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赵树理现象
重评赵树理

• 2、对民间说书传统以及对明清章回小说传
统的继承。 • 口语化的语言 • 讲故事 评书的影响 章回小说传统
赵树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 3、温柔敦厚的传统审美风格。 • 竹内好:“现代文学和人民文学之 间有一种媒介关系,更明确地说 , 一种 是矛盾的文学;一种是赵树理的文学, 在赵树理的文学中,既包含了现代文学, 同时又超越了现代文学,至少又这种可 能性,这就是赵树理的新颖性。
• 80年代对赵树理的评价,主要有两点:
• 一是问题小说的服膺政治的倾向。
• 二是工农兵文学的反智倾向。
一是问题小说的服膺政治的倾向。
• 赵树理小说与政治保持疏离的原因:
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对写作的真诚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赵树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 1、评判认为以忠奸、格。
• ⑴宽容、诙谐、轻松、幽默的叙述语言。 • ⑵妙趣横生的故事结构。 • ⑶评书特有的讽刺效果。
• 4、对中国戏谑文学的继承。 • 《水浒传》、 《三侠五义》
二、工农兵文艺的反智倾向
赵树理认为:知识分子不能启蒙和 拯救农民。 焦点
鲁迅
赵树理
精神创伤
物质贫困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论文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论文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论文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全文如下:无论是赞美抑或贬低,是承认抑或否定,总之,在短暂却不失灿烂辉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
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赵树理横空出世,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称雄文坛,独领风骚,高举起一面民族文学的大旗,其创作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1](P475),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山药蛋”派作家群。
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
相对于昔日的轰动与风流,今日之文坛,赵树理“显然是个陌生人,至多,模模糊糊有个土里土气象山药蛋似的印象……足以使放眼世界的人们微笑着敬而远之”[2](P452)。
往昔名重一时的赵树理,在当今之文坛,难道真已成了“隔日黄花”了吗?赵树理的小说果真如某些新潮评论家所言,既无高雅之艺术品位,亦无宏深之思想涵蕴,充其量只不过因其创作上的大众化成就而在当年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侥幸获一时之殊荣吗?窃以为,赵树理的出现,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赵树理的小说模式,不仅在当年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下及日后之文坛,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拔开当前赵树理研究的迷雾,解构、颠覆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不公之论,还之以本来面目,站在历史的了望台,锁定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用发展的眼光,预见赵树理小说模式之于当下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

