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苏联新经济政策(NEP)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之后分别实施,都是两国试图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来解决经济问题,并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尽管两国的经济环境和国情有所不同,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NEP和改革开放政策都在某种程度上放松了对市场经济的限制。

在NEP时期,苏联允许农民自由出售部分农产品,并允许民营企业在某些行业中经营。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开放了特殊经济区,并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

这两个政策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并为私人企业和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NEP和改革开放政策都试图提高生产效率和激励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

在NEP时期,苏联鼓励农民增产,并引入了一些奖励制度来激励农业生产。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引入了以利润为导向的奖励机制,鼓励企业创新和提高效率。

这两个政策都试图通过激励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来提高生产效率。

NEP和改革开放政策也存在一些差异。

苏联的NEP是在共产主义革命后实施的,旨在恢复经济活力和民生改善,但最终被取消。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施的,其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改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有更长久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取得快速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NEP和改革开放政策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也有所不同。

在NEP时期,苏联试图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通过引入一部分私有经济来解决经济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目标更加明确,主要是借鉴市场经济的一些机制和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提供更多的市场机制和活力。

NEP和改革开放政策在对外开放方面也存在差异。

苏联的NEP政策在实施初期较为开放,吸引了外国投资和技术,但在后来收紧了对外的控制。

与之相比,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并努力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探索之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研究

社会主义探索之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研究

社会主义探索之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研究社会主义探索之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研究社会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在20世纪,苏联和中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分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文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不同方面,探讨两个国家的共同点和差异。

一、经济模式比较1. 集体所有制和国有制度苏联强调集体所有制,通过国家统一管理和分配资源。

国家掌握经济领域的主导权,以五年计划为指导,实行计划经济管理。

而中国则更加注重国有制度,国家通过直接或间接掌握大部分生产要素,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此外,中国逐渐开放经济,引入了市场机制。

2. 农业合作化和农村改革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通过合并小农户的土地,建立大规模的农业合作社。

农民失去了土地的私有权,农民实际上成为国家的雇员。

而中国则采取了不同的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农村改革,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济,在保留集体经济基础上,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增收。

二、政治模式比较1. 党的领导和国家体制苏联实行了一个单一政党制度,由共产党领导一切,政府机构和军队受党的指导。

而中国则采取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扮演着领导核心的角色,同时允许其他政党存在,并参与国家的政治决策。

2. 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苏联在政治和经济决策上集中了大部分权力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作用被相对削弱。

而中国则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合作与协调,实行了分权制度,鼓励地方政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改革和创新。

三、社会模式比较1. 文化和教育苏联政府致力于推行共产主义思想,强调全民义务教育和普及文化的重要性。

但是在苏联时期,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较少,引发了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中国也高度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通过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2. 社会保障和福利苏联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广,提供免费医疗、教育和住房等福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比较讨论报告组长:李昕阳组员:霍坚旭屈红艳陈媛王慧陈烁帆谢彩玲张丽欣刘昕昕徐唱李政通发言人:刘昕昕成绩:8.7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比较目前国内外都在热议中国模式,但褒贬不一,意见分歧很大。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模式,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研究中,认识苏联模式是怎样从成功走向失败,中国是怎样从学习苏联模式到突破苏联模式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实现纵向突破和横向超越。

中国模式取得巨大成功,但并不十全十美,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

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

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在社会主义史中最早提出“模式”一词的是柏林大学讲师杜林。

1953年,英国研究苏东问题学者休.塞顿-沃森所发表的《从列宁到马林科夫》一书导言中,首次提出了“苏联模式”一词。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往后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接班人。

