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学7-(1)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

合集下载

简述农田排水的方法与措施

简述农田排水的方法与措施

简述农田排水的方法与措施农田排水是指通过建设和维护排水系统,将农田中的多余水分有效排除,以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和提高作物产量。

农田排水的方法与措施多样化,主要包括土地整理与改良、地势调整、间歇灌溉和排灌结合等。

土地整理与改良是农田排水的基础工作。

首先,要进行土地平整化处理,主要包括填土、破土、夯实等操作,以确保地面平整、排水通畅。

其次,要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渗水性,通过粉碎土块、翻耕等措施,促进土壤颗粒的垂直排列,提高土壤的渗水性和透气性。

此外,还可以进行有机质的添加,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保肥性。

地势调整是农田排水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改变地面的高低起伏,使地势平坦,减少积水的产生和滞留。

根据地形地貌,可以采取开沟、筑堤和建坡等措施,将水源引导至排水沟、排水河或主渠道,加快水流速度,提高排水效果。

在地势较低的区域,还可以建设抽水泵站,将多余的地下水抽排至集中排水系统。

间歇灌溉是一种以浸泡灌水和稻田灌溉为主的农田排水方式。

其思路是通过定期施水,使土壤与底下的排水系统形成一个临时地下水库,将多余的水分排除。

方法包括静态浸泡、动态浸泡和动态泄洪等。

静态浸泡是将水源集中供水到田间,使水位提高,通过土壤渗透性的变化,排除多余的水分。

动态浸泡是在工作水位与水源平衡的基础上,通过及时泄洪,排出多余的水分。

动态泄洪则是将多余的水分集中排出,同时补充足够的水分。

排灌结合是一种农田排水和灌溉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其主要侧重于通过科学规划和调度,实现农田水分的平衡与合理利用。

具体措施包括合理开挖排水沟渠,通过排渍和灌溉,控制土壤的湿度和含水量。

同时,辅以精确施肥、覆膜、中耕、轮作等措施,全面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的产量。

要实施农田排水,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进行农田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通过植被覆盖、水槽、抓沙坝等措施,保护农田的水土资源;其次,要加强排水设施的检修和维护,定期清理沟渠和水闸,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最后,要进行排水工程的合理规划和设计,避免排水系统的互相干扰和矛盾。

农田水利渠道灌溉与排水

农田水利渠道灌溉与排水

按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配
支渠
层次又可把灌溉渠道分为若
干等级:
➢大、中型灌区的固定渠道一 般分为干渠、支渠、斗渠、 农渠四级;
➢农渠以下的小渠道一般为季 节性的临时渠道。
灌溉与排水工程
一、灌溉渠系概述
1.灌溉渠系的组成
退、泄水渠道包括渠首排沙渠、中途泄水渠和渠尾退水渠。 ➢主要作用:定期冲刷和排放渠首段的淤沙、排泄入渠洪水、 退泄渠道剩余水量及下游出现工程事故时断流排水等,达到 调节渠道流量、保证渠道及建筑物安全运行的目的。 ➢中途退水设施一般布置在重要建筑物和险工渠段的上游。 ➢干、支渠的末端应设退水渠道。
渠道防渗主要技术类别
• 土料压实防渗 • 水泥土护面防渗 • 石料衬砌防渗 • 混凝土衬砌防渗 • 加筋混凝土防渗(钢筋、高分子纤维等) • 膜料(塑料薄膜等)防渗 • 沥青护面防渗
渠道的等级划分
土料压实防渗
水泥土护面防渗
石料衬 砌防渗
石料衬砌防渗
浆砌块石衬砌防渗
碎石垫层
浆砌块石
灌溉与排水工程 二、干、支渠的规划布置形式
2)平原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
灌溉与排水工程
二、干、支渠的规划布置形式
3)圩垸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
➢分布在沿江、滨湖低洼地区的圩垸区,地势平坦低洼,河 湖港汊密布、洪水位高于地面,必须依靠筑堤圈圩才能保证 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一般没有常年自流排灌的条件,普遍采 用机电排灌站进行提排、提灌。面积较大的圩垸,往往一圩 多站,分区灌溉或排涝。 ➢圩内地形一般是周围高、中间低。 ➢灌溉干渠多沿圩堤布置,灌溉渠系通常只有干、支两极。
灌溉与排水工程
四、渠系建筑物的规划布置
渠系建筑物:各级渠道上的建筑物 1.引水建筑物 2.配水建筑物 1)分水闸 ➢建在上级渠道向下级渠道分水的地 方。 ➢斗、农渠的进水闸惯称为斗门、农 门。 ➢结构形式有开敞式和涵洞式两种。

