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八省联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解析版)
八省联考语文2021高清真题试卷及答案
![八省联考语文2021高清真题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bb45668762caaedc33d411.png)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语文参考答案自作版LC 2.C 3 D,対比论证:通过丈学与一.&峰乐,井作京和文匠,人金和电貼竿约为比,吗示了人工轻能 .与人夹之间的芸异桂。
增蚤论泳的共明性.斃邻绐人醫下沮£.的印象。
半削论淺:湛辻一段话,■-,悼佻.一种&声大气,未并公女导&中联等容鬟-■和节衣弟会等等乾偲孑说叟人工匂能没有人类的縁识力强,迷忡方法说故力强.有利于漆吉格受。
5.不同零,.甘材一二郞有应理出来人工智能的刑转算’只呈吋料一的俱吏女是如果人们亩目利用人工智能,耶么就可懿壕成不可估豈的尸車后曳,村共二K四了再幕务方広人工酒色不钮人脳•但是復*站候人脑和人工冬能相与合会巷列专至超过位甥效典,6. A7.D8.(1)小说以于言.但左于陀o②程•¥#到.以小M.大。
④人物彬人柱拶花L«. 0>*«有自己的作或*方穴.不枸泥于传统并教学模丈氏软忡,②册涅版期K谨.衬不奉有EJ巳独到的见麻。
,③潜移默化的彰啊言学生10.U / C 11.€ / A 12. C13. <1>莒S?适迂昭帝的火姉郭色冬主.埋上=安的女ILM地后宫女了竞仔.凡个月以后立方宝后(2)昭帝就发怨伊:”大将或是惠臣,七希嘿牡他我佐我a?,患IF公众号高咛序奪&赛今軽政律谤茂办1t并罪.”11.筮光佥經皱佐两代&主.可以次再佥西汉.可就/遮佯一个入他无旨,孑孙新免全彖學牧褚诛15. D16.首花体睨诗人仕頌不囱尝冷岐窯若、言维手酸的苦用.訖無则表志了世事无%4自归的手沉情愁.旨请麟,则表达了「己仍Y回到馴#■为国我力的心情.17.(1)岱宗夫如何.寺e責为了(2)小柝流水人家.吉媛西电變马<3)也存月明埃布另,正田5吸玉生烟..18. C 19. B20. -it* *天”和-巳芯”度差訓去一个即可:及樹改宝贵2L①除此之外②弦子不一定长布③在大.&物精况二22 .-ft;透惇不殳唯一另响因木二枚:不能过哽干预薮子身浴三釦不能仅补充蕾象23作貞能读“弘扬伟大抗战精萍.転找培育先/行社合主乂核心倩值瓦“信记巧史,法鬱束之不另的2平,做而师生要“井读书.续好书“•将*今相区)建设貞献可己的刀量.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注童専点,1.答卷It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为场号、座位号壊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澤懸时・选出徳小鬆笞案后・用M笔纪答题R上对岐婚目的答案标弓涂».如常改动・用檢皮據干净后.再选涂其他杳案标号.回答非选择卷时.将答案与在上・Y&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恩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1 小紹,I。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1届高三语文试题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1届高三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a3fa900b9f3f90f77c61b11.png)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1届高三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国文教员金克木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
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
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
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
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
背不下去就站着。
另一人从头再背。
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
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
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
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
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
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
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
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
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
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
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
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
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
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
好在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
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
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
”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T8联考八校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第一次大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T8联考八校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第一次大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13b5b97e21af45b207a823.png)
广东实验、东北育才、石家庄二中、华中师大一附中、西南大学附中、南京师大附中、湖南师大附中、福州一中T8联考八校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第一次大联考试卷(考试时间:2020年12月29日上午7:40—10: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中国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正影响着整个国际格局和秩序的演变。
要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我们必须建构全面的、透彻的、强势的话语体系,以中国人的眼光和话语来观察和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世界。
“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可以解构西方话语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并揭示中国崛起的一些规律,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它甚至可以与西方主流话语进行对话、交锋乃至胜出。
“文明型国家”指的是一个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即中国。
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改革,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提高,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的各种理念及制度安排,最终被接纳为西方社会的成员。
“文明型国家”的观点与此截然不同,它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逻辑。
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中国这个现代国家与众不同。
中国拥有超悠久的历史、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任何一个方面,都有上千年的历史。
因此,我们古老文明形成的许多传统使得中国能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长处。
今天的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伟大先哲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是带着五千年伟大文明并汲取了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之长而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
“文明型国家”的文明基因太强大了,如果这样的国家要被全盘西化的话,它必定走向混乱、分裂乃至解体。
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崛起的,并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
2021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卷及答案
![2021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409a8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5.png)
周末恰逢八省联考,分析了一下语文卷,语文总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非连续性文本19分,记叙文(随笔与自评)16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古文是历史人物传记《霍光传》20分,涉及到断句、古今异义、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中诗词鉴赏9分,名句默写6分。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均以阅读形式出现,包含句子的完整连贯,古诗词中的修辞,段意的概括。
写作60分。
材料阅读清晰明了,是家国情怀,不是风花雪月,让人看的云里雾里了。
内容是抗美援朝的精神。
总结:阅读量大,没有形式上的基础题了,形式上是全阅读,改病句、句子练习等在阅读题中考核。
古诗文占35+3=38分。
答案1-3ACC4.①对比论证,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
②举例论证,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5.不认同。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都鼓励人类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问题的更深层面。
呼吁人类提高警惕,不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要有自己的思考。
并且认为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类。
6-7DA8①气派不大②传闻居多③体裁包罗万象9①国文教员的授课风格②国文教员的性格特点③国文教员的人生经历10-12BCC13.(1)上官桀依靠昭帝的大姊鄂邑盖主把上官安的女儿送进后宫成了婕妤,几个月以后立为皇后。
