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学会成员

合集下载

2016中华美学学会年会暨“面向当代的中国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召开

2016中华美学学会年会暨“面向当代的中国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召开

承创新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开展中源自方美学理论 话语的 比较研 究 ,以解决 当代中国美学实践 中的 现实 问题 ,呼吁 更多学者参与其中 ,为当代 中国
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贡献力量 。大会开幕式 由扬
州大学文学院院长 陈军教授主持 。随后 ,杜 卫、 王一 川、高建平 、姚 文放 、刘成纪 、高小康 、彭修银 、李志宏、王建疆等分别作了大会 发言。1 9日下午,外 国专家马耶夏克、吴宗焕 、小 田部胤久作 了专场研 讨。 1 9日下午至 2 0日上午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 中国古典美学的 当代价值 、西 方美学 在中国的转换与误读 、美学基本理论新进展 、审美文化研究新进展 、美学理论与文学理 论关 系、美学理论与艺术理论关系等六 个分议题举行 了 4 场大会发言 、2 4 场 分组研讨 。 2 0日 下午 ,会议举行 了两场大会发言和 闭幕式 。杨星映 、徐碧辉、钟仕伦 、潘立 勇、古 风 、周均平 、邹元江 、薛富兴 、马龙潜 、陈军 等学者进行 了大会发言 。六个小组 的代表
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教授 ,副校长陈亚平教授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 文化传承与 区域
社会发 展”负责人姚 文放教授 出席并分别致辞 。 来 自国内外教学与科研机构的 2 0 0 余位 美学研 究专 家和学者参加会议 。 张江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 “ 理论 中心论”的 主 旨演讲。他指 出,应批判借鉴西方的理论 ,继
分别作 了总结 发言 。彭修银教授代表下次年会承 办单 位中南 民族大学作 了表态发言。会
长高建平 作了大会总结。大 会取得 圆满成功。
( 宋 国栋 李光远 报 道 )
2 0 1 6中华 美学学 会年 会
暨 “ 面向 当代 的 中 国美 学” 国际学 术研 讨 会 在扬 州 召开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

当代中国十三位着名哲学家当代中国十三位着名哲学家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叶秀山,1935年阴历6月4日生于江苏扬中县,祖籍江苏镇江,于上海读小学、中学。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迄今四十余年。

现任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主攻西方哲学史,尤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为主,兼及美学,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学沟通问题。

平时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书画、戏曲。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

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 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

宗白华

宗白华

对美的本质的研究从柏拉图开始,几千年来许多哲学家、美学家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

由于美的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所以对美的本质的回答还是莫衷一是。

朱光潜认为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该是一种历史性的研究,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再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这时才有美,所以美的本质就是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名誉教授等职。

朱光潜出身书香世家,幼承庭训,熟读经书。

后来偶然得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这部书给朱光潜启示了一个新天地。

他“开始向往…新学‟”,并“对于小说戏剧发生兴趣”(《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在国外留学期间,他又广泛接触西方现代文化,主要兴趣在文学、心理学和哲学。

当他发觉美学是这几门学科的共同联络线索后,终于走上了美学研究的道路。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前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阐述文艺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书中除了提供大量西方美学史上的思想资料,介绍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等各派学说外,还从中归纳出一些文艺批评的原理,运用于分析文学现象,从而开阔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思路,在当时学术、文艺界有较大影响。

网络公选课(尔雅通识课)选课手册 .doc

网络公选课(尔雅通识课)选课手册 .doc

网络公选课(尔雅通识课)选课手册课程简介09.音乐鉴赏课程简介:音乐为人生增色添彩,没有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

本系列介绍了音乐鉴赏这个课题,主要从打开你的耳朵、音乐表现的机制、阐释的权力、音乐欣赏的方式与层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的,引导学生把握音乐所表现的寓意,提升音乐修养。

主讲人简介: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坊间也称他为当前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第一人,是公认的积极于音乐普及工作的中国音乐普及第一人。

试看地址:10.书法鉴赏课程简介: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几千年来无数文人雅士为之醉倒,不断探索。

本系列将从书法发展的历史、书法流变、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名人佳作及行书、草书、魏碑等具体书法形式等诸多方面对中国书法艺术做详细的讲解,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懂得如何欣赏书法这一民族艺术,增强对中华国粹的认识。

主讲人简介:刘琳: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家协会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国风书法群众普及教育研究会执行会长、秘书长,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

多年从事美术、书画教育、研究等工作;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名人书画展览中获大奖,有多家媒体的专栏介绍。

