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过程(3-6章)

合集下载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2 第一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2 第一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1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最新考纲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分。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

2.把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比较不同的人口进展模式的地区差异。

3.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分,理解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微专题一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的自然增长(1)总趋势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依据:图中曲线上扬)。

(2)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依据:图1中a段曲线平稳)农业革命期间增长速度加快(依据:图1中b段曲线坡度增大)近100多年来急剧增长(依据:图2中c段曲线坡度最大)(3)空间差异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进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特殊提示人口的自然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肯定是数量的增多,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诞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特殊提示①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由“死”到“生”来实现,生产力进展是关键——“死”是指死亡率下降,“生”是指诞生率下降。

②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20世纪60年月以来,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峻,死亡率有所上升。

③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是现代型,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很快。

④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人口增长模式的推断(1)依据生产力水平推断: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时期多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依据国家类型推断:绝大多数进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进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多属于现代型。

(3)依据数值特征推断:诞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4%左右4%左右4%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传统型3%左右1%以上2%左右现代型1%左右1%左右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2.分析人口增长快慢缘由的思路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打算性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凹凸,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进人口的增长正说明白这个问题,因此分析人口增长快慢缘由的思路如下:考向一人口数量增减的相关计算(2022·江苏地理)1980年我国开头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方案生育政策,2021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世界的人口》,属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与地球》的学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增长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文字描述、数据统计、图表以及相关的思考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世界人口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理解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人口、环境、发展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世界人口的分布、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数据和图表的解读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能读图说出各大洲的人口分布情况。

2.让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能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3.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提高人口、环境、发展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图表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

3.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世界人口的问题。

2.使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影响。

3.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对具体国家或地区的影响。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图等教学素材。

2.收集一些关于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案例。

3.准备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世界人口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人口的问题。

提问:你们对世界人口有什么了解?世界人口增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大洲的人口分布情况。

《第四章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学历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学历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口与人种》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人口与人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的趋势以及不同人种的特征与分布,从而加深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世界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增长趋势,了解不同人种的名称、特征及分布地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图表等地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口意识,认识到人口问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形成尊重不同人种的观念。

三、评价任务1. 基础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随堂小测验,评价学生对世界人口数量、分布及增长趋势的掌握情况。

2. 应用能力评价:布置相关地理图表分析作业,评价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分布:通过图表展示世界人口数量变化趋势,讲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2)不同人种的名称与特征:介绍世界主要人种的名称、特征及分布地区。

(3)人口增长的影响:分析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某一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随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世界人口数量、分布及增长趋势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地理图表分析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撰写分析报告。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人文地理学讲义_第6章

人文地理学讲义_第6章

第六章人口地理学第一节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一般认为,人类由大约4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南方古猿的一支发展进化而来。

人类进化经历了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五个阶段。

大多数学者认为,非洲的东非高原很可能是人类最初完成从猿到人的历史性转变的地方,此后不断向亚、欧两大陆扩散。

5万年前,人类进化进入晚期智人阶段,人类文化进入旧石器晚期;大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最初的农业,人类开始从游牧、采集转向定居生活,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加快;而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进了世界人口增长的进程。

(一)农业革命前的人口农业革命前是现代人类形成的漫长时期。

原始人群过着极端分散、闭塞的流动生活,依靠采集、渔猎获得食物,这类生产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当时人口的增长受到种群增长规律的强大制约。

其人口特征是:(1)极低的人口密度。

据研究,公元前1.5万年,世界总人口约300万,按狩猎采集的实际面积计,人口密度为0.08人/km2;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约4000万,人口密度为0.5人/km2。

(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该阶段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受食物所能承受的界限的限制。

(3)人口的分布集中。

由于采集狩猎群体对居住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因而原始人类的分布又相对集中。

(4)开始了人口迁移。

公元前8000年,狩猎和采集者已开始迁移,逐渐覆盖了大部分大洲的一些地区,只剩南极洲还未被人类占据。

(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一万多年前世界上出现了农业,农牧业成为人类主要生产方式。

