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雷达相关的课程设计

雷达相关的课程设计

雷达相关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雷达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掌握雷达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兴趣和认识。

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1)掌握雷达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2)了解雷达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3)掌握雷达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4)了解雷达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雷达信号的产生、处理和接收过程。

(2)能够运用雷达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独立完成雷达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增强学生对我国雷达技术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雷达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介绍雷达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原理。

2.雷达的组成部分:介绍雷达的天线、发射器、接收器、信号处理器等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3.雷达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讲解雷达的工作原理,分析雷达的优点和局限性。

4.雷达的应用:介绍雷达在军事、航空、气象、地质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雷达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引导学生掌握雷达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雷达应用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雷达设备操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雷达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雷达技术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生动展示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4.实验设备:准备雷达设备和相关仪器,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掌握雷达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2. 学会使用雷达方程进行基本的数据计算,理解雷达的主要性能指标;3. 掌握雷达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特点,了解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现状。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雷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雷达数据,进行简单的雷达系统设计;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雷达设备,进行基本的数据采集和处理;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形式,提高学生在雷达领域的沟通与交流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雷达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使其认识到雷达技术在国家安全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雷达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并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雷达原理:包括雷达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雷达方程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雷达概述,第二章 雷达工作原理与雷达方程2. 雷达系统组成与功能:介绍雷达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章节:第三章 雷达系统组成与功能3. 雷达性能指标:分析雷达的主要性能指标,如分辨率、检测概率、虚警概率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雷达性能指标4. 雷达应用及环境适应性:探讨雷达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特点及适应性;- 教材章节:第五章 雷达应用与雷达环境适应性5. 我国雷达技术发展现状:介绍我国雷达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现状;- 教材章节:第六章 我国雷达技术发展概况6. 雷达实验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雷达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七章 雷达实验与实践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雷达技术课程设计

雷达技术课程设计

雷达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雷达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能够理解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构成部分,掌握雷达信号的处理方法,了解雷达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雷达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首先,介绍雷达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雷达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其次,讲解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构成部分,包括发射器、接收器、天线和信号处理器等;然后,介绍雷达信号的处理方法,包括信号检测、滤波、放大和处理等;最后,介绍雷达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军事、航空、气象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雷达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雷达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雷达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采用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亲手体验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最后,采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深入探讨雷达技术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我们将使用《雷达技术》一书,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参考书方面,我们将推荐《雷达原理与应用》、《雷达信号处理》等书籍,供学生深入阅读;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准备相关的教学PPT、视频和动画等,以直观展示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雷达实验仪、信号处理器等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章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方面,将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作业方面,将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项目任务,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试方面,将设计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雷达制作课程设计

雷达制作课程设计

雷达制作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雷达的基本原理,掌握雷达的制作方法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雷达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组成部分。

2.解释雷达的分类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3.运用基本的电子技术和编程知识制作简易雷达。

4.分析雷达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雷达的基本原理:介绍雷达的工作原理、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雷达的分类与应用:分析不同类型的雷达及其在军事、民用等领域的应用。

3.雷达的制作方法:讲解雷达的制作流程,包括硬件选型、电路设计、编程调试等。

4.雷达的应用案例:分析实际案例,了解雷达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雷达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就雷达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讨论。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雷达技术的应用。

4.实验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简易雷达,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雷达制作教材作为主要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电子技术、编程等方面的参考书籍。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雷达原理和制作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雷达制作所需的实验设备,如雷达模块、开发板、编程软件等。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评的30%。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评的30%。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占总评的20%。

4.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20%。

雷达操作与应用课程设计

雷达操作与应用课程设计

雷达操作与应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雷达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场景;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雷达设备,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雷达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雷达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组成部分;2.解释雷达的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3.识别雷达的不同应用领域和实际案例;4.操作雷达设备,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5.分析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如下:1.雷达概述:介绍雷达的定义、发展历程和主要应用领域;2.雷达原理:讲解雷达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测量方法;3.雷达设备:介绍雷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功能,包括发射器、接收器、天线等;4.雷达操作:教授雷达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启动、调试、目标探测等;5.雷达应用:探讨雷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气象、军事、航空等;6.雷达技术发展:分析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包括新型雷达技术的研究。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雷达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场景;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3.案例分析法:分析雷达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4.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雷达设备,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雷达技术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雷达技术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理解雷达原理;4.实验设备:准备雷达设备和相关实验器材,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

