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谋求功名无暇学问:按理学家模式修身养性

合集下载

从《曾国藩家书》中悟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

从《曾国藩家书》中悟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

从《曾国藩家书》中悟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分享《曾国藩家书》100条至理名言,让你在其中悟出人生之大道。

第一篇君子之大过人处——修身篇1.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2.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3.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4.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5.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6.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7.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日长傲,日多言8.做人之道,大抵不外敬恕二字9.少劳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10.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11.欲去骄字,不轻非笑人;欲去惰字,不晏起12.立身以不妄语为本13.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14.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15.好汉打脱牙和血吞16.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豁达光明大略相同17.强字须从明字做出18.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19.成大事半是天缘半是迁就20.莫怕寒村,莫怕悭吝,莫贪大方,莫贪豪爽21.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次浩大,真正受用22.虚心实力勤苦谨慎八字,尽其在我而已23.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24.养生以少恼怒为本25.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26.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27.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28.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29.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30.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31.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第二篇学问之道无穷——勤学篇32.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33.凡从师必久而后可以获益34.凡人必有师35.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36.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37.凡人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38.凡人作一事,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39.读书之法,看、读、写、作40.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41.尔作时文,宜先讲词藻42.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43.下笔造句、落笔结体,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44.习大字,总以间架紧为主45.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46.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47.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48.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第三篇求友匡己之不逮——交友篇49.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50.求友匡己,大益也;盗虚名,是大损也51.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52.君子处顺境,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53.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54.帮人则委屈从人,尚未必果能相合55.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56.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57.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求其协助,当量其力量所能为58.于有才无德者,当不没其长,而稍远其人59.以方寸为严师,左右近习之人,畏清议60.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61.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第四篇家道之所以可久——治家篇62.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63.凡大员之家,无半宇涉公诞,乃为得体64.兄弟之间,一言欺诈,终不可久65.孝友之家,可绵延十代八代66.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67.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68.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69.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70.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71.治家八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72.保养之法,在慎饮食节嗜欲,不在多服药73.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74.三致祥:孝、勤、恕75.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76.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77.商人断不肯甘言于前,刻薄于后78.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79.凡家道所以可久者,恃长远之家规,恃大众之维持80.惟柔以制刚狠之气,惟诚以化顽梗之民81.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82.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第五篇处位则可高可卑——为政篇83.名者,造物所珍重爱惜,不轻以予人者84.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85.根好株好而后枝叶有所托;柱好梁好而后椽瓦有所丽86.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87.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88.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89.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90.好名当好有实之名,无实则被人讥议,求荣反辱91.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92.用兵之道,全军为上,保城池次之93.权位所在,一言之是非,即他人之荣辱予夺系焉94.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95.积劳之人,非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享福之人96.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97.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98.患不能达,不患不能立;患不稳适,不患不峥嵘99.居官若名清而实不清,尤为造物所怒100.吏治不分皂白,使贤者寒心,不肖者无忌惮。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之道,值得你品味《家书》、《冰鉴》、《求阙斋⽂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养性之诀》、《疆场竞⽃之计》、《持家教⼦之术》、《为学之道》《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也”,要有“旧⾬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得⾃然之味”。

⽂章写作,需在⽓势上下功夫,“⽓能挟理以⾏,⽽后虽⾔理⽽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所略,略⼈所详,⽽“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为⽂家第⼀要也”。

为⽂贵在⾃辟蹊径,“⽂章之道,以⽓象光明俊伟为最难⽽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章第⼀妙境”。

《持家教⼦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说过,曾国藩教⼦成功是⼀个事实。

⽆法抹杀,也⽆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主要应注意以下⼗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在于精,“兵少⽽国强”,“兵愈多,则⼒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将⼠同⼼,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卒⽆⽣之⽓”。

选择有四点要求:“⼀⽈知⼈善任,⼆⽈善觇敌情,三⽈临阵胆实识,四⽈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兵动如脱兔。

曾国藩八字家训:做到其中3条,你的家族,定会财源滚滚

曾国藩八字家训:做到其中3条,你的家族,定会财源滚滚

曾国藩八字家训:做到其中3条,你的家族,定会财源滚滚曾国藩是宗圣曾子的七十世孙,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成为晚晴四大名臣。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我国有了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连第一批去美国留学的国之栋梁,都是在他的安排下走出国门。