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差别是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农业社会人口呈现的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八年级地理上册1.3中国的人口说课稿(新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1.3中国的人口说课稿(新版)湘教版
5. 结合自己的家乡,分析家乡的人口问题,如人口流动、人口老龄化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题目一:根据课本内容,画出中国人口分布图,并标注出主要的人口密集区和人口稀疏区。
答案:略。
题目二:查找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趋势,并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略。
题目三:分析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如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八、课后作业
1. 根据课本内容,画出中国人口分布图,并标注出主要的人口密集区和人口稀疏区。
2. 查找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趋势,并简要说明原因。
3. 分析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如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4. 结合课本中的案例,讨论中国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答案:略。
题目四:结合课本中的案例,讨论中国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答案:略。
题目五:结合自己的家乡,分析家乡的人口问题,如人口流动、人口老龄化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答案:略。
九.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八年级地理上册 1.3 中国的人口》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了解了人口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包括人口增长、人口分布等基本知识。其次,我们通过分析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和增长趋势,深入理解了中国人口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现实意义。然后,我们探讨了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如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等,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此外,我们还结合课本中的案例,讨论了中国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锻炼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存在主要问题:

人口社会学重点[资料]

人口社会学重点[资料]

人口社会学重点注:以下资料是老师划的重点,由于没有相应的PPT做参考且划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没有对重点内容做详细的说明,需要大家以重点为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书本,全面而仔细的复习,由于老师说过复习这些内容最多只有70多分,所以请同学们也要看看其他老师没有划的内容。

另外,14号考试的时候请带好计算器。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P29 注意其背景,内容,以及正反面的评价背景:马尔萨斯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

内容:(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

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2)两个级数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是不平衡的。

(3)较少人口的途径,一是积极性抑制,二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理论与三个命题评价:积极方面:(1)首次揭示了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首次建立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模型(3)提出人口增长制约与生活资料的增长(4)人口增长与生存资料的关系的调节机制(5)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极限(6)首次区分了人口增长抑制因素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环境,最早将现代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进行比较并将富余程度的差距与特定人口过程联系起来负面评价:(1)完全从生物学角度看待生育行为而现代社会的性爱,婚姻与生育不存在必然联系(2)没有看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关系复杂性具体阐述见书本2.马寅初的《新人口论》P37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第1、2、3、4、5、6章练习题+答案(人教版)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第1、2、3、4、5、6章练习题+答案(人教版)

地理,必修二,1~6章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开始转变的是A.出生率B.死亡率C.生育率D.自然增长率 2.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 .国际间人口迁移B .由农村到城市C .由城市到农村 D. 由城市到城市 3.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A .原始社会—农业时期一现代社会一工业时期B .农业时期一原始农业一工业社会一现代社会C .工业时期一原始社会—农业时期一现代社会D .原始社会—农业时期一工业时期一现代社会 4.进入新世纪,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A .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B .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C .提高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D .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下图为某国1790——2000年城市和乡村人口数量变化情况,据此回答5~6题。

5.1900——2000年该国城市化水平A .基本不变B .持续上升C .波动下降D .持续下降 6.该国最有可能是A .新加坡B .印度C .中国D .美国 7.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用地是A.商业区用地B.工业区用地C.住宅区用地D.绿化用地 8.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最大的是A . 商业区B .工业区C .住宅区D .郊区 9.目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A 、欧洲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亚洲国家B 、北美国家城市化进程比拉美国家快C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发达国家慢D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图5是甲一戊5个国家三次产业就业人口结构的等边三角形图。

据图回答10-11题。

10.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国家是A .甲B .乙C .丙D .丁 11.经济结构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是 A .丁 B .乙 C .丙 D .戊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上图(右)为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典五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

