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2019-07-29 10:13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双评价”怎么评?“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资源环境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合理评价和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简单地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比如一年)能够稳定支撑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环境容量。
这里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环境”则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评价,可以确定一个地区的承载能力及其发展潜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资源承载力评价,二是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承载力评价主要考虑一个地区可利用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环境承载力评价则关注于地区的环境质量,包括水源、空气质量、土壤污染等方面。
通过评价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状况,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然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个因素。
在评价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人口的分布、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模式等因素。
比如,一个地区的资源承载力评价需要考虑人口的数量和消费水平,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等。
而环境承载力评价则需要考虑到环境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以及政府的环保意识和政策措施等。
在实际评价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指标来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人均可支配资源量法、资源综合利用率法和环境负荷法等。
人均可支配资源量法主要关注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情况,通过计算每个人可支配的资源量来评价承载能力。
资源综合利用率法则考虑到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计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来评价承载能力。
环境负荷法则是通过考虑环境的污染情况和治理能力,来评价环境的承载能力。
最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还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和评价一、引言随着近年来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发凸显。
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资源和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承载能力的。
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成为了人类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量化和评价,以更好地把握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特征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可承受该地区或该时段人类生产和生存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大小。
它是资源和环境能够承受的负荷和压力的量化指标。
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以下特征:1.承载能力是相对的。
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承载能力存在差异。
2.承载能力是动态的。
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等原因,承载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3.承载能力是复合的。
影响承载能力的因素各不相同,如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和评价方法1.基于负荷指标的量化方法这种方法依据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的人类生产和生存活动,综合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其所产生的负荷进行量化,以分析和评价其承载能力。
常用指标有化学需氧量(COD)、氮和磷的排放量、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等。
2.基于生态足迹的量化方法生态足迹是以单个人、地区、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为单位,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测量其所占用的土地、水和资源等,以综合统计指标反映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的一种量化方法。
3.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是建立在对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人类生产生存活动影响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分别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和标准化处理,得出各项指标的加权平均值,并通过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
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1.自然环境指标自然环境指标是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衡量的是该地区自然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
常用的自然环境指标有水质、大气质量、水资源、土地利用等。
2.资源利用指标资源利用指标主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情况。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所能支持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实践中,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分析,有助于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1、资源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这些资源在不同地域、气候、生态环境等条件下有所不同。
人文资源包括人口、教育、科技、文化等,这些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等具有重要作用。
2、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等,这些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人文环境包括建筑、景观、文化遗产等,这些环境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重要。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较为常见的指标:1、资源指标(1)水资源利用率(2)土地资源利用率(3)森林、草原覆盖率(4)矿产资源的提取率2、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2)水质量指数(3)土壤质量指数3、经济指标(1)人均收入(2)GDP(3)能源消耗量4、社会指标(1)人口密度(2)教育水平(3)健康水平以上指标可以根据评价的具体对象和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分析法分析法通过对所评价系统的要素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对系统整体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要考虑的各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
2、指标法指标法是通过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表征目标系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3、模型法模型法是将目标系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运算,分析出系统的优劣,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农村农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农村农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支持,而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对于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可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
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现状、问题和趋势,为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分析则可以借助GIS技术等工具,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绘制出相应的农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图谱,客观反映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其次,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要考虑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质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因素。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地资源和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土地质量是土地资源的重要属性,对于平衡农村生态系统和提升农业生产力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反映了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再次,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会增加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需求,若不加以合理规划和管理,将导致土地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人口变化也是影响土地资源和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人口的增加将对土地资源和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此外,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还需要考虑生态补偿政策和资源节约利用的措施。
