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公安文职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常识):春秋战国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十个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十个](https://img.taocdn.com/s3/m/abd7289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4.png)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十个(原创实用版)目录1.导语2.成语典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3.十个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的介绍3.1 围魏救赵3.2 退避三舍3.3 桂陵之战3.4 减灶计3.5 背水一战3.6 纸上谈兵3.7 窃符救赵3.8 怀柔政策3.9 破釜沉舟3.10 借刀杀人4.结语正文导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是历史的缩影,通过这些成语典故,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本文将为您介绍十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一、成语典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纷起。
在这个时期,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们为了达到战胜敌国、安邦定国的目的,纷纷运用智慧,策划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计谋。
这些计谋往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并逐渐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是当时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十个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的介绍1.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用避实击虚的战术,攻打魏国。
魏国被迫撤军,赵国得救。
2.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晋文公为了实现霸业,答应楚成王的要求,退避三舍,以示尊重。
后来,退避三舍成为表示尊重对手,避免冲突的成语。
3.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国攻打魏国,魏国在桂陵设防。
齐国将领孙膑利用魏军轻敌的心理,以减灶计诱敌深入,大败魏军。
4.减灶计: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孙膑在桂陵之战中,通过让士兵在营地做饭时减少灶的数量,制造出齐军士气低落的假象,诱使魏军深入,最终大败魏军。
5.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攻打赵国时,为了激励士气,背水列阵,表示不胜利便成仁的决心。
最终,韩信率领汉军取得了胜利。
6.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自认为懂得兵法,但实际上只会纸上谈兵。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05f273f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5.png)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代之一,也是成语丰富的年代。
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表述方式,通常以四个字为单位,既有表达深刻哲理的,也有描述历史事件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成语典故。
一、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
典故中,有一个人正在划船,船靠岸时,他将船锚扔进水中,随后船漂走了一段距离。
当他回过头来,发现自己的剑被留在了岸上,便以为船仍停在原地,直接向下划船,试图寻找剑。
这个故事寓意着人们对于过去的执着与固执。
同样,我们现在也常常会因为执着于过去的想法或方法,而无法适应变化和改变。
二、齐眉举案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典故中,齐国的相国鲍牛家贫,但他的妻子非常懂得节约,每次用饭都会节约食物。
一次,鲍牛受到了晋国使者的尊敬,使者不自觉地举起了案板,与鲍牛的眉毛正好齐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节约和勤俭是一种美德,而不是吝啬和吝啬。
三、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
典故中,有个人对兵法很有研究,却总是坐在桌前推演战略,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纸上谈兵是不够的。
四、三人成虎这个成语来自《淮南子·览冥训》。
典故中,有一个人告诉别人看到了一只老虎。
第一个人怀疑他的话,说“一个人能变成老虎?”第二个人表示同样的怀疑。
但当第三个人也说看到了老虎时,人们不再怀疑老虎的存在,相信了“三人成虎”的说法。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随意相信别人说的话,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五、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源自《庄子·逍遥游》。
典故中,有一个人南辕而车斥,以为他们走错了路,但实际上他车本来就是南辕北辙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有时会因为错误的方向而迷失自己,需要及时调整方向。
六、弄璋之喜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郑策一》。
典故中,郑国的使者将破旧的玉璋修整得像新的一样,称为“弄璋之喜”(弄璋:修整玉璋的意思)。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989eda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b.png)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e492f34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e.png)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1. 狐假虎威:战国时期,狐狸以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威胁弱小的人。
2. 杞人忧天:春秋时期,杞国有一个人天天担心各种灾害降临,不敢安心工作。
后来,国君派人到他家了解情况,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多虑了。
比喻过分担忧没有根据的事情。
3. 画蛇添足:战国时期,一个人在别人的画蛇上再画上了蛇的脚,结果让原本已经完整的画蛇变得多余。
比喻做了不必要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4. 指鹿为马:秦朝时期,丞相赵高欺瞒秦始皇,将马说成鹿。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5. 掩耳盗铃:战国时期,有个盗贼损坏了一只铃铛,他用手捂住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听不见铃声。
比喻用幼稚、愚蠢的方法欺骗自己。
6. 包罗万象:春秋战国时期,后来成为兵法专家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
可不察也”。
意味军事包括世界上发生的各种情况。
7. 悔之晚矣:战国时期,智者公孙龙饭前洗手、饭后擦手这是在饭前酒已经倒入杯盏里,自己饮酒的时候不可以,他看见了两人以上理论的说法过于贪心,倘若只是想运行自个儿,别人
说的理论他听了,细微觉得实在确信,可是并未费力去实践,这就是“悔之晚矣”。
公基 常识 成语典故
![公基 常识 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74c6f2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1.png)
公基 常识 成语典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典故:
1.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法,不知变通。
该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讲述了一个楚人在乘船时宝剑掉入水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等船靠岸后再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宝剑的故事。
2. 破釜沉舟:形容做事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为了激励士兵,命令士兵打破煮饭的锅,凿沉渡河的船,以示必胜的决心。
3. 守株待兔:原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
