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人际关系的自我发展理论 2015.3.2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自我系统(自我动能):个人为了消除焦虑,会形成 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 的标准,这就是自我系统。自我系统既由满足躯体需要 的作用,又有防御焦虑的作用。 自我系统是在人际关系中,通过评价他人对“我” 的反应形成的,是“我”在与“重要他人”交往时,从 “他”对“我”的反应中形成的。 童年时期儿童经历的各种焦虑和满足的经验逐渐固化 为自我系统,自我系统形成后,对与自我系统冲突的, 不利于自我的行为进行忽略和曲解,相反,对有利于自 我的行为则消化吸收。 自我系统是一种包括好我、坏我、非我的心理组织。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升华作用:当个体处于焦虑和安全的矛盾时,调 节自己的自我系统一迎合外界的期望和评价;即 为避免焦虑,采用他人赞许的方式来满足需要, 这样既可以是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又可以减少焦虑; (与弗洛伊德的升华相较:本能冲动和不适当的 行为) 选择性忽视:焦虑促使个体学会控制注意,不去注意
那些使自己失去安全感的经验和行为。选择性忽视的 对象既可以是现实事物,也可以是自我系统中的“非 我”。例如,小孩遇到陌生人,把脸别过去。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发展 序列
婴儿 期
幼儿 期
少年 期
前青 春期
青春 初期
青春 后期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婴儿期(出生~18个月):从出生到语言能力的成熟。 这时婴儿处于无能状态,只要求得到生理需要的满足, 认知经验处于与环境混沌不分的未分化阶段,婴儿与母 亲的忧乐感情息息相通,沙利文称这种感情为“口腔期 的相互作用”。
人 是 人 际 的 存 在
机体活动原理,指生命在环境中的复杂反应。
根据以上三个生物学原理,沙利文认为,不应该向弗洛伊德那 样孤立的研究人的心理,而应该研究个体与必需的生存环境之 间的关系,即研究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人 类 本 质 的 社 会 性 ( 二 )
人际关系:沙利文所说的人际关系包括个人与真实他 人的关系,也包括与幻想他人的关系。后一种关系对个 人生活具有同样甚至更大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个人的心理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都具 有人际性。即使做梦也具有人际性,因为梦往往反映了 做梦者与他人的关系。 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脱离了现实,当这种虚幻的想象 支配了人的生活,使正常的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就导致 了精神疾病。
焦 虑 ( 四 )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操作
操作的含义
操作的类型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操 作 ( 一 )
操作:操作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体对人际情 景的操作,是指个体在遇到自我系统与外界评价不相符 时做出的防御功能,主要有三类,升华作用、选择性忽 视、替代;二是心理治疗中使患者重新认识人际关系的 操作。
发 展 序 列
幼儿期(18个月~约5岁):从掌握语言到产生对玩伴 的需要。这个时期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家庭,语言的 发展使自我系统得到发展,儿童开始用语言来降低焦虑, 如撒谎。
少年期(6~8、9岁):从需求玩伴到同性密友的形成。 这时个人的认知经验开始达到综合的模式,已能认识 到各种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该时期已经社会化了, 懂得合作和竞争,其自我动能的主要方面是保持名誉。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人格化:是个体以人际经验为基础所形成的对自己和 对他人及各种事物的习惯性印象(包括情感、态度和思 维)的过程;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对自己的人格化:将“好我”与“坏我”综合起 来所形成的关于自我的整体形象; (2)对他人的人格化:指形成的对他人的形象,如 能带来满足和安全感的他人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就是好 的; (3)对事物的人格化:对事物的人格化,使它们具 有某种人的特性,对待它们就像对待人一样,如梅兰竹 菊视为君子; (4)对某种观念的人格化:指头脑中的观念拟人化 后形成人格化形象,如上帝或神的形象。 个人与自己、他人和事物的关系往往是与人格化的形 象之间的关系。而人格化的形象往往是不正确的,如果 人格化的形象脱离现实太远,就会扭曲现实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沙利文简介
