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线的应用例谈

合集下载

【教学随笔】平面向量中的三角形的中线的应用

【教学随笔】平面向量中的三角形的中线的应用

平面向量中的三角形的中线的应用
在向量中有一类问题是利用三角形的中线与其它边的关系解决问题,在三角形中 ,其中是边的中线,在平面向量有一类的问题是用该关系解决问题,下面举几例讲一讲三角形的中线的应用,希望对同学的学习有所帮助。

例1 如图是平面上的三点,向量,设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一任意一点,向量,若,则 等于()
A 1
B 3
C 5
D 6
解析:因为,
2211()()()[()]()()622
P a b oc cp OA OB OA OB cp OA OB OA OB BA cp ∴-=+-=++-=-=,所以选D
点评:一般遇到三角形的中点问题,一般是用三角形的中线问题进行转化,把中线转化为三角形的另两边,问题可以解决。

例2 已知,对于任意点关于A 点的对称称点为S ,S 点关于B 点的对称点为N ,
(1) 用表示向量;
(2) 设,求与的夹角的取值范围。

解(1):因为A 为MS 的中点,B 为NS 的中点,所以两式相减得
(2) ,由(1)得,
点评:遇到三角形的中点问题,一般是取中线,利用三角形的中线与边的关系可以解决问题. 例3,在三角形ABC 中,如果,那么O 是三角形的()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解析:
有图可知,所以,G 点是BC 的中点,,所以O 是的重心,所以选C
点评:利用三角形的向量的加法,可以进行转化。

总之,三角形的中线是平面向量的关键,遇到三角形的中点问题,一般要构造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中线与另两边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及其应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而且斜边上的中线将直角三角形分割成两个顶角互补、底角互余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如能善于把握图形特征,恰当地构造并借助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往往能帮助我们迅速打开解题思路,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下面举例说明.一、有直角、有中点,利用垂直平分线性质【例1】如图,BD 、CE 是△ABC 的两条高,M 是BC 的中点,N 是DE 的中点.求证:MN 垂直平分DE .二、有直角、无中点,取中点,连线出中线【例2】如图,在Rt △ABC 中,∠C=90°,AD ∥BC ,∠CBE=21∠ABE ,求证:DE=2AB .三、有中点、无直角,造直角【例3】如图,梯形ABCD 中,AB ∥CD ,M 、N 是AB 、CD 的中点,∠ADC+∠BCD=270°,求证:MN=21(AB -CD ).四、逆用性质解题【例4】如图,延长矩形ABCD 的边CB 至E ,使CE=CA ,P 是AE 的中点.求证:BP ⊥DP .【习题练习】1、如图,△ABC 中,AB=AC ,∠ABD=∠CBD ,BD ⊥DE 于D ,DE 交BC 于E ,求证:CD=21BE .2、如图,△ABC 中,∠B=2∠C ,AD ⊥BC 于D ,M 是BC 的中点,求证:AB=2DM .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DAB=∠DCB=90°,点M 、N 分别是BD 、AC 的中点.确定MN 、AC 的位置关系.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的应用一、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1、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如图,在Rt △BAC 中,∠BAC=90°,D 为BC 的中点,则BC 21AD =.2、性质的拓展:如图:因为D 为BC 中点,所以BC 21DC BD ==, 所以AD=BD=DC=BC 21, 所以∠1=∠2,∠3=∠4,因此∠ADB=2∠1=2∠2,∠ADC=2∠3=2∠4.因而可得如下几个结论:①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将直角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②分成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的腰相等,两个顶角互补、底角互余,并且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另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角的2倍.二、性质的应用1、21倍关系求值 例1、如图,CD 是Rt △ABC 斜边AB 上的中线,若CD=4,则AB= .2、证明线段相等例2、如图,在△ABC 中,∠BAC=90°,延长BA 到D 点,使AB 21AD =,点E 、F 分别为边BC 、AC 的中点.(1)求证:DF=BE ;(2)过点A 作AG ∥BC ,交DF 于G .求证:AG=DG .3、证明角相等及角的倍分关系例3、已知,如图,在△ABC中,∠BAC 90°,BD、CE分别为AC、AB上的高,F为BC的中点,求证:∠FED=∠FDE.例4、已知:如图,在△ABC中,AD是高,CE是中线。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应用题目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应用题目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应用题目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直角(90度角)。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是指与直角的两条边不重合的另外那条边。

斜边上的中线是指从斜边中点垂直于斜边的线段。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有很多应用,下面是一些题目:
1. 题目一: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0cm,求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

解答:
由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一半就是中线的长度。

所以,中线的长度为10cm的一半,即5cm。

2. 题目二: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2cm,中线的长度为6cm,求与中线相交的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长度。

解答:
由于中线是斜边的一半,所以斜边的长度是中线的两倍,即12cm。

因此,直角边的长度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求解。

设一个直角边为x,则另一个直角边为12-x。

根据勾股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x^2 + (12-x)^2 = 12^2
化简方程后,求解x的值,即可得到另一个直角边的长度。

