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_乔治_阿克洛夫经济学思想述评_郭其友
第23卷第11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l.23No.11 2001年11月Foreig n Economies&M anagement Nov.2001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50(2001)11-00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经济学思想述评郭其友 张晖萍(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7) 摘 要:本文在简单介绍了今年诺贝尔经常学得主之一的乔治·阿克洛夫的生平以后,比较系统地评述了阿克洛夫的主要经济学思想:“柠檬”市场理论———不完全信息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效率工资理论。
关键词:阿克洛夫;不完全信息;“柠檬”市场;效率工资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0月10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以表彰他们运用不对称信息理论研究市场经济所取得的成就。
众所周知,诺贝尔经济学奖认可的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成果,而经济学理论成果经过实践检验被认为是正确的,通常需要20、30年。
此次获奖三人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
他们的获奖意味着国际上正式承认其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其新闻公报中称,许多市场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买卖的一方往往掌握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
借款人比贷款人更了解自己的还贷潜力,企业经理和董事会比股民更了解企业的未来,客户比保险公司更了解他们发生事故的风险率。
而一个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需要买者和卖者之间拥有充分的共同信息。
如果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严重,那么就有可能限制市场功能的发挥,在极端情况下,会使整个市场不存在。
此次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分别从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保险及资金市场等领域探讨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指出市场体制需要完善、设计。
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
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问题,奠定了关于市场经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基础,其分析理论用途广泛,既适用于对传统的农业市场的分析研究,也适用于对现代金融的分析研究。
2000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学术贡献
2000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学术贡献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
以表彰他们对微观计量经济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从这二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工作,可以看出微观计量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计量经济方法论的创新”,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微观经济的应用研究”。
200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他们的理论迅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他们的贡献来自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2002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
卡尼曼成功地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史密斯则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
他们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克莱夫·格兰杰的工作改变了经济学家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方法”,而恩格尔研制了处理风险评估的“改进方法”。
2004年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两个方面,即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
2005年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
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增加了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
2006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
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
阿克洛夫_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的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
学术人物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的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唐久红 唐岳驹一、前 言 200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G eorge A1Akerlof)、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斯彭斯(A1Michael S pence)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1Stiglitz),以表彰三位美国学者对微观信息经济学(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及其应用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书中说,本年度的获奖者在20世纪70年代用不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 formation)为广泛的市场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的贡献形成了现代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其实际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市场,而且包括现代的金融市场。
关于三位获奖者提出的所谓“柠檬”(Lem ons,二手车在美国被称为“柠檬”)作用力量及其有时反常的结果的信息市场理论,西方著名学者、瑞典隆德大学经济学教授安德斯・博里林评论说,许多人之所以本能地不信任二手车经销商,其理论就在于此,因为他们往往比顾客更了解待出售的二手车。
同样,公民也比税收当局更了解自己的个人财务状况。
这就是“不对称信息”。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说明中还特别表明,在三位获奖者中,斯蒂格利茨对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最大。
斯蒂格利茨在经济理论方面的许多贡献,诸如道德风险(M o2 ral Hazard)、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信息甄别、信贷配给、市场效率、组织与财务结构、新古典增长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等许多方面,都改变了经济学家分析研究市场运作的方式。
斯蒂格利茨的不对称信息理论与阿克洛夫的“柠檬”原理及斯彭斯的劳动市场模型等相关理论构成了当代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牢固基石。
这不仅在西方,而且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
荣誉与公职
