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第五节 级内损失和级的相对内效率

合集下载

1.5 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

1.5 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

二、级的相对内效率和内功率
1、级的实际热力过程曲线 上级余速被本级利用。 本级余速分为三种情况: 本级余速不被下级利用; 全部被利用;部分利用。
由图可以看出,本级余速是否被下级利用,
对本级的有效焓降
hi 的值没有影响。
hi 为级的有效焓降,它表示1kg蒸汽所具有的 理想能量最后转化为有效功的能量。越大,机
Ce ——与级的类型有关的系数。
部分进汽总损失系数由以上两部分所组成,即
e w s
若用热量单位来表示:
he e E0
喷嘴组数越多,斥汽损失越大。尽量减少喷嘴组 数目。
5、漏汽损失 h 在汽轮机中,由动静
两部分所组成的级 ,有
间隙。由于压差的作用,
有间隙存在,就会漏汽
级的总漏汽损失为:
h hp ht
反动级
漏汽损失比冲动级大。图1.5.10。因为:
内径汽封的漏汽量比冲动级的隔板漏汽量
大。内径汽封直径大、汽封齿数少。
动叶前后的压差较大,叶顶漏汽量大。
经验公式:
ht 1.72

1.4 r
lb
E0
减少漏汽的措施:
减小径向间隙和轴向间隙,采用径向和
§1.5级内损失和级的相对内效率
前面提到的喷嘴损失 hn 、动叶损失 hb 、余 速损失 hc 2 ,都是级内损失。除此之外,级内损失
还包括:叶高损失 hl 、扇形损失 h 、叶轮摩 擦损失 h f 、部分进汽损失 h 、漏汽损失 h 、
湿汽损失 hx 。
e
当然,不是各级都同时具有这所有损失,而是 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分析计算其不同的损失。如只有
(c) 出汽边喷射蒸汽的空心喷嘴 从压力较高一级来的蒸汽引入空心喷嘴, 从出口边的缝隙喷出, 优点: 消除尾迹区,阻止该处形成大的水珠; 使尾迹区速度均衡,提高级效率和改善动 叶的应力状况。 由压力较高点来的蒸汽,参与作功,能量 不损失。

汽轮机原理 第一章

汽轮机原理 第一章
而大多数情况下复速级都是部分 进汽的,故其反动度不宜过大, 否则,由于反动度的增大会使动 叶通道内的漏汽损失增大,导致 级效率降低。
目前常见的复速级内总的反动度 值约在5%~15%之间。
图1-23 带反动度的复速级的热力过程线
复速级的轮周功:复速级的轮周功等于两列动叶 上产生的机械功之和。
Wu Wu Wu u c1 cos1 c2 cos2 c1cos1 c2cos2
➢ β 的大小与喷嘴的进口状态( 、 p0* v0* )、压力比εn和蒸汽的 绝热指数κ有关。
Gn Gnc
k
2
1
2
k n
k 1
nk
k 1
2 k 1 k 1
1
0.546 n 1
n 0.546
三、蒸汽在喷嘴斜切部分中的膨胀
汽轮机弯曲型渐缩叶栅通道,在喉部后形成斜切出口通道,将此称为 斜切部分。它的存在极大地改变了叶栅通道的流动特性。
极限膨胀压力比 1d
k
1d
p1d p0
2 k1
k 1
sin 1
2k k1
汽流偏转角
sin 1 1
sin
1
ccr c1t
cr 1t
图1-13 蒸汽在喷嘴斜切部分的膨胀
第三节 蒸汽在动叶中的流动
圆周速度: u dmn
60
相对速度:W1、W2
绝对速度:C1、C2
➢ 进口速度三角形 ➢ 出口速度三角形
➢ 叶栅流道:喷嘴叶栅和动叶栅的安
装角s和s、喷嘴叶栅和动叶栅的 叶型进口几何角0g和0g、喷嘴叶 栅和动叶栅的叶型出口几何角1g和 1g、喷嘴出口汽流角1和动叶出口 汽流角2等
喷嘴叶栅和动叶栅的几何参数
喷嘴叶栅结构尺寸:

汽轮机原理第一章课件

汽轮机原理第一章课件
c1t
1 p1 kk 2k 0 0 p0 v0 [1 ( 0 ) ] k 1 p0 k 1 2k 0 0 p0 v0 (1 n k ) k 1
0 h Δhn
Δhn
1 1t
p1
式中: n

p1 0 p0
喷嘴压比
s
一、蒸汽在喷嘴中的膨胀过程
(一)喷嘴出口汽流速度
(2)喷嘴实际出口速度:
三. 级的类型和特点
带反动度的冲动级(冲动级)
在冲动级中带少量反动度
特点:
m 0.05 ~ 0.30
①蒸汽主要在喷嘴中膨胀,小部分在 动叶中膨胀; ②作用力:主要是冲动力; ③作功能力大,级所承担的滞止理想 焓降较大,效率有所提高; ④喷嘴:渐缩喷嘴;动叶:汽道横截 面沿汽流方向有所收缩; 实际的冲动级汽轮机都是带反动度 的冲动级,应用广泛。
u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b n
u -动叶平均直径处的圆周速度 60 c -喷嘴出口速度(动叶进口绝对 w1 c12 u 2 2uc1 cos 1 1 速度 )
c1 sin 1 1 arcsin w1
w1 -动叶进口的相对速度
c2-动叶出口的相对速度 2 c2 w2 u 2 2uw2 cos 2 w2-动叶出口绝对速度 w2 sin 2 2 arcsin c2

2、压力级和速度级
(1)压力级:蒸汽的动能转换为转子的机械能的过程 在级内只进行一次的级。 (2)速度级:蒸汽的动能转换为转子的机械能的过程 在级内进行一次以上的级。