第七章 田间排水

第七章 田间排水

井渠结合地区:水井应结合灌溉渠系进行布置。
2.竖井排水的规划布置 3)布置形式、井间距与有效控制半径 在平面上,竖井一 般按等边三角形或 正方形布置,由单 井的有效控制面积 可求得单井有效控 制半径R和井距L。
根据我国各地经验在采用当地材料管(如瓦管、石屑水泥管、 水泥土管等)时,其内径为50~100mm,塑料管内径为50mm 和75mm。 管径的大小可以根据经验选定,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
4.暗管的管径和坡降
由于暗管的类型不同,在选取暗管设计流量时常遵循两种 不同的原则: 输水原则:认为在暗管全长上均以同一流量满管输水(按 均匀流设计),水力坡度线位于暗管断面的顶部。 排水原则:认为暗管流量沿程是变化的(按非均匀流设 计) 。在这种情况下,水力坡降自管的首端为0,逐渐增 加至出口处达到最大。 管道承压一般应限制在20cm以下,压力水位应限制在地面 以下60cm。
斗沟
0.5~1km 3~5km
农沟
0.2~0.4km 0.5~1km
毛沟
0.1~0.2km 0.2~0.4km
小沟
30~50m 0.1~0.2km
二、地下暗管排水系统
二、地下暗管排水系统
(1)系统组成与布置
暗管排
(1)暗管排水系统布置的基本形式
吸水管与集水管正交连接 布置形式 吸水管与集水管锐角斜交连接 不规则布置
(二)暗管的外包滤料
外包滤料指包裹或充填在排水暗管周围的材料。 作用:阻止土壤颗粒进入暗管,以避免沉淀和暗管阻塞, 稳定暗管周围的土壤,改善暗管通道的渗水能力,以提高暗 管的排水功能。 用做外包滤料的材料一般有: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和合成 材料等三大类。
4.暗管的管径和坡降
暗管管径的大小:

简述农田排水的方法与措施

简述农田排水的方法与措施

简述农田排水的方法与措施农田排水是为了调节农田土壤湿度和排除多余的水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措施之一。

下面将简述农田排水的方法与措施。

1.土地平整-通过土地平整工程,使农田表面平坦,避免低洼或高凸地形,有利于排水。

-平整土地可采用开沟填埋、推土机推平等方法,确保整个农田的排水坡度合理。

2.开设排水沟-横向排水沟:根据农田地势,沿着自然坡度或人工开凿横贯田块的排水沟,以便快速引导多余的水分流出田块。

-纵向排水沟:根据农田纵向坡度,在田块两端或中间开设纵贯排水沟,加速排水。

3.建设排水管网-安装排水管道:在农田地势较平缓的区域,可建设排水管道网络,将多余的水分引导至主排水渠。

-排水管材料:常见的排水管材料包括混凝土管、塑料排水管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4.架设沟渠防渗墙-沟渠防渗墙:在排水沟或渠道两侧设置防渗墙,如混凝土墙、膜材料等,以防止地下水渗漏进入农田。

-防渗墙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其有效性。

5.增加土壤通透性-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有机物质、石英砂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和水分渗透能力。

-疏浚排水沟:定期对排水沟进行清淤,保持排水沟的畅通。

6.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库和水闸:在需要调节灌溉和排水的地区,可以建设水库和水闸,调控农田水量。

-引水渠道:修建引水渠道将水源引入农田,并与排水系统相连,形成完整的农田水利工程。

综上所述,农田排水方法与措施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和农田规模,选择适合的排水方式。

同时,要定期检查维护排水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科学合理的农田排水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护土壤资源,并减轻自然灾害对农田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灌溉与排水技术

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灌溉与排水技术

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灌溉与排水技术农田水利工程是水资源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的重要领域,而其中的灌溉和排水技术对于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灌溉与排水技术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并分析它们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灌溉技术灌溉是指将水引入农田,以增加土壤湿度,供给植物所需的水分,从而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的过程。

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灌溉技术的种类非常多样化。

以下是其中常见的几种技术。

- 地表灌溉:这是一种常见的灌溉技术,适用于平坦地区和较小规模的农田。

地表灌溉的方法包括淋洒、喷灌和滴灌等。

淋洒灌溉是通过喷头喷洒水,形成水雾、雨伞或喷雾设备来浇灌。

喷灌灌溉是通过水枪向上方或向下方喷射水进行灌溉。

滴灌则是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水以滴的形式直接滴入土壤中。

这种灌溉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节约水资源,因为它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的流量和流速,不会产生浪费。

- 地下灌溉:这种灌溉技术是将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土壤下部,让水从土壤中渗透到植物的发根部位。

由于地下灌溉技术不会让水受到阳光和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它的灌溉效果比较稳定,可以避免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

