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几个常用模型资料
(完整word版)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知识点五: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5.点与圆
的位置关系
设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
⑴d<r?点在OO内;(2)d=r?点在OO上;(3)d>r?点在OO夕卜.
6.直线和 圆的位
m¥方
宀护¥方位置大糸
相离
相切
相交
图形
l®1
[GDI
公共点个数
0个
1个
2个
数量关系
d>r
d=r
dvr
知识点六:切线的性质与判定
解•
(2 )因式分解法:可化为(ax+m)(bx+ n)=0的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求
解•
(3 )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求根公式为x=
2.一元二次方
b曲4ac(b2-4ac>0).2a
程的解法
(4)配方法:当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糸数为1, 次项糸数为偶数时,
也可以考虑用配方法.
先
先用其他,再用公式
(3)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弧,小于半圆的 弧叫做劣弧,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
(4)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5)圆周角: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还有一个 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6)弦心距:圆心到弦的距离.
知识点二: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2.垂径定
理及其推
论
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知识点三:二次函数的平移
4.平移与
解析式
的关系
x/_ov2向左(h<0)或向右(h>0)2向上(k>0)或向下(kv0)2
常”>y=a(x-h)—、y=a(x—h)2+k
(完整word版)整数规划的数学模型及解的特点
整数规划的数学模型及解的特点整数规划IP (integer programming):在许多规划问题中,如果要求一部分或全部决策变量必须取整数。
例如,所求的解是机器的台数、人数、车辆船只数等,这样的规划问题称为整数规划,简记IP 。
松弛问题(slack problem):不考虑整数条件,由余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构成的规划问题称为该整数规划问题的松弛问题。
若松弛问题是一个线性规化问题,则该整数规划为整数线性规划(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一、整数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nj jj x c Z 1min)max(或中部分或全部取整数n j nj i jij x x x mj ni x b xa ts ,...,,...2,1,...,2,10),(.211==≥=≥≤∑=整数线性规划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纯整数线性规划(pure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指全部决策变量都必须取整数值的整数线性规划。
有时,也称为全整数规划。
2、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xed integer liner programming):指决策变量中有一部分必须取整数值,另一部分可以不取整数值的整数线性规划。
3、0—1型整数线性规划(zero —one integer liner programming):指决策变量只能取值0或1的整数线性规划。
1 解整数规划问题0—1型整数规划0—1型整数规划是整数规划中的特殊情形,它的变量仅可取值0或1,这时的⎪⎪⎪⎩⎪⎪⎪⎨⎧≥≤+≥+≤-+=且为整数0,5210453233max 2121212121x x x x x x x x x x z变量xi 称为0—1变量,或称为二进制变量。
0—1型整数规划中0—1变量作为逻辑变量(logical variable),常被用来表示系统是否处于某一特定状态,或者决策时是否取某个方案。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完整版)
第一册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书叫做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1.2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⑴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⑵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饿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⑶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b=b+a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a-b=a+(-b)1.4有理数的乘除法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完整word版)数学建模四大模型总结,推荐文档
四类基本模型1 优化模型1.1 数学规划模型线性规划、整数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动态规划。
1.2 微分方程组模型阻滞增长模型、SARS 传播模型。
1.3 图论与网络优化问题最短路径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最小生成树问题(MST)、旅行商问题(TSP)、图的着色问题。
1.4 概率模型决策模型、随机存储模型、随机人口模型、报童问题、Markov 链模型。
1.5 组合优化经典问题● 多维背包问题(MKP)背包问题:n 个物品,对物品i ,体积为i w ,背包容量为W 。
如何将尽可能多的物品装入背包。
多维背包问题:n 个物品,对物品i ,价值为i p ,体积为i w ,背包容量为W 。
如何选取物品装入背包,是背包中物品的总价值最大。
多维背包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有:资源分配、货物装载和存储分配等问题。
该问题属于NP 难问题。
● 二维指派问题(QAP)工作指派问题:n 个工作可以由n 个工人分别完成。
工人i 完成工作j 的时间为ij d 。
如何安排使总工作时间最小。
二维指派问题(常以机器布局问题为例):n 台机器要布置在n 个地方,机器i 与k 之间的物流量为ik f ,位置j 与l 之间的距离为jl d ,如何布置使费用最小。
二维指派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有:校园建筑物的布局、医院科室的安排、成组技术中加工中心的组成问题等。
● 旅行商问题(TSP)旅行商问题:有n 个城市,城市i 与j 之间的距离为ij d ,找一条经过n 个城市的巡回(每个城市经过且只经过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使得总路程最小。
● 车辆路径问题(VRP)车辆路径问题(也称车辆计划):已知n 个客户的位置坐标和货物需求,在可供使用车辆数量及运载能力条件的约束下,每辆车都从起点出发,完成若干客户点的运送任务后再回到起点,要求以最少的车辆数、最小的车辆总行程完成货物的派送任务。
TSP 问题是VRP 问题的特例。
● 车间作业调度问题(JSP)车间调度问题:存在j 个工作和m 台机器,每个工作由一系列操作组成,操作的执行次序遵循严格的串行顺序,在特定的时间每个操作需要一台特定的机器完成,每台机器在同一时刻不能同时完成不同的工作,同一时刻同一工作的各个操作不能并发执行。
初中数学必会的12个几何模型精解精编(222页Word)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1:截长补短模型有一类几何题其命题主要是证明三条线段长度的“和”或"差”及其比例关系. 这一类题目一般可以采取“截长”或“补短”的方法来进行求解. 所谓“截长”,就是将三者中最长的那条线段一分为二,使其中的一条线段与已知线段相等,然后证明其中的另一段与已知的另一段的大小关系. 所谓“补短”,就是将一个已知的较短的线段延长至与另一个已知的较短的长度相等. 然后求出延长后的线段与最长的已知线段的关系. 有的是采取截长补短后,使之构成某种特定的三角形进行求解.例题1如图,AB∥CD,BE平分∠ABC,CE平分∠BCD,若E在AD上.求证:(1)BE⊥CE;(2)BC=AB+CD.【解析】证明:如图所示:(1)∵BE、CE分别是∠ABC和∠BCD的平分线,∴∠1=∠2,∠3=∠4,又∵AB∥CD,∴∠1+∠2+∠3+∠4=180°,∴∠2+∠3=90°,∴∠BEC=90°,∴BE⊥CE.(2)在BC上取点F,使BF=BA,连接EF.在△ABE和△FBE中,,∴△ABE≌△FBE(SAS),∴∠A=∠5.∵AB∥CD,∴∠A+∠D=180°,∴∠5+∠D=180,∵∠5+∠6=180°,∴∠6=∠D,在△CDE和△CFE中,,∴△CDE≌△CFE(AAS),∴CF=CD.∵BC=BF+CF,∴BC=AB+CD,变式1已知△ABC的内角平分线AD交BC于D,∠B=2∠C. 求证:AB+BD=AC.答案:略例题2已知△ABC中,∠A=60°,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BD、CE交于点O,试判断BE,CD,B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在BC上取点G使得CG=CD,∵∠BOC=180°﹣(∠ABC+∠ACB)=180°﹣(180°﹣60°)=120°,∴∠BOE=∠COD=60°,∵在△COD和△COG中,,∴△COD≌△COG(SAS),∴∠COG=∠COD=60°,∴∠BOG=120°﹣60°=60°=∠BOE,在△BOE和△BOG中,,∴△BOE≌△BOG(ASA),∴BE=BG,∴BE+CD=BG+CG=BC.变式2已知:△ABC中,AB=AC,D为△ABC外一点,且∠ABD=60°,∠ADB=90°﹣∠BDC.试判断线段CD、BD与AB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AB=BD+CD,理由是:延长CD到E,使DE=BD,连接AE,∵∠ADB=90°﹣∠BDC,∴∠ADE=180°﹣(90°﹣)﹣∠BDC=90°﹣,∴∠ADB=∠ADE,在△ABD和△AED中,∴△ABD≌△AED(SAS),∴∠E=∠ABD=60°,AB=AE,∵AB=AC,∴AE=AC,∴△ACE是等边三角形,∴AB=CE=CD+DE=BD+CD.例题3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CD,∠ABC+∠AED=180°,求证:DA平分∠CDE【解析】连接AC,延长DE到F,使EF=BC,连接AF,∵BC+DE=CD,EF+DE=DF,∴CD=FD,∵∠ABC+∠AED=180°,∠AEF+∠AED=180°,∴∠ABC=∠AEF,在△ABC和△AEF中,,∴△ABC≌△AEF(SAS),∴AC=AF,在△ACD和△AFD中,,∴△ACD≌△AFD(SSS)∴∠ADC=∠ADF,即AD平分∠CDE变式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C是顶角∠BDC=120°的等腰三角形,M是AB延长线上一点,N是CA延长线上一点,且∠MDN=60°.试探究BM、MN、C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解析】CN=MN+BM(微信公众号:数学三剑客)证明:在CN上截取点E,使CE=BM,连接DE,∵△ABC为等边三角形,∴∠ACB=∠ABC=60°,又△BDC为等腰三角形,且∠BDC=120°,∴BD=DC,∠DBC=∠BCD=30°,∴∠ABD=∠ABC+∠DBC=∠ACB+∠BCD=∠ECD=90°,在△MBD和△ECD中,,∴△MBD≌△ECD(SAS),∴MD=DE,∠MDB=∠EDC,又∵∠MDN=60°,∠BDC=120°,∴∠EDN=∠BDC﹣(∠BDN+∠EDC)=∠BDC﹣(∠BDN+∠MDB)=∠BDC﹣∠MDN=120°﹣60°=60°,∴∠MDN=∠EDN,在△MND与△END中,,∴△MND≌△END(SAS),∴MN=NE,∴CN=NE+CE=MN+BM例题4在四边形ABDE中,C是BD边的中点.(1)如图(1),若AC平分∠BAE,∠ACE=90°,则线段AE、AB、DE的长度满足的数量关系为AE=AB+DE;(直接写出答案)(2)如图(2),AC平分∠BAE,EC平分∠AED,若∠ACE=120°,则线段AB、BD、DE、AE的长度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结论并证明;(3)如图(3),BD=8,AB=2,DE=8,若ACE=135°,则线段AE长度的最大值是10+4.(直接写出答案).【解析】(1)AE=AB+DE;(2)猜想:AE=AB+DE+BD.证明:在AE上取点F,使AF=AB,连结CF,在AE上取点G,使EG=ED,连结CG.∵C是BD边的中点,∴CB=CD=BD.∵AC平分∠BAE,∴∠BAC=∠F AC.在△ACB和△ACF中,,∴△ACB≌△ACF(SAS),∴CF=CB,∴∠BCA=∠FCA.