nlin;parms a=4 b=0.03;/*定义初始值*/model y=exp(a+b*x);/*定义指数模型,以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run;1.8多元回归data ex15_1;input x1-x4 y@@;/*确定变量名称,x1,x2,x3,x4分别为自变量,y为应变量*/ cards;5.68 1.90 4.53 8.20 11.203.79 1.64 7.32 6.90 8.806.02 3.56 6.95 10.80 12.304.85 1.075.88 8.30 11.604.60 2.32 4.05 7.50 13.406.05 0.64 1.42 13.60 18.304.90 8.50 12.60 8.50 11.107.08 3.00 6.75 11.50 12.103.85 2.11 16.28 7.90 9.604.65 0.63 6.59 7.10 8.404.59 1.97 3.61 8.70 9.304.29 1.97 6.61 7.80 10.607.97 1.93 7.57 9.90 8.406.19 1.18 1.42 6.90 9.606.13 2.06 10.35 10.50 10.905.71 1.78 8.53 8.00 10.106.40 2.40 4.53 10.30 14.806.06 3.67 12.797.10 9.105.09 1.03 2.53 8.90 10.806.13 1.71 5.28 9.90 10.205.78 3.36 2.96 8.00 13.605.43 1.13 4.31 11.30 14.906.50 6.21 3.47 12.30 16.007.98 7.92 3.37 9.80 13.2011.54 10.89 1.20 10.50 20.005.84 0.92 8.616.40 13.303.84 1.20 6.45 9.60 10.40;proc reg;model y=x1-x4;/*也可以写成model y=x1 x2 x3 x4;*/run;1.9逐步回归data ex12_2;input x1-x4 y@@;cards;5.68 1.90 4.53 8.20 11.203.79 1.64 7.32 6.90 8.806.02 3.56 6.95 10.80 12.304.85 1.075.88 8.30 11.604.60 2.32 4.05 7.50 13.406.05 0.64 1.42 13.60 18.304.90 8.50 12.60 8.50 11.107.08 3.00 6.75 11.50 12.103.85 2.11 16.28 7.90 9.604.65 0.63 6.59 7.10 8.404.59 1.97 3.61 8.70 9.304.29 1.97 6.61 7.80 10.607.97 1.93 7.57 9.90 8.406.19 1.18 1.42 6.90 9.606.13 2.06 10.35 10.50 10.905.71 1.78 8.53 8.00 10.106.40 2.40 4.53 10.30 14.806.06 3.67 12.797.10 9.105.09 1.03 2.53 8.90 10.806.13 1.71 5.28 9.90 10.205.78 3.36 2.96 8.00 13.605.43 1.13 4.31 11.30 14.906.50 6.21 3.47 12.30 16.007.98 7.92 3.37 9.80 13.2011.54 10.89 1.20 10.50 20.005.84 0.92 8.616.40 13.303.84 1.20 6.45 9.60 10.40;proc reg;model y=x1-x4/selection=stepwise/*定义模型,以y因变量,x1-x4为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sle=0.10/*定义入先变量的界值*/sls=0.10;/*定义剔除变量的界值*/run;三:logistic回归3.1 两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data ex16_1;input y x1 x2 f@@;/*确定变量名称,y为发病情况,x1为吸烟情况,x2为饮酒情况,f为发生频数*/cards;1 0 0 631 0 1 631 1 0 441 1 1 2650 0 0 1360 0 1 1070 1 0 570 1 1 151;proc logistic;/*调用logistic过程*/freq f;/*定义频数变量f*/model y=x1 x2;/*定义模型,以y为因变量,x1和x2为自变量*/run;3.2 1:M配对资料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data ex16_3;input i y x1-x6 @@;/*确定变量名称,i为区组变量,y为病人情况,1为病例,0为对照,x1-x6为危险因素*/t=2-y;/*定义时间变量*/cards;1 1 3 5 1 1 1 01 0 1 1 1 3 3 01 0 1 1 1 3 3 02 1 13 1 1 3 02 0 1 1 13 2 02 0 1 2 13 2 03 1 14 1 3 2 03 0 1 5 1 3 2 03 0 14 1 3 2 04 1 1 4 1 2 1 14 0 2 1 1 3 2 05 1 2 4 2 3 2 0 5 0 1 2 1 3 3 05 0 2 3 1 3 2 06 1 1 3 1 3 2 1 6 0 1 2 1 3 2 06 0 1 3 2 3 3 07 1 2 1 1 3 2 1 7 0 1 1 1 3 3 07 0 1 1 1 3 3 08 1 1 2 3 2 2 0 8 0 1 5 1 3 2 08 0 1 2 1 3 1 09 1 3 4 3 3 2 0 9 0 1 1 1 3 3 09 0 1 4 1 3 1 010 1 1 4 1 3 3 1 10 0 1 4 1 3 3 010 0 1 2 1 3 1 011 1 3 4 1 3 2 0 11 0 3 4 1 3 1 011 0 1 5 1 3 1 012 1 1 4 3 3 3 0 12 0 1 5 1 3 2 012 0 1 5 1 3 3 013 1 1 4 1 3 2 0 13 0 1 1 1 3 1 013 0 1 1 1 3 2 014 1 1 3 1 3 2 1 14 0 1 1 1 3 1 014 0 1 2 1 3 3 015 1 1 4 1 3 2 0 15 0 1 5 1 3 3 015 0 1 5 1 3 3 016 1 1 4 2 3 1 0 16 0 2 1 1 3 3 016 0 1 1 3 3 2 017 1 2 3 1 3 2 0 17 0 1 1 2 3 2 017 0 1 2 1 3 2 018 1 1 4 1 3 2 0 18 0 1 1 1 2 1 0 18 0 1 2 1 3 2 019 0 1 1 1 2 1 019 0 2 2 2 3 1 020 1 1 4 2 3 2 120 0 1 5 1 3 3 020 0 1 4 1 3 2 021 1 1 5 1 2 1 021 0 1 4 1 3 2 021 0 1 2 1 3 2 122 1 1 2 2 3 1 022 0 1 2 1 3 2 022 0 1 1 1 3 3 023 1 1 3 1 2 2 023 0 1 1 1 3 1 123 0 1 1 2 3 2 124 1 1 2 2 3 2 124 0 1 1 1 3 2 024 0 1 1 2 3 2 025 1 1 4 1 1 1 125 0 1 1 1 3 2 025 0 1 1 1 3 3 0;proc phreg;/*调用phreg过程*/model t*y(0)=x1-x6/*定义模型,以t为时间变量,y为截尾变量,x1-x6为自变量*//selection=stepwise/*选择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变量*/sle=0.1sls=0.1/*入选和剔除的界值均为0.1*/ties=discrete;/*用离散logistic模型替代比例危险模型*/strata i;/*定义区组变量*/run;2.3 应变量为多分类资料的logistic回归data ex16_5;input x1 x2 y f;/*x1是两个社区,x2是性别,Y是获取健康知识途径(传统大众媒介=1,网络=2,社区宣传=3,f为频数)*/cards;0 