生态补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激励措施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通过进行生态保护区、生态补偿金等政策来调节土地资源使用行为,提高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资源节约利用的措施是指通过技术创新、节约用地、节约用水等方式来减少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最后,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应该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旨在评估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指标的定义、分类、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指标的定义指标是衡量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量化标准,是评价和比较的基础。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评价一个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量化标准,通常包括自然资源、环境质量、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指标。
二、指标的分类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标、环境质量承载力指标、人口承载力指标、经济承载力指标等。
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标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指标。
环境质量承载力指标包括大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人口承载力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均资源占有量等方面的指标。
经济承载力指标包括GDP、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方面的指标。
三、指标的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方法。
定量评价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具体的评价结果。
定量评价的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知识支持。
定性评价是指通过专家评估、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主观评价,得出相对的评价结果。
定性评价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四、指标的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在区域发展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在环境保护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环境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总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指标的定义、分类、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页岩气开发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定义与标准值
附录 C(资料性附录)页岩气开发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定义与标准值C.1 年平均降雨量K1:根据我国多年平均降雨量数据统计,我国年降雨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年降雨量为100~200mm;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雨量为1000~2000mm。
另外,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多数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量为500~800mm之间。
所以,该指标标准化时,指标下限标准值选用100mm,上限标准值选用800mm,年平均降雨量值越高区域生态弹性力越稳定。
C.2年无霜期K2:我国各地无霜期长短不同,根据数据统计,南岭以南、台湾、云南南部、四川盆地无霜期均在30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为250~275天,华北地区为175~225天,东北北部、内蒙、新疆北部为100~150天左右。
总的分布特点是南部无霜期相对较长,北部无霜期相对较短(青藏高原除外)。
则该指标标准化时,指标下限标准值选用100天,上限标准值选用300天,年无霜期值越高区域生态弹性力越稳。
C.3 年干燥度K3:根据干燥度与环境状况的关系,干燥度有如下分级(见表C.1),则该指标标准化时,指标下限标准值选用10,上限标准值选30,干燥度值越高区域生态弹性力越稳定。
C.4 植被覆盖率K4:根据植被覆盖度划分标准(见下表C.2),则该指标标准化时,指标下限标准值选用10%,上限标准值选用70%,植被覆盖度值越高区域生态弹性力越稳定,页岩气开发区域内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公式如下:森林覆盖率=页岩气开发区域内森林面积区域总面积×100%表C.2 植被覆盖度指标标准化参照标准C.5 土壤侵蚀模数K5:衡量水土流失的重要指标是土壤侵蚀模数,根据水利局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中土壤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见表 C.3,根据研究区域土壤侵蚀容许侵蚀量,该指标标准化的下限值选用50t*k ma-2*a-1,8000 t*k ma-2*a-1为上限值,土壤侵蚀模数与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评价指标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自然资源与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压力。
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研究如何定量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成为学者们努力的方向。
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包括自然资源量、生态环境状况、环境保护措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几个方面。
其中,自然资源量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的总量,包括能源、矿产、土地、水资源等。
而生态环境状况则表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性、生态效能等。
环境保护措施则是指各种环保政策、技术手段、环境管理体制等。
经济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经济增长、生产力和劳动力的发展水平。
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三种:综合评价、生态足迹分析和物质流分析法。
其中,综合评价法是通过统计各种参数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评价。
生态足迹分析则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并分析需要多少资源来维持活动水平。
物质流分析法则是通过物质循环的过程来分析各种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趋势是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
定量指标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效办法,可以分析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根本原因。
4、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应用很广,主要应用在全球环境变化、沿海城市发展、生态建设、资源管理等领域。
在全球环境变化领域,可以利用评价指标来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预防和适应环境变化。
在沿海城市发展领域,可以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来指导城市规划、节约资源、提高环境质量。
在生态建设领域,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
在资源管理领域,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制定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挑战在于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现实情况。
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_框架、指标与方法
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_框架、指标与方法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框架、指标与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过程中村镇建设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挑战。
为了科学评价村镇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来量化和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本文将探讨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框架、指标与方法。
一、评价框架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框架,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分为几个层次,相互关联,有机衔接。
可将评价框架分为三层次:自然环境层次、经济发展层次和社会层次。
1. 自然环境层次自然环境层次是评价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等。
评价时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等因素。
