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自然之道”及其现代美学价值
浅谈道家的“自然”的理念
浅谈道家的“自然”的理念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极大丰富的,在这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整个中国古典美学史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道家美学是一种伦理美学,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大的思潮和派别,其影响有积极亦有消极。
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的研究为主,进行讨论。
(一)道家起源发展及代表人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同时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准则。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思想与领悟,在哲学史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其思想的传播,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远的影响;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
他信奉老子的学说,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比较复杂,主张回归自然,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老子和庄子皆是代表小国寡民的思想家。
从主流上说,老子、庄子都是反封建压迫的哲人。
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庄子都认为天下万物源于道,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
他们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庄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学者。
(二).道家美学中关于”自然”的讨论与研究1.道家”自然”美学的审美理想道家的审美理想,其诞生于对人性的异化的关注中,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反对社会的产物。
我们都知道,人类与自然在最初是浑为一体的,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社会的演进与发展,人类有了自我意识,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渐渐的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了,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人类创造的精神以及物质财富,成为了异化的社会力量。
道家正是发现了这一社会现象,因而对它进行了尖锐而激烈的批判。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与其现实意义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与其现实意义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对自然的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道家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强调顺应自然、顺势而为,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认知,更是对人生、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出发,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自然与道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本原。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无为而治的,万物自然而然地运行,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人为地干预自然的运行。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顺应这种规律,才能得到自然的青睐,才能事半功倍。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道家认为,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逆自然而行。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道家认为,自然是无私的,只有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才能得到自然的恩惠,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
二、自然与人生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道家认为,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逆自然而行。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道家认为,人生就像一条大道,只有顺应这条大道,才能走得顺畅,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在人生中,我们也应该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逆自然而行。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道家认为,人生就像一条大道,只有顺应这条大道,才能走得顺畅,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三、自然与社会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对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道家认为,社会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逆自然而行。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论道家自然观对现代生态自然的启示
论道家自然观对现代生态自然的启示
道家对自然的看法一直被世界各地人们所熟知,而其观念积淀下的精神理念影
响到了我们现代的生态自然发展。
首先,道家崇尚“以自然为本”的原则。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保护自然
可以有效提升和平,是一种必要的运动。
通过尊重自然,通过更加细致的品质来审视自然资源,从而营造和谐、和谐的社会和生态空间框架以达到更好的社会进步和文明进步。
其次,道家也强调了“理解自然”的思想。
理解自然是指一种理解,它既包括
认知的事实内容,也包括回顾诸多自然分析的哲学性思考,从而形成一种健全的生态观及自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始终保持理解自然的深入思考,可以为生态自然发展提供重要的智慧指导,使之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正当道路上。
最后,道家也提倡“调和自然”的精神思想。
在古时以来,中国儒家尊重和尊
重自然,保护环境,以防破坏和更改,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自然,而调和自然则被认为是有效管理自然资源的有效途径。
积极推动人口负责任的发展,积极推动动物资源的有效保护,积极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增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意识,实现自然与人类之间持续的和谐关系。
综上所述,道家对自然观给予了现代生态自然发展重要启示。
坚持以自然为本,加强对自然的理解,调和自然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道家美学思想及其美育价值
主讲人:李占伟
思考三个问题
1、别? 3、“错彩镂金”和“清水芙蓉”两种审美风格, 你更喜欢哪一种?