3、调节级和非调节级
(1)调节级:通流面积能随负荷改变的级,如喷嘴调 节的第一级。 (2)非调节级:通流面积能不随负荷改变的级,可以 全周进汽,也可以部分进汽。

《汽轮机原理》

《汽轮机原理》

b 高速夹带消耗功;
c 水珠速度低,打击叶栅背弧 d 过冷现象,凝结滞后
17
(2)解决办法 :
a 采用去湿装置; 捕水槽、捕水室等, 以减少蒸汽中的水分。 b 提高叶片本身的抗 湿能力. 在动叶片进汽边背弧
加焊硬质合金、电火
花处理等。
18
(3) 经 验 公 式 :
' △hx (1 x m )hu
△ht
Gt
G
hu'
式 中 , G ------ 级 流量; kg/s
hu ' ------ 级的 轮周有效比焓降,kJ/kg ;
hu '=ht* (hnξ hbξ hc2 hl h )
16
6 .
湿 汽 损 失
(1)产 生 原 因 :
a 凝结,减少作功;
3 k1dxa f 2.3 10 sin 1ls 3
△h f f P t
级的理想功率
Pt
7
4, 部 分 进 汽 损 失
采用部分进汽,就产生了部分
进 汽 损 失 , 由 “ 鼓 风” 损 失 和
“斥汽”损失两部分所组成的。 “鼓 风” 损 失 发生在不装喷嘴的弧段上,有停滞的蒸汽。 “ 斥 汽 损 失 ” 发生在装有喷嘴的进汽弧段内,有停滞蒸汽的动叶转到进汽 弧段时,从喷嘴出来的汽流吹这部分蒸汽。 在喷嘴 出口端 的A点存 在着漏 汽;而 在B 点 又存在 着抽吸 作用 减少部分进汽损失:增加部分进汽度。要选择合适的部分进汽度。
30
(2)沿叶高相对节距不同所引起的损失:
偏 离最 佳 的 相 对 节 距 ,造 成 效 率 下 降 。
(3) 轴向间隙中汽流径向流动所引起的损失:

蒸汽动力系统:级内损失和级的相对内效率

蒸汽动力系统:级内损失和级的相对内效率

华北电力大学校级核心课程 汽轮机原理
Page.21
减小动叶顶部漏汽损失δht的措施
➢在围带上安装径向汽封和轴向汽封,以减 少漏汽;
➢对无围带的动叶,可将动叶叶顶削尖以达 到汽封的作用;
➢尽量设法减小扭叶片顶部的反动度,使动 叶叶顶前后压差不致过大。
华北电力大学校级核心课程 汽轮机原理
Page.22
华北电力大学校级核心课程加汽,轮ln机>原1理5mm
Page.5
2. 扇形损失δhθ
⑴形成原因
• 叶栅的相对节距t/b不是常数,而是从内径向外径 成正比例增加的,这样除了平均直径处的相对 节距为最佳外,其他各截面偏离最佳值,这就 带来了流动损失。
• 叶栅出口汽流在轴向间隙中存在着压力梯度,
即由内径向外径静压力逐渐增加,所以会产生
• 采用耐冲蚀性能强的叶片材料(如钛合金) • 在叶片进汽边背弧上镶焊硬质合金 • 对叶片表面镀铬,局部高频淬硬,电火花强化,
氮化等
华北电力大学校级核心课程 汽轮机原理
Page.29
大功率汽轮机中水珠运动轨迹和去湿装置
华北电力大学校级核心课程 汽轮机原理
Page.30
级内损失及其机理
级内损失
机理
动叶顶部汽封示意图
华北电力大学校级核心课程 汽轮机原理
Page.23
⑸ 级的总漏汽损失δhδ
h hp ht
⑹ 反动级漏汽损失较冲动级大的原因
• 反动级内径汽封的漏汽量比冲动级的隔板漏汽 量大,主要是因为内径汽封的直径比隔板汽封 大,而汽封齿数又比较少;
• 反动级动叶前后的压差较大,其叶顶漏汽量相 当可观。
• 能保证获得级的最高相对内效率的速比是 设计时应考虑的速比,用(xa)’op表示

汽轮机原理 沈士一

汽轮机原理 沈士一

汽轮机原理沈士一作者:沈士一等编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时间:1992-6-1内容简介:本书对“汽轮机原理”课程的三大部分内容,即汽轮机热力工作原理、汽轮机零件强度和汽轮机调节都作了介绍,主要内容有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多级汽轮机、汽轮机变工况特性、凝汽设备、汽轮机零件强度及汽轮机调节。

并结合大型汽轮机的运行特点,介绍了有关内容。

本书为高等学校热能动力类专业本科“汽轮机原理”课程的基本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的师生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前言绪论第一章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蒸汽在喷嘴和动叶通道中的流动过程。

第三节级的轮周功率和轮周效率第四节叶栅的气动特性第五节级内损失和级的相对内效率第六节级的热力设计原理第七节级的热力计算示例第八节扭叶片级第二章多级汽轮机第一节多级汽轮机的优越性及其特点第二节进汽阻力损失和排汽阻力损失第三节汽轮机及其装置的评价指标第四节轴封及其系统第五节多级汽轮机的轴向推力及其平衡第六节单排汽口凝汽式汽轮机的极限功率第三章汽轮机的变工况特性第一节喷嘴的变工况特性第二节级与级组的变工况特性第三节配汽方式及其对定压运行机组变工况的影响第四节滑压运行的经济性与安全性第五节小容积流量工况与叶片颤振第六节变工况下汽轮机的热力核算第七节初终参数变化对汽轮机工作的影响第八节汽轮机的工况图与热电联产汽轮机第四章汽轮机的凝汽设备第一节凝汽设备的工作原理、任务和类型第二节凝汽器的真空与传热第三节凝汽器的管束布置与真空除氧第四节抽气器第五节凝汽器的变工况第六节多压式凝汽器第五章汽轮机零件的强度校核第一节汽轮机零件强度校核概述第二节汽轮机叶片静强度计算第三节汽轮机叶轮静强度概念第四节汽轮机转子零件材料及静强度条件第五节汽轮机静子零件的静强度第六节汽轮机叶片的动强度第七节叶轮振动第八节汽轮发电机组的振动第九节汽轮机主要零件的热应力及汽轮机寿命管理第六章汽轮机调节系统第一节汽轮机自动调节和保护的基本原理第二节液压调节系统第三节中间再热式汽轮机的调节第四节调节系统的试验和调整第五节汽轮机功频电液调节第六节背压式和抽汽式汽轮机的调节参考文献。

