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简日书集释》与日书研究

合集下载

对睡虎地秦简的探究

对睡虎地秦简的探究

对睡虎地秦简的探析陈雯雯(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摘要:睡虎地秦墓竹简是由喜记录编写的,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对研究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睡虎地秦简;喜;内容和价值;一、睡虎地秦简作者喜据《编年记》考证和墓中人骨鉴定,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的主人就是《编年记》中的喜。

我们可以从《编年记》中看出,墓主喜是秦王朝的一个下级官吏。

他参与过政事,治理过狱讼,又曾从过军、打过仗。

他经历了秦王政(始皇)统一中国前后的许多重大政治、军事斗争,但仕途坎坷,不甚得意。

他的这种身世、经历,当与他的家世、门第不无关系。

1.失意的下级小吏墓主喜他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死于秦始皇三十年或次年(公元前217年或216年),时年四十五到四十六岁。

秦王政三年八月,“喜偷史”,即于所在县被引进为吏,开始了宦海生涯。

四年十一月,喜被摆为安陆御史。

六年四月,“喜为安陆令史”,即做了该县县令的属吏。

七年正月,喜为“那令史”,即迁任郡县县令的属吏。

十二年四月,“喜治狱鄂”,即在县任司法官吏。

此十余年间,喜的职务虽有升有降,但却一直县的下级官吏中浮沉。

秦王政十三年,喜“从军”,从此开始了他生命途程投笔从戎的时期。

越一年,喜“从平阳军”,亲身参加了秦攻赵国平阳的战争,在这三年中,《编年记》仅淡淡地写了喜两笔(共六个字)。

喜“从平阳军”之后,即秦王政十六年以下,《编年记》概不记述喜的官职和事迹,直至墓主喜死。

我们有理由怀疑之所以如此简略,疑他在疆场之上未必荣立战功,飞黄腾达,可记之事了了无几,因而草草代过。

2.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楚人后裔墓主喜生于战国末期,死于秦统一中国之后五、六年,绝大部分年华是在秦灭六国前渡过的。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社会历史大变动的时期。

墓葬发掘于今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郊睡虎地,离现在的安陆县甚近。

据《汉书·地理志》:安陆,属江夏郡。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睡虎地秦簡《日書》於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

共有竹簡423枚,約一萬八千餘字。

1981年《雲夢睡虎地秦墓》挖掘報告出版,《日書》簡的照片、釋文始得公佈。

1982年饒宗頤、曾憲通之《雲夢秦簡日書研究》問世,揭開《日書》研究的序幕。

李約瑟把《日書》一類的「數術」稱之為「偽科學」,認為當人類不能有效征服大自然時,便幻想出一種超自然的神力在主宰世界,人類將自然現象與人事加以機械的牽合,企圖從中找到某些行為規則。

在《漢書?藝文志》之中「數術」為古代學術文化的一大門類,與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方技並列。

其中蘊涵某些合理因素,不得以迷信,一概抹殺。

對「數術」的研究,可以讓今人更瞭解古代學術文化和思想的真實面貌。

1.《日書》是古代日者用來占候時日宜忌、預測人事休咎,以教人趨吉避凶的曆忌之書。

2. 秦簡《日書》在當日應是一種家喻戶曉的選擇生活事物書,類似於後世的擇日通書。

《日書》的內容本質,極其貼近生活,因此可以反映當時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使我們藉以了解當時社會生活的各種情況。

3. 《日書》有其數術體系,從《日書》的篇目和內容來看,我們不妨將之視為秦簡時代「數術」的一個縮影。

例如〆將《日書》「人字篇」的人字與馬王堆《胎產書》的「胎產圖」,及近代「軒轅黃帝四季圖」相比較,便可以說明它們都是數術家用來占候生子的吉凶,根據胎兒的產日預測未來的命運。

4.從《日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與大自然相處的對待態度。

秦簡時代占時擇日等活動,和後世的宗教史和民俗史,有一脈相傳的關係。

5.秦簡時代的建除法,和占星術,與古天文、曆法密切相關。

從古代天文曆法的角度研究《日書》,是《日書》研究中受人矚目的部分。

《史記?日者列傳》〆「孝武帝時,聚會占家問之,某日可取婦乎〇五行家曰可。

堪輿家曰不可。

建除家曰不吉。

叢辰家曰大凶。

曆家曰小凶。

天人家曰小吉。

太一家曰大吉。

」《日書》裡即有相當篇幅論及所謂的「建除法」。

战国秦汉简帛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出土简帛文字丛考》

战国秦汉简帛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出土简帛文字丛考》

战国秦汉简帛研究的一部力作一读《出土简帛文字丛考》万荣(湖北武汉430072)中图分类号:K877.5文献识别码:A近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战国秦汉简帛在地下沉睡两千余载之后,重新面世,蔚成了中国出土文献领域的奇观。

这些发现,理所当然地引起海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积极研究。

刘钊教授的新著《出土简帛文字丛考》(以下简称《丛考》),就是他在十多年间相关研究成果的结集。

全书分四章,依次是“楚简帛文字考释”、“秦简文字考释”、“汉简帛文字考释”和“涉及简帛资料的相关考释及研究”,共约23万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出版,为“出土思想文物与文献研究丛书”第十九种。

《丛考》中的多数章节,作为单篇论文,曾以不同形式发表过。

其中大部分内容,自己已在不同时期拜读,有的还曾反复研习。

虽然如此,在得到这部书之后,仍然禁不住从头到尾细细披阅和品味,深深地为之吸引。

作者身为知名古文字学专家,《丛考》的最大特色,自然是在文字考释上。

陆续公布的简帛文献,包含有大量的生僻字形,成为阅读、利用必须清除的障碍。

这项工作富有挑战性,因而在某一笔资料公布之后,往往引发热烈讨论。

《丛考》的许多章节,即是各批资料公布之后的研究心得。

如《包山楚简文字考释》,是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上提交的论文;《谈包山楚简中有关“煮盐于海”的重要史料》发表于同年11月18日的《中国文物报》;《读郭店楚简字词刳记(一、二、三)》是1999年在武汉大学召开的“郭店楚简国际收稿日期:2005.12.00194文章编号:1001.0327(2006)01.0094.03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一)》和《(容成氏)释读二则》则写成于上海博物馆购藏楚简第一、第二册发表之时,相继刊载于“简帛研究网”上。

这些内容多是读书札记,文笔精简,而识见卓著,或者破解了简册释读的疑难,或者提供了重要启示。

其中许多见解,往往与其他学者不谋而合,形成学界共识。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综述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综述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综述(首发)田雪梅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睡虎地秦简《日书》(以下简称睡简《日书》)于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

《日书》是战国秦汉时期日者选择时日、趋吉避凶的一种数术书籍,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价值不容忽视。

目前,在全国各地已发现18种《日书》写本(包括残简),睡简《日书》是现已公布的内容较为完整、保存较为完好的写本,其图版和释文公布后引起了学界强烈的关注。

截至目前,睡简《日书》的研究论文发表约有270多篇,研究专著1共4部。

此外,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2和[日]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3等作品设有专题对其进行研究。