《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1. 让学生掌握世界人口的基本概况,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增长等知识;2. 理解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人口分布与增长的主要因素;3. 培养学生收集并整理相关人口信息的实践能力,形成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概念及分布规律,分析人口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运用地图等工具分析世界各地人口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形成深入思考,提升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节课的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准备世界地图和人口分布图,以便学生直观了解世界人口分布情况;2. 收集世界各地人口增长的相关数据和案例,为课堂分析提供素材;3.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以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本节课起始部分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度。

教师首先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分布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人口密集和稀疏的地区。

随后,通过一段关于人口问题的短视频或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深入理解1. 人口数量与增长教师首先介绍世界人口的数量和增长趋势,通过图表和统计数据展示人口数量的变化。

同时,讲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如科技进步、医疗水平提高等。

2. 人口分布与迁移教师讲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如亚洲人口最多,欧洲人口密度大等。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如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等。

3. 人口问题与挑战教师介绍世界面临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等。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互动教学,实践操作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主题为“你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方案”。

每组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讨论,并选出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民族》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民族》教案、教学设计
4.设计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人口、民族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注重课堂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6.强化德育教育,通过人口、民族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和民族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教学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口观念:认识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念。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人口、民族问题。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地图、统计图表、案例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结合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增长趋势及民族分布特点,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人口、民族问题的能力。
-人口分布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地图、统计数据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差异,关注人口密度、城乡人口分布等问题。
-人口增长趋势: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探讨人口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人口和民族这一章节的内容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数据分析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以检测学生对人口分布基本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
2.分析题:请学生选取一个我国或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分析其人口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分析报告。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人口分布的相关问题。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分布特点进行讨论。
2.讨论主题: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世界人口稀疏地区的成因”等。
3.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口分布”为主题,紧密结合地理学科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现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关爱地球、关爱人类的意识,为我国及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人口分布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此外,学生对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的使用也有所掌握,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基础。
c.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b.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结合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工具,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

《人口》优秀教案

《人口》优秀教案
人口增长快,人口基数大。
计划生育是我国人口基本国策。
二、人口东多西少
人口地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1以下有关我国人口增长的正确叙述是( )
A人口增长速度回升快B 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然很多
C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在减少 D 人口开始减少
2下列地理分界线中是我国人口线的是( )
A秦岭---淮河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
B黑河—腾冲一线D阿尔泰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3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南多、东北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相协调的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口在数量上和分布上的特点;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折线图,并结合历史和社会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学会阅读人口分布图(等人口密度线图),并由此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综合分析造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到中国的人口,大家能用怎样的关键词形容它呢?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202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340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分析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我国能否从东部向西部大规模移民?
分析人口分布图,分组讨论:
1用红系列表示,主要在我国的东部地区。
2用浅黄表示,主要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5.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现象,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区或国家,分析其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要求字数不少于1000字,并附相关地图、图表等资料。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数要求,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本章节内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能力;同时在初中阶段对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有所体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规律和影响可能缺乏系统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于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地区发展、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交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讨论报告:
a.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b.如何解决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
c.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包容。
4.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我眼中的人口迁移”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悟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一、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人口社会学: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社会问题的学科。

2、人口原含义: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人。

现含义: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生活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3、人口的双重属性①生物属性表现为个体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历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

②社会属性人的各种行为,各种生物性活动都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

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人口社会学研究对象: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3、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分布状况。

包括有: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

4、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分布状况。

包括有:人口制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三、人口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人口社会学的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人口社会学的理论建构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一、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1、《人口原理》一书产生的背景①时代背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思想界的争鸣时期,经济发展伴随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②具体背景:丹尼尔·马尔萨斯——卢梭——高德文、孔多塞附高德文思想观点:高德文在《关于政治正义的探索》一书中从抽象的人类理性出发,认为普遍幸福的原则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原则,而财产私有制违反了正义的原则,是人类贫困和罪恶的根源。