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比较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打败消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发展动力认为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认为阶级斗争是发展的动力对所处阶段的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达社会主义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经济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追求单一纯粹的公有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单一公有制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单一的按劳分配形式经济结构农轻重协调发展重重轻轻不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区域发展和民族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区域发展悬殊民族矛盾突出对外经济扩大开放相对封闭政治领域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僵化的政治体制削弱思想教育政府官员尽力防止产生特权阶层加大反腐败力度孵化出一个特权阶层不注重反腐败对外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和谐世界努力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以及大党主义倾向严重7jianghantribune200711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尽管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采用正确的改革措施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
第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基础、发展 战略、政治文化体制诸方面, 也不同于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
在理论基础上, 苏联认为计划经济的程度越 高越单一越好, 排挤商品市场经济, 急于建成社 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 为我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 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NEP)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两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改革措施,旨在解决各自国家在经济领域的问题。

尽管两个政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目标、实施方式和
结果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目标上,NEP旨在恢复苏联战争后遭受的经济困境,重建国家经济,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

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目标是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

中国希望通过引进外资
和技术,扩大开放,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在实施方式上,NEP采用了新经济政策,即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框架内引入资本主义的
一些元素,例如允许私人经营、开放市场等。

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则是通过特区、经济特
区等措施吸引外商投资,建立特殊经济区域,吸收外资和技术。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的改革方面更加偏重。

中国取消了集体农业,引入了家庭
承包制度,鼓励农民自主经营。

这种农村改革为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比之下,NEP在农村的改革方面更保守,没有引入类似的措施。

在结果上,NEP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经济上的成果,如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恢复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由于农民对NEP抱有怀疑态度,实施效果不久就开始遭到质疑,并且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NEP最终被放弃。

相比之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
长期的成果,在经济上实现了快速发展,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同之比较研究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同之比较研究
经 济 和 社 会 危 机 的 有 效解 决 办 法 。理 不 出党 和 国 家 未 来 发 展 的 战 略思 路 ; 出现
我 国 的改 革 也 经 历 了长 时 期 的 左 倾 路线 , 于反对 右倾 。 致 反右扩 大化 。 急 导
结果只能是往“ ” 左 的路 线 上 更迈 进 了 一
反 。正 是 因 为 它 们 违 反 了 社 会 主 义 的 基
济 则 成 为 整个 社会 、经 济 的 转 型 的 支撑 点 。 而事 实证 明 我们 的 做 法 是 完 全正 确 的 . 因 为 如 此 。 国的 改 革 才取 得 了举 正 中 世瞩 目的成 就 和 巨 大 的成 功 。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 同之 比较研究
孙 连 杰
( 圳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深 深圳 5 8 0 ) 10 0
【 关键词】 中国与苏联; 改革异同; 研究
我 国 与 前 苏联 同是 地 域 广 阔的 社 会
主义 大 国 。在进 行 了 长时 期 的社 会 主义
能 过 渡 到共 产 主 义 ,但 在 6 7 年 代 , 0、O 他
认 为苏 联 已经 建 成 “ 达 的社 会 主 义 ” 发 。 1 8 年 之 后 安 德 罗 波 夫 对 “ 达 社 会 主 92 发
农 村 这 个 旧 体 制 最 薄 弱 的环 节 通 过 实 行
家 庭 联 产 承包 责任 制进 行 改 革 ,国有 经
改 造 后 。为 何前 者取 得 了举 世 瞩 目的成 就 。而后 者 却 以失 败 告 终 ,最 终 引 发 解 体 。 不 能不 是 个 值 得 探 讨 的 问题 。 需 这 但 要 明确 的是 .苏 联 改 革 的 失 败 并 不 是 因 为社 会 主义 本 身 不 具 有 生 命 力 .恰 恰 相

