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硫酸》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同步教案:《氨、硝酸、硫酸》教学案3_word版

第3课时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及保存方法。
2.理解硝酸的强酸性。
3.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强氧化性和制取硝酸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学会全面观察、分析、设计实验,提高观察、实验、探索、思维和自学能力。
2.通过探究硝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掌握浓、稀硝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了解工业制硝酸中尾气的危害及处理方法,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3.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教学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试管、试管夹、无色透明气球、铜片、浓(稀)HNO3、酒精灯、胶头滴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故事内容——玻尔巧藏诺贝尔金奖章)丹麦有位叫玻尔的科学家,37岁时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尔被迫离开即将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奖章留在实验室。
玻尔把金奖章溶解在盛有王水的试剂瓶里。
后来,纳粹分子窜入玻尔实验室,那个试剂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
战争结束后,玻尔从王水中把金还原出来,并重新铸成奖章。
玻尔配制王水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硝酸”。
师:本节课我们就要共同学习另外一种重要的强酸——硝酸。
硝酸是我们常见的三大强酸之一,那么它具有酸的通性应在情理之中,除此以外,硝酸会不会也像硫酸一样也有自身某些特性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对硝酸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展示]打开一瓶浓HNO3,观察白雾,倒入试管少许观察颜色、状态、扇闻气味。
师:通过观察,发现浓硝酸有哪些物理性质?生: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
师:那么除以上性质外,硝酸还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小材料]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为1.502 7 g·cm-3,沸点83 ℃,98%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中由于挥发出HNO3而产生“发烟”现象,通常叫发烟硝酸,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大约为69%。
北京顺义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四章 第四节 氨 硫酸 硝酸(硫酸)教学设计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第四节硫酸硝酸氨第二课时硫酸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1、认识硫酸、硝酸、氨等三种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并掌握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及氨气的性质与制法,以及自然界中氮的循环、2、了解这些重要化工产品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作用,认识它们在工农业生产与国防中的重要用途、3、本节内容性质与用途紧密联系,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注重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1、硫酸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书的重点。
《考虑与交流》复习初中学习过的稀硫酸的酸的通性与浓硫酸的强腐蚀性、2、针对浓硫酸强氧化性这一教学难点,以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为突破口,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强氧化性的理解,突出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硫酸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硫酸的用途,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间的紧密联系、二、教学设计思路: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在实验探讨浓硫酸性质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价、反思、改进、提高,创造性改进实验装置,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纳指导发现、实验研究的教学模式、以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为突破口,创设情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叙述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通过层层设疑、质疑、析疑,加深学生对强氧化性的理解,突出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组织学生开展发现性学习活动。
3、组织课堂师生互动,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做到教书育人、学会善用资源,善用智慧。
4、在教学中采纳“复习—---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创新----运用"的教学流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三、教案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演示实验一)在200ml烧杯中放入15—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
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设计说明

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第四节《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制定者:秦鑫蕊(学号:41007240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年级:2010级化学5班)[教材分析]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硫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将它放在了经过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不少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于氮和硫的氧化物的污染问题也留有深刻印象。
初中学生认识到硝酸是一种强酸,已从物质分类角度了解了酸的通性。
对于氢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规律非常熟悉。
这为研究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支持。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的特性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硫酸及硝酸的强氧化性,进而引出不同价态的氮元素之间的转化,对以前所学容的深化和完善。
不仅巩固《化学1》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概念,也为《化学2》形成元素概念和元素周期律提供感性材料。