同理可证:CD=CG,∴∠DCE=∠GCE.∵CB=CD,∴CG=CF∵∠ACE=120°,∴∠BCA+∠DCE=180°﹣120°=60°.∴∠FCA+∠GCE=60°.∴∠FCG=60°.∴△FGC是等边三角形.∴FG=FC=BD.∵AE=AF+EG+FG.∴AE=AB+DE+BD.(3)作B关于AC的对称点F,D关于EC的对称点G,连接AF,FC,CG,EG,FG.∵C是BD边的中点,∴CB=CD=BD.∵△ACB≌△ACF(SAS),∴CF=CB,∴∠BCA=∠FCA.同理可证:CD=CG,∴∠DCE=∠GCE∵CB=CD,∴CG=CF∵∠ACE=135°,∴∠BCA+∠DCE=180°﹣135°=45°.∴∠FCA+∠GCE=45°.∴∠FCG=90°.∴△FG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FC=BD.∵BD=8,∴FC=4,∴FG=4.∵AE=AB+4+DE.∵AB=2,DE=8,∴AE≤AF+FG+EG=10+4.∴当A、F、G、E共线时AE的值最大2,最大值为10+4.故答案为:10+4.例题5在△ABC中,∠BAC=90°.(1)如图1,直线l是BC的垂直平分线,请在图1中画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C,A′B,A′C与AB交于点E;(2)将图1中的直线A′B沿着EC方向平移,与直线EC交于点D,与直线BC交于点F,过点F作直线AB的垂线,垂足为点H.①如图2,若点D在线段EC上,请猜想线段FH,DF,A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②若点D在线段EC的延长线上,直接写出线段FH,DF,AC之间的数量关系.【解析】(1)如图1(2)①DF+FH=CA,证明:如图2,过点F作FG⊥CA于点G,∵FH⊥BA于H,∠A=90°,FG⊥CA,∴∠A=∠FGA=∠FHA=90°,∴四边形HFGA为矩形.∴FH=AG,FG∥AB,∴∠GFC=∠EBC,∵直线l是BC的垂直平分线,∴BE=EC,∴∠EBC=∠ECB,由(1)和平移可知,∠ECB=∠EBC=∠GFC,∠FDC=∠A=90°,∴∠FDC=∠FGC=90°.∵在△FGC和△CDF中∴△FGC≌△CDF,∴CG=FD,∴DF+FH=GC+AG,即DF+FH=AC;②解:FH﹣DF=AC,理由是:过F作FH⊥BA于H,过点C作CG⊥FH于G,∵FH⊥BA于H,∠BAC=90°,CG⊥FH,∴∠CAH=∠CGH=∠FHA=90°,∴四边形ACGH为矩形.∴AC=GH,CG∥AB,∴∠GCF=∠EBC,∵直线l是BC的垂直平分线,∴BE=EC,∴∠EBC=∠ECB=∠FCD,∴∠GCF=∠FCD,由(1)和平移可知,∠FDC=∠A=90°,∴∠FDC=∠FGC=90°.∵在△FGC和△CDF中∴△FGC≌△CDF,∴FG=FD,∵FH﹣FG=GH,∴FH﹣DF=AC.例题6如图1,在△ABC中,∠ACB=2∠B,∠BAC的平分线AO交BC于点D,点H为AO上一动点,过点H作直线l⊥AO于H,分别交直线AB、AC、BC、于点N、E、M.(1)当直线l经过点C时(如图2),求证:BN=CD;(2)当M是BC中点时,写出CE和CD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请直接写出BN、CE、CD之间的等量关系.【解析】(1)证明:连接ND,如图2所示:∵AO平分∠BAC,∴∠BAD=∠CAD,∵直线l⊥AO于H,∴∠AHN=∠AHE=90°,∴∠ANH=∠AEH,∴AN=AC,∴NH=CH,∴AH是线段NC的中垂线,∴DN=DC,∴∠DNH=∠DCH,∴∠AND=∠ACB,∵∠AND=∠B+∠BDN,∠ACB=2∠B,∴∠B=∠BDN,∴BN=DN,∴BN=DC;(2)解:当M是BC中点时,CE和CD之间的等量关系为CD=2CE,理由如下:过点C作CN'⊥AO交AB于N',过点C作CG∥AB交直线l于点G,如图3所示:由(1)得:BN'=CD,AN'=AC,AN=AE,∴∠ANE=∠AEN,NN'=CE,∴∠ANE=∠CGE,∠B=∠BCG,∴∠CGE=∠AEN,∴CG=CE,∵M是BC中点,∴BM=CM,在△BNM和△CGM中,,∴△BNM≌△CGM(ASA),∴BN=CG,∴BN=CE,∴CD=BN'=NN'+BN=2CE;(3)解:BN、CE、CD之间的等量关系:当点M在线段BC上时,CD=BN+CE;理由如下:过点C作CN'⊥AO交AB于N',如图3所示:由(2)得:NN'=CE,CD=BN'=BN+CE;当点M在BC的延长线上时,CD=BN﹣CE;理由如下:过点C作CN'⊥AO交AB于N',如图4所示:同(2)得:NN'=CE,CD=BN'=BN﹣CE;当点M在CB的延长线上时,CD=CE﹣BN;理由如下:过点C作CN'⊥AO交AB于N',如图5所示:同(2)得:NN'=CE,CD=BN'=CE﹣BN.【练习1】如图,在△ABC中,∠BAC=60°,AD是∠BAC的平分线,且AC=AB+BD,求∠ABC的度数.【解析】如图,在AC上截取AE=AB,∵AD平分∠BAC,∴∠BAD=∠CAD,在△ABD和△AED中,,∴△ABD≌△AED(SAS),∴BD=DE,∠B=∠AED,∵AC=AE+CE,AC=AB+BD,∴CE=BD,∴CE=DE,∴∠C=∠CDE,即∠B=2∠C,在△ABC中,∠BAC+∠B+∠C=180°,∴60°+2∠C+∠C=180°,解得∠C=40°,∴∠ABC=2×40°=80°.【练习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DC,E为BC边的中点,∠BAE=∠EAF,AF与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试探究线段AB与AF,C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练习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C是顶角∠BDC=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为顶点作一个60°角∠NDM,角的两边分别交AB、AC边于M、N两点,连接MN.试探究BM、MN、C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解析】探究结论:BM+CN=NM.证明:延长AC至E,使CE=BM,连接DE,∵△BDC是顶角∠BDC=120°的等腰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BCD=30°,∴∠ABD=∠ACD=90°,即∠ABD=∠DCE=90°,∴在△DCE和△DBM中,∴R t△DCE≌R t△DBM(SAS),∴∠BDM=∠CDE,又∵∠BDC=120°,∠MDN=60°,∴∠BDM+∠NDC=∠BDC﹣∠MDN=60°,∴∠CDE+∠NDC=60°,即∠NDE=60°,∴∠MDN=∠NDE=60°∴DM=DE(上面已经全等)在△DMN和△DEN中,∴△DMN≌△DEN(S A S),∴BM+CN=NM.【练习4】如图,▱ABCD中,E是BC边的中点,连接AE,F为CD边上一点,且满足∠DF A=2∠BAE.(1)若∠D=105°,∠DAF=35°.求∠F AE的度数;(2)求证:AF=CD+CF.【解析】(1)解:∵∠D=105°,∠DAF=35°,∴∠DF A=180°﹣∠D﹣∠DAF=4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DF A=∠F AB=4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F A=2∠BAE(已知),∴∠F AB=2∠BAE(等量代换).即∠F AE+∠BAE=2∠BAE.∴∠F AE=∠BAE;∴2∠F AE=40°,∴∠F AE=20°;(2)证明:在AF上截取AG=AB,连接EG,CG.∵∠F AE=∠BAE,AE=AE,∴△AEG≌△AEB.∴EG=BE,∠B=∠AGE;又∵E为BC中点,∴CE=BE.∴EG=EC,∴∠EGC=∠ECG;∵AB∥CD,∴∠B+∠BCD=180°.又∵∠AGE+∠EGF=180°,∠AGE=∠B,∴∠BCF=∠EGF;又∵∠EGC=∠ECG,∴∠FGC=∠FCG,∴FG=FC;又∵AG=AB,AB=CD,∴AF=AG+GF=AB+FC=CD+FC.【练习5】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的边CB的延长线上取点F,连结AF,在AF上取点G,使得AG=AD,连结DG,过点A作AE⊥AF,交DG于点E.(1)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且AB=2FB,求FG的长;(2)求证:AE+BF=AF.【解析】(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且边长为4,∴∠ABF=90°,AB=AD=4,∵在R t△ABF中,AB=2FB,∴FB=×4=2,∴AF==2,∵AG=AD=4,∴FG=AF﹣AG=2﹣4;(2)证明:在BC上截取BM=AE,连接AM,∵AG=AD,AB=AD,∴AG=AB,∵AE⊥AF,∴∠EAG=∠ABM=90°,在△AGE和△BAM中,,∴△AGE≌△BAM(SAS),∴∠AMB=∠AEG,∠BAM=∠AGD,∵AG=AD,∴∠AGD=∠ADG,∴∠BAM=∠ADG,∵∠BAD=90°,∴∠F AB+∠BAE=∠BAE+∠EAD=90°,∴∠F AB=∠EAD,∴∠AEG=∠EAD+∠ADG=∠F AB+∠BAM=∠F AM,∴∠F AM=∠AMB,∴AF=FM=BF+BM=BF+AE.【练习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60°,∠BCD=120°,连接AC,BD交于点E.(1)若BC=CD=2,M为线段AC上一点,且AM:CM=1:2,连接BM,求点C到BM的距离.(2)证明:BC+CD=AC.【解析】(1)∵AB=AD,∠BAD=60°,∴△ABD是等边三角形,∴∠ABD=∠ADB=60°.∵BC=CD,∴△ABC≌△ADC,∴∠BAC=∠DAC=30°,∠ACB=∠ACD=60°.∴∠AEB=∠BEC=90°,∠ABC=90°,∴CE=BC=1,BE=,AC=2BC=4.∵AM:CM=1:2,∴AM=,CM=,∴EM=,在R t△BEM中由勾股定理得BM==.过点C作CF⊥BM于点F.∴.∴,∴CF=.即点C到BM的距离.(2)证明:延长BC到点F,使CF=CB,连接DF,∵AB=AD,∠ABD=60°,∴△ABD是等边三角形,∴∠ADB=60°,AD=BD,∴BC=CD,∴CF=CD.∵∠BCD=120°,∴∠DCF=180°﹣∠BCD=60°,∴△DCF是等边三角形,∴∠CDF=∠ADB=60°,DC=DF,∴∠ADC=∠BDF,又∵AD=BD,∴△ACD≌△BDF,∴AC=BF=BC+CF,即AC=BC+CD.【练习7】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P是AB的中点,连接DP,过点B作BE⊥DP交DP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AE,过点A作AF⊥AE交DP于点F,连接BF.(1)若AE=2,求EF的长;(2)求证:PF=EP+EB.【解析】(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且BE⊥DP,AF⊥AE,∴AB=AD,∠BAD=∠EAF=∠BEF=90°,∴∠1+∠F AB=∠2+∠F AB=90°,∴∠1=∠2.∵∠3+∠5=∠4+∠6,且∠5=∠6,∴∠3=∠4.在△AEB和△AFD中,∵,∴△AEB≌△AFD,∴AE=AF=2,在R t△EAF中,由勾股定理,得EF==2.(2)过点A作AM⊥EF于M,且∠EAF=90°,AE=AF,∴△EA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M=MF=EM.∠AME=∠BEF=90°.∵点P是AB的中点,∴AP=BP.在△AMP和△BEP中,∵,∴△AMP≌△BEP,∴BE=AM,EP=MP,∴MF=BE,∴PF=PM+FM=EP+BE.中考数学几何模型2:共顶点模型共顶点模型,亦称“手拉手模型”,是指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或者等边三角形的顶点重合,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腰分别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或者相似。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完美打印版)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 有理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有理数:(1)凡能写成)0p q ,p (p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1;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7. 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无意义即0a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b)n =(b-a)n .14.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完整版(K12教育文档)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10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近似数3.7x10的二次与近似数370的精确度一样.
1、错。前者精确到十分位(小数点后面一位),后者精确到个位数.
2、错。4千万精确到千万位,4000万精确到万位。
3、对。
4、错.值虽然相等,但是取之范围和精确度不同
5、错.3。7x10^2精确到十位,370精确到个位
相关概念:有效数字:是指从该数字左边第一个非0的数字到该数字末尾的数字个数(有点绕口).
