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经验与理论创新
——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研究
摘要:
斯大林—苏联模式是斯大林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建立的,这一模式具有严重侵犯农民的利益、没有社会与群众的参与、不讲法治、个人专权、对外封闭等弊端。本文通过对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研究,从中总结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政治经验,并在其经验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斯大林—苏联模式;经验;理论创新;
引言: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所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若体制过于僵化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改革。
由于苏联国家的改革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致使剧变发生并葬送了社会主义成果。因此,总结苏联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以苏联国家进行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为主要参照,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做出初步的分析。
一、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历史功过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苏联模式的形成,可以分为二个时期,即列宁时期的探索和斯大林时期的定型。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实践形式,是世界上建立起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的最显著特征是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具体又可分为苏联经济模式和苏联政治模式两个方面。
1、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
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
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也是完全不相容的。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二、中国与苏联体制改革之比较
1、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舆论动员
改革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但同时改革也具有继承性,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必须把握好一个度。但是,苏共在这个舆论动员过程中,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是过分宣传、渲染“差距论”,在人民群众,特别是中青年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潮泛滥成灾,从而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对苏联共产党、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否定;二是在对历史问题进行反思和甄别时,对斯大林的评价采取了不实事求是的全面否定态度。这样,后来的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就成了逻辑的必然。
2、关于全面改革的布局
苏联所犯的错误就在于,既没有处理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又在后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犯了一系列严重的错误,因此导致了苏联整个改革的失败。
中国的实践经验证明,经济体制改革总要以某种程度的政治体制改革为先导,没有一定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本身就不可能提出来,更不用说取得成功;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反过来又会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对它提出更高要求,二者呈良性互动关系。
3、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突破点的选择
苏联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一直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一是个人集权、领导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二是党和国家的监督机制名存实亡,当一把手决策严重失误时,党和人民无法发挥纠正错误的作用。三是苏联的干部人事制度不能把真正有能力领导党和国家的优秀人物推到适当的领导岗位上去,以至于苏联党和国家领袖政治文化修养退化。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的,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们党从“文革”的发动中看到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弊端,即权力过分集中于党的领袖个人并且失去了民主制约,既符合实际又深得民心。
4、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
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上,戈尔巴乔夫选择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强调要排除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性,强调的民主没有政治界限,因此这种对过去制度的破坏直接导致了政治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所以我
们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和根本内容,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逾越的政治界线,对这一点,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能动摇。
5、关于政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苏联的一党制有很多弊端:党政合一、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决策上无法保证民主化和科学化;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直都是多党合作制。我国的这种多党合作制度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而是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它兼有一党制和多党制的优点,既发扬了民主,又体现了集中。
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政治经验与理论创新
通过对我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这些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
1、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政治经验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2)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途径。
5)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体系。
6)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中国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1)我们改变了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做法,明确中国社会主义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突破了苏联-斯大林模式长期奉行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观念,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中国彻底改变了苏联模式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走向世界,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机结合。
3)改变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
4)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只有“国”,强国目标高于一切,没有考虑人。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便着眼于“富民”,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5)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认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斯大林强调的却是对立、斗争,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社会不和谐,特别是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是重要原因。
四、小结
综上所述,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确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更不是最佳模式,这个模式的弊端是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