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眼中的鲁迅先生什么样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名周樾,字矛堂,再改名为鲁迅,字矛盾。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评论家和翻译家。
鲁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批评风格而闻名,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在鲁迅逝世后的几十年里,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对其进行了个人评价,以下是其中几位名人学者对鲁迅的评价。
1. 陈寅恪(1890年-1969年):陈寅恪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鲁迅的朋友和学生。
陈寅恪对鲁迅的评价是:“他力争出从心胸处活动的思想,坚持使用逻辑上合理的语言形式展示出来。
”他认为鲁迅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完美结合,他的作品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文字精炼,极具说服力。
2. 胡适(1891年-1962年):胡适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鲁迅的朋友和同事。
胡适曾说:“鲁迅是看透了中国社会毛病的,他永远认真地向着现实而不后退。
”他认为鲁迅的作品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剖析和批判,呈现出强烈的真实感和震撼力。
3. 钱钟书(1910年-1998年):钱钟书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和教育家,他也是鲁迅的亲戚。
在他的著作《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中,他深情地写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艺先驱,为了文艺事业,可谓用了无怨无悔的生命。
”他认为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对于塑造中国现代文学的风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吴宓(1909年-1995年):吴宓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和教育家,他对鲁迅的评价是:“鲁迅思想独立,时代意识强烈,追求艺术与真理结合的完美。
”他认为鲁迅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承载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5. 郭沫若(1892年-1978年):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和历史学家,他也是鲁迅的同事和朋友。
郭沫若曾赞誉鲁迅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里程碑。
【课外阅读】张爱玲眼中的鲁迅先生
【课外阅读】张爱玲眼中的鲁迅先生把张爱玲和鲁迅联系起来,做或明或暗的比较评价,说来也是个老话题了。
在这方面,1940年代的无行文人胡兰成和1960年代的海外汉学家夏志清,均曾留下过色调驳杂的印记。
不过,这一话题真正进入中国大陆的学术领域,并引起广泛关注,无疑是在张爱玲“热”形成之后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从那时到现在,不断有学者和评论家将探索的目光投放于张爱玲和鲁迅之间,或梳理从“呐喊”到“流言”的文学进程;或解析由“孤独”到“苍凉”的精神落差;或认定张爱玲是“女的鲁迅”,“只有张爱玲可以同鲁迅媲美”;或断言张爱玲延续着鲁迅的方向,张爱玲作品“被腰斩”则意味着鲁迅“传统之失落”。
平心而论,诸如此类的说法,并不缺少推陈出新的高蹈和烛幽发微的精妙,只是作为不同作家的文学对读,它们殆皆集中在了以客观阐发为主旨的“平行研究”的层面,而无形中回避或者忽略了另一个更为质实也更为细致的视角——“影响研究”(为简明扼要的说明问题,这里姑且借用比较文学的一对术语)。
后者需要从特定的材料出发,通过实证性的分析,搞清楚张爱玲究竟以怎样的心态、在何种程度上接受和理解着鲁迅?套用一下张爱玲别出心裁的句式,也可以这样说:“张看”鲁迅包含了怎样的主体评价?而她最终又看到了鲁迅什么?显然,对于准确有效的张鲁比较与评价而言,这是一项无法省略的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工作。
正如许多人所知道的,张爱玲一向有着非常个人化的、明显区别于一般的阅读兴趣。
譬如,她对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萦怀终生,对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高度痴迷,对市井小报、流行读物的津津乐道等等。
不过,所有这些,都不曾妨碍和取代她对“五四”以降中国新文学作家与作品的关注和接受。
事实上,在这方面,张爱玲同样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和足够的精力,不仅实现了相当充分的资源占有,而且很自然地将自己的一些阅读感受与文本评价,融入了笔下无拘无束的“私语”“流言”乃至《红楼梦》研究,进而形成了与新文学作家自由而坦率的对话或潜对话。
呐喊的“过客”与封闭的“女巫”--鲁迅、张爱玲小说比较论
满 预见 的 “ 女巫 ” 吟读 着关 于 这个 世 鲁迅 的相似 。傅 雷称 《 金锁 记 》颇 有《 “ 狂
人 日记 》 中某 些 故 事 的风 味 ” J 胡 兰成 认 为 他 们 “,
、
对 人性 、 民性 的关 注与解 剖 国
张爱玲 在 接受 台 湾学 者 水 晶的采 访 时 曾这样 评价 鲁迅 , 她说 : 鲁 迅 很 能暴 露 中 国人 性 格 的 阴 “ 暗 面和 劣根 性 , 这一 传 统 等到 鲁迅 先生 死后 , 突告 中断 , 是 可 惜 ”4 很 L( 。张 爱 玲 对 鲁 迅 的评 价 表 J
写 出 了人 性 的 软 弱 、 昧 、 荣 和 阴暗 , 对 此 表 愚 虚 并 达 了深 切 的痛楚 和思 考 。鲁迅 与 张爱玲 在 小说 中
与 矛盾 , 现 了人 在这 个 世 界 中绝 望 的 抗 争 。 他 表 们所 描 述 的看 似普 通 的故 事显 示 了深 厚 的文 化 意 义, 他们 的许 多 作 品 也 如 文 化 寓 言 一 样 充 满 了对 人类 存 在 的体验 、 受 、 疑和 拷 问 。但作 为 不 同 感 怀 时代 、 同性 别 的作 家 主体 , 不 他们 之 间也 有 着一 定 差异 。鲁 迅 之呐 喊 , 示 出他斗 士 的风 采 , 显 他是 一 生 “ 抗绝 望 ” 誓 不 回头 的 “ 客 ” 而 张 爱 玲 则 反 、 过 ,
・
琳
1 ・ 3
维普资讯
揭露 和 剖析 。
玲 的女 性人 物 系列 中 , 太太 、 银娣 都 显示 了女 梁 柴
1 鲁迅 与 张 爱玲 在 他 们 的 小 说 中 不 同程 度 .
