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琴书”活态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琴书”的活态保护

摘要徐州琴书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当代传人魏云彩也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详细分析徐州琴书的传承现状后,从原生态传承、专业传承、教育传承三方面论述其活态保护策略,以丰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徐州琴书传承现状活态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j643.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徐州琴书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当代传人魏云彩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州琴书是江苏省三大曲种(徐州琴书、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之一,全国三大琴书(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徐州琴书)之一。徐州琴书源于明代小曲,经过小曲儿、小唱儿、瞎腔、丝弦、唱扬琴几个阶段发展演变而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徐州琴书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以徐州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1957年9月正式定名。其音乐结构模式为:“起板——慢四板——大八板(或花八板)——过板——入活儿唱[凤阳歌]、[垛子板]或说白——尾声——煞板·结束。”主要唱腔是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两首曲牌通过板腔变化组腔,有时也加入徐州丝弦中的其它曲牌;伴奏乐器现以坠胡、扬琴、手板为常用的乐器组合模式;伴奏手法有随腔伴奏、衬腔伴奏、唱时不和

拉时不唱、自由伴奏四种;表演形式有单人档、双人档、三人档、联唱及表演唱等;演唱风格与山东琴书有相近之处,唱腔优美,曲调丰富,书目繁多,深受徐州人民欢迎,曾出现“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都哼哼”的极盛场面。然而,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之其他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徐州琴书和群众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出现了老艺人不能演、中年艺人改行、年轻人少学等现状,致使徐州琴书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遇。

一传承现状

1 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目前从事徐州琴书演唱的“大本营”是徐州市歌舞团曲艺队,共有6位专业琴书演员,其中包括已退休的徐州琴书代表性传承人魏云彩,其他5人都是魏老先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徒弟,年龄都已超过40岁。很多年轻人觉得学这个没什么出路,也挣不到钱,所以不愿意学。因此,“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使得徐州琴书的传承难以为继。

除了专业的演出人员,在徐州的下属各县市也活跃着专职的民间艺人,但已不足9人。如邳州王家班社。王家班社属于职业艺人,以唱琴书为生,常年活跃在民间,也曾数次参加省市曲艺比赛并获奖。但目前王家班社成员只有老少两代艺人,他们除加入民间的婚丧嫁娶活动外,也自己寻找场地撂地摊或蹲地进行表演。由于琴书市场的萎缩,现已基本没有撂地摊或蹲地演出的机会。微薄的收入,使他们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2 青年观众知晓率低

目前,徐州琴书的观众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观众知之甚少。仅以本人所在学校学生的180份调查显示中,39.18%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徐州琴书”,59.06%的学生“不太了解琴书”,仅1.17%的学生“看过琴书表演”。对于“不了解”琴书的原因,主要是“没机会接触琴书”,而“如果有琴书演出,是否会去看”时,89.47%的同学选择“一定”会看。如此低的观众知晓率实在不利于徐州琴书的传承发展。

3 保护措施不完善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中,江苏共有三大曲种入选,分别是徐州琴书、苏州评弹、扬州评话。然而,徐州琴书在当地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远不及另两个曲种;就连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徐州梆子戏、徐州柳琴戏,也比徐州琴书“有名”得多。据魏云彩说:“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徐州梆子戏、柳琴戏,都有自己独立的剧团,可经常进行一些专场演出,通过市场运作得到更好发展。再如苏州评弹,当地不仅有独立的剧团,还有研究会、评弹学校,有专门的分管机构,鼓励到各地演出,演出如超过一定的数量,政府还给予奖励。而徐州琴书,由于没有剧团,没有演出场地,专业演员又少,只够编排一到两个节目,所以只能在一些晚会、团拜会中“凑数”,导致受众低,演出少。”

二活态保护策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指导方针确定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相比,突出了“传承发展”。“而‘传承发展’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生存’问题。”对于徐州琴书而言,它有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即“高度的精神性、对受众的高度依赖性以及成果形态(声音)的易逝性”。其生存环境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较为充足的经济基础,较为浓厚的文化氛围,较为强大的媒体支持和较具规模的受众群体。归根结底,“生存”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既要解决好传承人或传承群体的问题,又要解决好受众群体的问题,这样才能延续徐州琴书的生命力,实现徐州琴书的活态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存”是对徐州琴书保护的根本途径,也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活与流传的根本途径,可以通过活态保护方式来实现。徐州琴书的活态保护,要做好“原生态传承、专业传承、教育传承”三项内容。

1 原生态传承

(1)加大保护项目和传承人的资金扶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传承人维系着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坚持的生态延续,其保护与传承也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保护传承人,“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根’的保护”。而资金的缺乏,使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的技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全方位记录。笔者从徐州市文化局了解到,徐州市每年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经费为10万元,也仅能维持正常的工作需要,对于项目的保护、传承人的扶持、数据库的建立和申遗事项的联络等所需资金相差甚远。虽然徐州市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县(市)、区政府每年也设立不低于10万元的专项保护资金,但实际上这些经费不能完全到位。对于国家级传承人,国家每年每人拨付8千元,但是只给无收入、年龄大的传承人。这些钱也只够传承人的基本生活费。对于生活在民间的琴书艺人来说是无法享受到这种扶持的,他们为了生计而奔波,生活非常艰辛。

(2)建立非遗保护中心,培养民间接班人

目前,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均已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并正式挂牌增加人员编制。按江苏省文化厅要求,各级也应设立相应的处室,挂牌并增加编制。而从徐州市的情况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由文化局社文处负责,虽然徐州市及各县(市)、区也按要求成立相应的保护中心办公室、委员会等,但均未按要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科),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员紧缺、资金到位不及时等现象。而且绝大部分县(市)、区的非物质文化看护人都是从乡、镇、村文化站(室)临时抽调,无专职人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乏长效机制,致使工作进展缓慢,普查资料难以整理,徐州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承工作难以进行。

2 专业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