学界的具体研究成果如下:一文本整理文本整理是出土简帛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到释文整理、文字考释等方面。

学界对睡简《日书》的释文整理目前已经取得丰富成果。

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云梦睡虎地秦墓》4首次公布了甲、乙两种《日书》的图版和释文;1990年又推出《睡虎地秦墓竹简》精装本5,无论图版、释文都较旧版为佳。

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对睡虎地秦墓竹简的一些印刷错误和标点断句进行了修正,但吴书中有些注释牵强附会。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对《日书》的分篇、句读、注释做了精心研究,对整理小组的释文做了订正和补充,提供了较为可信的注释版本。

王子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是目前《日书》释文的集大成之作,对各版本释文作了深入评析,并补充了大量材料。

除通篇考订外,还有不少单篇作品对《日书》中部分字词进行考订。

刘信芳对《日书·马》篇的句读、释文作了考释6。

林剑鸣对文物版和台湾版《日书》的释文误、漏之处加以校补7。

另外,还有黄文杰《睡虎地秦简疑难字试释》8、刘乐贤9《睡虎地秦简日书注释商榷》、《睡虎地秦简〈日书〉释读札记》、刘钊10《说秦简中“女笔”之“笔”》、《读秦简字词札记》、《谈睡虎地秦简中的“濆”字》等文章对《日书》的个别文字做了细致的考证。

秦系简牍文字研究综述

秦系简牍文字研究综述

秦系简牍文字研究综述[ 录入者:章草 | 时间:2010-02-04 10:14:59 | 作者:赵立伟 | 来源: | 浏览:0次 ]一、秦系简牍的出土与著录1.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 年12 月, 湖北云梦睡虎地11 号墓出土竹简1, 155 枚, 包括《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及甲、乙种《日书》, 多为法律文献。

竹简书写于战国末年到秦代初年, 用秦隶写成。

目前可资利用的最好版本当属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简》。

同时在4 号墓中发现秦隶书写的木牍2 件, 内容均为家信, 文字清晰可识者520 余字。

木牍的图版和释文均收录于发掘报告专集《云梦睡虎地秦墓》中。

2. 青川木牍1979 年2 月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50 号秦墓, 内容是田律, 据考木牍书写于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 年。

图版及相关材料公布于《文物》1982 年第1 期。

3. 天水放马滩秦简1986 年4 月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1 号秦墓,共出土秦简460 枚。

包括甲、乙种《日书》和《墓主记》, 竹简书写于战国末年, 字体为秦隶。

放马滩秦简出土后,《文物》1989 年第2 期曾附载《墓主记》和部分甲、乙种《日书》共58 枚竹简的照片;《书法》1990 年第4 期公布了部分图版, 为甲、乙种《日书》的片断。

两次公布的材料仅为放马滩秦简的一小部分, 这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竹简经过10 多年之久仍没有全部公布, 实为简牍研究界的一大憾事。

4. 江陵岳山秦牍1986 年初, 江陵岳山岗地以北44 号墓出土木牍2 方, 均两面墨书, 内容为日书, 其年代大致与睡虎地秦简同时。

相关材料见《考古学报》2000 年第4期:《江陵岳山秦墓》。

5. 云梦龙岗秦简1989 年10212 月, 湖北云梦县龙岗6 号秦墓出土, 计有竹简150 余枚及木牍1 方。

竹简写于战国末年, 为法律文书。

睡虎地秦简《日书》所见建筑择吉信仰习俗浅析

睡虎地秦简《日书》所见建筑择吉信仰习俗浅析
的记 载 , 在“ 穴盗” 篇中。 原简文 日: “ 穴盗 爰书 : 某里士五 ( 伍) 乙告 日 : ‘ 自宵 臧 ( 藏) 乙, 愎
( 梭) 口衣 一 乙房 内 中 , 闭其户 , 乙 独 与 妻 丙 晦 卧 堂上 。今 旦 起启户取 七三 衣 , 人 已穴房 内, 剪( 彻) 内 中, 口衣不得 , 不
第 2 1 卷 第 5期
Vo I . 2 1 No . 5
鄂 州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E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2 01 4年 5月
Ma y . 2 01 4
睡虎地秦简《 日书》 所见建筑择吉信仰习俗浅析
迹, 却( 膝) 、 手各六所 。 外 壤秦 綦 履 迹 四所 , 袤尺二寸 。 其前
稠綦 袤 四 寸 , 其 中 央稀 者 五 寸 , 其 ( 踵 )七 八 稠 者 三 寸 。 其 履迹 类 故履 。 内北 有 垣 , 垣高七尺 。 垣 北 即巷 也 。 垣 北 去 小 堂 北唇丈 。 垣东去 内五步 。 其上 有 七九新 小坏 , 坏直 中外 , 类
足炬之之迹 , 皆不 可 为 广 袤 。 小堂下及垣外地坚 , 不 可迹 。 不
智( 知) 盗 人 数 及 之所 八 O 。” I 2 ' - 1 蛐
另一 条 资料 同见 于 唾简《 封 诊式 》 “ 封守 ” 篇中, 原 简文 曰 :
“ 乡某 爱 书 : 以某县丞某 书 . 封 有鞫者 某里 士五 ( 伍) 甲家 室 、 妻、 子、 臣妾 、 衣器 、 畜产。 甲室 、 人: 一 八字二 内 , 各
有户 , 内室 皆 瓦盖 , 木大 具 , 门 桑 十 木 。妻 日某 , 亡, 不会封 。 子大女子某 。 未有 夫 九 。 子小男子某 , 高六 尺五 寸 。 臣某 , 妾

十二地支资料(古)

十二地支资料(古)

云梦秦简《日书》公布后,引起学界的浓厚兴趣。

《日书》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社会史、风俗史、思想史资料,至今已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王子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等专著更是反映了目前《日书》研究的最高水平,秦人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思想信仰等状况在学者的笔下日渐廓清。

作为宝贵而内容丰富的出土文献资料,《日书》无疑将长期吸引学者的注意力,这方面的成果也将继续不断涌现。

笔者不揣简陋,试图在时贤研究之基础上,就《日书》中的《盗者》篇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希望批评指正!一《盗者》的内容和性质《盗者》篇全文如下:子,鼠也。