地表 现 了封 建 宗法 制 度 对 国人 心理 意识 的影 响 ,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文化评论家,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尖锐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透彻的剖析,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发展。
以下是一些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个人评价。
1. 钱钟书:鲁迅是以触不可及的人对着已经过去了,所以大师。
他的创造力和挑战力,是任何一位大师都远远不及的。
2. 陈寅恪:鲁迅的学问深而广,凡有所为者,必先须有一定的类似鲁迅的胸襟和世界观,这类似的意识始于对鲁迅的鉴赏。
3. 徐志摩:鲁迅是反叛的代表,他在反对世俗中生根、发芽,最后变成一片广大的恶浪,象一系列悲剧集合起来。
4. 丁玲:人民需要这位英勇者。
5. 沈从文:我曾认为他是个神,一个启示,一个方法,一个榜样,一个圣洁无暇的偶像。
在鲁迅以后的伟人身上,尤其是在毛主席的身上,还能看到他的风采,他的追求。
6. 茅盾:鲁迅的《朝花夕拾》是最伟大的散文集,必与《红楼梦》以及《红岩》、《解放前夜》等同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作品。
7. 金岳霖: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奇才,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作家中库存量最多的。
8. 胡适:鲁迅为自由与正义的拥护者。
9. 张大千:鲁迅的行人即是行路者,越走越宽,最后走进人的心坎上。
10. 傅雷:鲁迅的形象对我这一代人有太重要的影响,远远不是另一个作家所能相比的。
11. 郭沫若:鲁迅的目标是革命,其性格是属于革命性格。
12. 曹禺:在我认识自己,找寻我的道路的时候,鲁迅先生给我启示了一条可随之迈往前进的康庄大道。
13. 茅盾:我们也不负对鲁迅的敬爱与追思。
这些名人学者的评价都充分显示出鲁迅在文学、思想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影响力。
他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批判精神,为后来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和国家意识的觉醒作出了巨大贡献。
鲁迅的著作和思想对于现代中国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鲁迅是我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一个人越是耳熟能详,事实上我们对他越是陌生。
鲁迅就是这样的例子。
陈丹青说,鲁迅逝世后的20年,“鲁迅话题”为民族革命问题所缠绕;到80年代初,“鲁迅话题”又成了百分之百的“政治话题”;后来,“鲁迅话题”挪进了学术领域;90年代迄今,“鲁迅话题”开始进入了沉默、回避、冷淡的戏剧性过程。
鲁迅在不同的时代,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标签,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被不断定义的鲁迅,其面貌往往并没有变得更清晰,甚至还被不断地遮蔽。
正因为名声煊赫,正因为地位尊崇,我们对鲁迅的感知,甚至比他笔下的看客更为麻木不仁。
关于鲁迅的描述一直在变,但真实的鲁迅,从来没有变过。
他的性情文字确实很复杂,但又比人们所认为的要简单。
这期视点的文章,同样也是各个作者对鲁迅的看法,他们眼中的鲁迅,当然各有各的局限,但他们的文字,绝不是有意在给鲁迅塑像。
我们需要再一次认识鲁迅,在此之前,我们要忘记他的任何头衔与评价。
我们需要再一次来到眼下这个秋天,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忘记一切草木摇落的篇章。
导读视点06/陈丹青鲁迅是我不断想念的一个人按照胡塞尔的定义:“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
”鲁迅的性格、主见,不管哪个朝代,恐怕都是“坏公民”。
然而全中国专门研究鲁迅的专家,据说仍有两万人。
要想比较认真地谈论鲁迅,先得穿越两万多专家的几万万文字,这段文字路线实在太长了。
每次我读到这类文章,总是弄得很茫然,好像走丢了一样。
可是翻开鲁迅先生随便哪本小册子,一读下去,就看见老先生坐在那里抽烟,和我面对面!我知道自己是属于在“鲁迅”这两个字上“落了枕”的人,我得找到一种十分私人的关系才好开口谈鲁迅。
可是我和老先生能有什么私人关系呢?说是读者,鲁迅读者太多了;说是喜欢他,喜欢鲁迅的人也太多了。
天底下多少好作者都有读者,都有人喜欢,那不是谈论鲁迅的理由。
最后我只能说,鲁迅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注意,我指的不是“想到”(thinking),而是“想念”(miss),这是有区别的。
他人对鲁迅的评价句子简短
他人对鲁迅的评价句子简短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以下是他人对鲁迅的评价句子:
1.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犀利而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
2.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他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苦难。
"
3. "鲁迅的文字简洁而有力,他用生动的形象和精准的语言描绘了现实世界的残酷和人们的无奈。
"
4.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呼吁人们关爱他们,改善社会状况。
"
5. "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他拒绝陈腐的观念和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呼吁人们追求真理和自由。
"
6. "鲁迅的作品语言直白而富有力量,他用朴素的文字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引发了社会的反思和变革。
"
7. "鲁迅的作品流露出对生活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探索,他用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