尽管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进学,但也曾两次会试不中。

可曾国藩却并没有放弃,而是再接再厉,终于成为了影响历史进程的名臣。

大图模式让曾国藩坚持下去的底气,其实来自曾家的祖训。

也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功,与他家族的教育密不可分。

尤其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他一生虽不曾进入学堂读书,但极有阅历,还为曾家后人留下了八字家训。

在曾国藩已经功成名就时,不止一次的向子侄辈传授这八条家训。

也正因如此,曾家才能出现众多的化学家、考古学家、翻译家。

曾国藩八字家训:只要做到其中3条,你的家族,定会财源滚滚。

大图模式第一条:考考不是指考试,而是指先考。

《礼记·曲礼下》记载,先考指亡父,在这里引申为先祖。

任何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先祖心存敬意。

这才是家族兴旺的根本,一个忘本的人,自然也谈不上家族繁荣。

第二条:宝什么是宝?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银珠宝,而是“人爱人”的无价宝。

曾家祖训要求族人不但要与家人们和睦相处,与邻里、朋友也要诚心诚意相处。

所谓家和万事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遇事自然不慌不急,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大图模式第三点:早“早”指的是早起早睡,在如今繁忙的生活节奏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自律性都极高。

古人说:一天之计在于晨。

科学家的实验也表明,早睡早起的人生活更健康、更规律。

一个拥有强壮体魄、健康心灵且及自律的人,必然能成大事。

第四点:扫古人有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曾家也将这一点列入祖训中。

曾家是当地的富足人家,因此最怕子弟忘了做人的根本。

这也是世人最常犯的错误,一旦有了一些成就,就失去了本心,变得自大起来。

这些自大会抹杀从前的成就,将人推向深渊。

曾家是用扫地助族人找到平常心,你也可以找一个喜欢的小事情,作为时刻点醒自己的工具。

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重点提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从砥砺自己的品性开始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

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

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天生的领导。

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

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

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

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

那么,曾国藩在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曾国藩修身艺术,其实无非三条:第一,倔强;第二,进取;第三,有恒。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的性格,受他的祖父曾玉屏和他的母亲江氏的影响很大。

曾玉屏常对家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这句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做了两江总督之后,他还以祖父的这句话教自己的弟弟,并认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他说:“倔强”二字,却不可少。

功业文章,教需要有这两个字贯注于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是从“倔强”两个字中做出。

我们兄弟受母亲的性格影响,好处也正在于倔强。

【忠告】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倔强性格,在他最初出来带兵的时候表现得最为突出。

他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来带兵的,没有地盘,无粮饷,事事仰给于人。

偏偏曾国藩又是勇于任事之人,因而与地方官员势同水火,屡屡发生冲突。

加上初期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更是使他的处境雪上加霜。

然而在与官场政敌和与太平天国的双重博斗中,他却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

他自己将之称之为“打脱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

他曾经夫子自道说:李申夫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

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

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文/知行君修身养性要与现实环境相结合修身养性(资料图图源网络)一个人能受到世人的敬仰,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修为。

曾国藩把自身修炼同“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并处理地有条不紊,这正是他为人处世的过人之处。

曾国藩自幼饱读诗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后又经过严格的科举选拔,终成一代封建知识分子的典范。

也因为此,曾国藩极其重视儒学,儒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了他人生追求的理想,曾国藩还将其视为自身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在曾国藩看来,宋明之后,封建正统士大夫通常把修身同治国、平天下置于两个对立面,将它们相互割裂开来,强调各自的重要性,最后,非但治国、平天下缺乏精神依靠和宏伟目标,也导致其无法完成救世大业,就是满腹经纶也不能为天下人办实事。

这样就把“传教”与“做事”对立了起来。

追根究底,曾国藩认为其主要问题就是人们把“修身”二字过于简单化,将它完全孤立起来,从而使其无法运用于实践中,更不可能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很好地结合。

因此曾国藩主张,自身的修为必须与当前的环境密切地结合起来。

无论做什么,读书也好,做学问也好,为人处世,带领军队,为官从政,都是自身修为的重大体现。

要使它们有机结合,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将自身的修养放入广大的精神世界里,不断提高、锻炼自己。

至于具体的修身方法,曾国藩主张修身养性应该按照静坐、平淡、改过这三个步骤去进行。

静坐:修身养性,“静”字功夫最为重要静坐(资料图图源网络)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会有怎样的人生观。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精神方面的修养,主要是要能把握他心里想要做的事情。

