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忠诚、友情、勇敢等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

1.2.2 魏公子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魏公子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成就及去世原因。

1.2.3 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分析魏公子身上的美好品质,如忠诚、仁爱、勇敢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

2.1.2 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

2.2 教学难点2.2.1 分析魏公子事迹中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质。

2.2.2 理解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忠诚与友情。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3.1.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事迹中所体现出的品质。

3.1.3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堂导入通过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事迹中所体现出的品质。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魏公子的事迹和品质。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5.2 评价方式5.2.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本节课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无忌、信陵君等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3)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人物的魅力,激发对历史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三、教学重点1.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3. 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2.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3. 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评价历史人物。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7. 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作业,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高中语文_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魏公子列传》讲授学案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可贵作风并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3. 充分朗读,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下、修、摄、故、引、就等。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按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2—3):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

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

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4—8):具体叙写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2.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

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一和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

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中心内容。

三、文化常识1.魏公子无忌: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

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

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

安釐王把信陵封给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无忌,作为“食邑”(邑中所收租税,由受封者享用和支配),故号信陵君。

2.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3.战国的“士”: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

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4.门客与食客: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魏公子无忌的生平和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魏公子无忌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分析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

2. 魏公子无忌事迹的准确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魏公子无忌的生平和事迹。

2. 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魏公子无忌的事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其传统美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入《魏公子列传》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资料,了解魏公子无忌的生平和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其传统美德。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

5. 案例分析:选取魏公子无忌的事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其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阐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观点阐述等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魏公子列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魏公子无忌的相关介绍。

高中语文_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知识检测(预习检查)1、通假字:直上载公子上坐“坐”能“座”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辞决而行“决”通“诀”2、古今异义:以公子为长者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古:姻亲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词类活用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傲慢地对待公子怪之感到奇怪,意动用法公子从车骑使……跟从着4、特殊句式欲以观公子何功之有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二、人物形象分析1、信陵君1)名联欣赏:“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后人为纪念他,在大梁(今开封)建有信陵君祠,这是题于信陵君祠的一联。

2)展示学生表演片段探讨:信陵君是怎样的一个人?信陵君性格特点:仁而下士急人之困(求贤若渴,尊贤重士,知人善任,虚心谦恭,善纳人言,大勇大义,急人所难,抑强扶弱。

)2、侯嬴1)探讨:侯嬴献计之前有个小插曲,信陵君与他辞别时他只是冷冷地说了那么一句:“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你如何看待?2)关于侯嬴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一事,有如下三种评价,试谈谈你的理解?古人评价之一明·陈懿典《读史漫笔》:侯生自刭固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

古人评价之二明·徐中行:侯生度公子窃符,计必杀晋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谢之耳。

不然,诚报公子,即死耳,何必数公子至晋鄙军日而后自刭也?故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

今人韩兆琦:侯生自刭乃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的决心,是企图以此来强化信陵君的信念,叫他到时候不要手软。

3)隐士侯嬴性格特点⏹修身洁行,穷而志坚;⏹老谋深算, 远见卓识;⏹才智超人, 料事如神;⏹知恩图报,一诺千金。

三、写作特点1、人物描写手法:1)、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2)、细节描写3)、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2、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体会其人格魅力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4.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本文介绍了魏公子魏无忌的生平事迹,重点描绘了他与信陵君、朱亥的友谊,以及他在战国时期的英勇事迹。

2.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体会魏公子的品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魏公子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语法结构。

3. 讲解分析: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重点分析魏公子的言行举止,揭示其人格魅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交流对魏公子的认识。

5. 总结提升: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魏公子的品格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其精神品质。

四、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归纳整理课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语法结构。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品格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事例分析魏公子的英勇事迹和道德品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将魏公子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拓宽视野。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魏公子列传》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资料:魏公子的历史背景资料、其他历史人物的介绍等。

高中语文_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魏公子列传》讲授学案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可贵作风并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3. 充分朗读,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下、修、摄、故、引、就等。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按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2—3):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

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

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4—8):具体叙写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2.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

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一和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

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中心内容。

三、文化常识1.魏公子无忌: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

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

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

安釐王把信陵封给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无忌,作为“食邑”(邑中所收租税,由受封者享用和支配),故号信陵君。

2.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3.战国的“士”: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

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4.门客与食客: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1. 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体会其人格魅力和历史价值。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和议论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3.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学习《魏公子列传》全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2. 知识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

3. 鉴赏技巧: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和议论抒情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

2. 难点: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和议论抒情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图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魏公子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和议论抒情的特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相关历史背景。

六、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魏公子列传》中的精彩片段。

3. 调查魏公子的生平和事迹在历史上的影响,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魏公子列传》的理解程度,包括人物、事件、情感等方面的理解。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翻译、背诵、写作等方面的表现。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魏公子的生平事迹,感受其英勇善战、忠诚仁义的形象。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魏公子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魏公子的英勇善战、忠诚仁义形象。

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寓意和魏公子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品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用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魏公子的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分析课文,讲解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4. 讨论课文,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魏公子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际交往能力。

5. 总结课文,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

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魏公子列传的主题。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用法。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分析魏公子的英勇善战、忠诚仁义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课前准备】: 1、诵读全篇文章,了解文章脉络。