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摘要1943年《小二黑结婚》出版,赵树理,这棵“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子”[1]带着他所特有的,底层泥土的芬芳传遍了华夏大地。
赵树理的成功源自于他多年的底层社会经验与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社会责任感。
他立志为广大农民服务,摒弃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过度欧化这一弊端,立足于传统文学与民间实践,创立了风格鲜明,目的明确的“山药蛋派”而赵树理也因其作品的朴实,真诚及深刻的现实反应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赵树理的生平与经历写作,发掘出赵树理所特有的立志“文摊”的大众化文学之路,之后以此为基石通过赵树理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及与同时代同类作品的对比,结合多位评论家的观点分析了大众文学为赵树理带来的得与失。
也希望可以借此为当代立志走文学大众化之路的同志提供一些有益的分析与观点。
关键词:赵树理;文艺大众化;“得与失”。
Abstract1943 "handsome young man" was published, Zhao Shuli, the tree "wilderness where trees grow up child" [1] with his unique, spread the fragrance of the soil underlying the land of China. Zhao Shuli's success comes from his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the underlying social elements hav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e aspires to serve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abandoned since "54" over the Europeanization of the drawbacks of the new literature, based on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and practice, the creation of a distinctive style, purposeful "Potato pie" and also because of the work of Zhao Shuli simple, sincere and profound practical response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left their indelible mark. Firstly, by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Zhao Shuli's life and writing, to explore the road to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Zhao Shuli unique determined "Man Tan", followed by Zhao Shuli as a cornerstone of a specific literar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contemporary works, combined Many critics view the analysis of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Zhao Shuli bring gains and losses. I hope you can take some useful analysis and view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etermined to take the road to the popular gay.Keywords: Zhao Shuli; Popularization of Arts; 'gain and loss. "摘要 (i)Abstract ....................................................................................................................................... i i 绪论 (1)1 立志文摊,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之路 (2)1.1 农民与知识分子相符相成的人生构成 (2)1.1.1 农民赵树理 (2)1.1.2 知识分子赵树理 (2)1.2 赵树理与传统文学 (3)1.2.1 “欧化”的五四新文学 (3)1.2.2 赵树理对传统小说的理性回归 (4)2 赵树理的艺术贡献 (5)2.1 故事结构 (5)2.2 语言形式 (5)3 赵树理的艺术缺憾 (6)3.1 文艺不应从属于政治 (6)3.2 “只是农村,只是所见” (6)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空前繁荣,各类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推进了文学作品的产出与阅读,但繁荣背后所隐藏的是文学作品质量下降,大量低俗,思想内涵低下的作品充斥市场,社会大众的阅读倾向也多偏于这类不甚“费脑”的文学作品。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赵树理小说模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创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这一模式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小说艺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萧条之后重新焕发出生机,而且在表现主题和创作手法上富有创新。
它呈现了时代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对于塑造人民性格、表达人民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赵树理小说模式在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首先,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创新形式。
以《平凡的世界》为代表的赵树理小说,以其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精细入微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和内心世界,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在这一模式的呈现下,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感和代表性。
同时,赵树理小说模式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传递出了深刻的社会思考和人性的探索,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对于当时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它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
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小说曾经陷入了市井文艺和华丽风格的泥潭,作品内容脱离实际,情节离奇少见真实感。
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出现,突破了以往的创作风格,向读者展示了真实生活中的人物人情,打破了小说创作的桎梏,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从此,小说创作开始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
此外,赵树理小说模式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启示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发展迅速、变革时代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这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赵树理小说模式通过真实的社会刻画和人物形象,呈现了人民生活的真实感和感人之处,为当代作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创作范式。
它提醒我们,文学创作应该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境遇和精神追求,扎根于现实,传递社会价值和人性关怀。
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当代价值在于激励当代作家在我们这个时代变革中,以更加真实、生动的方式呈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真实生活,推动中国当代文学更好地发展。
赵树理1

怎样看“赵树理现象”赵树理,自幼生活在农村。
农村生活环境对赵树理有三方面重要影响,并成为他以后创作的生活基础。
第一,赵树理出身贫苦,自小在农村长大,饱尝生活辛酸,熟悉农民的思想感情和农村各阶层的生活。
第二,赵树理从小喜爱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熏陶,通晓农民的艺术和欣赏习惯。
第三,赵树理熟悉农村的百科知识,人情风俗生活习惯。
赵树理深受父亲影响,加之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获得了多方面的农村知识。
青年时代,赵树理在外出求学和流浪期间,受到五四新文艺影响,他渴望把这些新东西介绍到农村去,但发现新文学圈子狭小,写字下棋、会画几笔山水画,刻图章,爱好工艺创造,庄稼活拿得起放得下,说笑话,耍把戏,也是一个多面手,“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
”“打不进农民中去”。
于是,他决心走文学的大众化道路,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进行创作,做一个“文摊文学家”。
这成为赵树理最初的,也是终生为之奋斗的创作宗旨。
赵树理早在抗战时期,就以《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报话》,被誉为具有新颖独到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赵树理是现当代文坛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
周扬同志有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个作家的特点:“他文好人也好,文章有特色,人也有特色。
他最熟悉农村,最了解农民心理;他懂世故,但又象农民一样纯朴;他憨直而又机智诙谐;他有独到之见,也有偏激之词;他的才华不外露,而是象藏在深入的珠宝一样不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他公正无私,对人民忠心耿耿。
这是最可宝贵的。
”1947年,晋察冀边区文联提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口号,对我国四十年代的后的文学发生了深刻影响,赵树理在内容上提倡“问题小说论”,艺术上主张“民间文学正统论”,风格上推崇“大众化文学”。
解放后,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卖烟叶》等,后集结为《下乡集》。
还创作了长篇评书《灵泉洞》(上),另外创作改编过许多曲艺,戏曲作品。
赵树理现象的名词解释