从中苏改革比较看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从中苏改革比较看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与苏联前任领导人总是被后任领导人所否定这种肆意割断历史的不良现象相反中国继任领导人总是充分肯定前任领导人的丰功伟绩总是肯定新中国的光荣历史使得中共产党执政育人的历史资源越来越丰厚并且开拓创新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日新月异的改革大业
避免地走 向左倾 ,逐步走上集权统治,严重阻碍 了苏联社会主义 民主的发展 ,也给世界社会 主义运动带来深刻 的消极影响 。中国
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新阶段 。已经解体的苏联在中国发动改革 开放的前后 ,也进行过 旨在纠正既往过失和加速发展 的改革 ,但 因改革过程中失误频频 ,最终未能避免亡党亡 国的命运。
作者简介 :潘正祥 (9 6 )男 , 15 一 , 安徽桐城人 , 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党 委书记 , 法学博士 , 留美学者 , 研究生导师 , 主要从事国际关 系研究 许正华( 9 6 )男 , 17 一 , 安徽合肥人 , 中国科技 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 。
要矛盾 。在阶级斗争为纲思想 的指导下 ,社会主义民主被一步步 地破坏 ,社会政治生活逐步变成 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由此 ,中苏 两 国似乎不约而同地采取 了封闭式的发展路线 ,忽视世界 的进步 与变化。同步 自封 、闭关锁 国,导致政 ,首先必须探究中苏两国选择改革的
背景 。
1经济发展滞后 ,经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
列宁逝世之后,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斯大林上任伊始,就
要求取消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而开创计划经济 。个体经济在法律上 虽被允许存在 ,但实际上处处受到限制和排挤 ,仅在农民的个人 副业中部分保留。到 了 13 9 7年 ,社 会主义公有制在 国民收入 , 工业总产值和农业 总产值中的比重占据绝对 的统治地位 ,苏联从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转变为单一公有制 的所有制结构。中国上个世 纪五十年代 中期急剧进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 ,从允许私有制 、 个体经济的存在 ,到] 业 、农业都追求 集体所有制和全 民所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对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突破和发展,并走出了属于中国的特有的发展道路。

前者与后者相比较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

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

正确认识、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区别,就要把它们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要用唯物史观来进行科学评价。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辩证区别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区别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科学评价,是一个重大而又疑难的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有的在斯大林在世时,神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的在斯大林去世后,完全否定其所有的历史贡献和作用。

然而,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引言苏联新经济政策(NEP)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末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采取的重要措施。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这两个政策的背景、实施过程和效果,探讨它们的异同及对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今后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和启示。

一、背景比较1.1 苏联新经济政策苏联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于1921年提出的一项经济政策,主要的出发点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遭受战争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通过恢复市场机制和私人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政策。

NEP的核心是允许私人土地所有权和私人贸易,并允许农民自由经营和交易,同时逐步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和集体农业。

1.2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78年至1979年提出并开始实施,在对内对外的背景下,中国决定放弃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开放市场经济,吸引外资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允许私人企业和外资进入市场,促进农村改革和城市工业升级。

二、实施过程比较2.1 苏联新经济政策NEP的实施启动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步恢复了国家经济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和私人企业家的生产积极性。

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NEP为苏维埃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由于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和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NEP也导致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剧烈震荡,使得一些农民和工业家成为了富有的资本家,严重伤害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纯洁性,最终在斯大林领导下被淘汰。

2.2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核心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在政策实施中,中国先后实施了九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十四届四中全会等一系列决定和措施,在国内外务实推动了贸易和投资的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中国与俄罗斯比较引言:在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激进的过度方式,例如俄罗斯与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一种则是渐进的过度改革如中国。

这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以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为主要代表。

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惨遭失败,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

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渐进式改革却成绩斐然,这也导致了对激进改革的否定。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有待完善,又引发了对两种改革的讨论和比较。

本文就两种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相互之间的差别。

关键字: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中国俄罗斯一、中国与俄罗斯两种不同改革模式实施阶段上的区别1.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1)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2)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伴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的推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其本上是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展开的,市场发育刚刚开始因此基本上是“体制外”展开。

第二阶段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市场化已经进入“体制内”,市场体制框架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和计划的力量开始抗衡,突出表现在“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上。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是进入了纵深的推进阶段,正向着成熟阶段迈进。

(3)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到整体的改革、从低成本到高成本的改革推进方法,采取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降低改革成本,使改革的进程可持续。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都是各自国家面对严重经济困境和社会问题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采取的变革措施。

虽然两国的政策各有不同的途径和表现方式,但就其本质而言,它们都是试图通过市场机制和外部关系的改善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苏联新经济政策实行于1921年,是为了摆脱俄国内战和经济危机的困境。