1979年 约翰·贝茨· 1979年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1983年 1983年 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 院士 1985年 1985年 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副会 长 1988年 1988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通信地址 Joseph Stigliz Economics Department Columbia University 1022 International Affairs Building 420 West 118 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27 USA
他们指出,即使发生这种情况(对委托人而言, 他们指出,即使发生这种情况(对委托人而言,代理人的行动并非最优 ),委托人可能仍然偏好代理人参与其中的结果 委托人可能仍然偏好代理人参与其中的结果、 的),委托人可能仍然偏好代理人参与其中的结果、而非没有代理人参 与时的情形。例如在刑事审讯中, 与时的情形。例如在刑事审讯中,杀人嫌疑犯可能更偏爱雇用一个代理 人(律师)所产生的结果(定罪为过失杀人)、而不是没有代理人时的 律师)所产生的结果(定罪为过失杀人)、而不是没有代理人时的 )、 结果(判处死刑);当然,最符合委托人利益的结果(无罪释放) );当然 结果(判处死刑);当然,最符合委托人利益的结果(无罪释放)可能 能过代理人的其他行动(例如向法官行贿、做伪证等)取得。 能过代理人的其他行动(例如向法官行贿、做伪证等)取得。由于委托 人不能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完全推断代理人的真实行为, 人不能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完全推断代理人的真实行为,因而他对代 理人的能力、 理人的能力、代理人根据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的程度等无法获得准确 的了解。因此,斯蒂格利茨等将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描述为:委托人 的了解。因此,斯蒂格利茨等将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描述为: 由于部分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而具有的风险的情形。 由于部分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而具有的风险的情形。 2.信息甄别模型 2.信息甄别模型 阿克洛夫的“旧车市场模型”和斯彭斯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分别 阿克洛夫的“旧车市场模型”和斯彭斯的“劳动力市场模型” 对逆向选择的机理和信号传递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对逆向选择的机理和信号传递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而斯蒂格利茨则提出 了信息甄别模型和保险市场模型, 了信息甄别模型和保险市场模型,大大拓展了经济学界对逆向选择和信 号理论的研究。 号理论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记2001年的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记2001年的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001年10月10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01年的经济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伯克利加州经济系的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斯坦福商学院的迈克尔·史宾斯(Michael Spence)和哥伦比亚经济系、商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以表彰他们为现代信息经济学作出的奠基性贡献。
这几位经济学家得奖,在经济学界早已在预料之中,因此无人感到惊讶。
作为研究信息经济学的,我感到由衷地兴奋。
又因为阿克尔洛夫是我现在的同事,斯蒂格利茨是我过去在斯坦福经济系的同事,而史宾斯是当年哈佛经济系的博士项目录取我时的系主任,我觉得更增加了一层亲切。
具体地说,他们三人的贡献是提出了当买方和卖方具有非对称信息时市场运作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
虽然过去经济学家对不完全信息早有研究,但他们研究的是更为复杂的不对称信息。
市场中的买方和卖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比如,卖旧车的人比要买车的人更清楚车的质量,上市公司的经理比公司的一般股民更知道公司的实际业绩。
他们的研究发现,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对市场的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人们平时观察到的许多不好理解的现象都可用不对称信息来解释。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上的改进,这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首先,经济学的传统理论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的调整使得供给等于需求,这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达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但是,三位获奖人的研究发现,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时,仅仅是通过价格的调整有时无法达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第二,他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和卖方会作出各种经济决策的调整,以增进市场效率,从而使双方收益。
然而这些调整是有成本的。
经济学界早就认为他们三人会一起获奖,因为他们的研究紧密相连,相互补充。
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意义_对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介
●经济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意义———对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介刘向荣 摘 要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自由竞争市场未必带来最高效率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它对解释当代许多经济活动规律,对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如何建立规范的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信息 不对称 败德行为 逆向选择 200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三位经济学教授,以表彰他们在信息经济学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援引科学院的话就是:“本年度的获奖者在20世纪70年代用不对称信息为广泛的市场理论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20多年来,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直是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对解释当代许多经济活动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获奖者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深入了解农产品、金融服务、价格定位、生产率、工资谈判、劳动力市场以及消费品和广告业的某些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起源自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市场上的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资源配置上的神奇功能逐步为经济学家所认同,可是,经济学家却无法以精确的方式揭示价格机制的特性。
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和德布勒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阿罗—德布勒定理,他们假设如果社会上只有两种人:生产者和消费者,只要消费者的偏好和生产者的技术具有某些合情合理的特性(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报酬递减),那么,在消费者追求自己利润的前提下,一定存在一套价格体系,使得社会上的资源达到最有效的利用。
然而,他们的理论有一个盲点:假设信息是完整的,消费者与生产者都拥有作出正确决策所需要的完全信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
如在二手车市场上,卖方显然比买方拥有更多关于车的优、缺点的信息;在借贷关系中,借款人往往比放款人更了解其偿还能力的信息等等。
信息经济学理论之四:旧车市场的故事