但是就像其他灌溉技术一样,地下灌溉技术需要很多的安装成本和管理成本。

- 活动灌溉:这种灌溉技术通常用于形状复杂的农田和山地田间。

它的原理是利用特定的设备将水从一个水源引入另一个区域。

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通过对水源进行适当管理,可以避免水的浪费和污染。

但是需要注意,活动灌溉需要良好的水资源管理和灌溉网络建设,这些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

排水技术排水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液体和固体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技术。

农田排水技术是农田生产中的必要环节,可以排出雨水、渗水和地下水等,保持良好的土壤通气性和土壤湿度饱和度。

以下是常见的农田排水技术。

- 土地改良:通过在土壤中添加改良物质(如有机质、广告土、石灰等),可以提高土壤的排水能力和通气性。

田间排水

田间排水
农作物对田面积水有一定的限度,超过允许 的耐淹历时和耐淹深度,轻则减产、重则死亡, 所以,应及时排除地表积水。
1、原因:田面积水多、时间长、 影响作物对氧气的吸收,使作 物在无氧的条件下呼吸,产生的 乙醇可使作物中毒死亡。 2、耐淹深度和耐淹历时有关的因素: ①作物品种; ②生育阶段(表7-1); ③土壤质地; ④气候条件
在旱田中,地下水位过高,作物就会受到渍害而减 产,因此,田间排水工程还应满足防渍的要求,使根系层 土壤保持适宜的含水率θ,即控制地下水埋深。 与作物所要求的地下水埋深有关的因素 ①作物种类; ②生育阶段;
③土壤性质。
作物根系活动层内土壤含水率 的大小与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有着密 切的关系,在地下水位过高时,根 系活动层内的平均含水率 将超过 土壤适宜含水率 。 左图为地下水埋深与小麦产量 的关系。从图中明显看出,度内产量随着地下水位的降 低而增加。 作物所要求的地下水埋深,随 作物种类、生育阶段、土壤性质而 不同。
蒸发强度与气象条件和地下水埋深有关。埋深越小,
蒸发强度越大;越干旱,蒸发强度大,表层积盐快,易形 成盐碱化。
降雨和灌溉的入渗强度也与地下水位有关,地下水位 越高,土壤含水量越大,入渗速度越小,所以带入深层盐 分越小,因而土壤不易脱盐。
土壤的积盐和脱盐都与地下水埋深有关。这样就存在 一个临界地下水埋深问题。 临界深度: 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为了保证土 壤不产生盐碱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 埋藏深度,叫地下水临界深度。 有关因素:①地下水矿化度;②气象条件;
(1)麦类: 播种幼苗期:H=0.5m左右,以便利用毛管上升水。 返青、拔节:H=0.8—1.0m。 根系发育后:H>1.0—1.2m。 (2)水稻: 晒田期:3—5天/5—7天,H=0.4—0.6m; 其它时期:适当、以利通气; 收割后:为改良土壤,H=0.6—0.8m。

农田排水与田间水利技术

农田排水与田间水利技术

农田排水与田间水利技术农田排水与田间水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排水系统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能,进而改善农田的湿润状况,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科学合理的田间水利技术也能够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就农田排水和田间水利技术分别进行探讨。

一、农田排水技术农田排水是指将超过作物耐盐碱能力的地下水分排出农田,以改善土壤湿度和排除盐碱分。

农田排水技术因地制宜,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式:1. 面积排水法:适合较大规模的农田,采用渠道或地势被动排水。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合理的排水沟设计和疏浚,提高排水效果。

2. 管道排水法:适用于小面积的农田,通过安装排水管道将水导入排水沟、河流等地方。

管道排水法可以灵活地控制排水水位,方便管理和维护。

3. 养分排水法:利用植物的生长排出多余的水分和养分。

养分排水法可以有效地排除农田中的营养代谢产物,减少土壤的盐碱化。

二、田间水利技术田间水利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水分管理和灌溉技术。

合理的田间水利技术能够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分浪费。

1. 调控灌溉水量: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条件合理安排灌溉水量。

避免过量灌溉造成浪费,也要防止缺水对农作物的不良影响。

2. 分区灌溉:根据土壤的含水量和作物的需水量差异,将农田划分为不同的灌溉区,实施不同的灌溉量。

这样能更好地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3. 土壤改良: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等措施,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

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水分流失。

4. 水肥一体化管理:将灌溉水和化肥结合使用,实施科学的灌溉施肥措施。

这样既能提高施肥效果,又能减少养分流失和污染。

结语农田排水与田间水利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田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农业生产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适合的农田排水和田间水利技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田灌溉与排水工作