一、老子美学思想
了解老子美学思想的关键 字词: 审美核心:道、大、自然 审美心境:虚静、玄鉴 审美理想:淡简、素朴 审美形式:虚实相生 审美胸怀:慈爱 其他启示:不争、无言
(二)审美心境:虚静、玄鉴
A、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万 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安静 B、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 乎?——干净(与禅宗慧能比较) C、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藻雪精 神——刘勰 D、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
(三)审美理想:简淡、素朴
范曾先生绘《老子》
(一)审美核心:道、大、自然
A、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B、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A、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B、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王弼注为 “以恬淡为味”,也即是老子另外所说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C、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D、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实际上,都是在追求一种妙味无穷、法无定法 、清水芙蓉、返璞归真的审美理想。
董其昌《渔村夕照》 八大山人杂画之一
陈梦家《一朵野花》 八大山人杂画之二
(五)审美胸怀:慈爱
A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B、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 居其一焉。 实际上,这讲的是一种兼济天下、关爱万物的 人文关怀之心。 古代、近代乃至当代,举凡有此胸怀者,皆能 成就一番事业,留名史册。
道家美学道法自然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摘 要: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起源与根本,对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法律、军事、科技、文学、艺术甚至生活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道家传统思想“道法自然”出发,通过分析设计美的基本要素,结合有机建筑的现代设计实例,深入分析道家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详细阐述“道法自然”对于现代设计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深入研究中国道家美学“道法自然”的审美思想,能够有助于现代中国设计师找到中国设计独特的表达方式,设计出富含中国思想的作品。
关键词:道家美学思想;道法自然;现代设计赖特 流水别墅. All Rights Reserved.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有着秀美重峦的山川、奔腾不息的大河、优美逶迤的草原、相映生辉的湖泊,无数瑰丽自然风光吸引着从国内外远道而来的游客。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中,也孕育出无数璀璨的文明成果。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许多思想流派争芳斗艳,造就了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各家之间既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且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挥笔写下道家经典名篇《道德经》,提出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形,从此,道家文化在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
后来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写下了思想著作《庄子》,更加完善了道家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使道家思想逐步走上巅峰。
道家思想虽然深奥晦涩,但是并不妨碍后人对它的推崇。
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就在他的著作《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
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起源与根本,对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法律、军事、科技、文学、艺术甚至生活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试论道家自然美的当下意义
类 而 言, 自然界 是作为 客体 存在 的 ,于是 ,善待 主体 、尊 重 客体 是亘 古不 变的规 律 ,更是 有效 的生存 法则 。具体 的
要 求我 们在 顺应 自然规 律 的 同时 ,也要 积极 发挥 主观 能动
庄 子也 主张精 神上 的本 真、 自然 ,倡导 随缘 自适 ,要 求按照 生命 本真 意味生 活 ,并努力 追求 生命本 体价 值 。庄 子认为 :宇 宙 中的万事 万物 都具有 平等 的性质 ,人 类融入 于万 物之 中,从 而与 宇 宙相 终 始 ,庄 子 提倡 养 生 ,尊生 ,
生 态 系统 中 的关 系 之美 。 ”/ 2 1 那么 ,道家 理 论体 系 中 ,如 何诠 释 自然美 的 内涵 ,是本文 首要 探讨 的 问题 。
一
归 ,所谓 本性 回归 就是要 让生 命回 归到最 原初 、最真 实的
一
面 ,道家 倡 导 素朴 、天 真 、 自然 的状态 。《 道德经》中
状 态 中生 长 ,不顾 外 在 的束 缚和 禁锢 ,把 生 命 中最真 实 、 最天然 的部 分展现 出来 。他观 念 中的返璞 归真 也要求 把万
物 复 归原位 ,此种 自然 美是 “ 一种 天地人 各在 其位 的本然 状 态 ,进入这 种本 然状 态才 能创造 一种有 利于 人与 万物美
做生命 的主 宰 ,主张人 的精 神要顺 从 自然法 则 ,按 照 自然 界运 行的普 遍规 律来把 握生 命 ,不仅如 此 ,在 形体 上庄 子 也试 图要 达 到不 需要 依 赖外 力 而能 成就 的逍 遥 自在 境 界。 庄子所 持 的宇宙 与人 的关系 是 “ 天人合 一 ” 、物我 两忘 的 , 庄子 以为是 道给 了我们 形貌 ,天 给 了我 们形 体 ,所 以。不
浅论道家的自然之美
浅论道家的美在自然中国古代美学一向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自然审美意识已经深深积淀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铸造了独具一格的自然审美观。
“美在自然”,即以“自然”为美,以矫揉造作为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美学命题。
它源自古老的道家思想。