8. "鲁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真实地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
9.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他用文字揭示了民族危机和国家的脆弱,呼吁人们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
别人对鲁迅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
别人对鲁迅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巨匠,在其他文人眼里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鲁迅对他人或是别人对他的个人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关于鲁迅的评价1鲁迅先生之死,应该说,这是世界的损失,不是单独中国的损失,所以对于这位文化战士,艺术巨人,怀着永久哀悼的,也不仅是中国人。
当鲁迅先生死时,我正在东京,记得那是1936年10月19日的早晨,我翻开《读卖新闻》,一个鲁迅先生的像,一个《亲日文学家鲁迅之死》的标题,映入我的眼中,使我突然起一个震悸。
哦!鲁迅先生死了!这战士,他舍我们而去了,他永恒的休息了。
同我邻室的一位朝鲜文学家金时昌君,是我们帝大的同学,他在编辑一个进步的叫做《堤防》的文学杂志。
在洗脸时,遇见我,他以哀戚的声音,向我说:“鲁迅様死了!”“是的,鲁迅様死了!”我回答着。
我们的眼都红红的。
我继续说:“鲁迅様不仅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也是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的。
”“是的,我们朝鲜人,有正义感的朝鲜人,对于这位巨人是不能忘记的。
”说着,我们相对流下泪来。
关于鲁迅的评价2我到帝大去,在参考室内,遇到几个研究中国文学的同学,有的人在翻阅鲁迅先生的遗著《中国小说史略》的增田涉的译本。
他们看见一个中国人的我,仿佛想慰唁似地说:“鲁迅様死了,留着这些宝贵的遗作的鲁迅様死了;这是可悲的事情呀!”我到考古学教室去,史学教室去,遇到的熟人都是这样表示着叹惋的意思。
而文哲学系中的护手江泰君、大中臣君、齐藤君,几个平时特别欢喜研究鲁迅先生的著作者,更加流露着悲戚,这些悲戚是发自内心的。
这之后,我很留心去搜集关于哀悼鲁迅先生的文章。
在《改造》、《中央公论》、《日本时论》等较大的杂志中,都登载着哀悼的文章;《中国文学月报》并且出过一个特辑。
有些画报中,印有先生的遗照和手迹的,我也买得来。
如新居格、增田涉等,都出其平时藏先生的遗墨刊布出来。
在国人中,有郭沫若先生的一篇哀悼文字,登在《帝大新闻》上。
论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探索
论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探索(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 741000)(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09-00)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男权社会里,男性是作为主体出现的。
这种男性的主体意识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男性话语体系,集中于表现为父权与夫权。
而女性则仅仅作为从属于主体的男性权力意识志向的客体现出。
一、女性“原罪意识”五四以来表现女性的作品中,男性主体意识对女性的压迫成为现代作家们创作主题之一,现代作家纷纷从父权与夫权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对父权与夫权的反抗这一视角来塑造现代女性形象。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摒弃了把女性作为男性社会观念中僵化的形象的模式化的写法,更多地是从女性自身这一内视角来指证女性的“原罪意识”。
张爱玲笔下那些普通人的传奇故事里,尤其是女主角牵牵绊绊的情爱悲剧以及女性毫无例外的苍凉身世,确实显露出了民族文化心理深层中普遍的国民意识—女性的“原罪意识”。
她为中国女性掀开了心狱中疮痍般的一页,活画出生活在长长黑暗中的女奴群像。
在中国女作家中,还没有一个人像张爱玲这样以对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去孜孜于女性凄惨,悲凉命运的写生。
“张爱玲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女性。
《连环套》中塑造了一个遭受压抑而渴望反扑的女性霓喜。
霓喜一辈子靠的是男人,遭受着来自性别的压迫。
然而她却说:“男人靠不住,钱也靠不住,还是自己靠自己的。
”尽管男人处处压迫着霓喜,然而男人所代表的大权在她眼里已失去其神圣性。
她用滚水烫伤雅赫雅以示对他的反抗。
在第二位丈夫窦尧芳垂死之际,霓喜把手里的花瓶对准窦尧芳砸去,窦尧芳当时就断了气,紧接着她又攥紧拳头使劲地捶尸。
她以歇斯底里的方式对压迫着她的夫权进行了反抗。
《多少恨》中家菌苦恋着夏宗豫,然而她拒绝了其父亲与夏太太给她安排的姨太太的生活,家菌离开夏家与其说是对夏太太的不忍而离开了心爱的人,不如说是对依附于男权的拒绝。
关于张爱玲再评价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正统的文学史中,张爱玲始终被视为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作家。
新时期以来如何评价认识张爱玲,成为学者关注争论的焦点。
从四方面对张爱玲的再评价问题进行思考:张爱玲与鲁迅的对比研究;夏志清的理论贡献与立场偏狭;关于张爱玲与政治的关系;关于张爱玲个人道德的争论。
从文学本体的角度考量,认为对张爱玲进行评判时应该尊重她的创作个性,无需以鲁迅做陪衬,更不能因与作品无关的道德云云就去否定张爱玲的创作。
关键词:张爱玲;再评价;鲁迅;政治;道德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808(2018)05-0087-04第35卷第5期2018年10月晋中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Vol.35No.5Oct.2018一、问题的缘起上世纪40年代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认为张爱玲作品的题材过于单调,这种观点虽然略显苛刻,但长期以来影响了传统的文学史观。