为了消除贫困,他主张重组社会,建立乌托邦社会。

2、《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①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二是两性之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始终保持恒状。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世界的人口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世界的人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所造成的问题
教学难点
世界人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
播放世界人口日视频,引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讲解
(一)世界人口数量及增长
1.播放世界人口视频
2.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统计图,总结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变化
3.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变化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4.教师讲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计算方法
5.课堂活动,学生计算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增长人口数量
6.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二)世界人口分布
1.教师讲解人口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
计算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增长数量
小组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学生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教师加以引导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课题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资料和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2、运用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和图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2.活动: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总结人口分布的规律

世界的人口教案

世界的人口教案

课题:第三章世界的居民——3.1节世界的人口湘教版初一上册——一、课标要求:1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记住当前世界人口的总数,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2.了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定义并会举例阐述3. 了解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掌握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现代人口迁移的特点4. 了解世界人口分布情况和特点,以及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能力目标:1. 通过读教材图3-1世界人口增长、图3-2世界人口分布、图3—3、图3—4,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2. 使学生树立可续发展观念,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三、教材分析:教材先在前面一个章节《地球的面貌》安排了自然地理,第三章接着安排的是人文地理方面、教师要在上课的时候能够调控转换学生思维,使得学生可以客观系统的认识世界的各方面的知识。

本节主要有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的人口问题三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都可以讲的很深入也可以讲的很简单,在面对初一的学生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进行实际调控。

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图表的辅助教学,后面还有一个配套的活动和一些图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进行搭配。

四、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状况世界人口分布情况和特点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五、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六、课程类型:新授课七、教学方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学习法为主,板书、多媒体教学、谈话法等为辅八、教学用具:世界地形图(挂图)九、教学课时:1.5个课时(60分钟)十、教学过程:十一、知识结构板书设计知识结构世界人口的数量世界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人口增长速度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人口密度 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稀少区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口增长过快 世界的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对策措施板书设计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世界人口的数量1999年:60亿 现在 66亿 2011年 70亿 2、人口增长速度:←——————1800年————二次世界大战—————→人口增长极为缓慢∣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增长速度迅猛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二、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2、人口稠密区3、人口稀少区4、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三、世界人口问题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全球性问题(1)、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为主乡村:生态破坏为主(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2、世界人口增长过慢---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受限制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3、对策: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024年七年级地理上册4.1人口与人种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地理上册4.1人口与人种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探究式学习(小组讨论、问题解答)
- 案例分析法(具体国家和地区案例研究)
- 地图操作和GIS软件应用
- 视频和图片展示
- 实践活动(如模拟人口迁移决策)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人口与人种主题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人口是如何分布的吗?人口与人种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 人口问题:人口爆炸、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
3. 主要人种及其特征;
- 三大人种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及其文化差异。
4. 我国人口现状及政策;
- 我国人口总数、人口分布特点;
- 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演变。
核心素养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使其能够理解和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
板书设计
- 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
2.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 人口增长的历史与现状
- 人口问题:人口爆炸、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
3. 主要人种及其特征
- 三大人种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及其文化差异
4. 我国人口现状及政策
- 我国人口总数、人口分布特点
2. 请列举三种主要人种,并简述各自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区域。
答案:三大主要人种包括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黄色人种。
-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特征为皮肤较浅、头发较直或卷曲、眼睛颜色多样。
-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美洲(部分)等地,特征为皮肤较深、头发卷曲、嘴唇较厚等。
-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特征为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头发直或斜、眼睛呈杏仁形等。

1.1人口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1人口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概述人口分布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定义和内涵。
2.讲解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如地理环境、气候、经济发展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介绍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如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并解释其原因。
4.阐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如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以及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内陆地区人口密度小等,同时分析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1人口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掌握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等基本概念,理解世界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人口分布规律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引导学生掌握描述人口分布的方法,能运用地理术语准确、简洁地表达人口分布特征。
2.撰写一篇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政策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3.调查家乡人口分布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家乡人口分布现状、形成原因、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等,字数不限。
4.针对本节课所学的世界人口分布规律,预测未来人口分布趋势,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具有前瞻性,字数在500字左右。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人口分布的状况。首先,我会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分别是哪里吗?”“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强调人口分布的重要性,并指出人口分布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就能对人口分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理解人口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分析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人口的概念、特点及其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