4.5 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

4.5  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

4.5 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蒸汽在汽轮机内并不能把级的理想焓降全部转变成为轴上的机械功。

实际的能量转换过程中,除了叶栅损失外,级内还有各种损失存在,使得汽轮机发出的有效功减小。

为了设计高效率的汽轮机,必须了解汽轮机级内有哪些损失,损失形成的原因及如何减少和计算这些损失。

4.5 一、汽轮机的级内损失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汽轮机的级内损失喷嘴损失ξn h Δ 动叶损失余速损失c ξb h Δh Δ2叶高损失扇形损失l h Δh Δ 叶轮摩擦损失fθh Δ 部分进汽损失 漏气损失δeh Δh Δ 湿汽损失x h Δ4.5一、汽轮机的级内损失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汽轮机的级内损失1、叶高损失lh Δ叶栅中汽流的二次流损失4.5 一、汽轮机的级内损失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汽轮机的级内损失1、叶高损失叶片高度较大时二次流对主汽流的影响相对较lh Δ 叶片高度较大时,二次流对主汽流的影响相对较小,则叶高损失较小。

反之,短叶片的叶高损失大。

当时,叶片顶部与根部的漩涡将汇合并充满整个汽道中使叶高损失剧增mm 12<l 满整个汽道中,使叶高损失剧增。

一般叶高至少增大到15mm 时,才可有效减小叶高损失损失。

4.5 一、汽轮机的级内损失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汽轮机的级内损失1、叶高损失lh Δ 叶片损失用半经验公式计算:a = a ——系数,由试验确定,与级的型式有关,对单u l h Δlh Δ列级a =1.2(未包括扇形损失)或a =1.6(包括扇形损失),对双列级a =2;l ——叶栅高度,对单列级为喷嘴高度,对双列级u h Δ为各列叶栅的平均高度(mm )。

4.5 一、汽轮机的级内损失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汽轮机的级内损失1、叶高损失lh Δ 叶高损失也可以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a l x a ζ21=nζE h Δl = a 1——系数,由试验确定,对单列级a =9.9,对双列级a =27.6;ll 0 l n ——喷嘴高度(mm );——x a 速度比;E 0——级的理想能量(kJ/kg )。

第一章 汽轮机工作原理6

第一章 汽轮机工作原理6

he hw hs
(五)漏汽损失 h
1.隔板漏气损失:加隔 G p ' 板汽封,在喷嘴和动叶根 hu 部设轴向汽封,在叶轮开 h p G 平衡孔。 2.动叶顶部漏汽损失: 可在围带上安装径向汽 1.4 封和轴向汽封,无围带的 r 动叶顶部削薄。 t 构因素
(一)动静叶之间的轴向间隙动静叶之间的轴向间隙 从安全、经济两方面考虑确定开式轴向间隙的取值 闭式轴向间隙的增大对级效率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使 喷嘴出汽边到动叶进汽边之间的轴向距离增大,可减小喷嘴 出口尾迹的影响,从而使动叶进口的汽流趋于均匀,这有利 于级效率的改善;另一方面使汽流运动的距离增长,因而增 加了汽流与汽道上下端面之间的摩擦,这不利于级效率的提 高。因此,闭式间隙存在一个较佳的范围 (二)径向间隙 (三)叶片宽度 (四)平衡孔 (五)拉筋
(四)部分进汽损失
1.鼓风损失:非进汽弧 合理选择e,采用护罩。
he
e 1 3 hw Be (1 e c ) xa E0 e z
2.斥汽损失:进汽弧 应尽量减少喷嘴组数。
ec 3 1 hw Be (1 e ) xa E0 e z
1 Sn hs Ce xa E0 e dn
(七)扇形损失
lb 2 h 0.7( ) E0 db
径高比越小,损失越大。扭叶片采用了径向平衡法避免扇形损 失。
二、级的相对内效率和内功率
hi i E0 ht* hn hb hl h f he ht* 1hc 2

h h hx hc 2 Pi G1hi
* hn (1 2 )hn * hb (1 2 )hb
1.6 hl hu lb
c hc 2 2

第一章 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

第一章 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

图1-8渐缩喷嘴速度系数φ随叶片高度ln的变化曲线
注: ①喷管 ln 不小于15~20mm ②在满足强度要求时,尽量采用窄喷管
3、喷管中汽流的临界状态
a kpcrvcr
c
在一定条件下在某一截面会出现汽流速度等于当地 声速的临界状态, cr 只与滞止初参数有关,与过程中 有无损失无关,有足够的压降就会产生相应的速度。
第一章 汽轮机的工作原理
• 级是汽轮机中最 基本的工作单位 • 级由静叶栅(喷 嘴栅)和动叶栅 组成 • 本章着重阐述单 级汽轮机的工作 原理
第一节 概 述
级是由喷管叶栅和与之相配合的动叶栅所组成的,喷 管叶栅将蒸汽的热能转换变成动能,动叶栅将蒸汽的 动能转变成机械能。 一、蒸汽的冲动原理和反动原理 汽流改变流动方向对汽道所产生的离心力叫做冲 动力,依靠冲动力做功的级叫做冲动级;与汽流流出 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叫做反动力,依靠反动力做功的 级叫做反动级。 二、级的反动度 汽轮机级中反动力所占的比例,即蒸汽在动叶中 膨胀程度的大小,常用级的反动度 m表示:
cr ccr 1c1
2 k 1
1 k 1
k 1 k 1

