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暴发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机制

合集下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3 . 2 药剂 浸种 或 拌种
药 剂拌 种 是最 关键 的 防控措 施 , 因 为拌种 能 防除 飞虱 的为 害 , 从 而杜 绝 了 白背 飞 虱的传 毒 。每公 顷大 田
种子 2 2 . 5 ~3 0 k g用 1 O 9 / 6 吡虫 啉 4 5 0 g加 2 5 吡蚜 酮 3 0 0 g拌种 ; 或 在种 子催 芽露 白后 用 6 O 高渗 吡虫 啉 悬
虱带 毒成 虫 的数 量 ; 6月上 中旬 白背 飞虱若 虫 盛发 期做 好大 面积 飞虱 防治 , 主 要 对象 田为 飞虱 虫 量较 大 的早
稻田、 一 季稻 秧 田 。6月下旬 至 7月 初 , 3 代 白背飞 虱低 龄若 虫盛 发期 , 对所 有重 病 区早稻 用药 普 防 1 ~2次 , 努 力压 低 白背飞 虱迁 移 到晚 稻秧 田和大 田初期 前 的虫 口基数 。要 强 化 中 、 晚稻 秧 田和大 田初期 防治 , 在 中、
3 南 方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的 防控 技 术
南 方水 稻黑 条矮 缩病 重在 预 防 , 经 多年 试验 , 采 取“ 杀 虫灭 毒 , 提高 抗性 , 促进 生 长” 能 较好 地预 防南 方水
稻 黑条 矮缩 病 。防 治策 略 : 实 施“ 治虱 防矮 ” , 抓 好药 剂拌 种 、 秧 田期 和本 田初 期 防治 这个关 键 , 压低 白背飞 虱 传毒 前 虫 口基 数 ; 注重 实施 全 程 防治 , 突 出防治重 点 区域 , 并尽 量做 到 同时兼 治其 它病 虫 害 。
2 南 方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发 病 主 要 症 状

苗期 发病 , 心 叶生 长很 缓慢 , 叶片 短宽 、 僵直、 浓绿 , 叶脉 有 不 规则 蜡 白色瘤 状 突 起 , 后 变 黑 褐 色 。根 短 小, 植 株 矮小 , 不抽 穗 , 秧苗 期感 病 的稻 株 严 重 矮 缩 ( 不及正常株高的 1 / 3 ) , 不能拔节 , 重 病 株 常 提 早枯 死 。 分 蘖 期发 病 , 新生 分蘖 先 显症 , 病 株 地上 数节 节部 有倒 生 的气 生 根 及高 位 分蘖 , 主茎 和早 期 分 蘖 尚 能抽 出短 小病 穗 , 但 病 穗缩 藏 于叶鞘 内。拔 节期发 病 , 剑 叶短 阔 , 穗 颈短 缩 , 结 实 率低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发布时间:2021-06-04T16:35:26.37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5期作者:廖贡献[导读] 本文重点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廖贡献广西凤山县植保植检站广西河池 547699;【摘要】本文重点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提高南方水稻产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相关背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病害,目前研究发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白背飞虱种群数量有紧密关系。

在了解该病的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主要是通过白背飞虱传播,植株与植株之间并不会相互传播[1]。

有研究显示,白背飞虱获毒半小时,传毒时间为15分钟[2]。

最容易感病为秧苗二至六叶期,如果是在水稻苗期以及分蘖前期感染,将颗粒无收[3]。

当病毒感染范围逐渐增大,甚至会出现逐年加重的情况,切中中晚稻发病会更加严重,杂交稻发病也比常规稻更加严重。

由于目前并没有能够抗病的水稻品种,因此开展积极有效的防治非常重要。

但是,防治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措施(1)通过加强秧苗期以及水稻移栽后20天内的田间检查,将一部分水稻分蘖移栽到病株空穴中,并且将已经确定的病株进行焚毁或者土埋,有效减少白背飞虱转入中晚稻田中,引发危害。

在农闲时可清除相应的杂草,积极加强早稻后期白背飞虱的防治,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结合水稻生长的实际情况提供给水稻充足的养分,有效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另外,必须始终注重对水稻田的监督管理,定期对稻田喷洒药剂有效减少病菌滋生。

(2)加强从源头上控制住疾病的发生,要求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直接选择水旱轮作的方式进行种植。