农田灌溉与排水工作

农田灌溉与排水工作在农业生产中,农田灌溉与排水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可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探讨农田灌溉与排水工作的意义、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农田灌溉的意义农田灌溉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向农田供给水源,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它的意义在于:1. 提供充足的水源:农作物需要适量的水分才能正常生长,灌溉能够保证农田中的水分供应,避免因水分不足导致的干旱。

2. 促进农作物生长:合理的灌溉能够促进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帮助农作物根系深入土壤,增加生长强度和产量。

3. 抗旱救灾:在干旱季节,通过科学调控灌溉水量,可以减轻农作物的干旱程度,降低干旱灾害的损失。

4. 经济效益:灌溉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田灌溉的方法农田灌溉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1. 自流灌溉:利用自然的水坡来引水,使水能顺流而下,覆盖整个农田。

2. 人力灌溉:利用人力搬运水源,通过浇灌或漫灌的方式进行农田灌溉。

3. 机械灌溉:利用机械设备,如水泵、喷灌器等,将水源抽送到农田进行灌溉。

4. 滴灌技术:通过管道输送水源,点对点进行植物根部的滴灌,实现精准供水,减少水分浪费。

三、农田排水的意义农田排水是指将过剩的水分从农田排除,保持土壤的适宜湿度。

它的意义在于:1. 预防涝灾:在降水过多的情况下,及时排除积水,避免农作物受到水浸害,减少涝灾的发生。

2. 促进气体交换:排水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氧气进入土壤,有利于植物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

3. 预防土壤盐碱化:合理排水可以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减少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防止土壤盐碱化的发生。

4. 提高土壤质量:排水可以有效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改善土壤质量,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四、农田排水的方法农田排水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自然排水:利用自然地势和土壤渗透性,使多余的水分自然排出农田,以降低土壤水分含量。

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

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

入渗 速度 和入 渗量 公式
大田蓄水能力对 排水沟的影响
在设计排水沟间距时,一 般是以作物允许淹水历时 作为主要参数之一。 但作物淹水历时必须以雨水渗入田 间的限度(即大田蓄水能力)加以 校核,如果根据大田蓄水能力确定 的允许淹水历时小于作物允许淹水 历时,则在设计间距时应采用根据 大田蓄水能力确定的允许淹水历时 为依据。
hk = hp + △z
土壤毛管水 上升高度
△z hp
安全超高
hk
地下水临界深度表(m) 地下水矿化度(g/L)
土壤质地
<2
2~5
5~ 10
>10
2.6~ 2.8 2.0~2.2 1.3~1.5
砂壤、轻 1.8~ 2.1~ 2.3~ 壤 2.1 2.3 2.6 1.5~1.7 1.7~1.9 1.8~2.0 中壤 重壤、粘土 1.0~1.2 1.1~1.3 1.2~1.4
α=kH/μ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k为土壤的渗透系数 H为含水层平均厚度 μ为土壤的给水度
α与L的关系
◆ 值愈大,排水沟(管 )的间距可愈大,亦即土壤 渗透系数愈大,含水层厚 度愈大,土壤给水度愈小, 满足一定地下水位控制要 求的排水沟间距可愈大; ◆反之,土壤渗水性愈差 (土壤愈粘重),含水层厚 度愈小,土壤给水度愈大, 排水沟间距愈小。

▽ ▽
D2
s2
▽h2
S1
L1
L2
L2
L2
△H D1 ▽ ▽ ▽ ▽ ▽ ▽ S1 D2 s2
▽h2
△h1
L1
2、排水农沟设计步骤
——D与L的确定
设计排水农沟时,首先根据作物要求的地下水 埋深、排水农沟边坡稳定条件、施工难易等初步 确定排水农沟的深度D,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间距L。 D的确定:当作物允许的地下水埋深△H一定 时,排水农沟的深度D可用下式表示:

农田水利学-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一)

农田水利学-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一)

农田水利学-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一)农田水利学-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也得到了提高。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农业用水的要求不断升级,农田水利学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田间排水作为农田水利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田间排水的原理与方法。

一、田间排水的原理1、自然排水原理田间自然排水是指田间积水透过自然流动被排走。

自然排水的原理主要是地形、土壤的吸收能力、大气降水量等自然要素影响。

同时,田间水系的导流、截流、冲淤作用以及降低地下水位等因素也会影响田间自然排水的效果。

2、工程排水原理工程排水是指利用工程构造、设施、设备等手段,调节田间作物生长、改善田间地力、提高田地使用效益等目的,通过排水系统实现田间排涝的一种方法。

工程排水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排涝坡度:降低田间积水的坡度;②降水量和收水量:提高田间具有排涝功能的作物坑(井)的数量、大小和排涝沟的容量。