1 k n
1
2k k 1

k 1 k n
1d
p1d 2 * p0 k 1
k k 1
sin 1
二、蒸汽在动叶栅中的流动和能量转换过程 (一)动叶栅出口速度三角形
k
pv n 多变过程方程—— =常数
对于过热蒸汽,k=1.3;对于湿蒸汽,k=1.035+0.1x; 饱和蒸汽k=1.135。
第二节 汽轮机级的工作过程
h0
*
0* 0 h0
P0*

第一章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

第一章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
大; ⑶ 反动度Ω沿动叶高度是不相同的
➢ 对于较短的直叶片级,用平均反动度Ωm表示,可 不计反动度沿动叶高度的变化;
➢ 对于长叶片级,在计算不同截面时,必须用相应 截面的反动度。
五、 级的类型和特点:轴流式
⒈ 冲动级和反动级:按蒸汽在动叶通道中的膨胀程度(及反 动度)大小划分。 ⑴ 纯冲动级:Ωm=0 特点:
式中:q—每kg质量蒸汽流过系统时从外界吸收 的热量,J/kg;绝热时为零。 w—每kg质量蒸汽流过系统时对外界做出的 机械功,J/kg。
③ 状态或过程方程
状态方程:蒸汽在某一截面上的各种状态参数之 间的关系由状态方程式来确定,对于理想气体: pv=RT
式中:p —气体的绝对压力,Pa; v —气体的比容,m3/kg; T —热力学温度,K; R —通用气体常数, R =461.5J/kg·K。
一般情况下:
1 1117 冲动级:2 1 (2~4)
2 20~30
(a) 动静叶栅汽道示意图 (b)顶点靠拢的速度三角形
⑶ 速度三角形(w1、c2 )的计算
w1 c12 u 2 2c1u cos 1
1
arcsin
c1 sin 1
w1
arc tg
c1 sin 1 c1 cos 1 u
c2 w22 u 2 2w2u cos 2
三、 级的工作过程
火电厂的能量转换过程
⒈ 蒸汽在级内的流动过程:图1.1.1所示 ⑴ 在喷嘴(nozzle)中:降压增速,热力势能转变为汽流的
动能; ⑵ 在动叶(blade)中:动能转变为机械能(冲动级和反动
级有别)。
➢ 对于冲动式汽轮机,当蒸汽通过喷嘴 和动叶后,其压力、速度的变化趋势如 右图。
双列级:能承担较大的理想焓降,一般在195250kJ/kg之间。效率较低。宜用于带尖峰负 荷的机组上。

汽轮机原理-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

汽轮机原理-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
一 . 级内损失
4. 部分进汽损失 he
(1) “鼓风”损失 发生在没有喷嘴叶片的 弧段内。动叶通过这一弧段时,要象鼓风机 一样把滞留在这一弧段内的蒸汽鼓到出汽边 而耗功。
(2)“斥汽损失” 发生在安装有喷嘴叶片的弧段内。动叶片由非工作 区进入工作区弧段时,动叶通道中滞留的蒸汽要靠工作区弧段中喷嘴喷 出的主流蒸汽将其吹出,要消耗轮周功。 另外,如图由于叶轮作高速旋转,这样,在喷嘴出口端的A点存在着漏 汽;而在B点又存在着抽吸作用,将一部分蒸汽吸入动叶通道,干扰主 流,同样会引起损失。这样就形成了斥汽损失 。
一 . 级内损失
2.扇形损失 h
(1)原因 环形叶片导致非平均直径处偏离设计工况 (2)计算式:
h E0 ( k J / k g )
பைடு நூலகம்
0.7( 1 )2

径高比 db / lb越 小 ,扇形损失越大
(3)办法 当 > 10 ~ 12 时 , 级 应 该 采 用 等 截 面 直 叶 片 。等 截 面 直 叶 片 的 设 计 和 加 工 都 比 较 容 易 , 但 存 在 着 扇 形 损 失 ; 当 <10的级, 则应采用扭 叶片 。
v1t
p Ap
2hn* v1t z p
( 2)动叶顶漏汽量的计算
Gt

t AtCt
v2t

et (db
lb )t
v2t
2t ht*
11
2.6 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
一 . 级内损失
5.漏汽损失 h
( 3)隔板损失计算
hp