赵树理现象的名词解释赵树理(Zhao Shuli)是中国著名作家,被誉为“中国农民文学的奠基人”,他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而为人所熟知。
赵树理现象是指赵树理作品的广泛影响和深远意义,以及这一现象背后所代表的重要文学趋势。
赵树理现象的首要特点是他作品中对真实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赵树理出身农民家庭,深入农村生活并将这些经历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的作品充满人情味和生活真实感,将读者引入乡村人们的内心世界。
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对家庭的深情厚意以及在世俗压力中表现出的真善美。
通过这些描写,赵树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农民文化、认识农村生活的多样性,并引发对农民权益的思考。
其次,赵树理现象突出表现在他作品深入研究当下社会问题上。
赵树理对深层次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和批判力,以及对农村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
他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土地改革的冲突与挑战,并以文学作品探索社会变革中的道德与人性,这一特点使他的作品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赵树理现象还表现在他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
赵树理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他的文学创作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关注,激发出了更多作家以及读者对农民命运的共鸣。
他的作品推动了农民文学的繁荣发展并使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赵树理现象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作品中的乡村理想化有片面之嫌,过分美化了农民生活,忽略了现实的困境和挑战。
但赵树理的支持者则认为他的作品是对乡村现实的客观记录,是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和拯救。
赵树理现象是对赵树理作品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和文学风格的总结和评价。
他的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农民的喜怒哀乐,温暖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通过深入研究赵树理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民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农民生活的多样性以及文化表达的力量。
总而言之,赵树理现象是对赵树理作品影响和价值的集中体现。
读赵树理有感

读赵树理有感第一篇:读赵树理有感最近读了几篇赵树理的短篇小说,也看了些对赵树理的评论,大致给的评价都很高,就我看过的他的几篇小说的感觉来说,1赵树理的几篇短篇小说的确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
提赵树理的作品,自然不能忘记他的成名做《小二黑结婚》,主要讲小二黑和小芹恋爱,受到垂涎小芹的村子恶霸金旺的阻挠,结果,金旺以捉奸的名义将小二黑和小芹绑到区上问罪,不料区干部明察后,查出了金旺等人的罪行,并将其法办,还支持了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最后以大欢喜收场。
这部作品受到彭德怀,周扬等诸多赞扬,他之后的几篇如《登记》《孟祥英翻身》《传家宝》《锻炼锻炼》等短篇小说都是极为优秀的。
赵树理作品赵树理文章的很大一个优点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很鲜明,每个主角都有其独特人物性格,他们他们中有些人的性格让人感到一种愚昧,同样是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却都又不不带一丝重叠,像《小二黑结婚》里,爱算命误了庄稼的二诸葛,四十几岁还爱打扮,弄得个老来俏的三仙姑;《传家宝》里的给女人按标准定型,还非要媳妇继承她的古董的李成娘;《孟祥英翻身》里的认为女子就该是小脚、守家的孟祥英婆婆,在浓郁封建气息中走向独立新生活的孟祥英;还有《登记》里的小飞鹅,艾艾,《锻炼,锻炼》的“小腿疼”“吃不饱”,王聚海都是赵树理笔下的典型性格的人物代表。
他的每篇文章的主要人物都有其自己的性格遭遇,每换一种作品读起来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另外就是他的作品中乡土气息浓郁,他是一个地道的平民作家,将农村的生活原汁原味的传达给读者,使他的作品注入了乡土的灵魂。
不同于一些没有农村经历的作者,若用奢华的笔调渲染乡土气息,犹如蜻蜓点水,无法探究其本质。
而赵树理的一段农村生活使他更了解农村的习俗和生活风貌,传达出更加原生态的况味。
比如《登记》里的关于青年男女时尚衔罗汉钱,小飞蛾结婚的后到各家拜年;都是当地当时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习俗,关于这些习俗,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刻画,让读者细细品味中感受独具特色的乡村气息.还有他的文字里边也处处流露特有的民俗文化,如《孟祥英翻身》里的“老规矩”“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按旧习惯,婆婆找媳妇的事,好像碾磨道上寻驴蹄印,步步不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赵树理的叙事也自己独具的风格,曾有人称其为“赵树理风格”,他的文章像是参杂了人的性格似得,显得温情、乐观。
对赵树理毁誉参半的评价感想