北航雷达课程设计

北航雷达课程设计

北航雷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雷达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运用雷达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雷达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掌握雷达的基本原理,如雷达方程、测距原理、测速原理等;了解雷达的主要应用领域,如航空、航天、军事等。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分析雷达系统的基本组成,如发射、接收、信号处理等;能够计算雷达的基本性能参数,如作用距离、分辨率等;能够运用雷达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目标检测、跟踪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协同解决。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雷达的基本原理、雷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雷达的应用领域等。

具体安排如下:第1-2课时:雷达的定义、分类与发展历程第3-4课时:雷达的基本原理,如雷达方程、测距原理、测速原理等第5-6课时:雷达的主要应用领域,如航空、航天、军事等第7-8课时:雷达系统的基本组成,如发射、接收、信号处理等第9-10课时:雷达的基本性能参数,如作用距离、分辨率等第11-12课时:雷达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目标检测、跟踪等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第1-2课时:讲授法,介绍雷达的定义、分类与发展历程第3-4课时:讲授法,讲解雷达的基本原理第5-6课时:案例分析法,分析雷达的应用领域第7-8课时: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了解雷达系统的基本组成第9-10课时: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雷达的基本性能参数第11-12课时:讲授法,讲解雷达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雷达原理与应用》参考书:《现代雷达技术》多媒体资料:相关雷达技术的视频、图片等实验设备:雷达实验仪、计算机等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雷达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修改后的)

雷达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修改后的)

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产生与处理实验六组名:4组组员:邹先雄:201522020654陈大强:201522020672熊丁丁:201522020610王祥丽:201522020741李雯: 201522020764李文持:201522020755一、实验项目名称:课程设计二、实验目的:1.熟悉QuartusII的开发、调试、测试2.LFM中频信号产生与接收的实现3.LFM脉冲压缩处理的实现三、实验内容:1.输出一路中频LFM信号:T=24us,B=5Mhz,f0=30Mhz2.构造中频数字接收机(NCO)对上述信号接收3.输出接收机的基带LFM信号,采样率7.5Mhz4.输出脉冲压缩结果四、实验要求:1.波形产生DAC时钟自行确定2.接收机ADC采样时钟自行确定3.波形产生方案及相应参数自行确定4.接收机方案及相应参数自行确定五、实验环境、工具:MATLAB软件、QuartusII软件、软件仿真、计算机六、实验原理:方案总框图:系统程序仿真图(1)中频LFM 信号产生过程:LFM 信号要求为T=24us ,B=5MHz ,f0 =30MHz 。

选择采样率为75MHz 。

产生LMF 的matlab 代码如下: mhz=1e6; us=1e-6;%-----------------------波形参数----------------------------- fs=75*mhz; f0=30*mhz;B=5*mhz;T=24*us;%-----------------------波形计算------------------------------ K=B/T;Ts=1/fs;t=[0:Ts:T];lfm_if=cos(2*pi*(f0-B/2)*t+pi*K*t.^2);N=length(lfm_if);地址计数器模块:波形存储模块:数据锁存器:FIR滤波器模块:顶层文件原理图:(2)时钟产生时钟产生输入时钟选择25MHz,通过CLK核,产生75MHz的中频采样频率,和7.5MHz基带采样频率。

现代雷达实验课程设计

现代雷达实验课程设计

现代雷达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掌握雷达的基本组成、功能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雷达信号的处理方法,了解雷达信号的特性。

3. 帮助学生了解现代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国防、航空、气象等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雷达原理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雷达实验方案。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雷达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增强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现代雷达实验课程,旨在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雷达原理,掌握雷达技术的基本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年级本科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雷达原理与组成- 雷达的基本原理- 雷达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与作用- 雷达方程及其应用2. 雷达信号与处理- 雷达信号的类型与特性- 雷达信号的处理方法- 雷达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3. 现代雷达技术与应用- 相控阵雷达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雷达对抗与隐身技术4. 雷达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雷达实验原理与步骤- 雷达实验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雷达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5. 雷达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国防领域应用案例- 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案例- 气象监测领域应用案例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雷达原理与组成第二周:雷达信号与处理第三周:现代雷达技术与应用第四周:雷达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第五周:雷达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雷达技术知识。