2. 我国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联系。

教学难点: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对人口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理解人口发展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教材与教具准备:1. 初中地理教材及相关地图资料。

2. 多媒体课件,包括人口分布图、统计图表等教学资源。

3. 教学用黑板、白板等书写工具。

学生预习与教师备课准备:1. 教师需提前梳理好相关地理知识,制定好教学计划。

2. 学生需提前预习人口相关概念,了解基本的人口地理知识。

3. 教师需准备一些人口相关问题或案例供学生思考与讨论。

通过上述的准备,确保师生能够在课堂上有序、高效地进行《人口》这一课题的学习和探讨。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与目标设定首先,地理课程的导入阶段应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为学生们构建与课堂主题“人口”相关的兴趣背景。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出人口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同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理解人口的概念、特征及地理分布等内容。

二、互动探讨与探索发现接下来,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我们将采取师生互动探讨与小组讨论的形式。

具体如下:1. 分享全球人口现状(1)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结合图表和统计数据,让学生了解全球人口的增长趋势。

(2)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人口增长趋势的看法和感受,激发其思考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2. 探讨人口分布特点(1)通过地图展示世界各大洲、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分析人口稠密与稀疏地区的原因。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深入分析其所在城市或地区的人口密度及特点。

3-6.1 生物必修3课堂教学课件—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6.1 生物必修3课堂教学课件—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然灾害频繁 农作物单产不高不稳
正反馈的恶性循环
开垦土地
需要更多劳动力
人口继续增加
2、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
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 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的 制约,不断进行掠夺性开发,比如毁林造田、 毁林建房、采伐木材等,使得越来越多的森 林受到破坏。森林的大肆砍伐,破坏了生态 平衡,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 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明显下降。
我国人口发展前景:
①由于人口基数 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 期内持续增长;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 ②我国人口发展目标:2010年,人口总数要 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 控制在13.6亿 以内; 2020年,人口总数要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控制在 14.5亿 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数将达峰值( 15亿)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
每天有5000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安
全的饮用水。 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 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 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八分之一的鸟类和三分之
一的两栖动物面临灭绝。
四分之三的渔场已枯竭、废弃或面临减产的危险。 物种死亡的速度超过其自然繁殖的1000倍。 到2050年会有2亿人沦为难民。
5、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
增大。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
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 (三)性别偏好理论 ❖ 特别是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重男
轻女的思想多一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 下,当生育孩子的性别构成正符合意愿 时,才停止生育。
30
❖ (四)孩子数量与素质互替理论 ❖ 这一理论是现代西方微观生育理论的重要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贝克尔(G·S·Becker) 1960年继莱宾 斯坦之后,最先用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理论来分析家庭人口的生育行 为,创立孩子数量与质量替代理论的。他的这个理论的载体是《生育 率的经济分析》论文,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这一理论 认为: ❖ 孩子质量低,包括孩子身体素质差、出生死亡率高和婴儿死亡率高, 就会造成父母对孩子数量的追求。当然孩子数量多又会反过来抑制家 庭对孩子质量的提高做出努力。孩子质量得到提高,就会促使父母不 再追求孩子数量,当然,孩子数量减少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家庭对 孩子素质的提高进行投资。
20
❖ 第三,与传统高生育率相关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 依然存在,成为其生育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 第四,发展中国家对高生育率的控制主要依赖于政府 行政力量的作用。
21
三、 生育制度分析
❖ 一、生育制度的分析框架
生育率
生物因素:生育力
生育制度(生育文化) 生育条件(物质设备)
生育观念
生育规范
社会政治力量
到最广泛地强调和应用的观点 ❖ 2、收入分配两极分化,非均衡的经济发展对生育的影响。 ❖ 3、社会保障水平对人口增长的抑制作用很大。
35
❖ (二)传统文化(生育文化)

需要说明的有三个问题:

1、现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商品交
换的原则以及商品、金钱关系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人们的思
2、一般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一年内每1000 名育龄妇女(15-49岁)所生育的孩子数,反映了育龄 妇女的综合生育水平。
3、年龄别生育率:反映了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的生育水 平,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个年龄组的育龄妇女 所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相应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总人口数之 比。
4
粗出生率=
某地某年活产数 同期该地区年平均人口数
1
第 三 章
生 育 制 度
2
第一节 生育模式与生育制度分析
❖ 一、生育概念与测量 ❖ (一)生育力和生育率
❖ 1、生育力: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 2、生育率: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和育 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3
❖ (二)生育测量
1、粗出生率:也叫一般出生率,是最基本的出生 指 标,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活产)人数。
18
❖ 第二, 人类的生育从自然型走向了人为的控制 型,控制生育的手段-避孕药具的生产得以产 业化。
19
❖ (三)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以中国为例 ❖ 第一,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表现死亡率与出生率之
间非同步变化。 ❖ 第二,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稳定下
来,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22
社会经济力量
❖ 二、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 ❖ (一)生物因素和生育制度的中间变量分析 ❖ (二)生育规范 ❖ (三)生育的物质设备与技术 ❖ (四)生育意愿研究 ❖ (五)影响生育率的经济因素 ❖ (六)影响生育率的政治力量
23
四、影响人口生育的微观因素
❖ (一)传宗接代的观念 ❖ 传宗接代是人类再现自我的一种方式,是延续人类的本
提出、1982年进一步发挥这种理论:财富由子代流入父代,就愿 意多生育,才富由父代流入子代,就不愿意多生育。
34
五、影响生育的宏观因素
❖ (一)经济方面 ❖ 1、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 ❖ 在经济状况中首先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是决定人口生育
过程的根本性因素。 ❖ 经济发展与生育间的负相关关系可以说是人口学中一个得
能需求。 ❖ 这种本能既是微观层次上的一种本能。同时这种本能又
是人类宏观层次上的一种本能,即是整个人类的一种本能。 ❖ (二)成本—效用理论 ❖ 该理论是将经济学方法运用于人口学的最广泛的理论。
这种理论是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Leibenstein,H,1954, 1980,1981)首先提出来的。
人口过程(3-6章)
❖ 一、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迁移 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
❖ 二、人口过程受到人口结构、经济、文化和政治变迁的 影响,同时,人口过程也影响着人口结构、经济、文化和 政治的变迁。
❖ 三、下面4章,将对每一人口过程和人口转变理论进行 分析,力图建立有关人类生育制度、死亡制度、人口迁移 规律和人口转变的人口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14
❖ 近几年来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回升,十分接近或已超 过人口自然替代水平,证明不管是高等教育普及率还是女性 劳动参与率,都不一定会影响生育率。以英国为例,女性的 劳动参与率和大学升学率与男性相比,分别是男性的80%和 102%,然而英格兰和威尔士近十年来的生育率从1.7增至 1.95。美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和大学升学率,分别是男性的 81%和101%,过去十年的生育率保持在2.06。
想和行为无不受到这一原则的支配。
❖ 不婚、不育的观念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比较流行。