另外在进行水稻播种前,不仅要做好水稻田的翻耕,还需要清除附近的杂草,特别是部分病虫可能会隐匿在杂草中,如果没有及时清理水稻田周边的杂草可能严重影响到水稻的生长。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沈小 英 祝 丽琴 z
( ’ 江两省德兴市绕二镇农技站 , 江两 德 兴 3 3 4 2 0 0; 德 兴 市农 业 局 )
摘 要 水 稻 黑条矮 缩 病是 由飞 虱等 带毒 虫源传 毒 的一种 水 稻病 毒 病 害 , 寄 主 范 围有水 稻 、 玉米、 薏米、 稗草、 水 莎草 等 , 具 有发 病 持 续 时 间长 、 危 害大 、 传播 速 度快 、 范 围广 等特 点 , 获毒 、 传毒、 扩散 繁 衍 能力 较 强。 该 文 介绍 水稻 黑 条矮 缩 病 的发 生特 点 , 根 据 多年 经验提 出相 应的 防 治对策 , 以供 参 考。 关 键词 水稻 黑条矮 缩病 ; 发 生特 点 ; 防治 对策
田。 防 止病 毒进 入 晚稻 田 。
2 。 2 加 强 田间 管理 。 减 少 传 播 途 径
晚 稻秧 田尽 可 能远 离 早 稻 田 , 加 强肥 水 管 理 , 增 施 磷钾 肥 和 农 家肥 , 避免重施氮肥 , 增 强 水 稻 抗病 抗 虫 能 力 , 定 期
检 查 拔除 病 株 , 做 好病 株 的处 理 工作 , 定 期 喷洒 生长 调 节 剂
为主 要传 毒 介体 , 由 白背 飞虱 、 灰 飞虱等 带毒 虫 源传 毒 的 一 种 水 稻病 毒 病 害 , 其病 原 属 于 呼肠 孤 病 毒 科 ( R e o v i r i d a e ) 斐
济病毒属 , 寄 主 范 围 有水 稻 、 玉米 、 薏米 、 稗草 、 水 莎草 等 。 2 0 0 1年 , 在 我 国 广东 省 阳西 县 第 1次 被 发 现 , 后 在 我 国 南
植 株 明显矮 缩 . 甚 至死 亡 。 1 . 2 病 原学 病 毒形 态与 性状 水稻 黑条 矮缩 病 属呼 肠孤 病 毒科 斐 济病 毒 属 第 2组 的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与防治要点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与防治要点

Z i x u n t a i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病,该病主要侵染禾本科水稻、小麦、玉米、高粱。

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

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是一种由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在我国南方稻区广为发生流行的一种水稻病毒性病害。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与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及携毒传播相对应。

晚稻收获后,灰飞虱成虫转入田边杂草和冬播大小麦危害与越冬,越冬代成虫高峰为3月上中旬,一代成虫高峰在5月上中旬,迁入早稻秧田和本田传毒侵染; 6月下旬至7月为二代成虫高峰期,迁入连晚秧田和单季晚稻本田传毒侵染;8~9月受高温影响,灰飞虱种群数量下降,相对传毒扩散减少;10~11月气温适宜,种群数量上升,随晚稻收获而迁入越冬场所活动。

观察结果表明,病害的季节性流行是受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特别是秧苗期带毒灰飞虱种群数量关系最密切。

1.发生规律与危害主要通过白背飞虱传毒,其不经卵传毒。

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

白背飞虱获毒30min,传毒15min。

病毒初侵染源以外的迁入以带毒白背飞虱为主,冬后带毒寄主(如田间生苗、杂草等)也可作为初侵染源;带(获)毒白背飞虱取食寄主植物即可传毒。

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蘖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

最易感病期为秧(苗)二至六叶期。

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损失10%~30%。

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发生会逐年加重;中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秧移栽田发病重于直播田;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田块间发病轻重取决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症状2.1分蘖期症状。

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

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前 , 少 传 毒 几 率 , 制黑 条 矮 缩 病 至 拔 秧 前 3天 ,要 根 据 稻 飞 虱 虫 情 减 控
的 发 生 为 害程 度 。 监 测 预 报 ,适 时 进 行 防 治 , 每 隔



2秧 苗期 症 状 : 株 颜 色 深 绿 , 发 生 严 重 .一 般 病 丛 率 在。 O 一 剂 防治 . 病 1% 药 19吡虫 _ 积达 8 0 0 0公 顷 , 占水 稻 种植 面积 心 叶抽 生 缓 慢 , 片短 小 而 僵 直 , 叶 叶 3O 严 重 的达 8O 一 9 茗。 倍 液 ,06 茗, 茗 O
历 史 , 桃 树栽 培 在
世代 属 半 知茵 。福
三 、 要 防控 对 策 主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的 防 治 应坚 持 减少 秧 苗 获毒 机 会 。二 是 做 好 种 子 “ 农 业 防治 为 基 础 , 剂 防 治 为 重 药 剂处 理 。 每 1公 斤稻 种 拌 1 茗 以 药 O 吡 点 , 断 毒 源 , 虫 防 病 , 秧 田保 虫啉 W l — 2 切 治 治 P 5 0克 .待 药 液 充 分 吸 本 田。 前期保后期 ” 治 的综 合 防治 策 收后 播 种 ,减 轻 稻 飞 虱 在 秧 田期 的 略 , 力将 白 背 飞 虱 杀 灭 在 传 毒 之 前 期 传 毒 。 三 是 秧 苗 稻 叶 开 始 展 开 全
秧 避 的 平 均 病 丛 率 为 1 . % 前 者 是 后 病 生 育 期 ( 田 期 和 分 蘖 期 ) 开 21, 者 的 8. 3倍 。 介 体 昆 虫 即 白 背 飞 虱 的 迁 入 高 峰 5在 白背 飞 虱 迁入 高 峰 期 育秧 期 : 是 加 强 肥 水 管 理 , 进 稻 苗 初 . 二 促 的发 病 重 : 据 调 查 , O O年 4 6 期 早 发 、 长 , 倡 健 身 栽 培 , 要 2 1 — 健 提 不 月 份 一 季 中稻 及 双 季 晚 稻 育 秧 期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