0 1 200 0 2 350 0 3 260 1 1 100 1 2 270 1 3 571 0 1 421 02 171 1 1 161 12 121 1 3 26;proc logistic;freq f;/*定义频数变量为f*/model y(ref='3')/*定义模型,以y为因变量,ref语句指时参照的类别为“社区宣传”,最后得到结果均为与“社区宣传”相对应*/=x1 x2/*定义x1和x2为自变量*//link=glogit;/*指定多分类应变量回归模型*/run;四:生存分析4.1乘积极限法估计生存率,例17-2甲、乙两种手术方法的生存率估计data ex17_2;input t d@@;/*确定变量名称,t为时间变量,d为截尾变量*/cards;1 13 15 15 15 16 16 16 17 18 110 110 114 017 119 020 022 026 034 134 044 159 1;proc lifetest;/*调用lifetest过程*/time t*d(0);/*定义模型,以t为时间变量,d为截尾变量,变量值为0表示截尾数据*/ run;4.2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data ex17_3;input t d f@@;cards;0 0 00 1 4561 0 391 1 2262 0 222 1 1523 0 233 1 1714 0 244 1 1355 0 1075 1 1256 0 1336 1 837 0 1027 1 748 0 688 1 519 0 649 1 4210 0 4510 1 4311 0 5311 1 3412 0 3312 1 1813 0 2714 0 3314 1 615 0 2015 1 0;proc lifetest method=life/*调用lifetest过程,指定用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 width=1;/*表示每间隔1估计生存率*/freq f;/*表示以f为频数变量*/time t*d(0);/*定义模型,以t为时间变量,d为截尾变量,变量值为0表示截尾数据*/ run;4.3生存曲线比较的log-rank检验及制作生存曲线data ex17_4;input t d g @@;cards;1 1 13 1 15 1 15 1 15 1 16 1 16 1 16 1 17 1 18 1 110 1 110 1 114 0 117 1 119 0 120 0 122 0 126 0 131 0 134 1 134 0 144 1 159 1 11 1 21 1 22 1 23 1 23 1 24 1 24 1 24 1 26 1 26 1 28 1 29 1 29 1 210 1 211 1 212 1 213 1 215 1 217 1 218 1 2;proc lifetest plot=(s);/*调用lifetest过程并做生存曲线图*/ time t*d(0);strata g;/*定义变量g为分组变量*/run;4.4.cox回归分析data ex17_5;input x1-x6 t y @@;cards;54 0 0 1 1 0 52 057 0 1 0 0 0 51 058 0 0 0 1 1 35 143 1 1 1 1 0 103 048 0 1 0 0 0 7 140 0 1 0 0 0 60 044 0 1 0 0 0 58 036 0 0 0 1 1 29 139 1 1 1 0 1 70 042 0 1 0 0 1 67 042 0 1 0 0 0 66 042 1 0 1 1 0 87 051 1 1 1 0 0 85 049 1 1 1 0 1 76 0 52 1 1 1 0 1 74 0 48 1 1 1 0 0 63 0 54 1 0 1 1 1 101 0 38 0 1 0 0 0 100 0 40 1 1 1 0 1 66 1 38 0 0 0 1 0 93 0 19 0 0 0 1 0 24 1 67 1 0 1 1 0 93 0 37 0 0 1 1 0 90 0 43 1 0 0 1 0 15 149 0 0 0 1 0 3 150 1 1 1 1 1 87 0 53 1 1 1 0 0 120 0 32 1 1 1 0 0 120 0 46 0 1 0 0 1 120 043 1 0 1 1 0 120 044 1 0 1 1 0 120 0 62 0 0 0 1 0 120 0 40 1 1 1 0 1 40 1 50 1 0 0 1 0 26 1 33 1 1 0 0 0 120 0 57 1 1 1 0 0 120 0 48 1 0 0 1 0 120 0 28 0 0 0 1 0 3 1 54 1 0 1 1 0 120 1 35 0 1 0 1 1 7 1 47 0 0 0 1 0 18 1 49 1 0 1 1 0 120 0 43 0 1 0 0 0 120 0 48 1 1 0 0 0 15 1 44 0 0 0 1 0 4 1 60 1 1 1 0 0 120 0 40 0 0 0 1 0 16 1 32 0 1 0 0 1 24 1 44 0 0 0 1 1 19 1 48 1 0 0 1 0 120 0 72 0 1 0 1 0 24 1 42 0 0 0 1 0 2 1 63 1 0 1 1 0 120 0 55 0 1 1 0 0 12 1 39 0 0 0 1 0 5 1 44 0 0 0 1 0 120 074 0 0 0 1 1 7 161 0 1 0 1 0 40 145 1 0 1 1 0 108 038 0 1 0 0 0 24 162 0 0 0 1 0 16 1;proc phreg;model t*y(1)=x1-x6/*定义模型,以t为时间变量,y为截尾变量,变量值1表示截尾数据,x1-x6为危险因素*//selection=stepwisesle=0.05sls=0.05;run;五:判别和聚类分析5.1判别分析data ex18_4;input x1-x4 g; /*确定变量名称,x1-x4为用于进行判别分析的指标,g为分组变量*/ cards;6.0 -11.5 19 90 1-11.0 -18.5 25 -36 390.2 -17.0 17 3 2-4.0 -15.0 13 54 10.0 -14.0 20 35 20.5 -11.5 19 37 3-10.0 -19.0 21 -42 30.0 -23.0 5 -35 120.0 -22.0 8 -20 3-100.0 -21.4 7 -15 1-100.0 -21.5 15 -40 213.0 -17.2 18 2 2-5.0 -18.5 15 18 110.0 -18.0 14 50 1-8.0 -14.0 16 56 10.6 -13.0 26 21 3-40.0 -20.0 22 -50 3;proc discrim;class g;/*定义分组变量为g*/var x1-x4;/*定义用于分析的指标变量为x1-x4*/run;(结果横向是真实值,竖向的预测值)5.2逐步判别分析data ex18_5;input x1-x4 g;cards;6.0 -11.5 19 90 1-11.0 -18.5 25 -36 390.2 -17.0 17 3 2-4.0 -15.0 13 54 10.0 -14.0 20 35 20.5 -11.5 19 37 3-10.0 -19.0 21 -42 30.0 -23.0 5 -35 120.0 -22.0 8 -20 3-100.0 -21.4 7 -15 1-100.0 -21.5 15 -40 213.0 -17.2 18 2 2-5.0 -18.5 15 18 110.0 -18.0 14 50 1-8.0 -14.0 16 56 10.6 -13.0 26 21 3-40.0 -20.0 22 -50 3;proc stepdisc /*调用stepdisc过程*/slentry=0.2/*确定入选标准为0.2*/slstay=0.3;/*确定剔除标准为0.3*/class g;/*定义分组变量为g*/var x1-x4;/*定义用于分析的指标变量为x1-x4*/run;(筛选出变量后,调用discrim过程对筛选出的变量作判别分析,即先做5.2再做5.1)5.3作样品聚类和指标聚类data ex19_3;input x1-x9;cards;46 25 5 2138 1.68 0.35 8.11 4 4 35 12 20 3510 2.76 1.43 6.84 3 3 52 25 