盗者兑(锐)口,希(稀)须(鬚),善弄,手黑色,面有黑子焉,疵在耳,臧于垣内中粪蔡下。

·多〈名〉鼠鼷孔午郢。

丑,牛也。

盗者大鼻,长颈,大辟(臂)臑而偻,疵在目,臧(藏)牛中草木下。

·多〈名〉徐善以未。

寅,虎也。

盗者壮,希(稀)须(鬚),面有黑焉,不全于身,从以上辟(臂)臑梗,大疵在辟(臂),臧(藏)于瓦器间,旦闭夕启西方。

·多〈名〉虎豹申。

卯,兔也。

盗者大面,头(),疵在鼻,臧(藏)于草中,旦闭夕启北方。

·多〈名〉兔竃突垣义酉。

辰,盗者男子,青赤色,为人不毂(榖),要(腰)有疵,臧(藏)东南反(坂)下。

车人,亲也。

勿言已。

·多〈名〉不图射亥戌。

巳,虫也。

盗者长而黑,蛇目,黄色,疵在足,臧(藏)于瓦器下。

·名西茞亥旦。

午,鹿也。

盗者长颈,小,其身不全,长耳而操蔡,疵在肩,臧(藏)于草木下,必依阪险,旦启夕闭东方。

·名达鹿得获错。

未,马也。

盗者长须(鬚)耳,为人我我然好歌(舞),疵在肩,臧(藏)于芻,阪险,必得。

·名建章丑吉。

申,环也。

盗者园(圆)面,其为人也鞞鞞然,夙得莫(暮)不得。

·名责环貉豺干都寅。

(七七背)酉,水也。

盗者而黄色,疵在面,臧(藏)于园中草下,旦启夕闭。

简析秦汉时期的《日书》和天文历法

简析秦汉时期的《日书》和天文历法

简析秦汉时期的《日书》和天文历法随着地下出土材料的大量出现,《日书》作为出土简帛中较大比重的文献材料得到了各方的关注。

《秦简日书集释》中提到日书一直以来被前辈学者认为是“当时社会中下阶层用来推演时日,占算吉凶的工具书”,但是其确实记录了早期社会生活的大量珍贵信息,同时作为古代较为普遍的社会信仰,对于研究早期社会基层的信仰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但是笔者认为日书的价值不仅是作为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辅助性资料,也不应当将之与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分离开来。

原因在于,日书从内容上看虽然是记录有关民间社会信仰,占测吉凶之书,但是其理论来源却与古代天文,历法有着十分深厚的联系。

日书其中的宜忌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便是来自于天文。

甚至可以说日书与历法一样是来自于我们古代先民对于“天文”的演绎推论与归纳总结,是古代信仰体系的终极来源,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另一层方面。

《日书》与星象从《史记·天官书》开始,史学家便已经将天文列入了自己的考察范围,与礼、乐、律、历等量齐观。

并且大量的天文术语与日书中的宜忌吉凶思想散落于整部史学著作中,不能简单地以神秘主义或者预言思想等今人的思想体系来反观古人。

而应当将其视为当时社会的学术理论体系与整体信仰观念来进行理解。

这一点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有所提及“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那么从太史公的学术体系的构建与日常的工作当中可以看出,天官之学是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太史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挥着作用的。

并且这一现象也延续到了《汉书》以及后代史书的写作当中。

这便证明天文学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多个阶层,并且从史书的其他记载来看天文学与日书当中的吉凶思想已经深刻的影响到了社会乃至于政治,并且这一现象一以贯之地延续了下来。

古中国对于天象的研究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笔者在阅读简牍当中所记载的日书时认为日书与天文星象存在一种隐含的关联性。

吴小强先生在《秦简日书集释》之中所征引的简文材料中最为成体系的便是第一则简文表:该图将星象与地支联系到一起,十分罕见吴先生在关于此则材料的评论中用到了“经纬相织”一词,可以说是极为恰当地描述了这一则图表的基本信息。

从秦简《日书》看战国时期的相宅术

从秦简《日书》看战国时期的相宅术
( 置) 室”内容的共有二十七条。 这一部分内容 “ 图文并茂”,详细
战国 时期的 “ 相宅术”[3 1
相宅或称 卜 宅、相土、图宅、
161W E N B 0 W E N B 0
春之 乙亥,秋之辛亥,冬之癸 亥, 是胃 ( 谓 ) 口 日,百事不吉。以 起 土攻 ( 功 ) 有女丧 一三六背。 正月申,四月寅,六月已,十月
凡 为室 日,不可以筑室。筑大
内,大人死……,筑外垣,孙子死。 筑北垣,牛羊死。口 杀 日,毋以杀六 畜, 不可以 一0 正壹。取 ( 娶 ) 妇、
秦简 “ 日 书”中的 “ 土忌”章
主要记录了动土兴工、盖房筑墙等 所应注意选择的良日和忌日。内容
主要有 : 土忌日,戊、己 及癸酉、癸未、 庚申、丁未,凡有土事弗果居 一三
中 的 相 关 材 料 有 过 很 好的 讨 论〔 6 ]。 由
此可以推知,班固所记载的 《 宫宅
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 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 因大川而注也”。 “ 凡立国都,非 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 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 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 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 《 管 子 乘马》) 。此外,在先秦的其 他的著作中也有关于相宅或者是人 与地理形势的关系的记载。如 《 周 礼 地官司徒》云 : “ 以土宜之 法,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 民 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 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等
日、招摇合日 等。 另外,秦简 《 日书》 “ 梦”一
章中也附有一部分关于 “ 相宅”的
应该不是一时形成的,必然有其渊
源,同时这种理论和禁忌对后世的 “ 相宅术 ”的发展起 了直接的影
响。
简文, 具体内 容如下:

放马滩秦简日书整理与研究

放马滩秦简日书整理与研究

放马滩秦简日书整理与研究放马滩秦简日书整理与研究放马滩秦简是中国考古界的宝贵瑰宝,也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日书是秦代官员在日常工作中所记录的事务性文书,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农业等各个领域,对于我们了解秦朝的运作和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对放马滩秦简中的日书进行整理与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们深入探究秦代社会提供了新的窗口。

放马滩秦简的发现可追溯到1975年,当时在四川省南部的乐山市峨眉山附近的放马滩一带发现了大量包括竹简在内的秦代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了很多虽然残破,却依然能够辨认的日书。

这些日书以简练的文字记录了秦代的政务和管理,也包括了一些与民生相关的事务。

尽管这些文物数量庞大,但由于年代久远,保存状况较差,所以对这些简的整理工作一直困扰着研究者。

然而,近年来,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放马滩秦简的整理工作逐渐取得突破。

首先是对这些简的修复工作,通过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例如扫描仪和计算机软件,可以更好地捕捉和修复简上的残缺文字。

其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增强简上的文字,使之更加清晰易读。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对这些简的整理效率和准确性。

在对这些简进行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发现了许多有关秦代社会的重要信息。

首先是对秦代官员和政务的认识。

通过对这些日书的详细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秦代官员的层级结构和各个官员的职责。

秦朝实行的集权制度在这些日书中表露无遗,可以看到中央政权如何通过各级官员来管理和控制地方事务。

其次,通过这些日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秦代的经济状况和政策。

日书中记录了丰收和减税等信息,揭示了秦代农业生产的情况和政府对农民的政策。

此外,经济活动,包括对商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管理,也在这些日书中有所体现,为我们对秦代经济和商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线索。

最后,这些日书还涉及到土地征用、疆域管理、法律司法等方面,为我们探究秦代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放马滩秦简日书整理与研究工作的取得突破,为我们对秦代社会的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2000年