是从“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推演出来的美学思想,道家将“自然”归结为“道”本性的品格,“道”是完美的最高本体,那么“自然”也就是最高的审美理想了。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与“自然”是同一的。
道家所谓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其涵义是自然而然,不假人为,与“无为”等义,但同自然界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然”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具有自然界之义,而是自以为然、自得其然、自己使自己成其为如此,而无外力强迫之义。
因为自然界就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便早已存在了。
所以中国古代对于外在自然物的称谓,非曰“自然”,而曰“天”,或曰“天地”郭象解释“自然”曰: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物,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
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
……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
自生耳,非我生也。
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
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
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
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
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道家对自然持一种自然无为的自在的审美态度。
道家强调自然美本身的自然特性,重视的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见出主体性实际创造的自然美。
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于德者,同于德;于天者,同于天。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天者,天亦乐得之。
”可见,与道一人和德一人关系一徉,与“天”保持一致的人,“夭”也乐意得到他或包容他.所以,人要想和谐发展、活得洒脱,就得在天地中寻得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就得修道养德、依道(最高法则)而行,这就是老子所告诫的“人法地,地法夭.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自然”概念的意义及对当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由此,《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把“自然”解 释为:“中国哲学术语。道家用以指原始本来状态。 ……也指道家理想的生活方式。”121(P568)日本学者 池田知久也认为,“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中作为确 定的词出现,也以《老子》一书中的五个“自然”例
万方数据
子为最早。但是,《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将“自然” 作为名词的用法,由此判断,这也不是最早出现 的“自然”一词。他推断,更早的“自然”一词应该 出现在原始道家中,可能是在《老子》以前的初期 道家的文献中。t3}0,288)日本学者在这里只说对了 一半。事实上,老子的“自然”观不仅在中国文明 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全球文明发展史来 看,“自然”的概念始出道家老子,后经庄子及其 他道家经典演绎,对“自然”的释义构成了道家理 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道家的自然观在世界文 明史上也具有独特贡献和学术价值。不过,由于 西方现代自然观的遮蔽,影响了对道家自然观的 理解和诠释,进而影响了对“自然”这一范畴的现 代意义研究和发掘。西方学者认为,贯穿在早期 希腊文献史中,在爱奥尼亚哲学家那里,“自然” 唯一的含义是,总是意味着某种东西在一件事物 之内或非常密切地属于它,从而它成为这种东西 行为的根源。而“在现代欧洲语言中,‘自然’一词 总的说来是更经常地在集合的意义上用于自然 事物的总和或聚集”1410a47-48)。可见。当下西方的 “自然”概念是指集合意义上的自然事物总和或 聚集,人们无论何时何地总是以此作为全部对象 和评价标准,结果混淆或忽视了“自然”概念的历 史意义,从而造成许多混乱,其中对道家“自然” 概念的理解就是一例。 道家的“自然”概念与西方的“自然事物总和 或聚集”“自然”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的自 然观完全是客体属性,指向事物总和或聚集。道 家的“自然”在指向“天”与“地”客观世界的同时。 更指向了主体,呈现出主体对他人、对社会、对物 质世界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属于伦理、认识 论及审美的综合判断,表现出一种“关系”的“集 合”。刘笑敢先生在1995年提出,道家关于自然 的理解具有“自发性”、“原初性”和“延续性”三种 基本含义。151(P39)自然是不需要外界作用而存在发 展的,它是原有状态的平静的持续,同时包含着 事物自身内在的发展趋势。从这个角度理解道家 的自然,虽然它具有有助于理解作为认识人类社 会与宇宙天体运动演化系统的道家自然观的思 想和方法论意义,但对道家自然观本身的阐释却 显得薄弱和不够。当然,刘笑敢先生在2006年对
浅论道家的自然之美
浅论道家的自然之美浅论道家的美在自然中国古代美学一向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自然审美意识已经深深积淀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铸造了独具一格的自然审美观。
“美在自然”,即以“自然”为美,以矫揉造作为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美学命题。
它源自古老的道家思想。
是从“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推演出来的美学思想,道家将“自然”归结为“道”本性的品格,“道”是完美的最高本体,那么“自然”也就是最高的审美理想了。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与“自然”是同一的。
道家所谓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其涵义是自然而然,不假人为,与“无为”等义,但同自然界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然”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具有自然界之义,而是自以为然、自得其然、自己使自己成其为如此,而无外力强迫之义。
因为自然界就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便早已存在了。
所以中国古代对于外在自然物的称谓,非曰“自然”,而曰“天”,或曰“天地”郭象解释“自然”曰: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物,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