20 2784 2.19 0.54 4.11 3 3 32 7 20 2451 1.93 0.47 11.45 9 6 38 22 0 3247 2.56 0.80 11.68 5 5 51 31 30 3710 2.92 0.37 11.60 2 2 40 9 10 3194 2.51 0.40 11.40 5 5 34 17 20 4658 3.67 0.46 11.35 3 3 50 29 0 5019 3.95 0.47 13.45 10 8 42 20 20 7482 5.89 0.12 13.11 0 0 57 30 15 3800 2.99 0.19 10.76 2 236 15 20 2478 1.95 0.25 10.00 0 037 12 0 3827 3.01 0.82 10.50 4 4 52 32 0 2984 2.35 0.16 11.15 3 3 52 32 10 3749 2.95 0.72 11.45 11 10 42 27 30 4941 3.89 0.73 13.80 7 6 44 27 20 3948 3.11 0.33 13.65 16 14 40 21 5 3360 2.64 0.37 11.40 0 0 38 21 5 2936 2.31 0.69 11.40 1 1 44 27 20 6851 5.39 0.99 12.28 7 6 43 27 0 3926 3.09 0.47 11.95 0 0 26 10 3 4381 3.45 0.52 11.80 7 5 37 18 20 7142 5.62 0.85 11.81 5 5 28 9 20 2612 2.06 0.37 11.65 1 1 25 9 30 2638 2.08 0.78 12.25 1 1 34 14 20 4322 3.40 0.41 15.00 5 5 50 32 20 2862 2.25 0.69 8.80 2 2;proc cluster/*调用cluster过程*/method=average;/*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var x1-x9;/*定义用于分析的指标变量x1-x9*/run;proc treegraphics haxis=axis1 horizontal;/*调用tree过程输出聚类图,并将图横向输出*/ run;/*对各个指标聚类,即对9个变量聚类*/proc varclus;/*调用varclus过程*/var x1-x9;/*定义用于分析的指标变量x1-x9*/run;六、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6.1主成分分析data ex20_1;input x1-x6;cards;92 77 80 95 99 12697 75 77 80 95 12595 80 70 78 89 12075 75 73 88 98 11092 68 72 79 88 11390 85 80 70 78 10372 93 75 77 80 10088 70 76 72 81 10264 70 69 85 93 10570 73 70 87 84 10078 69 75 73 89 9778 72 71 68 75 9675 64 63 76 73 9284 66 77 55 65 7670 64 51 60 67 8858 72 75 62 52 7582 73 40 50 48 6145 65 42 47 43 60;proc princomp;/*调用princomp过程,对6个变量做主成分分析,结果包括主成分累积贡献率,特征向量矩阵*/run;6.2因子分析data ex20_2;input x1-x9;cards;4.34 389 99.06 1.23 25.46 93.15 3.56 97.51 61.663.45 271 88.28 0.85 23.55 94.31 2.44 97.94 73.334.38 385 103.97 1.21 26.54 92.53 4.02 98.484.18 377 99.48 1.19 26.89 93.86 2.92 99.41 63.164.32 378 102.01 1.19 27.63 93.18 1.99 99.71 80.004.13 349 97.55 1.10 27.34 90.63 4.38 99.03 63.164.57 361 91.66 1.14 24.89 90.60 2.73 99.69 73.534.31 209 62.18 0.52 31.74 91.67 3.65 99.48 61.114.06 425 83.27 0.93 26.56 93.81 3.09 99.48 70.734.43 458 92.39 0.95 24.26 91.12 4.21 99.76 79.074.13 496 95.43 1.03 28.75 93.43 3.50 99.10 80.494.10 514 92.99 1.07 26.31 93.24 4.22 100.00 78.954.11 490 80.90 0.97 26.90 93.68 4.97 99.77 80.533.53 344 79.66 0.68 31.87 94.77 3.59 100.00 81.974.16 508 90.98 1.01 29.43 95.75 2.77 98.72 62.864.17 545 92.98 1.08 26.92 94.89 3.14 99.41 82.354.16 507 95.10 1.01 25.82 94.41 2.80 99.35 60.614.86 540 93.17 1.07 27.59 93.47 2.77 99.80 70.215.06 552 84.38 1.10 27.56 95.15 3.10 98.63 69.234.03 453 72.69 0.90 26.03 91.94 4.50 99.05 60.424.15 529 86.53 1.05 22.40 91.52 3.84 98.58 68.423.94 515 91.01 1.02 25.44 94.88 2.56 99.36 73.914.12 552 89.14 1.10 25.70 92.65 3.87 95.52 66.674.42 597 90.18 1.18 26.94 93.03 3.76 99.28 73.813.05 437 78.81 0.87 23.05 94.46 4.03 96.223.94 477 87.34 0.95 26.78 91.784.57 94.28 87.344.14 638 88.57 1.27 26.53 95.16 1.67 94.50 91.673.87 583 89.82 1.16 22.66 93.43 3.55 94.49 89.074.08 552 90.19 1.10 22.53 90.36 3.47 97.88 87.144.14 551 90.81 1.09 23.06 91.65 2.47 97.72 87.134.04 574 81.36 1.14 26.65 93.74 1.61 98.20 93.023.93 515 76.87 1.02 23.88 93.82 3.09 95.46 88.373.90 555 80.58 1.10 23.08 94.38 2.06 96.82 91.793.62 554 87.21 1.10 22.50 92.43 3.22 97.16 87.773.75 586 90.31 1.12 23.73 92.47 2.07 97.74 93.893.77 627 86.47 1.24 23.22 91.17 3.40 98.98 89.80;proc factor/*调用factor过程*/n=4;/*确定因子数为4,如果不写就默认为3*/run;proc factorn=4rotate=quartimax;/*因子旋转的方法为四次方最大正交旋转*/run;七、典型相关分析data ex21_1;input x1-x4 y1-y4;cards;1210 120.1 23.8 61.0 10.2 66.3 2.01 2.731210 120.7 23.4 59.8 11.3 67.6 1.92 2.711040 121.2 22.9 59.0 10.1 66.5 1.92 2.601620 121.5 24.6 59.5 9.5 67.8 1.95 2.641690 122.5 24.4 60.7 11.0 69.2 2.08 2.641150 122.7 27.2 64.5 10.5 69.1 2.19 2.841460 123.3 24.9 58.4 