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小学品德及社会课程规范标准

合集下载

-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参考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初中生的品德、思想发展设立的课程之一,也是必修的一门课程,从小学生的教学任务出发,制定此计划,帮助小学生了解道德、法制方面的常识,做一个遵法守法的小学生。

一、学生情况分析小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

本期所任教的班,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还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又要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学会做人。

其次要加强能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体系教学内容与教材体系目前我校使用的是2016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是全新的教材。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

”据此,教材改革力求彻底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教材的构架以学生成长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统整了课程标准规定和要求的心理、道德、法律等几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成长所需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一些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根据本套教材编写设计的思路,七年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确定了七年级上册的教育主题是健康快乐的生活,愉快的学习。

通过这个主题,涵盖、整合并完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关于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等不同领域的内容。

三、欲达到的教学目标1、力争学期检测全部达到合格以上标准。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综合性学习。

创设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从中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小学课程标准2017

小学课程标准2017

小学课程标准2017小学课程标准是指对小学各学科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基本要求和规定,是指导学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

2017年发布的小学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课程标准2017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新的社会需求和教育理念,小学课程标准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学科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艺术、体育、思想品德等多个学科,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小学课程标准2017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上,小学课程标准突出了素质教育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小学课程标准2017提出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小学课程标准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小学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鼓励学校建设多媒体教室,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

最后,小学课程标准2017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小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综上所述,小学课程标准2017的发布,对于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的重要阶段,新的课程标准将为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课程标准2017

课程标准2017

课程标准2017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发严格,为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需求,中国教育部出台了《课程标准2017》,用于指导和规范中国的中小学教育。

《课程标准2017》是中国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根据教育实际发展情况开发的一项全新、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

它更新了一些历史悠久的课程,充实了传统教育体系,也为推进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保证。

《课程标准2017》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核心,主要解决中小学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权威性、系统性和教育内涵性的问题,强调课程设置要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并且参照国际和当地最新课程研究进展实现本地化课程设计和改革。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可以将课程结构划分为九个层次: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省级课程标准,市级课程标准,区县课程标准,校级课程标准,年级课程标准,学段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课题课程标准。

另外,《课程标准2017》还针对课程的不同性质和内容,明确了几大重要的素质教育项,包括健康素质、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学习素质以及思想理论素质。

这幅素质教育的结构图,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思想,开启了新的课程设计思路。

此外,《课程标准2017》还重点阐述了素质教育课程当中固有的衔接点,旨在强化课程衔接及基础教育间的融合,促进课程统筹推进。

《课程标准2017》强调,中小学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畅通思想与兴趣发展的渠道;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过程中要坚持“发现”的指导思想,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以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注重学生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引导学生以善良的心灵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课程标准2017》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更注重个性化、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它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的深度发展,促进了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完善,为学生们提供了实践、实践、实践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熟练度和学习的深度,为学生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激发学生创新的能力,获得科学文化素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全球公民。

2017年小学最新课标

2017年小学最新课标

2017年小学最新课标2017年小学最新课标,即《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针对小学阶段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指导和规范小学教育的实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课标涵盖了小学阶段的各个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艺术等,强调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

在语文课程中,课标强调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来丰富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并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课标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如信息检索、资料整理等。

数学课程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并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英语课程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鼓励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国际视野。

科学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体育课程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

艺术课程则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体验美、表达美。

此外,2017年小学最新课标还特别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整体而言,2017年小学最新课标旨在通过各学科的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道德法治课程准则(全面诠释)

小学道德法治课程准则(全面诠释)

小学道德法治课程准则(全面诠释)一、前言为了贯彻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法治教育的指导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特制定本课程准则。

本准则旨在指导小学道德法治教育的实施,确保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法治观念。

3.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品质。

4. 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新时代公民。

三、课程内容1. 道德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

2. 法治教育:包括宪法教育、民法教育、刑法教育、行政法教育、安全教育等。

四、教学原则1. 贴近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循序渐进: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教育。

3. 德育为先: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法治教育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4.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提高教育效果。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等方式,传授道德法治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道德法治原则。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道德法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团队协作等。

2. 成果评价:通过测试、论文、实践活动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道德法治知识水平。