高温 、防鸟类 、鼠类来吃食种子 。还应该 积极 将科学 、合理的 种植模 式推广应用 ,适 当增施钾肥 、磷肥 ,提高植 株抗虫抗病
监测 防控难 、流行扩散快等 。一旦发 生南 方水 稻黑条矮缩病 , 能力 ,加 强肥 水管理。 会给水稻种植 带来 较为严重 的后果 ,甚 至会 绝收 ,严重威胁到 尽量 不选 用易 病 品种 ,多结 合本 地 的实 际情 况来 选择 抗 水稻生产 。 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害水稻症 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 有为害隐蔽 、扩散蔓延快 、暴发性 3南 方水稻 黑条矮 缩病 的防控对策
强 、范围广 、突发性强 等特 点 ,主要是通过 白背飞 虱来 带毒传 3 . 1 加 强 宣传 培 训
播, 属于一种危害较大 的新 型水稻病毒 性病 害。在其发病前期 , 为确保 中 、晚稻获得好收成 ,农业部 门应该未雨绸缪 ,把 通 常都不 易发现 , 一旦其 出现 明显 的问题 , 那么 已经危害较大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防治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 :应该
[ 3 ] 周 国辉 ,张曙光 ,邹 寿发 ,等 . 水稻新病 害南方水稻黑条矮 缩病发 生特点及危害趋势分析 『 J 1 . 植 物保 护,2 0 1 0( O 2 ) . 不经水稻种子传播 [ J ] . 广 东农 业科学,2 0 1 0( O 7 ) . [ 5 ] 马家龙,宋贤勇 ,查 军民,等 . 南方稻 区水 稻黑条矮缩病 的大发生
明显 的粗糙感 ,后 期褐黑色 ,早期乳 白色 ;病 瘤产生的节位与 要讲求方法 ,药液 量和药剂量务必要用足 。
感病时期存在着密切 的联 系。 有较 为明显凹凸状皱折 出现在发病稻株上 部叶的叶面上 , 叶色深绿 。
2 . 2秧 苗 期 症 状

精选浅谈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精选浅谈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摘要] 本文通过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症状、发病机理、侵染循环及流行条件的探讨,提出以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并重的防治方法,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技术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rwarf virus)主要是由灰飞虱传毒发生的水稻病毒病。

受耕作制度、农田气候、虫源基数增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病在我县有逐年上升发展的趋势,成为我县水稻的突发性病害,是我县水稻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给我县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

一、危害症状水稻发生黑条矮缩病的主要症状是:植株矮缩丛生,分蘖增多,心叶扭曲皱缩,叶片僵硬,叶色浓绿,在叶背的叶脉、叶鞘及茎秆表面有初现蜡白色、后变黑褐色的短条状突起。

(1)苗期发病,叶片颜色深绿,心叶叶片短小而刚直,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叶鞘里心叶抽生缓慢,叶片弯曲皱缩,节间距离缩短,叶枕重迭或错位,病株严重矮化,不能抽穗。

(2)分蘖期发病,分蘖增多而丛生,上部数张叶片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主茎及早生分蘖能抽穗,但穗小且多“半包穗”或“包颈穗”似侏儒症。

(3)拔节期发病,病株稍矮缩,能抽穗,但实粒数减少。

(4)抽穗期:全株矮缩从生,有的能抽穗,但迟而小,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而刚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摺,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

这是当前该病的突出病状。

二、发病机理和侵染循环1.发病机理水稻黑条矮缩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侵染发病,该病毒主要在大小麦和禾本科杂草内越冬,主要以灰飞虱(少部分以白背飞虱)传毒,灰飞虱在带病寄主作物上吸毒后,病毒先在消化管增殖,经体液至唾液,再传给植物,获毒灰飞虱可终生传毒,以高龄若虫和成虫传毒,卵不能传毒,一般传毒需10多个小时,最短5-20min,一只灰飞虱一般传毒5-18粒谷秧,最多可传12粒谷秧。