这些题目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应用题目的一些例子。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中线的应用。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运用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初中教材体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定理,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梯形中位线定理乃至整个平面几何知识的学习.它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1)平行于第三边,这是位置关系;(2)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这是数量关系.就第一个特性而言,中位线定理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中的推论(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存在着互逆关系.我们利用这两个特性,能证明(求解)许多几何问题,以下举例说明它的具体应用.一、证明问题1、证明角相等关系例1、如图、四边ABCD 中,AB =CD ,M 、N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EF ⊥MN 交AB 于E ,交CD 于F ,求证:∠AEF =∠DFE分析:欲证:∠AEF =∠DFE .由MN ⊥EF 想到延长BA ,CD 与MN 的延长线交于P 、Q 只需证明∠EPN =∠Q ,如何利用中点的条件? 想到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线BD ,取BD 的中点G ,则有12GM AB∥,12GN CD ∥,由于AB =CD ,进而有GM =GN ,∠GMN =∠GNM 然后再转化∠EPN =∠Q ,从而证出结论.证明:延长BA ,CD 分别与NM 的延长线交于P 、Q 连结BD ,取BD 的中点G ,连结GM 、GN .∵G 、M 分别为△ABD 的边BD 、AD 的中点∴12GM AB ∥.同理可证:12GN AB∥,又∵AB =CD ,∴GM =GN ,∴∠GMN =∠GNM ,∵GM //AB ,GN =CD ,∴∠GMN =∠EPN ,∠GNM =∠Q ,∴∠EPN =∠Q ,又 EF ⊥MN ,∴∠AEF =∠DFE (等角的余角相等)说明:添辅助线是证明几何题的难点.若要添多条辅助线,更为困难,掌握一般添辅助线的规律是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分析中自由添加辅助线,添辅助线是分析问题过程的一个步骤,这是几何的证明的较高层次,要在实践中仔细体会,不断摸索,不断总结.2、证明线段的倍分以及相等关系例2.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中,BD 为对角线,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连线EF ,交BD 于M 点.求证:(1)BM =14BD (2)ME =MF 分析:欲证问题(1)由E 、F 分别为AB 、BC 中点想到连结AC ,由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证得BM =MO .又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BO =OD ,即BM =41BD .欲证问题(2),由问题(1)中的辅助线,即连结AC ,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EM =12AO ,MF =12OC ,又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即可得到问题(2)的结论.证明:(1)连结AC ,交BD 于O 点,∵E 、F 分别为AB 、BC 中点,∴EF ∥AC ,∴BM =MO =12BO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又∵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BO =OD =12BD ,AO =OC =12AC , ∴BM =1124BO BD ,即BM =14BD(2)∵M 是BO 的中点,E 、F 分别是AB 、BC 中的中点.∴12ME AD =,12MF OC =,又∵AO =OC ,∴ME =MF 小结:问题(1)看起来似乎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无关,其实这是从侧面的运用了三角形中位线的位置关系,即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底边,而问题(2)直接运用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数量关系.3、证明线段平行关系例3.如图,自△ABC 的顶点A ,向∠B 和∠C 的平分线作垂线,重足分别为D 、E .求证:DE ∥BC 分析:欲证ED //BC 我们可想到有关平行的判定,但要找到有关角的关系很难,这时只要通过延长AD 、AE ,交BC 与CB 的延长线于G 与H ,通过证明△ABD 与△GBD 全等易证D 是AG 中点,同理E 为AH 的中点,故,ED 是△AEG 的中位线,当然有DE ∥BC .证明:延长AD 、AE 交BC 、CB 的延长线于G 、H ,∵BD 平分∠ABC ,∴∠1=∠2,又∵BD ⊥AD ,∴∠ADB =∠BDG =900. 在△ABD 与△GBD 中12BD BDBDG BDA⎧⎪⎨⎪⎩=== ∠∠∠∠,∴△ABD ≌△GBD (A S A ) ∴AD =DG ,同理可证,AE =GE ,∴D ,E 分别为AG ,AH 的中点, ∴ED ∥BC小结:由此题我们可以知道证明直线或线段平行除了平行判定等,还可以用中位线定理来证明直线或线段平行.二、比较大小1、比较线段大小 例4.如图,M 、N 是四边形ABCD 的边 BC 、AD 的中点,且AB 与CD 不平行.求证:MN <12(AB +CD ). 分析:欲证MN <12(AB +CD ),我们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由M 、N 分别为BC 、AD 中点我们可以联想到如何构造三角形中位线来证明问题,通过连结BD ,并取BD 中点P ,连结NP 、MP 这时分别为△DAB 、△DCB 的中位线,这时三条线段NP 、MP 、MN 都在一个三角形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证明:连结BD 并取BD 中点P ,连结NP ,MP . ∵N 为AD 中点,P 为BD 中点.∴NP 为△DAB 的中位线,∴NP =12AB ,同理可得MP =12CD .∵AB 与CD 不平行,∴P 点不在MN 上.在△PMN 中,由于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MN <PM +PN =12(AB +CD )小结:此类题型通过转化,把有关的线段或与之有联系的线段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再应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如:三角形中位线及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等知识,即可得出证明.2、比较角的大小例5、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如果AB >AC ,那么∠BAD <∠CAD . 分析:因为D 为BC 中点联想到,过点D 作中位线DE ,因为DE ∥AB 即△ABC 得到∠1=∠3,由AB >AC , 有12AB >12AC ,所以就有∠3<∠2,即∠BAD <∠CAD证明:过点D 作DE ∥AB 交AC 于E ,∴DE ∥AB 且 DE =12AB ,E 为AC 中点.∴∠1=∠3,∵AB >AC ,∴12AB >12AC ,即在△AED 中,DE >AE ,∴∠3<∠2,∴∠1<∠2,即∠BAD <∠CAD小结:本题证角不相等,因为要证的两个角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如果这两个角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能应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原理这时就考虑到如何将这两个角放在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观察只要过D 作DE ∥AB 就可解决求证问题.三、求值问题例6. 如图,正方形ABCD 两对角线相交于点E ,∠CAB 的平分线交BE 于G ,交BC 于F ,若GE =24 求FC 的长.分析:求FC 的长,因为E 为对角线交点,就是AC 中点所以作辅助线PE ∥BC 就有PE ∥FC 且有PE =21FC 所以只要能求出PE 的长即可,而PE 的长可由∠3=∠4求出,因为∠3为△APE 的外角所以有∠3=∠2+∠5同理有∠4=∠1+∠7因为AF 为∠BAC 的平分线所以∠1=∠2又因为所以∠5=∠6,而∠6=∠7所以有∠3=∠4即PE =GE =12FC ,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解:过点E ,作EP ∥BC ,交AF 于点P ,则P 为AF 中点,∵∠3=∠2+∠5=∠2+∠6,∠4=∠1+∠7,又∵AF 平分∠BAC ,∴∠1=∠2,又∵∠6=∠7,∴∠3=∠4,∴EP =EG ,∵PE 是△AFC 的中位线,∴PE =12FC =EG ,即FC =2EG =2PE =2×24=48小结:求值问题,主要是如何添加辅助线,将比较难的问题转为容易的问题.总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正确添加辅助线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求学生要善于觉察图形中的有关定理的基本图形,涉及到中点问题时要及时联想到有关定理.一条或一组合理地利用了题目条件的辅助线常见有一箭双雕甚至一箭多雕的效益,准确而理想的图形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迅速地捕捉到题意预定的目标.。

三角形中线定理

三角形中线定理

三角形中线定理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基础概念,常常在几何学问题中被引用和研究。

而三角形中线定理是三角形中一条重要的几何定理。

本文将简要介绍三角形中线的概念和性质,并详细阐述三角形中线定理的内容和证明。

1. 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和性质在三角形ABC中,若从顶点A到对边BC的中点D作垂线,垂足为E,则线段DE称为三角形ABC的中线。

同理,从顶点B和C可以得到另外两条中线。

三角形中线具有以下性质:- 三角形中线的三条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该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G)。

- 三角形的重心到各顶点的距离相等,即GA = GB = GC。

2. 三角形中线定理的表述和证明三角形中线定理表述如下:三角形中线长等于边长的一半。

证明三角形中线定理的基本思路如下:以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为起点,分别向对边作垂线,并标记垂点,分别为D、E和F。

然后使用向量或几何方法分析和计算各线段的长度,并进行推导和比较。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证明过程:设三角形ABC的中线DE的中点为M,连接AM。

由于M是DE的中点,所以AM = MD。

同理可得,BM = ME,CM = MF。

采用向量法证明:设向量AB = a,向量AC = b,向量AM = m。

由于M是DE的中点,所以向量DE = 2m。

又有向量DM = a / 2,向量EM = b / 2。

由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可得,向量DE = DM + ME,即2m = a / 2+ b / 2。

整理得到m = (a + b) / 4,即AM = (a + b) / 4。

采用几何法证明:根据同样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AM = (a + b) / 4。

现在考虑三角形AMB,根据三角形中线定理,线段DE的长度等于边长AB的一半,即DE = AB / 2 = a / 2。

而根据三角形中线定理的证明,AM = (a + b) / 4。

因此,DE = AM。

3. 三角形中线定理的应用三角形中线定理是许多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

以下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示例:- 根据三角形中线定理可以计算三角形的中线长度,从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性质。

三角形中线等面积的应用

三角形中线等面积的应用

第5讲例说三角形中线等分面积的应用如图1,线段AD 是△ABC 的中线,过点A 作AE ⊥BC ,垂足为E ,则S △ABD =12BD·AE ,S △ADC =12DC·AE ,因为BD =DC ,所以S △ABD =S △ADC 。