生 平 经 历
沙利文1892年2月21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诺 威奇,此地在当时有反天主教氛围,使得他处于 一种社会孤立的生活状态里,这有可能是促使他 投入精神病学研究的一个动因。 母亲39岁生下沙利文; 3岁生日时母亲离家一年多以后才回家,可能 是在精神病医院住院; 上学期前沙利文都没有玩伴,5岁之前只是虚 构过好几个玩伴; 8岁的时候与相邻农场的一个13岁男孩子建立 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后来均成为精神病学家并终 身未娶; 沙利文16岁时中学毕业;
第一节 沙利文简介
人 物 简 介
沙利文是家中的独子,有 个孤独的童年,长大后又目睹 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 遭难,使他对社会问题和人际 关系的问题极为关注。同时他 深受著名神经精神病学家W.A. 怀特的影响。致力于精神分裂 症研究。他也是一位医学教育 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为了纪 念怀特,他后半生创设了怀特 基金会,任华盛顿精神病学校 校长,以及《精神病学》杂志 编辑,以此促进他的人际关系 理论。
紧 张 和 焦 虑
重要他人:是指那些通过反应性评价传递文化标准的人,可 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记忆、想象、文学作品或理 想化的人。当我们满足需要的方式受到重要他人的批评时, 便会产生焦虑。因为在个体从动物性人向社会性人转化的过 程中受到谴责,会使个体意识到自己没有被社会接受,是个 “不充分的人”,因而丧失人际安全感,产生焦虑。
操 作 ( 二 )
Leabharlann Baidu
对 人 际 情 景 的 操 作
替代:是指个体逃避引发焦虑的对象,将注意力从引
起焦虑的对象上转移开来,而用一些受重要他人赞许 的语言、思想来作为自己的注意的对象,替代使自己 感到焦虑的对象,以此来避免焦虑。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操 作 ( 二 )
心理治疗中使患者重新认识人际关系的操作:沙利 文采用“一类论”的观点,主张患者和常人是同类, 患者的一些象征性的行为和思想在常人身上也会出 现,只是存在量的差异。治疗者必须与患者合作, 使自己成为患者操作操作中的参与者,并考虑在这 一参与观察的过程中出现的评价和治疗数据;治疗 应使患者对新的情景作出适应,其指标是协助患者 把“私人模式”转化为“公共模式”。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焦虑
紧张和焦 虑
自我系统
自我
人格化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焦 虑 ( 一 )
生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引起紧张,如饥 渴、性等,满足这些需求,紧张得到解除, 个体获得满足的体验。 人际关系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产生焦虑,即焦虑 是在人际关系中发生的,最初可能来自于焦虑 的母亲,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生活领域的扩大, 个人会感受到更多的焦虑,焦虑得以解除,个 体就能经验到“人际安全”。(谴责者的重要 性和态度)
焦 虑 ( 二 )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好我”:受赞许的行为被自我接受,从而形 成“好我”的自我成分,反映的是满足需要且被 认可的行为(需要得到满足且被重要他人认可)
焦 虑 ( 三 )
人 对 自 己 的 意 向
“坏我”:受责备的行为被自我接受而形成 “坏我”的自我成分,反映的是人们不愿想起的、 不受表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能引起焦虑(需 要得到满足但被重要他人反对); “非我”:它代表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 我们把它们与自我体系割裂开来并保持在无意识 层面,按照沙利文的观点,只有在睡着或者精分 的时候,才能意识到并体验到非我的人格化(既 没有使需要得到满足,又受到重要他人强烈谴责 的行为和经验);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人际关 系理论
人类本质 的社会性
焦虑
操作
发展序列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人类本质 的社会性
人的人际 存在
人际关系
人格
动能
经验模式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
人 类 本 质 的 社 会 性 ( 一 )
共同生存原理,指生命离不开它所需要的生 存环境,有机体的生存有赖于同环境不停的 进行能量交换。 组织结构原理,是指人的身体构造适合于 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共同生存。
第一节 沙利文简介
生 平 经 历
1923年到30年代初,沙利文在马里兰大学 医学院任副教授,他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筛选并 训练医院的护理员; 沙利文和比他小20岁、"Jimmie"有一段始于 1929年并持续了22年的交往经历; 1930年在纽约开设了私人诊所; 1936年,他创办了《精神医学》杂志,以推 广他的人际关系理论; 1949年1月14日,他在出席阿莫斯特丹国际 心理卫生联合会的执行委员会会议后的返途中, 于巴黎突然死于脑溢血,年仅57岁。