信息经济学理论之四:旧车市场的故事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斯坦福大学的迈可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三位经济学家,因其在不对称信息市场分析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0多年来,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是经济研究中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
如今,不完全信息模型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分析工具,并广泛应用于从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农村市场到发达国家的现代金融市场等大量的课题研究之中。
而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理论的基石正是由阿克尔洛夫等三位经济学家奠定的。
他们获得经济学界最高殊荣当之无愧。
一、信息不对称市场发展中国家内部市场的利率为什么高企?想购买二手车的人为什么求助于职业经纪商而不是私人售车者?即使对红利所征的税高于资本利得税,企业为什么还支付红利?保险公司提供的保费、保额和未保险额(deductible)组合为什么因人而异?富有的地主在与贫困的佃户签订合约时为什么不愿承担庄稼收成的全部风险?这些貌似不同但实质上相似的诸多现象向传统经济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用不对称信息的现实假定对此给出了一般性的合理解释并因此拓展了经济学理论:市场一方经济主体比另一方知道的信息更多。
借款人比贷款人更了解自己的偿债能力;售车者比购车者更掌握车子的质量;CEO和董事会比股东相比更清楚企业的盈利前景;保单持有人比保险公司更知道自己事故发生的风险;佃户与地主相比更了解劳动努力程度和庄稼收成状况。
二、乔治·阿克尔洛夫的学术贡献阿克尔洛夫1970年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是信息经济学文献中惟一一项最为重要的研究,具有真正有价值学术研究的典型特征:提出了简单而又深奥的一个普遍化思想,并因应用广泛而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
通信地址 Professor George.Akerlof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549 Evans Hall #388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rkeley ,California 947203880 E-mail:gakerlof@
这并不是因为种族歧视,而只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 这并不是因为种族歧视,而只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因此种族可以 显示出受教育的程度, 显示出受教育的程度,这种脍炙人口的内容在几乎所有的现代微观经济 学教科书中都能找到,由此可见阿克洛夫理论的影响。 学教科书中都能找到,由此可见阿克洛夫理论的影响。 另一方面,阿克洛夫也分析了解决不对称信息的一些机制,例如, 另一方面,阿克洛夫也分析了解决不对称信息的一些机制,例如, 一些商品通过长期的努力建立品牌让消费者认同, 一些商品通过长期的努力建立品牌让消费者认同,或者是一些商家通过 设立连锁店建立信誉,或者是在交易中提供担保。但是, 设立连锁店建立信誉,或者是在交易中提供担保。但是,上述种种解决 方案都表明,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 方案都表明,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不仅仅是如上所述出现一些市场消 失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均衡得不到实现的结果,上述过程表明, 失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均衡得不到实现的结果,上述过程表明,旧车 的平均质量是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下降,所以购车者会通过价格的变动对 的平均质量是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下降, 产品的质量进行推断。他会推断,若产品的价格低, 产品的质量进行推断。他会推断,若产品的价格低,它们质量低的可能 性就大,因为购车者更关心的是车辆的质量价格比,并且会推断, 性就大,因为购车者更关心的是车辆的质量价格比,并且会推断,当价 格降低时,很可能质量价格比也在降低,所以, 格降低时,很可能质量价格比也在降低,所以,购车者在价格降低时可 能反而会减少需求数量,这就与传统的需求定理相悖,于是, 能反而会减少需求数量,这就与传统的需求定理相悖,于是,旧车的供 给和需求都有可能和价格同方向变化,这也就意味着,市场可能不会出 给和需求都有可能和价格同方向变化,这也就意味着, 例如,出现供过于求时,如果降低价格, 清。例如,出现供过于求时,如果降低价格,则低损坏程度旧车退出市 供给减少, 场,供给减少,而消费者则可能推断市场上剩下的旧车质量比价格下降
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经济学思想述评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0月10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以表彰他们运用不对称信息理论研究市场经济所取得的成就。
众所周知,诺贝尔经济学奖认可的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成果,而经济学理论成果经过实践检验被认为是正确的,通常需要20、30年。
此次获奖三人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
他们的获奖意味着国际上正式承认其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其新闻公报中称,许多市场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买卖的一方往往掌握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
借款人比贷款人更了解自己的还贷潜力,企业经理和董事会比股民更了解企业的未来,客户比保险公司更了解他们发生事故的风险率。
而一个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需要买者和卖者之间拥有充分的共同信息。
如果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严重,那么就有可能限制市场功能的发挥,在极端情况下,会使整个市场不存在。
此次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分别从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保险及资金市场等领域探讨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指出市场体制需要完善、设计。
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
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问题,奠定了关于市场经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基础,其分析理论用途广泛,既适用于对传统的农业市场的分析研究,也适用于对现代金融的分析研究。
本文主要是对乔治·阿克洛夫的一些主要经济思想进行简单的评述,以便大家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
一、乔治·阿克洛夫生平简介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Akerlof)1940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州纽黑文,现年61岁;1962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4年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他曾担任伦敦经济学院货币银行专业的经济学教授、经济顾问委员会高级经济学家、布鲁金斯小组(Brooking Panel)经济问题高级顾问和美国经济联合会副主席;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1969-2008)
1976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在消费理论、货币历史和理论以及对经济稳定政策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97年 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和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前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后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2003年 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 Engle)和克莱夫?格兰杰(Briton Clive WJ Granger)
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4年 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获奖理由: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变化是如何驱动商业循环的。