因此,三角形的中线把△ABC 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利用这一性质,可以解决许多有关面积的问题。

一、求图形的面积例1、如图2,长方形ABCD 的长为a ,宽为b ,E 、F 分别是BC 和CD 的中点,DE 、BF 交于点G ,求四边形ABGD 的面积.分析:因为E 、F 分别是BC 和CD 的中点,则连接CG 后,可知GF 、GE 分别是△DGC 、△BGC 的中线,而由S △BCF=S △DCE=4ab,可得S △BEG=S △DFG,所以△DGF 、△CFG 、△CEG 、△BEG 的面积相等,问题得解。

解:连接CG ,由E 、F 分别是BC 和CD 的中点,所以S △BCF=S △DCE=4ab,从而得S △BEG=S △DFG,可得△DGF 、△CFG 、△CEG 、△BEG 的面积相等且等于31×4ab =12ab ,因此S 四边形ABGD=a b -4×12ab =32ab。

例2、在如图3至图5中,△ABC 的面积为a .(1)如图2, 延长△ABC 的边BC 到点D ,使CD =BC ,连结DA .若△ACD 的面积为S 1,则S 1=___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3,延长△ABC 的边BC 到点D ,延长边CA 到点E ,使CD =BC ,AE =CA ,连结DE .若△DEC 的面积为S 2,则S 2=_____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并写出理由;(3)在图4的基础上延长AB 到点F ,使BF =AB ,连结FD ,FE ,得到△DEF (如图6).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 3,则S 3=_____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发现:像上面那样,将△ABC 各边均顺次延长一倍,连结所得端点,得到△DEF(如图1图2图4F 图5 图3图6),此时,我们称△ABC 向外扩展了一次.可以发现,扩展一次后得到的△DEF 的面积是原来△ABC 面积的_______倍.应用:去年在面积为10m 2的△ABC 空地上栽种了某种花卉.今年准备扩大种植规模,把△ABC 向外进行两次扩展,第一次由△ABC 扩展成△DEF ,第二次由△DEF 扩展成△MGH (如图5).求这两次扩展的区域(即阴影部分)面积共为多少m 2?分析:从第1个图可以发现AC 就是△ABD 的中线,第2个图通过连接DA ,可得到△ECD 的中线DA ,后面扩展的部分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中线,从而求出扩展部分的面积,发现规律。

例3三角形的中线分三角形为两部分(2)

例3三角形的中线分三角形为两部分(2)
特别注意:中线AD把△ABC的周长分成60和40两部分,
4x x y
x
并不是说△ACD的周长是60或者是40,
而是指AC与CD的和是2BC ∴BD=CD, 设BD=CD=x,AB=y, 则AC=4x,
分为两种情况: ①AC+CD=60,AB+BD=40, 则4x+x=60,x+y=40, 解得:x=12,y=28, 即AC=4x=48,AB=28;
4x x y
x
解:∵AD是BC边上的中线,AC=2BC ∴BD=CD, 设BD=CD=x,AB=y, 则AC=4x,
②AC+CD=40,AB+BD=60, 则4x+x=40,x+y=60, 解得:x=8,y=52, 即AC=4x=32,AB=52,BC=2x=16 此时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综合上述:AC=48,AB=28.
例3 三角形的中线分三角形为两部分(2) 如图,在△ABC中(AB>BC),AC=2BC,BC边 上的中线AD把△ABC的周长分成60和40两部分, 求AC和AB的长.
分析: 先根据AD是BC边上的中线 得出BD=CD, 设BD=CD=x,AB=y, 则AC=4x, 再分AC+CD是60与AC+CD的是40两 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
4x x y
x
方法总结:本题考察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的应用, 要分情况进行讨论.特别注意,三角形的中线分三角
形的周长为两部分,这两部分不包含该条中线。

三角形中线的运用

三角形中线的运用

∴DE= 1 2
BC
且 DE ∥ BC
3.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 斜边 的一半 .
如图,在RT△ABC中,∠C=90°, ∠A=30°,
∴BC=
1 2
AB .
4.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如图,已知AB=AC,AD⊥BC.
∴BD=CD=
1 2
BC

∠BAD=∠CAB.
5.一种常见的关于中点的辅助线思想 ——“倍长中线法”
如图:在△ABC中,点D是BC边的中点, 我们可以将AD延长至A′,使A′D=AD , 连接A′B(A′C).
∴△ACD≌ △A′BD (△ABD≌ △A′C)D
∴ AA′=2AD.
例1:如图:∠BAC=∠DAE=90º,AB=AC,AD=AE, 连接BE、CD,M为BE的中点,连接AM,
求证:CD=2AM.
北碚区王朴中学童昌强
三角形中线的运用
一.知识回顾—线段“中点”相关知识点: 1.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 斜边的一半
如图,在RT△ABC中,∠ABC=90°, 点D是AC的中点,
∴AD=CD= BD = 1 AC . 2
2.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且等于 第三边的一半
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为AB、AC中,点E在AC上,且AE=CE ,连接 BE,点D在BC的延长线上,且CE=CD,连接ED、AD. 点F是BE的中点,连接FA、FD.求证:AD=2AF.
A
E
F B
D C
A
B
MC
E
D
A
B M
D
C
E
A′
△ACD≌△EA′A
A
B

三角形中线的几种用法

三角形中线的几种用法

三角形中线的几种用法一、加倍法加倍法是三角形中线的最基本最常见的用法,其基本思路是:把三角形一边的中线延长,并截取中线长,得到二倍的三角形的中线长,利用三角形全等或中心对称,证明有关线段(或角)的相等及不等关系.基本模式是:如图1,已知:△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延长AD 至E ,使DE=AD ,则有:△ADC ≌△EDB ,BE ∥AC ,BE=AC .例题 已知:如图2,AD 为△ABC 的中线,BE 交AC 于E ,交AD 于F ,且AE=EF , 求证:AC=B F.证明:延长AD 至H ,使DH=AD ,则△ACD ≌HBD(SAS),AC=BH ,∠HAC=∠H ∵AE=EF ,∴∠AFE=∠AEF ,由∠BFH=∠AFE 得∠BFH=∠H ,∴BF=BH ,∴AC=BF .图 1E DC BA图 2H FE DCBA二、利用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来解决有关面积的求解问题基本模式是:若AD 为△ABC 中线,则S △ABD=S △ADC=21S △ABC .例题 已知:如图3,△ABC 中,M 是AB 中点,MD ⊥BC ,EC ⊥BC ,S △ABC=24,求S △BDE . 解:连接MC ,由题意知:DM ∥EC ,∴S △DME=S △DMC ,又∵M 为AB 中点,∴S △BCM=21S △ABC ,∴S △BDE=S △BCM=21S △ABC=12.三、关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一半”的用法基本模式:如果CD 是Rt △ACB 斜边AB 上的中线,则有:CD=21AB .例题 已知:如图4,∠ABC=∠ADC=90°,点M 、N 分别是对角线AC 、BD 的中点, 求证:MN ⊥BD .证明:连结BM 、DM ,则由∠ABC=90°,M 为AC 的中点,得:BM=21AC , 同理:由∠ADC=90°, M 为AC 的中点,得:MD=21AC ,∴BM=DM ,由N 为BD 中点及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得MN ⊥BD .四、关于三角形重心问题的应用基本模式是:若O 为△ABC 的三条中线AD 、BE 、CF 的交点(即△ABC 的重心),则有OD OA =OE OB =OF OC =12.例题 已知:如图5,线段PQ 过△ABC 的重心M ,P 、Q 分别内分AB 、AC 的比值为p 、q ,求p 1+q 1.解:作射线AM 交BC 于D 点,分别过B 、C 两点作PQ 的平行线交AM 于G 、F ,AM∵M为△ABC的重心,∴DB=DC,MD=2:1,∴△BDG≌△DCF,∴DG=DF.。