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
……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
自生耳,非我生也。
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
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
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
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
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道家对自然持一种自然无为的自在的审美态度。
道家强调自然美本身的自然特性,重视的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见出主体性实际创造的自然美。
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于德者,同于德;于天者,同于天。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天者,天亦乐得之。
”可见,与道一人和德一人关系一徉,与“天”保持一致的人,“夭”也乐意得到他或包容他.所以,人要想和谐发展、活得洒脱,就得在天地中寻得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就得修道养德、依道(最高法则)而行,这就是老子所告诫的“人法地,地法夭.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
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即已有之,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就是自然无为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所以,在以后的道家或道教学者中也常常把黄帝奉为道家或道教的创始者。
然而,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当奠基于《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的作者相传为老子,所以《道德经》亦称《老子》。
可老子究竟是谁,汉代人已搞不清楚了。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就列举三位名叫老子的人,而他的倾向性意见则是:生活于春秋晚期、略早于孔子、孔子向他问过礼的李耳(字伯阳,谥曰聃)为作《道德经》的老子,并概括其思想的要点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以后,学术界大都以此说为是,奉李耳(老聃)为道家学说的创始者。
老子以后,传扬道家思想的学者很多,如列子(列御寇)、、关尹、文子、田骈、慎到等,然其中最有名、最有影响者当数战国中期的庄周。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现存《庄子》一书,既记述有庄周的思想,同时也保存了不少战国时期的其他一些道家学者们的思想资料。
所以,《庄子》一书并不是一部单一作者的书,各篇形成的时期不同,其思想理论也不完全一致。
其中究竟那些篇代表了庄周思想,学界至今也还存在着很不相同的看法。
然《庄子》一书从总体上来讲是承继并发挥了《道德经》自然无为思想的,并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
魏晋以来,《道德经》与《庄子》一直并称,是为道家学说的两部根本经典。
所以,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老》、《庄》思想也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同义语。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一是崇尚天道(自然界的法则)的自然无为,如《老子》说:“道法自然”(25章),“道常无为”(37章);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0、51章)等。
二是提倡人道(人事的规范)的自然无为,即人类应当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如说,人的活动应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64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51章)等。
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价值
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价值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价值道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对中国人民之民族性格、伦理观念、人文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研究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和现代价值,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完善企业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主义伦理观道家崇尚自然,认为道德具有自然的功能和特质,人只有顺任自然,才能保持自己本性的纯真,并获得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1、“自然之道”。
“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石。
道家认为,“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有物混成”表明“道”是客观存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说明“道”是不受他物制约而不停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
“无”和“有”,是“道”运行时的两种状态,是道家重要的哲学范畴。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道”作为客观实在,不能有任何具体规定,自然是“无”;而“道”作为万物之本原,绵绵不绝,理当为“有”,从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上述思想,打破了天帝创造万物的神话,开辟了中国无神论之先河,中国传统文化中较少有宗教色彩,不能不与道家的自然之道有关。
2、“天人合一”。
道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社会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按照道家的解释,万物皆得道而生,人和万物都受制于“天之道”,人和天就有了同一性;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所说的“天”,既有自然特质的外在性,又有心理修持的内在性。
这样,天人之间便“交相胜,还相用”,可以和谐共生,实现“天人合一”。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学。
”3、“道法自然”。
这是道家思想的精髓。