2. 经济发展层次经济发展层次是评价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劳动力资源、交通设施等。
评价时需要考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等因素。
3. 社会层次社会层次是评价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维度,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社会保障等。
评价时需要考虑社会层面的稳定性、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社会满意度等因素。
二、评价指标1. 自然环境指标自然环境指标包括土地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气候适宜程度等。
评价时需要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适宜程度等因素。
2. 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率等。
评价时需要考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
3. 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社会保障水平等。
评价时需要考虑人口数量的合理规模、人口结构的合理性和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等因素。
三、评价方法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复杂问题逐层分解,定量分析的方法。
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定量分析判断各层次指标的重要程度,从而得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规划环评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存在问题与对策
规划环评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存在问题与对策作者:郑雯詹存卫林齐来源:《环境影响评价》2015年第05期摘要:通过对近年来36项规划环评报告书的统计梳理,总结规划环评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现状,分析了目前规划环评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评价思路、评价流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明确评价思路、规范评价流程、将单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有机结合以充实评价内容、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的适用性以逐步实现定量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规范和提高规划环评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能更好地为规划环评决策服务。
关键词:规划环评;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对策建议DOI: 10.14068/j.ceia.2015.05.001中图分类号:X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444(2015)05-0001-04自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开展区域环评(早期规划环评形式)以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已成为规划环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客观地分析、预测和评估规划的规模、布局和产业结构等的环境合理性,是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红线的有力抓手,对优化规划的规模和布局、协调好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规划环评都设置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章节,对于发挥规划环评优化规划的规模、布局起到了一定作用。
然而总结20多年的发展进程,规划环评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仍存在较多问题,其对于规划环评决策支持的有效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本文以近年尤其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颁布以来完成的36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为例(其中城市总体规划12项、水电梯级开发规划4项、煤炭矿区总体规划20项),对报告书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规划环评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现状,分析其在评价思路、评价流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范性建议,以期使之更好地为规划环评决策服务。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04
案例分析
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
案例背景
怒江州地区
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是中国僳族、
西海固地区
地处半干旱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荒漠区的过渡地
怒族和独龙族等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域,也是
中国特有物种最为富集的地区、世界生物多样 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带,是中国旱灾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相关标题文字
故通过对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客观认识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条件,重塑地 域保护和开发空间结构及总体布局方案显 得十分重要。 图1 国家级贫困县资源环境约束类型分布 图2 国家级贫困县资源环境约束类型分布
2 资源环境负荷超载
5.超载后修复代价巨大
1.区域总体承载力较弱
中国欠发达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资源 环境要素的空间匹配状态欠佳,承载力受 短板要素制约的同时,空间分异特征十分 显著。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演化呈现了演替 速度快、预警期短、超载后修复 难度大 周期长的特点。
1000m3 (重度 全国(平均) 缺水区)
[注] 适宜建设用地空间范围测算公式:[适宜建设用地]=([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河湖库等水域]-[各类保护 区]-[优质耕地]-[梯级电站开发淹没区]。
2 资源环境负荷超载
图3 1960年以来怒江州与西海固地区人口 密度变动情况
人 口增长的压力集中反映在了资资源环境 负荷上,怒江州人均适宜建设用地仅 441.81 m3/人, 而现状人均建设用地达
欠发达地区空间分布格局与资源环境空间耦合特征
欠发达地区受资源环境承载力制约十分显 著,其分布格局与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具有 较强空间耦合性。这些区域地理条件复杂、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 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本底对社会经济 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 格局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深刻。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一、背景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该地区所能承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压力的极限,评价其承载力水平的高低对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针对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对于该地区的规划、决策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评价指标体系1.资源指标体系(1) 土地资源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质量、土地占用率等方面的指标。
(2) 水资源指标:包括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治理、水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指标。
(3) 矿产资源指标:包括矿产资源开采、开发、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指标。
(4) 大气资源指标:包括大气污染减排、大气环境治理、大气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2.环境指标体系(1) 生态环境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草地覆盖率、湿地面积等方面的指标。
(2) 水质环境指标:包括水体富营养化、酸化、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水生态破坏等方面的指标。
(3) 大气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大气污染物浓度、城市绿地覆盖率等方面的指标。
(4) 声环境指标:包括环境噪声等方面的指标。
3.社会经济指标体系(1) 经济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投资环境等方面的指标。
(2) 社会指标:包括人口密度、城镇化率、教育和科技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方面的指标。
(3) 基础设施指标:包括交通状况、通信网络覆盖等方面的指标。
三、评价方法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问题的方法,用于建立问题分层次结构模型,采取数学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层次结构进行一致性比较,从而确定每个层次的权重,达到确定评价对象的综合权重的目的。
2.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于评价指标的权重缺乏精确的数据时,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该方法可以采用模糊数学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从而获得最终评价结果。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方式。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2015年电白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及效率三个准则层承载力值分别为0.3,0.32,0.84,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承载力与效率承载力间存在较大差距。