10.5 69.0 2.01 2.72 1190 123.4 21.8 59.0 10.6 67.4 1.90 2.71 1840 123.9 23.5 60.2 9.6 67.1 2.00 2.84 1250 124.5 25.2 63.0 11.2 67.8 2.05 2.78 1480 124.8 22.3 58.1 10.7 67.9 2.05 2.73 1310 124.9 22.0 58.0 10.5 67.8 1.98 2.68 1660 125.3 24.7 60.0 10.8 69.3 1.95 2.80 1580 125.6 22.8 59.0 9.4 69.1 2.00 2.65 1460 125.8 25.7 61.0 10.2 69.6 1.95 2.70 1240 126.0 30.2 68.0 9.2 67.1 2.14 2.88 1100 126.2 25.2 60.5 9.8 68.4 1.98 2.72 1250 126.8 23.6 58.5 10.2 67.5 1.94 2.74 1270 127.1 23.0 57.7 10.8 69.8 1.90 2.78 1300 127.6 24.3 59.0 10.3 67.9 1.93 2.84 1350 127.7 24.1 60.0 11.0 69.7 2.03 2.77 1250 128.3 21.6 55.5 10.4 68.5 1.83 2.70 1720 128.5 27.1 62.0 11.4 71.2 2.03 2.75 1480 128.5 22.6 57.4 10.0 67.3 2.04 2.83 1380 129.4 24.9 60.5 11.5 69.8 2.04 2.76 1170 129.0 26.7 63.7 9.6 67.4 2.13 2.98 1640 129.8 26.1 62.0 9.8 71.0 2.00 2.84 1640 131.6 28.7 62.8 9.7 70.7 1.89 2.89 1150 130.2 25.0 58.6 10.5 71.8 1.96 2.78 1430 130.5 26.1 60.7 10.8 68.6 2.05 2.77 1150 130.6 23.4 54.4 11.8 69.2 1.96 2.78 1150 131.4 25.5 63.2 10.2 70.4 2.05 2.84 1320 131.6 25.6 58.9 10.9 70.2 2.06 2.86 1360 131.7 27.4 62.0 10.9 73.5 1.99 2.70 1460 132.0 26.3 61.5 11.1 71.2 2.17 2.13 1380 132.2 25.7 61.4 10.1 70.1 1.96 2.83 1300 132.5 24.5 57.0 10.8 71.8 2.02 2.84 1220 132.7 27.0 61.3 10.1 72.2 2.08 2.80 1320 132.9 25.2 60.5 11.2 73.1 2.01 2.73 1910 133.1 30.1 67.0 9.0 87.1 2.15 2.97 1800 133.5 26.5 62.5 9.8 71.7 2.07 2.82 1560 133.6 24.8 58.5 10.3 72.2 1.93 2.79 1840 134.0 26.0 60.5 10.4 73.0 1.98 2.74 1470 134.3 28.2 62.0 11.3 87.2 2.66 4.03 1590 134.4 25.5 60.7 9.6 69.9 1.99 2.81 1430 134.1 26.6 63.0 11.2 72.2 2.06 2.90 1760 134.6 32.5 66.0 9.9 87.4 2.61 2.98 1470 135.3 27.9 61.8 10.1 73.3 2.20 2.78 1580 135.6 28.1 65.8 9.8 73.1 2.05 2.891840 137.1 27.6 62.8 9.5 72.4 2.11 2.91 1810 137.4 28.3 62.5 9.4 74.2 2.06 3.00 1850 138.1 29.5 62.4 9.7 72.3 2.12 4.02 2120 140.0 34.9 68.8 9.5 87.9 2.74 4.15 1760 140.7 32.0 64.4 10.2 74.0 2.17 4.05 1800 141.0 32.5 63.8 9.5 88.2 2.65 4.08 1260 141.7 29.1 65.0 9.7 88.2 2.68 2.90 1860 142.4 19.3 70.0 10.1 89.6 2.71 4.06 1800 144.7 27.0 58.3 10.8 74.8 2.10 2.82 1470 136.8 26.3 61.4 10.0 72.2 2.07 2.93 1260 121.1 22.9 59.0 10.6 66.3 2.05 2.76 1570 132.7 25.3 58.6 11.5 73.6 2.16 2.78 1290 125.0 25.7 60.5 10.1 68.8 2.00 2.69 1580 133.2 27.3 60.7 9.6 71.7 2.11 2.85 1690 132.8 28.6 64.7 9.6 72.9 2.19 4.08 1670 131.6 25.4 59.7 10.6 69.8 2.14 2.76 1300 133.1 25.9 58.0 10.1 69.7 2.12 2.83 1610 134.0 25.8 59.6 9.4 70.8 2.10 2.88 1580 134.3 26.3 61.2 10.2 72.2 2.14 2.84 1570 129.1 27.7 62.2 11.1 72.9 2.09 2.93 1660 140.1 32.1 67.0 9.3 87.1 2.15 4.03 1040 132.6 27.9 62.0 10.3 72.5 2.08 2.81 1290 128.3 23.6 58.5 9.3 69.0 1.97 2.76 1980 145.8 34.5 68.0 9.8 89.7 2.68 4.25 1210 133.3 25.6 61.5 9.9 71.0 2.11 2.82 1300 134.3 25.6 61.0 10.5 73.2 2.02 2.83 1310 138.1 27.8 61.2 9.9 73.5 2.09 2.78 1590 135.6 25.9 59.6 9.6 72.8 2.10 2.91 1270 128.3 24.1 58.5 10.3 69.2 1.92 2.77 1310 129.7 24.7 61.7 10.1 69.4 2.03 2.80 2280 143.6 37.6 70.0 9.7 88.8 2.17 4.18 1580 136.6 32.3 67.2 10.3 87.1 2.66 4.04 2370 147.4 38.8 73.0 10.8 90.7 2.82 4.38 ;proc cancorr;/*调用cancorr过程*/var x1-x4;/*定义一组变组变量*/with y1-y3;/*定义另一组变量*/run;。
聚类分析、对应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spss操作入门
软件操作
Scores为计算因子的方法
Save as variables:将因子得分保存在 SPSS变量中,method表示计算因子得分的 方法,Regression—回归法 Display factor score coefficient matix: 输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采用聚类方法:系统聚类 K均值聚类
3
系统聚类
参与系统聚类的变量选到Variables(s)中 字符型变量作为标记变量选到Lable Cases by中 Cluster中确定聚类类型,是Q型聚类还是R型聚类
Agglomeration schedule:输出聚类过程表 Proximity matrix:输出个体之间的距离矩阵 Cluster Membership 中 None 表示不输出样本 所属类,Single solution表示当分成n类时各样 本所属类,Range of solutions表示当分成m-n 4 类时各样本属性所属类
基本思想:根据所研究的样本或变量在观测数据上表现的不 同亲疏程度,采用不同的聚类方法将亲疏程度较大的样本/ 变量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些亲疏程度较大的样本/变量聚 合为一类,直到把所有的样本/变量都聚合完毕,形成一个 由小到大的分类系统 。