现用来比喻妄图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该成语出自《韩非子·五蠹》,讲述了一个宋国人在田中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便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的故事。
4.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实意,一再邀请。
该成语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5. 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这个成语典故源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d706dd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2.png)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买椟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一鸣惊人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狐假虎威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上下其手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下其手”了.杞人忧天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亡羊补牢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三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邯郸学步:河北邯郸战国时期燕国有几个青年羡慕赵国人走路去邯郸学结果非但没学成 `连自己怎么走路也忘记了只好爬回国比喻生硬模仿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呆若木鸡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图穷匕见 (源自荆轲刺秦王)奇货可居 (吕不韦子楚)纸上谈兵 (赵括)南门立木 (商鞅)跳梁小丑 (惠施庄子)乐极生悲 (齐威王)胡服骑射 (赵国)负荆请罪 (蔺相如廉颇)完璧归赵 (蔺相如)高枕无忧 (孟尝君)鸡鸣狗盗 (孟尝君)安步当车 (颜斶齐宣王)折冲樽俎 (晏婴)晏子使吴 (晏婴)田忌赛马 (田忌孙膑)董狐直笔 ('赵盾弑其主')兔死狗烹 (范蠡勾践文种)老马识途 (管仲)西子浣纱 (西施)一鸣惊人 (楚庄王)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鸡鸣狗盗】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后多用作贬义,比喻那些既无真才实学,也无堂皇风度,只不过略有低下本领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领或偷偷摸摸的行为}.南辕北辙出处:《战国策·魏策四》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译文: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画蛇添足出处:《战国策·齐策二》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译文:楚国有一个人举行祭祀典礼.行完了礼,把一壶酒赏给他家里的几位客人.客人们商量道'这酒几个人喝嫌少,一个人喝,有余.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成了谁就喝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成了,拿过酒来将要喝,却又左手举着酒壶,右手又画着蛇说:'我还能给蛇添上脚.'脚还没画成,另一个人又把蛇画成了.这人把酒壶夺过来,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于是他就把酒喝了.郑人买履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看鞋样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揠苗助长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译文:宋国有个农夫嫌稻苗长得太慢,于是将稻苗拨高,满意地回了家,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稻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59dc6a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4.png)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纷繁复杂的时期,也是成语诞生的重要时代之一。
许多经典的成语都起源于这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故事。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的故事,并解释它们的涵义和用法。
1.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
有一次,一只羊逃出了羊圈,主人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懒散地坐等着晚上的归来。
第二天,他悔过自责,知道羊不会自己回来,于是赶紧修补羊圈。
尽管为时已晚,但他还是希望能够避免将来的损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及时采取措施纠正错误或弥补失误是非常重要的。
成语“亡羊补牢”用来形容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防止进一步损失的智慧和决断力。
2. 箭在弦上(jiàn zài xián shàng):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魏国。
有一次,魏国的国王要射箭,他看到箭矢被拉得很长,心生疑虑。
臣子们告诉他,箭在弦上是为了更有力地射出去,箭矢拉得越长,就越能发挥威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不能再退缩,必须果断行动。
成语“箭在弦上”形容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形势紧迫,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3. 笑里藏刀(xiào lǐ cáng dāo):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秦国的一个大臣惯用笑容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因此得名“笑面虎”。
他经常面带微笑,但实际上却心怀鬼胎,暗中策划着各种阴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表面和善可亲,但内心却心机深沉。
成语“笑里藏刀”用来形容敌人或陌生人表面友好,但实际上却暗藏敌意或坏心眼。
4.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一位重臣纸上画了一幅精美的战争地图,并详细规划了打仗的策略。
但他从未参加过实际的战斗,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纸面上的理论和战略很容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面临着诸多变数和挑战。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596545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e.png)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怒发冲冠【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人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
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
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
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
席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
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
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
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
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
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2.嗟来之食【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a4cfa96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2.png)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1.千金一笑近来将多年的旧书又翻了出来,其中明人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再一次引起了我的注意,自己本来就是很喜欢看些历代轶事的人,于是便捧起了这本《东周列国志》再次研读起来。