水稻苗龄越小越易感病,潜育期短,一般潜育期20-25d;秧龄达7叶以上潜育期长达40-50d。

试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成因与防治对策

试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成因与防治对策


通过对 田间实践 机大 田防治 的实际情况分析 与研究 , 针对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必须要尽早进行防治 ,以增强防
治的效果。 ( 一) 水 稻播种期 的防治方法
传播病毒 所引起 的病毒病 。新时期背景下 , 耕作制度 、 水稻 品种的组合 以及气候条件都发生 了一定 的改变 ,而在毒源 积累的基础 上 , 传毒昆虫数量也不断增 多 , 导致南方水稻黑 条矮缩病爆 发。若水 稻感染矮缩病 , 其植株矮小 , 且前期秧 期感病的植 株矮 小不分蘖 ,叶色较绿 ,移扦到大 田也无分 蘖, 最终枯萎f 1 _ 。而在 大田前期分蘖期感染此病的植株分蘖 不多 , 植株矮小 , 同样会枯 萎而死 , 大多数是 白背飞虱传播 的病毒 。 若是在 中后期感染此病 , 那 么水稻植株 同样矮小且 分蘖少 , 植株会呈现 出赤黄颜色。在水稻感病 以后 , 如果不 及时施药 ,就会导致植株无法抽穗或者是 只能抽, 使 用啶虫脒拌种 并播种 。 第二 , 在播种 的过程 中 , 若 采用秧盘育秧 的方式 , 应 当在秧 盘填穴坭 以后 , 对秧盘坭进行 整平 处理 , 并 向其施加益舒宝 颗粒剂。 具体 的剂量是每亩秧盘 5 0张计算撒施益舒宝颗粒 剂 3两 。 这种方 法可以对秧 田稻瘿蚊 、 飞虱以及螟虫等虫害 进行有效地防治。 ( 二)水稻抛插秧 后的大 田防治 在水稻抛插秧之后 的 7 — 1 0天之 内, 应 与中耕追肥除草 除虫相结合 ,每亩施用佛 山盈辉农药厂 的益舒宝 ,剂量在 1 - 1 . 5公斤 , 并与肥料除草剂搅拌撒施在稻田中 , 对稻樱蚊 、 水稻矮缩病 以及稻飞虱等虫害的防治效果理想[ 2 1 。 ( 三) 水稻大 田分蘖期 的防治 当水稻处于分孽期的时候 , 如果爆发了水稻矮缩病 , 则 应 当使用 1 5克质量分 数是 3 0 %的毒 氟磷 、 2 0克质 量分 数 是0 . 9 %的辛 菌与质量分数 是 5 %的吗啉 胍复配剂粉剂 与 s 诱抗素混合 , 并兑水 以喷雾 的形式施撒 , 每亩水 稻的用量是 4袋 。 针对出现矮缩病 的田块应连续喷施 2 - 3 次, 这种防治 的方法具有十分理想 的前期预防效果。 在水稻生长 中期 , 如果爆发 了水稻矮缩病 , 则可以使用 1 5克质量分数是 3 0 %的毒氟磷 、 2 0克 0 . 9 %辛菌 与 5 %吗啉 胍复配剂兑水 以喷雾形式施撒 。每亩水稻使用 4配套袋与 s 诱抗混合 , 并兑水形成 3 0公斤喷雾 , 连续施用 2 - 3次 。当 水 稻生长至抽穗前破 口期就可 以使用 3套袋毒氟磷 、 辛菌 、 吗啉胍 与 s 诱抗 素 , 同时与 2克 九二 0粉兑 水 , 形成 1 5公 斤喷雾 , 对感染病害 的较矮苗进行 喷雾 。 这种 防治 的效果十 分理想 , 通常来讲 , 用药 时间越早效果就越好 。 如果水稻感 染矮缩病严重 ,在抽穗前破 口期需要加重 用药等份 , 在此基 础上 , 最好添加九二 0, 具有较 为理想 的 喷施效果 。 结束语 : 综上所述 ,南方水稻黑条 矮缩病是水稻整个生长期 内 容 易感染 的病害 ,对其实际的产量与质 量都产生 了不利的 影 响。 而导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爆发的原 因有很多 , 必须 要深入 了解并掌握这些成 因,在不同生长期 间采 用相对应 的防治措施 , 才能够有效地避 免病 害的传播 , 使水 稻生长健 康。 参考文献 : 『 1 1 陈观浩, 梁盛铭, 任 惠等. 南方水稻 黑条矮 缩病 空间分布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作者:杨振波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6期水稻在种植过程中极易出现黑条矮缩病,其主要是由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传播具有较广的范围,传播方式主要是白背飞虱,相关的植株间也不会进行互相传播,该项病毒自身具有较强的爆发性,很难得以合理控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严重危害水稻健康,其已经成为南方水稻的主要灾害。

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实际发生情况1.1 发病特点江西省贵溪市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极易发生该病的爆发,黑条矮缩病自身具有持续时间长、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以及危害程度高等显著特点,如果相应的水稻一旦感染病毒则会终生带着病毒,但是不会以卵传毒,其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较强的传毒能力以及相应的获毒能力,并且相关病毒在传播后期极易扩散,很容易对其他水稻造成侵染。

如果相应的水稻感染该项病毒则极易出现以下症状:水稻的根系会有短小、稀少以及萎缩等不良症状;在叶片表面的正反面会出现纵向排列蜡白色小瘤突;水稻整体不再生长,即便生长也较为缓慢。

其次,早期受到侵害的植株会出现矮缩不穗的现象,相应的水稻叶片也会直立,呈现出深绿色,在茎秆以及叶脉极易出现蜡白条;当植株生长到中后期时,该项病毒极易侵蚀植株穗,使其自身穗小粒瘪,水稻会出现不抽穗或者抽半穗的现象,最终导致相应的谷粒较为空秕;当植株生长到后期时,相应的水稻植株会表现出无症带毒症状,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仅仅在相应的上部出现小瘤突。