Gp G
hi*

Ap An Z p
hn
( 4 )叶顶漏汽损失计算

1.5 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

1.5 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
(叶片越长),扇形损失越大。 当>8~12时,级应该采用等截面直叶片。等 截面直叶片的设计和加工都比较容易,但存在着 扇形损失; 当<8~12的级,为适应汽流参数沿叶高的变 化则应采用扭叶片,避免扇形损失。
3、叶轮摩擦损失 (1)叶轮两侧及围带表面的粗糙度引起的摩 擦损失 叶轮在汽室中作高速旋转时,由于蒸汽粘性, 由叶轮表面至汽缸壁的间距上蒸汽微团的圆周速 度是不同的,即存在速度梯度,因此产生叶轮轮
面与蒸汽及蒸汽之间的摩擦。
3、叶轮摩擦损失 (2)子午面内的涡流运动 引起的损失 靠近叶轮轮面侧的蒸汽质点 随叶轮一起转动时,受到离心力
作用,沿径向向外流动。
靠近隔板处的蒸汽质点的旋
转速度小,自然要向旋转中心处
流动以保持蒸汽的连续性。于是, 在叶轮两侧的汽室中就形成了涡:
a1 2 l xa ln 即hl l E0
a1 ——试验系数。单列级=9.9,为双列级为27.6.
l n ——喷嘴高度。
2、扇形损失 由于汽轮机的叶栅是安装在叶轮上的,呈环形。
汽流参数和叶片几何参数(节距、进汽角)沿叶高是
变化的。
环形叶栅,图1.5.1,与直叶栅相比的特点:
(a)叶栅的相对节距不是常数,从内径向外径 成比例的增加,平均直径处为最佳,其它都偏离最佳 值,叶型损失系数都大于最小值,带入额外的流动损 失。
t 1t d b lb t 0.6 Gn 1 m 2t d nln sin 1
t
t
——动叶顶部间隙的流量系数
t ——动叶顶部的反动度
——动叶顶部的当量间隙
(4)叶顶漏汽损失计算
Gt ' ht hi Gl
经验公式计算:
1 z t ' ht hi 2 sin 1

第一章汽轮机工作原理

第一章汽轮机工作原理

理想能量扣除喷管、动叶和余速损失外,其余的 能量全部转化为轮周功,则有: Wu E0 hn hb (1 1 )hc2 ht* hn hb hc2
u
E0 hn hb (1 1 )hc2 E0 1 n b (1 1 ) c 2
Fu F G(c1 cos 1 c2 cos 2 )
' u
2、轴向力 F
Z
蒸汽在轴向上所受的总力:为流道壁对蒸汽的轴向反作用力 与动叶片前后压差所产生的力 Ab ( p1 p2 )之和。
蒸汽在轴向的动量改变量应等于轴向的作用冲量,即:
[ Fz' Ab ( p1 p2 )] t m(c2 z c1z )
Fz' m (c1 z c2 z ) Ab ( p1 p2 ) t
Fz Fz' G(c1 sin 1 c2 sin 2 ) Ab ( p1 p2 )
F Fz 2 Fu 2
(二).轮周功率 Pu
单位时间内蒸汽推动叶轮旋转所作出的机械功称为轮周功率。
(二)流量计算
通过喷嘴的质量流量决定于流道的出口面积、出口流速和对 应出口点的蒸汽比容。 对出口面积为 An 的喷嘴,其流过的理想质量流量为: An c1t Gnt 1t 考虑流动损失,实际流过的质量流量为: An c1 Gn 1 Gn 令 为流量系数,则有: Gnt A n c1 / 1 1t c1 / 1 A n c1t / 1t c1t / 1t 1
G nc 0.65 An p / v
二、蒸汽在渐缩斜切喷嘴中的膨胀
为了保证喷嘴出口汽流按良好 方向进入动叶通道,喷嘴出口都有 一段斜切部分abc,这种喷嘴称为 斜切喷嘴。

汽轮机原理 级的工作原理

汽轮机原理  级的工作原理
形,用于计算速度的大小、方向。
19
3个速度的关系可用余弦定理表示,如
w1 c12 u 2 2c1u cos1
在动叶出口,先由w1求出w2,再求出c2
w22t 2
hb
w12 2
w22 2
h1 h2
w12 2
如果级内出现超音速,须考虑偏转角。
20
余速损失:蒸汽流出动叶所携带的动能
26
纯冲动级的最佳速比为cosα1/2。 考虑余速利用后,轮周效率增大。
从速度三角形看,最高的轮周效率对应于c2与 旋转平面垂直时。
假想速比:因喷嘴出口速度不易得到,可用假 想速度代替,假想速比为
xa
u ca
ca 2ht*
27
反动级的最佳速比为cosα1
28
带反动度的冲动级
当 有
当容积流量较小,可减小e,增大l,减小叶高 损失。当气流超音速,出口角应修正。
利用流量公式,也可求出叶高
An
Gn
0.648
p0* v0*
ln
An
edn sin1
35
动叶栅尺寸
与静叶栅类似
Gb b Abw2t / v2t
Ab edblb sin 2
lb
Gbv2t
bedbw2t sin
2
动叶的盖度
42
级内损失
余速损失 叶型损失(喷嘴损失、
动叶损失) 1)边界层内的摩擦 2)边界层分离涡流 3)尾迹损失 4)激波损失
43
叶高损失(端部损失): 蒸汽在叶片端部附近流 动时,要产生附面层及 旋涡,损失部分有用功, 由于叶片长度有限,这 种损失的比例随着叶高 的减小而增加。
a hl ln hu
动叶的围带

汽轮机原理-第一章汽轮机的工作原理

汽轮机原理-第一章汽轮机的工作原理

第一章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近代大功率汽轮机都是由若干个级构成的多级汽轮机。

由于级的工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汽轮机的工作过程,所以对汽轮机工作原理的讨论一般总是从汽轮机"级"开始的,这特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全机的内在规律性。

"级"是汽轮机中最基本的工作单元。

在结构上它是由静叶栅(喷嘴栅)和对应的动叶栅所组成。

从能量观点上看,它是将工质(蒸汽)的能量转变为汽轮机机械能的一个能量转换过程。

工质的热能在喷嘴栅中(也可以有部分在动叶栅中)首先转变为工质的动能,然后在动叶栅中再使这部分动能转变为机械能。

工质的热能之所以能转变为汽轮机的机械能,是由工质在汽轮机喷嘴栅和动叶栅中的热力过程所形成,因此,研究级的热力过程,也就是研究工质在喷嘴栅和动叶栅中的流动特点和做功原理,以及产生某些损失的原因,并从数量上引出它们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这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蒸汽在级内的流动一、基本假设和基本方程式(一)基本假设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除把蒸汽当作理想气体处理外,还假设:(1)蒸汽在级内的流动是稳定流动,即蒸汽的所有参数在流动过程中与时间尤关。