对赵树理毁誉参半的评价感想
赵树理是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和编舞家,他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创作涵盖了民族舞、现代舞和芭蕾舞等不同类型,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编舞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技艺,对于繁荣我国舞蹈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赵树理也曾因为担任中国芭蕾舞团团长时的作风问题受到批评。
一些人认为他的管理方式严苛,甚至有“赵树理文化大革命”之称。
此外,他在“夕阳红”节目中的表现也曾被一些网友所吐槽,认为他的态度过于武断和傲慢。
总的来说,赵树理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舞蹈大师,他在中国舞蹈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点。
我们应该在欣赏他崇高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它一些方面的问题,以此为我们提供更全面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基础。
论“赵树理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义

论“赵树理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义宋剑华内容提要追求文学创作的平民化原则,是“五四”新文学以来中国现代作家最为迫切的人文理想。
然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于现代文学“平民化”与“大众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上,根本没有实际的作品成果作为支撑;只是到了40年代以后,人们才越来越意识到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完整性,缺少平民作家的客观存在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赵树理现象”的出现与影响,既是解放区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同时也体现着新文学发展史的历史必然性。
对它的解读,我们也应该具有科学的理性精神。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赵树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学现象:一方面,他的那些农民话语小说由于思想上的肤浅性与艺术上的粗糙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纳入到正统文学的经典之林而流芳千古;另一方面,他本人在新文学创作方面所产生的社会轰动效应与时代导向作用,又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意义。
无论人们是否愿意去承认这一客观事实,但毕竟是赵树理用纯正的农民生活语言和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一度规范与整合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方向,并使广大精英作家在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思想嬗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知识话语”与“民间话语”合二而一的现代文学表现特征。
所以我个人认为,“赵树理现象”的世俗化审美倾向,决非是对“五四”新文学人文主义的一种价值偏离,而是对新文学“平民主义”与左翼文学“大众化”艺术理想的一种具体实践。
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文学现象的内涵丰富性,就会失去对中国现代文学基本性质的整体把握与科学认识。
一现代文学理念的形成与“赵树理现象”的历史必然性全面探讨“赵树理现象”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首先应该回到历史的“原场”,去对“五四”新文学运动所倡导的“现代”文学理念,做出一番符合科学理性的价值评判。
学术理论界一般都将“文学革命”的终极意义,视为是在西方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直接作用下,对于古典文学从话语形式到美学传统的彻底颠覆。
接受语境下的赵树理现象

收稿日期:2012-05-10作者简介:任晓兵(1978 ),男,山西太原人,内蒙古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师,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2年9月第31卷第9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ep.2012Vol.31No.9“接受语境”下的“赵树理现象”任晓兵(内蒙古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赵树理以他的写作真正实现了文艺大众化的方针,在特定的时期被树为“方向”,成为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楷模;建国后,赵树理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人生境遇上都遭遇了磨难,“方向”的意义完全被剥蚀,从“宠儿”变为“弃子”。
造成这种转变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赵树理写作与特定时期的接受语境特别是意识形态语境对他的规约有关。
因此,从接受语境的角度分析“赵树理现象”,可以揭示在不同历史情境中意识形态话语对作家的创作要求与作家执著坚守自我写作理论主张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冲突关系。
关键词:赵树理;文艺大众化;接受语境;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I206.6;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12)09-0064-05作为最了解农民情感机制和生活原态的“文摊文学家”赵树理,自觉实践着左翼文学运动孜孜以求但却始终未能有效实现的文艺大众化目标。
以工农的口语为写作话语,采用民间说书的文本结构,只写自己最熟悉的农村生活,要求文学创作要直接为当前的中心任务服务,要产生向农村大众宣传党的政策的效果,这是赵树理文学创作自我追求的主张。
在此主张下,赵树理创作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为解放区民众竞相传阅的小说。
这些小说如实描述了民间底层的生活常态以及存在矛盾,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尖锐矛盾。
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从无产阶级政治革命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要求“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1],明确提出了文艺必须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怎样看待赵树理现象