三角形中线问题的三种解法

三角形中线问题的三种解法

三角形中线问题的三种解法有关三角形中点、中线、中位线等问题,经常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本文列举数例加以剖析,共读者参考.一、条件中有三角形的中线时,一般作中线的延长线,使延长部分等于中线长,得到以中线(中线的延长线)和三角形的半边长为边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例1.在△ABC中,AC=5,中线AD=7,则AB边的取值范围是 ( )(A)1<AB<29; (B) 4<AB<24;(C) 5<AB<19; (D) 9<AB<19;解:如图1,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结 CE,则AB= CE,且 2×7-5<CE<2×7+5,即 9 <CE< 19,所以选D .例2.已知:如图2,在△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若 AC = BF.求证:AE = EF证明:延长AD 到 M,使 DM = AD,连结 BM .则△ADC≌△MDB,∴ AC = BM ,又 AC = BF.∴ BM = BF,∴∠M = ∠BFM ,又∠CAD=∠M ,∠AFE =∠BFM ,∴∠ CAD = ∠AFE,即∠ EAF=∠AFE.∴ A E = EF .二、条件中仅有三角形一边的中点或一条线段的中点,但不构成三角形的中线时,可构造以中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三角形例3 已知:如图,△ABC中, AD平分∠BAC,EF∥AB交BC于E、交AD于F,若 DE = DC.求证:EF = AC.证明延长FD到点M,使DM=DF,连结CM,又由 DE = DC. 得△EDF≌△CDM,∴CM = EF ,∴∠M=∠3∵EF∥AB ,∴∠3=∠1,∴∠M =∠1,又∠1=∠2 ,∴∠M=∠2, AC = CM,又 CM = EF ∴ EF= AC.例4. 如图,已知M为△ABC 的边BC的中点,AF为过A的任意射线,作BF⊥AF于F,作CE⊥AF于E,连接ME、MF,求证:∠MEF =∠MFE.证明:延长FM、CE交于以点G,由BF∥CE得 :∠1=∠2,又∠BMF =∠CMG, MB = M C ,∴△BMF≌△CMG,∴ MF = MG,即ME 是Rt△GEF斜边GF是的中线,∴ ME = MF,∴∠MEF =∠MFE.评析:本题中,M是△ABC的中点,而没有中线,所以联想到作以M为对称中心的三角形,问题迎刃而解.三、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例5 .已知 :如图5,四边形ABCD中,AD = BC,E、F分别是 DC、AB的中点,直线EF分别与 BC、AD交于 G、H. 求证:∠AHF=∠BGF分析:因∠AHF 和∠BGF 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也不存在相应的全等三角形 . 联想到为此,E、F分别是 DC、AB的中点,可连结AC,再取AC的中点,即可得两条中位线ME、MF.那么,易得∠1=∠H,∠2=∠BGF.(以下略)例6. 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 AE是△ABD的中线,BA=BD,找出AE和AC 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结论:AC= 2AE.(1)取AC的中点M,则DM∥AB,且 DM = 1/2AB = 1/2BD, DE=1/2BD 简证:∴ DM = DE,(2)∵ DM∥AB,∴∠1= ∠BAD,∵ BA = BD,∴∠2 = ∠BAD,∴∠1=∠2,那么△ADE≌△ADM,∴ AM =AE,即 1/2AC = AE,∴AC = 2AE.附练习题1.已知△ABC中, AB = 5, AC = 3,则中线AD的范围为____,2.如图7, 在△ABC中,AB=5cm,AC=3cm,D是BC的中点,且AD⊥AC,求AD的长(勾股定理).略解:延长AD至E,使 DE =AD,设 AD = DE = x,则(2x)2 +32 = 52 ,解得 x = 2,即 AD = 2.3.已知:如图8,在△ABC中, AD为BC边上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若A E = EF,求证:AC = BF.4.如图9:△ABC中, AD平分∠BAC,F为BC的中点,EF∥AD交CA的延长线于G,求证:GB = CE. [提示:延长GF到 M,使 FM = GF,连结CM ]5.如图10,在△ABC中,∠ACB=90°,AD为BC边上的中线, E为AD的中点, CE的延长线交AB于F,FG∥AC交AD于G,求证: FB =2CG.6.如图11,已知△ABC中,∠C = 90°, AC = 2cm , ∠B =15°, 作 BA的中垂线 DE交 BC于E,求BE的长.。

三角形中线等分面积的应用

三角形中线等分面积的应用

第5讲例说三角形中线等分面积的应用如图1,线段AD 是△ABC 的中线,过点A 作AE ⊥BC ,垂足为E ,则S △ABD =12BD ·AE ,S △ADC =12DC ·AE ,因为BD =DC ,所以S △ABD =S △ADC 。

因此,三角形的中线把△ABC 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利用这一性质,可以解决许多有关面积的问题。

一、求图形的面积例1、如图2,长方形ABCD 的长为a ,宽为b ,E 、F 分别是BC 和CD 的中点,DE 、BF 交于点G ,求四边形ABGD 的面积.分析:因为E 、F 分别是BC 和CD 的中点,则连接CG 后,可知GF 、GE 分别是△DGC 、△BGC 的中线,而由S △BCF=S △DCE=4ab,可得S △BEG=S △DFG,所以△DGF 、△CFG 、△CEG 、△BEG 的面积相等,问题得解。

解:连接CG ,由E 、F 分别是BC 和CD 的中点,所以S △BCF=S △DCE=4ab,从而得S △BEG=S △DFG,可得△DGF 、△CFG 、△CEG 、△BEG 的面积相等且等于31×4ab =12ab ,因此S 四边形ABGD=ab -4×12ab =32ab。