雷达原理实验课程设计

雷达原理实验课程设计

雷达原理实验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雷达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领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并验证雷达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现代科技产品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科技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雷达的基本原理、雷达的组成和雷达的工作方式。

首先,介绍雷达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雷达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讲解雷达的基本原理,包括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的信号处理等。

然后,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雷达的工作过程,加深对雷达原理的理解。

最后,介绍雷达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雷达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其次,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再次,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雷达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运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雷达原理与应用》、参考书《雷达技术》、多媒体资料(包括雷达工作原理的动画演示、实际应用案例等)、实验设备(包括雷达实验仪、计算机等)。

这些资源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首先,通过课堂表现、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其次,通过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雷达原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最后,通过课后考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全面理解和运用。

评估结果将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共2课时,第1课时用于讲解雷达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第2课时用于实验操作和讨论。

教学地点安排在实验室,以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雷达技术扫描实验报告(3篇)

雷达技术扫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雷达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雷达扫描技术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雷达系统在实际场景中的性能。

二、实验原理雷达(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位置、速度和距离的技术。

雷达系统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等组成。

雷达工作原理如下:1. 发射机产生高频电磁波,经天线辐射出去。

2. 电磁波遇到目标后,部分能量被反射回来。

3. 接收机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得到目标信息。

三、实验设备1. 雷达系统:包括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等。

2. 实验场地:开阔地带,距离目标物一定距离。

3. 计算机软件:用于雷达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安装雷达系统,确保各个部分连接正确。

2. 打开雷达系统电源,启动计算机软件。

3. 设置雷达工作参数,如频率、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等。

4. 开始雷达扫描实验,记录数据。

5. 对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雷达系统工作正常,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等部分均无异常。

2. 实验过程中,雷达系统对目标物进行扫描,记录了目标物的距离、方位角、仰角等数据。

3. 对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以下结果:(1)目标物距离:雷达系统准确测量了目标物的距离,误差在±1%以内。

(2)目标物方位角:雷达系统准确测量了目标物的方位角,误差在±1°以内。

(3)目标物仰角:雷达系统准确测量了目标物的仰角,误差在±1°以内。

(4)目标物速度:雷达系统无法直接测量目标物的速度,但可通过多普勒效应原理进行估算。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雷达扫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雷达系统在实际场景中具有较好的性能,能够准确测量目标物的位置、距离、方位角、仰角等信息。

3. 雷达技术在军事、民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雷达技术实验报告

雷达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雷达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掌握雷达的测量方法;3. 分析雷达系统性能指标;4. 熟悉雷达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雷达(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距离、速度、方向等信息的无线电技术。

雷达系统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单元等组成。

1. 发射机:产生一定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2. 天线:将电磁波辐射到空间,并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3. 接收机: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将其转换为电信号;4. 信号处理单元:对电信号进行处理,提取目标信息。

雷达测量原理:根据雷达发射的电磁波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和速度关系,通过测量电磁波的传播时间、频率变化等参数,得到目标的距离、速度、方向等信息。

三、实验设备1. 雷达实验箱:包括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单元等;2. 计算机及实验软件;3. 电源、连接线等。

四、实验内容1. 雷达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讲解;2. 雷达系统性能指标分析;3. 雷达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五、实验步骤1. 雷达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讲解首先,讲解雷达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使实验者了解雷达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流程。

2. 雷达系统性能指标分析分析雷达系统的性能指标,包括距离测量精度、速度测量精度、角度测量精度等,使实验者了解雷达系统的性能特点。

3. 雷达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1)实验操作1)连接雷达实验箱各部分,确保连接正确;2)开启雷达实验箱电源,检查系统是否正常工作;3)设置实验参数,如距离测量范围、速度测量范围等;4)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雷达系统对目标的探测效果。

(2)数据处理1)记录实验数据,包括距离、速度、角度等;2)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如计算目标距离、速度、角度等;3)分析实验结果,评估雷达系统的性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目标距离、速度、角度等参数,分析雷达系统的性能。

2. 分析(1)距离测量精度:分析实验中距离测量的准确度,评估雷达系统的距离测量性能;(2)速度测量精度:分析实验中速度测量的准确度,评估雷达系统的速度测量性能;(3)角度测量精度:分析实验中角度测量的准确度,评估雷达系统的角度测量性能;(4)雷达系统抗干扰能力:分析实验中雷达系统在干扰环境下的性能,评估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雷达相关的课程设计