直到今天在正统的文学史中,张爱玲的作品仍然被置于主流之外,并且被打上了思想平庸肤浅、题材狭窄的印记。
新时期以来,海外学者夏志清所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于1980年代后期翻译出版。
书中不仅涉及到鲁迅、茅盾等大作家,更努力发掘了国内较少被论及的一些作家,如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人,并对他们做专章论述,给予了高度评价,使得已成定论的许多文学史问题又重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如何评价认识张爱玲便是其中之一。
夏志清毫不掩饰对张爱玲的好感,认为她“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并高度评价《金锁记》,他的这些观点与大陆学者的传统观点相去甚远。
该书出版之后,张爱玲如出土文物般浮出历史地表,重新走红。
伴随着张爱玲热,围绕张学展开了各种规模的学术研讨会。
香港岭南大学于2000年10月举办了“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者不乏海内外著名学者及诸多张爱玲研究专家,如温儒敏、黄子平、刘再复、夏志清、王德威等,此次会议进一步研究讨论了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评价意思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对鲁迅的评价,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
周海婴: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
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
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
在我眼里,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包含着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的爱护、帮助。
我母亲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父亲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装等等。
母亲喊父亲什么,我不记得了,记忆中也没有她老远喊父亲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亲面前,询问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该量体温了、该吃药了,是一种自然的平视的状态。
名人对鲁迅先生评价名言
名人对鲁迅先生评价名言
1.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巨人,他的笔触带着强烈的暴力感和批判精神,并以其独特的鲜明观点和犀利的文字表达力震撼了整个中国社会。
" - 钱钟书
2. "鲁迅是一位具有深思熟虑的作家和评论家,他的笔触露出了一种罕见的直接和坦率的勇气。
他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为中国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 - 贾平凹
3. "鲁迅的作品表达了他深深的关切和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怒。
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的描述和人物塑造都非常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 余华
4.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更传达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折射。
" - 朱自清
5. "鲁迅以他的作品捍卫了人民的尊严,他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和他针对封建社会的犀利批判,给了人们希望和勇气。
" - 郭沫若。
朝花夕拾名人评价
朝花夕拾名人评价
摘要:
一、朝花夕拾的概述
二、朝花夕拾中名人的评价
1.张爱玲
2.鲁迅
3.胡适
正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鲁迅先生多篇富有哲理和思考的散文。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了许多名人的高度评价。
首先,张爱玲女士对《朝花夕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她曾说:“鲁迅的《朝花夕拾》是近代中国最好的散文。
”她认为,《朝花夕拾》中的故事既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又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是鲁迅散文创作的代表作。
其次,鲁迅先生本人也对《朝花夕拾》有着极高的评价。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背景,通过生动的叙述和鲜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鲁迅先生曾表示,《朝花夕拾》是他最珍视的一部作品,他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思考。
最后,胡适先生也对《朝花夕拾》给予了高度评价。
胡适先生认为,《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作,鲁迅通过这部作品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
才华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
总之,《朝花夕拾》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得到了许多名人的高度评价。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魅力,还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他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名言
