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灯笼》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4 灯笼》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4 灯笼》](https://img.taocdn.com/s3/m/aeea2fd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c.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4 灯笼》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灯笼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热爱。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中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和分析简单的文章内容。
但对于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2.难点: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资料3.生词和短语卡片4.黑板和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传统文化的氛围。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灯笼有什么印象?2.呈现(10分钟)呈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资料,让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和意义,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准确发音。
同时,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利用生词和短语卡片,让学生进行认读和组词练习。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喜欢灯笼?他们对灯笼有什么特殊的感情?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传统习俗的看法,引导学生尊重和热爱传统文化。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优质教案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569c67240c844769eaeeed.png)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1、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2、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内容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斡旋(w)幽悄(qiǎo)霍骠姚(pio)怅惘(chng wǎng)2、词语解释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交流点拨】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9e729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4.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童年时的一次元宵夜游和点燃灯笼的情景,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怀念。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本文所涉及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怀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悟传统文化在课文中的体现,理解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元宵节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入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2.背景资料:收集有关元宵节和传统文化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力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元宵节的认识和印象。
同时,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课文背景。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8db55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4.png)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灯笼》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
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
4《灯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4《灯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13723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a.png)
4《灯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民间风俗和家庭情感的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过春节时挂灯笼的情景,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庭情感的珍视。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描写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文章,对这类题材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与他们平时所接触的文章不同,需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2.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在课堂上播放。
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如灯笼的制作、挂灯笼的习俗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对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有何看法?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如灯笼的制作、挂灯笼的习俗等,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到的传统文化。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中的语音语调。
然后,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涉及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式等方面。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是否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e7ee3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9.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设计
一、课题:《灯笼》
二、学习目标:
1. 能够欣赏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通过阅读,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掌握诗歌中的文字,拓展词汇量;
4. 掌握诗歌中的文字,拓展词汇量;
5. 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内容
1. 朗读诗歌,欣赏诗歌的韵律;
2. 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内容;
3. 探讨诗歌中的文字,延伸词汇量;
4. 探讨诗歌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
5. 学习诗歌中的文字,学习正确表达观点的方式。
四、教学步骤
1. 情景导入:让学生联想灯笼,描述灯笼的形状、颜色、用途等;
2. 学习诗歌:让学生看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3. 诗歌分析: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内容;
4. 诗歌拓展: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文字,延伸词汇量;
5. 诗歌思考:让学生探讨诗歌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
6. 诗歌表达:让学生学习诗歌中的文字,学习正确表达观点的方式;
7.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材料
《灯笼》
灯笼,灯笼,
你是一个温暖的家,
把我们的心紧紧地拥抱,
照亮我们的前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9b8f0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1.png)
-突破方法:组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灯笼的存在和它所承载的意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背后的文化故事。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灯笼》这一课时,我尽力将学生带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让他们感受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课堂上,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有以下几点感悟和反思。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学生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灯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接下来的理论介绍环节,可能因为内容较为抽象,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我意识到,在讲解散文概念时,应该更多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来诠释作者的情感,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认识到,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具体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体会和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文本的情感体验中来。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在讨论灯笼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之前的课堂学习中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因此,我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388400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e.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灯笼的独特魅力?”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魅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5.情感体验: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6.创作实践: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以灯笼为题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灯笼》一文,使学生深入了解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会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成果,旨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展示环节也较为成功。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被动,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这部分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尝试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提出开放性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总体来说,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思考还不够深入,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点缀”、“稀疏”、“摇曳”等,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课文内容理解: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灯笼的描绘和赞美,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5a7a4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a.png)