例如,沙利文在对一些男性少年的严重精神分 裂症进行治疗时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是由于 患者童年人际关系的破坏,产生思想怪癖或象 征化行为,在想象中占有自己或他人,才导致 思维、情感、活动的歪曲和经验组织的分裂。 (坏母亲)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人 类 本 质 的 社 会 性 ( 三 )
“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其中并因此具有其本质 的人际关系的背景相脱离” 人格:人格是人际关系的相对持久的模式,这些人 际关系彼此联系,重复出现,成为一个人生活的特性。 也就是说人格是一个人在与人相处的社会情境中经常表 现出来的生活方式。 沙利文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每 个人有多少种人际关系就有多少种人格。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人 类 本 质 的 社 会 性 ( 五 )
经验模式:是个体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际经验的 独特风格,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理论强调语言、表情 和姿态的作用,认为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动能。以是否 具有这一动能或动能发挥从不成熟到成熟,儿童的经 验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1)原始的经验模式:婴儿的感觉经验是笼统的, 不能将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不会使用语言,不能知 觉时间; (2)并列的经验模式: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开 始能够区分自己与外界,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缺 乏逻辑性虽然能使用语言,但难以用语言符号进行交 流; (3)综合的经验模式:个人发展进行到这个阶段 就能够运用共同有效的语言符号进行思考和交往,并 认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可见沙利文十分重视语言符号和逻辑规则对人格发 展的重要意义。沙利文早期人类以及现代精神病患者 的经验就属于并列的模式。
第一节 沙利文简介
生 平 经 历
1908年在康奈尔大学读过一个学期,但是成绩 不理想; 1911年转入芝加哥内外科医学院,1915年完成 医学学业,1917年获得博士学位; 1918-1922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军医, 军队生活使他获得很多临床经验,并成为了政府承 认的精神病专家; 1922年进入华盛顿的伊丽莎白医院,并担任著 名精神病学家怀特的助理,在此期间,沙利文接触 了大量的精神分裂症病人;
沙利文:人际关系的自 我发展理论
报告人:钟晓霞
目录 沙利文简介 人际关系观 心理治疗观
简评
第一节 沙利文简介
人 物 简 介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美 国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理论 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之一。祖籍为爱尔兰。1892年 2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的诺 威奇,1949年 1月14日卒于巴 黎。1917年在芝加哥医学院获 医学博士。在进入精神病学界 以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任军医,其后在包括公共卫生 服务中心在内的若干研究所服 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 美国选拔委员会顾问,参与选 拔军人的工作。
(相互作用圈是指人类生存所必 需的环境,包括生化的环境、生 物的环境和由他人构成的人际环 境)
第二节 人际关系观
人 类 本 质 的 社 会 性 ( 四 )
动能(人格的单位):动能是个人行为或人格的最 小单位; 动能是相对持久的能量转换(行为)模式,这种模 式重复出现,成为有机体的生存特性(行为方式); 具体到人际关系领域,动能就是一个人在人际情景 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能量转化模式; 能量转化指的是人与人的行为,它既可以的外显的, 也可以是内隐的行为。动能体现一个人出来人际关系 的特点。如小孩害怕陌生人,就可以说他具有恐惧的 动能; 人际动能是指人际交往中所获得的一种能量转换结 构,表现为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之间人际关系的意识, 对人际行为的调节和改变等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