赵君:北京大学教授,匠门书画院艺术总监、“和谐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交流活动副秘书长、书画家。

现任中国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匠门书画院艺术总监,著名书法家。

试看地址:11.影视鉴赏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

本课主要从“追求永恒”与“第七艺术”的诞生、语言的自觉电影艺术独立之途、元电影与巴赞理论、电影艺术与戏剧艺术、电影与造型艺术的关系和电影的文化维度、电影的仪式文化和电影的意识形态、电影的民族文化性与世界文化性等方面讲述如何去鉴赏影视作品,领略不同的艺术人生。

中华美学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美育学学术、学科与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在长春举办

中华美学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美育学学术、学科与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在长春举办

中华美学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美育学学术、学科与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在长春举办叶伊曼【期刊名称】《美育学刊》【年(卷),期】2024(15)3【摘要】2024年4月20日至21日,中华美学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美育学学术、学科与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办。

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美育学刊》编辑部为学术支持单位。

来自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单位的40余位学者参会。

【总页数】1页(PI0002)【作者】叶伊曼【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相关文献】1.面向当代的中国美学话语的传承、建构与创新——2016年中华美学学会年会暨“面向当代的中国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全国学术研讨会召开3.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西南工作委员会第二届整形与美容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微整形专家组第二届微整形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广西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年会暨第五届年广西医学会医学激光分会年会(第一轮通知)4.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西南工作委员会第二届整形与美容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微整形专家组第二届微整形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广西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年会暨第五届年广西医学会医学激光分会年会(第一轮通知)5.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饲养与机具功能研究室第6次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9次中国养蜂学会蜜蜂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第4届2次中国养蜂学会蜜蜂授粉专业委员会第12次中国养蜂学会蜜蜂保护专业委员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通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长, 中华美学学会理事 , 获全 国优秀畅销书 奖、 全 国优秀教 育图书一等奖 、 广东省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 国家社会科 学基 金项 目优秀成 果奖等。研究方 向: 美学 , 艺 术 学理 论 , 文 化理 论 。
特历 史语 境进 一 步深入 研 究和揭 示传 统 关学 思想 的演 变和特 点 并形成体 系 ; 应 用综合 、 比较 等 多 种 方 法 深 入 揭 示 传 统 美 学 思 想 的 理 论 内 涵 并 进 行 创 造 性 阐释 ; 从新 的 时代和 历 史高度 , 用 当 代 的 眼 光 和 观 念 对 传 统 关 学进 行 创 新 性 阐 发 , 实现 其现代 性创 造性 转化 。
中华 美学 精神 与传 统美学 的创 造性转 化
彭 立 勋
( 深圳市 社 会科 学 院 , 广东 深圳 5 1 8 0 2 8 )
摘 要 : 中 华 关 学 精 神 是 中 国 优 秀 传 统 美 学 本 质 和 特 点 的 集 中体 现 , 重视 主 客 、 心物、 情
景 感 应 交 融 的 审 美 关 系建 构 , 致 力思境 、 情理、 形神 融合 一 体 的 审 美意境 创 造 , 强 调 文质 、 文 道、 情 采 互相 结合 的审 美判 断标 准 , 追求真 善 美统 一 、 审 美与教 化 结合 的 审 美价 - i f L ̄ z向 。 要 结 合 新 的 时代 条 件 传 承 和 弘扬 中 国传 统 美 学 , 正 确 对待 中与 西 、 古 与4 " - 的 关 系, 注 意 结 合 独
关键 词 : 中华 关学精 神 ; 传统 美学 ; 当代 价 值 ; 创 造性 转化 ; 核 心价值 观 ; 文化 建设
中 图分 类号 : J O 文 献标识 码 : A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精编版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精编版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叶秀山,1935年阴历6月4日生于江苏扬中县,祖籍江苏镇江,于上海读小学、中学。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迄今四十余年。

现任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主攻西方哲学史,尤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为主,兼及美学,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学沟通问题。

平时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书画、戏曲。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

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 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顾 剀 之
女 关 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下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简析它的艺术特点。
研 究 与 拓 展
研 究 与 拓 展
虚与实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这里仅作为一种常用的表意手法而言。诗歌中, 一般地说,“虚”是指抒情,“实”是指写景。 抽象的抒情和纯粹的写景都没有生气和韵味, 故写诗历来重视虚实相生之法。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他在战乱年 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既形象又深刻。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 板桥霜。”这六种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 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 搞乱了它们之间的序列就不能化实为虚。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美学大师——宗白华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 ,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五四时期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并 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 德国留学,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 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 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 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 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 大师”。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 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自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90岁。
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 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引 文 理 解
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 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 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 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 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 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 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 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60年”会议综述