还别说,这一看还真让我重温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闲暇之余书录于此,与君共勉。
所谓东周列国志,其书名已开宗明义,就是讲的东周时期的系列故事,当然就得从东周开始时说起了。
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不会毫无缘由,大都因前朝君王有失民之事,失民心者当然会失国,周朝也不例外。
西周自武王立国至平王迁都洛邑算是划上了句号,自此历史进入了最动荡的东周时期。
虽然史学家以历王迁都做为东周的开始,但实际上西周的灭亡还是缘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烽火戏诸侯。
话说西周传至历王时便已不得民心,历王被杀。
虽然宣王有短暂中兴之意,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宣王死后,周朝又迎来一位昏君——幽王。
幽王虽即王位,但却不理朝政,他最大的爱好便是网罗天下的美女于后宫以供享乐。
皇天不负有心人,幽王四年(公元前777年),幽王终于得到了令他可以付诸一切的女人——褒姒。
这褒姒何许人也,能令幽王如此心动呢?传说夏桀时期,一天早朝时突然飞来了两条巨龙盘于殿内,边流口水边说:“吾乃褒地二君也!”桀王非常害怕,便想杀了两条龙。
但使人一算,杀之不吉利,便想赶走了之,再算仍是不吉利。
于是一大臣出班奏报:据说龙之精华均在口水之中,不如收集起来加以收藏。
又算一卦这回大吉。
于是桀王命人取金盘收集龙之口水,放入金匣之中藏入金库。
于是两条巨龙升空而去。
斗转星移,转眼间来到周幽王的皇爷爷历王时代。
一天历王忽见金库内一金匣光芒四射,忙命库官验看。
库官取匣细看,其上记载详细,便向历王俱奏。
历王好奇,命打开金匣。
库官将金盘呈于历王时,历王却失手将金盘打碎,龙水立时化为一鼋跑了。
此时洽有一十三岁的宫女路过,踩到鼋之足迹,顿觉腹中异动,便有了身孕。
历王因宫女无夫而孕非常生气,将此宫女打入冷宫。
公务员常识:成语积累之春秋战国
![公务员常识:成语积累之春秋战国](https://img.taocdn.com/s3/m/c435568933d4b14e8424681d.png)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成语积累之春秋战国集思广益——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鞠躬尽瘁——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才占八斗——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巢毁卵破——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如嚼鸡肋——比喻很乏味。
老牛舐犊——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势如破竹——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吴下阿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为虎添翼——替老虎加上翅膀。
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土鸡瓦犬——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
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恣意妄为——恣意:任意,随意;妄为:胡作非为。
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有机可乘——有空子可钻。
以卵击石——拿蛋去碰石头。
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拭目以待——拭:擦;待:等待。
擦亮眼睛等着瞧。
形容期望很迫切。
老成练达——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
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黄口孺子——黄口:儿童;孺子:小孩子。
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反客为主——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
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步步为营——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
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
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不置褒贬——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
褒:褒奖,夸赞,表扬。
贬:贬低,指责。
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舞文弄墨——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
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
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a9b5b0db90d6c85ec3ac6c3.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春秋战国成语典故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典故汉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地位。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著作纷呈,留下了数量众多流传千古的成语。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典故篇一:一鸣惊人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继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敢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卷附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实在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80a7a5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b.png)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
在汉语的过程中,掌握成语,既可以丰富汉语词汇,提高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篇一:暗箭伤人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
(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
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那年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
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
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
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
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
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
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
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
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
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篇二:三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34f8524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3.png)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1.郑人买履
这个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2.刻舟求剑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列子·天瑞》。
4.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5.狡兔三窟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09942d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1.png)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的一类,在结构、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临渴掘井春秋时代,鲁昭公因为在国内待不下去,就出奔到齐国。