当水稻植株生长到分蘖期时,如果水稻植株受到病毒侵害,则会导致植株表现出矮缩症状,严重的话会导致死亡。

1.2 病理学病毒形态与形状有研究指出,水稻的黑条矮缩病自身属于呼肠孤病毒,其大多呈现出粒体球状,其相应的直径保持在70纳米左右,从大到小依次是S1~S10。

该项病毒赖以生存的主要地方是寄主植物韧皮部筛管内部。

其次,该项病毒在初次感染时往往是由相应的带毒病虫、自生在相应的田间,以及再生在相应的水稻苗以及杂草等方面。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稻矮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关键技术。

一、病害发生和传播规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传播方式为病毒媒介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有蚊虫、蚜虫、蝽类等昆虫。

在病原菌的侵染下,水稻叶片会出现黄化、凋萎、变形等症状,导致叶片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减少产量。

因此,要采取措施防止病原菌的侵染。

二、采取生物防控措施利用一些天敌对蚜虫等传播病菌的昆虫进行生物防控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例如,引入蚜虫芸防寄蝽等天敌,控制蚜虫和寄蝽的数量,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

此外,还可以利用微生物进行防控,如利用壮观链霉菌等细菌,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自身抵抗病害的能力。

三、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加强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监测和预警,能够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病害扩散。

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远程监测等方式对水稻田进行监测。

同时,建议在水稻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卫生状况,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四、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不同品种的水稻抗性不同,因此,选择抗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据研究表明,优良耐病品种的筛选和选育是预防和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有效手段。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例如采用外出季节露天堆放秸秆、通过深耕、深灭等方式消灭种养病源,或者使用生物农药、化学农药等药剂进行防控病害。

五、加强农民宣传和培训加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防控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农民应该了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因、发病规律和危害,掌握病害的识别方法和防控措施,提高抗病意识和科学防病技能。

同时,应该积极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注重土壤改良和肥料施用,提高水稻的免疫力和抗性。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水稻黑条病毒引起的病毒病。

本文将介绍该病的发生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

发生特点:1. 传播途径广泛:该病主要通过昆虫媒介传播,例如稻蚜、稻飞虱等。

2. 感染范围广泛:水稻黑条矮缩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如江西、湖南、福建等地。

3. 可有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会导致叶片变黄、生长发育不良,进而导致减产或甚至全面丧失稻谷收获的能力。

4. 病毒侵染性强:病毒易通过媒介虫传染给健康水稻植株,病毒也可以通过种子传播,使得该病的传播速度加快。

5. 病程周期短:发病后,病毒很快在水稻植株内迅速繁殖和传播,病程周期通常在15-20天左右。

防治措施:1. 清除病源:及时发觉病情,将染病水稻植株进行收割、销毁或深埋,以避免病毒通过媒介虫传播给周围的健康植株。

2. 使用抗病毒品种:选用具有抗黑条病毒能力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以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3. 多样化种植:通过种植多种水稻品种,可降低病毒在种植区域传播的风险。

4. 杀虫措施:通过定期喷洒杀虫剂,降低传播病毒的媒介虫的数量。

5. 调整种植时间:合理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避开媒介虫的活动高峰期,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6. 病草综合管理:清除田间杂草,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潜在来源。

7. 化学预防:使用草甘膦、多菌灵等农药进行病害的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水稻产量的病毒病,通过清除病源、使用抗病毒品种、杀虫措施等多种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

定期巡查田间,及时排除病株,加强草甘膦等农药的使用,也有助于控制病情的扩散和减轻经济损失。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水稻产区。

该病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和质量。

为了控制和防治这种病害,农业专家们对其发生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发病季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发生在水稻的生长季节,尤其是在水稻拔节至抽穗期间。

这个时期正好是病毒媒介昆虫较为活跃的时候,容易传播病毒。

2. 发病症状:黑条矮缩病的主要症状是水稻叶片上出现黑色的细长条纹,叶片逐渐变得畸形并且发生矮化。

该病害会导致水稻生长缓慢,叶片变黄变白,最终影响水稻的灌浆和籽粒充实。

3. 病原传播:黑条矮缩病主要是通过介体昆虫传播的病毒病害。

介体昆虫主要有蚜虫、蝽、螟虫等,它们会在吸食含病毒的植物汁液时,将病毒带入健康植株,进而传播病害。

4. 影响因素: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气温和湿度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气温在20-30摄氏度,湿度大于70%时,有利于黑条矮缩病毒的传播和扩散,易发生疫情。

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黑条矮缩病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经研发出了一些黑条矮缩病抗性品种,这些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病毒的侵害。

2.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保持水稻的生长健康,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合理施肥也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 病虫害监测:及时对病虫害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在水稻病害易发季节,要定期进行病虫害调查,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4. 农田环境卫生:保持农田的卫生清洁,及时清除农田中的积水,清除废弃植株等。