1999年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对不同汇率体制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分析以及对最佳货币区域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2000年 詹姆斯? 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丹尼尔? 麦克法登 ( DANIEL L. McFADDEN)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的贡献。詹姆斯-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丹尼尔-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
信息不对称之美——介绍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斯宾塞、斯蒂格里茨
-
.■ I,
《 船
r“
一
16 96
经 学 案 自 济 院 i
年 廓理 臻 年至{鞫 加溪l 获 潜磊 湖 敷斓 l 得 滤8 国瞬; 。l 罄 0
5年美
州大攀鹘赍 分校教授。 阿克洛走
日标 由 股j 和经 理 的信 息 对称 . j不能 完全 股 、 观 察刮经 理行 为 . 这就 会 I 生道德 风随 l O1 M 问题 道 德风 险严格 来讲 是博弈 问题 .信息 济学 与 博弈
理论 是 密 切相关 的 就税 收活 动领域 而言 .信息 小对象现 象 也是普 遍存在的. 中央和地 方 、 务机 荧和纳 税 人 、 税 上级 和
在 借 利 裔 价 问 随 螽瓣 人 的 款 事天 ”题 砭 后 j
医疗保障 劳动力市场两题。值得 睦 §鞠是,
阿克菇夫的妻子珍屡特 一 耶伦(ae赣 ) J t 轴 也 n 是铀州大学伯克捌分较的著名经济学 囔 她 歉,
曾担任美联德娄员会的委员 美国众 经济
要性。 这些贡献 辨手解释当时 擎兰世 澳 辫降
学 中 的 委托 代理 泛 指 信 息 对称 的 交 易 委 托 ^
(r c a)是 指不具 有 信息 优势 的交易 方 .代理人 Pi i 1 np
( g nJ 指 具有 信息 优 势的 交易西 例 如 . A e t则 企业经 理 刘 企 ̄ , 利 能力知 道得 更 多 . 为 代理 人 ; l J l 赢 O' 其 而股 东对 众r 的赢 利能 力相 对矢 道 较 少 . 为委 托 人 I ¨ 其 现 代 业 制度足 建 在所有 权 l 东 } 股 和经 营权 ( 业 企 经理l 相对 分离 的基 础 f 股 尔 的 H缃 是利润 最大 的 化 或企 业价 恤最 大化 .但 经 理 为 呵能 会偏离 这一
信息经济学阿克尔洛夫模型柠檬市场理论
• 如此循环往复,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优 质的商品(高素质人才)不断的被劣质商品(混 日子的人)所淘汰,最终,经过一系列的“竞争” 与“筛选”,企业中剩下来的人,都是那些一无 所长的没有用的人。这和我们一般的优胜劣汰原 则恰好相反。
• 其实,这种现象出现在经济的许多领域中。不仅 仅是企业,几乎一切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譬 如说,股市)都可能出现这种所谓“劣币淘汰良 币”的柠檬市场现象。
• (6)结果
• 低质量旧汽车将高质量旧汽车排挤出交易市场。
• 不完全信息对上述过程中旧汽车市场均衡的影 响可由图3-2表示。图3-2A表示旧汽车的平 均质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提高;图3—2B表示 由于买主了解到旧汽车价格越低,其质量就越 低,即所谓“便宜没好货”,因此,当旧汽车 价格下降时,购买量反而会相应地减少,故旧 汽车需求曲线将会向后弯曲。这表明旧汽车市 场需求不仅依赖于价格,而且依赖于质量。另 一方面,供给曲线由于价格上升使愿意出售的 旧汽车数量得到增加而将照常向上倾斜。E0为 市场均衡点。
由于监督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老板并不确切知道每个人 都干了多少工作。谁做的更好?谁更差一些?而且建立 一个完美的监督体系很明显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怎么 办呢?这时,老板的选择,只能是根据整个公司总的工 作情况的优劣,制订一个大体的工资标准。这个标准不 能太高,也不应当太低。
• 当新的标准实施时,很明显的,相对于工作成绩, 有些人拿到的报酬更多,有些人更少。对于那位 付出最多,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的人而言,由于 付出(就是商品的成本)较高,而收入一定,则 利润(就是市场愿意为了这件商品所支付的溢价) 较少,这当然是不合算的。几次三番下来,拿到 的和付出的总是不成比例,结果只好跳槽去其他 公司那里。
院博士头衔,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
国外著名经济学家
将均被判刑五年
于是
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
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
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
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
也叫非合作均衡
"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
他第二次运用了这种方法
他的著作《人
力资本》是被恰当地的描述为"经济思想中人力投资革命"的起点
这种思潮席卷了60年代的经济学
他在《犯罪与惩罚:经济分析法》(《政治经济学杂志》
他不仅改变了金融政策
也改变了美国的经济和未来
使美国经济得以平安"软着陆"
4. 让?雅克?拉丰(Jean-Jacques Laffont)
由于他在激励机制设计
公共经济学系和信息经济学等诸多领域的杰出贡献
拉丰教授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未来诺内尔经济学奖得主
让-雅克?拉丰
1926年生于加拿大
1955年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毕业
并获得博士哲学学位
现在是耶鲁大学经济学系的终身教授
同时兼任美国经济计量学会会员
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
本人仅收藏整理
如有错误
还请自己查证!
国 外 著 名 经 济 学 家
1.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Akerlof)
因为对非对称信息市场研究的卓越贡献
荣获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资料一览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资料一览(lihaim 整理2012.7)年度照片简介获奖缘由2011Thomas Sargent 萨金特1943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
196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71年至1987年执教于明尼苏达大学、1991年至1998年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2003年任教于纽约大学至今。
因对“宏观经济因果关系上的实验法研究”上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奖。
他们解决诸如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如何受临时利率增长或减税的影响问题上研究出了方法。
Christopher Sims 西姆斯1942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
1968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4-1990年任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
1990年以来,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经济学教授。
2010Peter A. Diamond 戴蒙德美国经济学家。
1940年生,196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始教学生涯。
自1966年起至今,戴蒙德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2002至2003年,戴蒙德被推选为美国经济协会主席。
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进一步分析。
三人的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包括“为何在存在很多职位空缺的时候,仍有众多人失业”。
三人建立的经济模型还有助于人们理解“规章制度和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职位空缺和工资”。
Dale T. Mortensen 莫特森1939年出生于美国。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维拉马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现任职于美国西北大学。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皮萨里德斯1948年出生在塞浦路斯,拥有塞浦路斯与英国双重国籍。