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2000年

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2000年)田静一、著作中华秦文化辞典/袁仲一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秦汉经济史论考/黄今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秦汉思想史/周桂钿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张显成著//巴蜀书社2000年4月睡虎地秦简初探/高敏著//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4月秦陵文物精华/张占民、程学华编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4月秦封泥集/周晓陆、路东之著//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中国社会史文库)/李小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秦汉时代的中国西南/罗二虎//天地出版社2000年6月《睡虎地秦墓竹简》语法研究/魏德胜著//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年6月秦简日书集释/吴小强著//岳麓书社2000年7月秦汉简史/林剑明、赵宏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秦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秦俑博物馆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绘画史/顾森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8月睡虎地秦墓竹简语法研究/魏德胜著//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年8月秦出土文献编年/王辉著/台北新文风出版公司2000年9月秦公司兴亡史:以经营观点剖析帝国七百年兴衰/陈文德著//岳麓书社2000年9月汉魏洛阳城故址研究/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秦国演义/李西堂著//三秦出版社2000年9月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俑兵马博物馆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乱世英雄吕不韦/李健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检阅秦俑/张涛//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10月秦始皇帝评传/张文立著/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11月秦史/王遽常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秦汉士史(国学研究丛书)/于迎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秦军事史(秦俑秦文化丛书)/郭淑珍、王关成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二、论文(一)秦汉文化通论1、史论周代职官制度与秦汉官僚制度的形成/卜宪群//南都学坛2000-1战国秦汉时期西南铁农具的传播与分布/周万利//西南师大学报2000-1秦汉二十等赐爵制与官僚制/卜宪群//文史知识2000-1论秦汉移民政策/庞慧//韩山师院学报2000-1秦汉官僚的类型及其演变/卜宪群//聊城师院学报2000-1关于先秦汉初袍服的定名问题/刘彬徽//江汉考古2000-1秦汉治道的形成及其社会心理依据/徐俊祥//盐城师院学报2000-1秦汉至突厥崛起之前的乌古斯历史考辨: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二/李树辉//喀什师院学报2000-1先秦两汉羁縻考/陈友冰//安徽史学2000-1关于秦汉时期楚文化的探讨/魏航空//南方文物2000-1论周秦之际工商格局的巨大变革/黄椒成//扬州大学学报2000-1试论秦汉之际的思想特色/陈斯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略论秦汉变革之际的叔孙通/朱清如//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2秦始皇的神仙思想与秦之速亡/奚椿年//江海学刊2000-2秦汉时期避讳的发展与特点/王建//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2秦汉时期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丁毅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0-2试析秦汉旅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刘少虎//益阳师专学报2000-2秦汉治道与礼乐文化/谢子平//学术论坛2000-2秦汉县政府机构设置与行政职能/袁刚//南都学坛2000-2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阎步克//学术界2000-2试论秦汉风俗的时代特征/万建中//上饶师专学报2000-2试析秦汉旅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刘少虎//益阳师专学报2000-2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段塔丽//陕西师大学报2000-2略论秦汉变革之际的叔孙通/朱清如//常德师院学报2000-2秦皇汉武异同论/孟祥才//泰安师专学报2000-2秦汉时期青海地区的民族和文化/杨东晨//青海师专学报2000-2略论秦汉时期的历史循环思想/庞天佑//郑州大学学报2000-3略论秦汉时期地方性立法/阎晓军//江西师大学报2000-3文明·中国古文明·周秦汉唐文明/黄留珠//文博2000-3论秦汉时期西藏地区的民族和文化/杨东晨//西藏大学学报2000-3略论秦汉时期地方性立法/阎晓君//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秦汉生态职官考述/陈业新//文献2000-4“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秦汉时期边疆思想论略/龚留柱//南都学坛2000-4秦汉时期私营工商业的行业类型考述/张仁玺//山东师大学报2000-4试论秦汉时期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崔吉学//聊城师院学报2000-4儒家文化与秦汉封禅/贾贵荣//齐鲁学刊2000-4《史记·秦本纪》标点纠误两则/朱永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周秦都邑迁徙的比较研究/李令福//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版式组合与地图复原新探/雍际春、党安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秦汉时期两大对立阶级的社会消费状况之比较/周金华//湘潭大学学报2000-4秦汉后宫属吏考/李春艳、李怡//人文杂志2000-4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发式述论/赵斌//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4陕西古代文化与“秦学”漫议/佘树声//人文杂志2000-5探索精蕴·把握精髓·弘扬精华──关于秦学研究的致思取向问题/赵馥洁//人文杂志2000-5秦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胡戟//人文杂志2000-5以秦文化研究为创建秦学行奠基礼/肖云儒//人文杂志2000-5秦汉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措施/刘太祥//史学月刊2000-5论秦汉时期广东与港澳地区的民族与文化/杨东晨//嘉应大学学报2000-5秦汉时期的环渤海地区文化/王子今/社会科学辑刊2000-5秦汉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措施/刘太祥//史学月刊2000-5秦汉后宫制度述论/朱子彦//学术月刊2000-6论秦汉时期黑龙江地区的民族与文化/杨东晨、杨建国//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6秦汉时期市场的多层级性/朱德贵//安庆师院学报2000-6秦汉的诸生与政治/梁锡锋//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段渝//社会科学研究2000-6秦汉关中地名考易/何汉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道家在秦汉哲学史上的地位/陈鼓应//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52期,2000年6月秦汉隋唐现象论略/许兆昌//社会科学战线2000-6西周至隋唐洛阳市场的变迁/薛瑞泽//洛阳师院学报2000-6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和商业资本对农村经济的作用/张弘//济南大学学报2000-6秦汉历史教学/金克木//读书2000-8宗祖文化背景与大一统理念实践的早期轨迹——兼论周秦汉在华夏一统统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张仲立//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丁毅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时期服饰礼仪的变化和发展/李秀珍//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象郡辨析/李龙章//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时期反贪的启示/孟祥才、范学辉、宋艳萍//中国人事报2000-9-15秦汉国家行政中枢的演变/卜宪群//文史知识2000-10秦汉时期儿童生活试探/彭卫//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生态与民俗/陈业新//江汉论坛2000-11秦汉时期西北的开发史鉴/陈业新//光明日报2000-12-82、考古文物研究秦西汉误释未释官印考/赵平安//历史研究2000-1居延新简、敦煌汉简中的“日书”残简/魏得胜//中国文化研究2000-1汉晋时代中国西南丝绸之路/罗二虎//四川大学学报2000-1战国秦汉时期西南铁农具的传播与分布/周万利//西南师大学报2000-1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包头市文物管理处、达茂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1秦汉瓦当浅说/田亚岐//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0-1中国考古学五十年丙篇——秦汉至元明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刘庆柱//光明日报2000-1-21汉唐墓葬中的鬼怪形象及其他/赵超//文物天地2000-2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李小波//北京大学学报2000-2论秦咸阳与汉长陵遗址出土的素面瓦当/张俊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2怎样辨识秦官印与汉初官印/滕瑞丰//中国文物报2000-2-20辽东地区燕秦汉长城障塞的考古学考察研究/萧景全//北方文物2000-3先秦至北朝河洛地区漕运与仓储/薛瑞泽//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3汉唐间河洛地区的农业开发/薛瑞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0-3江陵岳山秦汉墓/湖北省江陵县文物局、荆州地区博物馆//考古学报2000-4秦兵马俑与阳陵汉俑艺术特色之比较/黄倩茜//西北大学学报2000-4;长安学丛书·艺术卷,陕西师大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简帛异文的类型及其价值/吴辛丑//华南师大学报2000-4秦汉时代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段渝//社会科学研究2000-6秦汉相承,帝王同制:略论秦汉皇帝和汉诸侯王陵园制度的继承与演变/王学理//考古与文物2000-6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生业、文化与环境/张忠培//中国文物报2000-6-18广州秦代造船遗址考辨:兼评杨鸿勋《南越王宫殿辨》/冯永驱、陈伟汉、全洪/中国文物报2000-7-26我国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木材防腐措施——从秦俑二号坑的一根棚木谈起/王志友、刘春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兵马俑坑附近剖面全新世气候记录及春秋——秦汉历史时期气候环境/李秀珍、魏京武、吕厚远、吴乃琴 //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用银雀山汉简兵法解读秦陵兵马俑/芦建华、杨玲//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二)秦文化专论1、史论封建传统抑商思想的滥觞:商鞅韩非的抑商思想/刘甲朋//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1上古秦楚两族同源考/龚维英//人文杂志2000-1白起与荆柯:兼论儒、法二家的历史功过/谭平//成都大学学报2000-1论神仙学说对秦始皇及其统治政策的影响/王绍东//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1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吴宏岐//陕西师大继续教育学报2000-1吕不韦自杀心理透视/丁海燕//集宁师专学报2000-1凝聚力的缺乏与秦的速亡/徐俊祥//徐州师大学报2000-1试论项羽兵法/陈业新//浙江学刊2000-1秦用客与客奔秦述论/陈怀健//学海2000-1蒙恬祖籍考/李大晋、李明//临沂师院学报2000-1论赵高是葬送秦朝的祸首/周兴春、李宝中//德州师专学报2000-1关于李斯研究的几个问题/杨建宏//长沙大学学报2000-1秦人为什么选择法家/王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1秦的统一与秦国的农业政策/雷依群//咸阳师专学报2000-1略论齐文化在秦国的沉寂/宣兆琦//聊城师院学报2000-1论韩非“法术势”哲学的逻辑结构/李更平//齐鲁学刊2000-1略论齐文化在秦朝的影响和沉寂/宣兆琦//聊城大学学报2000-1秦惠文王祷词华山玉简文研究/连劭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1浅议秦度量衡制度与相关性商诏/祝中熹//陇右文博2000-1韩非对传统观念文化的批判:兼论其政治实用主义本质/蒋重跃//辽宁大学学报2000-2秦朝治道与礼乐文化/谢子平//学术论坛2000-2对秦统一度量衡的再认识/朱筱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2略谈秦的“以法治吏”/黑广菊//聊城师院学报2000-2秦始皇的神仙思想与秦的速亡/奚椿年//江海学刊2000-2“避讳不始于秦”说/郑慧生//人文杂志2000-2徐福其人及其东渡的几个问题/韩玉德//陕西师大学报2000-2秦襄公将兵救周发微/刘蓉//延安大学学报2000-2秦始皇暴政原因探析/唐德荣、盘娟梅//株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吕氏春秋》的执一统众之术/李祥俊//管子学刊2000-2《吕氏春秋》与道家析论/修建军//管子学刊2000-3略论《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王启才//文献2000-3秦始皇封禅泰山论略/贾贵荣、张晓生//管子学刊2000-3子婴是秦始皇的什么人/张志丽//北京师大学报2000-3自豪与困惑:秦朝统治者矛盾的政治心理:附论初创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张雪荣、黄永明//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3卢生其人及其秦王朝的速亡/白音查干//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3三神山及徐福东渡传说新探/李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3徐福东渡再探/李小红、袁玲儿/宁波大学学报2000-3论李斯入秦与李斯之死:与奚椿年先生商榷/张震英//天中学刊2000-3读《史记·项羽本纪》三题/苏兴遗作、苏铁戈整理//史学集刊2000-3陕甘地区商代秦文化及相关问题/史党社、田静//文博2000-4从秦统一谈选贤任能问题/丁善科//洛阳师院学报2000-4论项羽的多重性格及对其成败的影响/陈业新、王明德//台州师专学报2000-4秦客卿制述论/袁礼华//南昌大学学报2000-4秦王子婴身世蠡测/张金铣//史学集刊2000-4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李元//北方论丛2000-4秦行政制度的特点/汪玉川//中国行政管理2000-4秦始皇个性心理试析/张汉东//安徽师大学报2000-4论天水秦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雍际春//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0-4对项羽乌江自刎的一种解读:小议“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吴雄//龙岩师专学报2000-4秦始皇身世考辨/张汉东、陈实//山东师大学报2000-5《吕氏春秋》的社会治理观/李匡夫、王巧林//东岳论丛2000-5秦相吕不韦功过论/朱绍侯//河南大学学报2000-5郡县制起源的历史考察/万昌华//齐鲁学刊2000-5以秦文化研究为创建秦学行奠基礼/肖云儒//人文杂志2000-5秦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胡戟//人文杂志2000-5探索精蕴·把握精髓·弘扬精华:关于秦学研究的致思/赵馥洁//人文杂志2000-5论李斯之过/王孝春//前沿2000-6论秦代赋税结构及其沿革/黄天华//广东社会科学2000-6试论秦的社会与宗室/赵沛//山东大学学报2000-6再谈陈下之战/施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6商鞅法哲学研究/曾振宇//史学月刊2000-6先秦法家思想对秦政治及后世的影响/高波、张东轩//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铸十二金人/何汉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阴阳五行学说与秦始皇创水德制度/杨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礼治文化述论/黄留珠//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西周春秋周秦礼制文化比较简论/王晖//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儒学在秦的兴衰/李淑萍//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悉召文学方士甚众”到“焚书坑儒”:秦朝文化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再探/臧知非//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和远距离传播/杨谨//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战国时期关东诸国各派思想对秦国政治思想的影响/贺润坤//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人事功精神脞谈/王健//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人的医学实践与理论/田静//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代装饰图案源流述略/王鹰//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风》与秦社会/张宁//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君子苟不求利禄,则不害其身——李斯的心理分析/陈文豪//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司马迁的取材与秦国人物/藤田胜久//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简析秦昭王时代/王关成//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胡亥简评/张敏、兰德省//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人文视角看赵高其人功过是非与秦之灭亡/汪红梅//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谈秦代思想言论罪的特点/张铭洽//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周秦职官异同论/王辉//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统一六国中相的作用述论/郭睿姬//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商君书》军事思想试探/郭淑珍//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秦骑兵的渊源、发展及其特点/张涛//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始皇封禅泰山论略/贾贵荣//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嬴政的自卑情结与秦王朝的灭亡/康少锋//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可以避免而不去避免的历史错误——关于秦始皇及秦亡问题的再思考/刘敏//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婚姻的政治文化意义/薛瑞泽//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秦统一前的文化教育思想及对秦国的影响/吴海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吕氏春秋》教育理论的深透/唐群//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始皇与水利/杨正卿//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史的灾异记录/王子今//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谈秦国农业发展的原因/朱学文//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商鞅与秦国的农业政策/何宏//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都咸阳的自然环境及其保护/李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早期嬴秦与姬周关系初探/辛怡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建国前活动考察/徐日辉//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古陈仓秦人“饲鸡”热渊源初探/高次若//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新宫归来话徐福/黄雪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李斯与秦小篆/吕劲松//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商鞅变法看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刘秀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00-9秦人的崛起与统一六国/济深//中国文物世界2000-9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滕铭予//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事功精神:秦文化之魂/王健//陕西日报2000-10-17韩非《韩非子》与秦代政治新探/臧知非//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秦夷、秦人、秦胡/弓建中、谭晓林//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对秦“西垂”及相关问题的考察/徐日辉//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秦俑的史学价值/田静、史党社//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生受制于人的秦始皇/史式//今日中国2000-10商鞅的文化肖像/王子今//学习时报2000-11-20论项羽悲剧性格的文