聚类方法不同: 聚类对象不同时的聚类类型: 亲疏程度的判定 hierarchical cluster),聚类过程是按 系统聚类:又称为层次聚类( 样本之间的聚类:即Q型聚类分析,常用距离来测度样本之间的亲疏程 照一定层次进行的; 距离:将每一个样本看作p维空间的一个点,并用某种度量测量点与点 度; 之间的距离,距离较近的归为一类,距离较远的点应属于不同的类; 均值聚类( K-means Cluster ); K 变量之间的聚类:即 R型聚类分析,常用相似系数来测度变量之间的亲 相似系数:性质越接近的变量或样本,它们的相似系数越接近于1或一l, 疏程度; 而彼此无关的变量或样本它们的相似系数则越接近于0,相似的为一类,不 相似的为不同类;
sas与聚类分析
1聚类分析介绍1.1基本概念聚类就是一种寻找数据之间一种内在结构的技术。
聚类把全体数据实例组织成一些相似组,而这些相似组被称作聚类。
处于相同聚类中的数据实例彼此相同,处于不同聚类中的实例彼此不同。
聚类技术通常又被称为无监督学习,因为与监督学习不同,在聚类中那些表示数据类别的分类或者分组信息是没有的。
通过上述表述,我们可以把聚类定义为将数据集中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数据成员进行分类组织的过程。
因此,聚类就是一些数据实例的集合,这个集合中的元素彼此相似,但是它们都与其他聚类中的元素不同。
在聚类的相关文献中,一个数据实例有时又被称为对象,因为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对象可以用数据实例来描述。
同时,它有时也被称作数据点(Data Point),因为我们可以用维空间的一个点来表示数据实例,其中表示数据的属性个数。
下图显示了一个二维数据集聚类过程,从该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数据聚类过程。
虽然通过目测可以十分清晰地发现隐藏在二维或者三维的数据集中的聚类,但是随着数据集维数的不断增加,就很难通过目测来观察甚至是不可能。
1.2算法概述目前在存在大量的聚类算法,算法的选择取决于数据的类型、聚类的目的和具体应用。
大体上,主要的聚类算法分为几大类。
聚类算法的目的是将数据对象自动的归入到相应的有意义的聚类中。
追求较高的类内相似度和较低的类间相似度是聚类算法的指导原则。
一个聚类算法的优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1)可伸缩性:好的聚类算法可以处理包含大到几百万个对象的数据集;(2)处理不同类型属性的能力:许多算法是针对基于区间的数值属性而设计的,但是有些应用需要针对其它数据类型(如符号类型、二值类型等)进行处理;(3)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一个聚类可能是任意形状的,聚类算法不能局限于规则形状的聚类;(4)输入参数的最小化:要求用户输入重要的参数不仅加重了用户的负担,也使聚类的质量难以控制;(5)对输入顺序的不敏感:不能因为有不同的数据提交顺序而使聚类的结果不同;(6)高维性:一个数据集可能包含若干维或属性,一个好的聚类算法不能仅局限于处理二维或三维数据,而需要在高维空间中发现有意义的聚类;(7)基于约束的聚类:在实际应用中要考虑很多约束条件,设计能够满足特定约束条件且具有较好聚类质量的算法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8)可解释性:聚类的结果应该是可理解的、可解释的,以及可用的。
数据分析方法 sas
数据分析方法sas
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它是一套软件系统,利用统计分析和数据管理等技术,对大规模复杂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
以下是SAS的一些常见数据分析方法:
1. 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各种统计指标(如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分布。
2. 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和转换,包括处理缺失值、异常值和重复值,变量的标准化或归一化等。
3. 假设检验:通过对比实际数据和理论假设,判断某个因素对数据的显著影响,例如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
4. 方差分析(ANOVA):用于分析多个因素对数据之间差异的影响,并判断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5. 回归分析: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预测因变量的值。
6. 聚类分析:将数据按照相似性进行分组,发现其中的内在结构和模式。
7. 因子分析:将大量的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因子),以揭示变量背后的潜在变量结构。
8. 决策树:通过构建分类或回归树,对数据进行分组或预测。
9. 关联规则分析:通过挖掘大量事务数据中的频繁项集,找出项集之间的关联关系,用于市场篮子分析、交叉销售等。
以上只是SAS的一部分数据分析方法,SAS还包括更多的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
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一、方法原理1.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指标中选择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指标的一种降维的多元统计方法。
我们在多元分析中处理的是多指标的问题,观察指标的增加是为了使研究过程趋于完整,但由于指标太多,使得分析的复杂性增加;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指标间经常具备一定的相关性,使得观测数据所放映的信息有重叠,故人们希望用较少的指标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但依然能放映原有的全部信息,于是就产生了因子分析方法。
2.聚类分析(ClusterAnlysis)聚类分析是根据事物本身特性来研究个体分类的统计方法,是按照物以类聚的原则来研究的事物分类。
3.市场细分方法的流程图二、实证分析已调查35个城市的总人口、生产总值、消费总额、人均年工资、年度储蓄总额、年度财政总收入等数据,试对上述城市进行分类研究。
1.因子分析:·选用Analyze→DataReduction→Factor……·引入因子分析的6个变量(总人口、生产总值、消费总额、人均年工资、年度总储蓄额、年度财政总收入)·提取公因子的方法(Method):主成分分析法·提取(Extract)可选: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旋转(Rotation)的方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因子得分(FactorScores):作为新变量存入表 1 方差解释表(Total Variance Explained)表 2 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Rotated Component Matrix)2.聚类分析:·选用Analyze→Classify→K-MeansCluster……·引入聚类分析的2个变量(即上面的2个公因子)·聚类的数目(NumberofClusters):3类·聚类方法(Method):仅分类·储存新变量(SaveNewVariables):聚类成员表 3 各类数量分布表(Number of Cases in each Cluster)3.均值多重比较:·选用Analyze→CompareMeans→One-WayANOVA……·将2个因子移入因变量,3个类移入“Factor”·多重比较方法(MultipleComparisons):邓肯法Duncan 表 4 3个类对于因子1的重视程度比较表 5 3个类对于因子2的重视程度比较4.综合。
