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
2011年11月24日
〖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
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这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作者在叙事描写
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
国情怀。
〖情景交融〗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其表达手法可概括为“间接抒情”,又称为“委婉含蓄”。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的重要手法之一。当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于景中,通过描写景色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一般称作“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写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交融为一体。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
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
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
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
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令人沉醉,却是
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
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如唐代谢浑《谢亭
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总之,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
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而“触景生情一情景相生一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诗歌以言情为主,诗中不著景物,也未始不能写出好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便是如此。然而,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
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
人读之,悠然神远。
【例】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暮春时节的伤感情绪。从一般叙述到一
问一答,再到重叠、设问和慨叹,通过层层拓展和深入,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
人的感情。标志是全诗没有一句写自己的感受(思想感情)的句子。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也称为象征或感物抒怀,属于间接抒情的手法。
【例】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解析】用“杏花”象征着不肯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
采用托物言志的一股是写物诗,如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写物诗不仅可以言志抒情,也可以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例】琴诗
苏轼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解析】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人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解析】三、四两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绀合,没有
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存鸡呜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由此
写出了早行的辛苦.
【例】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解析】这首诗是描写田家闲逸的。诗人面对夕阳西F、夜幕降临时分,恬然自得的田家晚归景致,顿生羡慕之情。开头四句,写田家日暮时一种
闲逸景象。五、六两句写农事。七、八两句写农夫闲暇。最后两句写因闲逸而
生羡情。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清新自然,
诗意盎然。
〖衬托〗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此为正衬。而《鹊桥仙》(陆游):“林莺巢燕总无声,但
月夜常啼杜宇。”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此为反衬。
正衬通常也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烘
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着重表现需要
的事物鲜明突出。
反衬也叫反映或者对比映衬,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古诗中常见此类“艺术辩证”的手法,在描述事物或景物时,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
艺术效果。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
浴红衣。”便以成双成对的“鸳鸯”反衬出人孤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