例2、在如图3至图5中,△ABC 的面积为a .(1)如图2, 延长△ABC 的边BC 到点D ,使CD =BC ,连结DA .若△ACD 的面积为S 1,则S 1=___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3,延长△ABC 的边BC 到点D ,延长边CA 到点E ,使CD =BC ,AE =CA ,连结DE .若△DEC 的面积为S 2,则S 2=_____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并写出理由;(3)在图4的基础上延长AB 到点F ,使BF =AB ,连结FD ,FE ,得到△DEF (如图6).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 3,则S 3=_____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发现:像上面那样,将△ABC 各边均顺次延长一倍,连结所得端点,得到△DEF (如图6),此时,我们称△ABC 向外扩展了一次.可以发现,扩展一次后得到的△DEF 的面积是原来△ABC 面积的_______倍.图1图2图4F 图5图3应用:去年在面积为10m 2的△ABC 空地上栽种了某种花卉.今年准备扩大种植规模,把△ABC 向外进行两次扩展,第一次由△ABC 扩展成△DEF ,第二次由△DEF 扩展成△MGH (如图5).求这两次扩展的区域(即阴影部分)面积共为多少m 2?分析:从第1个图可以发现AC 就是△ABD 的中线,第2个图通过连接DA ,可得到△ECD 的中线DA ,后面扩展的部分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中线,从而求出扩展部分的面积,发现规律。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及其应用而且斜边上的中线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恰当地构造并直角三角形分割成两个顶角互补、底角互余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如能善于把握图形特征,下面举例说借助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往往能帮助我们迅速打开解题思路,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明.一、有直角、有中点,连线出中线,用性质 BC的中点,CE是△ABC的两条高,M是例1.如图1,BD、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猜想.DE的中点.试问:MN与DEN是DE.垂直平分猜想:MN1图1,∴NDBC,又NE=、MD,在Rt△BEC中,∵点M是斜边BC的中点,∴ME=证明:如图:连接ME2DE.垂直平分的垂直平分线,∴NM⊥DE.即直线MN是线段DEMN,“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评析:题目中给出了三角形的两条高与两个中点,联想问题便迎刃而解.二、有直角、无中点,取中点,连线出中线,用性质1A DADBC,∠CBE=,∠ABE例2.如图2,在Rt△ABC中,∠C=902DE=2AB0∥,求证:FAB相等,分析:欲证DE=2AB,则可寻DE的一半,再让其与2图E 1B取DE的中点F,连AF,则AF=FD=DE,可证得△AFD, C2△ABF均为等腰三角形,由此结论得证.1DE,所以∠DAF=∠ADF,又因为AD∥BCAFF,连,则AF=FD=,所以∠CBE=∠ADF,证明:DE的中点21∠ABE,所以∠ABF=又因为∠CBE=∠AFB,所以AF=AB,即DE=2AB.2评析:本题是有直角、无中点的情况,这时要取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点,再连结该点与直角顶点,然后用性质来解决问题.P 三、有中点、无直角,造直角,用性质CD CD的中点,N是AB、,梯形ABCD中,AB∥CD,M、.如图例33N K 0 BCD=270,∠ADC+∠1M A B.MN=(AB-CD)求证:3图20证明:延长AD、BC交于P,∵∠ADC+∠BCD=270,、MK重合,则P、N于APB=90,连结PN,连结PM交DCK,下证N和∴∠11CD,PM=BM=DM=AB,0三点共线,PM分别是直角三角形△PDC、△PAB斜边上的中线,∴PN=CN=DN= 、∵PN22∵∠PNC=2∠PDN=2∠A,∠PMB=∠PKC=2∠A,∴∠PNC=∠PKC,∴N、K重合,1(AB-CD).∴MN=PM-PN=2评析:本题只有中点,而没有直角,这时要想方设法构造直角,应用性质,而条件中正好有角的关系“∠0,这样问题就易以解决了”BCD=270∠ADC+DA 四、逆用性质解题E,使CE=CA,至例4.如图4,延长矩形ABCD的边CP的中点.是AEODP.求证:BPEBC4图,于点O,连结PO证明:如图3,连结BD交AC AO=OC=OB=OD∵四边形ABCD是矩形,∴,11,EC=AC∵PA=PE,∴PO=,∴PO=BDEC,∵22.BP⊥DPOP=OB=OD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性质是众所周知的,而它的逆定理往往被评析:的一半.BD边的中线等于BD大家所忽视,本题就是利用这个性质构造△PBD,证请同学们试一试吧!于E,于D,DE交BCDE1.如图5,△ABC中,AB=AC,∠ABD=∠CBD,BD⊥A 1CD=BE.求证:2 BC的于BCD,M是2.如图6,△ABC中,∠B=2∠C,AD⊥D.中点,求证:AB=2DM ACE B5图M·C B D6 图1应想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BEBE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由1.提示:结论中的2DFC.,即证∠C=∠DF,故应取BE的中点F,连结,只需证明DC=DF半”即可.、,连结DNMN2.提示:取AB的中点N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的应用它为证明线同时也是常考的知识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下面谈谈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线段的倍分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三角形的中线及中位线性质的运用举例