(2)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的,有谁敢诽谤就办他的罪。
14.不仅要谋杀霍光,还要趁机废昭帝谋反15D16①这首诗紧扣题中“新岁”发出感慨,喜,表达了作者对新的一年到来的喜悦,欣喜之情②诗人感叹事物总会华去复来,表达了作者对新的一年的期待③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此时此刻的试图遭遇和心酸的处境的感触,又体现了一种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深沉情感17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8-19CB20将距离今天去掉21①但遗传之外②孩子不一定高③对于多数孩子22①遗传并非唯一影响因素②不能过晚干预孩子身高③不能仅不充营养。
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广东省语文试题与答案
![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广东省语文试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eba08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6.png)
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广东省语文试题与答案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其中,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规模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这种趋势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在我国也开始逐渐出现。
虽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工业人工智能的成本下降使得“取代”变得有利可图,但是大规模的失业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
另一个近期威胁的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一些知名人士,如XXX和XXX,曾经呼吁全世界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
他们认为,这可能会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
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也不是人类的。
在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
科幻影片《黑客帝国》和《未来战士》等已经对此做出了大量设想。
虽然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的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必须对这一威胁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
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
XXX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因为极度单调无趣的机器人生活会使人类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
如果未来人工智能可以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那么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
这样的话,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B.文学之所以比一般娱乐更具有智能优势,是因为它能够传递和塑造人们的价值观,而好作家能够突破常规,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
C.技术主义者的缺陷在于他们试图将人类的情感、性格、伦理、文化等方面数据化,从而让机器拥有更强的生物性和人格性,但他们忽略了人类智能已经演变得非同寻常,具有许多“缺点”,而这些缺点恰恰是人类智能的优势。
2021八省联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解析版)
![2021八省联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3405c45dcc22bcd127ff0cc4.png)
2021八省联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解析版)【现代文阅读原题再现】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
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
“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
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
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
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
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
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
”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1届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1届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dc20cf650e52ea5418986b.png)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1届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预测模拟卷 B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北斗”覆盖琼宇,“天问”寻访火星,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令科幻和现实更紧密地交织于中国人的日常。
科幻作品发展至今,“强设定”和“高概念”已然不再新鲜,与视觉冲击力强劲的特效相比,科幻电影中的“科幻精神”与“人文内核”中那些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人性叩问、社会思辨、生活点滴,才更为引人共鸣、震撼心灵。
想象未来的边界,正是为了看清当下令观众从一部科幻作品中,得以看见未来、看见众生、看见自己。
唯有生根于现实,寻找到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科幻之路,才是中国科幻文化和相关文学、电影等作品创作在新阶段的必由之路。
对科幻电影而言,技术铸其形,思想赋其魂,用中国人的东方智慧,讲述中国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人类共有的情感连接全世界的命运共同体,绝非“技术层面”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从世界文明的疆域中寻找到属于我们自身文化在新时代关于“未来”的定义和定位。
这一切绝不仅仅是科幻文化或相关产业的一时之功能够抵达,而需要更为漫长的时光与积淀,更多经济建设者、文化建设者与多方面行业人才共同凝心聚力。
在文化教育层面,一批文化研究学者和身兼创作者与研究者的青年作家们,正积极滋养着科幻文化与大众趣味的沃土;与科幻相关的文化学科与研究单位相继开设,并持续发展、培育人才、增强影响。
文化争鸣与产业发展交相辉映,才能更好地令科幻文化与产业蒸蒸日上。
展望前景,从“一纸文件”到“一种常态”,从一部作品的“精彩”到一个时代“经典”中囯科幻的新征程,绝非是某个阶段的暂时性突破或模式化重复,而是需要多维且全面的结构性发展。
人类的想象从未停止,有关梦想的故事讲述无尽,而科幻的事业终将薪火相传。
(摘编自覃皓珺《中国科幻:古老传说成就当代神话》,《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8日)材料二:现人类世的科幻文学又可以称为近人类世科幻,指发生在与人类世开端不远的现在和近未来的科幻故事,这类故事更多的是反映现实人类遇到的或即将遇到的人与自然的问题。
2021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c2fdc555270722182ef79f.png)
2021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适用地区河北、广东、湖北、辽宁)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理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
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
“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
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
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
2021届江苏省、河北省“八省联考”高考仿真模拟卷(三) 语文(解析版)
![2021届江苏省、河北省“八省联考”高考仿真模拟卷(三) 语文(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371e553d4d8d15abf234e43.png)
2021届江苏省、河北省“八省联考”高考仿真模拟卷(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时代的、地方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
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
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
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所决定的。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
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
否则,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为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
请看近来英美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
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19世纪以来日益发达的交通,把欧美的建筑病传染到中国来了,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长河中,中国人完全失掉了自信心,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养成了十足的殖民地心理。
在艺术方面丧失了鉴别的能力,一切的标准都乱了。
建筑师们对于本国的建筑毫无认识,把在外国学会的一套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硬生生地搬到中国来。
这还算是好的。
至于无数的店铺,将原有壮丽的铺面拆掉,改做“洋式”门面,不能取得“洋式”的精华,只抓了一把渣滓,不是在旧基础上再取得营养,而是把自己的砸了又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彻底地表现了殖民地的性格。