化因素/杨波//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四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论商鞅的一元化法律思想/吴昊//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增刊论史学对秦始皇及秦朝政治的影响/王绍东//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S12、考古文物资料研究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吴宏岐//陕西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0-1内蒙古阴山小佘山秦长城/王大方//文物天地2000-1日书“男女日”与“生子”/尚民杰//文博2000-1考古资料为史学添翼——撰写《湖北通史·秦汉卷》的一点体会/丁毅华//江汉考古2000-1秦墓《易占》与《归藏》之关系/王宁//考古与文物2000-1西安临潼新丰南杜秦遗址陶文/王望生//考古与文物2000-1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简文研究/连劭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1秦简中的传承字与新出字/郝茂/新疆大学学报2000-1关于春秋时期秦国铜器墓的葬式问题/刘军社//文博2000-2秦玉牍索隐/李学勤//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2秦俑二号坑发现两层棚木/王志友//文博2000-2秦俑鞋印的思考/兰德省//文博2000-2海岱区所见秦帝国的烙印/高广仁//文博2000-2秦代“磁石门”小考:世界最古老的“国门”安全检查站/胡小炜//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论秦咸阳与汉长陵遗址出土的素面瓦当/张俊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2从云梦秦简看秦的赎刑制度/严国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2秦简动词研究与大型工具书/石峰/云南电大学报2000-2商州孝义发现秦代陶文/王昌富//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0-2秦东陵刍议/赵化成//考古与文物2000-3秦封泥文字的书法价值/任隆//书法2000-3秦文字瓦当的确认和研究/焦南峰、王保平、周晓陆、路东之//考古与文物2000-3云梦秦简中秦律的经济观探微/汤凌慧//辽宁师大学报2000-3关于秦陵百戏俑几个问题的探讨/袁仲一//文博2000-4秦简中吏治思想的考察/方利平//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4秦陵马厩坑与兵马俑坑之比较/兰德省//文博2000-4秦人早期都邑西垂考/雍际春//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4从天水放马滩秦简看秦代的弃市/曹旅宁//广东社会科学2000-5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其相关问题/戴春阳//文物2000-5秦当辅村遗址/姚小平//文博2000-5从考古遗存看早期周秦文化的关系/刘军社//考古与文物2000-5《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复音词对《汉语大词典》的补充/魏德胜/辞书研究2000-5秦俑坑出土的青灰泥的成分及其来源的测试研究/魏京武、李秀珍、吕厚远、吴乃琴//科技考古论丛(二),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秦陵铜车马残件剖析/程德润、郭宝发、程波//科技考古论丛(二),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计算机技术在秦俑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兼论信息时代考古工作的结构性重组/张仲立、张颖岚//科技考古论丛(二),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秦都咸阳遗址陶文丛考/刘庆柱、李毓芳/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帝王葬地试探/何汉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塔尔坡战国秦墓出土的“半两”铜钱及其相关问题//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塔尔坡秦人墓地发掘收获及意义/中槐、屏人//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任家嘴秦人墓地发掘的主要收获/曹发展//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从考古资料看《塔尔坡秦墓》的价值与意义/张大为//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变革前后咸阳墓葬的变化/赵旭阳//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咸阳故城形制/孙德润//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咸阳城及宫殿遗址研究中争论的几个问题综述/岳起//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咸阳一号建筑遗址分析/瑞宝//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塔尔坡、黄家沟秦人墓地的形成及相关问题探讨/谢高文//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涤纶纤维厂战国秦墓清理简报/杨新文//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始皇陵园考古勘探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袁仲一//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兵马俑与我国古代青铜器制造/王锐、许卫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出土器物文饰看秦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彭文//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质—秦与山东诸国玉文化之比较/王昱东//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新出土“半裸俑”试探/李铨、苏文//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陵地区出土的马看秦国畜牧业和饲养业的发展/王淑杰//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封泥的发现看秦手工业的发展/任隆//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洛南所见秦漆鼎与秦国制造业发展/呼林贵//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陵考古资料看秦代皮革制品/朱君孝//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春秋战国时期秦与各国都城的比较研究/徐卫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都咸阳的自然环境及其保护/李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国早期频繁徙都问题的思考/刘明科 //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关于秦都邑迁徙的几个问题/李自智//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法天意识在秦都咸阳建设中的规划与实施/王学理//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咸阳城与成都城的比较研究——兼谈秦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流/彭文、花艳芳//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秦先公西垂陵区的发现/祝中熹//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墓车马殉葬制度的初步研究/张颖岚//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店子秦墓发掘的主要收获及其意义/田亚岐//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关于宝鸡益门二号墓的文化归属问题/刘军社//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直道石门琐议/王子今、焦南峰//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咸阳“水神骑凤”空心砖纹内容浅析/梁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始皇陵园石质文物综合研究/王望生//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秦兵马俑坑建筑的形制与传承关系/张卫星//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的彩绘颜色/袁仲一//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研究三题/刘占成//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的“驱鬼”本义/吴小强//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秦陵武士铠甲塑造的革/许卫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冠式再探讨/党焕英//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出土的一件带铭文的青铜矛/阎红霞//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一号铜车马上的П型箭/陈春辉//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车减震试探/朱思红、朱君孝//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中国青铜器铸接和焊接及其在秦陵铜车马中的发展运用/申茂盛//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陵秦俑考古资料管理谈计算机在考古技术中的应用/孟中元//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彩绘兵马俑的研究与保护回顾/张志军//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二号坑彩绘陶俑的现场保护/周铁、容波、严素梅//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兵马俑二号坑几个出土彩绘俑的现场保护/张志军、容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遗址霉害调查及防霉剂对比研究/严苏梅、周铁//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二号坑朽木及炭化遗迹的加固/容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国王陵中的防护措施/蒋文孝//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谈秦兵马俑的仿制工艺/刘江卫//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复原秦始皇东巡刻石文/鹤间和幸//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式封泥的断代与辨伪/斯路//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半两钱/水出弘泰著、秦仙梅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始皇陵考古新发现/始皇陵考古队//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关于秦代采矿及冶炼铸造技术的探讨/李文秀、玛丽娜//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近二十年来国内秦汉简牍发现综述