(完整word版)将军饮马问题的11个模型及例题
将军饮马问题问题概述路径最短、线段和最小、线段差最大、周长最小等一系列最值问题方法原理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4.垂线段最短.基本模型1.已知:如图,定点A、B分布在定直线l两侧;要求: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解: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点P即为所求,PA+PB的最小值即为线段AB的长度理由:在l上任取异于点P的一点P´,连接AP´、BP´,在△ABP’中,AP´+BP´>AB,即AP´+BP´>AP+BP∴P为直线AB与直线l的交点时,PA+PB最小.2.已知:如图,定点A和定点B在定直线l的同侧要求: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值最小(或△ABP的周长最小)解: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l于P,点P即为所求;理由: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知直线l为线段AA´的中垂线,由中垂线的性质得:PA=PA´,要使PA+PB最小,则需PA´+PB值最小,从而转化为模型1.3.已知:如图,定点A、B分布在定直线l的同侧(A、B两点到l的距离不相等)要求: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PA-PB︱的值最大解:连接BA并延长,交直线l于点P,点P即为所求;理由:此时︱PA-PB︱=AB,在l上任取异于点P的一点P´,连接AP´、BP´,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P´A-P´B︱<AB,即︱P´A-P´B︱<︱PA-PB︱4. 已知:如图,定点A、B分布在定直线l的两侧(A、B两点到l的距离不相等)要求: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PA-PB︱的值最大解: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连接B´A并延长交于点P,点P即为所求;理由:根据对称的性质知l为线段BB´的中垂线,由中垂线的性质得:PB=PB´,要使︱PA-PB︱最大,则需︱PA-PB´︱值最大,从而转化为模型3.典型例题1-1如图,直线y=2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和点B,点C、D分3别为线段AB、OB的中点,点P为OA上一动点,当PC+PD最小时,点P的坐标为_________,此时PC+PD的最小值为_________.【分析】符合基本模型2的特征,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CD'交x轴于点P,此时PC+PD值最小,由条件知CD为△BAO的中位线,OP为△CDD'的中位线,易求OP长,从而求出P点坐标;PC+PD的最小值即CD'长,可用勾股定理(或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实质相同)计算.【解答】连接CD,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CD′交x轴于点P ,此时PC+PD 值最小.令y=23x+4中x=0,则y=4, ∴点B 坐标(0,4);令y=23x+4中y=0,则23x+4=0,解得:x=﹣6,∴点A 的坐标为(﹣6,0).∵点C 、D 分别为线段AB 、OB 的中点,∴CD 为△BAO 的中位线, ∴CD ∥x 轴,且CD=21AO=3,∵点D ′和点D 关于x 轴对称,∴O 为DD ′的中点,D ′(0,-1),∴OP 为△CDD ′的中位线,∴OP=21CD=23,∴点P 的坐标为(﹣32,0).在Rt △CDD ′中,CD ′=22D D CD '+=2243+=5,即PC+PD 的最小值为5.【小结】还可用中点坐标公式先后求出点C 、点P 坐标;若题型变化,C 、D 不是AB 和OB 中点时,则先求直线CD ′的解析式,再求其与x 轴的交点P 的坐标.典型例题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的坐标为(0,1),点B的坐标为(32,﹣2),点P 在直线y=﹣x 上运动,当|PA ﹣PB|最 大时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_,|PA ﹣PB|的最大值是_________.【分析】符合基本模型4的特征,作A 关于直线y=﹣x 对称点C ,连接BC ,可得直线BC 的方程;求得BC 与直线y=﹣x 的交点P 的坐标;此时|PA ﹣PB|=|PC ﹣PB|=BC 取得最大值,再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求此最大值.【解答】作A 关于直线y=﹣x 对称点C ,易得C 的坐标为(﹣1,0);连接BC ,可得直线BC的方程为y=﹣54x ﹣54,与直线y=﹣x 联立解得交点坐标P 为(4,﹣4);此时|PA﹣PB|=|PC ﹣PB|=BC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BC=2223)2()1(-++=241;【小结】“两点一线”大多考查基本模型2和4,需作一次对称点,连线得交点.变式训练1-1已知菱形O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位置如图所示,顶点A (5,0),OB=4√5,点P 是对角线OB 上的一个动点,D (0,1),当CP+DP 最短时,点P 的坐标为( )A .(0,0)B .(1,12)C .(65,35)D .(107,57)变式训练1-2如图,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和BD 交于点O ,AC=2,BD=2√3,E 为AB 的中点,P 为对角线AC 上一动点,则PE+P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变式训练1-3如图,已知直线y=12x+1与y 轴交于点A ,与x 轴交于点D ,抛物线y=12x 2+bx+c 与直线交于A 、E 两点,与x 轴交于B 、C 两点,且B 点坐标为(1,0).(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M ,使|AM ﹣MC|的值最大,求出点M 的坐标.拓展模型1. 已知:如图,A 为锐角∠MON 外一定点;要求:在射线OM 上找一点P ,在射线ON 上找一点Q ,使AP+PQ 的值最小.解:过点A 作AQ ⊥ON 于点Q ,AQ 与OM 相交于点P ,此时,AP+PQ 最小;理由:AP+PQ ≧AQ ,当且仅当A 、P 、Q 三点共线时,AP+PQ 取得最小值AQ ,根据垂线段最短,当AQ ⊥ON 时,AQ 最小.2. 已知:如图,A 为锐角∠MON 内一定点;要求:在射线OM 上找一点P ,在射线ON 上找一点Q ,使AP+PQ 的值最小.解:作点A关于OM的对称点A′,过点A′作AQ⊥ON于点Q,A′Q交OM于点P,此时AP+PQ最小;理由:由轴对称的性质知AP=A′P,要使AP+PQ最小,只需A′P+PQ最小,从而转化为拓展模型13.已知:如图,A为锐角∠MON内一定点;要求:在射线OM上找一点P,在射线ON上找一点Q,使△APQ的周长最小解:分别作A点关于直线OM的对称点A1,关于ON的对称点A 2,连接 A1A2交OM于点P,交ON于点Q,点P和点Q即为所求,此时△APQ周长最小,最小值即为线段A1A2的长度;理由:由轴对称的性质知AP=A1P,AQ=A2Q,△APQ的周长AP+PQ+AQ=A1P+PQ+A2Q,当A1、P、Q、A2四点共线时,其值最小.4. 已知:如图,A、B为锐角∠MON内两个定点;要求:在OM上找一点P,在ON上找一点Q,使四边形APQB的周长最小解:作点A关于直线OM的对称点A´,作点B关于直线ON的对称点B´,连接A´B´交OM于P,交ON于Q,则点P、点Q即为所求,此时四边形APQB周长的最小值即为线段AB和A´B´的长度之和;理由:AB长为定值,由基本模型将PA转化为PA´,将QB转化为QB´,当A´、P、Q、B´四点共线时,PA´+PQ+ QB´的值最小,即PA+PQ+ QB的值最小.5.搭桥模型已知:如图,直线m∥n,A、B分别为m上方和n下方的定点,(直线AB不与m垂直)要求:在m、n之间求作垂线段PQ,使得AP+PQ+BQ最小.分析:PQ为定值,只需AP+BQ最小,可通过平移,使P、Q“接头”,转化为基本模型解:如图,将点A沿着平行于PQ的方向,向下平移至点A′,使得AA′=PQ,连接A′B交直线n于点Q,过点Q作PQ⊥n,交直线m于点P,线段PQ即为所求,此时AP+PQ+BQ最小.理由:易知四边形QPAA′为平行四边形,则QA′=PA,当B、Q、A′三点共线时,QA′+BQ最小,即AP+BQ最小,PQ长为定值,此时AP+PQ+BQ最小.6.已知:如图,定点A、B分布于直线l两侧,长度为a(a为定值)的线段PQ在l上移动(P在Q左边)要求:确定PQ的位置,使得AP+PQ+QB最小分析:PQ为定值,只需AP+QB的值最小,可通过平移,使P、Q“接头”,转化为基本模型解:将点A沿着平行于l的方向,向右移至A´,使AA´=PQ=a,连接A´B交直线l于点Q,在l上截取PQ=a(P在Q左边),则线段PQ即为所求,此时AP+PQ+QB的最小值为A´B+PQ,即A´B+a理由:易知四边形APQA´为平行四边形,则PA=QA´,当A´、Q、B三点共线时,QA´+QB最小,即PA+QB最小,又PQ长为定值此时PA+PQ+QB值最小.7.已知:如图,定点A、B分布于直线l的同侧,长度a(a为定值)的线段PQ在l上移动(P在Q左边)要求:确定PQ 的位置,使得四边形APQB 周长最小分析:AB 长度确定,只需AP+PQ+QB 最小,通过作A 点关于l 的对称点,转化为上述模型3解:作A 点关于l 的对称点A ´,将点A ´沿着平行于l的方向,向右移至A ´´,使A ´A ´´=PQ=a ,连接A ´´B交l 于Q ,在l 上截取QP=a (P 在Q 左边),线段PQ 即为所求,此时四边形APQB 周长的最小值为A ´´B+AB+PQ ,即A ´´B+AB+a典型例题2-1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10,BC=5,若点M 、N 分别是线段AC 、AB 上的两个动点,则BM+MN 的最小值为 .【分析】符合拓展模型2的特征,作点B 关于AC 的对称点E ,再过点E 作AB 的垂线段,该垂线段的长即BM+MN 的最小值,借助等面积法和相似可求其长度.【解答】作点B 关于AC 的对称点E ,再过点E 作EN ⊥AB 于N ,则BM+MN=EM+MN ,其最小值即EN 长;∵AB=10,BC=5,∴AC=22BC AB +=55,等面积法求得AC 边上的高为55510⨯=25,∴BE=45, 易知△ABC ∽△ENB ,∴,代入数据解得EN=8. 即BM+MN 的最小值为8.【小结】该类题的思路是通过作对称,将线段转化,再根据定理、公理连线或作垂线;可作定点或动点关于定直线的对称点,有些题作定点的对称点易解,有些题则作动点的对称点易解.典型例题2-2如图,∠AOB=60°,点P 是∠AOB 内的定点且OP=,点M 、N 分别是射线OA 、OB 上异于点O 的动点,则△PMN 周长的最小值是( )A .B .C .6D .3【分析】符合拓展模型3的特征;作P点分别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CD分别交OA、OB于M、N,此时△PMN周长最小,其值为CD长;根据对称性连接OC、OD,分析条件知△OCD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作底边上高,易求底边CD. 【解答】作P点分别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CD分别交OA、OB于M、N,如图,则MP=MC,NP=ND,OP=OD=OC=,∠BOP=∠BOD,∠AOP=∠AOC,∴PN+PM+MN=ND+MN+NC=DC,∠COD=∠BOP+∠BOD+∠AOP+∠AOC=2∠AOB=120°,∴此时△PMN周长最小,作OH⊥CD于H,则CH=DH,∵∠OCH=30°,∴OH=OC=,CH=OH=,∴CD=2CH=3.即△PMN周长的最小值是3;故选:D.【小结】根据对称的性质,发现△OCD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也是难点.典型例题2-3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O,以点O为原点,O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AB交y轴于点D,AD=2,OC=6,∠A=60°,线段EF所在的直线为OD的垂直平分线,点P为线段EF上的动点,PM⊥x轴于点M点,点E与E′关于x轴对称,连接BP、E′M.(1)请直接写出点A坐标为,点B坐标为;(2)当BP+PM+ME′的长度最小时,请求出点P的坐标.【分析】(1)解直角三角形求出OD,BD的长即可解决;(2)符合“搭桥模型”的特征;首先证明四边形OPME′是平行四边形,可得OP=EM,PM是定值,PB+ME′=OP+PB的值最小时,BP+PM+ME′的长度最小,此时P点为直线OB与EF的交点,结合OB的解析式可得P点坐标;【解答】(1)在Rt△ADO中,∵∠A=60°,AD=2,∴OD=2•tan60°=2,∴A(﹣2,2),∵四边形ABCO是平行四边形,∴AB=OC=6,∴DB=6﹣2=4,∴B(4,2)(2)如图,连接OP.∵EF垂直平分线段OD,PM⊥OC,∴∠PEO=∠EOM=∠PMO=90°,∴四边形OMPE是矩形,∴PM=OE=,∵OE=OE′,∴PM=OE′,PM∥OE′,∴四边形OPME′是平行四边形,∴OP=EM,∵PM是定值,∴PB+ME′=OP+PB的值最小时,BP+PM+ME′的长度最小,∴当O、P、B共线时,BP+PM+ME′的长度最小,∵直线OB的解析式为y=x,∴P(2,).