三角形的中线及中位线性质的运用举例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的运用在直角三角形中有这样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运用广泛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下面就这一性质的应用举例说明.例1 如图1,已知,△ABC 中,CE ⊥AD 于E ,BD ⊥AD 于D ,BM =CM .求证:ME =MD .分析 要证明ME =MD 首先想到的要证明两个角相等,可没有足够的条件,但有中点和垂线,于是想到通过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证明.证明 延长DM 与CE 交于N .因为CE ⊥AD 于E ,BD ⊥AD 于D , 所以CE ∥BD ,即∠NCM =∠DBM ,又∠CMN =∠BMD ,BM =CM ,所以△CMN ≌△BMD , 所以NM =DM ,即M 为ND 中点.因为CE ⊥AD 于E ,所以△NED 为直角三角形,所以ME =12ND ,所以ME =MD .例2 如图2,BD 、CE 是高,G 、F 分别是BC 、DE 的中点,求证:FG ⊥DE .分析 有三角形高就会想到直角三角形,有中点当然会联想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于是,连结DG 、EG ,可得DG 、EG 分别是Rt △BDC 和Rt △BEC 的中线,可知△GDE 是等腰三角形,进而由F 是DE 的中点,即FG ⊥DE .证明 因为BD 、CE 是高,所以∠BDC =∠BEC =90°, 即△BDC 和△BEC 都是直角三角形. 又因为G 是BC 的中点,所以DG =EG =12BC ,即△GDE 是等腰三角形. 因为F 是DE 的中点,所以GF 是等腰三角形GDE 的底边DE 上的中线, 所以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GF 也是底边DE 上的高线,EDBCA FG图2N ED CBAM图1所以FG ⊥DE .例3 如图3所示,点E 、F 分别为正方形ABCD 边AB 、BC 的中点,DF 、CE 交于点M ,CE 的延长线交DA 的延长线于G ,试探索:(1)DF 与CE 的位置关系;(2)MA 与DG 的大小关系.分析(1)要探索DF 与CE 的位置关系,由图可以猜想到DF ⊥CE ,而由条件可以证明△EBC ≌△FCD ,则有∠ECB =∠FDC ,即可证明DF ⊥CE .(2)仍然通过观察分析图形,可以猜想MA =12DG ,而事实上,由(1)可知△DMG 是直角三角形,再由条件可得△GAE ≌△CBE ,即得GA =CB ,于是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即可证明.解(1)DF ⊥CE .理由:因为点E 、F 分别为正方形ABCD 边AB 、BC 的中点, 所以∠B =∠FCD =90°,BE =12AB ,CF =12BC ,而AB =BC =CD ,即BE =CF , 所以△EBC ≌△FCD ,所以∠ECB =∠FDC ,而∠DFC +∠FDC =90°,所以∠DFC +∠FCM =90°, 即∠CMF =90°,所以DF ⊥CE . (2)MA =12DG .理由:因为F 是AB 的中点,所以AE =BE , 又∠GAE =∠B ,∠AEG =∠BEC ,所以△GAE ≌△CBE ,所以GA =CB . 而由(1)可知△DMG 是直角三角形,所以MA =12DG . 例4 已知:如图4,□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EF ⊥AC ,O 是垂足,EF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且BE =OE =12AE .求证:□ABCD 是矩形.EDBCA FGM 图3图4ABCEGFOD分析 要证□ABCD 是矩形,只要证AC =BD 或OA =OB 即可.由BE =OE =12AE ,可作出Rt △AOE 斜边上的中线OG ,这样可证得△AOG ≌△BOE ,于是证得OA =OB .证明 取AE 的中点G ,连结OG ,所以Rt △AOE 中,OG =12AE =AG , 因为BE =OE =12AE ,所以OE =OG ,AG =BE ,即∠OGE =∠OEG , 所以∠AGO =∠OEB ,所以△AGO ≌△BEO ,所以OA =OB ,又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C =2OA ,BD =2OB ,即AC =BD , 所以□ABCD 是矩形.综上所述,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解题时,应依据条件,贯例图形,通过分析,把问题转化为证明线段相等,或通过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同时兼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从而逐步逼近结论.在几何证明中,另外,熟练地识别图形、善于构造图形,并运用图形的性质进行推理论证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一道题目供同学们自己练习:如图6所示,在梯形ABCD 中,AB ∥CD ,∠C +∠D =90°,E 、F 为AB 、CD 的中点.求证:CD -AB =2EF .提示:作EM ∥AD 交CD 于M ,EN ∥BC 交CD 于N .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斜边的一半.图6FEDCBA聚焦中位线定理的运用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一个重要定理.有一个特点,在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一个结论是表明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平行),另一个结论是表明两条线段的数量关系(一半).在应用这个定理时,不一定同时需要两个结论,有时需要平行,有时需要倍分关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需选用.现举例说明中位线定理的运用.一、用于证明平行例1 在△ABC 中,BD 平分∠ABC ,A D ⊥BD,垂足为D ,AE=EC. 求证:DE ∥BC.图1CFEDBA证明:延长AD 交BC 于点F. 因为BD 平分∠ABC , 所以∠ABD =∠CBD. 因为A D ⊥BD,所以∠BDA =∠BDF=900. 又BD=BD,所以△BDA ≌△BDF(ASA). 所以AD=DF.又因为AE=EC,所以DE ∥FC, 即DE ∥BC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二、用于证明角相等例2 如图2,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O ,已知AC=BD,M,N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MN 与AC 、BD 分别交于E 、F 点.求证:∠AEN=∠BFM.图24312FEBAP NMCD分析:可取CD 或AB 的中点构造中位线. 证明:可取AB 的中点P ,连接PM 、PN. 因为AM=MD,AP=BP,BN=NC, 所以MPBD 21,PN AC 2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所以∠1=∠3,∠2=∠4. 又因为AC=BD, 所以MP=NP, ∠3=∠4, 所以∠1=∠2.所以∠AEN=∠BFM (等角的补角相等). 三、用于证明线段相等例3 如图3,△ABC 的AB 、AC 向形外作正三角形ABD 和ACE,分别取BD 、BC 、CE 的中点P 、M 、Q.求证:PM=QM.图3QPCAD分析:中点P 、M 所在线段DB 、CB 有公共端点B ,若连接它们的另一端D 、C ,则PM 使成为△BCD 的中位线,同理连接BE 之后MQ 也成为△BEC 的中位线,通过中位线定理的传递,问题转化为证明DC 与BE 相等.证明过程由同学们自己完成!四、用于证明线段的特殊关系例4 如图4,已知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为AB 、CD 、AC 、BD 的中点,且E 、F 、G 、H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EF 和GH 互相平分.分析:要证明EF 和GH 互相平分,可证明四边形EGFH 是平行四边形;有中点,可考虑利用中位线定理.图4GHBE ACFD证明:连接EG 、GF 、FH 、HE. 因为AE=EB, BH=HD, 所以EH AD 21. 同理FG AD 21. 所以EHFG.所以四边形EGFH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EF 和GH 互相平分.巧用中线的性质解题我们知道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等底同高,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下面我们利用上述性质来巧解以下问题.一、巧算式子的值例1 在数学活动中,小明为了求23411112222++++ (1)2n +的值(结果用n 表示),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几何图形.请你利用这个几何图形求23411112222++++ (1)2n +的值.图1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大三角形的面积为1,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它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知,23411112222++++…12n +12n +表示:组成面积为1的大三角形的所有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于是23411112222++++ (12)n +112n =-.【点评】此题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三角形的面积来求数的运算. 二、求图形的面积例2 如图2,长方形ABCD 的长为a ,宽为b ,E 、F 分别是BC 和CD 的中点,DE 、BF 交于点G ,求四边形ABGD 的面积.图2 解析:连接CG ,不难得出BCFSDCE S=4ab=,从而BEGDFG S S=,由E 、F 分别是BC 和CD 的中点,可得△DGF、△CFG、△CEG、△BEG的面积相等,因此S四边形ABGDab=-4ab43⨯23=ab.【点评】本题的难度较大,通过连接CG,巧妙地把四边形ABGD以外的部分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像CG这样原题中没有,但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用它来“辅助”解决问题的线,称之为“辅助线”.三、巧等分土地例3.有一块三角形优良品种试验基地,如图3所示,•由于引进四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需将这块土地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请你制定出两种以上的划分方案供选择(画图说明).图3解析:可根据中线的特征,先分为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然后再依次等分.方案1:如答图(1),在BC上取D、E、F,使BD=ED=EF=FC,连接AE、ED、•AF.(1) (2) (3)方案2:如答图2,分别取AB、BC、CA的中点D、E、F,连接DE、EF、DF.方案3:如答图3,分别取BC的中点D,CD的中点E,AB的中点F,连接AD、AE、DF.【点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12×底×高,因此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底、高分别相等的四个三角形.对于本题,同学们!你还有别的方法吗?试试看.。

三角形中线专题

三角形中线专题

三角形中线专题在初中数学的几何领域中,三角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而三角形的中线则是其中一个关键的概念。

今天,咱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三角形中线的相关知识。

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三角形的中线。

简单来说,三角形中线就是连接三角形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线,它们分别从三个顶点出发,连接到对边的中点。

中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那就是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被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重心有个特点,就是它把每条中线都分成了长度比例为 2:1 的两段。

比如说,从顶点到重心的这一段中线长度,是重心到对边中点那一段中线长度的两倍。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咱们来做几道题目感受一下。

例 1:已知在三角形 ABC 中,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若 BC = 6,则 BD =____。

这道题就很简单啦,因为 AD 是中线,所以 BD 就是 BC 的一半,答案就是 3。

例 2:在三角形 ABC 中,G 是重心,AG = 6,求 AD 的长。

根据重心的性质,AG:GD = 2:1,所以 GD = 3,那么 AD = AG+ GD = 9。

那三角形中线在实际问题中又有啥用呢?比如说,在测量一些不可直接到达的距离时,就可以利用三角形中线的性质来解决。

再来说说三角形中线和三角形面积的关系。

由于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了两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所以这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如果三角形的三条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了六个小三角形,那么这六个小三角形的面积都相等。