体现了新教材对知识的“螺旋上升”的编排特色。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巩固稀硫酸的性质,探究硫酸及硝酸的特性及强氧化性,对金属与酸的反应形成更全面的认识;(2)知道硫酸及硝酸的工业用途,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硫酸与硝酸性质的对比学习,学到类比学习的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历程,学习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不同浓度酸的反应,让学生形成“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3)通过硝酸的用途和学以致用,关注化学的运用及科技的发展,建立对化学的认同感。
[主要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直观演示法、对比归纳法、集体讨论法。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硫酸硝酸(硫酸)教学设计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第四节硫酸硝酸氨第二课时硫酸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1、认识硫酸、硝酸、氨等三种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并掌握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及氨气的性质和制法,以及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2、了解这些重要化工产品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作用,认识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中的重要用途。
3、本节内容性质与用途紧密联系,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注重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本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1、硫酸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书的重点。
《思考与交流》复习初中学习过的稀硫酸的酸的通性和浓硫酸的强腐蚀性。
2、针对浓硫酸强氧化性这一教学难点,以浓硫酸和铜的反应为突破口,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强氧化性的理解,突出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硫酸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硫酸的用途,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间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设计思路: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在实验探讨浓硫酸性质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价、反思、改进、提高,创造性改进实验装置,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实验研究的教学模式。
以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为突破口,创设情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叙述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通过层层设疑、质疑、析疑,加深学生对强氧化性的理解,突出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组织学生开展发现性学习活动。
3、组织课堂师生互动,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做到教书育人。
学会善用资源,善用智慧。
4、在教学中采用“复习----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创新----运用”的教学流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三、教案教学过程对比实验]用稀硫酸重复上述操作,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吗?[引导分析]装置的优点:可抽动的铜丝可使反应随控随停,节约原料。
教学设计6:4.4.2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第2课时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复习稀硫酸的酸性。
2.学习并掌握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比学习浓、稀硫酸的性质,加深对自然辨证法的认识。
教学重点浓H2SO4的特性教学难点浓H2SO4的强氧化性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知识回顾:写出硫酸、硝酸和盐酸的电离方程式,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解释什么是酸?学生书写分析,回答。
归纳整理:电离时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物质称之为酸。
酸的通性就是H+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与交流:你学过的酸都能和哪些物质反应?写出它们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书写,交流答案,整理回答。
二、新课教学归纳整理并板书:(二)硫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与碱反应1.稀硫酸的性质与碱性氧化物反应(酸的通性)与Na2CO3、Na2SiO3等弱酸盐反应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过渡: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是否具有和稀硫酸相同的性质呢?硫酸的浓度不同,会不会引起性质上的差异?实验探究:展示一瓶浓硫酸,学生观察,说出它的物理性质,体会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区别。
归纳整理:2.浓硫酸的性质(1)物理性质:浓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高沸点,难挥发,密度大,极易溶于水。
过渡:浓硫酸与稀硫酸中溶质都是H2SO4,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呢?实验探究:(1)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硫酸和稀硫酸分别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2)向两支小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硫酸铜晶体,然后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和稀硫酸。
(3)用两个小烧杯分别盛取少量蔗糖,然后分别加入浓硫酸和稀硫酸,用玻璃棒搅拌。
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解释这种现象体现了浓硫酸何种特性?归纳整理:(1)滴有稀硫酸的试纸变红色,而滴有浓硫酸的试纸先变红后变黑。
试纸变黑和蔗糖变黑,是因为它们被浓硫酸“炭化”变成了炭,表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2)滴入稀硫酸的固体不变色。
而滴入浓硫酸的固体由蓝色变为白色,是因为晶体中的结晶水被浓硫酸吸收,表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1《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名师教学设计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二课时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并对现象做出客观解释的科学探究素养,以及重视实验尾气处理,提倡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第二课时教材分析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
在硫、氮元素的知识体系中,比较重要的是氧化物和含氧酸。
硫酸、硝酸既有酸的一些通性,又有它们自己的特性。