【小结】求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线段之和的最小值,一般通过作对称和平移(构造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转化为基本模型.典型例题2-4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AOB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2,0),O(0,0),B(0,4),把△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COD.(1)求C、D两点的坐标;(2)求经过A、B、D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取两点E、F(点E在点F的上方),且EF=1,使四边形ACEF的周长最小,求出E、F两点的坐标.【分析】符合拓展模型7的特征,通过作对称、平移、连线,可找出E、F点,结合直线的解析式和抛物线的对称轴可解出E、F坐标.【解答】(1)由旋转的性质可知:OC=OA=2,OD=OB=4,∴C点的坐标是(0,2),D点的坐标是(4,0),(2)设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c,4a-2b+c=0由题意,得 16a+4b+c=0c=4解得a=-12,b=1,c=4,∴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12x²+x+4;(3)只需AF+CE最短,抛物线y=-12x²+x+4的对称轴为x=1,将点A向上平移至A1(﹣2,1),则AF=A1E,作A1关于对称轴x=1的对称点A2(4,1),连接A2C,A2C与对称轴交于点E,E为所求,可求得A2C的解析式为y=-14x+2,当x=1时,y=74,∴点E的坐标为(1,74),点F的坐标为(1,34).【小结】解决此类题的套路是“对称、平移、连线”;其中,作对称和平移的顺序可互换.变式训练2-1几何模型:条件:如图1,A,B是直线l同旁的两个定点.问题:在直线l上确定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方法: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l于点P,即为所求.(不必证明)模型应用:(1)如图2,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定点A(0,﹣1)和B(2,﹣1),P为x轴上一动点,则当PA+PB的值最小是点P的横坐标是,此时PA+PB= .(2)如图3,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为AB的中点,P是AC上一动点,连接BD,由正方形对称性可知,B与D关于直线AC对称.连接ED交AC于P,则PB+PE的最小值是.(3)如图4,在菱形ABCD中,AB=10,∠DAB=60°,P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E,F分别是线段AB和BC上的动点,则PE+PF的最小值是.(4)如图5,在菱形ABCD中,AB=6,∠B=60°,点G是边CD边的中点,点E.F分别是AG,AD上的两个动点,则EF+ED的最小值是.变式训练2-2如图,矩形ABCD中,AD=15,AB=10,E为AB边上一点,且DE=2AE,连接CE与对角线BD交于F;若P、Q分别为AB边和BC边上的动点,连接EP、PQ和QF;则四边形EPQF周长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变式训练2-3如图,已知直线l 1∥l2,l1、l2之间的距离为8,点P到直线l1的距离为6,点Q到直线l2的距离为4,PQ=4,在直线l1上有一动点A,直线l2上有一动点B,满足AB⊥l2,且PA+AB+BQ最小,此时PA+BQ= .变式训练2-4如图,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角梯形OABC的边OA在y轴的正半轴上,OC在x轴的正半轴上,OA=AB=2,OC=3,过点B作BD⊥BC,交OA于点D.将∠DBC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的两边分别交y轴的正半轴、x轴的正半轴于点E和F.(1)求经过A、B、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2)当BE经过(1)中抛物线的顶点时,求CF的长;(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取两点P、Q(点Q在点P的上方),且PQ=1,要使四边形BCPQ 的周长最小,求出P、Q两点的坐标.中考真题1.要在街道旁建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小聪以街道为x轴,建立了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A点坐标为(0,3),B点坐标为(6,5),则A、B两点到奶站距离之和的最小值是.2.如图,矩形ABOC的顶点A的坐标为(﹣4,5),D是OB的中点,E是OC上的一点,当△ADE的周长最小时,点E的坐标是()A .(0,)B .(0,)C .(0,2)D .(0,)3.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5,AD=3,动点P 满足S △PAB =31S 矩形ABCD ,则点P 到A 、B 两点距离之和PA+PB 的最小值为( )A .B .C .5D .4.已知抛物线y=x 2+1具有如下性质:该抛物线上任意一点到定点F (0,2)的距离与到x轴的距离始终相等,如图,点M 的坐标为(,3),P 是抛物线y=x 2+1上一个动点,则△PMF 周长的最小值是( )A .3B .4C .5D .65.如图,点A (a ,3),B (b ,1)都在双曲线y=上,点C ,D ,分别是x 轴,y 轴上的动点,则四边形ABCD 周长的最小值为( )A .B .C .D .6.如图,在Rt △ABC 中,∠C=90°,AC=3,BC=4,D 、E 分别是AB 、BC 边上的动点,则AE+DE 的最小值为( )A .B .C .5D .7.如图,Rt △ABC 中,∠BAC=90°,AB=3,AC=6,点D ,E 分别是边BC ,AC 上的动点,则DA+DE 的最小值为 .8.如图,等腰△ABC 的底边BC=20,面积为120,点F 在边BC 上,且BF=3FC ,EG 是腰AC 的垂直平分线,若点D 在EG 上运动,则△CDF 周长的最小值为 .9.如图,菱形ABCD 的边长为6,∠ABC=120°,M 是BC 边的一个三等分点,P 是对角线AC 上的动点,当PB+PM 的值最小时,PM 的长是( )A.B.C.D.10.如图,在Rt△ABC中,∠ACB=90°,AC=6,BC=8,AD平分∠CAB交BC于D点,E,F分别是AD,AC上的动点,则CE+EF的最小值为()A.B.C.D.6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与边长是6的正方形OABC的两边AB,BC分别相交于M,N 两点.△OMN的面积为10.若动点P在x轴上,则PM+PN 的最小值是()A.6B.10 C.2D.212.如图,△ABC中,AC=BC=2,AB=1,将它沿AB翻折得到△ABD,则四边形ADBC的形状是形,P、E、F分别为线段AB、AD、DB上的任意点,则PE+PF的最小值是.13.如图,已知抛物线y=x2+bx+c与直线y=x+3交于A,B两点,交x轴于C、D两点,连接AC、BC,已知A(0,3),C(﹣3,0).(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对称轴l上找一点M,使|MB﹣MD|的值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3)点P为y轴右侧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PA,过点P作PQ⊥PA交y轴于点Q,问: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A,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90°,AB>CD,AD=AB+CD.(1)用尺规作∠ADC的平分线DE,交BC于点E,连接AE(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在(1)的条件下,①证明:AE⊥DE;②若CD=2,AB=4,点M,N分别是AE,AB上的动点,求BM+MN的最小值.15.如图,抛物线y=ax2+bx+c(a≠0)经过点A(﹣1,0),B(3,0),C(0,3)三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M的坐标;(2)连接AC、BC,N为抛物线上的点且在第四象限,当S△NBC=S△ABC时,求N点的坐标;(3)在(2)问的条件下,过点C作直线l∥x轴,动点P(m,3)在直线l上,动点Q(m,0)在x轴上,连接PM、PQ、NQ,当m为何值时,PM+PQ+QN的和最小,并求出 PM+PQ+QN 和的最小值.16.如图,直线y=5x+5交x轴于点A,交y轴于点C,过A,C两点的二次函数y=ax2+4x+c的图象交x轴于另一点B.(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连接BC,点N是线段BC上的动点,作ND⊥x轴交二次函数的图象于点D,求线段ND 长度的最大值;(3)若点H为二次函数y=ax2+4x+c图象的顶点,点M(4,m)是该二次函数图象上一点,在x轴、y轴上分别找点F,E,使四边形HEFM的周长最小,求出点F,E的坐标.17.如图1,已知抛物线y=(x﹣2)(x+a)(a>0)与x轴从左至右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1)若抛物线过点T(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第二象限内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以A、B、D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若存在,求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在(1)的条件下,点P的坐标为(﹣1,1),点Q(6,t)是抛物线上的点,在x轴上,从左至右有M、N两点,且MN=2,问MN在x轴上移动到何处时,四边形PQNM 的周长最小?请直接写出符合条件的点M的坐标.18.如图,对称轴为直线x=2的抛物线经过A(﹣1,0),C(0,5)两点,与x轴另一交点为B.已知M(0,1),E(a,0),F(a+1,0),P是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动点.(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当a=1时,求四边形MEFP的面积的最大值,并求此时点P的坐标;(3)若△PCM是以点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求a为何值时,四边形PMEF周长最小?请说明理由.19.探究:小明在求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时发现,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任意两点P1(x1,y1),P2(x2,y2),可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图1得到结论:P1P2=他还利用图2证明了线段P1P2的中点P(x,y)P的坐标公式:x=,y=.(1)请你帮小明写出中点坐标公式的证明过程;运用:(2)①已知点M(2,﹣1),N(﹣3,5),则线段MN长度为;②直接写出以点A(2,2),B(﹣2,0),C(3,﹣1),D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顶点D的坐标:;拓展:(3)如图3,点P(2,n)在函数y=x(x≥0)的图象OL与x轴正半轴夹角的平分线上,请在OL、x轴上分别找出点E、F,使△PEF的周长最小,简要叙述作图方法,并求出周长的最小值.20.如图,直线y=kx+b(k、b为常数)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4,0)、B(0,3),抛物线y=﹣x2+2x+1与y轴交于点C.(1)求直线y=kx+b的函数解析式;(2)若点P(x,y)是抛物线y=﹣x2+2x+1上的任意一点,设点P到直线AB的距离为d,求d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求d取最小值时点P的坐标;(3)若点E在抛物线y=﹣x2+2x+1的对称轴上移动,点F在直线AB上移动,求CE+EF的最小值.21.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A=6,以OA为边长作等边三角形ABC,使得BC∥OA,且点B、C落在过原点且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上.(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图①中,假设一动点P从点B出发,沿折线BAC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同时另一动点Q从O点出发,沿x轴的负半轴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当点P 运动到A点时,P、Q都同时停止运动,在P、Q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时间t,使得PQ⊥AB,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BC边上取两点E、F,使BE=EF=1个单位,试在AB边上找一点G,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H,使得四边形EGHF的周长最小,并求出周长的最小值.本人所著《初中几何模型与解题通法》已发行,可在当当、淘宝和京东搜索购买特色:1.由一线名师编写,更专业权威,各地历年中考压轴题几乎都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的模型和方法,甚至出现大量高度类似题。