现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1973年获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76年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此后留校任职至今。
现任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
2009Elinor Ostrom奥斯特罗姆(1933-2012)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行政学家和政策分析学家。
SYNERGY
乔治·阿克尔洛夫(1940年6月17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
他与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一起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乔治·阿克尔洛夫生于美国的纽黑文,196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头衔。
自1980年到现在,一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经济学首席教授。
阿克尔洛夫得到承认是因为他的研究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以确定经济学的影响和结果。
他的专业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贫困问题、家庭问题、犯罪、歧视、货币政策和德国统一问题。
George Arthur Akerlof (born June 17, 1940) is an American economist who is a University Professor at the McCourt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 and Koshland Professor of Economics Emeritu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e won the 2001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shared with Michael Spence and Joseph E. Stiglitz). Akerlof was born in New Haven, Connecticut, United States.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from MIT in 1966. Since 1980, he has been the chief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 Berke-ley). Akerlof was recognized because his research draws on sociology, psychology, anthrop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and outcome of economics. His areas of expertise include macroeconomics, poverty, family issues, crime, discrimination, monetary policy, and German unity.。
国外著名经济学家
国外著名经济学家值得拥有的资料是来自平时学习积累总结的有问题的地方肯定有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国外著名经济学家1.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Akerlof)因为对非对称信息市场研究的卓越贡献荣获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奠基人在他眼中整个社会科学是一个"大一统"的有机整体1940年出生于美国1962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4年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曾担任伦敦经济学院货币银行专业的经济学教授、经济顾问委员会高级经济学家、布鲁金斯小组(Brooking Panel)经济问题高级顾问和美国经济联合会副主席;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他的理论研究范围集中在金融市场、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贫困和失业以及种族歧视、犯罪、家庭问题等在这些领域都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不完全信息论他于1970年发表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首先提出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是非对称市场研究的开创之作与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被并称"不完全信息经济学之父"他的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种简单但深刻且普遍的观点并对无数有趣的观点进行了广泛的运用成为信息经济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也奠定了他获得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如今阿克洛夫关于逆向选择的深刻见解被普遍应用于本科生日常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这足以显示其影响之深远近20年来他对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十分突出2.贝克尔(Gary Stanley Becker)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婚姻等人类的"非经济"行为、家庭等人类的"非经济"关系诺贝尔教授是开先河者他的研究曾经广招非议却终于自成一家并且获得1967年度美国经济学会的克拉克将和199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1930年12月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先后获得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30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自1970年起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并担任过该校经济学系主任贝克尔先后获得过美国著名的克拉克奖、赛德曼奖、威廷斯基奖、麦瑞特奖在他27岁时出版的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引入雇主和雇员的效用函数这种简单方法试图使竞争的劳动市场模型与白人工人和黑人工人之间可观察到的工资判别事实相符;这本书最初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但是最终它引发了说明劳动市场中种族的和性别的收入判别持续存在的一系列完整解释当他把其他人的一些早期提示发展成一种经由学校教育和劳动训练的人力资本形成一般理论时他第二次运用了这种方法他的著作《人力资本》是被恰当地的描述为"经济思想中人力投资革命"的起点这种思潮席卷了60年代的经济学他在《犯罪与惩罚:经济分析法》(《政治经济学杂志》1968年3、4月)中第三次运用了这种方法这篇文章提出了一种惊人的观点:给定犯罪的预期收益、用被捕和受惩罚的可能性来表示的犯罪的预期成本以及他们特殊的风险偏好犯罪是某些人因完全合理的原因而从事的另一种职业!贝克尔在《时间配置理论》(《经济杂志》1965年9月)中第四次运用了这种方法这篇论文考察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劳动分工这是一种迄今为止几乎完全被经济学所忽视的社会制度贝克尔以后的研究都以这篇文章为基础首先加进了要孩子的决策然后是给这些孩子受教育的决策最后是结婚的初始决策和通过离婚来解除婚姻的最终决策这最终导致了一种对家庭行为事实上所有方面的完整解释《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是他对这种理论的首次阐述以后他又出版了一部更加综合的著作《家庭论》贝在尔的"新家庭经济学"不同于把家庭当作一个人的消费单位的传统观念而是把家庭视为多个我的生产单位它借助于由家庭成员的时间、技能和知识构成的投入来生产"联合效用";在此之后生产理论就能被有效地应用于家户行为3.