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和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对环境不同的□01态度和□02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04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03不恰当、□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05环境承受能力时。

(1)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06自身的净化能力,导致环境质量(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下降。

1.判断正误。

(1)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压力②城镇化进程加快③资源不合理利用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C解析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简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提示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01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02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3)环境污染:□03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3.全球性与局域性(1)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08全球变暖等。

(2)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

1.判断正误。

(1)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污染程度也低于发达国家。

(×)(2)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当前,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减轻。

(×)2.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 )①酸雨②土壤盐碱化③臭氧层破坏④噪声污染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答案 A解析酸雨和臭氧层破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和噪声污染主要发生在特定区域。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学设计(孙玉青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5月27日)【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材分析】第五章第二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材先从《:我们期望的未来》开始导入,然后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最后通过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活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材先分析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然后提出几条广为大众接受的具体措施,并分别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最后通过活动“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本节对可持续发展实施途径的具体展开。

开篇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公众、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后面以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可持续消费三个例子详叙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主要靠政府的政策指导,也需要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力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以中国农村脱贫的实践为例,列举五条农村脱贫途径。

发展绿色经济主要依靠企业的参与实施,也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公众的监督,力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以我国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例,说明我国绿色经济的主要内容。

提倡可持续消费以公众的参与为主,也需要政府的指导和企业的参与,力图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倡议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遵循“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的原则。

教材设计主题为“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的“活动”,强调学生身体力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体现对地理实践力的指向。

本节末尾设计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的“自学窗”,体现对人地协调观的指向。

作为第2个课时,本节课主要讲授两部分内容:(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问题研究--低碳食品知多少。

在授课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了调整,把教材中“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的活动设计为课后任务,内容更改为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主题的地理漫画绘制比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教学设计

“环境与发展”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世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3.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

4.理解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以及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6.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我国从多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7.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我国的海洋国情,维护海洋主权。

二、教学重点: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三、教学难点: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新课教学]:知识点一人类面类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影响人类社会2.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①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 环境问题的表现①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可耕土地减少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等2.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1)城市-----环境污染(2)乡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3.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三、《人类环境宣言》诞生的背景1. 全球性环境问题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2. 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第五单元环境与发展(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必修第二册)

第五单元环境与发展(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必修第二册)
3.总结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环境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国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醒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我国雾霾天气的现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站在不同利益主体的角度思考环境与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环境状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环保责任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对我国环境现状的认识,激发学生为改善环境质量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习惯,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4.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节课通过深入剖析我国雾霾天气的成因及治理,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兴趣。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我国雾霾天气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完成环保实践活动,如设计节能减排标语、制定绿色生活方式等。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6.撰写倡议书: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份关于环保的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呼吁大家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1.提高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2.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5.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传播能力,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3.课后实践: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进行一次与环保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义务植树等,并撰写一篇实践报告,分享你的实践经历和感悟。
4.研究性学习:针对我国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政策,如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政策背景、目标及实施效果。要求不少于1000字,要求观点客观,论述充分。
5.视频制作:以小组为单位,拍摄一部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微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状、危害及解决措施。要求视频时长5-10分钟,内容具有教育意义,传播正能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2.分析评价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3.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以下是我对教学过程的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及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雾霾、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1.这些图片展示了哪些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3.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环境问题的概念、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紧迫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成因、表现及影响,培养学生从地理空间和时间维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研究、小组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实践能力。

4.区域认知:识别不同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地域差异,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相互关联性,以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环境问题图片、视频资料)•小组讨论案例材料•互联网资源(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相关新闻报道)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

•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角色扮演法:模拟环境问题决策过程,增强学生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引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主题。

•提问引导: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环境问题,并简要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教学•环境问题概述:介绍环境问题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强调其全球性和紧迫性。

•分类探讨:•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图表展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的分布与消耗情况,分析短缺原因及影响。

•生态破坏问题:以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为例,讲解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

•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通过案例分析其来源、扩散路径及对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 第5章 环境与发展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

高中地理 第5章 环境与发展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doc

学习目标:1.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难点)2.掌握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和原因。

(重点)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2)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