(完整word版)数学建模——传染病模型
传染病模型摘要当今社会,人们开始意识到通过定量地研究传染病的传播规律,建立传染病的传播模型,可以为预测和控制传染病提供可靠、足够的信息。
本文利用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对传统传染病动力学建模方式进行综述,且针对甲流,SARS等新生传染病模型进行建模和分析。
不同类型的传染病的传播过程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不是从医学的角度一一分析各种传染病的传播,而是从一般的传播机理分析建立各种模型,如简单模型,SI模型,SIS模型,SIR模型等。
本文中,我们应用传染病动力学模型来描述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和传播规律,运用联立微分方程组体现疫情发展过程中各类人的内在因果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方程求解算法。
然后,通过借助Matlab程序拟合出与实际较为符合的曲线并进行了疫情预测,评估各种控制措施的效果,从而不断完善文中的模型。
本文由简到难、全面地评价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而后对模型和数据也做了较为扼要的分析,进一步改进了模型的不妥之处。
同时,在对问题进行较为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又引入更为全面合理的假设,运用双线性函数模型对卫生部的措施进行了评价并给出建议,做好模型的完善与优化工作.关键词:传染病模型,简单模型,SI,SIS,SIR,微分方程,Matlab。
一、问题重述有一种传染病(如SARS、甲型H1N1)正在流行,现在希望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利用已经掌握的一些数据资料对该传染病进行有效地研究,以期对其传播蔓延进行必要的控制,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考虑如下的几个问题,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一定的比较分析和评价展望.1、不考虑环境的限制,设单位时间内感染人数的增长率是常数,建立模型求t时刻的感染人数。
2、假设单位时间内感染人数的增长率是感染人数的线性函数,最大感染时的增长率为零。
建立模型求t时刻的感染人数。
3、假设总人口可分为传染病患者和易感染者,易感染者因与患病者接触而得病,而患病者会因治愈而减少且对该传染病具有很强的免疫功能,建立模型分析t时刻患病者与易感染者的关系,并对传染情况(如流行趋势,是否最终消灭)进行预测.二、问题分析1、这是一个涉及传染病传播情况的实际问题,其中涉及传染病感染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一些初始资料,可通过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加以解决.2、问题表述中已给出了各子问题的一些相应的假设。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第一章 有理数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1、实数的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 负有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2、无理数:32,7,3π+8,sin60o 。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 (3分)1、单项式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注意:单项式是由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其中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如b a 2314-,这种表示就是错误的,应写成b a 2313-。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如c b a 235-是6次单项式。
考点二、多项式 (11分)1、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2、同类项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6分)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0≠=+bax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是未知数x的系数,b是常数项。
a)x为未知数,(0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考点一、直线、射线和线段(3分)1、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线面两种: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2、线段的性质(1)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全)初中数学|23种模型汇总
(全)初中数学|23种模型汇总1. 数列模型数列模型是一组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字,常见的数列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在解题中,需要掌握其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2. 几何模型几何模型是通过图形来表示问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如圆、三角形、直线等。
3. 等式模型等式模型是通过等式来表示问题,需要掌握化简等式、配方、移项等技巧。
4. 方程模型方程模型是通过方程来表示问题,需要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如消元法、相似变形法、套公式法等。
5. 数据分析模型数据分析模型需要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
6. 概率模型概率模型需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来计算概率,需要掌握概率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8. 百分数模型百分数模型需要将数值转化为百分数进行计算,需要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9. 推理模型推理模型需要根据已知的信息推出未知的结果,需要掌握逻辑思维和推理技巧,如分类讨论法、反证法等。
10. 图表模型图表模型是通过图表来表示问题,需要掌握读图和解决图表问题的技巧。
11. 统计模型统计模型需要对给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频数分布、统计量计算等。
12. 函数模型函数模型需要根据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计算未知量,需要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图像变化规律。
13. 同余模型同余模型需要根据同余关系来计算未知量,需要掌握同余关系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如模运算等。
14. 最优化模型最优化模型需要找出满足特定条件下的最优解,需要掌握最优化方法和技巧,如最大值最小值法、拉格朗日乘数法等。
16. 排列组合模型排列组合模型需要计算不同元素之间的排列和组合方式,需要掌握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17. 质数模型质数模型需要计算满足质数条件的解,需要掌握质数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如质因数分解等。
23. 递推模型递推模型需要利用递推公式来计算未知项,需要掌握递推公式的推导方法和递推问题的解法。
(完整版)初中数学——最全:初中数学几何模型.docx
最全: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几何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般会在压轴题中进行考察,而掌握几何模型能够为考试节省不少时间,小编整理了常用的各大模型,一定要认真掌握哦~全等变换平移: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对称: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对称全等模型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
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
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说明:上图依次是 45°、30°、22.5°、15°及有一个角是 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旋转全等模型半角:有一个角含1/2 角及相邻线段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旋转半角模型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自旋转模型构造方法:遇 60 度旋 60 度,造等边三角形;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遇中点旋180 度,造中心对称共旋转模型说明:旋转中所成的全等三角形,第三边所成的角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
通过“8”字模型可以证明。
模型变形说明:模型变形主要是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夹角的变化,另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混用。
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中点旋转:说明:两个正方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一个正方形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及两个图形顶点连线的中点,证明另外两个顶点与中点所成图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方法是倍长所要证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转化成要证明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已知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正方形)公旋转顶点,通过证明旋转全等三角形证明倍长后的大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证。