SAS学习系列35.聚类分析
35.聚类分析(一)概述聚类分析,相当于“物以类聚”,用于对事物的类别面貌尚不清楚,甚至在事前连总共有几类都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分类。
而判别分析,必须事先知道各种判别的类型和数目,并且要有一批来自各判别类型的样本,才能建立判别函数来对未知属性的样本进行判别和归类。
聚类分析是把分类对象按一定规则分成组或类,这些组或类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根据数据特征而定的。
在同类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倾向于彼此相似,而在不同类里的这些对象倾向于不相似。
根据这种相似性的不同定义,聚类分析也有不同的方法。
聚类分析分为:对样品的聚类,对变量的聚类。
样品聚类:其统计指标是类与类之间距离,把每一个样品看成空间中的一个点,用某种原则规定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将距离近的点聚合成一类,距离远的点聚合成另一类。
变量聚类:其统计指标是相似系数,将比较相似的变量归为一类,而把不怎么相似的变量归为另一类,用它可以把变量的亲疏尖系直观地表示出来。
二)原理一、距离和相似系数设有n组样品,每组样品有p个变量的数据如下:例如,Xj到Xj的闵科夫斯基距离定义为:IJ p 9q%=区I Xk- Xjkf ,<k A丿q=2时为欧几里得距离;还有马氏距离:dij=(Xj・XjFS」(Xj-Xj)其中,Xj=(Xii,…,Xjp),S」为n个样品的px p的协方差矩阵的逆矩阵。
注:马氏距离考虑了观测变量之间的相矢性和变异性(不再受各指标量纲的影响)。
距离选择的基本原则:(1) 要考虑所选择的距离公式在实际应用中有明确的意义。
如欧氏距离就有非常明确的空间距离概念。
马氏距离有消除量纲影响的作(2) 要综合考虑对样本观测数据的预处理和将要采用的聚类分析方法。
如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已经对变量作了标准化处理,则通常就可米用欧氏距离。
(3) 应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不同做出具体分折。
实际中,聚类分析前不妨试探性地多选择几个距离公式分别进行聚类,然后对聚类分析的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最合适的距离测度方法。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差异与联系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差异与联系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是两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它们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尽管它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目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也存在一些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一组相关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潜在因子,从而简化数据分析过程。
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观测变量背后的基本因素。
在因子分析中,我们首先需要确定因子的数量,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或最大似然估计等方法,计算出每个观测变量与每个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
这些相关系数可以用来解释观测变量之间的共同变异,并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结构和特征。
因子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可以使用因子分析来研究人格特征的结构和相关性;在市场调研中,我们可以使用因子分析来理解消费者偏好和产品特征之间的关系。
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用于将相似对象分组的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集中的观测对象划分为若干个互不重叠的群组,使得同一群组内的对象之间相似度较高,而不同群组之间的相似度较低。
在聚类分析中,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距离度量方法和聚类算法。
常见的距离度量方法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和余弦相似度等;常见的聚类算法包括层次聚类、K均值聚类和密度聚类等。
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将数据集中的观测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群组,并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结构和模式。
聚类分析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市场分析中,我们可以使用聚类分析来识别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和他们的购买行为;在生物学研究中,我们可以使用聚类分析来研究基因表达模式和蛋白质结构等。
三、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联系虽然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但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都是用于数据降维和数据理解的方法。
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将多个相关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潜在因子,从而简化数据结构;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将相似对象划分为若干个群组,从而减少数据的复杂性。
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以及他们各自的优缺点。
主成分分析就是将多项指标转化为少数几项综合指标,用综合指标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 协方差结构。
综合指标即为主成分。
所得出的少数几个主成分,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不相关。
因子分析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原始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变量,以及如何使因子变量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是依据实验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定性或定量的特征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以了解数据集的内在结构,并且对每一个数据集进行描述的过程。