通过合理地配置排涝沟、排气井、泵站等排水设施,将田间积水排到外面的排水渠、河道、湖泊等地方。

二、田间排水的方法1、表面排水法表面排水法是指通过降低田间积水的坡度,使地面积水向下流,进而汇入排涝沟。

通常用于浅层积水的田间排水,在软土地区尤其适用。

表面排水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成本低廉,但排水效果较慢,且易造成土壤的侵蚀。

2、沟渠排水法沟渠排水法是通过挖掘排水沟、排涝沟、水沟等,使田间积水汇入沟渠,进而排放到外部水源。

沟渠排水法主要适用于田地面积水较深、排水区域较限制的地区,其优点是排水效果好,但建设难度较高,需要耗费一定的建设成本。

3、地下排水法地下排水法是指在田间挖掘排水井、收集井等设施,通过管道连接排放到管渠、河道等地方。

地下排水法适用于排水区域较小、水位较浅的情况。

地下排水法的优点是不占用土地,建设方便,但建设工程投入较大。

农田水利学7-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

农田水利学7-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

耐淹水深(cm)
5~10
2~5 8~12 8~12 10~15
7~10
3~5 5~10 10~15
3~5 10~15 15~20 15~20
耐淹历时(d)
1~2
1~1.5 1~1.5 1.5~2 2~3
2~3
1~2 1~2 2~3
2~3 5~7 6~10 10~20
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应根据当地的农作物 耐淹试验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选取。
降低地下水位、降低根系活动层土壤的含 水量的措施叫除渍。
a、治渍排水标准
耐渍时间与耐渍 深度:
农作物排渍标准 是指农作物不受 渍害的农田地下 水排降标准,用 耐渍时间与耐渍 深度表示。耐渍 深度是指作物要 求的地下水埋深 。
b、耐渍时间和耐渍深度与作物品种及生育期有关
治渍排水工程应以满足农作物全生育期要求的最大排渍深度为工程控 制标准,一般可视作物根深不同而选用0.8~1.3m。 旱作区在渍害敏感期间可采用3~4d内将地下水埋深降至0.4~0.6m; 稻作区在晒田期3~5d内降至0.4~0.6m;淹灌期的适宜渗漏率可选用 2~8mm/d,粘性土取较小值,砂性土取较大值。
农田水利学7-田间排水 原理与方法
2020/8/18
第一节 农田对排水的要求
田间排水系统是指末级固定沟渠控制范围内的 田间沟网或暗管系统。它是排水系统的基础, 和骨干排水系统一起,共同完成排出多余地面 、土壤水和地下水的任务,有效控制和调节农 田水分状况,消除涝、渍,防治盐碱化,与灌 溉系统一起创造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良好环境。
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
根据土壤质地、地下水矿化度、降雨、灌溉、 蒸发和农业措施等因素,通过综合试验确定;也可 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实地调查 确定。当缺少上述资料时,可按表选用,或按下式 近似估算:

农田水利学7-(1)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

农田水利学7-(1)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

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
根据土壤质地、地下水矿化度、降雨、灌溉、 蒸发和农业措施等因素,通过综合试验确定;也可 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实地调查 确定。当缺少上述资料时,可按表选用,或按下式 近似估算:
hk= hp + △z
土壤毛管水 上升高度
安全超高
地下水临界深度表(m)
土壤质地
地下水矿化度(g/L) <2 2~5 5~10 >10
α
L
D ▽
△H
△ h L
D ▽
S
α
L
(2)排水沟(管)的深度D与 地下水的下降值△H关系
◆在同一排水沟间距L
的情况下,沟深愈大,
D
地下水下降愈快;反
之,沟深愈小,地下
水下降愈慢。
◆在允许的时间内要 求达到的地下水埋藏
D ▽
深度△H一定时,排水
沟的间距L愈大,需要
的深度D也愈大;反之,
L
排水沟的间距L愈小,
要求的深度也愈小。
△H
△H
△h L
D
D ▽
S
(3)排水沟间距L与地下水的下降值△H关系
在同一排水沟深度D的
情况下,排水沟的间
D
距L愈小,地下水下降

速度愈快,在一定时
间内地下水的下降值
愈大;
反之,排水沟的间距 愈大,地下水下降愈 慢,在规定时间内地 下水的下降值也愈小。
△H
△h
L
D ▽
S
L
△H
第三节 田间排水系统的布置
防治盐碱化排水标准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深度:通常应以地下水临界深度为工程设计标准,当 采用小于临界深度设计时,应通过水盐平衡论证确定。 2 )时间:防治盐碱化的排水时间一般可采用8~15d内将 地下水位降到临界深度,并达到以下要求:

第六章 农田排水原理

第六章  农田排水原理


第二节
农田排水沟对地面水及地下水位的调控原理
一、排除地面水的田间排水沟
排除地面水的目的主要是防止作物受淹。
达设计暴雨时要保证田面积水不超过作物允
许的耐淹历时和耐淹水深;雨后要在允许的
时间内将田面积水排除。
第二节
农田排水沟对地面水及地下水位的调控原理
一、排除地面水的田间排水沟 1.排涝水量与除涝时间
第二节
农田排水沟对地面水及地下水位的调控原理
一、排除地面水的田间排水沟 (2)利用超渗产流法计算净雨深
根据考斯加柯夫公式,超渗产流法计算田间蓄水量: 或:
I为(t+T)时段内累积入渗量(mm); t为降雨历时(h); T为降雨停止后作物允许的淹水历时(h);
α为经验指数,决定于土壤性质和初始含水率,0.3—0.8。
稻田亚铁离子对比
处理 排水稻田
对照
亚铁离子含量(mg/l) 36.3
70.2
3.降低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热状况 4.改善土壤通气状况,提高氧化还原电位
5.降低土壤含盐量,改良土壤盐碱化

表6—5 暗管排水地段冬、春灌淋洗脱盐效果
第一节 农田排水对水土环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三、农田排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ΔH为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m); Δh为当两沟之间中心点的地下水位至ΔH时,地下水位与沟水 位之差。视土质与沟的间距而定,一般不小于0.2~0.3m; S为排水农沟中的水深,排地下水时一般取0.1-0.2m。
第二节
农田排水沟对地面水及地下水位的调控原理
二、控制地下水的田间排水沟
排水农沟的间距,应通过试验或参照当地或相似地区的实践经 验加以确定。 末级固定排水沟间距与沟深经验值

农田排水

农田排水

(3)暗管(沟)的埋设深度和间距: 暗管(沟)的坡降:多取1/1000~3/1000。 暗管(沟)的长度:据田块长度确定,一般不宜过长。 暗管(沟)的水力计算和管径的确定:与输水管道类似。
三、暗管(沟)的施工与管护
1、施工
●埋(布)设暗管(沟)步骤: 放样--开挖--铺设(机械或人工)--回填 ●施工技术要点: (1) 先明沟后暗管(沟); (2) 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块上,先临时后固定; (3) 开挖土方顺序:先出水口端,后末端; (4) 铺管顺序:先末端,后出水口端; (5) 铺设排水管时,尽可能保证沟管平直; (6) 若沟底基础软弱,要用砂石铺垫; (7) 暗管的周围要均匀地垫上过滤层; (8) 回填过程注意表土复原。
表1 几种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时间(排涝标准)
三、农田对防渍排水的要求--排渍标准
1、衡量农田土壤水分的状况的指标: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
2、某种作物相应的土壤含水量指标,即最大允许含水量、适 宜含水量和最小允许含水量。
表2 作物适宜含水量表
3、土壤含水判断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方面,地下水埋深更经常地被用作评判指标。
二、排涝设计流量
1、排水设计流量是设计排水沟道和排水设施的依据,分 排涝设计流量(地面排水设计流量)和日常设计流量之分。
2、排涝设计流量系指在发生排涝设计标准规定的暴雨时, 排水沟所能通过的最大流量或平均流量,由排涝设计标准 及排水沟道控制的排水面积大小决定。
排水系统应按发生排涝设 计标准规定的暴雨所产生 的最大径流流量Qmax (洪峰流量)进行设计。
六、田间排涝沟的间距确定
1、田间排水沟布置过密,或间距过大均不适宜。 2、田间排涝沟的间距取决于降雨条件、土壤的入渗能力 及蓄水能力、田间径流的形成过程、作物的耐淹水深 及耐淹时间等因素。 3、田间排水沟间距除满足除涝排水要求以外,还应根据 机耕及其他方面的要求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4、北方地区:农沟150~400m,毛沟间距为30~50m。 南方地区:末级排水沟间距多为100~200m。沟深视 一般不超过0.8~1.0m,兼有控制地下水位作用的明 沟,其深度则视防渍和防盐要求而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田间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
一、除涝田间排水沟 其任务是及时排除雨后多余的地表径 流。影响因素有大田蓄水能力、地面 径流过程、排水沟的间距和深度等。
(一)、大田蓄水能力
排除地面水一般采用超蓄排水法,或超渗排水法,即在 扣除大田蓄水或渗水之后多余的部分才要排除。因此, 首先要确定大田能蓄多少水,以此确定排水沟的排水能 力。 大田蓄水能力:大田内部拦蓄雨水的能力称为大田 蓄水能力。大田蓄水一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储 存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土层中;另一部分补充了地 下水,并使地下水位有所升高(不超过规定的允许 高度,以免影响作物生长)。
通过大田蓄水能力主要解决排除水量的问题
V=H(θ
max-θ 0)+H1(θ s-θ max)

