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诵读全篇文章,了解文章脉络。

2、结合注释及《双成》学案完成对课本的预习,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前置补偿】:★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

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宫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战国四公子

魏国信陵君无忌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考点。

2、分析文中主要人物,探究其命运。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导入: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永远让千载而下的仁人志士神往不已且热血沸腾的人生信念。它从来不是神话,是现实。而窃符救赵,就是这一现实神话在信陵君魏公子无忌与处士侯嬴之间的又一次精彩极致的演绎。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场精彩。

二、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1、积累文言知识考点。

2、分析文中主要人物,探究其命运。

三、预习检测

断句、释义、翻译

A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B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

C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

所失哉

四、问题探究

(一)思考: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

1、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

2、此时耳目众多,不便说出;

3、此计关乎多人性命,干系重大,故不可轻易说出;

4、若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

5、侯嬴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

(二)思考:侯嬴为什么一定要北向自刎呢?(小组讨论)

第一,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

第二,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

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三)本文主要写信陵君的“仁而下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虚左自迎侯生;②数请朱亥;③辞决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复返问计于侯生。

拓展延伸:关于“仁”,也可以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②急赵之困。计不独生而令赵亡;③闻侯生“不听,可使击之”而泣;④勒兵,令三种人归家。

(四)思考: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能算得上“义勇”吗?

(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六国对付秦国的基本策略是“约从离衡”,赵国“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实际上都是“约从离衡”,维护了六国的根本利益。六国唇齿相依,一荣皆荣,一损俱损,虽然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主观动机上说,为的是怜“姊”,但是,在客观效果上却“却秦存赵”,遏制了秦并吞六国的野心,信陵君窃符救赵而存魏乃至六国,这应当是“义勇”的表现。相反地,如果六国的国君都像魏王那样,在强秦面前“恐”而“持两端以观望”甚至于“赂秦”,那么“从散约离”,丧权辱国,那才叫不仁不义。

五、结语

信陵君用自己的仁赢得了候生的忠,候生用自己的忠成就了信陵君的义;侯生用自己的死表达了对魏国的诚,信陵君用自己的行表达了对赵国的信。

六、作业

探讨“士为知己者死”的现实意义。

附板书:

魏公子列传 司马迁

信陵君

侯生

学情分析

《魏公子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也是教材《史记》选读中的重点教学篇目。文章篇幅较长,但故事性较强,通俗易懂,难度不大。同时,高二学生经过高中必修一、二、三、四、五的学习,已具备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也掌握了较为丰厚的 仁 信

忠 诚

文言文基础知识,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的前提下,理清行文思路。其思维方式也渐趋成熟,能够在诵读中明大意,在诵读中质疑、解疑,在诵读中体会真情在诵读中进行反思。教师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深入地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效果分析

在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引下,我把课堂作为自己的主阵地,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唯美导语的选择。在教学中,导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特别是对于古文,如果学生不能够全身心投入,那么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就仅仅停留在对文章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对文章的内涵则难以触及。

二、设立国学小课堂、文言小测试、问题大探究等几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才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三、巧设问题,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效课堂的主渠道,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

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在问题中,我选择了先次后主的方法,讲解了候生,信陵君。而在讲述候生时再一次用问题串的形式依次加深人物、时间的分析。在本节课中,亮点出现在信陵君行为之忠义的探讨上,同学们运用了地理、历史、政治等不同知识旁征博引来讲述自己的观点,各据一辞,更有同学多方综合,辩证分析。

四、本课仍与自己的设想效果有一定的差距。比如课堂对文本的诵读不够,结尾处有些仓促。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更要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化知识为能力,培养新一代人才。

《魏公子列传》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善叙事理,其文疏荡”专题。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信陵君“结交侯嬴”“窃符救赵”两个典型故事为中心事件组织材料,精于剪裁,写出了丰富复杂的事件和鲜活的人物形象。

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一、文言基础知识;二、了解所选篇章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常识;三、理解文本传达的思想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