道家认为“道”是自然的,它使天地万物与人类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生长,因此,人类就应当按自然之道,构建一个融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宇宙伦理为一体的伦理体系;“道法自然”可保持自然的纯真和质朴,可使个体臻于完善。
道家学说的现代意义
道家学说的现代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命、自然、社会等众多问题的追求和思考也越来越深刻。
在这些问题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尤为重要。
而道家学说所提出的自然观、人生观及其宇宙哲学思想,则成为了探讨这些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那么,道家学说在现代还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一、自然观的现代价值在道教中,自然被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万物共生共存,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而这种自然观在现代依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人类需要对于自然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而道家学说所倡导的自然观正可以起到启迪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的作用,帮助人类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在道家学说中,强调“道”是人类生命的本源,人类应当依照道的原则来行事。
这种人生观在现代依旧具有重要的价值。
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而道教的人生观则可以起到引导人们重拾人生意义、寻找自我、放弃浮躁和虚荣的作用。
三、道教的宇宙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在道家学说中,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世界万物的相生相克、循环往复。
这种宇宙哲学思想的现代应用领域则非常广泛。
例如,在生态保护领域,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平衡循环的概念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
而在人类彼此之间互动与合作的领域,则可以根据宇宙哲学思想来认识每个人的作用,相互协作、依存,以共同发展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总之,道家学说所提出的自然观、人生观及其宇宙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人们能将这些思想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生命和工作当中,那么便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与更美好的生活。
《老子》中的道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Introduction《老子》是一本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在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老子》中的道家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古老的智慧道家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是“道”,道被认为是自然的方式和原则。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极具影响力。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
道被描述为无形无物的,超越人类理解的抽象概念。
它是宇宙和自然的基本原则和力量。
《老子》中描述了道的特征和作用,强调人们应该追随道的教导,与之和谐相处。
道的特征道被描述为无形、无物的,并且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完全表达。
它超越人类的理解能力,需要通过经验和领悟才能理解。
道是永恒不变的,贯穿宇宙的存在。
它具有柔软、无为和自然的特质。
道的作用道被描述为宇宙和自然的本质和原则,并且与万物息息相关。
它是宇宙的根源和基础,是万物的起源和根本。
只有与道相合,人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和谐,并且实现自己的真正天性。
导从其中生:无为而治《老子》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意味着通过无为的方式来管理和治理事物。
这一理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无为而治的含义无为而治意味着不采取强制性措施,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以柔软和平和的方式来管理和解决问题。
它强调了自然的力量和智慧,主张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是人为干预。
现代价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现代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人们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其进行过度开发和破坏。
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
温柔胜过力量《老子》中强调了温柔的力量,主张用温柔和善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压迫。
温柔的力量温柔的力量源自于柔软、善意和文明。
它可以打破敌对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能够解决冲突和争端。
浅析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与当代价值
“道法自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那么如何在实际生活 中应用这一思想呢?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和管理。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 保法规和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同时,政 府还应该加强对公众的环保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
此外,道家名实思想还强调“名不副实”。这意味着名称和实质之间存在差 异,有时甚至会相差甚远。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地使用名称,不要将其作为判断 事物本质的唯一标准。
3、道家名实思想在当代社会中 的启示