3. 综合素质评价:从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课程实施与保障1.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道德法治教育的专业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2. 完善教材体系:选用符合我国教育部门要求的道德法治教材,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

63502016-2017学年度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指导意见

63502016-2017学年度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指导意见

2016—2017年学年度下学期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县十四次党代会、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崇实重干、敢为人先”的要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着眼社会发展的动向,把握课程的实质,着力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人格的正能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一.把握课标,理解教材。

1.品德与生活: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反映了本课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有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乐于探究”,使儿童从小动手动脑,学习探究的方法,养成探究习惯,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热爱生活”是培养儿童的生活情趣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体现生命的价值,懂得珍爱生命。

总目标兼具品德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的多重价值。

2.品德与社会: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良好的品德是品德教育的核心;帮助学生了解其生存的社会——认识社会,极好的应对社会现实——参与社会,培养学生形成开明的人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适应社会;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是全球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在学生心里播撒第一粒公民的种子。

二.掌握课程框架,把握课程课标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包括一种习惯、两种品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

一种习惯是指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两种品质是指道德品质和生活品质;三条轴线是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指: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完整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完整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小学道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道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道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1. 课程背景小学道德与社会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等道德素养和对社会的认识和参与意识,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全体小学学生。

2. 课程目标小学道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3. 课程内容小学道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情感培养: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受、道德情感以及自尊、同理心、友爱等道德情感。

- 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是非善恶,培养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决策能力。

- 道德行为培养:通过亲身实践、模拟情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良好的社会行为。

4. 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 案例讨论:通过真实案例或虚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和分析。

- 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惯和能力。

- 社区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承担能力。

5. 评价与考核小学道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与考核应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培养。

评价方法可以包括日常观察、课堂表现、作品展示等。

6. 其他要求小学道德与社会课程的教材选用应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课程安排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7. 实施与推行小学道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与推行应由学校根据本课程标准进行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同时加强师资培训和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的道德与社会教育工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用标准(人教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用标准(人教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小学各科课程标准2017

小学各科课程标准2017

小学各科课程标准20172017年小学各科课程有哪些新的变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小学各科课程标准2017关于新课标不得不知的几点变化和2001年课标相比较,这次修订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1两个新增,1.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如果用现在STEAM的体系结构来看,明确了T和E即技术和工程的重要性。

2.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在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

2两个变化,1.划分了三个学段。

划分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阶段知识更细化。

增加1-2年级的科学课。

2.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

从之前的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试评价、综合评价等转变为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终结性评价。

其中终结性评价就包括纸笔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以及档案袋。

第一版课标是怎么产生的?2001年7月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解放后第一部关于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标准,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

上世纪教育改革的浪潮下,科学教学的改革作为中心内容之一,受到了各国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科学教育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

这些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

这次项目的负责人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广泛调查了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征求了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总结了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2001年3月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于2001年7月终于正式发布。

2017小学德育管理制度

2017小学德育管理制度

2017小学德育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小学德育管理制度适用于全校所有学生和教职工,遵守本制度是每位成员的基本责任。

第三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以德育为中心,注重德育与校风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四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宗旨是以爱为核心,以德为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坚持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和道德修养。

第六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坚持“教书育人,行为规范,治理教育,德育为先”的原则,不断推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七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要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要求全体教职工做好示范引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第八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要与家校合作相结合,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二章学校德育目标第九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一)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二)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四)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第十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要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活动、管理服务等方面,努力实现学校德育目标。

第十一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的内在修养。

第十二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要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和自爱的能力。

第三章学生德育教育第十三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课堂教育、日常管理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第十四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要在学生中开展形势教育,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第十五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要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电子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电子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电子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电子版2017年2月,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小学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小学课程标准》)以2017年拉开了国家课程改革的新征程。

一、课程改革的宗旨1、改革传统理念,重构学生发展阶段性标准:补充课程改革对于完善学生发展阶段性标准,落实素质教育内涵贯穿全日制学校全体学生发展的要求。

2、突出学习重点:根据学生发展阶段性特点,突出学习重点,体现面向未来社会新要求,加强小学课程探究、实践、创新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3、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较深的应用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小学毕业生。

4、注重教育与文化融合:课程设置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艺术、当代思想文化以及国际先进理念,发展健全融合型小学教育内容体系,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