(3)写作手法:分析文章中运用的对比、排比等写作手法,如文中“灯笼的明暗对比”和“不同灯笼的排列比较”,了解这些手法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词语深层含义: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词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如“灯笼”在文中象征着温暖、希望等。教师需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词语的内涵。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灯笼的基本概念、文化内涵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灯笼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灯笼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灯笼》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灯笼的寓意、写作手法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这让我深感欣慰。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
(3)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灯笼的特点及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
4.课文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灯笼的寓意。
5.课后作业: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本次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课后,我收到了一些学生的提问,这让我意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可能还存在一些疑惑。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灯笼的存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的魅力。
灯笼(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灯笼(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351b5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e.png)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较好,但仍有一些疑问。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没有将某些知识点讲解得足够透彻。因此,我需要在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他们的疑问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3)品味文章语言:赏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探讨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理解文章的层次关系。
(5)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间艺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灯笼》核心素养目标-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生字词的含义,如熟悉、融洽、飘扬、褪色等。
(2)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和民间习俗。
(3)赏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语句,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
- “灯笼的飘扬”是通过动态描写,展现灯笼在民间习俗中的重要作用。
- “褪色的记忆”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灯笼(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灯笼》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民俗风情》中的《灯笼》一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主题,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与启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案【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4fb30c7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7.png)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民间故事。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灯笼的故事,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善良品质,寓教于乐,富有教育意义。
本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民间故事的兴趣,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同时,也能从故事中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民间故事,对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故事、理解寓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故事的趣味性,培养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从故事中领悟到人生哲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故事寓意。
2.难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民间文化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方案,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3.课文音频:准备课文对应的音频文件,方便学生跟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民间故事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民间故事,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灯笼在民间故事中有什么寓意呢?”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a352c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b.png)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灯笼》一文,掌握其中的生字词。
理解《灯笼》一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情感。
学会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简单应用于写作中。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获取文章信息,形成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感,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灯笼这一传统元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样式的灯笼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对灯笼有什么了解?灯笼在你们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新课讲解:教师首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词的读音和停顿。
分段讲解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重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如作者的情感态度、灯笼的文化寓意等。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鼓励其他学生提问和补充。
知识拓展: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材料,如灯笼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灯笼。
引导学生思考灯笼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传统文化元素,尝试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互动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优质课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83a5a2348d7c1c708a145a1.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文章以灯笼为线索贯穿始终,作者将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语言精当,于传统文化中寄寓爱国之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散文的特点。
尤其文章以灯笼为主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传统文化,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笔下关于灯笼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等。
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2.通读课文,把握本文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作者笔下关于灯笼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等。
教学难点1.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2.通读课文,把握本文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思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些事,如一阵清风,过去了就过去了;有些事,逝去了,便成为永恒;而有些事,如散落在记忆深处的珍珠,永不褪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今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看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他的作品主要收录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集》中。
2.知识链接灯笼,又称灯彩,是我国一种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的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灯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灯笼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灯笼》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
![《灯笼》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89e86d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e.png)
《灯笼》教案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概括“灯笼”引起的种种回忆,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重点)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纷繁的意绪和复杂的情思,理解作者的宏大心愿。
(难点)二、教学构想《灯笼》是一篇具有深度的自读课文。
需要长文短教,教师简化教学头绪,遏制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抓住几个关键字,用“挤“缘”“今”串联全文,明晰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作者剖开自己记忆的网,意绪纷繁: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倾泻而出。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散文家吴伯箫的《灯笼》。
PPT:第二段。
“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这句写得真好,让人越读越觉得深邃,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句经典句中的几个关键词。
(二)咀嚼“挤”在作者记忆的网里挤着的是什么回忆?请同学们读第3-11 段,用精练的语言概括。
请用下面的句式说话:“一提起灯笼,就会想起示例: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预设:(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6)在纱灯上描红;(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8)联想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9)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叫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見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小结:在记忆的网里,有村民的日常生活,有乡村艺术表演,有乡村年节的景象,有传统历史文化,密密麻麻承载着关于灯笼的回忆,有亲情、民俗,有历史、文化。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fe922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d.png)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喜欢灯笼,并对灯笼产生深厚情感的经历。