他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名言
1、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缔造者:
鲁迅先生被认为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缔造者,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发
挥了重要作用。
他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性,在小说创作、散文集、文论著作中均有着杰出成就,将自己宏伟的想象力转变为文学作品,赢得了读者的共鸣。
他的作品包括《故事新编》、《呐喊》和
《彷徨》等,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世名著,对中国现代文学发
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鲁迅先生具有前瞻性:
鲁迅先生除了在文学创作上有新的突破外,也在思想上积极推进,他
通过小说、散文集等形式,认识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重要性,并
且结合新文学技艺,将时代敏感性与多元文化结合起来,让新文学具
有了更强的对抗力度,具有前瞻性,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在中国
文学史上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笔。
3、鲁迅先生弘扬思想民主主义:
鲁迅先生一生协会离不开社会精神文化革命,他聚焦中国当代社会革
命实践,从而表达了对国家腐败、贫富贱贵等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评
价和提出对策。
他对民主政治的弘扬无人能及,他认为民主制度是一
个社会的根基,只有实行民主主义,这个国家才能建立安定的社会制度,他的思想仍然存在于当今社会,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时代的限制。
4、鲁迅先生热爱祖国历史和文化:
鲁迅先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充满热爱,他不仅深入挖掘历史,编写史学作品,更让我们能够深刻理解到中国历史文化,他认为要弘扬祖国文化,个人必须从历史中汲取泭现代文明的优秀精神,在历史文化理论中找到自己的定量,以增加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他对我国传统文化所贡献的精神财富对当今社会仍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家人眼中的鲁迅
家人眼中的鲁迅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伟大作家,鲁迅先生,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的生平和作品,显示出一个从小受苦的孩子,他的毅力和智慧,穿越了许多艰难的时代,被后人称为“新文学运动的创始人”。
在家人眼中,鲁迅先生是一个可爱但又苛刻的男人。
他父亲是一位舆论家,一生如一个圣人,鲁迅也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严格的思维。
此外,他有足够的学习强度,以至于家人,尤其是父亲,总是希望他更加努力。
尽管父亲一生苛刻,但他对鲁迅也有很多关爱和教育。
他会给鲁迅讲课,主要是历史和社会文化,还有政治,他还会给鲁迅指导写作,让他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虽然严苛,但他也坚持着对鲁迅的爱,对他的付出,让鲁迅感到了温暖。
父亲的关心以及他的努力,让鲁迅有了自己的坚实基础,并且影响了他的作品,在他大部分的作品中,都有父亲对他的教育,他也表现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深入分析。
鲁迅说:“我的历史文学思想,大部分来自于父亲对我的培养。
”除了父亲的付出,母亲也一直在后方支持鲁迅,她一生为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把家庭养活下来,尽管生活艰难,但母亲从不放弃,不论鲁迅遇到什么困难,母亲都会毫无保留地支持他,鼓励他,就像一位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那样。
除了家人对于鲁迅的贡献,他也有一帮亲友,他们不仅是他的得力助手,也是他最挚爱的朋友,他们谈话热烈而真挚,为鲁迅带来了温暖和慰藉。
他们在家庭,学术,以及生活的压力下,支持他,成为了他在艰难时期的良师。
总的来说,家人对于鲁迅的付出是巨大的,他们的爱和支持,使鲁迅从一个创作苦无成果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知识渊博,创作丰富,受人尊敬的作家,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们给鲁迅施加的贡献,使他的作品达到了伟大的高度,也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深刻的感受他的思想。
张爱玲岂能与鲁迅相提并论
张爱玲的小说题材多是两性关系与金钱的纠葛,这种纠葛或连着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或缠着落日中小洋房里那些衣食无忧的寄生虫们性饥渴的心。应该承认,小说里散发的那些凄凉的愁绪、哀婉的悲声、孤寂的叹气,以及激荡的春心和燃烧的欲火,加上情欲与金钱交汇中出现的眼花缭乱,使张爱玲的小说具有足以让有些人着魔的魅力。唯其这种魅力才是张爱玲在六十多年前的上海滩红极一时、在今天“成为潮流”的根本原因。
张爱玲岂能与鲁迅相提并论
上海的陈子善教授对未能获准召开张爱玲研讨会,一直耿耿于怀,几年过去了,最近借《南方周末》记者访谈之际(见《南方周末》2009年3月26日《张爱玲也许不高兴》),气不打一处来,牢骚满腹,似乎中国什么逻辑?你说汉奸的老婆不能纪念,那汉奸的哥哥能不能纪念?鲁迅是汉奸周作人的哥哥,周作人是比胡兰成更大的汉奸,怎么可以开研讨会?”——这种与其教授身份极不相称的有违常识、有悖常理的话来。于是觉得,虽身为教授,有时也会走火入魔到让人哑然失笑的地步。然而笑过之后,还是想和陈教授讨论一下,“汉奸老婆”(张爱玲)与“汉奸哥哥”(鲁迅)岂可同日而语?张爱玲果真像陈教授推崇的是个“很大的世界”?