实际上,绝对的稳定流动是没有的,蒸汽流过一个级时,由于有动叶在喷嘴栅后转过,蒸汽参数总有一些波动。

当汽轮机稳定工作时,由于蒸汽参数波动不大,可以相对地认为是稳定流动。

(2)蒸汽在级内的流动是一元流动,即级内蒸汽的任一参数只是沿一个坐标(流程)方向变化,而在垂直截面上没有任何变化。

显然,这和实际情况也是不相符的,但当级内通道弯曲变化不激烈,即曲率牛径较大时,可以认为是一元流动。

(3)蒸汽在级内的流动是绝热流动,即蒸汽流动的过程中与外界无热交换。

由于蒸汽流经一个级的时间很短暂,可近似认为正确。

考虑到即使用更复杂的理论来研究蒸汽在级内的流动,其结论与汽轮机真实的工作情况也不完全相符,而且推算也甚为麻烦,因此,上述的假设在用一些实验系数加以修正后,在工程实践中也证明是可行的。

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

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
用△hi表示级的有效焓降,它表示1kg蒸汽所 具有的理想能量中最后在转轴上转变为有效功 的那部分能量。显然,级内损失越大,△hi就 越小。
级的相对内效率:级的有效焓降△hi与级 的理想能量E0之比。
ri

hi E0
级的内功率:由级的有效焓降和蒸汽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来确定,即
pi

Dhi 3600
1、冲动作用原理 当一运动物体碰到另外一个运动速度比其
低的物体时,就会受到阻碍而改变其速度,同 时给阻碍它的物体一个作用力,这个作用力被 称为冲动力。冲动力的大小取决于运动物体的 质量以及速度的变化。质量越大,冲动力越大; 速度变化越大,冲动力也越大。受到冲动力作 用的物体改变了速度,该物体就做了机械功。
复速级:由固定的喷管、导叶和安装在同一叶轮上的
两列动叶组成的级称为复速级。
3、调节级和非调节级
(1)调节级:通流面积能随负荷改变的级,如喷管 调节的第一级。
(2)非调节级:通流面积能不随负荷改变的级,可 以全周进汽,也可以部分进汽。
复速级
复速级由喷管、导叶和两列动叶 组成。蒸汽在喷管膨胀后,进入 第一列动叶作功,流出第一列动 叶时速度还相当大。用一列导叶 改变蒸汽流动方向后进入第二列 动叶继续作功。
在动叶内,把蒸汽具有的动能和热能机械功 作用力:
①由静叶出口的高速蒸汽冲击动叶产生冲动力Fi ②动叶内蒸汽继续膨胀,产生一个反动力Fr
三、反动度和级的类型
(一)汽轮机的反动度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
的理想焓降hb, 和在整个
级的滞止理想焓降ht* 之比,

m

hb ht*
m

hb hn* hb

(汽轮机原理)第四讲级内损失与级相对内效率

(汽轮机原理)第四讲级内损失与级相对内效率

什么会影响级内损失?
1
淤积和腐蚀
在引导喷嘴和叶片中,容易有沉积物和腐蚀产生,导致能量散失。
2
运行温度和压力
在高温高压的状况下,机械能易发生热和氧化损伤,这可能导致更频繁的故障和 更高的损失。
3
设计和制造质量
级部件制造过程中的偏差和不完美将导致级内摩擦和更高的损失。
什么会影响级相对内效率?
叶片的状态
叶片在精度、强度和硬度方面的变化可能使效率 下降。
气流流速
该因素会影响热量和动力的流动,从而影响级内 工作情况。
转子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质量
这些因素对于维持精度和减少积碳是关键的。
明确的调节策略
指定和实施适当的维护和调整策略可以帮助最大 化效率。
小结与建议
理解级内损失和级相对内效率的基本概念是确保减少能耗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操作中,定期检查机器以查 找与级损失和效率相关的问题,并及时修复故障或更改操作策略。为了最大化效率,应考虑采用新技术和 更好的维护实践。
(汽轮机原理)级内损失与 级相对内效率
在汽轮机性能参数中,级内损失和级相对内效率是其中一些关键指标。本次 演示将探讨这些主题并介绍有用的应用建议。
什么是级内损失?
1 定义
简而言之,级内损失指的是在汽轮机引导喷 咀和移动叶片等部件中发生的能量损失。这 些损失会减少总体输出功率,降低汽轮机效 率。
2 分类
级内损失可以分为静止和运动两种。静止级 内损失是指能量损失由固定部件引起,而运 动级内损失则由移动部件引起。
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级相对内效率?
定义
简单来说,级相对内效率是汽轮机性能的另一个关 键指标。它是级效率和理想效率之比,其中级效率 是级输出功率和输入功率之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级内损失和级的相对内效率一、级内损失除前面讨论的级内轮周损失即喷嘴损失n h δ、动叶损失b h δ和余速损失2c h δ之外,级内还有叶高损失l h δ、扇形损失h θδ、叶轮摩擦损失f h δ、部分进汽损失e h δ、漏汽损失h δδ和湿汽损失x h δ。

必须指出,并非各级都同时存在以上各项损失,如全周进汽的级中就没有部分进汽损失;采用转鼓的反动式汽轮机就不考虑叶轮摩擦损失;在过热蒸汽区域工作的级就没有湿汽损失;采用扭叶片的级就不存在扇形损失。