雷达相关的课程设计

雷达相关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雷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 掌握雷达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及关键参数。

3. 理解雷达在国防、航空、气象等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雷达系统性能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利用雷达数据处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动手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和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科技意识,提高国家荣誉感。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旨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对高科技产品有一定的好奇心。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雷达知识。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强化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雷达基本概念:介绍雷达的定义、原理及发展历程。

- 教材章节:第一章 雷达概述2. 雷达系统组成:讲解雷达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 教材章节:第二章 雷达系统组成3. 雷达工作流程:阐述雷达信号发射、传播、接收、处理等过程。

- 教材章节:第三章 雷达工作流程4. 雷达关键参数:介绍雷达的主要性能指标,如距离分辨率、方位分辨率等。

- 教材章节:第四章 雷达关键参数5. 雷达分类及应用:分析不同类型雷达的特点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五章 雷达分类及应用6. 雷达数据处理:讲解雷达数据的处理方法,如滤波、检测、跟踪等。

- 教材章节:第六章 雷达数据处理7. 雷达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雷达系统的搭建、调试和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

- 教材章节:第七章 雷达实践操作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雷达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课时)2. 雷达系统组成和功能(1课时)3. 雷达工作流程和关键参数(2课时)4. 雷达分类及应用(1课时)5. 雷达数据处理(2课时)6. 雷达实践操作(2课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讲解雷达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参数等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雷达设计报告

学生雷达设计报告

学生雷达设计报告引言学生雷达是一种用于识别学生在校园内位置的技术。

本报告将介绍学生雷达的设计过程,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考虑。

通过使用学生雷达,学校可以更好地管理学生的位置,确保学生的安全,并提供更好的服务。

设计目标设计学生雷达的目标是实现以下功能: 1. 定位学生在校园内的位置。

2. 跟踪学生的移动。

3. 提供学生的位置信息给相关人员。

4. 提供学生定位信息的可视化展示。

设计步骤步骤一:确定硬件需求为了实现学生雷达的功能,我们需要以下硬件: 1. 学生标签:每个学生都需要佩戴一个标签,标签内置有无线通信模块,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

2. 基站:校园内需要安装多个基站,用于接收学生标签发出的信号,并计算学生的位置。

步骤二:设计标签学生标签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小巧轻便,便于学生佩戴。

2. 内置无线通信模块,支持与基站之间的通信。

3. 内置定位模块,用于确定学生的位置。

4. 长电池续航时间,以确保标签能够持续工作一整天。

步骤三:设计基站基站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支持与学生标签之间的通信。

2. 接收学生标签发出的信号,并计算学生的位置。

3. 支持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以传输学生位置信息。

4. 硬件稳定可靠,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工作。

步骤四:开发通信协议为了确保学生标签和基站之间的通信顺畅,需要开发通信协议。

通信协议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数据格式:定义学生标签和基站之间交换的数据格式。

2. 通信频率:确定学生标签和基站之间的通信频率,以避免干扰。

3. 安全性:确保通信过程中的数据安全性。

步骤五:开发定位算法为了确定学生的位置,需要开发定位算法。

定位算法可以基于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时间差等信息来计算学生的位置。

定位算法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多径效应:在室内环境中,信号可能经过多个路径到达基站,需要考虑多径效应对定位的影响。

2. 阻尼效应: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阻尼效应的影响,需要进行补偿。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雷达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工作方式,了解雷达在军事、民用和科研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雷达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掌握雷达的基本原理,如波段选择、天线原理、信号处理等。

3.了解雷达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等。

4.熟悉雷达在军事、民用和科研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分析雷达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流程。

2.能够运用雷达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进行雷达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使学生认识到雷达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雷达的基本原理、组成、应用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具体安排如下:第1章:雷达概述1.1 雷达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雷达的分类和性能指标第2章:雷达的基本原理2.1 波段选择与天线原理2.2 雷达信号的发射与接收2.3 信号处理与目标识别第3章:雷达的组成部分3.1 天线系统3.2 发射机与接收机3.3 信号处理器与显示器第4章:雷达的应用4.1 军事领域中的应用4.2 民用领域中的应用4.3 科研领域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雷达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应用,使学生掌握雷达技术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雷达技术的某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雷达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雷达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雷达原理与应用》2.参考书:国内外相关雷达技术著作3.多媒体资料:雷达设备工作原理演示动画、实际应用案例视频等4.实验设备:雷达实验装置、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电子科大雷达课程设计