唐镜海先生曾说,为人修身养性,“静”字功夫最为重要。

曾国藩对唐镜海先生极为信任,曾告知唐镜海,说他自己偏重于“刚”的恶习,发起狠来什么也不管,探究根源,就在于自己喜动不喜静。

镜海先生说,只要是人就都有切身的毛病,有的是脾性中刚的恶习,有的是脾性中柔的恶习,它们各有偏颇,一旦沉迷其中就会经常性发作,而这些没有人能帮你,只有靠自己用心体验它并终身不断警醒自己。

曾国藩名言名句

曾国藩名言名句

曾国藩名言名句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一
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名言名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颂。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曾国藩的治学宗旨,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然后才能治家、治国,最终达到天
下太平的目标。

2. "学无止境,德行天下"——曾国藩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
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成为德行天下的人。

3. "立身以立言,立言以立事,立事以立功"——曾国藩强调言
行一致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首先要有正确的言行,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事情,最终才能立下功绩。

4. "知天命者,为天下先"——曾国藩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明白
自己的天命,就应该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成为众人的先导。

曾国藩的这些名言名句,不仅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深厚学识,
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曾国潘官场哲学

曾国潘官场哲学
有这样一句俗话,说“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常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升官最快,37岁官至二品,大清朝只此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绩卓著;第三,保官有道,历经宦海风云,荣宠不衰。说他对中国历史烂熟于心,吃透了为官之道,并提炼出一整套曾门的官场绝学,若将此用于中国官场,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知道曾国藩推崇程朱理学,善以儒家传统律己、治军、为官。
长期以来,一些研究者往往把曾国藩看作理学家,并特别强调他早年就追随唐鉴讲习理学。其实,他对诸子百家各派学说,都采取兼包并蓄的方针。他所推崇的宋儒,亦不是二程和朱熹,而是周敦颐和张载,对程朱和程朱理学反而有不少批评。所以,严格讲来,他与唐鉴、倭仁那样的理学家还是有不少区别的。然而,他治学虽然博杂,却始终以理学为核心,对于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过去很少有人谈过。
为谋求功名而无暇顾及学问
自南宋以来理学一直在湖南学术领域占据优势。长沙当时有两个最有名气的书院,一个叫岳麓书院,一个叫城南书院。嘉、道以来的几代山长都是讲习理学的。曾国藩本人及其亲朋好友都在这里学习过。湖南著名学者欧阳厚钧和贺熙龄,就是他们的老师。在这种环境下,曾国藩不可能不受到理学的熏陶和影响。只是由于曾国藩当时正急于谋求功名,眼光完全局限于应试诗文,无暇顾及学问,所以未能从这里直接走上治理学的道路。
声望大增理学家之名传遍京师
此后,曾国藩开始按照倭仁的要求进行修身养性。他每天阅读《朱子全集》后,静坐自省,对照检查,写出心得体会,并与吴廷栋、冯卓怀、陈源兖等人交流。曾国藩还经常把自己的日记送请倭仁批阅。这一时期的日记上留下不少倭仁的眉批,多是一些批评、鼓励之语。曾国藩通过同唐鉴等人的交往,大大提高了声望,不少人慕名拜访,切磋学问,理学家之名传遍京师。他自己也踌躇满志,以为用不了很久就可以成为一位大学问家了。他在信中对诸弟说:“兄少时天分不甚低,厥后日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近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谓经学者、经济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又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于天地之完人。”可见唐鉴等人对曾国藩鼓舞之大,影响之深。他的门徒们后来所说的曾国藩“毅然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即是指此而言。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有哪些?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有哪些?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有哪些?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购买洋枪洋炮,推动军事向先进、现代化方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他一生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学上、思想学术、处世交友上、治家方略上、人格修炼上......都有自己独特方式、见解、方法、领悟、建树......被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

尤其在“治家方略”和“人格修炼”方面,有着鲜明的奇招、特色,甚至做到了极致,让人无法理解。

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在休生养性方面,也是与众不同。

早年修身十三条一、主敬:穿戴整齐,一丝不苟,大小事严肃认真对待。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立德、立功、立言的曾国藩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曾国藩家书]

立德、立功、立言的曾国藩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曾国藩家书]