这样说来,苦难出思想便被换言为——什么样的作家才能从苦难中感悟到、凝结出思想,从而贯穿到自己的创作中,写出有思想的作品来?不难看出,这是搞清张爱玲为什么思想贫乏未能写出有思想的传世作品成为大作家的关键所在。
一个作家只有当他不为自身所累、超越自我的时候,才会看到苦难是人生的底色,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古今中外的大作家之所以同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是基于这样的人生观中的苦难意识所产生的精神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自我从小写的人升华到大写的——人道主义的人。只有这样的作家才能接近“人是什么”这个亘古未解的元问题,才能看清“身在此山中”的社会真相,才能正确把握“当代意义”上的历史,才能在这所有的“才能”中看到别人未能看到、前人未能揭示的问题。于是作家因此便拥有了既前无古人又与众不同的思想,从而为其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独具特色的作品来凝聚了决定成功的力量。我们应该听到,在世界文学名著的长廊里不断回响的,是以苦难为基调的音乐,那是人类永恒的声音。而谱写这些不朽乐章的作者,都是以人道主义为精魂的,张爱玲离这一点很远,她一生也没有踏上这条路。时下里不少人对张爱玲的作品推崇备至,与当年孤岛时期的上海滩起哄的炒家一样,多是媚俗的表现。只是今日这些媚俗的文人又多了一点崇洋的味道,许多人从美国的夏志清那里看到——这位虽生活在“自由世界”里,却有着让人生厌的意识形态眼光的权威,对张爱玲的小说赞誉有加,便邯郸学步式地在张爱玲身上舞文弄墨起来,不少文章与孤岛时期吹捧张爱玲的那些说法如出一辙,没有新意,也不可能翻出什么新意来。这类借张爱玲“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陈词滥调说得太多,便成了老妪卖俏,是不堪卒读的。
各个名人对鲁迅的赞美
各个名人对鲁迅的赞美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伟大作家,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鲁迅的作品既对中国社会开创了新的思维方式,又对中国的文化有了巨大的影响。
2.钱钟书将鲁迅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认为鲁迅的文学作品超越了时代,具有永恒的价值。
3.著名诗人屈原曾创作《鲁迅七言律诗》,以表达对鲁迅的尊敬:“雄心壮志把世界改,落花无心百年歇。
清醒人间远光灿,英雄精神把误语催。
”
4.李大钊曾说:“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带给我们深刻的思想感受,他的文章不仅写得精彩,而且写得准确,令人难忘。
”
5.陈独秀也称赞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深受中国人民的欢迎,他拥有无以伦比的才华,为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
我敬佩的鲁迅
我敬佩的鲁迅篇1:我鄙视的鲁迅我鄙视的鲁迅夜,悄悄的。
我独自倚在窗边,任冷风打着窗棂。
望着先生的那张发黄的照片,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哀思。
先生,他走了!或许有些人会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过于冷峭和深邃。
的确,他的文章没有周作人的散淡,张爱玲的雅致,徐志摩的诗情画意。
但那个时代假如只留给我们一些感性文字、文人气息,谁会知晓那个时代的黑暗呢?唯恐,在我们眼中,那真是一个太平盛世!我鄙视先生,不仅由于他的文才,更是由于他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
谁都会犯错误,鲁迅也不例外,可他从不怕改正错误。
他以犀利的`笔解剖了人的内心世界。
他的光辉穿越时空,始终照亮今日!可事实上,先生是孤独的。
曾经有一位同学问我的偶像是谁?我安静地告知她:“是鲁迅!”她惊诧地望着我,觉得匪夷所思。
我当时是很生气的,但又不禁悲伤起来了。
莫非先生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了?不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了?他的文章已作为一笔文化遗产,被束之高阁了?身处喧哗的尘世,内心怎容得下那锐利的匕首?看一看吧,那些老前辈们是多么怀念鲁迅先生啊!他们大声疾呼:“今生今世,我们肯定要读鲁迅!不读他,我们无法感知内心的灵魂;不读他,我们无法摈弃世间的浮华;不读他,我们无法真正了解那个时代的黑暗!”鲁迅先生,只有一个!先生正等着我们走出浮华的海面,款款地步入他的心房,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沟通!篇2:我鄙视的人鲁迅作文假如你问我最鄙视的人是谁?我肯定会毫不迟疑地告知你是——鲁迅先生。