其主要依据是聚到同一个数据集中的样本应该彼此相似,而属于不同组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
三种分析方法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本文力图将三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并举例说明三者在实际应用中的联系,以期为更好地利用这些高级统计方法为研究所用有所裨益。
二、基本思想的异同(一) 共同点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都是用少数的几个变量(因子) 来综合反映原始变量(因子) 的主要信息,变量虽然较原始变量少,但所包含的信息量却占原始信息的85 %以上,所以即使用少数的几个新变量,可信度也很高,也可以有效地解释问题。
并且新的变量彼此间互不相关,消除了多重共线性。
这两种分析法得出的新变量,并不是原始变量筛选后剩余的变量。
在主成分分析中,最终确定的新变量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如原始变量为x1 ,x2 ,. . . ,x3 ,经过坐标变换,将原有的p个相关变量xi 作线性变换,每个主成分都是由原有p 个变量线性组合得到。
在诸多主成分Zi 中,Z1 在方差中占的比重最大,说明它综合原有变量的能力最强,越往后主成分在方差中的比重也小,综合原信息的能力越弱。
因子分析是要利用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去解释较多个要观测变量中存在的复杂关系,它不是对原始变量的重新组合,而是对原始变量进行分解,分解为公共因子与特殊因子两部分。
公共因子是由所有变量共同具有的少数几个因子;特殊因子是每个原始变量独自具有的因子。
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2020/2/5
七、计算变量 【转换】-----【计算变量】
例题: 现有某班的5门功课期末考试成绩,为了作进一
步的分析,需要先对数据进行整理,要求计算出5门 功课的总分、平均分、加权总分(语文、数学的权 重为1.2,物理、化学的权重为1.0,生物的权重为 0.7)。
2
限
5% 修整均值
78.00
中值
77.00
方差
81.857
标准差
9.047
极小值
64
极大值
92
范围
28
2020/2四偏/分度5 位距
17 .310
峰度
-1.082
标准误 3.151
.580 1.121 2.336
.580 1.121
第四节 两变量的相关分析
• 主要功能
• 1.相关分析的基本概念
76
2
李二
女
1.61
87
3
王三
女
1.53
80
4
赵四
男
1.68
89
5
孙五
男
1.69
62
6
周六
女
1.48
54
7
郑七
男
1.80
93
8
孟八
男
1.65
74
2020/2/5
(二)直接读入Excel数据文件
2020/2/5
1、只读入数据,其他属性不会读入 2、从SPSS16.0开始读入 EXCEL2007数据文件 3、读入文件时先关闭EXCEL文件 4、检查EXCEL文件格式,确保格 式正确,并删除和数据无关的部分 及空行和空列。
2020/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过程: 1.搜集数据
通过搜索相关数据库,得到 2008 年我国各地区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相关数据,共包括 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设计 8 个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
2.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首先建立数据集,我将数据存在 D:\mydata.txt 中。此处编写 SAS 程序来实现 INPUT 数据。
选中运行结果的第三张表,pearson 相关系数检验表,如图:
分析: x 与其余 8 个变量均高度相关,相关系数都在 0.8 以上,而企鹅他很多变量之间的相关系 数都在 0.7 以上,且显著性检验的 p 值多很小,表明各变量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反应的 信息有所重叠,这启发我们可以做聚类分析、关联分析,而在此之前,我们先利用主成分 法做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
4.因子分析
①主成分分析模型与介绍: 用元变量的线性组合提取数据中的信息, 当第一个线性组合不能提取足够多的信息时, 再 用第二个线性组合来继续提取, 如此进行下去, 知道所提取的信息与原变量反应的信息差 不多为止。 判定条件是, 利用变量的来描述, 如果综合指标的方差接近于原来变量的方差, 则认为他们较好地反映了原始数据的信息。 从而这样得到了一系列的线性组合, 将它们作 为综合指标去代替原来的变量,从而达到数据降维的目的,同时保存较多的信息。 具体方法如下: 1) 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采集 p 维随机向量 x = (x1,X2,...,Xp)T)n 个样品 xi = (xi1,xi2,...,xip)T ,i=1,2,…,n, n>p,构造样本阵,对样本阵元进行如下标准化变换:
得到如图所示的而结果:
分析:此步给出了一个载荷矩阵。结合上一步的分析知道,两因子解释的方差占比较高,且 x1-x8 的共同度过都在 0.85 以上,表明该因子模型对原来每个变量的解释能力都较强,可以 较好地代表原变量。 但是自吸查看发现, factor1 在每个变量上的因子载荷基本都在 0.9 附近, factor2 的因子载荷都小于 0.4 且出现较多的负值,这样很难对公公因子作出合理解释,因此 必须进行旋转。 *注:关于公共因子和共同度 求出因子载荷矩阵[A]ij p × m,可以建立因子模型: X = AF + e 其中因子载荷矩阵 A 中第 i 行元素的平方和 h 的平方称为变量 Xi 的共同度过,而由因子模 型知 Xi 的方差包括:1.共同度,描述了公共因子对变量 Xi 的方差贡献,也就是变量 Xi 的方 差中能被公共因子所解释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特殊因子对变量 Xi 的方差贡献。因此,变量 的共同度越高,说明因子模型的解释能力越强。
解释: 将原始数据读入到 SAS 数据集中, 并在结果窗格中显示。 我们建立了数据集 expend, 利用 infile 语句读入外部数据文件,假定数据包含在 D 盘根目录下的 mydata.txt 中,选项 delimiter=’09’x 表示分隔符为制表符,firstobs=2,表示从第二行开始读入,input district $, district 表示地区,为字符型变量,x 为总支出,x1-x8 分别表示 8 项消费指标,再利用 label 语句加标签明确其含义。最后用 print 在结果窗口中显示。如图:
解决思路:
为了研究上述问题, 我们应当以近年的各地区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相关数据为数据源, 通 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整体数据进行初步了解; 并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 对各地 区依据消费水平的高低进行分类; 还可以参数检验判断不同地区的农民生活水平是否存在差 异;若引入时序数据,则可进一步进行关联分析,预测某些地区未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本人 会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解释数据结果的实际意义。由于精力有限,此 次实验本人计划主要进行三项数据分析: 1. 描述性分析 2. 基于主成分法的因子分析 3.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用 Cluster 和 Tree 过程进行聚类分析 注:部分内容为参考教材自学,理解可能不甚透彻,若有错误恳请老师指出。