立德、立功、立言的曾国藩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曾国藩家书]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也就是公元1872年3月12日这一天,曾国藩在吃完饭以后,由儿子曾纪泽陪同到后花园散步,在经过一片竹林的时候突然起了一阵风,曾国藩喊了一声脚麻,然后就倒在曾纪泽的身上。

随后曾纪泽喊人将曾国藩抬进屋中,这个时候曾国藩已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端坐在椅子上坐了三刻的时间也就是45分钟,然后就与世长辞,终年62岁。

翻一翻日记可以看到,曾国藩在去世之前一个月之内,在日记当中连续写到了手麻、脚麻,还有头晕呕吐,看不清东西,还有舌头发麻,说不出话这些情况。

根据这些症状,我们可以断定曾国藩死于缺血性的脑中风,这个西医叫脑卒中,虽然死亡来的很突然,但是曾国藩对此早有准备,他提前给儿子们写下了遗嘱,遗嘱的核心就是4件事8个字。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曾国藩是怎么说的,“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现在我要永远的离开你们了,在这里特意讲四句话,教导你们兄弟。

第一句话是慎独则心安,修身养性的道理最难的莫过于养心,而养心的过程中最难的一件事就是慎独。

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能够言行谨慎,及时反思,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够问心无愧,可以坦然的面对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考察。

一个人内心没有任何一件问心无愧的事,他就能活得安稳泰然,他的内心就经常会充满快乐满足坦荡平和,这是最好的自强不息,追求进步的道路,也是最有效的寻找快乐的方法,同时也是修身养性最重要的基础。

讲完慎独这件事以后,曾国藩接着说,“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析论

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析论

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析论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析论受过西方教育的容闳说,曾国藩被同辈奉为“泰山北斗”,“其正直廉洁忠诚诸德,皆足为后人模范”,“可谓完全之真君子”。

融通中西的郭斌龢认为,曾国藩“有宗教家之信仰”,“有道德家之笃实”。

他们认为,曾国藩是“旧教育中之特产人物”,其“道德文章事功三者之成就”,是“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最良之果之一”,体现了“中国教育之特色,中国文化之特色”。

中国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修身,将其视为家国天下的根本。

根据儒家修齐治平的伦理哲学,“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因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其他学派也有同样的看法,如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

曾国藩达到“真君子”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承继了传统的修身理论和思想,毕生“战战兢兢,死而后己。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对此作一探讨,不仅可更深入了解曾国藩的人物轨迹,亦有助于认识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在人格培养方面的效用。

一、积诚为慎,修德砥行如何修身,儒家的伦理哲学提出了根本之法,这就是“诚”。

所谓“诚”,是儒家伦理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既是本体论,又是修身的功夫论。

从本体论来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朱熹解析说:“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思诚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

” 《中庸》也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朱熹对“诚”作了明确的界定:“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此前周敦颐更明确地说:“诚者,圣人之本。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

”“圣,诚而已矣。

”作为功夫论的“诚”,与本体论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曾国藩家教方法范文

曾国藩家教方法范文

曾国藩家教方法范文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以深厚的家教而闻名。

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强调品德和学识的培养,注重让子女立志向、培养自律、提高学术能力,以下是曾国藩家教方法的一些重要方面:1.榜样的力量:曾国藩注重给子女树立良好榜样。

他本人是一个勤奋、有责任感、清廉无私的人,他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行动去引导子女的行为准则。

同时,他注重通过介绍名人事迹、引导子女去学习他人的优点和取长补短。

2.循序渐进的教育:曾国藩的家教注重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他会根据子女的年龄和成熟程度,逐渐引导他们对不同学科和知识的探索,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他注重以实例的方式,通过亲身体验锻炼他们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自律和自建目标:曾国藩强调自律的重要性,他要求子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

他会给子女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和任务,让他们自觉地完成。

此外,他还鼓励子女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勉励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

5.注重修身养性:曾国藩的家教方法强调修身养性,他要求子女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他鼓励子女从小从事善事、帮助他人,树立起爱国、助人、守纪的价值观。

6.培养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曾国藩注重让子女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

他会鼓励子女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公益事业,并注重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不同背景和年龄的人相处融洽。

7.实践锻炼:曾国藩家教方法强调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

他鼓励子女参与实地考察、农耕生活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曾国藩的家教方法注重德才并重,他通过榜样力量、循序渐进的教育、自律和自建目标、重视阅读、修身养性、培养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以及实践锻炼等途径,培养子女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的人。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曾国藩的子女,也可以为现代家庭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人生必修课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人生必修课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人生必修课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日常生活,除去公务外皆以修身十二法按部就班,以此为戒,终成伟人。