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复习题综合与实践探寻神奇的幻方总复习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1 线段、射线、直线2 比较线段的长短3 角4 角的比较5 多边形和圆的认识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六章整式的乘除1 同底数幂的乘法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3 同底数幂的除法4 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5 整式的乘除6 平方差公式7 完全平方差公式8 整式的乘除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综合与实践设计自己的运算程序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 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3 平行线的性质4 用尺规作图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数据的收集2 普查和抽样调查3 数据的表示4 统计图的选择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九章变量之间的关系1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2 用表达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3 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回顾与思考复习题总复习题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一章三角形1 认识三角形2 图形的全等3 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 三角形的尺规作图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二章轴对称1 轴对称现象2 探究轴对称的性质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4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综合与实践七巧板第三章勾股定理1 探究勾股定理2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3 勾股定理的应用举例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四章实数1 无理数2 平方根3 立方根4 估算5 用计算器开方6 实数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综合与实践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第五章位置与坐标1 确定位置2 平面直角坐标系3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六章一次函数1 函数2 一次函数3 一次函数的图像4 确定一次函数的图像5 一次函数的应用回顾与思考复习题总复习题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七章基本平面图形1 二元一次方程组2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4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5 三元一次方程组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综合与实践哪一款套餐更合适第八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1 定义与命题2 证明的必要性3 基本事实与定理4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5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6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九章概率初步1 感受可能性2 频率的稳定性3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十章三角形的有关证明1 全等三角形2 等腰三角形3 直角三角形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5 角平分线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不等关系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解集4 一元一次不等式5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综合与实践生活中的一次模型总复习题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一章因式分解1 1因式分解2 题公因式法3 公式法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二章分式与分式方程1 认识分式2 分式的乘除法3 分式的加减法4 分式方程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三章数据的分析1 平均数2 中位数与众数3 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4 数据的离散程度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综合与实践哪个城市夏天更热第四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 图形的平移2 图形的旋转3 中心对称4 图形变化的简单应用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五章平行四边形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 三角形的中位数4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综合与实践平面图形的镶嵌总复习题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六章特殊平行四边形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七章二次根式1 二次根式2 二次根式的性质3 二次根式的加减4 二次根式的乘除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八章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5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6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第九章图形的相似1 成比例线段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3 相似多边形4 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5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6 黄金分割7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8 相似三角形的那个纸9 利用位移放缩图形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综合与实践直觉的误导总复习题附:标准对数视力表中的“E"形图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一章反比例函数1 反比例函数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回顾与思考复习题综合与实践能将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加倍吗第二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 锐角三角形2 30。
全国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课练:12章专题训练1 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word、含答案)
专题训练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模型一从教材数学活动(P53)中的筝形,探究全等基本轴对称模型1.定义: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如图①,若AD=CD,AB=CB,则四边形ABCD是筝形.(1)在同一平面内,△ABC与△ADE按图②所示的方式放置,其中∠B=∠D=90°,AB=AD,BC与DE相交于点F,请你判断四边形ABFD是不是筝形,并说明理由;(2)请你结合图①,写出筝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定义除外):在四边形ABCD中,若,则四边形ABCD是筝形.2.我们把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如图,四边形ABCD是筝形,其中AB=AD,CB=CD,P是对角线AC上除A,C外的任意一点.求证:∠ABP=∠ADP.常见的轴对称模型还有(如图):▶模型二全等基本旋转模型之一——中点加倍型基本模型:如图①,D是BC的中点,DE=AD.模型变形1:如图②,D是BC的中点,CF⊥AD,BE⊥AD.模型变形2:如图③,D是BC的中点,MD=DN.3.如图,在△ABC中,AB=8,AC=5,AD是△ABC的中线,则AD的取值范围是.4.如图,在△ABC中,AD是中线,CE⊥AD于点E,BF⊥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BF=CE.5.如图所示,∠BAC=∠BCA,AD为△ABC中BC边上的中线,延长BC至点E,使CE=AB,连接AE.求证:∠CAD=∠CAE.6.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AM⊥AB,AM=AB,AN⊥AC,AN=AC.求证:MN=2AD.常见的旋转模型还有(如图):▶模型三一线三等角模型常见的一线三等角模型:7.探究:如图①,点B,C分别在∠MAN的边AM,AN上,点E,F在∠MAN内部的射线AD 上,∠1,∠2分别是△ABE,△CAF的外角.已知AB=AC,∠1=∠2=∠BAC.求证:△ABE≌△CAF.拓展:如图②,在△ABC中,AB=AC,AB>BC,点D在边BC上,且CD=2BD,点E,F在线段AD 上,∠1=∠2=∠BAC.若△ABC的面积为15,求△ABE与△CDF的面积之和.8.(1)如图①,在△ABC中,∠BAC=90°,AB=CA,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D,E.求证:DE=BD+CE.(2)如图②,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CA,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则结论DE=BD+CE是否成立?若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1)四边形ABFD 是筝形. 理由:连接AF .在Rt △AFB 和Rt △AFD 中,{AF =AF ,AB =AD ,∴Rt △AFB ≌Rt △AFD (HL).∴BF=DF . 又∵AB=AD ,∴四边形ABFD 是筝形.(2)答案不唯一,如图AD=CD ,∠ADB=∠CDB 2.证明:在△ABC 和△ADC 中,{AB =AD ,AC =AC ,CB =CD ,∴△ABC ≌△ADC (SSS). ∴∠BAC=∠DAC.在△BAP 和△DAP 中,{AB =AD ,∠BAP =∠DAP ,AP =AP ,∴△BAP ≌△DAP (SAS). ∴∠ABP=∠ADP .3.1.5<AD<6.5 如图,延长AD 到点E ,使DE=AD ,连接BE.∵AD 是△ABC 的中线, ∴BD=CD.在△ADC 和△EDB 中,{CD =BD ,∠ADC =∠EDB ,AD =ED ,∴△ADC ≌△EDB (SAS).∴AC=EB. ∵AB-EB<AE<AB+EB , ∴AB-AC<2AD<AB+AC. ∵AB=8,AC=5,∴1.5<AD<6.5.4.证明:∵CE⊥AD,BF⊥AD,∴∠CED=∠BFD=90°.∵AD是△ABC的中线,∴BD=CD.在△BFD和△CED中,{∠BFD=∠CED,∠BDF=∠CDE, BD=CD,∴△BFD≌△CED(AAS).∴BF=CE.5.证明:如图,延长AD到点F,使得DF=AD,连接CF.∵AD为△ABC中BC边上的中线,∴BD=CD.在△ADB和△FDC中,{AD=FD,∠ADB=∠FDC, BD=CD,∴△ADB≌△FDC(SAS).∴AB=CF,∠B=∠DCF.∵CE=AB,∴CE=CF.∵∠ACE=∠B+∠BAC,∠ACF=∠DCF+∠BCA,∠BAC=∠BCA,∴∠ACE=∠ACF.在△ACF和△ACE中,{AC=AC,∠ACF=∠ACE, CF=CE,∴△ACF≌△ACE(SAS).∴∠CAD=∠CAE.6.证明:如图,延长AD至点E,使DE=AD,连接BE.∵AD是△ABC的中线,∴BD=CD.在△BDE 和△CDA 中,{BD =CD ,∠BDE =∠CDA ,DE =DA ,∴△BDE ≌△CDA (SAS). ∴BE=AC=AN ,∠DBE=∠DCA. ∴AC ∥BE.∴∠ABE+∠BAC=180°. ∵∠BAM=∠CAN=90°, ∴∠MAN+∠BAC=180°. ∴∠ABE=∠MAN.在△ABE 和△MAN 中,{AB =MA ,∠ABE =∠MAN ,BE =AN ,∴△ABE ≌△MAN (SAS).∴AE=MN. ∵AE=2AD ,∴MN=2AD. 7.解:探究:证明:∵∠1=∠2=∠BAC ,且∠1=∠BAE+∠ABE ,∠2=∠CAF+∠ACF ,∠BAC=∠BAE+∠CAF ,∴∠BAE=∠ACF ,∠ABE=∠CAF . 在△ABE 和△CAF 中,{∠BAE =∠ACF ,AB =CA ,∠ABE =∠CAF ,∴△ABE ≌△CAF (ASA). 拓展:∵∠1=∠2=∠BAC ,且∠1=∠BAE+∠ABE ,∠2=∠CAF+∠ACF ,∠BAC=∠BAE+∠CAF , ∴∠BAE=∠ACF ,∠ABE=∠CAF . 在△ABE 和△CAF 中,{∠BAE =∠ACF ,AB =CA ,∠ABE =∠CAF ,∴△ABE ≌△CAF (ASA).∴S △ABE =S △CAF . ∴S △ABE +S △CDF =S △CAF +S △CDF =S △ACD . ∵CD=2BD ,△ABC 的面积为15, ∴S △ACD =10. ∴S △ABE +S △CDF =10.8.解:(1)证明:∵BD ⊥直线m ,CE ⊥直线m ,∴∠BDA=∠AEC=90°.∴∠BAD+∠ABD=90°.∵∠BAC=90°,∴∠BAD+∠CAE=90°.∴∠CAE=∠ABD.在△ADB和△CEA中,{∠ABD=∠CAE,∠BDA=∠AEC, AB=CA,∴△ADB≌△CEA(AAS).∴BD=AE,AD=CE.∴DE=AE+AD=BD+CE.(2)成立.证明:∵∠BDA=∠BAC=α,∴∠DBA+∠BAD=∠BAD+∠EAC=180°-α.∴∠DBA=∠EAC.在△ADB和△CEA中,{∠DBA=∠EAC,∠BDA=∠AEC, AB=CA,∴△ADB≌△CEA(AAS).∴BD=AE,AD=CE.∴DE=AE+AD=BD+CE.。