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允许私人贸易和一定的私营经济活动,取消卡车和轮船运输的国家垄断,并在土地制度上进行了调整。

同时,政府着重发展重工业、基础设施和教育事业,加强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管理。

虽然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压力,但在列宁去世后,它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被废除,苏联再次进入计划经济时期。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于1978年,是为了改善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的困境,推动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与改革。

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放开农村集体经济,允许个体户在城市开展小商品经营,引进外商投资和技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加强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的发展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同样,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并推动了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

然而,苏联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两国在政策制定背景上的差异导致了政策的实施方向的不同。

国内经济和社会问题不同,苏联更侧重于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而中国更注重民间经济和自由市场的推动。

其次,两国在实现改革的途径和方向上存在差异。

苏联在新经济政策中允许私人贸易和土地出租,但并未彻底放弃计划经济和国有化。

而中国则更倾向于市场经济和自由市场的推动,并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

最后,两国在政策成功程度和可持续性上也存在差异。

苏联新经济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的危机和问题,但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被废除,无法长久地维持下去;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则在改变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在营造市场化经济环境和增加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青出于蓝胜于蓝——中苏改革斯大林模式之比较

青出于蓝胜于蓝——中苏改革斯大林模式之比较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 第 卷 人民出版社 19 95年版 , 70页。 第 2
收稿 日期 :0 l 2— 6 2 1 一1 2

江西 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1 02仨
不 同起点 , 导致后 来改 革 的不 同结 局 。 才 众所 周知 , 大林模 式 的理论支 撑 , 大林 模 式 的灵 魂 是 社会 主义 社 会 “ 斯 斯 阶级 斗 争尖 锐 化 ” 9 8 。12
年 7 9日, 月 斯大林在联共 ( ) 布 中央全会上几次强调 :应该得出结论说 , “ 随着我们 的前进 , 资本主义分
子 的反抗 将加 强起 来 , 阶级斗 争将更 加尖 锐 …… 向社 会 主义 的前 进 不 能不 引起 剥 削 分 子对 这 种前 进 的 反抗 , 剥削 分子 的反抗 不能 不引起 阶级 斗争 的必然 尖 锐 化 。①斯 大林 扭 曲事 实 , 构 出来 的这一 “ 而 ” 虚 理 论 ”成 为斯 大林指 导苏联 种种 政策 、 , 措施 的总 纲 。苏联 在 随后 实施 的种 种政 策 、 法 , 做 诸如 反 布哈 林 的 “ 右倾 机会 主义 ” 争 、 业全 盘集体 化 、 斗 农 消灭 富农 阶级 、 副产 品义 务 交售 制 、 清洗 , 括 民族集 体 迫 农 大 包
的思 想桎 梏 , 展关 于真理 标准 问题 的大讨 论 , 思想 认识上 拨 乱反正 。接 着在 中共 十一届 三 中全会上 开 从 做出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 口号 , 把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 民注意力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 的决策。这样 , 中国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正是 由于中苏两国改革斯大林模式 的
叶 书 宗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苏联新经济政策(NEP)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苏联NEP和中国改革开放进行比较研究。

一、政策出现背景苏联NEP的提出源于1921年苏联经济危机,当时苏联经济遭受重创,国家无法再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因此需要改变原先的经济模式。

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提出是因为1978年中国经济面临滞后、不发达的问题,国家亟需改革经济模式,加快经济发展。

二、所有制体制在所有制体制上,苏联NEP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取消了无产阶级专政,允许一部分私人经济的存在,开放了农民市场,允许农民自由经营,这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而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则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允许私人经济的存在,引入外资,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

三、农业发展在农业发展上,苏联NEP时期农业生产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有所恢复,这主要得益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以及市场机制的发挥。

而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高速发展,主要通过村集体企业、个体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引入了市场机制,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城市工业与国有企业改革在城市工业与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苏联NEP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自由化措施,取消了资源国有化政策,使得国营工业的经营权逐渐下放,开放了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而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引入外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