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美国犹太人美国第十三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曾多次访问中国许多人认为他是美国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和决定性人物比如他决定美国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态度他被媒体业界看做是"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和"大师"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1926年3月6日生于纽约市1948年获纽约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77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54年至1974年和1977年至1987年先后任纽约市工业咨询公司(汤森-格林斯潘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70年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1974年至1977年任主席1977年后任国会预算局顾问、通用电缆公司、摩根公司、通用食品公司、莫森信托公司和飞马公司等公司的董事1981年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1981年至1983年任全国社会保险改革委员会主席1982年任总统国外情报顾问委员会成员1987年8月被里根总统任命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91年7月布什总统任命格林斯潘继续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96年2月克林顿总统提名他连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6月20日参议院以压倒多数批准了提名格林斯潘同时还兼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2000年1月4日克林顿总统再次任命他为美联储主席同年6月20日他第四次就任该职2010年新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格林斯潘坚持反通货膨胀主义勇于突破经济理论的束缚传统理论认为失业率高于百分之六将导致经济萎缩低于百分之五将触发通货膨胀而当时美国的失业率仅仅百分之四经济仍在稳定增长传统理论的另一个论点是经济过热必将引发通货膨胀但他注意到大规模的高科技投资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在推动新技术革命方面不遗余力他不仅改变了金融政策也改变了美国的经济和未来使美国经济得以平安"软着陆"4. 让?雅克?拉丰(Jean-Jacques Laffont)由于他在激励机制设计公共经济学系和信息经济学等诸多领域的杰出贡献拉丰教授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未来诺内尔经济学奖得主让-雅克?拉丰1947 年出生在法国东南部城市图卢兹属于法国战后的一代这一代人在戴高乐将军的影响下成长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振兴法兰西民族为己任1968 年拉丰毕业于具有深厚数学教育传统的图卢兹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其后前往巴黎大学继续深造并于1972 年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73 年秋年轻的拉丰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师从经济学大师肯尼思?阿罗拉丰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获得了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75 年)这在哈佛的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1978 年拉丰服完替代兵役后拉丰放弃了在美国任教的机会回到图卢兹大学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一边传播经济学一边不懈地开创经济学的新领域沿着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他很快在公共经济学和机制设计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 年拉丰教授的专著《公共决策中的激励》(与格林合著)出版确立了他在公共经济学领域的学术地位5.林德贝克(Assar Lindbeck)阿瑟?林德贝克(Assar Lindbeck):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阿瑟?林德贝克教授(Assar Lindbeck),生于1930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1980至1994年担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有人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在评奖时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在控制一样"而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林德贝克林德贝克教授在经济学许多领域建树良多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货币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失业问题研究以及福利分析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著是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该学派在20世纪西方经济学中独树一帜林德贝克在各类国际科学杂志和刊物上发表100多篇论文和文章主要著作:《新左派政治经济学》、《瑞典经济政策》这两本书在全面评述激进派经济学20世纪60年代后期主要在美国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的理论或称激进政治经济学派该学派提出一些大体上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为依据或与之相接近的论点来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特别是广为传播的主流派经的理论观点的同时系统地总结了瑞典近百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政策既保持了瑞典学派原来的传统又加强了瑞典学派理论中的社会民主主义经济思想6. 格里高利?曼昆(Gregory Mankiw)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生于1985年普林斯顿大学读本科后进入麻省理工大学学习并于1985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任经济学教授曼昆曾经担任过国民经济研究局货币经济学部主任美国经济研究局的研究员布鲁金斯经济活动讨论小组的成员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和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主任以及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是布什总统的经济顾问同时也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的顾问曼昆教授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许多领域并著有成名作的经济学入门教材《经济学原理》另一著作《宏观经济学》不仅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声誉7. 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Jr.)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194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在读博士时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特别是在经济博弈论领域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8.马丁? 舒比克(Martin Shubik)对合作博弈论略有所知的人都应该知道马丁? 舒比克(Martin Shubik)这个名字他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博弈论专家1926年生于加拿大1955年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毕业并获得博士哲学学位现在是耶鲁大学经济学系的终身教授同时兼任美国经济计量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博弈论、或屏蔽金融制度以及计量经济学代表作:《策略与市场结构》9.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Avinash Dixit)迪克西特(Avinash K.Dixit)教授是当代数量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阿维纳什?迪克西特于1944年出生在印度孟买1963年获孟买大学理学(数学)学士学位196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77年当选计量经济学会(Econometric Society)院士自1981年起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经济学教授同时被世界多所知名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曾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牛津大学任教199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2001年任计量经济学会会长2002年任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副会长2005年当选国家科学院院士迪克西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观经济理论、博弈论、国际贸易、产业组织、增长和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他撰写的一系列著作均已成为经济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名著或经典教科书在4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近150篇主要著作:《经济理论中的最优化》、《均衡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合著)、《不确定性下的投资》(合著)、《经济政策的制定》、《策略博弈》(合著)、《非法行为与经济学》10. 