(完整word)人教版初中数学讲义大纲(适用于中考复习)
人教版初中中考数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有理数一、正数和负数1、 正数、负数: 大于零的数叫做正数,小于零的数叫做负数。
应用:生产收入,海拔高低,气温的冷热,方位的指向,比赛的胜负,比例的增长等等。
二、有理数1、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分类⎪⎪⎪⎩⎪⎪⎪⎨⎧⎩⎨⎧⎩⎨⎧负分数负整数负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数或⎪⎪⎪⎩⎪⎪⎪⎨⎧⎩⎨⎧⎪⎩⎪⎨⎧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 注:分数和小数可以互化,所以小数可以归为分数类。
3、“0”表示的意义:(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0是整数(3)0不是表示没有,有时表示一种趋于正负的状态(4)0是最小的自然数,即是最小的非负整数(5)0不能作为分母(6)0等相反数是0(7)0的绝对值是0(8)0没有倒数(9)0乘以任何数都为0(10)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为0.4、数轴: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5、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a ,b 互为相反数,则a+b=0)6、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记作|a||a|=⎩⎨⎧<-≥)0()0(a a a a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三、有理数的加减法1、有理数的加法:(1)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 )+c=a+(b+c )2、有理数的减法: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a-b=a+(-b ))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word版)初中数学定义、定理(大全),文档
第一篇数与代数第一数与式一、数数的分:整数(包括:正整数、0、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3, ⋯,, 等;无限不循小数叫做无理数. 如:π, ⋯(两个1之依次多1个0)等.有理数和无理数称数.数:定了原点、正方向和位度的直叫数。
数和数上的点一一。
:在数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数a的,作∣a∣。
正数的是它本身;数的是它的相反数;0的是0。
如:丨-_丨=;丨-π丨=π-3.14.4. 相反数:符号不同、相等的两个数,叫做互相反数。
a的相反数是-a,0的相反数是0。
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如精确到得0.060,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科学数法:把一个数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种数法叫做科学数法.如×105×10-5.大小比:正数大于0,数小于0,两个数,大的反而小。
数的乘方:求相同因数的的运算叫乘方,乘方运算的果叫。
9.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个数a就叫做x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式〕。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互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数没有平方根.10.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11.算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平方根,0的算平方根是0.12.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数的立方根是数;0的立方根是0.13.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14.平方根易点:〔1〕平方根与算平方根不分,如64求64的算平方根;〔2〕的平方根是士,的平方根士8,易掉-8,而平方根士2,知道=2.二次根式:定:叫做二次根式.16.二次根式的化:17.最二次根式足的条件:〔1〕被开方数的因式是整式或整数;〔2〕被开方数中不含有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18.同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二次根式.19.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公式20..二次根式运算注意事:〔1〕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根式化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二次根式,防止:①化的没化;②不合并的合并;③化不正确;④合并出.〔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常用乘法公式或除法公式来化算,运算果一定写成最二次根式或整式.21.有理数加法法: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相等和0;不等,取大的数的符号,并用大的减去小的;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个数.22.有理数减法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个数的相反数.23.有理数乘法法那么:两个有理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24.有理数除法法那么: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25.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那么: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26.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为任意有理数)加法结合律:(a+b〕+c=a+(b+c)(a,b,c为任意有理数).代数式:〔1〕用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含答案)全等变换平移: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对称: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对称全等模型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
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
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说明:上图依次是45°、30°、22.5°、15°及有一个角是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旋转全等模型半角:有一个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旋转半角模型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自旋转模型构造方法: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角形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遇中点旋180度,造中心对称共旋转模型说明:旋转中所成的全等三角形,第三边所成的角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
通过“8”字模型可以证明。
模型变形说明:模型变形主要是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夹角的变化,另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混用。
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中点旋转:说明:两个正方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一个正方形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及两个图形顶点连线的中点,证明另外两个顶点与中点所成图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方法是倍长所要证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转化成要证明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已知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正方形)公旋转顶点,通过证明旋转全等三角形证明倍长后的大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证。
几何最值模型对称最值(两点间线段最短)对称最值(点到直线垂线段最短)说明:通过对称进行等量代换,转换成两点间距离及点到直线距离。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梳理(沪教市北综合版)——01数的整除(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初中数学知识点梳理(沪教市北综合版)导言《初中数学知识点梳理沪教市北综合版》为编者依据沪教版《初中数学》和市北初级中学资优生培训教材《初中数学》的内容综合编撰而成,既吸取了沪教版《初中数学》侧重基础、知识全面的特点,也吸取了市北版《初中数学》拓展广度、延伸深度的特点,实现了两者内容的有机融合,保证了初中数学知识点梳理的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拓展性和概括性,能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提供较好的知识帮助。
文中带“(★)”部分为市北版的加深内容,练习带“(★)”部分也为市北版内容。
第一章数的整除一、知识结构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会正确地分解素因数,并会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难点: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第一节整数和整除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⑴正整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5…叫做正整数。
⑵负整数:在正整数1,2,3,4,5…之前添上“-”,得到的数-1,-2,-3,-4,-5…叫做负整数。
⑷ 整数: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⑸ 整除:设a、b是两个整数,且b≠a,若存在整数q,使a=bq,则称b整除a,或a被b整除,记作b∣a。
(★)或者说,如果整数a除以整数b(b ≠ 0)所得的商是整数,那么叫做a被b整例1:下列哪一个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28÷7 10÷3 5÷4解:因为28÷7=4 ,10÷3=3……1 ,5÷4=1.25 ,所以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的是28÷7。
③若m∣a、m∣b,则m∣(a-b);④若m∣a,则m∣ab(b为自然-数);⑤n个连续正整数的积能被n!整除。
(n的阶乘:n!=1×2×3×…×n)(★)例如:a为整数时,2∣a(a+1)6∣a(a+1)(a+2)24∣a(a+1)(a+2)(a+3)……(★)解:由于4个连续的整数中必有 1个数为4的倍数,还有另一个数为2的倍数,有1个是3的倍数,因为a、a+1、a+2、a+3为4个连续的整数,所以,a、a+1、a+2、a+3中必有一个数为4的倍数,另有一个数为2的倍数,有一个数为3的倍数,即为2×3×4=24的倍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 中 数 学 几 个 数 学 模 型模型1、l:r=3600:n 0①圆锥母线长5cm ,底面半径长3cm ,那么它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是 216 。