怎样看待赵树理现象赵树理,原名赵树礼,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农民家庭,自幼喜爱民间曲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被捕入狱,释放后四处流浪,熟悉农民的文化风俗,1931年开始发表通俗文艺作品,1937年重新入党,并参加抗战工作。
1943年因《小二黑结婚》儿一举成名。
40年代后期在文坛上获得广泛的赞誉,被确立为“赵树理方向”。
1949年后,先后任中国曲艺协会主席、《说说唱唱》主编、北京市作协会副主席等,1959年因对农村政策有意见而被视为“右倾”,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70年9月23日被批斗致死。
赵树理是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曾被誉为描写农村的“铁笔”、“圣手”。
以赵树理为杰出代表的“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赵树理从小喜欢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
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从1925年入长治县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主义的影响,曾沉醉与鲁迅的新小说、郭沫若的新诗,开始尝试学习写作写小说和新诗;20世纪30年代,赵树理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学名“赵树礼”改成“赵树理”,表达自己一生追求“真理”的愿望;左翼文艺运动对新文化的欧化、资产阶级倾向的反省与批判后,倡导文艺的大众化,赵树理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赵树理一直生活在两种文化的交叉地带,一方面喜欢与文艺青年交往,另一方面与农村老百姓亲密接触。
在两种系统文化生活的对比、反省中,,他确立了自己的创作理想,既立志做一个“文坛文学家”。
为此他关注现实、感时忧世、体悟农民,创作了一篇又一篇揭示农民生活的小说。
赵树理方向”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坛构建起来的里程碑;是特定时代的要求、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作家的艺术相结合的“历史结晶”。
(1)“赵树理方向”是时代的呼唤,文学的期待。
中国现代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产生和发展的,现代作家历来重视文艺的社会功利性。
论赵树理现象

中文师范0920901012058成雅婷论赵树理现象【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起伏跌宕、持续不休的话题。
从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红极一时,到50年代中后期的屡遭批评,从60年代初的“翻案”,到文革期间的迫害致死,从80年代的新启蒙语境中再次被确证为毛泽东时代文学(文化)的典范,到90年代从民间文化形态的角度凸显其知识分子立场,一直到近十年以来赵树理的创作和“评价史”仍然是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书写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对从赵树理方向到赵树理现象进行简单阐述,并从文学史意义探讨赵树理的价值。
【关键词】赵树理方向赵树理现象文学史意义赵树理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的一个贫民家庭,他从小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求学期间接近了革命者,同时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创作了新诗和小说。
然而当他将鲁迅的《阿Q正传》等念给他的父亲听时,他父亲竟然毫无兴趣,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认识到农民喜欢的还是民间那些旧的传统文艺形式,从那时起,赵树理下决心要“写些小本子夹在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1937年抗战爆发,赵树理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事文化普及工作。
建国后,赵树理创作了《三里湾》、《登记》、《套不住的手》等作品,取得了新的成就。
赵树理于“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一、赵树理方向:赵树理的创作因为站在人民的立场,爱憎分明,有强烈的阶级情感,思想情绪与人民打成一片,“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并“创造了生动活泼的、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民族新形式”而被树为“赵树理方向”。
他的作品从解放区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一起被视为实践《讲话》精神的典型代表。
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1947年)集中对赵树理方向进行了论述:“我们这次文艺座谈会,首先讨论了赵树理同理同志的创作,大家认为要检讨一年来边区的文艺创作,最好对赵树理同志的作品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他的作品可以作为衡量边区创作的一个标尺,因为他的作品最为广大群众所欢迎。
论赵树理的当下意义和价值——兼谈其符号性与非符号性