U1 称为第一主成分,U2 称为第二主成分,…,Up 称为第 p 主成分。 5) 对 m 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 对 m 个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即得最终评价值,权数为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②分析过程 编写代码如下: 35 36 37 proc factor data=expend; var x1-x8; run;
接下来我们对载荷矩阵进行旋转,进行方差最大的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并将因子得分输出到数据集 scoreout 中。代码如下:
结果如图: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factor1 在 x1 食品,x3 居住,x4 家庭设备和 x9 其他商品及服务商 有大于 0.7 的正载荷,结合实际该因子可以解释为基本物质生活支出;第二共因子 factor2 在 x3 衣着,x5 交通通信,x6 文教娱乐和 x7 医疗保健上有大于 0.70 的正载荷,可以理解为 文化生活支出。 根据旋转后的载荷矩阵,我们可以建立旋转后的因子模型: x1 = 0.91963 factor1 + 0.33811 factor2 x2 = 0.35111 factor1 + 0.90325 factor2 x3 = 0.75510 factor1 + 0.56795 factor2 x4 = 0.75453 factor1 + 0.57932 factor2 x5 = 0.64002 factor1 + 0.74248 factor2 x6 = 0.55977 factor1 + 0.76499 factor2 x7 = 0.44385 factor1 + 0.84633 factor2 x8 = 0.81261 factor1 + 0.45488 factor2 而当我们获得公共因子和因子载荷矩阵后, 可以计算公共因子在每个样本上对应的数值, 就 是因子得分,然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公共因子去代替原来的变量,实现数据降维的目的。计 算因子得分就是用原变量 X 来表示公共因子 F。 下面我们把因子得分排个序,建立新的查询,步骤如下: Step1:
SAS 数据挖掘与应用
实验报告
实验要求:
1. 选择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问题, 确定相关的分析变量, 描述通过数据挖掘来探究 (或解释、 或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说明预期的结果(结论)等。 2. 查询和搜集相关原始数据 3. 整理、准备数据,建立数据集 4. 采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挖掘方法,或进行对比分析,或先后进行多个阶段的分析。 5. 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 6. 总结研究结论或结果。
利用 factor 过程实现因子分析, 计算得到相关矩阵的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
分析:从图中看出,第一列的特征值从大到小排列,第二列是相邻两行特征值的差异,第三 列是是每个特征值占全部特征值之和的比例,第四列是累计比例。从图中看出,前两个公共 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 9.9171, 表明两个公共因子所代表的信息已经能够很充分地反应 原变量了,因此我们下面制定两个公共因子来进行因子分析(n=2):
实验目的:
1. 2. 3. 4. 熟悉 SAS 软件操作 练习 SAS 编程 学习并练习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与实际操作 研究实际问题
问题描述: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大力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 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应当了解现阶段我国各地农民的生活水 平, 了解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情况。 因此, 我们希望通过分析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各项指标, 来研究各地农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以及各地农村人口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差异。
分析: (1)总支出为 3807.82 元,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活水平总体来说还是较低的,改善农民生活 仍然任重道远。变量 x 的标准偏差为 1578.54,然而最大值为 9119.67,最小值为 2165.70, 极差达到 6953.97 元, 说明各地区农民生活水平差异很大, 贫富差距明显, 地区发展不平衡。 变量 x 的偏度为 2.08>0,说明为正偏态,均值左边集中右边分散,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 村消费支出仍然处于中低水平,高消费支出的地区较少,但是消费额很高。 (2)从变异系数来看,x6 文教娱乐的变异系数达到了 61.53,x4 家庭设备、x5 交通通信、 x7 医疗保健的变异系数也都超过了 50,说明各地区在文教、家庭设备、医疗保健等方面存 在较大的相对差异。 ②相关系数分析和 P 值检验 鉴于 x 是 x1-x8 的线性表示,之后我们只分析 x1-x8。此步利用 corr 过程计算变量间的相关 系数,代码如下:
Step2: (F2 类似)
Step3:
结果:
分析: (1)上海、广东、浙江在 Factor1 上的得分居前三位,说明这三个地区的基本物质生活支 出较高,当然生活成本也高,而山西、甘肃、新疆排在最后三位,说明这三个地区基本物质 生活支出很低,这些地区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急需改善。 (2)北京、浙江、上海在 Facotr2 上的得分分居前三位,说明这三个地区在文化生活上的 支出较高。而关系、海南和广东排在最后三位,说明这三个地区在文化生活上的支出较低。 (3)北京 Factor1 得分处于中游但是 Facotr2 处于帮手,且得分遥遥领先,说明北京的农 民特别重视文化生活,在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有很大的消费投入。 (4)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等再 Factor1 上得分很低,在 Factor2 上得分较高,说 明这几个地区的农民在基本物质生活上的支出不高, 但是文化生活上的投入较多, 可能和生 活习俗有关。 (5)广东在 Factor1 上得分第二,在 Factor2 上排在最后,说明广东农民更重视物质上的 消费,如食品、居住等,却在文化生活上消费不高,这是一种不甚合理的结构,应当积极引 导。
Step2:加入 cluster 节点,联结,设置相关属性。
Step3:运行 运行结果如下,这个结果本来我看起来十分诡异,31 个地区,分了 31 类,看起来没有起到 任何的聚类效果。 首先,Factor1 和 Factor2 的贡献值都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