“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户”,是曾国藩给自己及后人定下的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成功之道颇多,《家书》更是洋洋洒洒几大卷,太繁杂,太冗长,难以坚持,很少有人能完整读下来。

而曾国藩修身12法,又叫自律12法,又称修身12项铁规,简单易行可操作通俗易懂,即有时间管理,早中晚干什么?又有精气神管理,又有身心体管理,养心养气养神,又有文武艺,又有儒释道融合,兼顾各类门派各种学问,面面俱到。

是进行自我管理,自我修行,自我革命的好课程,也是一门MBA课程。

要象曾国藩一样长期坚持,有志有学有恒,念念相续,无有疲厌,信受奉行,必有回响,定能成就第一等功夫,第一等事业。

第一天:原文及译文1.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主静,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小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5.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

6.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皆需一一记出。

7.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8.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9.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10.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食欲。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

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韩立君摘要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分为4个方面:1.修身、内省。

曾国非常重视按儒家的标准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并且是一个虔诚的自我修养的实践家。

2.崇仁、孝,尚勤俭。

曾国藩所崇尚的仁、孝、勤、俭,都是儒家理学思想。

3.教子与经世。

曾国藩不仅强调自身的修身、内省,而且特别重视用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对儿子进行教育,使他的学问和能力并没有“一世而亡”。

4.经国治世、富国强兵与办洋务结合。

曾国藩主张通过办理洋务来实现经世致国、富国强兵的目的。

关键词曾国藩理学经世致用思想经世之学,“是指讲求通晓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政治和社会实际的崇实学风和价值趋向”。

曾国藩推崇理学经世的思想核心是注重维护封建伦理制度和调整封建统治政策,增强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他虽以理学家相标榜,但不尚空谈而务实际。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就是非常严格按照理学家“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一、修身、内省曾国藩非常重视按儒家的标准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并且是一个虔诚的自我修养的实践家(如他主张黎明即起,按时练字,熟读经史和写反省日记等)。

曾国藩自追随唐鉴、倭仁讲习理学以后,唐鉴、倭仁帮他制定“日课”、“十二条规”,最主要的就是修身、自我反省,简直就像个宗教徒,实为儒教教徒、理教教徙。

虽然,他后来没有按照理学家的样式,坚持每日做“功课”,但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严要求,对自己身上存在的不合封建道德的行为,时常进行反省和自责,经常见诸日记和书牍之中。

特别是在1858年再次出山之后,通过一番“大悔大悟”,曾国藩更严格地按封建统治要求规范自己。

曾国藩在同治九年二十二日《日记》中,记载“是日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

”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认为修身,就必须“慎独”。

所谓“慎独”:慎于独处,则心胸安泰,就是说遏禁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成以心泰,就是要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完全符合封建的伦理道德。

2014年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

2014年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

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时间:2013-04-18 17:20来源:家国网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相关。

而在这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为曾国藩行为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相关。

而在这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为曾国藩行为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古代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首先,有必要明确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工具书中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

《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

曾国藩思想智慧拾萃

曾国藩思想智慧拾萃

曾国藩思想智慧拾萃曾国藩(1811-1872),字子光,号忠介,湖南衡州人,清朝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其影响深远,被誉为“曾氏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一生致力于自我修养、军事改革和民族复兴,其思想智慧影响至今,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夯实基础,求真务实曾国藩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曾经说过:“学问总是从实际中来的”。

在他的著作《曾文正公遗书》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问要下功夫,要细细琢磨,而不是浮光掠影。

曾国藩注重实践,提倡“求真务实”,认为实际行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的治学态度和学问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军事领域,曾国藩提出了“练兵精实”的理念。

他认为,兵法不在多,而在精,不在远,而在实。

他强调军队训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军事技能的练习,提倡注重实战效果的军事训练,这种务实精神对当今军事战略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修身养性,以德治国曾国藩注重修身养性,主张以德治国。

他提出了“德治”的治国理念,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德为先。

他在《曾文正公遗书》中写道:“以德治政,居天地之正气;以礼制民,寓人道之力量”。

曾国藩倡导的德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遗书》中提出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五个自立”思想。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正心,修身养性,修养好自己,才能治家,治国,最终达到平天下的目标。