道家名实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它提醒我们要 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受到各种 信息的干扰,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道家名实思想告诫我们要深入分析信息背 后的实质,不要轻易地被表面现象所左右。其次,道家名实思想提醒我们要独立 思考。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立思考变得越来越重要。
感谢观看
具体而言,事物的自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律性。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规律和特点是客观存在的, 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因此,人类应该尊重事物的规律和特点,而不是 试图改变它们。
2、自然性。事物是自然的存在,它们不是人为制造的。因此,人类应该尊 重事物的自然性,而不是试图干扰它们的自然进程。
2、反对过度干预。道家认为,人类往往会过度干预自然,这种行为不仅会 破坏自然环境,还会对人类自身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人类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 自然的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认为,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 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道法自然”与当代价值的
2、无为而治。“道”的表现方式是“无为而治”,即它不干预、不过度干 预,而是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老子自然之道
老子自然之道自古以来,自然之道一直是人们所探索和追寻的对象。
老子自然之道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自然之道强调顺应自然,以达到和谐、平衡的境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老子自然之道的核心理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自然与人的关系在老子看来,自然无虚与无尽,包含了一切事物的原初本质。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自然。
老子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在自然面前,人应该放空自己的欲望,顺从自然的流动,才能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和解脱。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欲望和利益,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和观察自然的规律,以求得心灵的平静和生活的平衡。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二、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念老子的自然之道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念。
他认为,通过顺从自然的规律,不做无用的干预和人为的改变,才能达到真正的治理之道。
老子提倡让事物自然发展,而不去人为地干预和控制。
只有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人才能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和平衡。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过度追求成功和胜利,而忽视了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我们应该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学会适时放下,接受事物的流动和变化。
只有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发展道路,创造出更美好的社会。
三、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老子提倡人们以心境的平静和自由为最高目标。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以求得真正的自由。
在外界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们常常追求功名利禄,陷入无尽的欲望和纷扰之中,而忽略了内心平静和自由的真正追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各种压力,很容易迷失自我,忽视内心的需求。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摆脱功利主义的思维束缚,重新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浅谈道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行 ,不光是 奉指 戒规 、行善 积德 ,以
图公 德 圆满 ,而 是一个 良心 、好 心 的 德性 和悟性 的体 现 。身 体锻 炼之 行 同
基本要 求 ,古人还将 “ ”作 为安 身 诚
老子 “ 天之道 ,和为本” 的思想 ,
内心 修炼之 性 的结合 ,是人 的高 境界
和高素质的具体表现 。
关键词 :道家文化 ;现代价值 ;启示
在 现代 社会 ,人 类 面 临着 五大 冲 突 ,就是 人 与 自然 、人 与社 会 、人 与
人 、人 与 自我心灵 以及 不 同文 明之 间
而拼 命竞 争 ,导致人 们 为 了金钱 和享 道德沦丧 、歪风邪气蔓延 滋长 。相反 , 人名利 ,而在于尊道 贵德 、唯道是求 。 返朴 的思想 ,不 为个 人名 利 等外 物所 累 ,不 为 自己的私欲 而心 神不 安 ,始
终保持一 种 “ 知足常乐 ”的高 尚情操 。 如果 人人 都信 守道教 文化 所倡 导 的人 生准则 ,整个 社会风气就将 大大好转 , 人们 的思想 素质 也会 大大 提高 ,并 从 金钱 的奴役 下解 放 出来 ,更好 地 发挥
象 ,尽情 地榨 取 。其 结果却 带来 了生 害频 繁发 生 ,使 人类 受到 了大 自然 的
老子柔 弱不 争 的观点 ,也 是一 个 解 决现 实问题 的方法 。老子认 为 ,柔 弱胜刚 强 ,天下莫柔 弱 于水 ,而攻 坚 强者莫 之能胜 。 “ 下 ”是 老子 “ 处 柔
正如 尼采 评论 《 道德 经》 一 书所 说 : “ 老子思想像一个永 不枯 竭的井泉 ,满
载宝藏 ,放下汲桶 ,垂手可得” 1 。2 世 纪的老子思想 已成为人类 的共 同财富 , 为世 界的文 明与和谐 发展 产生 了特殊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道家和谐思想”和“现代”这两个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实际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扯也扯不开,斩也斩不断。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和谐思想,尊重自然,强调天道,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的这些和谐思想时至今日,仍然不失其借鉴意义。