本节所讨论的各项级内损失,目前尚难以完全用分析法计算,多数是采用在静态和动态试验的基础上建立的经验公式计算。

随试验条件的不同,计算损失的公式也不同。

下面主要介绍国内计算级内损失的常用公式。

1.叶高损失l h δ叶高损失又称为端部损失,其产生的物理原因及影响因素在上节已经分析过。

它实质上是属于喷嘴和动叶的流动损失。

工程上为了方便.把它单独分出来计算。

叶高损失l h δ主要决定于叶高l 。

当叶片高度很高时,l h δ可以忽略不计。

叶高必须大于相对极限高度,否则l h δ将急剧增加。

叶高损失常用下列半经验公式计算:l h δ=u ah l ∆ (1.5.1)式中 a ——试验系数,单列级a =1.2(未包括扇形损失)或a =1.6(包括扇形损失),双列级a =2;u h ∆——不包括叶高损失的轮周有效比焓降,即u h ∆=0th ∆—n h δ—b h δ—2c h δ,/kJ kg ;l ——叶栅高度,单列级为喷嘴高度,双列级为各列叶栅的平均高度,mm 。

叶高损失也可以用以下半经验公式计算: l ξ=21ana x l (1.5.2)即 l h δ= l ξ0E (1.5.3) 式中 1a ——试验系数,单列级1a =9.9,双列级1a =27.6; n l ——喷嘴高度,mm 。

2.扇形损失h θδ汽轮机级中实际应用的是环列叶栅,如图1.5.1(a)所示。

它与图1.5.1(b)的平面直叶栅相比,有两个特点: 一是叶栅的相对节距t =/t b 不是常数而是从内径向外径成正比例增加的.这样除了平均直径截面处的相对节距为最佳值外,其它各圆周截面的相对节距必然偏离最佳值。

因此这些截面的叶型损失系数p ξ都大于最小值,这就带来了一项额外的流动损失;二是空气动力学上的特点,叶栅出口汽流在轴向间隙中存在着压力梯度,即由内径向外径静压力逐渐增加,所以会产生径向流动损失。

所有这些就构成了扇形损失。

计算扇形损失的半经验公式为θξ= 2b b l 0.7d ⎛⎫ ⎪⎝⎭(1.5.4)即 h θδ=θξ0E (1.5.5)从式(1.5.4)可见,扇形损失与径高比θ=/b b d l 有关。

θ短小,θξ越大,如θ=l0时,θξ=0.007,θ=3时,θξ=0.078,两者相差约11倍。

一般当θ>8~12时,采用等截面直叶片,虽然存在着扇形损失,但加工方便;当θ<8~12时,为适应汽流参数沿叶高的变化,采用扭叶片,虽然加工复杂,但避免了扇形损失;当θ很大时,由式(1.5.4)可见,θξ很小,故可忽确不计。

3.叶轮摩擦损失f h δ叶轮摩擦损失,简称摩擦损失,是由两部分组成的:(1)叶轮两侧及围带表而的粗糙度引起的摩擦损失 当叶轮在充满蒸汽的汽室内转动时由于蒸汽的粘性和旋转表面的粗糙度,粘附在叶轮两侧及外缘表面的蒸汽微团被叶轮带着转动,其圆周速度与叶轮表而相应点的圆周速度大致相等,紧贴在汽缸壁或隔板表面的蒸汽微团的圆周速度为零(见图1.5.2)。

由叶轮表面至汽缸壁的间距上蒸汽微团的圆周速度是不同的,即存在着速度梯度、因此造成了蒸汽微团之间和蒸汽与壁面之间的摩擦。

为了克服摩擦和带动蒸汽质点运动.必然要消耗一部分轮周功。

(2)子午面内的涡流运动引起的损失 紧靠叶轮表面的蒸汽微团随叶轮一起转动,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产生向外的径向流动。

而靠近汽缸壁或隔板表面的蒸汽微团由于速度小,受到的离心力也小,自然地向中心移动以填补叶轮处径向外流的蒸汽,于是叶轮两侧的子午面内便形成了蒸汽的涡流运动(图1.5.2)。

涡流本身要消耗一部分轮周功,而且还使摩擦阻力增加。

叶轮摩擦损失通常由实验确定,一般也可采用斯托多拉经验公式计算:f p ∆=3211100m u K d v ⎛⎫ ⎪⎝⎭(1.5.6)式中 f p ∆——叶轮摩擦损失所消耗的功率,kw ;1K ——经验系数,一般取1K =1.0~1.3; m d ——级的平均直径, m;v ——汽室中蒸汽的平均比容,3/m kg 。

如果用比焓差表示叶轮摩擦损失,则 f h δ=f p G∆ (1.5.7)叶轮摩擦损失也可以用损失系数来表示,即 f ξ=ff th p E P δ∆= (1.5.8)式中 t P 为级的理想功率,它可以近似地表示为t P=0011sin t n m n t t G h e d l c h v μπα∆= (1.5.9) 则 f ξ=3f p Kp∆≈(1.5.10)式中,e 为部分进汽度、κ为试验系数,在光叶轮外缘雷诺数R e >710时,取K =310-。

从式(1.5.6)和式(1.5.7)容易看出,叶轮摩擦损失f h δ与级的容积流量G v成反比。

汽轮机的高压段G v 较小,f h δf 较大。

大型机组低压级的G v 很大,f h δ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从式(1.5.10)可知,f ξ与速比a x 的三次方成正比,表明当a x 增加时,f ξ急剧增大。

4.部分进汽损失e h δ小汽轮机高压级容积流量G v 较小,为了保证喷嘴高度不小于极限相对高度(如窄叶片高度为12一15m m),喷嘴叶栅就不能像动叶栅那样整圈布置,而只是占据部分圆周,这种布置称为部分进汽。

此外,调节级由于配汽方式的需要通常采用部分进汽。

常用装有喷嘴的弧段长度n n z t (n z 为喷嘴片数)与整个圆周长度m d π的比值e 来表示部分进汽的程度,称为部分进汽度,即e =n nmz l d π (1.5.11)由于部分进汽而带来的能量损失称为部分进汽损失,它是由鼓风损失和斥汽损失组成的:1) 鼓风损失发生在不装喷嘴的弧段内。