举个例子,在三角形 ABC 中,AD 是中线,那么三角形 ABD 的面积就等于三角形 ACD 的面积。

咱们接着深入探讨一下。

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长度,能不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呢?答案是可以的。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比较复杂的公式,咱们先不详细讲解,等以后知识储备更丰富了再研究。

三角形中线还有一个有趣的应用,就是在证明一些几何定理的时候。

比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或者相似的时候,中线有时候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角形中线的应用例谈

三角形中线的应用例谈

三角形中线的应用例谈三角形的中线是与三角形有关线段的重要线段。

三角形的中线在解决和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中常常发挥重要作用。

如图1,连接三角形ABC的顶点A和它所对的边BC的中点D,所得线段AD叫△ABC的边BC上的中线。

∴BD=CD=BC . A E⊥BC 于E,即AE是△ABC的边BC上的高。

同时AE也是△AB D、△ACD 的高。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ABC的面积为,即.△AB D、△ACD的面积可表示为:,,所以△AB D、△ACD的面积相等,都等于△ABC面积的一半。

结论一:三角形的一边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例1如图2,AD、BE是△ABC的两条中线。

AD、BE交于G,试比较△BG D和△AGE面积的大小。

析解:因为AD、BE是△ABC的两条中线,根据结论一,三角形ADC的面积等于三角形ABC的面积的一半,三角形BCE的面积也等于三角形ABC的面积的一半。

所以=,所以,即.所以△BG D和△AGE 的面积相等。

引申:连接GC,则GD是三角形GBC的中线,GE是三角形AGC 的中线,根据上面结论一,有,,而,所以,,所以结论二:连接三角形的中线的交点和这个三角形任意两个顶点所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例2 (2009贺州)如图3-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E、F 分别是AB、BC边上的中点,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图中阴影部分是不规则四边形,须作辅助线转化为规则四边形或三角形。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中点的运用。

解:如图3-2,连接BD,则三角形BCD的面积=,根据上述结论二,△BOD的面积等于△BCD的面积的,即,∴阴影部分的面积=.点评: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往往是作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加以分析。

图中三角形BDO的面积是和三角形BDC的中线有关的,记住上面的两个结论,能够迅速巧妙的求解此题。

三角形中线的几种用法

三角形中线的几种用法

三角形中线的几种用法一、加倍法加倍法是三角形中线的最基本最常见的用法,其基本思路是:把三角形一边的中线延长,并截取中线长,得到二倍的三角形的中线长,利用三角形全等或中心对称,证明有关线段(或角)的相等及不等关系.基本模式是:如图1,已知:△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延长AD 至E ,使DE=AD ,则有:△ADC ≌△EDB ,BE ∥AC ,BE=AC .例题 已知:如图2,AD 为△ABC 的中线,BE 交AC 于E ,交AD 于F ,且AE=EF , 求证:AC=B F.证明:延长AD 至H ,使DH=AD ,则△ACD ≌HBD(SAS),AC=BH ,∠HAC=∠H ∵AE=EF ,∴∠AFE=∠AEF ,由∠BFH=∠AFE 得∠BFH=∠H ,∴BF=BH ,∴AC=BF .ͼ 1E DC BAͼ 2H FE DCBA二、利用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来解决有关面积的求解问题基本模式是:若AD 为△ABC 中线,则S △ABD=S △ADC=21S △ABC .例题 已知:如图3,△ABC 中,M 是AB 中点,MD ⊥BC ,EC ⊥BC ,S △ABC=24,求S △BDE . 解:连接MC ,由题意知:DM ∥EC ,∴S △DME=S △DMC ,又∵M 为AB 中点,∴S △BCM=21S △ABC ,∴S △BDE=S △BCM=21S △ABC=12.三、关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一半”的用法基本模式:如果CD 是Rt △ACB 斜边AB 上的中线,则有:CD=21AB .例题 已知:如图4,∠ABC=∠ADC=90°,点M 、N 分别是对角线AC 、BD 的中点, 求证:MN ⊥BD .证明:连结BM 、DM ,则由∠ABC=90°,M 为AC 的中点,得:BM=21AC , 同理:由∠ADC=90°, M 为AC 的中点,得:MD=21AC ,∴BM=DM ,由N 为BD 中点及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得MN ⊥BD .四、关于三角形重心问题的应用基本模式是:若O 为△ABC 的三条中线AD 、BE 、CF 的交点(即△ABC 的重心),则有OD OA =OE OB =OF OC =12.例题 已知:如图5,线段PQ 过△ABC 的重心M ,P 、Q 分别内分AB 、AC 的比值为p 、q ,求p 1+q 1.解:作射线AM 交BC 于D 点,分别过B 、C 两点作PQ 的平行线交AM 于G 、F ,∵M 为△ABC 的重心,∴DB=DC ,MD AM=2:1,∴△BDG ≌△DCF ,∴DG=DF .。

初中数学 三角形中线等分面积的灵活应用

初中数学 三角形中线等分面积的灵活应用

三角形中线等分面积的灵活应用山东 王明华如图:线段AD 是△ABC 的中线,过点A 作AE ⊥BC ,垂足为E ,则S △ABD =12BD ·AE ,S △ADC =12DC ·AE.因为BD =DC ,所以S △ABD =S △ADC .因此,三角形的中线把△ABC 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利用这一性质,可以解决许多有关面积的问题.一、求图形的面积例1 长方形ABCD 的长为a ,宽为b ,E 、F 分别是BC 和CD 的中点,DE 、BF 交于点G ,求四边形ABGD 的面积.析解:连接CG ,不难得出S △BCF=S △DCE=4ab , 从而S △BEG=S △DFG,由E 、F 分别是BC 和CD 的中点,可得△DGF 、△CFG 、△CEG 、△BEG 的面积相等,因此S 四边形ABGD=42433ab ab ab -⨯=.二、巧算式子的值例2 在数学活动中,小明为了求2341111122222n ++++⋅⋅⋅+的值(结果用n 表示),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几何图形.请你利用这个几何图形求2341111122222n ++++⋅⋅⋅+的值.析解: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它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知,图中三角形的面积等于1,也可以表示为234111*********n n ++++⋅⋅⋅++, 因此2341111111222222n n ++++⋅⋅⋅+=-. 点评:此题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三角形的面积来求数的运算,简捷、巧妙.三、巧分三角形例3 已知△ABC ,请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把它分成面积之比为1:2:3的三个三角形.析解:方法1:取BC 的中点E ,然后在BE 上取点D ,使BD13=BE ,则AD 、AE 把△ABC 分成面积之比为1:2:3的三个三角形(如图1).方法2:在BC 边上截取DC 31=BC ,连结AD ,然后取AB 的中点P ,连结BP 、CP ,则△PAC 、△PAB 、△PBC 的面积之比为1:2: 3(如图2).想一想:方法2中,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为什么是1:2:3?。