本节主干知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它们能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反应的特点是浓硫酸、硝酸中的硫、氮元素被还原,生成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对浓硫酸和硝酸的相关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浓硫酸和硝酸作为酸所具有的酸的通性,本节课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建构新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并且能够根据现象推测实验产物,写出反应方程式。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知识的建构能力的,理解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知识构成,主干知识作支撑。
(2)重视实验尾气处理,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过程设计【提问】硫酸和硝酸都具有酸的通性,具体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1、使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2、与碱发生中和反应: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4、与盐反应5、与活泼金属反应【思考】实验室里用金属和酸的反应制取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性质决定用途,可能是具有某些性质使它们不能制取氨气【新课】浓硫酸的氧化性教师: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就知道了,首先来复习浓硫酸的两个特性。
1、吸水性实验室常用做干燥剂。
2、脱水性【演示实验】观看浓硫酸与蔗糖实验视频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生成了黑色的碳,而产生了气体使它变得疏松多孔(辨析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本质)【提问】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气味是什么呢?稀硫酸可以和活泼金属反应制取氢气,而浓硫酸不能制取氢气,下面我们以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
氨,硝酸 ,硫酸经典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一课时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浓硫酸、硝酸的性质;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了解铵盐的性质。
2.了解硫酸、硝酸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体会化学对环保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2.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难点: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教平台。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从酸的氧化性分类的角度回顾盐酸、硫酸、硝酸的特性。
2.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将H2SO4、HNO3、HCl分类。
[分析]共同点:有氢元素,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H+HCl==H++Cl-H2SO4==2H++SO42-[讨论]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从分子组成上认识浓硫酸与稀硫酸。
[结论]浓硫酸中的大量的硫酸分子决定了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
稀硫酸中的SO2-4不具有氧化性,其氧化性表现在H+上。
Zn+H2SO4==ZnSO4+H2↑浓度存在微粒稀硫酸较小H+、SO42-、H2O、浓度浓硫酸c=18.4mol/L主要以H2SO4分子存在,少量水分子[板书]一、浓硫酸的特性1.吸水性(实验:火柴;无水硫酸铜)2.脱水性(实验:蔗糖)C12H22O11 (浓硫酸)== 12C+11H2O3.氧化性(1)受热的条件下,浓硫酸与大多数金属反应(除Pt、Au)。
[思考1]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猜测Cu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物可能有哪些?[思考2]根据反应的条件和预测的产物,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假设?(思考1、2的答案)2H2SO4(浓)氧化剂+Cu还原剂==CuSO4+2H2O+2SO2↑[思考3]反应中浓H2SO4表现出什么性质?蔗糖被浓H2SO4脱水炭化后为什么体积会增大?(2)受热的条件下,浓硫酸与某些非金属反应C+2H2SO4(浓)==CO2↑+2H2O+2SO2↑(3)常温下,浓硫酸可使铁、铝钝化,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
“硝酸、硫酸氧化性”教学设计

“硝酸、硫酸氧化性”教学设计摘要:为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硝酸、硫酸氧化性”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化学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氧化性;教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课设计的4个特点为:重视知识构建。
通过实验构建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强氧化性;(2)重视环境教育。
由于浓硫酸、硝酸的反应均有污染物产生,实验重点改进是减少浓硫酸、硝酸的反应时对环境的污染;(3)加强思想方法教育。
强调分类观和氧化还原理论在分析物质性质和反应特点上的运用,通过内外因关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深化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4)比较归纳法的运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元素化合物、氮和硫的氧化物的污染问题、酸的主要性质(通性)及氢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规律等知识的学习为学生研究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知识承前启后方面,本节课强化了如下两个设计:(1)先运用分类法,从物质类别、化合价等角度预测硫酸和硝酸的性质;(2)实验探究之后,对金属与酸的反应进行全面小结。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硝酸、浓硫酸的氧化性,对全面认识金属与酸的反应。
2.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逐步掌握比较研究法;(2)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化学兴趣;(3)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就是强氧化性,它们能与绝大部分金属反应,也能氧化一些非金属,反应的特点是浓硫酸、硝酸中的硫、氮元素被还原,生成硫、氮的氧化物。
四、教学方法本文采用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对比研究及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堂的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4.4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实用教案设计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教材重点介绍了三种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氨、硝酸、硫酸,这些知识虽然在课标中都是了解的内容,但仍然需要3节课来完成。
教科书所介绍的学习内容主要有:⑴氮的固定;⑵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氨水的成份;⑶氨盐的性质,氨的合成、实验室制法和氨的用途;⑷硝酸的工业制法及强化性;⑸浓硫酸的氧化性及用途。