以前,我只知道鲁迅先生只是一名宏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可是,到了四班级第一个学期,我学了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渐渐地,我对鲁迅先生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原来,鲁迅先生是一个只会替别人着想,而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着想的人。
鲁迅先生经常半夜三更地写文章,写累了,就趴在桌上小睡一会儿,睡醒了又连续写下去。
宏大的鲁迅先生就是这样日以继夜地写文章,务求让读者读到最好的文章。
鲁迅先生也特别地珍惜时间。
在他的一生中,曾经翻译过很多外国经典的名著,使我们的阅读更加的便利。
从回忆鲁迅先生形容鲁迅性格特点的词语
从回忆鲁迅先生形容鲁迅性格特点的词语生活中鲁迅是一个直率的、随和、善解人意、不死板、脾气好、有涵养、知识面广、勇敢,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跟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思想家的鲁迅是严谨、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
”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饰她。
”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
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他人对鲁迅的评价
他人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是一位不朽的文学巨匠,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学工作。
关于鲁迅有着以下7点评价:
一、创新精神
鲁迅有着通过前卫形式进行文学创作的开拓精神,大胆地探索中国文
学发展趋势,其文学表现形式颇具创新性,为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意
义深远的贡献。
二、表现力
鲁迅拥有触目惊心的表现力。
他以活力勃勃的笔调,巧妙地结合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手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文学风格。
他凭借诗情画
意的表现,超越一代又一代名篇佳作的诞生,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笔法。
三、提倡启蒙
鲁迅一生致力于对启蒙思想的提倡和宣传,他笔下的某些经典作品力
图启发人们去思考社会现实。
他强烈地敦促思想与行动同步,努力弘
扬思想气氛。
四、慷慨悲歌
鲁迅笔下传神的千言万语,都在没有任何美色情调的情况下,以一种慷慨的悲歌节奏,抒发自己心寒的情绪。
他放弃之山已隐,离群之氐未改,充满了深沉的激情,回响在人们心中。
五、现实主义
鲁迅的文学作品深具现实主义的特点,他凭借其一贯的现实观念和强烈的社会洞察力,把最真实的社会现状写到纸面上,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当时社会现实。
六、独特的见解
鲁迅拥有独特的见解,他以理学史学合一的写作方式,为文学流派大加开拓,发表了许多前卫而有深度的作品,他的文学见解深受读者的回响。
七、引领流派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他引领着中国文学的新浪潮,以其超然的视野,影响和改变着中国文学的状态,把自己的文学思想及文学精神深植人心,熠熠生辉,永流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眼中的鲁迅先生什么样
在民国那个纷繁复杂的年代,不仅众多的屌丝实现了政治上的逆袭。
而且涌现出了很多的天才式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及可以称之为大师的人物。
提起鲁迅和张爱玲,总感觉两人不是一个年代,同样是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物。
就好像时下的王朔和张小娴一样没有交集,要说有,充其量都是主要以文字和思想示人。
其实也就是这样,鲁迅作为十九世纪的八零后,而张爱玲则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人。
当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张爱玲还是一个十六岁大的花季少女。
两人的家境说是相似,其实也又不尽相同。
鲁迅先生是家道中落,从一个小康家庭坠入困顿局面,生活拮据。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28—1904)曾是前清“体制内”的人物,三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殿试三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但仅仅过了三年就散馆。
之后又当了金溪县知县这个芝麻官。
即使就是这么一个小官,也遭到弹劾,被朝廷“归部改选教职”的处分。
直到1888年才被循例捐升内阁中书。
虽是京官,但是十分清苦,丝毫无油水可捞。