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60年”会议综述

XX年度个人整改措施(新)经过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特别是通过深入的开展“五比一争”活动,以及自我回顾和剖析,我深刻地感受到争做一名大学生村官的重要意义,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为认真扎实抓好整改,切实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特就XX年工作制定如下整改措施。

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在农村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应该虚心主动地向参加了这次会议。

开幕式上,辽宁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常卫国、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朱立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孙伟平研究员、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晓华教授分别致辞,中华美学学会秘书长徐碧辉研究员做工作报告。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教授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本次大会讨论认真严谨,气氛自由和谐,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探讨,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很多共识。

一当代中国美学论争问题中国美学一直在论争中发展,这是中国美学一大特色。

本次美学大会也围绕当代美学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首先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回应以杨春时教授为代表的后实践美学的批评,提出了建立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构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徐碧辉研究员梳理了实践美学的代表李泽厚的学术思想,分析了80年代实践美学的关键词:实践、主体性、自然地人化、积淀,介绍了9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

辽宁大学杨恩寰教授等老一辈美学家也从实践美学的立场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些都显现了实践美学内部的发展状况,也显现了后实践美学流派与实践美学的商榷。

鲁迅美术学院张伟教授提出了当代本体论美学的构想。

他认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经历了从认识论美学到实践论美学,再到本体论美学的嬗变。

这三种美学研究思维范式的转换说明人们对美的理解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体现了我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贵州大学封孝伦敦授提出了生命美学,认为人类生命可以提供人类所以要实践的动力和动机,可以说明人对美的对象何以产生美感的心理机制,也可以解释人与自然美、社会美、人体美的关系,也可以解释种种艺术现象何以发生发展。

朱立元教授简介

朱立元教授简介

朱立元,1945年生,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8-1981年在复旦攻读文艺学研究生,导师蒋孔阳教授。

现为中文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7年1月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

学术兼职: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美学(包括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西方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西比较文论和美学等)主要学术成果(著译、主编,不包括论文):1)西方美学通史(1——7卷),1999年9-10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人任主编,并为6、7卷的主要撰写者、4、5卷的作者之一,2000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美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主编,2001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修订版2006年7月出版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增订版)(主编),2005年华东师大出版社新版,2007年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

4)西方美学范畴史(三卷本,著作,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2006年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同年获中国图书奖(国家级)提名奖,2009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5)西方美学思想史(三卷本)(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近期主持的项目名称、来源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2004-08,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2、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思潮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08-,主持人3、西方美学史,教育部首批“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项目,2009年11月—,首席专家。

美育名家一览

美育名家一览

美育名家一览作者:江秀兰陈珏来源:《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2016年第01期为更好地、更深地理解美育工作,本刊特就部分美育名家,及其主要研究方向、观点、讲座或著作等进行整理,以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叶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

从事美学教育多年,主要研究中国美学。

他认为美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美育激发创造冲动、创造意向,由美起真。

著有《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美学通史)《现代美学》《中国小说美学》《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美学原理》《美在意象》等多部著作。

开设讲座:《美育与人生境界》《美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主要研究美育理论、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教师伦理学、教师教育等。

他认为当前的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处在一个从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过渡的阶段,他提出——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美的标准应该成为全部教育实践的基本标准,美育的健康发展是高品质教育的最重要象征。

主要著作有:《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德育世界的探寻》《德育美学观》《美善相谐的教育》等。

赵伶俐,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高师美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她先后主持了“审美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等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的美育研究课题,相继提出了“大美育”“审美化教育”“科学美育”等崭新的美育观念。

主编《跨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5本理论;幼、小、中、大4套教材)《新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12本理论与实践著述)和《视点结构教学技术丛书》三套大型丛书。

钟以俊,广东省珠海市教育局局长。

他提出了以“美的教育造就美的新人”,认为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研究所关注的应是教育的美学品格,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教育过程及教育者行为中美的法则的探讨,揭示教和学的活动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教育不仅在一般意义上能够促进人的发展,而且具有更好的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审美化的特性。

曾繁仁简介

曾繁仁简介

曾繁仁简介曾繁仁(1941.1—),安徽泾县人。

著名美学家,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

1964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1978年晋升讲师,1983年晋升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