考虑到全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建议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耕地等的保护,优化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
1前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对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否协调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综合衡量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目的是为建设用地供给的空间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区概况电白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东南部,粤西地区的东部,东经110°54′-111°29′、北纬21°22′-21°59′。
东部以儒洞河与阳西县为界,东北部与阳春县相邻,西北至北部与高州市接壤,西至西南部与茂南区、茂港区毗连,东南濒临辽阔的南海。
电白区海岸线长约22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调整茂名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茂港区和电白县,设立茂名市电白区,原茂港区并入电白区成立新的电白区。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3.1评价指标体系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由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构成,遵循综合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区域性等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因素,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效率五个方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合并为资源环境子系统,将社会、经济合并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效率单独为一个子系统。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南pdf
如何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考虑到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南,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评估环境承载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什么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某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平衡支撑各类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能力,也就是它所能够容纳并使之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动的最大数量。
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自然生态环境。
考虑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水、土壤、气候等自然要素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影响。
二,人文社会经济。
评估人类开发、生产、消费等活动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如人口规模、工业化水平、能源利用、交通运输等。
三,政府制度和管理。
国家、地方和行业管理部门加强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和监测,依法按照标准进行执法和监督。
四,公众参与。
促进公众对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引导居民采取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环保行为。
以上方面的评估将是综合而系统性的,需要同时考虑各个方面的数据指标。
因此,在评估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各种信息和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等,来构建评估指标、建立评估模型,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最后,我们需要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资源环境保护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介绍了对其进行评估的指南以及评估的主要内容。
希望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各项评估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调控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调控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并实现调控,相关政策与措施已得到实施和推广,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本文将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调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第二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对一定地域或区域内资源环境状况的分析和评估。
具体评价指标包括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稳定性,环境的质量和健康影响等。
评价结果有助于了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所限制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等。
2.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以便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进行分析和比较。
指标体系应包括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
主要指标通常包括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可持续性等,而次要指标则可能包括能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等。
2.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包括单项指标评价和多项指标评价。
单项指标评价是指针对某一特定指标进行评价;多项指标评价则将多个指标综合考虑。
常用的多项指标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第三章: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结果可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参考。
此外,还需要实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措施,以便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的现状当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控措施的主要手段为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措施。
政府部门负责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相关产业实行环境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3.2 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的问题现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措施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法律法规不完善、行政管理效率低、环境考核制度缺乏有效保障等是主要问题。
此外,缺乏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也是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面临的难题。
3.3 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改善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的现状,需要强化法律法规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1.什么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1.什么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评价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可以承载的最大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污染排放量以及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是资源最大可开发阈值、自然环境的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量的确定。
因此,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其实就是区域的综合自然条件的分析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越高,越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未来建设用地布局的首选区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越低,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越弱,应划定为生态空间,作为区域发展的生态保障。
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依据是什么?答:我国关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些年的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涵盖“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性承载力研究成果。
目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且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可比性一直存在争议,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过程当中,目前主要依据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发改规划[2016]2043号)。