虽然这些内容仅仅被安排为一节,但其知识点基本上包络了原高中教学大纲中对氨、硝酸及硫酸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既要把握其要求在了解层次,还要注意相关知识又是中学生所必备的学科知识,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是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将理论、应用与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的科学化。
在内容编排上,既重视了知识的构建,又重视了环境教育。
(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对氮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受热易分解,遇碱性物质放出氨气,但对于氨气的性质缺乏系统性掌握。
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而且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
情感方面:通过半年的化学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识不足。
(三) 课题分析氨、硫酸和硝酸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
掌握硫酸、硝酸和氨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中的重要用途。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因此,本节教科书选择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氨气的性质和制法,以及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为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些重要化工产品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作用。
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
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某一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
在硫、氮元素的知识体系中,比较重要的是氧化物和含氧酸。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4.4 硝酸 硫酸

硝酸硫酸【学习目标】1.了解硫酸、硝酸的性质。
2.掌握浓硫酸的特性: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
3.掌握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4.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预备知识】1.H2SO4物理性质:纯H2SO4是一种色、粘稠、状的液体,挥发,溶于水,以任意比与水互溶。
浓H2SO4溶于水时放出。
2.稀H2SO4具有酸的通性(1)电离: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3)与碱作用生成和H2SO4+Ba(OH)2(4)与碱性氧化物作用生成和H2SO4+Na2O(5)与活泼金属作用生成盐和H2:Fe+ H2SO4(6)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H2SO4+Na2CO33.硝酸的物理性质:纯硝酸为色、易的体,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能以任意比溶于4.硝酸化学性质:(1)具有酸的通性:①电离: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②使紫色石蕊试液变③与碱作用生成和HNO3+Ba(OH)2④与碱性氧化物作用生成和HNO3+Na2O二、SO42-的检验(1)试剂:和(2)方法:未知液先用足量酸化再加溶液。
(4)现象:。
(5)离子方程式:。
【基础知识】一、浓H2SO4的性质1.吸水性:(1)原理:吸收现成水(如气体、液体中的水,固体中的结晶水)(2)应用:用作,常用盛有浓H2SO4的洗气瓶干燥某些气体思考:浓硫酸可以干燥哪些气体?不能干燥哪些气体?2.脱水性:浓H2SO4能把有机物中的H、O元素按H2O的组成比(H∶O=2∶1)脱出来,使这些有机物发生化学变化生成黑色的炭。
表现:3.强氧化性:(1)与金属的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a试管:b试管:品红溶液c试管:紫色石蕊溶液将试管a中液体倒入盛少量水的大试大试管中的溶液呈色管中化学方程式:②与铁、铝的反应常温下,铁、铝与浓硫酸,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钝化”。
硫酸硝酸教案

硫酸和硝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硫酸、硝酸的酸性以及浓硫酸的脱水性、吸水性。
(2)、掌握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
(3)、了解硝酸与金属或非金属反应时,随着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不同,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蔗糖与浓硫酸脱水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体验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2)、通过浓、稀硫酸性质的对比,浓、稀硝酸性质的对比,了解对比这一重要方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浓、稀硫酸性质的对比,浓、稀硝酸性质的对比,体会内因与外因、量变引起质变、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关系(2)、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讨,提高实验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3、重点、难点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过程活动一、检查预习结果,温故知新。
(附:课前预习问题)1、分别往装有石蕊试液、铁粉、氧化铜粉末、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请分别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将H2SO4、HNO3、HCl分类。
3、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为什么不用浓硫酸或硝酸?板书:一、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H2SO4 == 2H+ + SO42-(展示:放在托盘天平上的两瓶体积相同的浓硫酸和稀硫酸。
)浓硫酸和稀硫酸相比,又有什么特性呢?板书二、浓硫酸的特性活动二、布置学生实验:取纸片、少量胆矾晶体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再加入适量浓硫酸,学生观察后讨论,并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演示实验: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再加入15ml 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
引导学生观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 蔗糖变黑是因为被炭化成碳(2)变成"黑面包"体积膨胀说明有气体产生(3)有刺激性气味是因为有二氧化硫生成,证明浓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4)滴入水的目的是使之与浓硫酸互溶放热,引发反应。
师生共同讨论比较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指出利用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干燥剂。
沪教版高中化学高一下册-5.3硫酸-硝酸的性质 教案设计

重要的化工原料——硫酸教学设计——硫酸1.教材分析硫酸是硫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典型的含氧酸,之前也已学习了硫的氧化物,所以掌握硫酸的性质,更加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硫元素的单质及其各种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浓硫酸以及下一课时学习的硝酸均是强氧化性酸的代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重要性质,所以这部分内容,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就学生知识基础来说,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酸的主要性质(通性),对于氢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规律非常熟悉。