θmax-θ0
需排除 的水分 ▽
H

θs
H1
耕层 蓄水
在降雨量超过大田蓄能力后,就要 及时排除,否则就会影响作物生长。
地下 水位 上升 蓄水
排除水量:R=P-V
il i a t
il 1 I t 1
b、控制地下水位的排水沟
可以参考下表
c、盐碱化地区的排水沟
地下水位要降到安全深度一下,达到控制盐碱的目的。可以参考下表
3、影响排水沟深度和间距的因素
土壤、蒸发、地下水补给、地下水含水层厚度、排水时的 水的流态均影响排水沟深度和间距。
(1)导压系数
在一定的排水沟深的条件下,要求的排水沟间距与土 层的导压系数(水位传导系数) :
hk= hp + △z
土壤毛管水 上升高度
安全超高
地下水临界深度表(m) 地下水矿化度(g/L)
土壤质地
<2 2~5 5~10 >10
2.6~2.8 2.0~2.2 1.3~1.5
砂壤、轻壤 1.8~2.1 2.1~2.3 2.3~2.6 1.5~1.7 1.7~1.9 1.8~2.0 中壤 重壤、粘土 1.0~1.2 1.1~1.3 1.2~1.4
四、农业耕作条件对农田排水的要求
影响耕作质量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土壤的物理 机械性,而土壤的水分状况则是影响土壤物 理机械性的重要条件。水分过少的土壤,土 粒之间的粘结性很强,耕作费力,土块不易 破碎,耕作质量差;土壤过湿则对耕作机械 的粘着力增大,同样耕作费力,而且过湿的 土壤可塑性很大,耕作时会形成不易疏松的 大土块。因此,过干过湿均不利于耕作。一 般在田间持水率的60%-70%较为适宜。
入渗 速度 和入 渗量 公式
大田蓄水能力对 排水沟的影响
在设计排水沟间距时,一 般是以作物允许淹水历时 作为主要参数之一。 但作物淹水历时必须以雨水渗入田 间的限度(即大田蓄水能力)加以 校核,如果根据大田蓄水能力确定 的允许淹水历时小于作物允许淹水 历时,则在设计间距时应采用根据 大田蓄水能力确定的允许淹水历时 为依据。
地下水临界深度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 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为 了保证土壤不产生盐碱 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 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 藏深度,叫做地下水临 界深度。 影响因素:土壤质地、 地下水矿化度、气象条 件、灌溉排水条件和农 业技术措施(耕作、施肥 等)有关。
hk
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
根据土壤质地、地下水矿化度、降雨、灌溉、 蒸发和农业措施等因素,通过综合试验确定;也可 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实地调查 确定。当缺少上述资料时,可按表选用,或按下式 近似估算:
除涝指标有: 耐淹历时:作物在一定的淹水深度下不影响产量的承 受时间。 耐淹水深:在一定的淹水时间内作物能够承受的淹 水深度。
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参考表
作物种类
棉花 玉米 甘薯
生育期
开花结铃期 苗期~拔节期 抽穗期 孕穗灌浆期 成熟期 全生育期 苗期~拔节期 孕穗期 成熟期 苗期 孕穗期 灌浆期 成熟期
L
△H
第三节 田间排水系统的布置
一、田间排水方式与 布置形式 1、排水方式 1)明沟排水 2)暗管排水 3)竖井排水
2、田间排水沟布置形式
排水沟的布置 一般与灌渠结 合布置分别有 相邻、相间、 合一等形式; 沟、渠、路、 林的布置形式 在渠道布置中 已介绍,这里 都不再讲。
耐淹水深(cm)
5~10 2~5 8~12 8~12 10~15 7~10 3~5 5~10 10~15 3~5 10~15 15~20 15~20
耐淹历时(d)
1~2 1~1.5 1~1.5 1.5~2 2~3 2~3 1~2 1~2 2~3 2~3 5~7 6~10 10~20
作物种类和生育 阶段有关。棉花、 小麦等旱作物的 耐淹能力较差, 10cm,淹1天就 会减产,6-7天 就会死亡,一般 旱作物10-15cm 盐水时间不超过 2-3天。
α
α
L
△H
D ▽
△ h L
D