齐景公问他:“你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怎么会搞到今天的地步呢?”鲁昭公说:“因为我没有接近爱护我的人,也没有接纳规劝我的人,结果弄得内外孤立,到现在已经没有人真心要帮助我了。
倒是那些奉承和对我说假话的人很多,我现在就好比蓬草一般,等到秋天一到,就会被连根拔起的。
”景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转告晏子,并认为如果让鲁昭公回去,将会成为一位贤良的国君。
但晏子并不认为如此,他说:“掉在水里的人,原先并没有想到会失足落水,事后才想到应该防备;同样的,迷路的人,也一定在迷失方向之后,才会注意到路径到底在哪儿。
”鲁昭公的情形,就好像面临灾难的人,急着铸造兵器;口渴了,才急着挖井取水,虽然最快的速度进行,但还是太迟了。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舍本逐末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
有天,齐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
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愉悦地接受了这一差事。
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
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
因此,他觉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
使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漂亮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描述过很多次,可就是没有见过。
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游览游览邯郸,饱饱眼福。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
当齐王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
春秋战国成语
![春秋战国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73142a8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0.png)
春秋战国成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发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变革。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和语言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成语作为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之一,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和流传起来。
本文将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
1. 鸿沟(hóng gōu)成语“鸿沟”源自《左传·昭公元年》。
当时,鲁国公族内部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国君应该全权处理国事,另一派认为委派贤臣掌管国政更为妥善。
因此,两派在一次国会上发表激烈的言论,最终导致鲁国内部分裂,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势力,干戈相见。
这个故事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的政治状况。
2. 一念之差(yī niàn zhī chā)成语“一念之差”原意指一个念头上的不同选择会引发不同的后果。
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晋国有一个叫做智伯的大臣,他原本可以继承晋国的政权,但因为一念之差,错失了继位的机会。
从此,他和他的子孙只能充当晋国的执政者而不能成为国君。
这个故事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权谋之间微妙的变化和命运的转折点。
3. 战胜强敌(zhàn shèng qiáng dí)成语“战胜强敌”是指在战争或竞争中战胜强大的对手。
《史记·韩长孺疏》记载了晋国和楚国的一次战争。
当时,楚国派出名将子反率领大军攻打晋国。
晋国派出了晋阳大夫荀息作为代理国君,挑选了最为精锐的士兵,最终战胜了楚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只要合理应对,便有可能获得胜利。
4. 赴汤蹈火(fù tāng dǎo huǒ)成语“赴汤蹈火”意指为了追求正义、真理而毫不犹豫地舍弃生命。
其中一个典故来源于《左传·哀公十一年》的故事。
当时,鲁国的孔子被困在蒙城的水潭中,除了他的学生颜回外,没有其他人愿意冒险救援。
颜回毫不犹豫地赴汤蹈火,最终救出了孔子。
这个故事表达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胜过一切困难和危险的精神。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f8baad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f.png)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欢迎阅读!1、曹刿论战成语故事——春秋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取信于民的事情,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说:“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
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
2021国家公务员常识储备:成语典故合辑(10月8日)
![2021国家公务员常识储备:成语典故合辑(10月8日)](https://img.taocdn.com/s3/m/29ef89b41ed9ad51f11df2a9.png)
2021国家公务员常识储备:成语典故合辑(10月8日)(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公安文职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文
化常识):春秋战国成语典故
2021公安文职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常识):春秋战国成
语典故
公安文职考试中,历史常识占比一般都不少。
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一下在考试中常见的春秋
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
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
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
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
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
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
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
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
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
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
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
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
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
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
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
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
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
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
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
了邯郸之围。
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
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
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
士所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需要大家了解掌握,例如脍炙人口、内助之贤、三折其肱、三人成虎、大公无私、上行下效、上下其手、安居乐业、不远千里、伯乐
相马、不耻下问、不遗余力、不自量力、从善如流、高山流水、晏子使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