由于我国地域面积广阔,资源环境状况、承载状况千差万别,很难通过单一指标方法适用于所有区域,亟待建立较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标准与技术规范。
具体在评价过程中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在遵循规范的原则和要求下,可选取差异化的因子、指标和方法。
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内容是什么?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资源生态环境的全面综合评估,以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各地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特点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借用遥感、GIS等技术手段,针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等基础评价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特定地区的专项评价构建各项单因素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然后在单因素承载力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集成评价,确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况,划分预警等级,并提出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案例分析:成功实践经验分享
1 2 3
案例选择标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重点考察 其在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面的实践经验和 创新成果。
成功经验总结
从评估方法选择、技术应用、数据获取与处理、 结果分析与解读等方面进行总结,提炼出可借鉴 的成功经验。
教训与反思
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 措施和建议,为今后的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04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 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目的地。
06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本次评估工作成果回顾
完成了对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全面 评估,掌握了各旅游景区的承载状况 。
提出了针对性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 参考。
建立了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 体系,为科学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指明
评估数据获取存在难度,部分数据不够准确、全面,需要加强数据收集与共享机制 建设。
结果客观、可比性强,能够直观地反 映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际情况。
定性分析方法探讨及适用范围界定
定性分析方法概述
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手段,对 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非量化评估。
适用范围
适用于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或无法进行量化评估的 情况,如某些人文旅游资源的评估。
注意事项
需要确保评估主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避免主观 臆断和片面性。
遥感技术和GIS在评估中应用展示
遥感技术应用
利用遥感技术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获取大范围、高精 度的数据信息。
GIS技术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方式。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2015年电白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及效率三个准则层承载力值分别为0.3,0.32,0.84,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承载力与效率承载力间存在较大差距。
考虑到全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建议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耕地等的保护,优化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
1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对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否协调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综合衡量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
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目的是为建设用地供给的空间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区概况
电白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东南部,粤西地区的东部,东经110°54′-111°29′、北纬21°22′-21°59′。
东部以儒洞河与阳西县为界,东北部与阳春县相邻,西北至北部与高州市接壤,西至西南部与茂南区、茂港区毗连,东南濒临辽阔的南海。
电白区海岸线长约22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调整茂名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茂港区和电白县,设立茂名市电白区,原茂港区并入电白区成立新的电白区。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1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由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构成,遵循综合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区域性等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因素,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效率五个方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合并为资源环境子系统,将社会、经济合并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效率单独为一个子系统。
本次评价通过专家咨询并借鉴国际国
内权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指标值确定各单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见表1。
3.2评价方法
常用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有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常规趋势方法和背景分析法等。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因子权重的确定是评价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次评价采用主观赋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
根据模糊系统分析的相对隶属理论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进行集成,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其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步,计算单指标的可承载隶属度
第三步,计算整个系统的可承载隶属度,即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
3.3评价结果
电白区2015年各个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数值见表2。
在资源环境子系统中,人均水资源量,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三个因素层的可承载程度均为0,属不可承载范围:人均废污水排放量和一般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可承载程度均为1,属理想可承载范围。
综上,其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可承载程度为03,属可承载的临界点,亟需充分利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在保持补偿性资源可承载能力的同时提高
消耗性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对消耗性资源的保护力度。
在社会经济子系统中,人均GDP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两个因素层的可承载程度分别为0.18,0.62,0.49,均属可承载范围。
综上,其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的可承载程度为0.32,略高于可承载临界点,为一般可承载范围。
因此,电白区社会经济环境资源承载力亟待提高,需要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对人民生活保障的支出及城市环境建设力度。
在效率子系统中,除人均用水量因素层属一般可承载程度,未达到理想可承载程度外,人均城?l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地均GDP两个因素层的可承载程度均为l,达到理想可承载范围。
其系统可承载程度为0.84,在三个准侧层系统中最大,达到良好可承载范围,情况较为乐观。
结论:2015年,电白区资源环境承载状况的综合评估指数为0.47,处于一般可承载范畴,总体资源环境承载力属中等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形势不容乐观。
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及效率三个准则层承载力值分别为03,0.32,0.84,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承载力与效率承载力间存在较大差距。
考虑到全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建议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耕地等的保护,优化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