S
α
L
(2)排水沟(管)的深度D与 地下水的下降值△H关系
◆在同一排水沟间距L 的情况下,沟深愈大, 地下水下降愈快;反 之,沟深愈小,地下 水下降愈慢。 ◆在允许的时间内要 求达到的地下水埋藏 深度△H一定时,排水 沟的间距L愈大,需要 的深度D也愈大;反之, 排水沟的间距L愈小, 要求的深度也愈小。
D=△H+△h+S
D=△H+△h+S
△H D
△h
▽ ▽ S
D
L
D=△H+△h+S
式中
△H——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m; △h——当两沟之间的中心点地下水位已降至 △H时,地下水位与沟水位之差。此值视农田土质 与沟的间距而定,一般不小于0.2~0.4m; S——排水农沟中的水深,排地下水时沟内水 深很浅,一般取0.1~0.3m。
a、治渍排水标准
耐渍时间与耐渍 深度: 农作物排渍标准 是指农作物不受 渍害的农田地下 水排降标准,用 耐渍时间与耐渍 深度表示。耐渍 深度是指作物要 求的地下水埋深。
b、耐渍时间和耐渍深度与作物品种及生育期有关
治渍排水工程应以满足农作物全生育期要求的最大排渍深度为工程控 制标准,一般可视作物根深不同而选用0.8~1.3m。 旱作区在渍害敏感期间可采用3~4d内将地下水埋深降至0.4~0.6m; 稻作区在晒田期3~5d内降至0.4~0.6m;淹灌期的适宜渗漏率可选用 2~8mm/d,粘性土取较小值,砂性土取较大值。
i0 (t T )
1
V
1 1
V t T ( ) i0大 Nhomakorabea 蓄水 能力 校核
式中:t为降雨历时; T为允许淹水历时 a为系数,0.3-0.8
(二)、田面降雨径流过程分析
I
田面降雨 径流过程
C
排水沟及 其间距对 地面积水 深度和积 水历时的 影响。
I
(三)、田间排水沟间距
田间排水沟如果布置过密,虽然排水效果好,但田块分割 过小,机耕不便,占地过多;相反,如排水沟的间距过大, 则达不到除涝排水要求,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D
2、防盐碱排水标准
防治盐碱化排水标准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深度:通常应以地下水临界深度为工程设计标准,当 采用小于临界深度设计时,应通过水盐平衡论证确定。 2 )时间:防治盐碱化的排水时间一般可采用8~15d内将 地下水位降到临界深度,并达到以下要求: a)在预防盐碱化地区,应保证农作物各生育期的根层 土壤含盐量不超过其耐盐能力。 b)在冲洗改良盐碱土地区,应满足设计土层深度内达 到脱盐要求。
春谷
高粱
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应根据当地的农作物 耐淹试验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选取。
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参考表
作物种类
大豆 小麦
生育期 苗期 开花期 拔节~成熟期 返青期 分蘖期 拔节期 孕穗期 成熟期
耐淹水深(cm) 3~5 7~10 5~10 3~5 6~10 15~25 20~25 30~35
L2 L2 L2
△H
D1
▽ ▽
▽ △h1

▽ ▽
D2
s2
▽h2
S1
L1
L2
L2
L2
△H D1 ▽ ▽ ▽ ▽ ▽ ▽ S1 D2 s2
▽h2
△h1
L1
2、排水农沟设计步骤
——D与L的确定
设计排水农沟时,首先根据作物要求的地下水 埋深、排水农沟边坡稳定条件、施工难易等初步 确定排水农沟的深度D,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间距L。 D的确定:当作物允许的地下水埋深△H一定 时,排水农沟的深度D可用下式表示:
单纯排除地面水的排水沟沟深视排水流量而定,一般不 超过O.8~1.Om。 兼有控制地下水位作用的明沟,其深度则视防渍和防盐 要求而定。
二、控制地下水位的田间排水沟 地下水位的上升是造成渍害和土 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为防治渍 害和盐碱化,在地下水位较高或 有盐碱化威胁的灌区,必须修建 控制地下水位的田间排水沟,以 便降低地下水位。
耐淹历时(d) 2~3 2~3 1~2 1~2 2~3 4~6 4~6 4~6
水稻
据此可以确定排水时间的问题
二、土壤水分过多与作物的防渍要求
除防止水淹要求外,还应满足控制和降低 地下水位的要求。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 生长,必须使农田土壤具有适宜的含水率。 这就是防渍排水要求。 降低地下水位、降低根系活动层土壤的含 水量的措施叫除渍。
农田水分过多对作物而言有三种形式: 一是地面水过多 二是土壤水过多 三是地下水位过高
田间排水系统的根本任务就是汇集和排除农 田中多余水量,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
一、地表水过多的危害与农田除涝
农作物对受淹的时间和淹水的深度有一定的限 度,如果超过允许的淹水时间和深度,将影响 作物生长,重者导致作物死亡。所以必须有排 水工程,将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控制在必要的 范围内。 排除地面多余的地表水的措施叫除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