(3)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

3.不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类型产生原因自然资源枯竭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主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2.环境问题的分布区域主要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破坏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全球范围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1)环境问题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2)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 )(2)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 )(3)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 )(4)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 )(5)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 )A.土壤污染B.噪声污染C.固体废弃物污染D.酸雨提示:(1)√人类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还要将废弃物排放到周围的环境中,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因此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2)×一般来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是环境问题。

(3)×在正常情况下,对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4)×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环境与发展章末小结与测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环境与发展章末小结与测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5章环境与发展低碳食品知多少[看探究思路·析核心素养][析图文材料·解探究问题]什么是低碳食品问题在食品的生命周期中,有什么方法能够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思维线索]依据图示进行分析即可提示:(1)削减从生产到消费的很多中间环节(2)生产、销售、消费环节中的能源消耗,尽量选择清洁能源(3)研发高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4)尽量削减废弃物排放,做到循环利用本地和应季蔬果问题1[思维线索]把握运输环节与生产特点分析即可提示:与本地相比,选用外地生产的蔬果时,中间远距离运输环节、运输过程的冷藏保鲜环节都会增加能源消耗,从而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问题2 与应季相比,选用反季节生产的蔬果在哪些环节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思维线索]反季生产→需投入额外的设备、能源提示:与应季相比,生产反季节蔬果时需投入额外的设备、能源,增加了能源消耗,从而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

食品的包装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实行措施,削减食品的过度包装?[思维线索]从消费者和商家两个方面分析。

提示:从商家方面来说:留意保证产品质量即可,售卖时简化包装,且多选用可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

从消费者方面来说:转变消费观念,尽量选择简易包装的商品,且选择包装材料可重复回收利用的商品。

分析探讨:不同的食品选择,反映了公众的消费观念,代表了公众对低碳经济的看法,选择低碳的食品,会干脆影响生产者的生产过程,进而影响到全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认同,会促使整个社会主动的削减温室气体排放,转变人类的发展模式,走向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执行任务: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调查本地生产的蔬果的应季生产时间、上市时间,确定应季选购的品种,在加工时从削减能源消耗的方面选择加工的方法,制作“低碳晚餐”,随后沟通的心得。

请依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楚的学问网络。

①生态持续发展②社会持续发展③生态破坏④公允性原则⑤共同性原则⑥发展绿色经济⑦维护海洋权益[学思心得]有关环境问题的解题思路(1)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缘由引起的,而自然缘由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缘由,分析自然缘由时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简单向外扩散,简单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单元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单元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单元复习课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运用资料,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

【我的疑问】课堂探究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典型例题】(2020·全国卷Ⅱ)竹排江是某某市主要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

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

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以及污水厂建设等,由“点源治理”转变为“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综合治理。

如今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滨江公园。

简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义。

【拓展延伸】那考河治污通过PPP项目过程实施完成,这种形式也是一种创新,示意图如下:【巩固练习】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注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

下图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简述该工程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合作探究】静脉产业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最终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

因其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故将其比喻为静脉产业。

我国传统的静脉产业多是将垃圾在废品收购站和垃圾场分拣后,运至下游环节处理,垃圾处理厂分布较为分散。

建设静脉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图为我国某静脉产业园区内的产业链条。

据此回答1~2题。

1.与传统静脉产业聚集区相比,静脉产业园区( )2.符合图示产业链条流程的是( )A.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沼气发电厂B.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沼气发电厂→垃圾填埋场C.污泥处置中心→垃圾焚烧发电→渗滤液处理厂D.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渗滤液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典型例题】(2020·全国卷Ⅰ)治沟造地是某某省某某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第五单元环境与发展(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必修第二册)