电子科大雷达课程设计

电子科大雷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科大雷达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雷达的基本原理、雷达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雷达信号的处理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雷达系统设计和优化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科技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雷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雷达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和发展历程。

2.雷达系统组成:讲解雷达的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等主要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3.雷达信号处理:重点介绍雷达信号的产生、接收、处理和分析方法。

4.雷达系统设计和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讲解雷达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应用领域。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雷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信号处理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雷达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雷达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我们将为学生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雷达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一批雷达领域的经典参考书,方便学生深入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备齐全的雷达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5.在线资源:推荐一些优质的在线课程和学术文章,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北航雷达课程设计

北航雷达课程设计

北航雷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雷达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雷达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主要组成部分;掌握雷达的性能指标、信号处理方法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雷达系统设计和优化能力;能够使用雷达相关设备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认识到雷达技术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雷达概述:介绍雷达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和应用领域。

2.雷达基本原理:讲解雷达的工作原理、信号传播、反射和散射现象。

3.雷达系统组成:介绍雷达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天线、射频放大器、信号处理器等,并分析各部分的作用和性能指标。

4.雷达信号处理:讲解雷达信号的检测、滤波、脉冲压缩、多普勒处理等方法。

5.雷达应用技术:介绍雷达在航空、航天、军事、民用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6.雷达实验:进行雷达设备操作实验,让学生掌握雷达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雷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针对雷达技术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雷达系统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雷达技术的实际应用。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雷达设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雷达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一批雷达技术领域的经典著作和论文,方便学生深入研究。

雷达课课程设计书模板

雷达课课程设计书模板

雷达课课程设计书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雷达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工作方式,掌握雷达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雷达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掌握雷达的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和性能指标。

•熟悉雷达在军事、航空、气象等领域的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操作雷达设备,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

•能够分析雷达信号,提取有用信息。

•能够对雷达设备进行简单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雷达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雷达的基本概念:介绍雷达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雷达的工作原理:讲解雷达的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和性能指标。

3.雷达的应用:介绍雷达在军事、航空、气象等领域的应用。

4.雷达的操作和维护:教授学生如何正确操作雷达设备,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以及如何对雷达设备进行简单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1.讲授法:讲解雷达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雷达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雷达设备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雷达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雷达技术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动画和视频,直观地展示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4.实验设备:准备雷达设备和相关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怎么下载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怎么下载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怎么下载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雷达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2. 掌握雷达的组成部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 理解雷达在国防、航空、气象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雷达技术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等方式,探究雷达技术发展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雷达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 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爱国情怀;3. 引导学生认识雷达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为实现这一目标,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注重实践性、启发性和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1. 雷达基本概念:介绍雷达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2. 雷达工作原理:讲解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信号传播、目标检测;3. 雷达系统组成:分析雷达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天线、信号处理等;4. 雷达应用领域:阐述雷达在国防、航空、气象等领域的实际应用;5. 雷达技术发展:介绍雷达技术的演变、发展趋势及新型雷达技术;6. 雷达实验与操作:开展雷达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雷达设备,体验雷达工作过程;7. 雷达技术问题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雷达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雷达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第二课时:雷达工作原理、信号传播;第三课时:雷达系统组成、功能;第四课时:雷达应用领域、实际案例;第五课时:雷达技术发展、新型雷达技术;第六课时:雷达实验与操作;第七课时:雷达技术问题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任务书摘要雷达是一种全天时、全天候的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车辆、飞机和卫星等多种平台上,在军事和民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仿真是现代雷达系统设计成功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毫无疑问,没有任何软件比MATLAB 更好。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雷达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随着国家的不断投人,我国的雷达事业进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X波段地基雷达(GBR)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中段防御和拦截系统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目标精确跟踪和识别传感器之一,它负责中段监视和截获、预测弹道和实测弹道的精度、识别和目标分类等重要功能,对GBR的系统分析和仿真研究,探究其工作机理和识别手段,不但对于研究弹道导弹的有效突防措施和攻防对抗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发展我国自己的空间监测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介绍了运用雷达技术基础理论按所给要求设计一个简单的地基雷达系统,并介绍所运用的相关原理及对相关结果分析和改进。