2021八省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2021八省联考语文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d9147cb0717fd5370cdc01.png)
八省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19分)1.(3分)D 2.(3分)C 3.(3分)C4.(4分)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示例一:同意。
①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示例二:不同意。
①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②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
评分参考: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4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16分)6.(3分)C(选项对两次目光的理解都失之肤浅,不符合人物性格特点)7.(3分)D8.(4分)小姑娘身裹着山茶花图案的和服死去,暗示“生命美好”的逝去;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也暗示她的生命将逝去。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语文试题评分参考第1页(共6页)第一问:①对生命脆弱易逝的哀伤;②对生命无常的慨叹;③对命运顽强抗争的礼赞。
第二问:从小说叙写角度:①用律子的事例来表现;②用降火的幻影来铺垫。
(或从表达方式角度:①虚实结合,“幻影”“秋雨”等意象来象征暗示人生灰暗,生命易逝;②细节描写,文中写律子“不和悅”的眼神,“紧闭”的嘴唇,写出了律子性格的倔强,直面人生;③对比(衬托)做了手术的孩子却死去,没做手术的律子却活了下来,写出了生命的无常)评分参考:情感氛围2分,手法4分。
2021年12月八省八校(T8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年12月八省八校(T8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45954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9.png)
2021年12月八省八校(T8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含答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
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的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
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南宋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画的文人画,但它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
元文人画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
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
《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把“形模”放在非常次要地位。
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这样一种美学指导思想,是宋画主流所没有的。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
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
在文人画家看来, 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
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
自原始陶器纹饰' 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 “苑菜描” “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
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
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
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 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八省联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解析版)【现代文阅读原题再现】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
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
“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
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
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
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
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
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
”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
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材料二: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
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
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
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
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
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
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
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
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原文阅读解析】提示:黄底是重要语句,关键信息;蓝标是文章助读理解。
材料一: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
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
“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人工智能提高生产效率,取代一线生产工人,带来失业的社会问题。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
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近期威胁的另一个表现: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无论其失控与否,给人类自身安全都有巨大隐患。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
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
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远期威胁的表现:人工智能的反叛不是没有可能,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
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
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
”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
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这一段话是文章的第三个部分内容。
从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威胁角度论述的。
终级威胁的表现:因为完全依靠人工智能,人类自身会变得“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
什么都要人工智能,那么人的许多动手操作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就会退化。
打一个最浅显的比方,人们常说,“一个电脑毁了一手好字”,就是这个文明消失的例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看看标题很重要,一个“应”字,表明的只是作者个人观点。
反过来看第一题A 选项,进一步确定其错误性。
】材料二: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
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
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
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
【这里提到了两个对象,一是人工智能的技术主义者,一个是真正的好作家。
好作家能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传导价值观;技术主义者只能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
作者的观点很明显,文学是不能人工技术化的。
】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
【并非真正式意义上的缺点,实际上是人类大脑智能的特点,如果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相比,这恰恰是优点。
】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
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人脑智能与人工智能对比:人工智能只能按一定程式仿生操作,人脑智能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非人工智能形式逻辑思维所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
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
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高级黑”:意指那种委婉的讽刺或揶揄。
它与网络时词“腹黑”接近有不同,“腹黑”的“黑”黑在心思,“高端黑”的“黑”大致接近笑里藏刀,言辞拌蜜,内涵刀剑。
文中所说到的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就要结合生活具体对话场境,到底是委婉的讽刺,还是真的是夸奖似黑非黑呢?人脑会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判断,人工智能就可能无法作出判断。
】【对管一段话的理解,不要被作者玄乎的语言所迷惑。
其实意思很简单,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脑智能的情感判断,对语言背后的深层次情感人工智能会陷入迷糊。
也正因如此,机器人是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