农田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5. 定期病虫害防治:在水稻生长周期中,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采用化学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但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注意剂量、时间和种类,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要 :0 0年 南方水稻 黑奈矮 缩病在 仙居 县局部地 区重发 , 21 给本 县粮食 生产 带来较 大损 失。分析 南方水稻 黑条矮
缩 病 发 病 特 点 及 原 因 , 出防 治 对 策 , 防 范 该 病 再 次 重 发 的 风 险 。 提 以
关键词 : 南方水稻 黑条矮 缩病 ; 发病特 点; 重发原 因; 防治对策
中图 分 类 号 ¥3 . 1 4 5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3 (0 2 1 0 7— 7 1 2 1 )3—17—0 0 1
南方水 稻黑 条矮缩 病 , 以迁 飞性害 虫 白背 飞虱 为主 是 要传 播 媒介 的病毒 病 , 20 年在 广 东 省 阳西 县 首次 发 自 01 现 以来 , 发生 范围 逐 步扩 大 , 生程 度 逐 渐加 重 。仙 居 县 发 位 于 浙江省 东南部 , 是水 稻 主 产 区 ,00年该 病 在本 县 局 21 部暴 发 , 给本 县的粮 食生 产带来 了较 大的 损失 。全 县单 季
病 的重发 。 2 2 白背 飞虱 迁入期 与单 季稻 易感期 相 吻合 . 本 县主 要
病 , 各 品种 间抗 性 差 异 显著 。 系统 调 查 表 明 , 交 晚籼 但 杂
的扬两 优 6号 、 两优 4号和 杂 交 晚粳 的 甬优 1 性 明 丰 5抗
显 较差 , 平均 丛 发 病 率 分 别 为 3 .% 、57 、32 ; 其 98 2 .% 1.%
粗糙。
丛 率 高达 9 % , 近绝 收。笔 者 依 据 调 查 资 料 对 其 重 发 8 几 原 因作 了初 步分析 , 进而提 出 防治对 策 。
2 重发 原 因分析
2 1 白背 飞虱迁入 量特 大 . 根 据县测 报 站灯 下诱 虫量 监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成因与防治对策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成因与防治对策

从2 0 年和 2 0 年 发病 情 况来 看 , 07 09 两优33 6 、两 优 6 2 、 丰 两 优 2 、Y 36 号
两优3 2 两优 培九 、华两优4 8 、 0、 4 0
盛期进入发病 高峰;水稻拔节 以后大 多未见新生病株 ,基本停止发病。
蘖 尚能抽 出短小病穗 ,但病穗缩藏于
以来 ,开 始 在 溆 浦 县 部 分 地 方 发 生 。 2 0 年 该 病 主 要 在 溆 浦 县 低 庄 镇 的 思 07 溪 村 、镇 宁村 、排 子 田村 和 卢 峰 镇 麻 阳 水 村 发 生 ,发 生 面 积 1 33 m 5 .3h 。 2 0 年 ,该 病 突 然 呈现 由点 到 面 扩 大 09 流行 的趋 势 ,发 生 范 围迅 速 扩 大 。 在 溆 浦 县 ’ 水 湾 乡 青 江 屯 村 、 白 沙 袱 村 等 7 乡 ( ) 1 个 村 发 生 , 且 发 个 镇 5 病 程度 突 然 加 重 ,重 病 田病 蔸 率 高 达
南 方水 稻 黑条 矮 缩 病 暴 发 成 因与 防治 对 策
贺 德 全 ,王 秋林 ,伍 先喜
1 湖 南 省 溆浦 县 植 保 植 检 站 ,湖 南 溆 浦 4 9 0 13 0; 2 湖 南 省 溆 浦 县 戈 竹 坪镇 农 技推 广 站 , 湖 南 溆 浦 413 5) . 91
叶 鞘 内;拔 节 期 发 病 剑 叶 短 阔 ,穗 颈
2 发病原因
2 1 毒 源 . 灰 飞 虱 寄 主 , 泛 , 在 冬 小 麦 和 看 ~
着 毒 源 的 大 量 积 累 与 传 毒 昆 虫 的 加
重 发 生 , 导 致 该 病 在 溆 浦 县 严 重 发 生 。2 0 年 全 县 发 病 面 积 达 14 66 09 6. 7 h 占水 稻 总 面 积 的35 , 发 病 严 m,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由于其发病迅速且难以控制,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防治这种病害,下面将介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1. 病原菌特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病毒通过介体媒介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有稻飞虱、白叶蝗和蚜虫等。

病毒在水稻植株内侵染繁殖,破坏植物细胞结构,导致植株生长发育异常,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

2. 发病季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在水稻生长发育期间发生,特别是在水稻孕穗期和开花期,由于这个时期水稻植株叶片生长迅速,代谢活跃,对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病毒的侵染。

3. 病害症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条纹状、缩短状、弯曲状的病斑,严重时叶片变形、卷曲,植株生长受阻,导致减产减收。

4. 影响范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分布在南方水稻主产区,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给当地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为了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可以选用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通过育种和培育新品种来提高水稻对这种病害的抵抗力。

2. 合理密植:适当控制水稻的密度,避免过密种植,有利于提高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3. 增施有机肥:在水稻生长发育期间,增施适量的有机肥料,提高植株的养分供应,增强植株的抵抗力,减少病毒侵染。

4. 发现及时处理:一旦发现有病毒侵染的植株,应及时将患病植株拔除,以免病毒传播,加重病情。

5. 控制病媒昆虫:稻飞虱等介体媒介是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播途径之一,因此要加强对昆虫害虫的防治,减少病毒的传播。