让?梯若尔(Jean Tirole)让?梯若尔(Jean Tirole)教授1953年8月9日出生于法国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担任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科研所长同时在巴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并先后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担任客座教授1984年至今担任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杂志副主编他被誉为当代"天才的经济学家"曾发表过300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和11本专著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经济学所有领域: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产业组织理论和激励理论、博弈论......梯若尔具有非凡的概括与综合能力他总是能够把经济学的任何一个领域中最为本质的规律和最为重要的成果以最为简洁的经济学模型和语言表达出来并整理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而梯若尔对经济学惊人的直觉也是一般的经济学家望尘莫及的有当代"天才经济学家"之誉的让?梯若尔(Jean Tirole)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大师(1990-2000年世界经济学家排名第二)被认为在今后必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物之一纵观其20多年学术生涯中所作出的贡献足令任何经济学家瞠目:300多篇高水平论文11部专著经典力作为《公司金融理论》内容涉及经济学的任何重要领域---从宏观经济学到产业组织理论从博弈论到激励理论到国际金融再到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梯若尔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智慧的光芒和热量洒向经济学每一个研究领域梯若尔纵横驰骋尽情挥洒激情所至堪称天下无敌。
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财投资,及时止损为什么如此重要
2001年理财投资我们对于已经付出的东西都看得很重,“错误”巴九灵投资与理财Investment&Finance61当你花钱买了票,进入了电影院之后,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看,未来一个多小时可能获得的效用,在于这可能是一部很赞的电影,带来心理上的愉悦,而你为了获得这种愉悦,新付出的成本则是你的时间,但这两者都和买电影票的7美元没有关系。
所谓“沉没”的意思,就是7美元相当于石沉大海再也捞不上来,仅仅存在于历史中,花出去之后,有它没它,对未来没有任何影响了。
也正因此,他也对如何处理沉没成本给出了建议:把这7美元忘掉吧,你决定是否留下来的依据就在于,你觉得看完这部电影给你带来的心理满足,与留下来的时间成本,孰轻孰重。
如果时间宝贵,有更有价值的事情可以做,就赶紧走;如果无所谓,就当在电影院里休息也无不可。
这种权衡被频繁应用在商业世界中,比如我们常常看到1块钱机票和午夜半价酒店,这种巨大的、看似要亏本的折扣价,就是对沉没成本的一种应用。
一块钱的机票,对于一个航班而言:1.没有飞行前已经投入,比如燃料、人工、其他运营成本等;2.任何一个座位,在有人买票前,对整个航班而言,收益都为零;3.新卖一张票的边际成本几乎为0,只要机票卖出去了,肯定比空着划算,况且机票虽然票面价1元,但是燃油费和机场建设费还是一分不落;4.起飞时间一到,这个成本再也没办法弥补了,因为下一次又是一个新的循环。
这是一种对沉没成本在定价上的对应策略,更高级也更隐蔽的商业策略,是通过时间和情感上的投入来改变沉没成本的属性,让它不再“沉没”。
宜家就是一个高明的玩家,它是很受欢迎的家具市场,他们家的家具需要自己来安装。
如果你看上了某一件,安装过程肯定需要投入时间和情感,无形之中你对它的评价就升级了。
本来看一个家具是一件很容易被当做沉没成本的事情,因为几乎毫不费力,当你投入动手时间之后,这部分体验就很有可能不具有“沉没”属性了。
在生活中,尤其是投资理财上,我们要警惕这种“沉没成本”现象,有时候要勇敢点,“断尾求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效率工资
阿克洛夫也对劳动市场也有独到的研究, 阿克洛夫也对劳动市场也有独到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效率工资理 论上,其观点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论上,其观点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成本,厂商们愿意使工 资水平维持在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上,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资水平维持在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上,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高水 平的工资就是效率工资。厂商之所以会这么做, 平的工资就是效率工资。厂商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相信效率 是工资的增函数,是随工资的增加而提高的。阿克洛夫从两个方面考 是工资的增函数,是随工资的增加而提高的。 察了效率工资的合理性。首先, 察了效率工资的合理性。首先,雇主和求职者关于求职者信息的不对 称决定了效率工资的必要性,如同产品市场一样, 称决定了效率工资的必要性,如同产品市场一样,在劳务市场中也存 在信息不对称,而雇佣员工之前,厂商只知道, 在信息不对称,而雇佣员工之前,厂商只知道,不同求职者能力是不 同的,但不知道谁的能力强谁的能力弱,而求职者自己当然很清楚。 同的,但不知道谁的能力强谁的能力弱,而求职者自己当然很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高工资来挑选高素质的员工,从而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高工资来挑选高素质的员工, 整体劳动效率。 这是因为,高素质的员工会要求高水平的报酬, 整体劳动效率。 这是因为,高素质的员工会要求高水平的报酬,如果 工资定得偏低,则高素质的潜在员工会退出求职的队伍。因此, 工资定得偏低,则高素质的潜在员工会退出求职的队伍。因此,工资 定得高一些, 定得高一些,虽然在吸引高素质求治者的同时也会吸引低素质的求职 但是厂商可以从中进行筛选,例如通过求职者利用学历、着装、 者,但是厂商可以从中进行筛选,例如通过求职者利用学历、着装、
学位
1962年 1962年 耶鲁大学文学学士 1966年 1966年 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 直系亲属: 直系亲属: 配偶:珍妮特·耶伦( 配偶:珍妮特·耶伦(Janet L.Yellen) L.Yel8-1980年 伦敦经济 学院卡塞尔讲座教授 1994年 1994年 布鲁金斯研究 会高级研究员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乔治·阿克洛夫 乔治 阿克洛夫 ZxÉÜzx TAT~xÜÄÉy
个人档案
全名:乔治 阿瑟 阿瑟.阿克洛 全名:乔治·阿瑟 阿克洛 夫(George A.Akerlof) ) 出生: 出生:1940年美国康涅 年美国康涅 狄格州纽黑文 国籍:美国 国籍: 获奖时间: 获奖时间:2001年10月 年 月 10日,与迈克尔·斯彭斯、 日 与迈克尔 斯彭斯、 斯彭斯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分享 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分享 获奖成就: 获奖成就:对不对称信 息市场作出了贡献