他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在他的思想中,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三、开思路,践行学以致用曾国藩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他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将学问转化为实际行动。

他在《曾文正公遗书》中写道:“形式要学,而后可以致用;学成理实,乃可以学用”。

曾国藩倡导了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实现把学问活学活用的目标。

这种理念,对当今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曾国藩的修身与修心绝学

曾国藩的修身与修心绝学

曾国藩的修身与修心绝学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

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

但是没有天生的领导,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

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

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

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

欲正人先正己曾国藩语录:1.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2. 慎独乃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一些人有好为人师的毛病,总是轻易对别人的作为指指点点,甚至横加指责,满口仁义道德,但是,自己的作为却难以服众,说一套做一套。

这样的人别人是会敬而远之的。

曾国藩说,正人先正己,“以己所向,转移习俗”。

他恨官气,因此摒弃官府排场,禁止部下迎送虚文;他恨懒惰,自己首先做到放醒炮即起。

当然,曾国藩的这些认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自身经历中得到的教训。

曾国藩被朝廷任命为两江总督后,为了树立威信,整饬腐败到了极点的官风吏治,仿效当年武则天的办法,在总督衙门口设置了一个举劾匦(与今天的举报箱类似),号召军民将官吏奸弊等情事写成举劾书投入匦内,由总督大人亲自阅览。

这个举动引起了一些人的极大恐慌。

当时两江总督衙门驻节祁门县,祁门县令包人杰就有大祸临头之感。

他不惜重金,向一位当过48年刀笔吏、侍候过十多位县太爷的施七爹讨教对付办法。

施七爹略施小计,便让曾国藩败了兴。

曾国藩开匦所拆开的第一封举劾书,就是检举其弟曾国荃打下吉安后偷运两万多银两回家的事情。

接下来还有揭发曾国藩打仗无功,争权有术,办事不按国法等内容的举劾信。

曾国藩极为恼怒,明知道这是有人故意和自己作对,有心想查个水落石出,又怕事情一旦传扬出去更不好办,朝廷对握有兵权的汉人早有戒心,这些真真假假的事情怎能说得清楚?于是只好以“军务紧急”为由,撤掉了举劾匦。

一个小小的刀笔吏,竟能轻而易举地挫败堂堂封疆大吏、一品大员整饬吏治的雄心壮志,的确发人深思。

曾国藩诫子书译文及注释

曾国藩诫子书译文及注释

诫子书(曾国藩日课四条)曾国藩〔清代〕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

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

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

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译文: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职已经到了最高等级,可是学业一点也没有成就,德行一点儿也没有可赞许的地方,到岁数大了只有伤悲,不胜惊慌惭愧。

曾国藩:进德修业,读书明理

曾国藩:进德修业,读书明理

曾国藩:进德修业,读书明理进德修业,读书明理曾国藩非常重视子弟家人的读书学习,以进德修业为树人之道,教育他们旨在做一个“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对曾国荃说:“所贵乎世家者,不在多置良田美宅,亦不在多蓄书籍字画,在乎能自树立子孙,多读书,无骄矜习气。

”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他告诫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咸丰八年,曾纪泽参加科考,曾国藩即告诫他:“今年初次下场,或中或不中,无甚关系。

”出榜后,要求立即阅看《诗经》注疏,“以后穷经读史,二者迭进”,国朝大儒如顾、阎、江、戴、段、王数先生之书,“亦不可不熟读而深思之”。

光阴难得,一刻千金,曾国藩嘱他抓紧时间读书,充实自己,要求他写信“不妨将胸中所见,简编所得,驰骋议论,俾余得以考察尔之进步,不宜太寥寥”。

其后,曾国藩更明确地提出,读书不是为了做官。

他告诫曾纪泽、曾纪鸿:“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宫。

”曾国藩说:“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要求书箱及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能备者,不求珍异”。

曾国藩尤其嘱咐曾纪泽:“门外挂匾不可写侯府相府字样,天下多难,此等均未必可靠,但挂宫太保第一匾而已”。

他认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是“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