2、结合注释及《双成》学案完成对课本的预习,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前置补偿】:★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宫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无忌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考点。

2、分析文中主要人物,探究其命运。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由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导入:士为知己者死,这是永远让千载而下的仁人志士神往不已且热血沸腾的人生信念。

它从来不是神话,是现实。

而窃符救赵,就是这一现实神话在信陵君魏公子无忌与处士侯嬴之间的又一次精彩极致的演绎。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场精彩。

二、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1、积累文言知识考点。

2、分析文中主要人物,探究其命运。

三、预习检测断句、释义、翻译A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B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C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四、问题探究(一)思考: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1、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2、此时耳目众多,不便说出;3、此计关乎多人性命,干系重大,故不可轻易说出;4、若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5、侯嬴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

(二)思考:侯嬴为什么一定要北向自刎呢?(小组讨论)第一,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

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

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

第二,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

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

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

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

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三)本文主要写信陵君的“仁而下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①虚左自迎侯生;②数请朱亥;③辞决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复返问计于侯生。

拓展延伸:关于“仁”,也可以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②急赵之困。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③闻侯生“不听,可使击之”而泣;④勒兵,令三种人归家。

(四)思考: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能算得上“义勇”吗?(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六国对付秦国的基本策略是“约从离衡”,赵国“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实际上都是“约从离衡”,维护了六国的根本利益。

六国唇齿相依,一荣皆荣,一损俱损,虽然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主观动机上说,为的是怜“姊”,但是,在客观效果上却“却秦存赵”,遏制了秦并吞六国的野心,信陵君窃符救赵而存魏乃至六国,这应当是“义勇”的表现。

相反地,如果六国的国君都像魏王那样,在强秦面前“恐”而“持两端以观望”甚至于“赂秦”,那么“从散约离”,丧权辱国,那才叫不仁不义。

五、结语信陵君用自己的仁赢得了候生的忠,候生用自己的忠成就了信陵君的义;侯生用自己的死表达了对魏国的诚,信陵君用自己的行表达了对赵国的信。

六、作业探讨“士为知己者死”的现实意义。

附板书:魏公子列传 司马迁信陵君侯生学情分析《魏公子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也是教材《史记》选读中的重点教学篇目。

文章篇幅较长,但故事性较强,通俗易懂,难度不大。

同时,高二学生经过高中必修一、二、三、四、五的学习,已具备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也掌握了较为丰厚的 仁 信忠 诚文言文基础知识,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的前提下,理清行文思路。

其思维方式也渐趋成熟,能够在诵读中明大意,在诵读中质疑、解疑,在诵读中体会真情在诵读中进行反思。

教师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深入地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效果分析在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引下,我把课堂作为自己的主阵地,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唯美导语的选择。

在教学中,导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

特别是对于古文,如果学生不能够全身心投入,那么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就仅仅停留在对文章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对文章的内涵则难以触及。

二、设立国学小课堂、文言小测试、问题大探究等几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才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三、巧设问题,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效课堂的主渠道,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在问题中,我选择了先次后主的方法,讲解了候生,信陵君。

而在讲述候生时再一次用问题串的形式依次加深人物、时间的分析。

在本节课中,亮点出现在信陵君行为之忠义的探讨上,同学们运用了地理、历史、政治等不同知识旁征博引来讲述自己的观点,各据一辞,更有同学多方综合,辩证分析。

四、本课仍与自己的设想效果有一定的差距。

比如课堂对文本的诵读不够,结尾处有些仓促。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更要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

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

化知识为能力,培养新一代人才。

《魏公子列传》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善叙事理,其文疏荡”专题。

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信陵君“结交侯嬴”“窃符救赵”两个典型故事为中心事件组织材料,精于剪裁,写出了丰富复杂的事件和鲜活的人物形象。

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一、文言基础知识;二、了解所选篇章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常识;三、理解文本传达的思想意义。

《魏公子列传》评测练习【评测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翻译重点句子。

3.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词语2.联系文言知识,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评测内容】一、一词多义1、就:①然赢欲就公子之名()②乃谢客就车()2、独:①计不独生而令赵亡()②独不怜公子姊也()3、过:①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②行过夷门,见侯生()③过故人庄()二、难句翻译现场1.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2、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注意“以”表示目的,“便(于)国家”是省略句)3、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有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尝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1.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限五处)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魏公子“礼贤下士”的一组是()①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

②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③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④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⑤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⑥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⑤D.②③④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魏公子折节与毛公薛公交游,并在二人的劝谏下,明白了去留之义而回归魏国。

B.魏公子之所以在赵闻于诸侯,是因为有魏王为其撑腰。

C.魏公子开始不愿回国,就是因为“窃符救赵”一事怕魏王“怒之”。

D.魏王以魏公子为将,大败秦军。

秦王以他为心腹大患,多次用反间计终于离间了他与魏王的关系。

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魏公子列传》课后反思《魏公子列传》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一篇文本,是名副其实的经典名篇。

教学时,从关键词——“战国四公子”"虚左"切入,既从文学的视角引领学生认识了人物形象,又从文化的视角让学生观照课文,促使其在古代文化的宽阔背景下理解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