第五单元环境与发展(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必修第二册)
5.通过讲解环保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效果,让学生了解国家在环保方面的努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现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邀请学生参与家庭、学校或社区的环保活动,记录参与过程和感受,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要求字数不少于300字,旨在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2.注重知识衔接: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地理知识,拓展环境与发展相关内容,提高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3.培养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调查、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价值观形成: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5.尊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等,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4.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1)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4.教师收集学生练习情况,分析学情,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复习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复习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A.提高土壤肥力
B.增加生物多样性
C.改善生态环境
D.防治荒漠化
知识结构
Knowledge structure
知识梳理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
建设主体功能区——背景
知识梳理
建设主体功能区——类型
知识梳理
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因、措施及意义
原因 措施
意义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显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加强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强资源跨区域调配;推进产业转移;加 强政策的支持 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的差异;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有利于 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保障国家安全;有利于发挥区域优 势;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简述养殖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 用 。牲畜消耗果皮、果渣等,促进废弃 物资源
化利用;(2分)牲畜的粪便可为沼气池提 供 原料;(2分)增加肉类产出,丰富农产品的 种 类,增加农民经济收入。(2分)
(2)当地的果农并未跟风种植柑橘,而是选 择种植耗水较少的柿子树。 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当地夏季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2分) 喀斯特地貌区下渗强烈,地表 水资源短缺;(2分) 柿子树需水量较少,耐旱性较强。(2分)
经济 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绿色产业)
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
能源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
宣传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政策 加强监督管理,依法保护环境 (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减少废弃
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
1.《京都议定书》要解决的问题是( D)
A.酸雨问题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单元复习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备课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单元复习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备课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
……
02
微点纠错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
……
▋▋微点纠错
● 1.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 2.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 提示:一般来说,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都属于环境问题。 ● 3.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出现自
……
……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主权。(√) ● 20.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
超过250海里。(×) ● 提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
……
03
易混易错点训练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
……
▋易混点1 不会区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D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脊背就可以上岸”的美名,但经过几个世纪的肆
意捕捞,特别是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的作业,这种
B 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已不可见。人类大量捕捞鳕鱼,危及鳕鱼的生存,人类的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解析】2.B 图示现象为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单纯追求人类的所谓“生存与发展”,忽略了鱼类等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权利,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故选 B。 3.B 人类和其他物种都有在地球上生存的权利,人类大量捕捞鳕鱼,危及鳕鱼的生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B对,故选B。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 “环境和发展”复习课教学课件(共45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 “环境和发展”复习课教学课件(共45张PPT)
• 学习目标:1.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 、原则;
• 2.理解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中明确提出:
•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 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的忧虑和关切。如 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 前关乎人类自身命运和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人类环境宣 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知识点二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 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 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 破坏、全球变暖等。
• 三、《人类环境宣言》诞生的背景
• 1. 全球性环境问题 • 2. 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
• 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 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 势。
• 3.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可持续的发展道 路
•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 在确定区域的主体功能时,会综合考虑土地适 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度、生态环 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地理背景。
• 2. 地理背景 (1)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2)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3)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的定义 2. 地理背景 3、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镇体 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 力已经接近饱和,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群 的协调发展。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核心原则,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多维度性和复杂性。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素养。

4.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理解区域差异对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及重要性。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综合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四、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图片、视频、案例等)。

•小组讨论题卡、学生作业纸。

•课外阅读材料(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介绍)。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环境与发展案例,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

•问题导向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段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视频或图片(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设疑引思:提出问题:“面对这些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行动?有没有一种发展模式能够既满足当前人类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引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 新课教学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概念解析:详细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支柱的协调与平衡。

•原则阐述:介绍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并通过实例说明这些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精编部编版)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精编部编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2、教学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

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也是人类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携手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

你了解这次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新课教学: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同时,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简称“三废”)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对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人和输出,一方面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自然环境的特性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4、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对于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作用。

(2)超过环境自身净化能力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4.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多来源于书本,缺乏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需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1.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身边的环境问题,如校园垃圾分类、社区噪音污染等,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设计一份环保宣传海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环境问题,发挥创意,设计出具有警示性和教育意义的环保海报。要求海报内容丰富,主题鲜明,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环境问题。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关于环境问题的问题链,如“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水资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内涵。
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1.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大部分学生能列举出一些环境问题,但对其产生原因、影响及解决途径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2.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学生对地理图表、数据等分析工具的使用尚需加强,需在教学过程作与交流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中,需要提高自己的表达、倾听和协作能力。
2.水资源短缺:阐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分布特点,以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方法,如水资源合理利用、跨区域调配等。
3.土地荒漠化:讲解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以及其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分析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途径,如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教学设计“环境与发展”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世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3.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