二是“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进德即“孝弟仁义”;修业即“则诗文作字是”。

进德之事,在家书中,曾国藩对作人处世,修身养性,为己之学等,从各个方面作过大量论述。

至于修业以卫身,曾国藩认为:“卫身莫大于谋身。

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

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

”作为劳心之士,总须读书才能获得谋身之资。

曾国藩强调说:“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

”曾国藩认为后人是否读书,是家庭能否兴旺的标志。

他说:“只望儿侄辈读书,少有所成,将来孙辈看作榜样,便是世家好气象。

曾国藩修身养性篇

曾国藩修身养性篇

曾国藩修身养性篇[编者按]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首先是“修身”。

其身不修,何以“齐家”?“齐家”,然后才能从政,才能治国平天下。

“政者,‘正’也”,己身不正,何以正人,何以从政?我们现在一要继承传统的修身精华,二要赋予修身新的涵义,这就是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好理想、信念的问题。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九日日记原文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1]问其他?注解:[1]、遑:何。

译文不好听的话不要轻于说出口,不要用气愤的话反击对方,这些都不知道,何问其他方面?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五日日记原文论语曰:“望之俨然”。

要使房达*[1]之际,仆婢之前、燕昵之友常以此等气象对之方好,独居则火灭修容。

注解:[1]、房达:房为住室,达*为两边的小屋。

这里指日常居家的时候。

[2]、火灭修容:黑暗之中也要注意修饰自己的仪表。

比喻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放松自己。

译文论语上说:“要望着庄严”。

要使自己日常居家的时候,仆人在跟前的时候,和亲密的朋友相处的时候,都要使自己有庄严的常态才好,就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也要注意自己的修养。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日记原文万化始于闺门[1],除刑于[2]以外无政化[3],除用贤以外无经济[4],此之不谨,何以谓之力行[5]。

注解:[1]、闺门:内室,此指妻子儿女。

[2]、刑于:《诗.大雅.思齐》中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文王能以身作则,以礼法由近及远地感化妻子和兄弟,以至于感化全国的人。

刑即型,示范的意思。

刑于寡妻,就是给妻子做示范感化妻子。

后来称夫妻和睦为刑于之化。

[3]、政:政通正,正直、公正的意思。

化:教育感化。

[4]、经济:经世济民[5]、力行:努力实践。

译文自己作风的各种变化,从对待妻子儿女的态度开始,除了以身作则,以礼法由近及远地示范、感化妻子儿女以外,没有别的正直地教育感化妻子儿女的办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曾国藩谋求功名无暇学问:按理学家模式修身养性
长期以来,一些研究者往往把曾国藩看作理学家,并特别强调他早年就追随唐鉴讲习理学。

其实,他对诸子百家各派学说,都采取兼包并蓄的方针。

他所推崇的宋儒,亦不是二程和朱熹,而是周敦颐和张载,对程朱和程朱理学反而有不少批评。

所以,严格讲来,他与唐鉴、倭仁那样的理学家还是有不少区别的。

然而,他治学虽然博杂,却始终以理学为核心,对于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过去很少有人谈过。

为谋求功名而无暇顾及学问
自南宋以来理学一直在湖南学术领域占据优势。

长沙当时有两个最有名气的书院,一个叫岳麓书院,一个叫城南书院。

嘉、道以来的几代山长都是讲习理学的。

曾国藩本人及其亲朋好友都在这里学习过。

湖南著名学者欧阳厚钧和贺熙龄,就是他们的老师。

在这种环境下,曾国藩不可能不受到理学的熏陶和影响。

只是由于曾国藩当时正急于谋求功名,眼光完全局限于应试诗文,无暇顾及学问,所以未能从这里直接走上治理学的道路。

曾国藩后来走上治理学的道路,主要是受到唐鉴的影响。

唐鉴是湖南善化人,翰林出身,道光二十年内召为太常寺卿,号称理学大师。

曾国藩为了弄清做学问的门径,曾登门求教。

唐鉴告诉他,“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

为了突出理学的指导地位和关键作用,唐鉴特别强调,“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

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不能至;经济之学即在义理之中”。

还说,“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制度不外乎此”。

“诗文词曲皆可不必用功,诚能用力于义理之学,彼小技,亦非所难”。

曾国藩听后顿开茅塞。

他在给贺长龄的信中说:“国藩本以无本之学寻声逐响,自从镜海先生游,稍乃粗识指规。

”可见,唐鉴对曾国藩之研究理学,的确起了指路人的作用。

曾国藩按照理学家的模式修身养性,则主要是由于倭仁的影响。

本来,唐鉴也谈到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