本节以前,学生已经储备了不少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且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这为研究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支持。
就学生学科能力来说,学生来自各个初中学校,实验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参差不齐,虽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思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由于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有些同学对动手实验有畏惧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演示实验中注意细节讲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熟练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并能准确写出浓硫酸与碳、铜以及一些其他金属的反应方程式;在了解脱水性和吸水性的同时并能够加以区别;(2)通过浓、稀硫酸的性质对比,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3)学生能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关系的教学过程,逐步掌握比较研究法,进一步形成交流、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2)在完成浓硫酸性质的探究实验后,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的一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置适宜难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特性【教学难点】探究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药品、实验仪器【教学过程设计】探究一创设情景猜想假设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提问】如何稀释浓硫酸?垫针对浓、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解析【演示实验】教师播放视频,浓硫酸与胆矾实验,请学生们观察现象,并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浓硫酸在反应所表现的特殊性质【板书】1. 吸水性(干燥剂)【设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作为干燥剂,那么它能干燥哪些气体呢?不能干燥哪些气体呢?【设疑】为什么H2S、HI、HBr不能用浓硫酸来干燥?欲知原因,我们继续学习。
硝酸、硫酸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硝酸硫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实验认识硝酸的氧化性。
⑵通过实验认识浓硫酸的氧化性,掌握浓硫酸的特性。
⑶对金属与酸的反应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逐步掌握比较研究法,进一步形成交流、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⑵以硝酸、硫酸的知识学习为线索,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设置适宜难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
【教学重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难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欲望。
硝酸的强氧化性【提问】描述实验现象。
【提问】如何解释上述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反应剧烈,锌溶解,生成红棕色气体。
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反应生成了NO2,说明浓硝酸中被还原,浓硝酸中也具有氧化性。
使学生从化合价变化角度认识浓硝酸性质,加强化学概念在元素学习中的作用。
硝酸的强氧化性【引入】不活泼金属能否与浓硝酸反应?【演示实验】向浓HNO3中插入铜丝。
【提问】描述实验现象。
【提问】分析上述反应。
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Cu+4HNO3(浓)= Cu(NO3)2+ 2NO2↑+2H2O【提问】对比Cu与H+、Cu与HNO3的作用,有什么新发现?【引入】铜能否与稀硝酸反应?观察。
描述实验现象:反应剧烈,溶液由无色变成绿色,生成红棕色气体。
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不活泼金属铜被氧化,浓硝酸中被还原,生成NO2,体现氧化性。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浓硝酸中的氧化性比H+强。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通过演示实验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使学生充分了解硝酸中的氧化性。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更加严谨、清晰。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更深入了解反应的本质。
【演示实验】向稀HNO3中插入铜丝。
【提问】描述实验现象【提问】分析上述实验现象。
《硝酸· 硫酸》教学设计-最新学习文档

《硝酸· 硫酸》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1]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是浅层次的,主要是被化学实验过程中那些丰富多彩的现象吸引而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是深层次的,是要求学生对迷人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产生兴趣,对探究的过程产生兴趣。
在一般的化学实验课中,学生只要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一步一步操作,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于给定的实验手册中,再填空式的写上实验结论和解释,就算完成了实验,在这种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是无法充分得到发挥的,更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是要以化学实验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自觉地根据科学探究程序进行化学实验,并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处理化学实验问题。
要增强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科学探究的自主性,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二是要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
学生先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再选择一些有一定探究性的实验素材,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依照探究程序作尝试性的探究,最后逐步过渡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
该设计抓住了这部分内容的四个特点:① 重视知识的构建。
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是强氧化性,本节课通过实验来构建这些主干知识。
② 重视环境教育。
由于浓硫酸、硝酸的反应均有污染物产生,因此实验改进的一个重心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③ 加强思想方法教育。
本节要突出运用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特点。