通过讲述灯笼在民间习俗中的意义,以及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朗读和体会。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但对于文章中的一些民间习俗和文化内涵可能不够了解,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情感抒发和感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灯笼在民间习俗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2.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民间习俗和文化内涵,以及如何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环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图片:准备一些与灯笼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灯笼的样式和寓意。
3.资料:收集一些关于灯笼的民间习俗和文化内涵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灯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灯笼的样式和寓意。
然后提问:“你们对灯笼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文的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优质课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3ddc7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f.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汪曾祺所写。
这篇课文以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春节为背景,通过描述当时民间过春节挂灯笼的习俗,展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之情。
课文语言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适合中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他们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挖掘作者情感方面仍需加强。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 students analyze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explore the author’s emotions.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民间过春节挂灯笼的习俗;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民间过春节挂灯笼的习俗;2.难点: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情感,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春节挂灯笼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情感教学法:引导 students experience and express the emotionsconveyed in the text;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等;2.灯笼道具:准备一些灯笼道具,用于课堂演示;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节挂灯笼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过年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灯笼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灯笼](https://img.taocdn.com/s3/m/ecfaf64f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3.png)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灯笼》的主题思想: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深入把握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关切。
-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象征、衬托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品味课文中的精美语句:通过分析课文的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此外,关于作者家国情怀的讨论,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对于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的了解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适时引入更多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的写作练习成果让我感到欣慰。他们能够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这表明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有了较好的吸收。但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时仍显得有些生硬,不够自然。因此,我打算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他们在实际运用中的技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灯笼》这篇课文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作者运用象征、衬托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技巧;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精美语句,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思维发展与提升,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深化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体会作者家国情怀的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中象征、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这些手法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灯笼》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213378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0.png)
《灯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散文一线串珠式的自由笔法。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寄寓灯笼中的复杂情感。
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梳理字词,概括课文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情?2.查阅文中第10段和第11段引用的戏曲、诗歌、典故和历史人物。
01一盏灯笼,一个故事(一)导入如果提到灯笼,大家会想到什么?春节挂灯笼,元宵节看灯会,家门口的红灯笼……许多记忆涌上我们的心头。
来看看吴伯箫笔下的关于《灯笼》的回忆吧。
(二)概括文章文中第二段的结尾,作者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的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那就说说关于灯笼的那些事儿吧。
板书:叙事1.学生快速概括。
2.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灯笼中的变化。
散文所叙之事多而杂,但往往有线索贯穿,起到一线串珠的效果。
本文中,灯笼作为回忆的重点,在贯穿全文的同时,有所变化:家园——社会——历史——国家。
作者为什么要这几类不同的灯笼呢?我们顺着灯笼背后暗藏的情感线索,去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02盏灯笼,一份情思板书:抒情(一)请同学们结合文段中的句子,来谈谈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1.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多种表达方式的抒情效果,发现情感的变化。
(1)本文语言看似平淡,比较后发现作者不直抒胸臆,用描写和议论的方式寄情于物,寓情于景。
例1: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例2: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例3: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二)发现情感的变化,出示《阅读提示》——作者跳出了个人的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三)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资料: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
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
作者愤懑难平,于1938年投奔革命根据地延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4 《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课文导入】
欣赏着这些灯笼的美图,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这篇课文,来体会作者一些关于灯笼的情怀。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2.知识链接
吴伯箫散文特点:吴伯箫散文以其绵长、深厚、浓烈的情思见长,显示出他特别深沉的特色。
这是长期的生活体验造成的。
他不像某些人那样,只有一点生活感受就写出洋洋大文。
他很善于从生活的沙里提取黄金,加以熔冶。
吴伯箫散文庄严、明净、精到的哲理,表现出他的深刻性,这是与他独特的情思相联系的。
只有情浓,才能理壮;只有情切,才能理真;只有情长,才能理足。
吴伯箫散文的质朴,是多方面的,叙述是质朴的,描写是质朴的,抒情和议论也是质朴的。
他的散文,如同“无花果”,没有鲜艳的花朵,但却悄悄地结出老熟的果实。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关键词:忆
巧妙入提:导思1.文章开头怎样引出写作对象?
回忆灯笼:导思2:作者回忆了哪些灯笼相关的情节?
线索:导思3. 本文以何为线索来组织行文的?
美好感情:导思4.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五、精读品味
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请赏析这句话。
【答案】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3.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4.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有行好的意思。
(2)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5.在倒数第二段中“雪夜入蔡……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请分析这两句话。
分析这两句话。
【答案】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6.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答案】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六、研读探究
【情感探究】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答案】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七、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感情变化明晰,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通过对宫灯的想象,体验到了深长的历史况味,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2)运用典故。
此文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
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
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八、拓展延伸
国学经典诵读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赏析】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摄取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赏析】诗中描写了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
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
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
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映了诗人非凡的艺术才能。
九、课后作业布置
作业:完成《点训》上的习题
温馨提示:以上作业的课件均见本课文件夹。
板书设计:
灯引出话题——喜欢灯笼
回忆内容——描绘灯笼层层深入
笼抒发情怀——热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