二、课程结构1、基础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理综(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2、拓展学科:政治、历史、地理、体育、艺术、信息技术和新课程联合体。

3、素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科学技术教育。

三、强化教学1、坚持课程核心:依据学生发展特点,把握要点,聚焦学习目标,突出教学方式和课程核心,提高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关联。

2、实施多层次评价:坚持以线性思维学习评价为主,重视学习过程和学术成果的多样化反映,强化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3、加强课程创新:推行科学、技术、艺术与社会实践类新型课程,提高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衔接性,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发展素质的有机融合。

四、支持准备1、建立课程体系:完善和扩充学材资源,建立校本学科资源共享课程库,加强课程内容的准备与更新,建立学校的定制化课程体系。

2、全面改造教学:启动学校、师资、教室、图书馆等教学改造,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3、合理使用科技媒体: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化媒体,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学科教学的新体验,开展教学的活动和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完整word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完整word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7.08.17•【文号】教基〔2017〕8号•【施行日期】2017.08.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教基〔2017〕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经研究,我部制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该《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学。

各地要加强组织实施,将《指南》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纳入校长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价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请将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报我部。

教育部2017年8月17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2017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7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7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7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正式发布,它对中国小学教育构成了重要的改革动力。

2017年新教材和新课程重点仍然是让每个孩子从小就学会智慧、创新和参与,让多元文化、真实生活氛围成为课堂教
学的基本原则。

首先,2017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作出了新的调整。

教学内容更多元化,既有传统文化,又涉及电子计算机等科
学文化,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要求更加
系统,不仅涉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涉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

其次,2017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实践为重。

新教材要求坚持学生活动实践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要求学生做到学习的深入性、有目的性,努力圆满完成每一项任务;教学要求要坚持教师主导,重视学生参与,积极开展跨学科课堂
教学活动。

最后,2017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创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新教材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
生开展比较、综合思维,充分利用多元文化,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激
发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求老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和现代
技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总而言之,2017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旨在重新定义中国小学教学观念,以培养未来新型人才为目标,它的实施将为当今公民教育创造
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小学道德法治课程全国统一标准

小学道德法治课程全国统一标准

小学道德法治课程全国统一标准1. 引言小学道德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小学道德法治课程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全国范围内的教学统一,制定全国统一标准是必要的。

2. 标准内容2.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 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其遵守法律、尊重法律。

- 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使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家庭责任意识。

2.2 课程内容- 学习基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等。

- 学习基本法律知识,如法律的作用、法律的适用等。

- 学习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如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等。

- 学习社会常识,如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等。

- 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理性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等。

2.3 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3. 评估与监控3.1 评估方式- 组织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等。

- 定期进行道德法治知识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估其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3.2 监控机制- 建立课程监控小组,定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 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及时解决问题和改进教学。

-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4. 实施与推广4.1 实施步骤- 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符合标准要求。

- 培训教师,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法律意识。

- 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2 推广措施- 向全国各地的小学推广该标准,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 建立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校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 借助媒体和互联网等渠道,提高社会对该课程的认知和认可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10.1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我的徤康成长二、我的家庭生活三、我们的学校生活四、我们的社区生活五、我们的国家六、我们共同的世界第四部分实施意见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

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

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我的健康成长二、我的家庭生活三、我们的学校生活四、我们的社区生活五、我们的国家六、我们共同的世界说明:1、执照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中各项与学段相对应,并按其适宜程度标注在各项后。

(中)表示适用于中年级,(高)表示适用于高年级,(中高)表示适用于中、高年级。

但各项课程内容及排列顺序与教材、课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

在掌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

3、根据课程改革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

这些建议是提示性的,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

4、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本标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在实践过程中,应当遵照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教学建议(一)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

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

例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目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每节课可达成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

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还应通过学生的反应和作业检验目标的达成状况,深入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

(二)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观察、聊天等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

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时,不能仅仅呈现诚实守信的正面例子,可以适当呈现不诚实守信而获得利益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不同情况和感受,对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和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

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

例如,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张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可以提示学生自己制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

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

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教师自身要做到并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掌握的事实材料作出判断和结论,不要盲从和轻信他人的传言和不实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