五、对外开放苏联NEP时期,苏联开始与国际市场进行贸易合作,增加了对外贸易,引进了大量外国技术和资本,促进了经济发展。

而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六、政策长期影响苏联NEP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经济成果,但也埋下了一些隐患,如对私人经济的限制问题。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摘要: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此背景下,中国和苏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本国经济体制改革,但改革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本文从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改革的内容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得出经验教训以及为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苏;经济体制;改革一、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比较(一)国际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发展本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代科技革命的出现,一方面它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科技以及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另一方面,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在美苏两极格局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需要抓住机遇,迎接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在此背景下,邓小平抓住历史机遇,总结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审时度势的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拉开了中国全面改革的序幕;与此同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看到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以往改革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场新的改革,企图实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但最终也没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以失败而告终。

(二)国内原因。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处于文革十年内乱时期。

文革十年给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得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主法治遭到了严重践踏,文化事业同样也遭到了破坏,使得全国上下的社会秩序处于混乱中,导致人民的温饱得不到解决,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同年12月邓小平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促进苏联经济发展,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展国内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发展的后期,苏联模式的弊端显露出来,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甚至阻碍经济发展。

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

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

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转轨,而中国也在同一时期开始了经济改革开放。

这些国家面临了类似的挑战,即如何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本文将就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一、背景介绍1. 前苏东国家经济体制特点前苏东国家实行的经济体制以中央计划为核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极为集中,决策权、资源配置权均由中央政府掌握。

国有企业在经济中扮演主导角色,私人企业经济规模较小。

2. 中国经济体制特点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加强。

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共同发展,并逐渐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二、转轨背景比较1. 起点差异前苏东国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崩溃后,经济普遍面临衰退、通货膨胀、失业等严重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长,改革前已有一定程度的市场经济体制试点经验。

2. 内外部环境差异前苏东国家转轨时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较大,包括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衰退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中国则受益于全球化,通过吸引外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三、转轨模式比较1. 执行主体差异前苏东国家采取的转轨模式多为市场导向的自由化改革,国家主要扮演监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而中国则实行由国家主导的改革,政府对经济有更大干预和主导力。

2. 执行过程的差异前苏东国家的改革常常采取“速决主义”,采取大规模削减产能、私有化等措施。

相比之下,中国则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尤其是推行“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确保转轨过程中社会稳定和发展。

3. 执行结果的差异前苏东国家的转轨导致了剧烈的资源流失、失业增加和社会不稳定。

而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彻底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在经济增长、改善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我国的经济改革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经济改革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通过与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比较以及自身经济改革的不足总结经济改革经验教训,对确定新时期改革力向,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经济改革不足及启示经济改革展望【Abstract】:The economic reform of our country in 1978, eleven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as the symbol, history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maintained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aggregate,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mproved rapidly.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economic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problems. Compared with the economic reform of Russia and its economic reform to summarize the lessons of economic reform experience, to determine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direction, it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Economic reform; Problems and enlightenment; Economic reform prospects一、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概述(一)关于激进式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的国家。

中苏改革的比较

中苏改革的比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课题名称: 历史的选择——浅谈中苏改革差异的原因作者姓名:廖源(20812018)专业班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所在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提交日期:2008 年10月27 日历史的选择——浅谈中苏改革道路差异的原因【摘要】中苏改革从道路到结果都有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多种。

文章分析了美苏军备竞赛中的“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改革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二元结构、“小农意识”和儒家思想对中国改革的影响,试图从纷繁复杂的原因中找出一二,指出中苏改革的差异是历史的选择。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中苏比较历史原因1.中苏改革的巨大差异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发展和受挫,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中苏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打破原有的僵化模式,踏上改革之路。

可是,在80年代末东欧国家发生剧变的前后,苏联的改革也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最终导致1991年底苏联解体的悲剧性结局。

而中国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并在30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两条改革之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历史内涵。