在实际的水稻种植生产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取上述多种防治措施,加强病害监测和防治工作,以降低水稻黑条矮缩病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更好地防治这种病害,种植户和农业技术人员要加强科学栽培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及时发现患病植株并加以处理,加强对病媒昆虫的防治,从而降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风险,保障水稻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粤西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规律及防治

粤西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规律及防治

识, 分析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 生的轻重与介体数量、 毒 源量、 水稻品种、 种植方式、 水稻播期 、 秧 田位 置及气候条件等 因素有关。提 出全面实施“ 防控技术前移 , 切断毒源, 治虫防病” 的防治策略 ; 形成适合 粤西稻 区特点的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 的技术体 系, 并在 生产上推广应用, 有效预防控制南方 水稻 黑条 矮 缩病发 生流行 危 害, 取 得 了显著 的社 会 经济 效益 。
i n s e c t v e c t o r ,t h e a u t h o r s ou f nd t h a t :t h e s e v e r i t y o f r i c e b l a c k—s t r e a k e d d wa f r di s e a s e wa s r e l a t e d wi t h v e c t o r
雇 擘 亏搪 2 0 1 7 , 7 ( 1 0 ) : 1 4 — 1 8
J o u r n a l o f Ag r i c u l t u r e
ww w 的流行规律及防治
颜松 毅 , 陈 冰 , 陈蔚烨 , 宋祖 钦 , 梁盛铭 , 陈观 浩
Ab s t r a c t : S o u t h e r n r i c e b l a c k — — s t r e a k e d d w a r f d i s e a s e i s a k i n d o f d e s t r u c t i v e r i c e v i r u s d i s e a s e t r a n s mi t t e d b y t h e wh i t e —b a c k e d p l a n t h o p p e r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p a t t e n r a n d t h e h a r m o f s o u t h e r n r i c e b l a c k — s t r e a k e d d wa f r d i s e a s e i n Hu a z h o u f r o m 2 0 0 7 t o 2 0 1 6 , a n d wi t h t h e r e c o g n i t i o n o f t h e d i s e a s e s y mp t o m a n d

腾冲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腾冲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2015年第10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Nong Min Zhi Fu ZhiYou乡镇海拔(m)病田率(%)病株率(%)新华93012.7 1.1蒲川10509.90.7团田108010.40.6荷花111010.9 1.2中和1420 2.90.3五合1430 4.70.2芒棒1480 5.80.3腾越17000.030.01品种病田率(%)病株率(%)德优8号8.60.65内香85189.90.7深优973410.40.83滇瑞40810.90.72100200300400发生面积(hm2)2011201220132014年份2011—2014年腾冲县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腾冲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马艳清(腾冲县植保植检站,云南腾冲679100)[摘要]根据对近几年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发生状况调查,结合腾冲的实际情况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4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10-0064-0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2010年开始我县开始发生,是我县水稻生产中新发生的一种对水稻危害较严重的病害,它是由白背飞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该病具有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损失大的特点,水稻染该病损失率在30%以上。

1病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Fi-jivirus eoviridae)一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