曾先后担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常务副校长、山东省教委副主任兼党组书记、青岛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等职。

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山东大学“985”项目“审美文化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西方文学理论》项目首席专家。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国家社科项目中文学科组成员、教育部社科委委员人文学部召集人之一、教育部艺教委常委高校组组长、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2004年10月至2005年2月为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高访学者。

2005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多次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奖。

1994年与2003年获省社科二等奖、2007年获山东省社科一等奖、2011年获山东省第五次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同时获得教育部社科三等奖等其它多项学术奖项。

曾繁仁教授长期从事美学与文艺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在生态美学、审美教育、文艺美学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西方美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前列。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教授主持基地的学术工作,使基地在新世纪成为生态美学、审美教育、文艺美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心之一。

在生态美学研究方面,曾繁仁教授作为国内生态美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近十年来做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

从2001年开始进行当代生态美学研究,自觉地以党的“生态文明”理论建设目标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的经验,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理论。

中国西方美学学科的开拓者

中国西方美学学科的开拓者

中国西方美学学科的开拓者中国西方美学学科的开拓者如今,国内美学学科的建设日趋成熟和完善,学术研究不断取得令人满意的新成果。

美学课程在国内各大高校文科院系普遍开设,下沉于生活的美学亦遍地开花。

殊不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学学科初创期,美学园地可谓是一片荒芜。

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中国第一代美学开拓者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这些美学开拓者中间,朱光潜先生和汝信先生是其中卓越的代表。

两位既是美学家,更是美学学科的铺路人。

朱光潜先生的著作《西方美学史》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美学史的巨著”[1];汝信先生的《西方美学史论丛》是“国内第一本以西方美学史为主题的综合研究性的专著”[2]。

自1963年出版以来,这两部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拥有重要地位的著作,为国内学人进行西方美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3]。

大家对朱光潜先生的学术贡献已经比较熟悉,此处不再赘述,本文将重点介绍汝信先生独特的美学之路及其对美学学科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汝信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哲学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2―1998年,汝信先生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并曾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政治学学会会长以及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并获得东德科学院外籍院士、韩国启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等荣誉称号。

主要著作有《黑格尔范畴论批判》(与姜丕之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西方美学史论丛》及《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和1984年版),《西方的哲学和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美的找寻》(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此外还有译著多种,并主编《西方美学史》(4卷),《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10卷),《世界文明大系》(12卷),《外国美学》(半年刊),《当代韩国》(季刊),等等。

青岛大学文学院文学考研研究生导师简介汇总

青岛大学文学院文学考研研究生导师简介汇总

文艺学周远斌,男,1969年11月生,文学博士,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

在《文学评论》(3篇)、《光明日报》(6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3篇)、《文史哲》、《齐鲁学刊》、《云梦学刊》、《杜甫研究学刊》、《阴山学刊》、《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延边大学学报》、《聊城大学学报》、《理论研究》、《蒲松龄研究》、《北方论丛》、《南都学坛》、《重庆社会科学》、《上海文学》、《文论报》、《作家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观点摘要;出版《论语校释辨正》、《红楼梦人物百家言——薛宝钗》、《儒家伦理与〈春秋〉叙事》等专著11部;主持承担国家社科项目、省部级项目5项;获省社科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

徐良,男,1963年生,1985年—1988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攻读美学专业硕士学位。

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青岛发展研究中心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长期从事美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历年来在《美学》、《艺术界》、《人文杂志》、《社会科学辑刊》等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20多项学术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等重要文献二次转载,十多次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重要著作有《20世纪西方美学精神》,合著《文艺学与美学的整合研究和多元推进》、《企业美学纲要》等。

重要研究课题有《西方美学的后现代转折》、《荒诞派戏剧的美学精神》,近年来转入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主要课题有《中国哲学美学》、《中国美学与现代文化》等。

主要开设课程有“美学原理”、“中国古典美学”等。

张伟,女,1961年12月生,1999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青岛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致力于文艺理论研究,中西蓝领文化研究以及视像时代的美学研究,承担国家教育部项目。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5)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5)

望江南( 望江南(二)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如龙; 花月正春风! 花月正春风!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具有图画美, 单字中的飞白和其他笔画虚实相生,具有图画美,间或 具有装饰美。 具有装饰美。
舞蹈(音乐 精神 舞蹈 音乐)精神 音乐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局部 局部)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局部
访 蔡 家