过程只是一个逻辑推演过程,而不会真实发生。也就是说, 过程只是一个逻辑推演过程,而不会真实发生。也就是说,低损坏 程度的旧车一开始就不会在旧车市场上出现, 程度的旧车一开始就不会在旧车市场上出现,于是我们看到了格雷申定 律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另一个版本。 律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另一个版本。上述过程正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逆 向选择过程,阿克洛夫用通俗, 向选择过程,阿克洛夫用通俗,常见的例子说明了具有深奥理论意义的 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 要指出的是,其实新车也存在着类似信息问题, 要指出的是,其实新车也存在着类似信息问题,只不过旧车更明显 而已,不仅仅是车,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信息问题, 而已,不仅仅是车,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信息问题,阿克 洛夫要分析的是所有存在信息不对称的交易情况。而且,必须指出, 洛夫要分析的是所有存在信息不对称的交易情况。而且,必须指出,他 就不对称信息对交易的影响进行了严谨,规范的理论分析。 就不对称信息对交易的影响进行了严谨,规范的理论分析。建立了一班 模型。在模型中,他利用了预期效用函数理论,在他的理论中, 模型。在模型中,他利用了预期效用函数理论,在他的理论中,旧车只 是一个例子,用来代表所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以解释模型, 是一个例子,用来代表所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以解释模型,这里的 原理就是“柠檬原理” 或称次品原理, 原理就是“柠檬原理”、或称次品原理,它实际上解释了我们所熟知的 逆向选择。阿克洛夫还提出了许多符合柠檬原理的例子,比如, 逆向选择。阿克洛夫还提出了许多符合柠檬原理的例子,比如,在保险 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65岁以上的人难以买到医疗保险 岁以上的人难以买到医疗保险, 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65岁以上的人难以买到医疗保险,即使提高 保费也是如此,在就业市场上, 保费也是如此,在就业市场上,有些工种的雇主不太情愿雇佣少数民族
这并不是因为种族歧视,而只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 这并不是因为种族歧视,而只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因此种族可以 显示出受教育的程度, 显示出受教育的程度,这种脍炙人口的内容在几乎所有的现代微观经济 学教科书中都能找到,由此可见阿克洛夫理论的影响。 学教科书中都能找到,由此可见阿克洛夫理论的影响。 另一方面,阿克洛夫也分析了解决不对称信息的一些机制,例如, 另一方面,阿克洛夫也分析了解决不对称信息的一些机制,例如, 一些商品通过长期的努力建立品牌让消费者认同, 一些商品通过长期的努力建立品牌让消费者认同,或者是一些商家通过 设立连锁店建立信誉,或者是在交易中提供担保。但是, 设立连锁店建立信誉,或者是在交易中提供担保。但是,上述种种解决 方案都表明,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 方案都表明,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不仅仅是如上所述出现一些市场消 失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均衡得不到实现的结果,上述过程表明, 失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均衡得不到实现的结果,上述过程表明,旧车 的平均质量是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下降,所以购车者会通过价格的变动对 的平均质量是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下降, 产品的质量进行推断。他会推断,若产品的价格低, 产品的质量进行推断。他会推断,若产品的价格低,它们质量低的可能 性就大,因为购车者更关心的是车辆的质量价格比,并且会推断, 性就大,因为购车者更关心的是车辆的质量价格比,并且会推断,当价 格降低时,很可能质量价格比也在降低,所以, 格降低时,很可能质量价格比也在降低,所以,购车者在价格降低时可 能反而会减少需求数量,这就与传统的需求定理相悖,于是, 能反而会减少需求数量,这就与传统的需求定理相悖,于是,旧车的供 给和需求都有可能和价格同方向变化,这也就意味着,市场可能不会出 给和需求都有可能和价格同方向变化,这也就意味着, 例如,出现供过于求时,如果降低价格, 清。例如,出现供过于求时,如果降低价格,则低损坏程度旧车退出市 供给减少, 场,供给减少,而消费者则可能推断市场上剩下的旧车质量比价格下降
公职与荣誉
1985年 美国艺术与科 年 学研究院院士 1990年 美国经济学联 年 合会理查德·伊利讲师 合会理查德 伊利讲师 1995年 美国经济学联 年 合会副会长
学术贡献提要
乔治·阿克洛夫是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代表, 乔治 阿克洛夫是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当 阿克洛夫是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代表 代主流经济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代主流经济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在次品市场模型 中对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结果的分析已经成为现代微 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被广泛地用来讨论市场失灵。 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被广泛地用来讨论市场失灵。 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对市场失灵结论的论证, 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对市场失灵结论的论证, 动摇了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样, 动摇了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样,他对效率工资 理论研究的参与, 理论研究的参与,以及对近似理性的分析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在几乎所有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我们 远的影响。在几乎所有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 都可以看到阿克洛夫的几种经典分析。 都可以看到阿克洛夫的几种经典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与柠檬原理
1970年 阿克洛夫发表了著名的《柠檬市场: 1970年,阿克洛夫发表了著名的《柠檬市场:质量不 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一文,提出了旧车市场模型(在美国, 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一文,提出了旧车市场模型(在美国, 旧车被叫做“柠檬”),说明了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说明了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旧车被叫做“柠檬”),说明了信息不对称的后果:通过 逆向选择导致一些市场消失, 逆向选择导致一些市场消失,以至于市场经济不再是充分 有较的。 有较的。这一理论成为微观经济学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分 析的经典理论,为他奠定了广泛的学术声誉。 析的经典理论,为他奠定了广泛的学术声誉。 我们知道,在很多交易活动中, 我们知道,在很多交易活动中,交易的双方对所交易 的对象拥有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的对象拥有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一方拥有的信息往往多于 另一方,这样就会对交易造成困难, 另一方,这样就会对交易造成困难,阿克洛夫以旧车为例 对此作出了经典的分析,在旧车市场上,旧车是不同质的, 对此作出了经典的分析,在旧车市场上,旧车是不同质的, 不同的旧车在折旧程度上不一样,从而性能、 不同的旧车在折旧程度上不一样,从而性能、损坏程度也 不同, 不同,其价值自然也不同
通信地址 Professor George.Akerlof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549 Evans Hall #388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rkeley ,California 947203880 E-mail:gakerlof@
这表明,他实际购得的车可能价格高于价值, 这表明,他实际购得的车可能价格高于价值,也可能 低于价值,他要冒一定的风险,如果,在旧车市场上, 低于价值,他要冒一定的风险,如果,在旧车市场上,不 管车辆的内在价值如何,其售价只能是相同的。因此, 管车辆的内在价值如何,其售价只能是相同的。因此,低 损坏程度的旧车价格将低于内在价值, 损坏程度的旧车价格将低于内在价值,而高损坏程度旧车 的价格高于内在价值。 的价格高于内在价值。 但是, 但是,低损坏程度的旧车因为所能实现的价格一定低 于价值,就会退出市场,很明显,既然购车者是理性的, 于价值,就会退出市场,很明显,既然购车者是理性的, 他就能够思考到这个结果,于是会进一步调整自己的预期。 他就能够思考到这个结果,于是会进一步调整自己的预期。 压低价格,相应地, 压低价格,相应地,旧车市场中剩下的低损坏程度旧车再 一次退出市场。这一过程不断进行, 一次退出市场。这一过程不断进行,最后只剩下最高损坏 程度的旧车,所有稍好一些的旧车从市场上消失。事实上, 程度的旧车,所有稍好一些的旧车从市场上消失。事实上, 购车者虽然不能确知有关新车的信息,但是, 购车者虽然不能确知有关新车的信息,但是,他仍然是理 性的, 这表明, 性的,能够判断出上述过程和结果,这表明,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