当部分进汽时,动叶通道不是连续地通过工作蒸汽。

当旋转着的动叶通过无喷嘴的“死区”弧段时,动叶片就像鼓风机一样,将“死区”中基本处于静止状态的蒸汽由一侧鼓到另一侧,因此要消耗一部分轮周功;同时动叶两侧与充满在轴向间隙中的不工作蒸汽产生摩擦,从而带来了摩擦损失,在数值上比前者还大。

可见,部分进汽度越小,鼓风损失越大。

为了减少鼓风损失,除合理选择部分进汽度外,还经常采用护罩,把“死区”内的动叶罩住,如图1.5.3所示,这样可减少鼓动蒸汽量,使鼓风损失减小。

鼓风损失可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w ξ=31(1)2c eae B e x e --(1.5.12)式中 c e ——装有护罩的弧段长度与整个圆周长度之比;e B ——与级的类型有关的系数,对单列级e B =0.1~0.2,一般取0.15,对复速级e B =0.4~0.7,—般取0.55。

2>斥汽损失与鼓风损失相反,它发生在装有喷嘴的工作弧段内。

当动叶栅经过无喷嘴的弧段时,对应的汽道b(图1.5.4)内被汽室a 中的呆滞蒸汽所充满。

当动叶进入工作弧段时,除嘴中射出的高速汽流首先必须把汽道中的呆滞蒸汽推出去,并使之加速,从而消耗了工作蒸汽的一部分动能。

此外.由于叶轮高速旋转的作用,在喷嘴组出口端A 处,喷嘴叶栅与动叶叶栅之间的间隙中将产生漏汽,引起损失;而在喷嘴组的进入端B 处却相反,将产生抽汽,将一部分呆滞蒸汽吸入动叶汽道。

干扰了主汽流,也会引起损失。

这些损失构成了斥汽损失,又因为它是喷嘴弧段两端处的损失,故又称为弧端损失。

由于动叶每经过一组喷嘴弧段时就要发生—次斥汽损失,所以在相同部分进汽度下。

喷嘴沿圆周分布的组数越多,斥汽损失就越大。

为了减少斥汽损失,应尽量减少喷嘴组数。

斥汽损失的大小可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s ξ=1n ea ns C x e d (1.5.13)式中 n s ——喷嘴组数,若两组喷嘴间只相隔一个喷嘴节距,则可作为一组; n d ——喷嘴的平均直径,m;e C ——与级的类型有关的系数,单列级的e C =0.01 0.0l5,一般取0.0l2, 复速级的e C =0.0l 2 0.018,—般取0.0l 6。

5.漏汽损失h δδ由于冲动级和反动级的结构不同,级内漏汽量的大小和漏汽对级效率的影响也不同,故有必要分开讨论两种级的漏汽问题。

对于冲动级,隔板前后存在着较大的压差,而隔板和转轴之间又存在着间隙,因此必定有一部分蒸汽p G ∆,从隔板前通过间隙漏到隔板与本级叶轮之间的汽室内(图l .5.5,a)。

由于这部分蒸汽不通过喷嘴,所以不参加作功,因而形成了隔板漏汽损失。

此外,漏进这一汽室内的蒸汽还有可能通过喷嘴和动叶根部之间的间隙流入动叶。

由于这些漏汽不是以正确方向进入动叶的,因此不但不作功,反而扰乱了动叶中的主汽流,造成损失。

为了避免隔板漏汽混入动叶中干扰主汽流,一方面在叶轮上开设平衡孔,使隔板漏汽经过平衡孔流到级后,另一方面在动叶根部设置汽封片加以阻挡,并在设计时选取合理的反动度,尽量使动叶根部不出现吸汽或漏汽现象。

在动叶顶部,为了避免转子和汽缸之间的相对膨胀及转子发生振动时产生碰撞,在动叶顶部与隔板和持环之间应有一定的轴向间隙z δ和径向间隙r δ (图1.5.6)。

即使是冲动级,动叶顶部也有较大的反动度,即叶顶前后有较大的压差,这样势必造成从喷嘴出来的一部分蒸汽t G ∆不通过动叶汽道,而由动叶顶部间隙漏到级后(图1.5.5,a)。

由于这部分蒸汽未参加作功,因而构成了叶顶漏汽损失。

由于漏汽量正比于间隙面积和间隙两侧的压差,故减少漏汽损失应从减小间隙面积和两侧压差这两方而着手。

实践证明,采用高低齿汽封,可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

因为高低齿汽封的间隙可以做得很小,而且汽流每通过一个齿就发生一次节流作用,使压力降低一次,故每个齿只承担整个压差的一小部分,如图1.5.5(b)所示。

由于每个汽封齿中蒸汽的流动情况都大致与蒸汽在渐缩喷嘴中的流动相似,所以漏汽量可以参照喷嘴流量公式计算。

(1)隔板漏汽损失p h δ 根据上述,隔板漏汽量p G ∆,为 p G ∆=11p p pp ptA c A v μμ= (1.5.16)式中 p z ——汽封齿数,若为平齿,则应修正(方法见第二章)p μ——汽封流量系数,一般取p μ=0.7~0.8(见第二章)p A ——汽封间隙面积,pA =p p d πδ,其中p δ为汽封间隙,p d 为汽封齿的平均直径,2m 。

所以,1kg 蒸汽引起的隔板漏汽损失p h δ为p h δ='p i G h G∆∆ (1.5.17)或 p h δ='i A h (1.5.17a )式中 i h '∆——不含漏汽损失时级的有效比焓降,i h '∆=0t h ∆—n h δ—b h δ—l h δ—h θδ——2c h 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