关于前苏联改革失败和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前人做了太多分析评价。

文章仅从民族性这一点出发,对其稍做分析。

2. “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改革的影响冷战年代,美国和苏联都将对方视为自己的头号劲敌。

越南战争的失败让一向自信的美国人感到屈辱。

鹰派的罗纳德·里根从此上台,一时间成了让美国人寄予希望恢复荣耀的英雄。

他的“星球大战”计划就是他的“杀手锏”。

据吹嘘,一旦完成这个用天文数字的财富垒起来的巨型工程,就能有效地防御苏联所有的战略武器,保护美国国家的安全。

传递给敌人的信号是:苏联巨大的战略武器将成为一堆废铁[1]。

现在人们知道了,当年这个让人们吃惊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座“空城计”。

目的是逼着苏联人在科技和军事上投人更多的金钱,从而让它的经济走向崩溃。

中苏改革之比较

中苏改革之比较

中苏改革之比较胡廖琪众所周知,1991年苏联的解体不仅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也为1 9 8 5 年开始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划上了句号。

面对苏联剧变这一现代历史上的空前变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却依然生机勃勃、方兴未艾。

总结中苏两国改革的经验教训, 对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对于发展研究, 都是弥足珍贵的。

一中苏两国在改革的起点、环境等诸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1中苏启动改革的初始阶段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 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

而70 年代末期开始改革事业的中国, 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相对闭塞的发展中国家。

在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改革是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二位一体、同时发生; 而苏联改革的主要任务则是后者。

2 . 改革前两国承继的历史、社会和文化遗产有别。

中国的改革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联历史序列中已是第三波;距离两国改革的最近的历史: 苏联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近20 年的“停滞”时期。

中国则是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文革之后。

3 . 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在中苏两国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国而言, 它不仅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的资本积累手段, 也是推动新旧体制易位的现代管理方式。

对苏联来说, 它的意义则更侧重于后者, 侧重于生产集约化的实现。

4 . 民族关系的基本面貌有差异。

中苏两国虽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但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占有绝对优势。

少数民族进入中国版图的时间较长, 凝聚力较大。

而俄罗斯族在苏联国家中不占有优势。

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羁糜”归化的统治手法相比, 帝俄时代对异民族的控制手段更加僵硬, 后者的离心倾向更大。

在国家体制上, 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

苏联则是一个保持了联邦制许多特点的事实上的单一制国家。

两国体制改革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比较政治视野下的中苏改革经验论析

比较政治视野下的中苏改革经验论析

始 于 17 9 8年 的 中 国 改 革 , 首 先 是 作 为 执 政
党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历 史 自觉 , 以 邓 小 平 为 代 表 的 第 二 代 中 央 领 导 集 体 ,具 有 开 阔 的 世 界 眼 光 与 紧 迫 的 历 史 责 任 感 ,他 们 深 刻 意 识 到 国将 既 无 法 利 用 全 球 化 带 来 的机
改革 具 有 特 殊 的 意 义 。
关 键 词 : 改 革 ;可 控 性 ; 系 统 性 ; 渐 进 性 ; 社 会 共 识 中 图 分 类 号 :DO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 5 X( 0 0) 6 0 3 — 5 0 3 84 2 1 0 — 0 50
如 同 点 燃 的 炸 药 一 样 ,陷 入 疾 风 暴 雨 式 的 群 众 运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经 济 特 区 等 都 始 于 地 方 和 大 众 的 自发 探 索 ,尔 后 才 为 执 政 党 政 策 所 认 可 。
大 众 参 与 的 最 大 好 处 .在 于 可 以 形 成 多 样 化 的 改
下 .能 否 在 一 个 相 当 长 的 时 间 内 维 持 领 导 权 的 稳 定 性 .就 成 为 改 革 能 否 成 功 的 一 个 基 本 前 提 。 这 方 面 . 前 苏 联 的 改 革 与 中 国 的改 革 形 成 了 巨 大 反
差 。
自亚 里 士 多 德 创 立 政 治 学 以 来 . 比较 政 治 研 究 就 是 其 中重 要 的 学 术 传 统 。 对 政 治 变 迁 过 程 的
动 中 ,作 为 革 命 对 象 的 统 治 集 团 完 全 无 法 掌 握 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经验与理论创新
——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研究
摘要:
斯大林—苏联模式是斯大林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建立的,这一模式具有严重侵犯农民的利益、没有社会与群众的参与、不讲法治、个人专权、对外封闭等弊端。