近二十年来国内秦汉简牍发现综述

近二十年来国内秦汉简牍发现综述随着简牍、木牍在全国各地的不断出土,简牍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近20年来,国内发现与整理了湖北王家台秦简、湖南里耶秦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馆藏秦简、甘肃悬泉置汉简、湖北随州孔家坡汉简、长沙东牌楼东汉简、荆州纪南松柏汉墓竹简、北京大学收藏汉简等,出现了一批对秦汉简牍研究的高水平学术论著,为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文物资料。

一、秦简的发掘和研究(一)王家台秦简。

1993年3月出土于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共计813枚。

简文内容有《归藏》、《效律》、《政事之常》、《日书》、《灾异占》。

《归藏》简394枚,约4000余字。

它的出现,使《归藏》这部亡佚已久的上古易书重见天日。

《效律》简96枚,与睡虎地秦简《郊律》简基本相同,对校定后者顺序有重要参奏值。

《政事之常》简65枚,采用图表形式诠释类似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中一段话,对校订、理解《为吏之道》有关文字以及探索秦代政治思想与五行学之间关系均具直接意义。

《日书》简数量最多,大部分与睡虎地秦简相同。

《灾异占》简不见其它《日书》资料,与京房《易传》和《易飞候》的文字有相似之处。

2011 年由随州市博物馆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布了《湖北随州市王家台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1年03期)。

关于此份简牍,学术界大多只关注于《归藏》部分的释读和研究。

王辉的《王家台秦简《归藏》校释(28则)》(江汉考古,2003年01期)取荆州王家台出土秦简《归藏》28条与辑本传世《归藏》互校,并结合文献典籍,求其训解。

通过考释,作者认为《归藏》与《周易》封名或相同,或通用,二者卦、辞文例不同,但主旨接近。

林忠军的《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周易研究,2001年02期)以新出土的《归藏》为主要根据,又征引出土阜阳汉简《周易》、马王堆帛书《周易》和其它文献资料,对易学界长期争讼不休的问题进行检讨考辨,再次印证了传本《归藏》不伪、《归藏》早于《周易》、文王演易不是重卦、《周易》原为卜筮之书等论断。

秦简《日书》校补

秦简《日书》校补

作者: 林剑鸣
出版物刊名: 文博
页码: 63-68页
主题词: 日书 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墓 大庭修 考古发掘 一九 校补 自公 无法辨认 研究成果
摘要: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所出的秦,其中《日书》部份自公佈以来研究者日多。

其中尤以饶宗颐、曾宪通二氏所著《云梦秦简白书研究研究》一书最为国内外学人推崇。

此外,大陆、台湾及日本学者研究成果亦甚可观。

上述著述所根据的资料,皆为一九八一年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云梦睡虎地秦墓》考古发掘报告中所附的竹简照片及释文。

而其中照片部份,经过印刷上面的文学基本无法辨认。

研究者只能根据释文进行工作。

不久前见到台湾出版之《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简牍篇三》所刊载《日书》释文,则是完全照录《云梦睡虎地秦墓》中的《日书》释文,只是个别地方加以改订。

笔者一九八五年和一九八九年先后两次去日本介绍《日书》研究情况时,曾与日本学者大庭修、古贺登、工藤元男等讨论?。

五种忌研究-以云梦秦简《日书》为中心

五种忌研究-以云梦秦简《日书》为中心

“五种忌”研究以云梦秦简《日书》为中心一、《日书》中的“五种忌”在近年出土的秦简《日书》中,有题为“五种忌”的选择名目:五穜(种)忌:丙及寅,禾;甲及子,麦;乙、已及丑,黍;辰,麻;卯及戌,叔(菽);亥,稻。

不可以始穜(种)及获、赏(尝),其岁或弗食。

(云梦秦简《日书》甲本,简745反—744反)(注:《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本文的释文,还参考了该社1990年出版的精装本《睡虎地秦墓竹简》及中国社会历史所博士刘乐贤、日本学者工藤元男的研究成果。

简中的阙文以□及省略号表示,据文义补入的字加[]为区别,讹字或通假字加()标示正字于原文之后。

)五种忌日:丙及寅,禾;甲及子,麦;乙、巳及丑,黍;辰,[麻];卯及戌,叔(菽);亥,稻。

不可以始种、获、始赏[尝],其岁或弗食。

(云梦秦简《日书》乙本,简941—944)[五]种忌:子,麦;丑,黍;寅,稷;卯,菽;辰,[麻];巳,□;未,秫;亥,稻。

不可种,种、获及赏(尝),……(放马滩秦简《日书》)(注: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载《文物》1989年第2期。

据《文物》1995年第1期报道,近年在湖北荆州地区的江陵王家台战国晚期的秦墓中又出土了当时的《日书》,其内容与睡虎地《日书》既相似又不尽相同,因其列举的名目中未见提及“五种忌”或“种忌”、“禾良日”,不知其是否包括这一方面的内容。

按常规推测,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当时的《日书》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云梦秦简《日书》中,还有名为“禾良日”、“禾忌日”、“五谷良日”、“五谷龙日”的篇段,其内容,性质也与“五种忌”相近:禾良日:己亥、癸亥、五酉、五丑。

(甲本,简746)禾忌日:稷,龙寅;秫(黍?),丑;稻,亥;麦,子;菽、荅,卯;麻,辰;葵,癸亥。

各常□忌不可种之及初获、出入之,辛卯不可以初获禾。

(甲本,简747—752)五谷良日:巳□□□□出种及鼠(予)人,壬辰乙巳不可以鼠(予),子亦勿以种。

(乙本,简959)五谷龙日:子,麦;丑,黍;寅,稷;辰,麻;申(卯?)、戌,叔(菽);壬辰,瓜;癸,葵。

《九店楚简》释文注释校补【精品文库】

《九店楚简》释文注释校补【精品文库】

《九店楚简》释文注释校补======================================================================九店楚简公布以来,相关论作为数不少,极大的推动了我们对这批简的认识。

但由于楚简本身的保存状况较差,在文本方面仍遗有不少问题。

最近,我们有机会见到最新的红外线照片,因而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九店楚简》的释文与注释也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1]。

由于竹简保存状况的原因,更因作者水平有限,错误必定不少,恳请方家批评指教。

文中所录简文的简号依《九店楚简》一书,而释文、句读则径录新释文,然后在按语或注释中加以说明。

为行文方便,新释文对常见字及释读问题不大者皆采用通行字。

九店五六号墓竹简1. 之十檐(担)。

(㽯)五又五来[2],敔之十檐(担)一檐(担)。

(㽯)六,敔之十檐(担)二檐(担),方一,麇一,(㽯)囗囗囗 3 按:“方一,麇”后数字,原书图版不清。

整理者释文此处作“方一,麋五,囗囗”。

竹简脱水后于原释文“麇五”之“五”部位断为两截。

上段简末作1(见附表图1,以下凡未加说明,所引照片均指红外线照片),下段简首为“田”字残形。

我们认为该处当释“一(㽯)”。

1所见“一”字较为明显。

综合考察,“一”下一字当是“”字,简4“”图版作2[3] ,可以参看。

1“一”字下的部分当为“”所从的“屮”部及“隹”部残形。

“”下尚有三字。

首字字形完整,次字左残,末字仅留有上部残笔。

原释文“方一,麇五,囗囗”宜改为“方一,麇一,囗囗囗”。

简4云:“方七,麇一,(㽯)五又六来”,简9云:“囗又四来,方四,麇一, (㽯[4]”,简10云:“[方]五,麋一,(㽯)四囗”,皆与“方一,麋一,(㽯)囗囗囗”语辞相似,可作为新释的旁证。