上 酒 , 同 来 元
问 花 。 应 逐 棘
桃 核 , 齐 侯
华 。 汉 帝 看
下 玉 溜 , 青 鸟 向 金
局 部 放 大 :
局 部 放 大 :
李 公 麟 《免 胄 图
《免冑圖》畫的正是郭子儀卸下盔甲、武器,只穿著文 免冑圖》畫的正是郭子儀卸下盔甲、武器, 官的袍服,和回紇的藥葛羅在戰場握手言和的情形。 官的袍服,和回紇的藥葛羅在戰場握手言和的情形。他 過人的膽識和摯誠,非但另藥葛羅心悅誠服, 過人的膽識和摯誠,非但另藥葛羅心悅誠服,連身後回 紇的大群部眾,也跟著拜倒在地! 紇的大群部眾,也跟著拜倒在地!
太 极 图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战 国 帛 画 : 凤 夔 人 物
汉 石 刻 人 物 画
《女史箴图卷》是根据西晋诗人张华所作讽刺贾后的《女史箴》原文而创作 女史箴图卷》是根据西晋诗人张华所作讽刺贾后的《女史箴》 现存九幅画面,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第一幅,画的是冯昭仪以身挡熊, 的。现存九幅画面,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第一幅,画的是冯昭仪以身挡熊,保 卫汉元帝的故事:由于一只大熊攀槛欲上而引起的紧张局面,汉元帝、 卫汉元帝的故事:由于一只大熊攀槛欲上而引起的紧张局面,汉元帝、卫士 及其他官女惊慌失措,都想逃跑的神情,与冯婕妤(昭仪)神色镇定的表情, 及其他官女惊慌失措,都想逃跑的神情,与冯婕妤(昭仪)神色镇定的表情, 成了鲜明的对比, 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冯婕妤的形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天道的中国美学思想研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天道的中国美学思想研究
考入 四川 师范大学 中文系学 习。 大学毕业 , 他被分配 回老家 , 在 得 到确 证 。通 过 这 种 外 化 ”和 对 象 的本 质 化 ”或 日 “ 化 ” 内 .

所 中学 教 书 。 两 年 后 .他 再 次 考 入 四 川 师 范 大 学 .在 古 代 文 作 为个 体 存 在 的 人 .其 人 性 和 人 格 都 得 到 升 华 。 因此 ,儒 家 美
预科生 、专科生 、本科生 硕士 生 博 士生。科研 方面 ,研究方向为美学 美育学 、中西比较
美学 中国古代文学 、 古代 文论 以及 中国文化。 在 文学评论》 文艺研 究 《 、 、 文学遗产 、 北 《 京大学学报》 学术 月刊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并在中华书局 商务 印书馆 、中国社 、 会科学 出版社等 多家 出版社 出版 中国美学之雅俗精神 《 、 老子 美学 的当代意义 中国古代 人生美学 ( 、( 西部地域文化心态与民族审美精神 中国传统 文艺美学思想 的现代转 化 、 、 古 代文论与美学研 究 ( 、( 当代中国传统美学研究 ( 主编之一 )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概要 ( 、 合
型 等专 著多本 。获I l  ̄J 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 ;获四川省 哲学 社会 科学优秀 科研 成果 奖三等奖五次 ,l l ll  ̄Jl 省 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一次 ;获青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奖三等奖 一次 。多次被评为 四川 师范大学科研 十佳 。
受 皮朝 纲 教 授 的 熏 陶 ,在 李 天 道 博 士 看 来 中 国美 学 的传
没有能够继续升学 , 当过 养 路 工 、 路 工 、 建 队小 工 , 铁 铺 互 动 。 在 这 个 互 动 过 程 中 .作 为 万 物 之 灵 、五 行 之 秀 的人 其 自 筑 修 在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

当代中国十三位着名哲学家当代中国十三位着名哲学家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叶秀山,1935年阴历6月4日生于江苏扬中县,祖籍江苏镇江,于上海读小学、中学。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迄今四十余年。

现任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主攻西方哲学史,尤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为主,兼及美学,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学沟通问题。

平时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书画、戏曲。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

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 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

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艺术学导师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艺术学导师介绍

设计艺术学著名导师翟墨,原名翟宝义、翟葆艺,自号大一韧游客。

籍贯河南尉氏,1941年生于河南许昌。

196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获硕士学位。

曾任《中国美术报》《美术观察》副主编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美术理论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设计研究室主任、《全球文明》杂志副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被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书画院名誉院长,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