学追求是 , 创作 “ 老 百姓喜 闻 乐见” 的文 学作品 , 同时保 持 自己的 艺术特 色。其 文 学创作 理 念 、 创 作
精神、 美学追求 中都 显现 出他 的符号性 和 非符 号性特 征 。符 号性 与 非 符 号性 的结合 才是 真 正 意 义 上 的赵 树理 。赵树 理研 究对 当今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文学 的发展 具有 重要 的意 义和价 值 。
刘 江
(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 学院 科研处 , 广 西 柳州 5 4 5 6 1 6 )
摘
要 :赵 树 理是 工农 兵 文 学的代 表 作 家, 具 有 鲜 明的 个人 特 点 。他树 立 了忠 实 于生 活的 文
学创 作理 念 , 努 力 用 自己的笔反 映社 会 变革 ; 他 树 立 了扎根 人 民生 活 、 亲近 人 民的创 作精 神 ; 他 的 美
“ 对他的理解趋向多元化” l 8 J , 有人对他和他的作 品
进 行重估 , 也 有人 开始 探 究 他 的 文学 史 意 义 和 他 对 文学 的影 响力 l 1 o ] 。值得 学术 界 注意 的是 , 虽然 这 些 研究 的着 眼 点 包 括 其 符 号 性 和 非 符 号性 两 个 方
关键词 : 赵树理; 工农 兵 文 学 ; 符号性; 非符 号性 ; 文 学理念 ; 创 作精 神 ; 美学 追 求 ; 当下 意 义和
价 值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7 .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3 4 3 X( 2 0 1 6 ) 0 4— 2 7一 O 5
第 3 0卷
第 4期
开封大学学报
J OUR NAL OF KA I F EN G UNI VE RS I T Y
赵树理方向的时代意义

赵树理方向的时代意义
赵树理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国经济学家赵树理命名的一种发展思路。
赵树理方向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注重发展质量而非速度,追求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时代,赵树理方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文化角度来看,赵树理方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在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对于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赵树理方向强调的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从经济角度来看,赵树理方向强调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追求的是质量而非速度。
在当今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赵树理方向的发展思路可以引导我们走出这种误区,追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从政治角度来看,赵树理方向强调的是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注重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和服务。
在当今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赵树理方向的发展思路可以引导政府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市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转型。
命运与创作的尴尬:“赵树理现象”再解读

The Awkwardness between Destiny and Creation:Re-decipherment of Zhao Shuli Phenomenon
作者: 田静
作者机构: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出版物刊名: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84-87页
主题词: 赵树理现象;命运;创作;尴尬
摘要:赵树理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命运多舛的作家,他曾经被推崇,也曾经受冷落,被批判,最后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他的人生和创作大起大落,誉毁兴衰都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征。
生活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赵树理的人生被戏剧化了。
解读他坎坷的人生和尴尬的
命运,可以引发我们多方面的思考。
赵树理文学现象阐释