❖ 在美国,单身汉家庭在不断增多,五十年代时,它仅占全国家 庭总数的10.9%,到20世纪八十年代时,已经增加到23%,即不 足五家中,就有一家单身家庭。2002年统计自然增长率为0.6%。 (《2002年世界人口数据表》)
28
❖ 3、成本与效用理论与中国的实际 ❖ (1)这一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符的方面: ❖ 中国人口生育也有成本,也有效用,并且成本与效用的构成要素
也是一样的。 ❖ (2)不相符的方面: ❖ 第一,追求不同。在西方国家,人们重视成本与效用的关系,追
求成本最小化,效用最大化。而在中国,而是追求风险最小化,即 养老风险最小化、维持家庭地位风险最小化,或者说不是追求受益 的最大化,而是追求风险最小化也意味着对效用的追求,但是这毕 竟不是效用的直接扩大。 ❖ 第二,强调的重点不同。在西方国家,人们重视对父母的就业及 经济上造成的损失、对父母闲暇时间的占用。而在中国,闲暇时间 在父母的心目中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父母更加重视孩子对家庭的 天伦之乐的享用。
15
❖ 日本型 ❖ 以新加坡、日本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为代表,20
世纪初出生率继续下降时起点较高,在35 ‰以上, 此后出生率持续下降。
16
❖ 再看法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大学升学率分别是 男性比81%和94%,近十年来的生育率从1.75增 至去年的1.96。反观日本,女性劳动参与率是上述 发达国家中最低的,只有男性比67%,女性大学升 学率也只比法国高,是男性的97%,但生育率却比 这些国家差了一大截,20Leabharlann 0年的数字为1.39,让 人匪夷所思。
24
❖ 1、成本—效用理论要点 ❖ 这种理论是用经济学上的成本与效用理论分析个人
在决定自己的生育行为时的决定因素和决策方式,分析 的内容不仅包括生育中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成本与效 用,还包括非经济成本。这一理论首先肯定生孩子即有 成本,也有效用。 ❖ (1)生孩子的成本:成本是指从怀孕到孩子长成大 人时的所有耗费。
26
❖ 利用“成本—效用理论”时要注意的两点: ❖ 第一,在家庭各方面情况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孩子的增多,孩子
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弱,如养老方面的边际效用会减弱;同时孩子的 平均成本会降低,但是孩子的总成本大大增加,直到父母无法承受。 但是,孩子的另一些效用的边际效用不会随孩子的增加而明显下降。 如孩子增多对扩大家庭的效用。 ❖ 第二,在家庭收入水平、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变化的条件下, 孩子的成本与效用也在变化。如,父母的收入提高,孩子的成本就 会上升、效用会下降;反之,孩子的成本就会下降、效用就会上升。 再如,在社会不重视家族、宗族关系、不重视血缘关系、提倡平等 竞争等条件下,孩子的效用也会下降。
生率从3.5‰降至2‰,平均每年降低0.3个千分点。 ❖ 但是60年代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却使
自己的出生率每年平均下降1个千分点以上。
33
❖ 2、夫妻的收入不同,对生育的影响不同。 ❖ 3、同样收入对不同生育顺序的生育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 ❖ 随着生育胎次的增加,收入的约束力也就增强。 ❖ 4、就业和收入方式不同,对生育的影响也就不同 ❖ 5、财富代际流动方向对生育的影响 ❖ 澳大利亚人口学家卡德维尔(Caldwell,J.C.,1982)1976年
生育模式:死亡率导向的多育模式
自然形态的生育力
生物因素 高死亡率 高出生率
生育制度
生育的物质设备:无避孕和人工流产措施 生育观念:男性偏好主导下的多育
生育规范:早婚、早恋
社会政治力量: 封建的集权专制
财富分配极不平等
11
社会经济力量 生产力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是一种死亡率导向的多育模 式,其特点如下:
25
❖ 成本可以划分为经济成本和非经济成本。
❖ 成本
直接成本 直接的经济费用,以及精神、 心理方面的损失、压力等。
间接成本 时间耗费所引起的经济上的损失、
机会的损失、闲暇时间的损失。
❖ (2)生孩子的效用 (效用:效力、作用)主要包括经济效用、
老年保障效用、维持家庭地位的效用以及风险效用。
❖ (3)当效用大于成本,人们就愿意多生育;反之,当成本大于效 用,人们就愿意少生育。
31
❖ (五)个人收入对生育的影响 ❖ 1、不同收入水平对生育的影响是不同的 ❖ 第一,收入水平与生育率的关系 ❖ 即人均收入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生育率一般较
低,人均收入低的生育率一般则较高。
32
❖ 第二,收入水平与生育率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 ❖ 今天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出生率下降的速度比发达国家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