2. 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是谓绝日。

无为而可,名之曰死日。

生子,男不蒥。

逃人不得。

利以敓(说)盟 诅)。

34按:“蒥”,整理者释“畴”。

放马滩秦简《日书》“行不得择日”篇考释

放马滩秦简《日书》“行不得择日”篇考释
中残存 见 有 1次 。根 据 上 述 情 况 看 , 者 认 为 笔
如《 汉书 ・ 后 方术 传》 :其流 又 有 ……挺 专 、 载 “ 须
臾 、 虚之 术 。 李 贤 注 : 须 臾 , 阳吉 凶立 成 之 孤 ” “ 阴
收 稿 日期 :0 2— 6— 4 2 1 0 0
基 金 项 目 : 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青 年 项 目“ 国 汉晋 道 教 与 方术 民俗 —— 以 出土 资 料 为 背 景 ” 0 C J0 ) (方式 , 具有 简便 易行 、 操
作快 捷 等特点 , 以“ 故 须臾 ” 名 。 冠 “ 禹须臾 ” 在睡 虎地秦 简 中计 有 2次 ( 出现 均

禹 须 臾
“ 臾 ” 这 里 作 为选 择 方 术 的 特 定 术 语 。 须 在
于《日书 甲种 》 , 马 滩 秦 简 中 出 现 4次 ( )放 甲种 《日书》 3次 , 计 乙种 《日书》 1次 )孔 家 坡汉 简 计 ,
分析 , 进而指 出放 马滩秦 简《日书》 直五横” “ 与睡虎地秦 简《日书》 马王堆汉墓 帛书《 、 五十二病 方》 周家 台三 、 0号秦 墓简牍《 方及其 它》 五( ) 病 中“ 午 画地” 系 出一源, 说 也是后世 道教 “ 四纵五横” 方术的 滥觞和 源头。 关键词 : 马滩秦 简《日书》 禹须臾; 不得择 日; 放 ; 行 禹步
( 乙种) 引起 了学术界 的广泛 关注。这两种《日书》中均载有一段 涉及 出行 禁忌的文字 内容 ( 甲、 , 我们将 其拟
名 为“ 须 臾 ・ 不得 择 日” ) 禹 行 篇 。对 于这 段 文 字 的 含 义 , 学界 虽有 讨 论 , 迄 今 尚 未 达 成 共 识 。 我 们 在 前 人 但 研 究成 果 的 基 础 上 , 汇诸 家看 法 , 出 自己 的见 解 , 简文 进 行 逐 一 释 读 , 结 合 道 教 经 典 对 其 含 义进 行 了 融 提 对 并

秦汉简牍《日书》所见“日廷图”探析

秦汉简牍《日书》所见“日廷图”探析
2 0 1 3年 9月
鲁 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L u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J o u na r l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61 ・
上有 一个 “ 水” 字, 但 缺 少 中 间 竖绳 , 是 否 与 本 图 相关 , 姑 且存 疑 。图三 的问题 和 图二大致 相 同 , 也 是 分成 两 部 分 , 且距 离 较 远 , 所 不 同的是 , 图 三 的 大小和 线条 的疏 密程 度 大 致 相 同 。图 中抄 有 甲 、
三 七并 未编 连 在一 起 , 且 两者 图画 部 分 的 大小
和线 条 的疏密 程度 明显 不 同。整 理小组 在重 新编 连 的时候 可能 考 虑 了这 些 简 上 端 的 内容 , 因 而将
之作 为 同一 幅 图 , 这 样 的 处 理 基 本 上 是 可 靠 的。 而且从 内容上 看 , 图二是 将 十二 地 支 与 十 二月 对 应, 子对 应 十一 月 , 其 他 依 次类 推 , 所 以这 些 内容 属 于 同一 幅 图还是基 本 可信 的 。 图三位 于 简一 二 一 至 简 一 二二 , 简 一二 三 至 简一 二五 , 简一 三三 至简 一三七 上 , 其 中简一 三 。
l L



I I I
பைடு நூலகம்
岳-

【 恒】 口

l I I 埘
丑 子 亥





【 《】

楚、秦简《日书》中的二十八宿问题探讨

楚、秦简《日书》中的二十八宿问题探讨

万方数据
4期
钟守华:楚、秦简《日书》中的二十八宿问题探讨
42l
墓漆箱星象图m1与《吕氏春秋》(成书约在秦始皇八年)中的二十八宿名供对照。 由表l可见,与流传规范的星宿名称比较,《日书》中多个宿名有着未曾见过的异字
表l楚、秦简《日书》与其他古文献中的二十八宿名
宿名
曾侯乙墓 漆箱
九店 《日书》
放马滩 《日书》
425
3 问题再探之一:四象分度不均匀的形成
。中国天文学史上有一个近人讨论不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四象分度(每象七宿距度 的合计值)中,不论是以二十八宿的古度或今度计算,南北二象分度较宽而东西二象分度 较狭(见表3),这种不均匀是如何形成的?
从今人看来,天文四象呈均匀分度应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中国传统天文学没有走 向这一步,其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思考。先秦天文家在对天地四时和星象的认识过程中,有 赋寓以度和数的传统观念。《淮南子·天文训》:“天有四时,以成一岁,因而四之。…… 故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经法·论约》:“四时有度,天地之 李(理)也;日月星晨(辰)有数,天地之纪也。”【1引因此,在科学史研究中,对古人认识自然 的过程和成果,既需要用今人的眼光去分析,也需要以古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0卷第4期(2009年):420—437
7k傩讹ⅢJolⅧ脚加r tk凰‘D,y 0,Sc£e,姚∞d‰^,10研V01.30 No.4(2009)
楚、秦简《日书》中的二十八宿问题探讨
钟守华
(上海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李约瑟文献中心,上海200090)
摘要 楚、秦简《日书》中关于二十八宿的新史料,对考释二十八宿在战
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作用o71,使战国天文家有着“日者”数术的面貌和功 用。《史记》称:“齐、楚、秦、赵为日者,各有俗所用。”【8 o其“俗所用”中有《日书》类著行。 “昔之传天数者...…·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近世十二诸侯七国相王, 言从衡者继踵,而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91秦汉之后,《日 书》的原本为世人所见所记渐少,几成绝学。楚、秦简《日书》中应含有皋、唐、甘、石等人 的遗文残简,散藏着二十八宿方面的新史料,其语境又与今人不同。跨越不同语境之间的 解读,为考释二十八宿的历史演变及相关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本文试作初步的整理和探 讨,以求方家指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