从而理解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表现在硫、氮元素价态的变化上。
运用内外因的关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④ 运用比较归纳法进行学习。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电子教案-案例5-5 硫酸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设计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1.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第二部分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初步了解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吸水性、脱水性,氧化还原反应,硫和氮的氧化物等知识,为学习硫酸、硝酸的酸性、氧化性、稳定性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本节运用分类观和氧化还原理论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特点,进一步深化分类观和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运用,也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作了知识铺垫。
1.2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高一学生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思维上正从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思维过渡。
虽然已经经历了三章化学知识的学习,但并未形成系统的化学学习方法和成型的化学思想。
但好奇心较重、学习主动参与性较高、对新知识的渴求度较高,容易调动其积极性。
(2)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在初中就已经做过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实验,并且掌握了酸的通性。
在前面三章的学习中,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来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思维方法,初步具备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预测或假设的经验和能力。
2 教学目标设计2.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道并能区分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2)认识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3)能简单列举硫酸和硝酸的用途;[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装置,类比设计铜与浓硫酸的实验装置,并且从浓硫酸的氧化性类比学习硝酸的氧化性。
体会到类比学习的魅力,从而获得类比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2)通过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探究过程,以“激发疑问-猜测现象-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基本实验探究模式,学会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将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的改进,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2)通过浓硫酸氧化性的探究过程,体验严谨的科学精神,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从现象到本质的唯物。
主义世界观。
2.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难点: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2.3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引导-发现法3 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3.1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建构主义的思想设计的。
教学设计2:4.4.2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第2课时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巩固稀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及强氧化性。
2.培养学生用新概念重新理解旧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比较教学,分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实验研究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2.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分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分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比较教学,对学生进行“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动手实验,使其体会理论上的理解和亲手实验的不同,而且实验不总是每次都能成功,分析教训、总结经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和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强氧化性)教学难点研究某物质的程序和方法教具准备浓硫酸、纸、火柴、白糖、铜片、布、硝酸、硝酸钡、烧杯、玻璃棒、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导管等教学过程[多媒体]化学家的“元素组成通式”——C4H4Clear—Head 清醒的头脑Curious—Heart 好奇的精神Clever—Hands 灵巧的双手Clean—Habit 洁净的习惯师:如果我们能以化学家的科学素养来要求我们自己,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科学高峰一定瑰丽多姿。
下面请同学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听一则小故事。
[投影]清华学子刘海洋伤熊事件。
清华大学机电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用火碱、浓硫酸将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
这一故意残害动物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同时,“高材生为何会犯如此低级错误?一个‘好学生’为什么没有成为一名好公民”的疑问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地讨论与深入地思考。
(材料有很强的震撼力,学生陷入了沉思)师:刘海洋为何用浓硫酸残害黑熊?浓硫酸又具有哪些重要性质?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高中化学4、浓硫酸、硝酸优秀教案

4、浓硫酸、硝酸浓硫酸概述:俗称__________,是一种具有__________性的_________酸,沸腾的浓硫酸可以腐蚀除_______和________之外的所有金属,具有强________性、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性、_______性等。