人类,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生存的客观环境,以人的主体为主宰的文明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感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则要求“法自然”,对自然客体采取“无为”态度。
道家强调了人们去做,但是不要争夺,不要伸展自己的占有欲,也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道家的和谐思想对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认识生态失衡的危险性也有着警示和启迪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化追求的和谐理想是从心理和谐开始的,也就是人自身的和谐。
对于今天的和谐生活建设,同样要重视心理和谐和身心和谐。
道家认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来实现人的身心的和谐,强调人心灵的超脱与平和。
其实现代社会的很多不和谐,大多数都是因为人内心的不和谐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人是不满足的动物,大多被欲望充斥着,稍有不满,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和焦躁感。
“现代社会的人们有很多的精神疾患,有人甚至说精神病是一种世纪病,还有大量存在于都市人身上的亚健康状态,这都是因为绝对对立思维所带来物质和精神的不和谐所造成的。
”老子的“知足”、“知止”是也可以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自我修养的方法。
“不过老庄还展示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是——忘心。
所谓‘忘心’,其实就是‘忘我’将自己的形体和心思都忘掉。
”[6]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这个都是人们所不能企及的境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给我们一些更宽的活动范围和更广的想象空间。
其实道家的很多的思想对个人的修养,修炼在现代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1]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从古至今,无为之思想已深深的植根在人们的思想里。
早在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即已有之,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奠基于《道德经》一书,而《道德经》又名《老子》。
老子是道家无为思想的鼻祖,生活于春秋晚期、略早于孔子,孔子向他问过礼。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向老子请教,由此可见老子在当时的地位,也由此可见无为思想影响的深远。
太史公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①后来庄子更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以及其门人所著的《庄子》一书是对道家思想的一大发展。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那么有名,有威望,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领悟,在各个领域上如:宇宙、社会和人生各方面,以哲学思想的形式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在人道自然无为的主张中,又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与自然界的万物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着自然的发展而发展,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道家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关系。
人应当控制欲望,解放自己。
首先,来看道家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中的价值。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②今天,在人类社会物质条件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面临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我们自认为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界的力量,强大到了在某种程度上的人的力量大于一切的地步。
然而,许多科学研究者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便的地去改造自然界的结果是,人类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不得不改善自身去适应那个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自然之道”及其现代美学价值
庄子的无言之说及其接受
庄子的美学思想极其丰富,仅对于“美”的见解,就有以“圣人法天贵真”而论美与真的关系,以“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论自然之美,等等。
为了进一步说明美的法则,庄子还提出了诸如“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秋水》)、“言者无所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等观点,首开了无言可以拓境之先河,丰富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拓展了美学内涵的空间。
在庄子看来,自然就是纯而又纯的客观存在,要想认知它,即要获得“道”,只能去“法”自然,即通过“心斋”、“坐忘”,通过尊崇自然的法则,尊崇与自然同趣而无丝毫人为创造痕迹的“天乐”或“真画”来实现这一目标。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庄子文艺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庄子的这种自然的观念,“无言”的学说,在历代均得到了一般文人学士的推崇,甚至成为人们评论作品高下的根据或准则。
这一根据或准则进而演变成中国诗歌学美学中的诗文自然论,开启了“中国文学以自然为审美理想,在师造化观念指导下,以创造这一意境为作品的最高品位”的文学创作理念,①最终形成了与儒家思想“文以载道”、“经世教化”不相一致的美学观点。
儒家倡导积极入世的人文精神,但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一旦无法实现这一美好理想时,人们往往就会将自己的梦想寄之山水,以求精神上的解脱。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从庄子的学说中得到了启发,于是,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不拘于表面上的语言文字,而注重于言外之意的创造。
例如《文心雕龙·隐秀》中的“义生文外”,皎然的“情在言外”,刘禹锡的“义得而言丧”、“境生于象外”,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苏轼的“没在酸咸之外,可以一唱三叹”,严羽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以及后来的神韵说、境界说和滋味、妙悟说等,无一不是庄子“无言”之说的翻版。
