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1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一、《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fàn yì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zhuì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jué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qǐpáng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shù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①而:今急而求子。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判断句,所以译
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
1.若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 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 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 属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 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 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 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 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 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 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 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 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 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 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 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 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泛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
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
我们还是回去吧。
”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读1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读公元前632年, 晋楚争霸, 终于爆发了城濮之战,楚军失利, 晋国称霸诸侯。
次年翟泉会盟, 晋与齐、鲁、宋、秦、陈等国密谋讨伐在城濮之战中背晋亲楚的郑国, 况且, 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路过郑国, 郑文公不按礼节接待他, 这就给晋国以讨伐郑国的口实。
于是在公元前630年, 秦晋联军东进包围了郑国都城。
区区郑国, 抵挡不了两大强国而面临亡国之灾, 郑文公只得起用大夫烛之武。
足智多谋的烛之武熟谙敌人的内部矛盾, 利用秦晋之间的罅隙分化瓦解, 终于说服秦穆公单方面撤军, 与郑结盟, 并留部分兵力协助郑国御晋。
面对这样的局面, 晋文公只得撤兵, 郑国化险为夷。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三个问题:1、当时形势, 大军压境, 郑岌岌可危。
2、战争起因是郑贰于楚, 并对晋侯无礼。
3、晋秦驻军的位置。
三层意思总共25字却交代得一清二楚。
《左传》笔法之凝炼由此可见。
如果对全文统观, 将会发现这段文字中还埋下两处伏笔。
且说秦晋围郑的原因“无礼于晋”和“贰于楚”, 都是晋郑之间的宿怨, 与秦并无干系, 可见这次出兵, 秦受晋牵率而来, 为后文烛之武说秦成功伏笔, 为全篇奠定基石: “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 看似平铺直叙, 细味不难发现, 秦晋驻军分开, 烛之武夜缒入秦军, 不会被晋军察觉, 就是利用这一条件。
第二部分是交代郑国一方, 从烛之武与郑文公的对话可以看出, 郑内部并非没有矛盾, 然而大敌临境, “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正是这生死与共, 休戚相关的命运促成了郑国内部的团结。
为君者引咎自责, 为臣者捐弃前嫌, 同仇敌忾, 这和晋秦联合松散, 同床异梦形成鲜明对照。
斗争胜负, 透出端倪。
第三部分是烛之武的一篇说辞, 是本文的重点。
烛之武身负救亡之任, 既见秦穆公, 开口把救郑事撇在一边不提, 单刀直入陈述郑之存亡与秦的利害关系。
烛之武的陈辞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先申明亡郑于秦无益。
“越国以鄙远”, 既不可能, 到头来只能是“亡郑以陪邻”。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⑶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鉴赏
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鉴赏《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使秦转变对郑的态度,化敌为友,对晋以友为敌。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退秦师 (1)
烛之武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 围郑,郑既 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越国 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越国 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 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夜缒而出。--情势危急,为 防止城门被攻破而从里面将城 门堵死。 执事--办事,指办事人员, 实际仍指对方,不过强调对方 太尊贵了,不敢直接与对方谈 话而请对方手下人代为转达。 所以后来演变成一个尊称。 所以后来演变成一个尊称。
贰:两属。 既属于晋文 公当霸主的 中原集团, 又归附了南 方新兴的楚 国。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 晋师军 晋师军於卢柳。(左传)
军
军,圜围也。
从车,从包省。 军本身就是个动词,不必 本身就是个动词,不必 说成是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地图:注意秦郑中间隔着晋国!
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也--我壮年时候 媪之送燕后也--老太太送走燕后的时候 鹏之徙於南冥也--鹏鸟飞往南海的时候 君子之过也--君子犯错误的时候 子之哭也--你哭的时候 大道之行也--大道推行的时候 行李之往来--外交人员路过的时候 主语+ 主语+之+谓语也=……的时候 谓语也=……的时候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僖公三十年)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 於晋,且贰於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佚之狐言於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 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一、《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fàn yì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zhuì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jué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qǐpáng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shù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关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 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郑以陪邻邻之■,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西封,若不阙秦|将焉曜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I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巨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篇目,讲述了___和___围攻郑国的故事。
___和___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给___应有的礼遇,同时又向楚国投靠。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则在氾南。
______告诉___说:“国家危急,如果让___见___,敌军必然会撤退。
”___听从了他的建议,但___推辞说:“我年老体弱,已经没有能力了。
”___说:“我没有早点任用你,现在急需你,这是我的过错。
但如果___亡了,你也会受到牵连。
”最终,___同意了。
___夜里爬墙而出,拜见了___,说道:“晋国和秦国正在围攻郑国,___已经知道必然会亡。
如果___亡了对你有好处,我愿意为你效劳。
___虽然远离,但你知道它的强大。
为什么要牺牲郑国来陪伴邻国呢?邻国对你的好处微乎其微。
如果你放弃郑国,成为东道主,你们的贸易往来可以互相帮助,你也不会受到什么损失。
而且你曾经送过礼物给___,___给他焦、瑕两个地方,但事实上你并没有兑现。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既然你放弃了郑国,晋国就会把目光投向你的西部领地。
如果你放弃了秦国,让晋国得利,那就看你的决定了。
”___被说服了,与___结盟,派遣杞子、逢孙、___驻守郑国,然后撤军回去。
子犯建议攻击秦国,但___却说:“不行。
我们不能利用别人的力量来摧毁他们,这不公正。
我们也不能失信于我们的盟友,这是不明智的。
我们不能用混乱来换取秩序,这不符合武人的行为准则。
我们必须回归正道。
”于是,___撤退了。
焉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为什么不和邻国结盟呢?“焉”表示疑问,“用”表示原因,“陪”表示增加,“邻”指晋国。
邻国的势力强大了,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之”表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表示雄厚。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也是一种选择。
“舍”表示放弃(围___)。
行李”这个词在古今有不同的含义,这里指出使的人。
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出自/时期:《左传》/春秋作品体裁:散文作者:左丘明(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原文及翻译: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
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6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缒7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8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9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0,行李之往来11,共其乏困12,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13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14,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1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18,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9,乃还。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敢以烦执事”又译为: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左传》原文如下:九月甲午(1),晉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于晉(3),且贰于楚也(4)。
晉军函陵(5),秦军晉南(6)。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晉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8)。