本文通过对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研究,从中总结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政治经验,并在其经验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斯大林—苏联模式;经验;理论创新;
引言: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所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若体制过于僵化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改革。

由于苏联国家的改革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致使剧变发生并葬送了社会主义成果。

因此,总结苏联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以苏联国家进行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为主要参照,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做出初步的分析。

一、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历史功过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苏联模式的形成,可以分为二个时期,即列宁时期的探索和斯大林时期的定型。

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实践形式,是世界上建立起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的最显著特征是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具体又可分为苏联经济模式和苏联政治模式两个方面。

1、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
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

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
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

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也是完全不相容的。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

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二、中国与苏联体制改革之比较
1、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舆论动员
改革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但同时改革也具有继承性,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必须把握好一个度。

但是,苏共在这个舆论动员过程中,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是过分宣传、渲染“差距论”,在人民群众,特别是中青年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潮泛滥成灾,从而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对苏联共产党、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否定;二是在对历史问题进行反思和甄别时,对斯大林的评价采取了不实事求是的全面否定态度。

这样,后来的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就成了逻辑的必然。

2、关于全面改革的布局
苏联所犯的错误就在于,既没有处理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又在后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犯了一系列严重的错误,因此导致了苏联整个改革的失败。

中国的实践经验证明,经济体制改革总要以某种程度的政治体制改革为先导,没有一定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本身就不可能提出来,更不用说取得成功;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反过来又会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对它提出更高要求,二者呈良性互动关系。

3、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突破点的选择
苏联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一直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

一是个人集权、领导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

二是党和国家的监督机制名存实亡,当一把手决策严重失误时,党和人民无法发挥纠正错误的作用。

三是苏联的干部人事制度不能把真正有能力领导党和国家的优秀人物推到适当的领导岗位上去,以至于苏联党和国家领袖政治文化修养退化。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的,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们党从“文革”的发动中看到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弊端,即权力过分集中于党的领袖个人并且失去了民主制约,既符合实际又深得民心。

4、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
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上,戈尔巴乔夫选择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强调要排除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性,强调的民主没有政治界限,因此这种对过去制度的破坏直接导致了政治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所以我
们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和根本内容,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逾越的政治界线,对这一点,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能动摇。

5、关于政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苏联的一党制有很多弊端:党政合一、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决策上无法保证民主化和科学化;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直都是多党合作制。

我国的这种多党合作制度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而是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它兼有一党制和多党制的优点,既发扬了民主,又体现了集中。

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政治经验与理论创新
通过对我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这些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

1、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政治经验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2)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途径。

5)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体系。

6)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中国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1)我们改变了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做法,明确中国社会主义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突破了苏联-斯大林模式长期奉行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观念,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中国彻底改变了苏联模式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走向世界,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机结合。

3)改变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

4)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只有“国”,强国目标高于一切,没有考虑人。

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便着眼于“富民”,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5)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认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斯大林强调的却是对立、斗争,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社会不和谐,特别是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是重要原因。

四、小结
综上所述,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确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更不是最佳模式,这个模式的弊端是严
重的,消极作用是明显的,本来它应该随着条件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适时地调整,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教条主义地对待社会主义,更由于个别领导人片面地强调阶级斗争、权力斗争,以致这个模式被固定化、长期化,成为了一个僵化的模式,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从而使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走了不少的弯路,蒙受了重大的损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实践证明,不改革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

参考文献: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编》:徐俊达汪蓉有;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8
月;
2、斯大林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620.
3、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4、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C]//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5、毛泽东文集: 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305
6、江流等.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