滋味说和妙悟说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钟嵘在《诗品》中就明确地将滋味说看成是诗歌艺术最高的审美标准。
唐代的司空图在滋味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辩味”的思想,因而成为了唐代诗味中的最高代表。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用“妙悟”接替“辩味”来揭示诗审美的本质,他以兴趣取代了韵味,认为无论学诗还是论诗都应该以具备中国古典文学最优秀的诗歌为对象,才能“悟入”诗的真谛,从而达到诗的审美超越。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他还将以体物抒怀的孟浩然诗与说理议论、力补世事的韩愈诗作对比,说明妙悟与学力即审美与认知的界限。
他认为汉魏之诗有诗味,是出于自然、不自觉的“不假悟”;由谢灵运至盛唐以兴趣(兴致)为诗,便是成熟自觉的“透彻之悟”。
盛唐以后的许多诗人对于诗的特质不能给予恰切的理解,因而缺乏兴味,做诗带有功利目的,是“终不悟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先经过三种境界,其实他所说的境界正可以“苦寻”、“对待”、“妙悟(顿悟)”来描述。
悟道与无言之境
中国诗学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个“不着一字”,靠的就是“悟道”。
所谓悟道,就是领会道理的意思,佛教里指领会佛理。
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之言论,开启了“不言”之教,“无为”行事的先河。
《说文》中说:悟,觉也。
在《中国诗学》一书中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批评方法,他曾引用了一段禅宗的对话:“问,何为佛法大意?答:春来草自青”。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悟”的重要性。
由此,无声胜有声成了中国古代诗学审美过程中孜孜以求的胜境。
诗歌是作者充满神思的自由表达,但如何表达,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很明显,中国诗学所追求的无言之境,是与中国特有的语言、思维方式分不开的。
与其他语种相比,在表达语义上,汉语更加崇尚简约性,甚至达到了惜墨如金的地步,如“日暮苍山远”、“风雨夜归人”等句虽然简练,但是每个字都孕含着大量的信息,需做跳跃式联想才能正确地理解原义。
所以做诗时,是“推”好还是“敲”好,需字字斟酌才行。
这种无言之境的创造,在西方的一些艺术作品中也可不时见到。
如“从莫奈的《日出》到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从蒙克的《呐喊》到蒙德利安的《构图》,其线条的交错、色块的重叠,均突破了目的限制,使画面驰骋于想象之中,使作者的灵感、顿悟和自由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这些都和老庄直觉思维具有暗合之处。
”②
魏晋以后对庄子虚静观的继承与超越
“老子、庄子的虚静观,是悟道的方法和手段”,“虚静”是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老子最早提出了“虚静”的概念,《老子·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
”从而。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虚静观并进一步将其完善,认为“圣人之静也,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乎! 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陪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庄子·天道》)在这里,无论是老子的“致虚极”还是庄子的“水静犹明”,“虚静”的最高的境界,即“极端宁静的悟道境界”的哲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
从魏晋开始,庄子的“虚静” 说就被广泛地运用到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了。
陆机最早将“虚静”理论运用于文学创作研究中,提出了在艺术构思过程中进入一种虚静凝神的心理状态的观点。
刘勰则进一步将“虚静” 理论运用于艺术构思心理研究中,《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责在虚静,疏渝五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阋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
” 很明显,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有关虚静的阐述受到了老庄的深刻影响。
《神思篇》中的词语和典故如“疏渝五脏,澡雪精神”、“玄解之宰”、“窥意象而运斤”等,均来源于老庄的典故和传说,这说明刘勰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道家语境下的中国现代美学
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资源在现代文化中依然具有积极的建构功能,因此,发掘古典美学资源的现代价值、彰显其现代意义,无疑是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趋向。
自然,中国现代美学的内容十分复杂,但从王国维、鲁迅、郭沫若、朱光潜、宗白华五位美学家为代表的大家中,自能体现出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的关系。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启者,鲁迅是现实主义美学代表,郭沫若是浪漫主义美学代表,朱光潜、宗白华则可以说是专门的美学家,他们与庄子的关系显示出庄子美学参与现代美学建构有一个从“潜运”到“浮出地表”的逻辑进程。
道家意象的现代表现。
在道家的各种文本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大致可分为四类: 远古意象、山水意象、
女性意象、婴孩意象。
这四大意象虽然在意象表征上各不相同,但其深层的美学蕴涵都指向本真未凿的“自然之道”的理念内核。
而这四大意象的频繁显露,表明了道家文化试图唤醒本真自我、找回失落本性的自然主义立场,以及重建被虚伪文明所湮没的自然审美理想的努力。
④与之相对应的,现代大家们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返璞归真的道家理念。
我们从沈从文的创作中便能窥见到这一点。
沈从文的湘西乡土小说创作,实际上就承继和融会了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中关于自然美的内在精华。
在他的作品中,他常常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描绘了远离都市尘嚣的田园风光,歌颂了原始的、淳朴的民风以及下层劳动人民传统的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在都市文明侵袭下传统美德沦丧的哀叹以及对于传统“小国寡民”生活的深深眷恋。
如果读一读的他的《边城》,我们便可以感悟到,其作品中时时散发出来一份孩子般的单纯气。
作者本人也承认,他在北京城生活近六十年,当生命已濒于衰老迟暮,但在情绪方面却始终若似停顿在一种“婴儿”状态之中。
这种婴儿状态,正是道家哲学中婴孩意象中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