例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

例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

2023年4月下半月㊀学法指导㊀㊀㊀㊀例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甘肃省白银市第六中学㊀苏东红㊀㊀摘要:与三角形有关的 线 非常多,如高线㊁中线㊁角平分线㊁垂直平分线等,它们都在解决三角形有关问题中扮演着不同的 角色 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中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为蓝本,结合例题分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可以给一线教师带来帮助.关键词:三角形;中位线;作用㊀㊀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定理被安排在了 平行四边形 这一章,属于比较基础且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基础是因为难度较小,重要是因为它在解决初中几何问题中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线教师应着重讲解㊁分析的内容.基于此,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定理,然后通过例题分析其具体应用.1三角形中位线及其定理1.1三角形中位线在教材中,三角形的中位线是这样定义的: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由此不难得知,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不同的中位线.另外,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不同:三角形中位线的两个端点分别是三角形两边的中点(如图1G1),而三角形的中线的两个端点,分别是三角形的顶点和这个顶角对边的中点(如图1G2)[1].图1G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1G21.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教材中,通过研究得到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这就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由此不难得到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1)位置关系: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互相平行,如在图1G1中,有D EʊB C;(2)数量关系: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如在图1G1中,有D E=12B C.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对解答几何问题的帮助非常大[2].下面结合例题分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具体应用.2.1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图2例1㊀(2022钦州)如图2,D E是әA B C的中位线,则әA D E与әA B C的面积比是.分析:由中位线可知D EʊB C,D E=12B C,则әA D EʐәA B C,相似比为1ʒ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相似比的平方,即得结果.解:ȵD E是әA B C的中位线,ʑD EʊB C,且D E=12B C.ʑәA D EʐәA B C,且相似比为1ʒ2.ȵ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相似比的平方,ʑәA D E与әA B C的面积的比为1ʒ4.点评:本题要熟悉中位线定理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牢记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相似比的平方.图3变式1㊀如图3,D,E分别是әA B C两边A B,A C的中点,将әA B C沿着线段D E所在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点F处.若øB=55ʎ,则øB D F=ʎ.解析:因为D,E分别是әA B C两边A B,A C的中点,所以D E是әA B C的中位线.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D EʊB C,进一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øB=øA D E=55ʎ.最后,根据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这一特点,易得øF D E=øA D E=55ʎ.所以øB D F=180ʎ-øF D E-øA D E=70ʎ.答案:70.点评:本题用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㊁平行线的性质㊁图形折叠的性质等,其中判断D E是әA B C的中位线且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到D EʊB C最关键.由此可见,证明两边互相平行的1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学法指导2023年4月下半月㊀㊀㊀方法不只有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还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2证明线段的相等或倍分关系图4例2㊀如图4,在әA B C中,A D 为B C 边上的中线,F 为A C 边上一点,A F =13A C ,连接B F 交A D 于点E ,E F =5c m ,求B F 的长.分析:因为A D 为B C 边上的中线,所以D 为B C 的中点,取C F 的中点M ,连接DM ,则DM 为әB C F 的中位线,可得DM ʊB F ,DM =12B F .再通过证明可得E F 为әA DM 的中位线,则E F =12DM ,从而得到B F =4E F ,最后求出B F 的长.解:如图5,取C F 的中点M ,连接DM .ȵD 为B C 的中点,ʑDM 是әB C F 的中位线.ʑDM ʊB F ,DM =12B F ,即B F =2DM .图5ȵA F =13A C ,ʑA F =12F C .又ȵF M =12F C ,ʑA F =F M ,即F 是AM 的中点.ȵE F ʊDM ,ʑE 为A D 的中点.ʑE F 是әA DM 的中位线.ʑE F =12DM ,即DM =2E F .ʑB F =2DM =2ˑ2E F =4E F .ȵE F =5c m ,ʑB F =20c m .图6变式2㊀如图6,在四边形A B C D 中,A B =C D ,E ,F 分别是B C ,A D 的中点,B A ,C D 的延长线分别与E F 的延长线交于点M ,N .求证:øB M E =øC N E .分析:受例2解题方法的启发,遇到中点就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考虑E ,F 在不同的边上,所以在构造中位线时应连接B ,D ,使得E ,F 两个中点产生联系.解:如图7,连接B D ,取B D 的中点G ,连接G E ,G F .ȵG ,F 分别是B D ,A D 的中点,图7ʑG F =12A B ,G F ʊB M .同理可证G E =12C D ,G E ʊC N .ȵA B =C D ,ʑG F =G E .ʑøG F E =øG E F .ȵG F ʊB M ,ʑøG F E =øB M E .ȵG E ʊC N ,ʑøG E F =øC N E .ʑøB M E =øC N E .点评:已知三角形一边中点时,常取另一边的中点,或者连接某线段,构造出三角形的中位线.3总结通过以上几道题的分析和总结,不难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解决平行㊁线段数量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遇中点,想中位线 ,让学生充分掌握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方法.例2和变式2都采用了作辅助线的方法,但例2的方法比较简单,而变式2中的方法比较复杂.这就启示解题者 遇中点,想中位线 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通法[3].当中点数量较多时,可连接某两个点形成一条线段并将之作为 桥梁 ,把若干个中点联系起来,如变式2中的B D .其次,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利用变式激发学生思维.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会出现在许多几何题中,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也非常多[4].所以,为了结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顺利㊁高效地解决问题,一定要及时构建和完善知识网络[5].当然,利用变式训练学生的思维也非常重要.参考文献:[1]张培恳.不同的课题与学生,需要不同的教法 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一课的不同教法[J ].数学教学通讯,2019(23):36G37.[2]边锋.三角形中位线构造方法的探究与建议[J ].中学数学,2020(20):38G40.[3]赵蓉.基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研究 以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为例[J ].数学教学通讯,2020(14):34G35.[4]廖志东,林艳霞.简约而不简单 剖析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的重㊁难点突破[J ].中国数学教育,2020(Z 3):7G10.[5]王松.与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的典型中考题[J ].初中生学习指导,2021(17):14G15.Z26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中线的应用例谈
三角形的中线是与三角形有关线段的重要线段。

三角形的中线在解决和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中常常发挥重要作用。

如图1,连接三角形ABC的顶点A和它所对的边BC的中点D,所得线段AD叫△ABC的边BC上的中线。

∴BD=CD=BC . A E⊥BC 于E,即AE是△ABC的边BC上的高。

同时AE也是△AB D、△ACD 的高。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ABC的面积为,即
.
△AB D、△ACD的面积可表示为:


所以△AB D、△ACD的面积相等,都等于△ABC面积的一半。

结论一:三角形的一边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例1如图2,AD、BE是△ABC的两条中线。

AD、BE交于G,试比较△BG D和△AGE面积的大小。

析解:因为AD、BE是△ABC的两条中线,根据结论一,三角形ADC的面积等于三角形ABC的面积的一半,三角形BCE的面积也
等于三角形ABC的面积的一半。

所以=,所以
,即.所以△BG D和△AGE 的面积相等。

引申:连接GC,则GD是三角形GBC的中线,GE是三角形AGC 的中线,根据上面结论一,有,,而,
所以,
,所以
结论二:连接三角形的中线的交点和这个三角形任意两个顶点所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三角形面积的.
例2 (2009贺州)如图3-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E、F 分别是AB、BC边上的中点,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图中阴影部分是不规则四边形,须作辅助线转化为规则四边形或三角形。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中点的运用。

解:如图3-2,连接BD,则三角形BCD的面积=
,
根据上述结论二,△BOD的面积等于△BCD的面积的,
即,
∴阴影部分的面积=.
点评: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往往是作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加以分析。

图中三角形BDO的面积是和三角形BDC的中线有关的,记住上面的两个结论,能够迅速巧妙的求解此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