赵树理文学现象阐释
赵秋生
【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8)004
【摘要】文章认为,对赵树理文学现象的阐释,必须联系赵树理与民间文化、赵树理与五四文学传统的转型、赵树理与解放区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赵树理解放以后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去分析其文学创作走向成功的内在原因和出现滑坡现象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赵树理1950年创作的<登记>为界,深入剖析了其解放以前的创作怎样完成了对民间歌手的自我超越;又以其解放以后的几个重要作品为例,剖析了其在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处于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其创作不但没有超越前一个时期的水准,反而出现了滑坡和倒退的现象.这不仅是赵树理的悲剧,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和记取.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赵秋生
【作者单位】晋东南师专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从文学现象到艺术探究维度--对20世纪现实主义思潮的反思与阐释 [J], 董晔
2.追踪与阐释——论方卫平对当代儿童文学现象的研究 [J], 王亚玲
3.阐释中的差异--论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与赵树理创作的差异 [J], 郭文元;陶维国
4.从中西文学现象的比较看“意识公式”的原型阐释功能 [J], 张杰
5.开掘“人民文学”理论新形态利于彰显文学理论阐释文学现象的合法性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看待赵树理现象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农民家庭,自幼喜爱民间曲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被捕入狱,释放后四处流浪,熟悉农民的文化风俗,1931年开始发表通俗文艺作品,1937年重新入党,并参加抗战工作。
1943年因《小二黑结婚》儿一举成名。
40年代后期在文坛上获得广泛的赞誉,被确立为“赵树理方向”。
1949年后,先后任中国曲艺协会主席、《说说唱唱》主编、北京市作协会副主席等,1959年因对农村政策有意见而被视为“右倾”,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70年9月23日被批斗致死。
赵树理是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曾被誉为描写农村的“铁笔”、“圣手”。
以赵树理为杰出代表的“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赵树理从小喜欢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
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从1925年入长治县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主义的影响,曾沉醉与鲁迅的新小说、郭沫若的新诗,开始尝试学习写作写小说和新诗;20世纪30年代,赵树理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学名“赵树礼”改成“赵树理”,表达自己一生追求“真理”的愿望;左翼文艺运动对新文化的欧化、资产阶级倾向的反省与批判后,倡导文艺的大众化,赵树理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赵树理一直生活在两种文化的交叉地带,一方面喜欢与文艺青年交往,另一方面与农村老百姓亲密接触。
在两种系统文化生活的对比、反省中,,他确立了自己的创作理想,既立志做一个“文坛文学家”。
为此他关注现实、感时忧世、体悟农民,创作了一篇又一篇揭示农民生活的小说。
赵树理方向”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坛构建起来的里程碑;是特定时代的要求、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作家的艺术相结合的“历史结晶”。
(1)“赵树理方向”是时代的呼唤,文学的期待。
中国现代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产生和发展的,现代作家历来重视文艺的社会功利性。
在历经20年代的“为人生”,30年代的左翼红色激进,到40年代的文艺为大众服务,文学家为达到救世醒民的目的,不得不考虑落后的受众审美心理和接受水平。
毋庸讳言,40年代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处于一中缺乏现代气息、经济和文化都很落后的历史氛围之中,然而这并不能消减其对文学精神的呼唤。
赵树理的小说恰恰以其内容的时代性和趋势性、艺术的通俗性和大众性,自然而然地走入了这一历史的功利性轨道。
(2)“赵树理方向”是成功的实践,自觉的追求。
总之,“赵树理方向”是时代的呼唤、文学的期待、作家的成功实践和自觉追求等因素完美地结合,才产生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背景下的文学理想——“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在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是努力的,一如前往。
其次,他的努力方向与时代的要求发生了偏离。
从1949年前后围绕着《邪不压正》的争论开始,,一直到“文革”前,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时起时伏。
这些褒贬毁誉的评价与当时的文学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革”中对赵树理的评价跌入谷地,其时激进主义文艺思潮正如火如荼,对他的批判达到了顶峰。
在主观上赵树理也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也想写歌颂农村新事物的作品,但在实际的创作中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
在他的作品中再也找不到40年代《李家庄变迁》等“阶级斗争”之作中具有民族阶级狠式的人物形象。
当时对赵树理越来越厉害的批评指责,实际上正是文艺界越来越高涨的激进主义文艺思潮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反映。
虽然,老舍、矛盾、王西彦等作家一再为赵树理作品辩护,但并不能改变赵树理作品“不合时宜”而最终在劫难逃的悲剧命运。
与赵树理相比较,老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文坛名声大振,被誉为“人民的艺术
家”,主要是因为他紧跟时代的戏剧创作,如《龙须沟》、《茶馆》等等。
这方面的评论非常多,评价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