②劳技课上,王芳制作了一个圆锥形纸帽,其尺寸如图.则将这个纸帽展开成扇形时的圆心角等于( C ) A .45° B.60° C .90° D.120°③要制作一个圆锥形的模型,要求底面半径为2cm ,母线长为4cm ,在一个边长为8cm 的正方形纸板上,能否裁剪制作一个这种模型(侧面和底面要完整,不能拼凑)( C ) (A)一个也不能做 (B)能做一个 (C)可做二个 (D)可做二个以上 4、(2004河北T7)在正方形铁皮上剪下个圆形和扇形,使之恰好围成如图所示的圆锥模型.设圆的半径为r,扇形的半径为R,则圆半径与扇形半径之间的关系是 (D )A 、2r=R B 、R r =49 C 、R r =3 D 、r 4模型2、角平分线+平行=等腰三角形如图,∆ABC 中BD 、CD 平分∠ABC 、∠ACB ,过D 作直线平行于BC ,交AB 、AC 于E 、F ,当∠A 的位置及大小变化时,线段EF 和BE+CF 的大小关系( B ).(A )EF>BE+CF (B )EF=BE+CF (C )EF<BE+CF (D )不能确定 模型3、一副三角板①在△ABC 中,a=1,b=3,∠A=300,则∠B=___60___度。
②两个全等的含300, 600角的三角板ADE 和三角板ABC 如图所示放置,E,A,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D ,取BD 的中点M ,连结ME ,MC .试判断△EM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等腰直角三角形)③(2006邵阳T8. ) 将一副三角板按图(一)叠放,则△AOB 与△DOC 的面积之比等于(1:3 )④(2005年浙江绍兴T18.)(以下两小题选做一题,第(1)小题满分5分,第(2)小题满分为3分。
若两小题都做,以第(1)小题计分) 选做第________小题,答案为________(1) 将一副三角板如图叠放,则左右阴影部分面积1S :2S 之比等于________ (2) 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放置,则上下两块三角板面积1A :2A 之比等于________⑤(2006年武汉市T24.10分)已知:将一副三角板(Rt △ABC 和Rt △DEF )如图①摆放,点E 、A 、D 、B 在一条直线上,且D 是AB 的中点。
将Rt △DEF 绕点D 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α(0°<α<90°),在旋转过程中,直线DE 、AC 相交于点M ,直线DF 、BC 相交于点N ,分别过点M 、N 作直线AB 的垂线,垂足为G 、H 。
(1)当α=30°时(如图②),求证:AG =DH ;(2)当α=60°时(如图③),(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3)当0°<α<90°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写出你的结论,并根据图④说明理由。
⑥一副三角板由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含300的直角三角形组成,利用这副三角板构成一个含有150角的方法较多,请你画出其中两种不同构成的示意图,并在图上标出必要的标注,不写作法.⑦将一副三角尺如图摆放一起,连接AD, 则∠ADB 的余切值为 .⑧如图,ABC ∆中,︒=∠90ACB ,︒=∠30B ,1=AC ,过点C 作AB CD ⊥1于1D ,A G D H M E F C BN第24题图图③ EF M N D A BGH 图④ C 45° 60°A E DBC F A GD H ME FC B (N )第24题图 图① 图②过1D 作BC D D ⊥21于2D ,过2D 作AB D D ⊥32于3D ,这样继续作下去,……,线段1+n n D D 能等于(n 为正整数)(A) n⎪⎭⎫ ⎝⎛23 (B) 123+⎪⎭⎫⎝⎛n (C)n ⎪⎪⎭⎫ ⎝⎛23 (D)123+⎪⎪⎭⎫⎝⎛n⑨已知∠AOB=90°,OM 是∠AOB 的平分线,按以下要求解答问题:(1)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 在射线OM 上移动,两直角边分别与边OA ,OB 交于点C ,D.. ①在图甲中,证明:PC=PD ;②在图乙中,点G 是CD 与OP 的交点,且PG=23PD ,求△POD 与△PDG 的面积之比.(2)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 在射线OM 上移动,一直角边与边OB 交于点D ,OD=1,另一直角边与直线OA ,直线OB 分别交于点C ,E ,使以P ,D ,E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CD 相似,在图丙中作出图形,试求OP 的长.⑩如图,客轮沿折线A -B -C 从A 出发经B 再到C 匀速航行,货轮从AC 的中点D 出发沿某一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将一批物品送达客轮。
两船同时起航,并同时到达折线A -B -C 的某点E 处,已知AB =BC =200海里,∠ABC =90°,客轮速度是货轮速度的2倍。
(1)选择:两船相遇之处E 点( )。
A 、在线段AB 上 B 、在线段BC 上 C 、可以在线段AB 上,也可以在线段BC 上 (2)求货轮从出发到两船相遇共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保留根号)。
DA⒒将一把三角尺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上,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 在对角线AC 上滑动,AB O M 图丙 A B CO P M D 图乙 图甲 D M P O C B A (第⑧题图)CA B1D 2D4D6D5D3D直角的另一边始终经过点B ,另一边与射线DC 相交于点Q 。
设A 、P 两点间的距离为x , (1)当点Q 在CD 上时,线段PQ 、PB 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证明你观察到的结论。
(2)当点Q 在CD 上时,求四边形PBCQ 的面积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并求出X 的取值范围; (3)当点P 在线段AC 上滑动时,三角形PCQ 是否能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指出所有可能使三角形PCQ 成为等腰三角形的点Q 的位置,并求出相应的X 的值;如果不能说明理由(以下三个图的形状,大小相同,以供操与解题时备用) 解:(1)PQ=PB证明:连接BD 交AC 于点O ,连接PD ,如图(1)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C 垂直平分BD ,045=∠=∠OCD ODC ∴ PB=PD ,0904=∠+∠∴ 21∠=∠ 图 (1)PQPB PQ PD PQD PDQ OCD PQD ODC PDQ PD PB =∴=∴∠=∠∴+∠=∠+∠=∠+∠=∠+∠=∠∠=∠∴∠=∠∴=∠+∠∴⊥0004533452232319043ΘΘ ……………………………..4分(2)连接BD 交AC 于点O ,作QE AC ⊥于点E (如图2))21(121)2)(2(21)(212290,,20<≤+-=∴-+=+=+=∴-=-==∴∆≅∆∴=∠=∠∠=∠=∆∆x x y x x QE BO PC S S S xAP OA OP QE QEPPOB QEP POB QPE PBO PQ PB PCQ PBC PBCQ Θ ………………………………………………4分 (3)可能当P 与A 重合时,Q 与D 重合,有PQ=QC ,X=0 当PC=CQ 时,且Q 在DC 的延长线上时,(图形3),连接BD 交AC 于点O ,连接BQ ,则CQ=PC=2222)2(1,2x CQ BC BQ x -+=+=-由(1)证得,PB=PQ ,ABCQC Q[]222)2(121)22(x BQ PB -+==∴由[]1)22()22()2(121222222=∴-+=-=∴+=x x x OP BO PB …………….3分12.如图,操作:将一把三角尺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上,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 在对角线AC 上滑动,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点B ,另一边与边DC 或射线DC 相交于点Q 。
当点Q 在边CD 上时,线段PQ 与线段PB 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证明你观察得到的结论;② 当点Q 在边CD 运动上时,设四边形PBCQ 的面积为S 时,试用含有x 的代数式表示S :③ 当点P 在线段AC 上滑动时,△PCQ 是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指出所有能使△PCQ 成为等腰三角形的点Q 的位置,并求出相应的x 的值;如果不可能,试说明理由。
①过点P 作PE AB ⊥ 交AB 于E, 过点P 作PF CD ⊥交BC 于F -----1分 PE=AE,BE=1-AE,PF=1-PE=1-AE ∴BE=PF ------2分090EPB FPQ ∠+∠=090EPB EBP ∠+∠=∴EBP FPQ ∠=∠------3分∴ PEB PFQ ∆≅∆ ------4分 ∴PB=PQ --------5分 设PM=x,BM=1-x, QC=1-x-x=1-2x21122111(21)22PBC PCQS S S BC PM CQ PF x x x x ∆=+=⨯⨯+⨯=⨯⨯+-=V -----------8分③有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求出x 值-------11分 13.(12分)用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ABC 和△ACD 拼成菱形ABCD.把一个含60°角的三角尺与这个菱形叠合,使三角尺的60°角的顶点与点A 重合,两边分别与AB ,AC 重合.将三角尺绕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当三角尺的两边分别与菱形的两边BC ,CD 相交于点E ,F 时,(如图13—1),通过观察或测量BE ,CF 的长度,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证明你的结论;(2)当三角尺的两边分别与菱形的两边BC ,CD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 ,F 时(如图13—2),OBAC DQP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还成立吗?简要说明理由.(1)BE=CF. ……2分证明:在△ABE 和△ACF 中, ∵∠BAE+∠EAC=∠CAF+∠EAC=60°, ∴∠BAE=∠CAF. ∵AB=AC ,∠B=∠ACF=60°,∴△ABE ≌△ACF (ASA ). ……4分∴BE=CF. ……6分(2)BE=CF 仍然成立.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同样可以证明△ABE 和△ACF 全等,BE 和CF 是它们的对应边.所以BE=CF 仍然成立.………………………………10分 27.(8分)等腰△ABC ,AB=AC=8,∠BAC=120°,P 为BC 的中点,小慧拿着含 30°角的透明三角板,使30°角的顶点落在点P ,三角板绕P 点旋转.(1)如图1,当三角板的两边分别交AB 、AC 于点E 、F 时.问△BP E 与△CFP 是否相似; (2)操作:将三角板绕点P 旋转到图2情形时,三角板的两边分别交BA 的延长线、边AC 于点E 、F .① 探究1:△BP E 与△CFP 还相似吗?(只需写出结论)② 探究2:连结EF ,△BP E 与△PFE 是否相似?请说明理由; ③ 设EF=m ,△EPF 的面积为S ,试用m 的代数式表示S .(1)如图,由题意得∠FPC+∠BPE=150, ∠BEP+∠BPE=150∴∠BEP=∠FPC 又∵∠B=∠C=30∴△BP E ~△CFP ………………… 2分(2)①△BP E 与△CFP 还相似 …………………………………… 3分 ②△BP E 与△PFE 相似, …………………………………… 4分由△BP E 与△CFP 相似,得 FP PE CP BE = ,又∵BP=CP ∴FPPEBP BE = , 即FPBPPE BE =,又∵∠B=∠EPF=30 ∴△BP E ~△PFE …………… 6分(1)(2)③如图,∵△BP E~△PFE ,∴∠PEB=∠PEF 作PH⊥BE于点H,PG⊥EG于点G,则PH=PG ………7分在Rt△BPH中, PBHBPPH∠⋅=sin=32∴S=m3………………8分模型4知二求四在上图中隐含有以下重要性质:⑴两对相等的锐角;∠A= ∠BCD ,∠B= ∠ACD⑵三对相似三角形:⊿ACD∽⊿ CBD∽⊿ABC, AC2=AD·AB BC2=BD·AB CD2=BD·AD⑶边之比的推广⑷面积:AC·BC=AB·CD⑸勾股定理⑹AB是ΔABC外接圆的直径①②③④⑤∽模型5增长率①②③④⑤⑧增长率与百分数问题iii某商品降价20%后出售,一段时间后恢复原价,则应在售价的基础上提高的百分数是()A、20% B、25% C、30% D、35%某商品经过两次降价,由每件100元降至81元,则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A、8.5%B、9%C、9.5% D、10%iii模型6垂径定理①如图:一个残破的圆钢轮,为了再铸做一个同样大小的圆轮,请用圆规、直尺作出它的圆心(不用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