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生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浓硫酸参与的离子反响,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浓硫酸_____________浓硫酸为强氧化性酸,强氧化性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浓硫酸和稀硫酸的鉴别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1、浓硫酸吸水性的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浓硫酸滴到胆矾晶体上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浓硫酸的脱水性——可以让棉布、木材等有机物碳化3、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的区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浓硫酸的强氧化性1、浓硫酸氧化金属单质〔一般都需要加热,有些加热是为了加快反响速率,而有的加热是反响必备条件〕〔1〕浓硫酸与镁粉的反响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浓硫酸与锌粒的反响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浓硫酸与铜丝的反响现象为〔教材实验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响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细节凹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螺旋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倒入盛有少量水的另一支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浓硫酸氧化复原性盐〔NaBr、KI等〕补充:实验室制HCl、HF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响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响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浓硫酸与溴化钠的反响反响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响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浓硫酸与碘化钾的反响反响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响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浓硫酸与蔗糖反响分析反响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响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浓硫酸表达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测H2S通入浓硫酸中可能发生的反响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硝酸概述硝酸是一种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酸,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上可用于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硝酸·硫酸》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1]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是浅层次的,主要是被化学实验过程中那些丰富多彩的现象吸引而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是深层次的,是要求学生对迷人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产生兴趣,对探究的过程产生兴趣。
在一般的化学实验课中,学生只要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一步一步操作,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于给定的实验手册中,再填空式的写上实验结论和解释,就算完成了实验,在这种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是无法充分得到发挥的,更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是要以化学实验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自觉地根据科学探究程序进行化学实验,并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处理化学实验问题。
要增强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科学探究的自主性,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二是要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
学生先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再选择一些有一定探究性的实验素材,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依照探究程序作尝试性的探究,最后逐步过渡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
该设计抓住了这部分内容的四个特点:①重视知识的构建。
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是强氧化性,本节课通过实验来构建这些主干知识。
②重视环境教育。
由于浓硫酸、硝酸的反应均有污染物产生,因此实验改进的一个重心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③加强思想方法教育。
本节要突出运用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特点。
从而理解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表现在硫、氮元素价态的变化上。
运用内外因的关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④运用比较归纳法进行学习。
2.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经过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不少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于氮和硫的氧化物的污染问题也留有深刻印象。
结合初三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酸的主要性质(通性),对于氢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规律非常熟悉。
这为研究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支持。
本节课在两个环节上特别注意了知识上的承前启后:①先运用分类法,从物质类别、化合价等角度预测硫酸和硝酸的性质。
②实验探究之后,对金属与酸的反应进行全面小结。
(2)实验技能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基本熟悉了实验探究的程序,并在化学实验过程得到多次体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更加贴近科学探究的方式。
学生也接触过一些微型实验,但没有使用过注射器和小药瓶。
基于以上分析,我在学生动手前引导他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该实验药品有强腐蚀性、产物有污染,一定做好自我和他人防护。
②如何巧用注射器取液体和气体药品。
③如何解决小药瓶内压强过大的问题。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1. 基本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硝酸的氧化性、浓硫酸的氧化性及其特性;对金属与酸的反应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逐步掌握比较研究法,进一步形成交流、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设置适宜难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
2. 开放性目标知识目标:进一步运用氧化还原观和分类观,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特点。
通过探究NO3-是否具有氧化性,深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过程目标:能开发新型仪器功能与使用方法,从而进一步优化实验步骤。
并能从实验探究中提升技巧和反思不足。