翟墨主要从事美学、美术学、设计学研究,其元创性理论成果为“创生悠存主义”和“大一美学体系”(包括美学大一论、艺术因变论、童画天元论、摄影多瞬论、设计创悠论、文明融通论)出版著作有《大一美学》《艺术家的美学》《圆了彩虹/吴冠中传》《融创时代》《登高海自平》等18部;主编学术丛书有“美学新眺望书系”“艺术东西丛书”等7种70余部。

此外还参加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华艺术通史》撰稿,担任国家项目《人类设计思潮》总主编。

有关著作多次获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国家级奖项。

翟墨以其丰富的理论成果和独特的批评实践成为有广泛影响的美术理论家和艺术批评家。

翟墨不同于别的美术批评家之处在于,他经常得到的不仅仅是美术信息,而是美学和思想文化信息。

他总是处于学术前沿。

他不是为批评而批评,而是在理论建树的基础上批评,所以有高度和深度。

杭间 1961年11生,文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著有《手艺的思想》《在现实和内心之间——新具象艺术》《艺术向度》《身体的智慧--中国当代油画精神景观》《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主编有《中国著名设计师学术系列丛书》《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经典图说丛书》《视觉革命丛书》《现代艺术辞典》《服饰英华——中国古代服饰史》《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美学学会
中华美学学会成立于1980年,属国家一级学会,也是中国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美学学术团体。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王朝闻、汝信等先生曾先后担任中华美学学会会长。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宗白华、蔡仪、刘纲纪、杨辛、马奇等先生先后担任学会副会长或顾问。

现任会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汝信先生。

该学会下设七个专业委员会,涉及了中国美学、外国美学、文艺美学、审美文化、审美教育、技术美学、青年美学等领域和部门。

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
名誉会长、顾问、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名单
(2003年11月成立)
机构设置主要负责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法定代表人:滕守尧(中社科)
名誉会长:王朝闻
顾问:
刘纲纪(武大)、李泽厚(原中社科、旅美)、杨辛(北大)、敏泽(中社科)
会长:汝信(中社科副院长)
常务副会长:滕守尧
副会长:王杰(广师大)、王德胜(首大)、叶朗(北大)、朱立元(复大)、杨春时(厦大)、聂振斌(中社科)、曾繁仁(山大)
秘书长:徐碧辉(中社科哲学所)
副秘书长:刘悦笛(中社科哲学所)、杨平(北二外)、彭锋(北大)
各分支机构负责人:
1、文艺美学学术委员会
主任:聂振斌(中社科)
副主任:谭好哲肖鹰宋生贵张政文
秘书长:谭好哲
2、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
主任:高建平(中社科文学所)
副主任:尤西林王柯平彭锋
3、技术美学学术委员会
主任:徐恒醇(天津社科院)
副主任:凌继尧李砚祖
秘书长:李砚祖
4、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任:王一川(北师大)
副主任:张法廉静姚文放罗筠筠
秘书长:陈雪虎
5、青年美学学术委员会
主任:王德胜(首大)
副主任:刘彦顺唐善林
6、美育学术委员会
主任:滕守尧(中社科)
副主任:杜卫赵伶俐杨平
秘书长:边霞
7、美学通讯编辑部
主任:徐碧辉(中社科哲学所)
刊物:《中华美学学会通信》
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
常务理事、理事名单
(2004年12月成立、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常务理事:王杰、王一川、王柯平(北京二外)、王德胜、叶朗、朱立元、汝信、张法张玉能(华中师大)、杜卫(浙师大)、杜书瀛、杨春时、周宪、罗筠筠(中山大学)、
徐恒醇、徐碧辉、聂振斌、高建平、彭锋(北大)、
曾繁仁、滕守尧
理事:丁枫尤西林方珊王杰王一川王向峰王旭晓王岳川王柯平王善忠王德胜代迅叶朗叶秀山皮朝纲刘士林刘成纪朱立元朱志荣朱良志汝信邢煦寰宋生贵张帆张法张涵张玉能张节末张道一张锡坤李范李冬妮李西建杜卫杜书瀛杨春时汪裕雄肖鹰陈炎陈望衡陈超南周宪岳介先易中天罗筠筠郑元者姚文放封孝伦柯汉琳
胡经之赵士林钟仕伦凌继尧夏之放徐恒醇徐碧辉涂武生聂振斌袁济喜钱竞高楠高小康高建平曹俊峰梅宝树章建刚阎国忠彭锋彭立勋彭富春曾繁仁程孟辉蒋述卓韩德民廉静楼昔勇谭好哲滕守尧潘立勇穆纪光薛富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