关键词:MATLAB;地基雷达;系统仿真;功率孔径积;计算机辅助教学AbstractThe use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theory and Matlab software research Doppler radar pulse compression signal processing simulation, a simulation model to simulation of radar signals, the system noise and clutter of the generation and pulse compression Doppler radar system Dynamic signal processing, the final comb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MO radar signal, indicating the use of Matlab simulation of the radar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Keywords: MATLAB software, image preprocessing, license plate localization, character segmentation .目录1.课程设计目的 (1)2.课程设计要求 (1)3.相关知识 (1)3.1地基雷达 (1)3.2地基雷达的工作原理 (2)4.课程设计分析 (4)4.1地基雷达的实现 (4)4.2参数设置 (4)5.程序代码 (5)6.运行结果及分析 (6)7.参考文献 (8)基于Matlab 的地基雷达设计1.课程设计目的(1)加深对雷达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2)培养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和编程能力。

(3)掌握简单地基雷达的组成及应用。

2.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部地基雷达,能够检测高度分别为10km 和2km 的飞机和导弹。

对每种目标类型的最大探测距离是60km 。

假定飞机的平均RCS 是6dBsm ,导弹的平均RCS 是-10dBm 。

导弹雷达的方位角和俯仰角搜索范围分别是︒=360A H 和︒=10E H 。

所要求的扫描速率是2s ,距离分辨率是150m 。

假定噪声系数F=8dB ,总的损失因子是L=10dB 。

使用方位波束宽度小于︒3的扇形波束。

SNR 是15dB 。

3.相关知识对雷达截面积,雷达损失,灵敏度,扫描时间,检测距离,搜索区域,功率孔径积等有关雷达技术的基础理论及知识点。

3.1地基雷达由分置于不同基地的一部或多部发射机和一部或多部接收机(接收机与发射机的数量不必相等)组成的统一的雷达系统。

双基地雷达是多基地雷达中最简单的一种。

早期的雷达主要是双基地形式,即发射机与接收机放置在不同地点。

1936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研制成天线收发开关(见天线开关管),单基地雷达遂逐步取代了双基地雷达而成为常用的雷达形式。

到50年代初,双基地和多基地雷达系统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多基地雷达可有多种组成形式。

4322)4(BFLRkT G P SNR e t πσλ=3.2地基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系统必须要实现的第一个任务是连续地扫描特定的空间区域以搜索感兴趣的目标,一旦建立起检测,目标信息如距离、角位置及可能的目标速度就可以从雷达信号和数据处理器中提取出来。

根据雷达的设计和天线的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搜索模式。

二维(2D )扇形波形搜索模式如图3.1所示。

此时,俯仰方向的波束宽度足够宽,以覆盖沿着此坐标的想要搜索的区域。

然而,天线必须在方位向扫描。

图3.2所示的是堆积波束搜索模式。

这时,波束必须在方位向和俯仰向扫描。

后一种搜索模式通常被相控阵雷达采用。

图3.1 2D 扇形搜索模式 图3.2 堆积搜索模式搜索区域通常用以球面度表示的搜索立体角Ω来规定。

定义方位向和俯仰向的雷达搜索区域范围为A H 和E H 。

相应地,搜索区域的计算为2)296.57/()(E A H H =Ω 球面波 (3.3) 其中,A H 和E H 都以角度给出。

雷达天线的3dB 波束宽度可以分别按照它的方位向和俯仰向宽度a θ和e θ表示。

那么,天线的立体角覆盖范围就是e a θθ,因此,覆盖立体角Ω所要求的天线波束位置数B n 为(3.4)为了开发搜索雷达方程,由(3.5)使用关系式B /1=τ和τ/T P P av t =,其中T 是PRI ,τ是脉冲宽度,得到(3.6) 4322)4(FLR kT G P TSNR e av πστλτ=2)296.57/()(e a B n θθΩ=将雷达扫描由立体角Ω定义的区域所花费的时间定义为扫描时间sc T 。

那么,辐射到目标的时间可以根据sc T 表示为(3.7)假设在单次扫描期间,每个PRI 每个波束只有一个波束照射到目标,则T T i =,所以式(3.6)可以写为 (3.8)进一步整理得 (3.9)()式(3.9)中的值A P av 称为功率孔径积。