情感目标:运用内外因的关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3. 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就是强氧化性,它们能与绝大部分金属反应,也能氧化一些非金属,反应的特点是浓硫酸、硝酸中的硫、氮元素被还原,生成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这是区别于初中知识的最大之处。
因此将它确定为教学的重点,通过理论进行构建,再用实验进行验证。
4. 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学生虽然已经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但面对陌生仪器、具有强腐蚀性的药品的使用和环境污染问题,要考虑的问题还是很多,相当有挑战性。
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的活动。
5. 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探究法、对比研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1. 教学流程图2. 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措施长期以来,涉及到浓硫酸、浓硝酸等危险实验和污染实验时,如果只是看录像,就浪费了非常好的探究资源。
这一直是化学老师非常棘手的问题,该实验设计很巧妙地解决了此矛盾。
经过上百次实验,我终于摸索出现象明显时药品的最小用量和实验技巧。
而整个实验过程,都表达出了环保和人文的思想,包括一次性手套的使用、各个实验装置的使用都从最大限度上保护了学生。
本节课选用和开发的教学资源主要表达在学生的实验探究上,这就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
它以浓硫酸、硝酸与铜反应为载体,让学生自主的开展探究活动,自觉地根据科学探究程序进行化学实验,并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处理化学实验问题。
尤其是在微型化、绿色化、安全化的实验仪器开发上表达了探究的开放性。
3. 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整节课时在几个问题下驱动任务贯穿而成的,其中创设出来的问题情境开放性较大的有:问题设计目的及作用①你觉得硫酸和硝酸会氧化哪些物质?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观和分类观来预测物质的性质。
为实验探究的进行打下物质基础和提供思路。
②今天我们用铜来验证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请讨论实验方案。
注意思考:a.如果反应会有何现象?b.如何证明反应发生,如何检验产物?c.注射器在实验中有什么特殊的用途?通过前面知识与方法的准备,让学生自行思考总结出实验探究的方案。
为让学生进一步优化设计思路,提示学生的三个问题将复杂的问题拆分,将难点逐个击破。
③试对以上实验进行对比和类比,结合金属与酸的反应,就稀、浓硫酸,稀浓硝酸的氧化性得出一些规律和结论。
通过比较归纳法对金属与酸的反应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④观察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现象表达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⑤向硝酸钠溶液中加入铜片,无明显现象,但再加入稀盐酸后产生红棕色气体,为什么?请谈谈对氧化剂、还原剂的新的认识。
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和提升,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本节课鼓励学生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探究活动主要经历了如下的过程:5. 教学实施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课题引入【提问引入】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对盐酸、硫酸、硝酸进行分类,并预测它们的性质。
【点评】也就是说分为强氧化性酸和非强氧化性酸两类。
【提问】我们今天就用实验来研究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你觉得它们会氧化哪些物质呢?【板书】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回答,学生1:分两类,因为浓硫酸、硝酸不能用于制氢气,所以我预测他们的氧化性比盐酸强。
学生2:从化合价的角度看,盐酸中Cl的化合价位-1价,是最低价,只能升高,表达还原性。
而硝酸中的N、硫酸中的S化合价均处于最高价,只能降低,表现氧化性。
思考、回答:生3:一些还原剂,如:金属单质,一些非金属单质,如碳。
生4:还有Fe2+、I等一些低价盐。
巩固利用分类观、氧化还原观分析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的方法。
环节二实验探究【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药品来来研究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你会选什么样的物质呢?【追问】那选什么样的金属呢?【布置任务】今天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活泼金属单质铜来验证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
【引导】讨论:1.实验方案,2.预测实验现象,3.如何证明反应发生,如何检验产物?4.注射器在实验中有什么特殊的用途。
【提问】请一组同学派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思路。
【追问】那么我们如何检验是否有生成的产物?【追问】但如果装置中本来有空气,NO一产生就被氧化成红棕色,就无法与NO2区分了,怎么办呢?【点评】太棒了,充分地开发了注射器的用途。
下面咱们就按这个思路,4人一小组完成实验。
注意学案中的实验提示。
【提问】下面我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情况。
先从浓硝酸的情况说起。
【点评】很好!溶液呈绿色是由于红棕色气体部分溶解于蓝色溶液造成的。
那稀硝酸的情况如何?【提问】谁来汇报一下硫酸反应的情况。
【布置任务】其他同学的实验现象有没有补充?如果没有,就请你们完成这三个反应的表达式。
【小结】各实验的现象及反应。
【布置任务】试对以上几组实验进行对比和类比,结合金属与酸的反应,就稀、浓硫酸,稀浓硝酸的氧化性得出一些规律和结论。
【点评】浓、稀硝酸和浓硫酸能氧化不活泼的金属,说明他们具有强氧化性。
【小结】利用学生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多人回答:既然是验证强氧化性,选金属单质,品种多,现象明显。
大部分学生回答:我们可以选弱一些的还原剂,如不活泼的金属。
讨论方案、预测实验现象、汇报:生5:需做4组实验,实验方案:铜与浓硫酸;铜与稀硫酸;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生6:产物预测:硫酸被还原后可能会产生SO2,硝酸被还原后可能会产生NO或NO2,浓度不同可能剧烈程度不同,可能产物有差异。
铜被氧化后会生成蓝色的铜盐。
生7:假设想检验SO2,用注射器吸取气体注入装有品红的药瓶中。
不管哪个生成的是NO,因为NO2为红棕色、NO为无色但遇空气后会变红,所以还是很好辨认的。
[同学生有点骚动,有人马上提出异议]生8:同样还是可以利用注射器实现,现将小药瓶中的空气抽出,反应后再注入空气检验的生成。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现象很鲜明,大家很兴奋,气氛空前高涨汇报:实验现象生9:观察到铜片溶解,溶液变绿,产生了红棕色气体。
说明反应生成了NO2和硝酸铜。
生1:铜片溶解,溶液变蓝,注入空气后气体变为红棕色,但与1号瓶相比颜色淡了很多。
我认为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了NO、硝酸铜和水。
生10:用注射器将3号瓶的气体抽出注入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
说明有SO2生成。
生11:4号瓶无明显现象。
但由于铜片加热后放入,产生了一些白雾,可能是水气。
经检验无SO2生成。
完成、汇报化学表达式讨论、汇报讨论结果:生1:从与是否与铜反应的角度看,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的强。
从剧烈程度上看,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的强。
同时,从反应条件上来看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硫酸还要强。
生12: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由+6价硫表达,稀硫酸具有弱氧化性由H+表达。
浓硝酸和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均由+5价N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