按照周作人在《鲁迅的故乡》中说,“虽然还不要用家里的钱,但也没有一个钱寄回来。
”。
其清苦程度可见一斑。
等到了1893年的时候,由于母亲也就是鲁迅的曾祖母去世,离京回乡为母奔丧守孝。
等到翌年因为慈溪六十大寿,恩科提前一年举行乡试。
而周福清因为对当时浙江的主副两个考官比较熟悉,就想通过行贿帮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顺利通过。
谁知不料行贿之时苏州知府也在现场。
于是事情败露,投交信函的佣工当场被抓。
而留下的祖父也最终被判以死刑。
之后鲁迅的父亲又身染重病,由是开始家道中落。
张爱玲的家庭比起鲁迅相对要好一些。
他的祖父张佩纶生性耿直,得罪了不少人。
中法战争爆发后,因为张佩纶主战,那些平时嫉恨他的人就说:“你说打,那你就去打吧。
”之类的,让他去打仗。
张佩纶抵达福建后,那些官场老油子们,也乐得推卸责任,放开手让张佩纶去搏。
但是文人只会清谈,真让他去做了就怂了。
战事已失败告终,张佩纶本人在大雨中顶着铜盆逃走。
并且被福建人嘲笑:“两何没奈何,两张没主张。
”后来遭到朝廷革职,流放边疆。
1888年流放归来,进入李鸿章幕下,因为妻子已死,李鸿章便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了张佩纶。
不过等到张爱玲父亲那一代的时候,张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全家上下碌碌无为,而且沉浸于“祖上阔过”的不思进取心态之中,整天高谈阔论“我们老太爷”,“相府老太太”。
加之张爱玲的父亲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
张家已是坐吃山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
张爱玲的母亲对张爱玲父亲极为不满,几度远渡重洋。
张爱玲在这样看似生活条件很优厚的家庭中,生活的其实并不幸福。
相对于鲁迅的家道中落,苦难而带来的不幸,张爱玲这种不幸更是有别有一番滋味。
两人各有各不幸的人生是他们看透了世间的冷暖,对这个黑白的世界认识的格外透彻。
鲁迅因一片批判封建吃人礼教《狂人日记》而声名鹊起。
日后他又撰写了大量的杂文小说来批判黑暗的社会以及国人的麻木。
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张爱玲虽说以写男欢女爱的小说而名扬天下,但是其早期用外文和后来写的一些小品文散文之类的,对中国人的心态洞察的十分分明,格外到位。
让中外读者都啧啧称奇。
从其《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一文中就可窥见一二,譬如她批判中国人的拥挤“据说全世界惟有中国人骂起人来是有条有理、合逻辑的。
英国人不信地狱之存在也还咒人“下地狱”,又如他们最毒的一个字是“血淋淋的”,骂人“血淋淋的驴子”,除了说人傻,也没有多大意义,不过取其音调激楚,聊以出气罢了。
中国人却说:你敢骂我?你不认识你爸爸?暗示他与对方母亲有过交情,这便给予他精神上的满足。
”
批判中国人缺少私生活的这一问题:“就因为缺少私生活,中国人的个性里有一点粗俗。
‘无事不可对人言’,说不得的便是为非作歹。
”
除此之外张爱玲对爱国还有一种独特的见解:“多数中国人爱中国而不知道他们所爱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
无条件的爱是可钦佩的——唯一的危险是:迟早理想要撞了现实,每每使他们倒抽一口凉气,把心渐渐的冷了。
我们不幸生活于中国人中间,比不得华侨,可以一辈子隔着适当的距离崇拜着神圣的祖国。
”
由此不难看出,张爱玲在琢磨国人的心理上,以及对国人的批判上并不逊于鲁迅。
只不过张爱玲也许是太不在乎政治了,由于和胡兰成的婚姻,也不免遭人指指点点,所幸后来定居美国,不然以后命运真不敢预期。
那么在这个对着国人的品性有着独到见解的奇女子眼中,同样是批判国人劣根性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想大概是有着一种即使不是崇敬也是惺惺相惜的感觉。
定居美国后的张爱玲到了晚年,在美国丈夫去世后,很少与外界联系,经常性的不出门,不接电话,拒绝见客。
但也有破例,她曾经长时间的接待了一位来自台湾名叫水晶的粉丝,水晶本名叫做杨沂,他也是吃了张爱玲的两次闭门羹后,才得以见到这个旷世才女。
他非常喜欢张爱玲的作品,甚至达到了可以背诵的程度,和张爱玲也很能聊得来,有着共同的话题,甚至有着一见如故的感觉。
在这次谈话中,张爱玲谈到了鲁迅,张爱玲“觉得他很能暴露中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和劣根性。
这一传统等到鲁迅一死,突然中断,很是可惜。
因为后来中国作家,在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旗帜下,走的是‘文过饰非’的路子,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很是可惜。
”
张爱玲的这番评价虽然有些偏颇,但亦是中肯的。
张爱玲虽然也曾在文章中间接或直接的提到鲁迅及其作品,但像此番评价之高也是绝无仅有的。
也许张爱玲不愿意
用过多的笔墨赞颂鲁迅,只是在私下场合表示,由他人公诸于世,不得不说和其年少成名的傲气有关。
但不容否认的是,鲁迅和张爱玲,算得上是那个时代文人的两个典型代表。
(文/张溥杰)
分享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