4.理解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以及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6.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我国从多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7.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我国的海洋国情,维护海洋主权。

二、教学重点: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三、教学难点: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新课教学]:知识点一人类面类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影响人类社会2.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①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 环境问题的表现①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可耕土地减少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等2.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1)城市-----环境污染(2)乡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3.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三、《人类环境宣言》诞生的背景1. 全球性环境问题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2. 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与发展”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世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3.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

4.理解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以及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6.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我国从多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7.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我国的海洋国情,维护海洋主权。

二、教学重点: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三、教学难点: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新课教学]:知识点一人类面类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影响人类社会2.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①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 环境问题的表现①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可耕土地减少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等2.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1)城市-----环境污染(2)乡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3.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三、《人类环境宣言》诞生的背景1. 全球性环境问题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2. 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3.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转折】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的忧虑和关切。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前关乎人类自身命运和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

《人类环境宣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知识点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表现,其丰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1)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2)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3)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同时,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这就要求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消除贫困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环境恶化又会阻碍这些国家的发展。

因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2.发展绿色经济人们将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称为“褐色经济”,提出与之相对的“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联合国鼓励各国基于国情探索各具特色的绿色经济模式。

3.提倡可持续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可持续消费旨在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知识点三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一、建设主体功能区1.主体功能的定义一个区城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在确定区域的主体功能时,会综合考虑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地理背景。

2. 地理背景(1)适宜开发的土地少(2)自然资源分布不均(3)生态环境比较脆弱(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3、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1)优化开发区域城镇化地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2)重点开发区域城镇化地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3)限制开发区域①农产品主产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②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4)禁止开发区域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提供生态和旅憩产品、精神财富【转折】为逐步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近年来,国家制定了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 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1)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2)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3)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4)城市密集,市场广阔2. 多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1)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2)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3)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转折】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我国重要战略。

三、拓展蓝色经济空间1.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2.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

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

3.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油气资源和金属矿物储量较多;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场面积广阔;还有可转化为动力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

4.海洋灾害种类多,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5.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人海河口、珊瑚礁、红树林等。

6.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四、维护海洋主权1. 海洋权益的定义海洋权益是指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权利和利益。

2. 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3. 公海的定义在国家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称为公海。

4. 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5.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课堂小结]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2.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 环境问题的表现①自然资源枯竭②生态破坏③环境污染2.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3.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三、《人类环境宣言》诞生的背景1. 全球性环境问题2. 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3.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3.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消除贫困2.发展绿色经济3.提倡可持续消费六、建设主体功能区1.主体功能的定义2. 地理背景3、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 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2. 多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八、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九、维护海洋主权1. 海洋权益的定义2. 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3. 公海的定义4. 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5.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巩固练习]1.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大气污染物是( )。

A、酸雨B、二氧化碳C、氟氯烃类化合物D、汽车尾气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A.物质富裕、精神充实B.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C.国家强盛、民生改善D.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台湾是我国的宝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发展迅速。

读图,完成问题。

3.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 )A.大陆架B.大陆坡C.海峡D.洋盆4.钓鱼岛位于上图中的( )A.a处B.b处C.c处D.d处5.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本对此岛提出领土要求的原因是( )A.钓鱼岛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经济价值较大B.钓鱼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太平洋交通要道C.钓鱼岛关系着专属经济区的划分,附近有丰富的煤炭资源D.钓鱼岛对日本而言,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6.某同学搜集了一组反映环境问题的漫画。

阅读漫画,探究下列问题。

(1)漫画一反映了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这种开发利用必然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画二反映的是哪一类环境问题?给漫画三加上一个形象的名称。

(3)在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问题中,漫画“苦难的母亲”主要反映的是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问题;“大难临头”主要反映的是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问题。

(4)“大难临头”画面的具体内容是:人类对________资源的________行为,导致土地________问题。

[作业]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些?3.确定区域的主体功能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4.长江经济带的独特的优势有哪些?5.我国的海洋国情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