实际上,功率孔径积广泛用于对雷达实现其搜索任务的能力分类。

通常,对于由Ω定义的给定的搜索区域,功率孔径积的计算要满足预定的SNR 和雷达截面积。

作为一种特殊情况,假定雷达使用直径为D 的圆径孔(天线)。

天线的3dB 波束宽度dB 3θ为(3.10)当使用锥形孔径时D dB /25.13λθ≈。

将(3.10)代入式(3.4),得到(3.11)对于这种情况,扫描时间sc T 和辐射到目标的时间的关系为(3.12)将式(3.12)代入式(3.6),得到(3.13)可以定义圆孔径的搜索雷达方程为(3.14)ea sce av T FLR kT G P SNR θθπσλΩ=4322)4(Ω=sce av T FLR kT A P SNR 44πσDdB λθ≈3Ω=22λD n B e a sc B sc i Tn T T θθΩ==Ω==22D T n T T sc B sc i λΩ=224322)4(D T FLR kT G P SNR sc e av λπσλΩ=sce av T FLR kT A P SNR 44πσ其中,使用了关系式4/2D A π=(孔径面积)。

4.课程设计分析 4.1地基雷达的实现距离分辨率的需求是150=∆R m ,因此通过使用式B c c R 2/2/==∆τ计算所要求的脉冲宽度是s μτ1=,或者等效为要求带宽是B=1MHz 。

问题的陈述有助于以功率孔径积确定雷达的大小。

为此,必须先计算出在满足要求的检测距离上的最大搜索区域。

雷达搜索区域为 在此,准备使用雷达搜索方程(3.9)计算功率孔径积。

为此。

可以修改MATLAB 函数“power_aperture.m ”来计算,并且画出两种类型的功率孔径积。

最后开发了MATLAB 程序“GBR_case.m ”,在第五节中给出程序代码。

使用表5.1中的参数作为这个程序的输入,注意e T =290K 是任意选择的。

4.2参数设置表5.1 MA TLAB 程序“GBR_case.m ”的输入参数097.1)296.57/(10360)296.57/(22=⨯==Ω)(E A H H5.程序代码程序如下:clear allclose allsnr = 15.0; % Sensitivity SNR in dBtsc = 2.; % Antenna scan time in secondssigma_tgtm = -10; % Missile RCS in dBsmsigma_tgta = 6; % Aircraft RCS in dBsmrange = 60.0; % Sensitivity range in Km,te = 290.0; % Effective noise temprature in Kelvinsnf = 8; % Noise figure in dBloss = 10.0; % Radar losses in dBaz_angle = 360.0; % Search volume azimuth extent in degreesel_angle = 10.0; % Search volume elevation extent in degreesc = 3.0e+8; % Speed of light% Compute Omega in steradiansomega = (az_angle / 57.296) * (el_angle /57.296);omega_db = 10.0*log10(omega); % Convert Omega to dBsk_db = 10.*log10(1.38e-23);te_db = 10*log10(te);tsc_db = 10*log10(tsc);factor = 10*log10(4*pi);rangemdb = 10*log10(range * 1000.);rangeadb = 10*log10(range * 1000.);PAP_Missile = snr - sigma_tgtm - tsc_db + factor + 4.0 * rangemdb + ...k_db + te_db + nf + loss + omega_dbPAP_Aircraft = snr - sigma_tgta - tsc_db + factor + 4.0 * rangeadb + ...k_db + te_db + nf + loss + omega_dbindex = 0;% vary rnage from 2Km to 90 Km for rangevar = 2 : 1 : 90 index = index + 1;rangedb = 10*log10(rangevar * 1000.0);papm(index) = snr - sigma_tgtm - tsc_db + factor + 4.0 * rangedb + ... k_db + te_db + nf + loss + omega_db; missile_PAP(index) = PAP_Missile; aircraft_PAP(index) = PAP_Aircraft;papa(index) = snr - sigma_tgta - tsc_db + factor + 4.0 * rangedb + ... k_db + te_db + nf + loss +omega_db; endvar = 2 : 1 : 90; figure (1)plot (var,papm,'k',var,papa,'k-.') legend ('Missile','Aircraft') xlabel ('Range - Km');ylabel ('Power Aperture Product - dB'); hold onplot(var,missile_PAP,'k:',var,aircraft_PAP,'k:') grid hold off6.运行结果及分析图6.1显示了这个程序产生的输出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