越国以鄙远(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1),行者之往来(12),共其乏困(13),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晉君赐矣,许君焦、瑕(14),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晉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17),将焉取之?缺秦以利晉,唯君图之!”秦伯说(18),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9),乃还。
子犯请击之(20)。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1)。
因人之力而敝之(22),不仁;失其所与(23),不知;以乱易整,不武(24)。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译文如下: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
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
”郑伯听从了他的话。
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烛之武答应去。
在夜里用绳子捆住身子从城上挂下去。
见秦伯说:“秦晋合兵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了!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
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知道它的困难;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邻国实力的加强,即您实力的削弱。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
⾼⼀语⽂《烛之武退秦师》课⽂原⽂⾼⼀语⽂《烛之武退秦师》课⽂原⽂ 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于郑伯⽈:“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之壮也(9),犹(10)不如⼈;今⽼矣,⽆能为也已(11)。
”公⽈:“吾不能早⽤(12)⼦,今急⽽求⼦,是寡⼈之过也(13)。
然(14)郑亡,⼦亦有不利焉!”许之。
(15) 夜缒(zhuì)(16)⽽出,见秦伯,⽈:“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盟。
使杞⼦、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犯请击之。
公⽈:“不可。
微夫⼈之⼒不及此。
因(28)⼈之⼒⽽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男五等爵位。
(2)以其⽆礼于晋:指晋⽂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礼。
以,因为,连词。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从属于楚。
且,并且。
贰,从属⼆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1)班级:姓名:课型:新授课编写人:郭和编号:【学习目标】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自主空间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点】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2、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学习方法】朗读、摘录、总结【资料链接】1.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 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2.主要人物介绍烛之武是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
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
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学习过程】一、给加点字注音汜( )南佚( )之狐夜缒( )而出亡郑以陪( )邻共( )其乏困阙( )秦秦伯说( )逢( )孙二、掌握重要的实词:1、贰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 )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 )⑤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 )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2、鄙①蜀之鄙有二僧。
(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①许君焦、暇……( )②杂然相许。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微①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 )②国势衰微。
( )③微言大义( )④见微知著⑤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①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
(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三、掌握重要的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本文的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越国以鄙远(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五、本文的通假字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共其乏困( )③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 )⑤失其所与,不知( )六、本文古今异义的词语:①行李之往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④亦去之( )七、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 )【知识储备】文言文翻译五法: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
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
“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
“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
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对原文词语的保留、替换、增补、删除、调整,下面简介几种常用的方法:﹙一﹚、保留专有名词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二﹚、替换差异词语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
例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
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
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
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
有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
﹙三﹚、增补省略成份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补出省略的主语。
如“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追日》)译为:(夸父)还没到,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
2、补出省略的谓语。
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环绕滁洲城四周的都(是)山。
3、补出省略的宾语。
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
4、补出省略的量词。
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5、补出省略的介词。
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译为: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四﹚、删除无义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
主要有以下情况:1、删掉句首句尾的语气词。
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
又如“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为:技艺也真神奇啊!2、删掉句中表顺接的连词。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3、删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译为:我惟独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
﹙五﹚、调整特殊语序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
主要有以下情况:1、调整主谓倒装的语序。
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调整定语后置的语序。
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为: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4、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为: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2)班级:姓名:课型:新授课编写人:郭和编号:【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试着翻译全文。
自主空间2.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3.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4.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依据工具书,翻译全文。
【学习过程】一、翻译全文。
二、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烛之武不拘形象从哪些情节中可以看出?2、全文中心写了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知识检测】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假如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壮:强大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C、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2、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3分):()A、无能为也已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秦伯说,与郑人盟3、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3分):()A、晋军函陵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失其所与,不知4、选出句式与其它几项不同的一项()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敢以烦执事D、佚之孤言于郑伯曰5、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二项(3分)()A、以其无礼于晋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越国以鄙远D、阙秦以利晋E、焉用亡郑以陪邻6.“之”字解释或用法相同的二项(3分):()A、子犯请击之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行李之往来D、夫晋,何厌之有E、是寡人之过也二、综合提高(一)阅读下面《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文段,完成7—11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B.越国以鄙(偏僻)远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D. 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8.“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是……………………………(3分)()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为得之矣9.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君知其难也A.共其乏困B.又欲肆其西封C.吾其还也D.失其所与10.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