2症状特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以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传毒为主,该病毒可侵入白背飞虱体腔和唾液腺,并在其中大量复制,白背飞虱一旦获毒即保有终身传毒能力;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亦能传毒,但传毒效率较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期
翟保平等:稻飞虱暴发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机制
· 481 ·
( Stl ) 、 白 背 飞 虱 Sogatella furcifera ( Horváth ) 和 灰飞虱 Laodelphax striatellus ( Fallén ) ) 及其传播的 病毒病更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头号大问题 。
Abstract
Regional epidemics of the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 SRBSDV ) and outbreaks of its rice
planthopper ( RPH ) vectors ,including the white 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 Horváth ) ,and the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 ( Fallén ) ,have posed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rice production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since 2009. At the present time ,management of this epidemic disease is hampered by our poor understanding of both the disease and its vectors.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improv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o that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outbreak mechanisms of both rice planthoppers and epidemic SRBSDV. Research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regional migration patterns of vectors in East Asia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irus and vectors , including migration pathways ,immigration ev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irus source area ,the survival and circulation of the virus and vectors an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SRBSDV. Key words rice planthoppers ,SRBSDV ,regional migration patterns ,epidemic mechanisms
水稻是我 国 60% 以 上 人 口 的 主 食, 每年种植 总产量达 3 600 多亿斤, 水稻 面积约 2 870 万 hm , 以占总面积 26% 的 耕 地, 产 出 占 总 产 量 43% 的 粮 食, 对我国粮食的增产 作 用 及 贡 献 最 大, 在我国的 水稻生产的丰 粮食生产中 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CHEN Xiao 1
3 SHEN Hui-Mei 1 ,
( 1. Plant Protection College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Crop Pests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 510642 ,China ; 650205 ,China )
的大面积流行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而对这种新的毁灭性病毒 病 却 知 之 甚 少 。 为 此, 亟需解决稻飞虱 区域性迁飞规律 、 虫毒互作 、 毒源寻踪等科学问题, 通过多学科交叉和宏微观 结 合 及 多 尺 度 多 途 径 的 综 合 研 究 , 探 索稻飞虱发生与 SRBSDV 流行的互作机制( 虫病地方性消长关系 、 两者在微观水平上的互作等) , 明确稻飞虱远距 阐释各稻区飞虱与病毒的 源 库 关 联 机 制, 离传毒的行为与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 迁飞与病原摄带及传毒的关系) , 揭示稻飞虱与 SRBSDV 区域性灾变的触发因子与调控机制,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 关键词 稻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迁飞规律,流行机制
( 1.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教育部 &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2.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510642 ; 3.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2009 年以来, 稻飞虱(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的 区 域 性 暴 发 和 它 们 传 播 的 南 方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 SRBSDV )
* 按照英文习惯, 周国辉教授当初将病毒命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 , 中文病害名称应将水稻 叫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 因为还有玉米南方黑条矮缩病等 。 但 国 内 植 保 界 同 行 和 农 业 部 相 关 管 理 部 门 把 病 毒 名 和 病 害 名 合 而 为 放在前, 一, 称之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 所以正名应是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 别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 下文中 为 叙 述 方 便, 也叫南方水稻黑 条矮缩病 。
Macroscopic patterns and microscopic mechanisms of the outbreak of rice planthoppers and epidemic SRBSDV
* ZHAI Bao-Ping 1 * ZHOU Guo-Hui 2
TAO Xiao-Rong 1
* 资助项目:国家 973 资助项目( 2010 CB126201 ) 、 001 ) 。 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 200903051 ) 、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 nycytxE-mail : bpzhai@ njau. edu. cn * *通讯作者, 05 04 , 05 06 收稿日期:2011 接受日期:2011-
· 482 ·
应用昆虫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大 学 周 国 辉 教 授 首 次 发现 、 鉴定并命名 、 经迁 飞 性 害 虫 白 背 飞 虱 传 播 侵 染水 稻 和 玉 米 等 禾 本 科 植 物 的 斐 济 病 毒 属 ( Fijivirus ) 建 议 新 种 ( 周 国 辉 等, 2004 ; Wang et al. , 2010 ) 。 目前已初步明确了该病害的侵染循 环( 郭荣等,2010 ) , 初步认为气候变化 、 耕作制度 主栽品 种 感 虫 感 病 以 及 化 肥 农 药 的 不 合 理 变化 、 使用是造 成 该 病 害 暴 发 成 灾 的 主 要 诱 因 。 然 而, 有关该病害深层次的 灾 变 机 制 尚 不 明 确 。 为 什 么 2008 年之前 都 是 零 星 发 生 的 SRBSDV , 到 了 2009 年就突然暴发流行了 呢? 而 且 是 与 越 南 北 方 稻 区 上升势头迅猛( 2009 年 6 月在白背飞虱 同期突发 、 3、 4 代峰期后 在 越 南 义 安 省 孕 穗 期 夏 秋 稻 上 首 先 见症, 我国则是在中 、 晚稻上大面积显 症 ) , 这中间 有某种或 并不存在 一 个 渐 增 渐 变 的 过 程 。 显 然, 几种因素出 现 触 发 了 病 毒 与 飞 虱 的 契 合 互 作, 从 而引发飞虱 种 群 数 量 的 激 增 并 高 效 带 毒 传 毒, 最 终导致两年来 SRBSDV 在几 乎 整 个 南 方 稻 区 的 大 流 行 。 基 础 研 究 的 缺 失 使 得 对 SRBSDV 测 报 困 难、 防控盲目 性 大 、 可 用 措 施 不 多、 长期防控效果 难以评定 。 目前对稻 飞 虱 暴 发 与 SRBSDV 流 行 的 区域性灾变机 制 有 若 干 重 要 问 题 凾 待 解 决: 1 ) 白 背飞虱对于 SRBSDV 高效率 获 毒 与 传 毒 的 分 子 机 制是什么? 阻碍褐飞虱 和 灰 飞 虱 带 毒 及 传 毒 的 组 织和细胞及分子屏障在哪里? 2 ) 感病 水 稻 高 效 引 诱白背 飞 虱 取 食 并 促 进 其 增 殖 的 分 子 机 理 是 什 取食 么? 白背飞虱 携 带 病 毒 后 对 其 远 距 离 迁 飞 、 方式等传毒行为是否具有影响? 3 ) 危 害 我 国 稻 区 的虫源和毒源主要分 布 在 哪 些 区 域? 在 病 毒 发 源 作为 病 毒 初 侵 染 源 的 主 要 有 哪 些 寄 主 植 物? 地, 4 ) 境内外虫源与毒源有几条迁飞扩 散 的 主 线? 各 发病区之间的源库衔 接 关 系 如 何? 稻 飞 虱 迁 飞 与 我国不 同 地 区 SRBSDV 病 毒 爆 发 流 行 的 交 互 关 系? 5 ) 哪些生理生 态 因 子 影 响 稻 飞 虱 暴 发 与 病 毒 飞 虱 虫 源 何 在? 毒 源 如 何 循 病流行? 简 而 言 之, 环? 虫毒怎样互作?
应用昆虫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2011 , 48 ( 3 ) :480 — 487
稻飞虱暴发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的 * 宏观规律和微观机制
翟保平
1* *
周国辉
广州
2
陶小荣
1
陈 晓
1
沈慧梅
1, 3 南京 昆明 210095 ; 65020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